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勸受世利品第二十八下
爾時菩薩。又告王言。
如王前說。仁者比丘。身體柔軟。莫住蘭若。空閑林中。眠臥坐止。草鋪之上。
大王當知。我在自宮。以妙種種。諸寶為床。偃亞而坐。既厭離已。棄捨出家。
所以者何。大王須識。此身危脆。敗壞無常。非牢固形。是破散法。隨有地處。捨之而行。猶如泥摶。一種無異。
又復。大王。若有智人。既擲死屍。可還拾不。若欲更收。終無是處。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若於我邊。生憐愍者。應須隨喜。而忽嫌我。乞食活命。此事不然。
大王當知。慈愛我者。莫作是心。
何以故。我今欲過。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比丘之形。為求寂滅。安樂處故。要須受此。毀好服形。又未來世。欲除一切。諸過患故。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於現在世。受彼五欲。功德果報。深著於愛。彼等諸人。事須憐愍。若當有人。於現世中。不得寂定。安樂之心。其未來生。決受諸苦。彼等眾生。心須憐愍。
又復。大王。我今驚畏。煩惱之苦。故捨出家。欲求寂定。涅槃真實。假使我得。帝釋天宮。意亦不樂。況復人間。麤弊果報。
而說偈言。
我被煩惱箭所射。
欲求寂滅膏藥塗。
設使得天帝釋宮。
意猶不貪況王位。
菩薩復言。
大王當知。如王前言。凡天下人。在於世間。一切須取。三時利者。如我意觀。此則非是。真利益言。
所以者何。求財得多。會必有盡。求欲轉欲。無厭足時。若言求法。此是真利。利有深淺。要必須求。求之則有。功能五種。
而說偈言。
若無生老病死患。
此是真實大丈夫。
求財嗜欲悉世情。
我捨二求唯取法。
菩薩復言。
大王當知。如王前言。但且治民。取於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時。且可受彼。五欲法者。此亦不然。
何以故。若少年時。是常住者。一切眾生。應無有老。在在處處。應不為彼。死命之鬼。念念所牽。
以諸眾生。壽命無定。是故智人。若求寂定。解脫法者。不可得取。世間王位。五欲之樂。
是故一切。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復老年。但須速求。應所辦者。早令得辦。欲求解脫。或求於禪。莫使淹遲。宜速疾作。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須依家法。作於祭祀。及行布施。隨意規求。彼未來世。諸果報者。
大王當知。我今不取。如是之樂。若苦來逼。為切故求。而得樂者。此非真樂。凡夫求於。後世果報。祭祀諸天。并及火神。必須殺害。他眾生命。此則非理。
所以者何。若人行慈。應不損害他身命根。假使祭祀。一切諸天。及於火神。殺害眾生。得彼常樂。定果報者。猶尚不可。殺害於命。而用祭祀。況復一切。所得果報。皆是無常。破壞盡滅。非牢固法。
又復。大王。凡人欲行。解脫法者。無有別利。或無行行。或無持戒。或無禪定。猶尚不可。損害他命。而求未來。利益果報。又諸凡夫。在於世間。以殺生故。假使得於。安樂果者。此亦不善。
所以者何。以無慈故。況復未來。望得善報。終無是處。
而說偈言。
假使人生在世間。
殺害他命以得樂。
智者稱說此非善。
況復來世求人天。
爾時摩伽陀國。頻頭娑羅王。聞於菩薩。如是語已。便生希有。奇特之心。
在菩薩前。以慈悲故。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沙門瞿曇。大有難行。苦行之德。於世間中。能捨諸欲。
仁者比丘。從於何方。忽然而來。何聚落生。是何種姓。父母何處。自名字誰。
作是語已。至心諦聽。
爾時菩薩。正心直視。溫和言氣。而報王言。
大王當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大聚落。名曰釋種。彼有一城。名為迦毘羅婆蘇都。彼城有一。釋種之王。號名淨飯。是我之父。我是其子。母名摩耶。。我名悉達。
時頻頭王。聞此語已。泣涕悲啼。經少時頃。
拭面淚已。白菩薩言。
希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種姓家。云何在此。林內獨行。諸獸猛惡。可畏可怖。此林不善。獨自娛樂。無有伴侶。云何得住。坐起自安。
爾時菩薩。報頻頭言。
大王當知。我今不畏。諸惡禽獸。亦復不驚。不怖不怯。設欲來者。亦復不能。動我一毛。
大王當知。我今唯畏。生老病死。之所逼切。故來在此。諸惡獸。驚畏林內。獨一無伴。而自娛樂。
大王當知。老最可畏。
所以者何。老來逼時。能奪年少。盛壯將去。摧折身形。腰脊傴僂。不能行步。猶如枯樹。誰喜樂看。此最可畏。
又復。大王。其病來者。是名可畏。
所以者何。平健之時。不知不覺。一朝痛切。宛轉呻吟。花色充鮮。忽然悴減。煩冤楚毒。眠坐不安。當於是時。誰能代者。臥在床枕。勢不從心。以是因緣。病最可畏。
又復。大王。死最可畏。
所以者何。死來之日。減我壽命。忽撮將去。雖復力能。統四天下。金輪摧伏。七寶導前。利刃強兵。不能遮制。爭奪可得。以是義故。死最怖人。
爾時頻頭娑羅王。復更重問。於菩薩言。
大聖太子。仁今求何。
菩薩報言。
摩伽大王。我今求者。唯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當轉。無上法輪。是故求耳。
時頻頭王。白菩薩言。
大聖太子。如我所見。仁心勇猛。勤劬精進。決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無有疑。又決能轉。無上法輪。
善哉太子。我今見仁。
善哉太子。我聞仁名。
善哉太子。仁善出家。
仁釋種子。我從今日。當常承事。
大聖太子。我今請仁。恒常日日。來至我宮。願數見我。仁之所須。四種事者。我當供養。不令乏少。
時頻頭王。作是語已。菩薩報言。
大王當知。我今不久。從此移去。更詣餘方。
時頻頭王。聞是語已。合十指掌。白菩薩言。
大聖太子。仁心所求。唯願莫有。諸魔障礙。所規獲者。願早成辦。
仁釋種子。願仁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於仁邊。恭敬供養。見仁身已。即當為仁。作於聲聞。如法弟子。
即便說偈。而讚歎言。
我頻頭王合掌讚。
唯願太子道速成。
若所作辦憶今言。
為諸眾生賜憐愍。
爾時菩薩。聞此語已。即報王言。
善哉大王。願如王言。所作誓願。彼此俱善。
時頻頭王。合十指掌。一心頂禮。白菩薩言。
善哉太子。今可為我。受於懺悔。我以無智。惱亂大聖。太子離欲。以為不淨。我心染欲。以欲為淨。唯願恕量。除我此罪。
爾時菩薩。熙怡微笑。報頻頭王。作如是言。
善哉大王。如是如是。我以受王。清淨懺悔。願王安樂。少病少惱。謹慎身心。更莫放逸。恒行善法。捨離非法。若如是者。王得安隱。多受吉利。
是時菩薩。慰喻頻頭娑羅王心。法義說故。令其歡喜。勸請教示。顯說宣揚。從座而起。漸行餘處。
時頻頭王。即前頂禮。菩薩二足。圍遶三匝。立地而住。面向菩薩。觀囑少時。即從彼處。迴還到宮。
而有偈說。
菩薩印可頻頭說。
我得成道當度王。
思惟大聖行喜歡。
不覺從山還本國。
精進苦行品第二十九上
爾時菩薩。從般荼婆。山林而出。安庠徒步。向伽耶城。既到彼已。登上伽耶。尸梨沙山。欲攝身心。滅除諸惡。上彼山已。選平整處。在一樹下。鋪草而坐。
是時菩薩。內心思惟。三種譬喻。悉是世間。希有之事。未曾聞說。未曾覩見。未曾證知。
何等為三。
一者所謂。若有沙門。若婆羅門。雖復身體。不行於欲。而其彼等所有欲中。一切心意。欲愛欲惱。欲熱欲著。而滅不盡。未得正定。猶有我相。自度一身。
彼等沙門。及婆羅門。恒受苦惱。意不喜者。心不樂處。不能知見。又復不得。上仁之法。亦不能證。無畏之處。然其彼等。雖無我相。不獨度身。不受苦惱。雖不受意。不喜不樂。而猶不能。知見證法。及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生濕木。并及濕糞。置於水上。就中攢火。有人故從。彼岸而來。就其乞火。然如是人。從生濕木。濕糞水上。出力攢火。有能得火。與彼人不。若能得者。終無是處。火既不出。彼人從求。於何而得。
如是如是。若有沙門。及婆羅門。雖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見證法。
此即是初。第一譬喻。世未曾有。亦未曾聞。
爾時菩薩。復更第二。思惟念言。
若諸沙門。及婆羅門。雖禁制身。不行於欲。彼等所有。欲中意貪。熱惱及著。而滅不盡。未得正定。猶有我相。自度一身。徒受苦惱。不喜不樂。不能知見。證上仁法。無畏之處。
又復彼等。雖無我相。不獨度身。不受苦惱。及不受心。意不喜樂。不能知見。證上仁法。及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生濕木。置於地上。欲攢出火。亦復有人。來從乞火。向其此人。從生濕木。攢欲求火。能得於火。與彼人不。若能得者。無有是處。
如是如是。是諸沙門。婆羅門等。雖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見證法。
此第二喻。世未聞有。
爾時菩薩。復更第三。思惟念言。
若諸沙門。及婆羅門。雖禁節身。不行於欲。彼等所有。欲中意愛。惱熱及著。滅盡正定。此等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自利。及以利他。心中喜樂。能知能見。得上仁法。證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乾燥木。及以乾糞。置於地上。欲攢出火。亦復有人。還從此岸。向其乞火。而其是人。用少功夫。即便得火。持與彼人。
如是如是。若有沙門。及婆羅門。離欲而行。彼等設有。欲中意愛。惱熱皆滅。乃至得彼。上仁之法。證無畏處。
此是菩薩。第三譬喻。自意念生。悉是世間。未曾聞見。
爾時菩薩。從彼伽耶。尸梨沙山下。來摩伽陀聚落內。次第而行。借問人言。
此處有何。功德可行。有何非法。宜須除斷。我今欲求。最上寂定。最妙音辭。
如是前行。至伽耶南。有一聚落。其聚落名。優婁頻螺。及至彼處。日以食時。菩薩著衣。入彼聚落。詣一陶家。從乞瓦器。得已手持。歷彼聚落。
次第乞食。到一村主。長者之家。然其長者。名難提迦。至彼家已。卻立一面。默然而住。
其難提迦。自喜村主。有一善女。名須闍多。彼女端正。可喜無雙。為諸世人。之所樂見。
其善生女。遙見菩薩。手持瓦器。默然立住。欲乞求食。善生見已。從其二乳。自然汁出。
時善生女。問菩薩言。
最勝仁者。仁是誰子。是何種姓。名字云何。父母何處。今欲何求。
仁者云何。有何神異。今我一見。使我兩乳。汁自然流。
爾時菩薩報言。
善姊。我名悉達。此名是我。父母所立。我今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當轉。無上法輪。
時善生女。聞是語已。從菩薩手。而取瓦器。入自家中。滿盛香美。甘味飲食。并及種種。餅果羹臛。溢瓦器中。
即出胡跪。奉授菩薩。口作是言。
最勝仁者。我願恒常。供養仁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所須。悉令充足。唯願仁者。慈悲納受。
我觀仁者。父母立名。復見仁者。精進勇猛。至意專心。必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定轉於。無上法輪。真實不疑。
仁者若成。菩提道時。當來我家。受我供養。度脫於我。當與仁作。聲聞弟子。
是時菩薩報言。
善姊。當如所願。
既受食已。即便捨行。
爾時菩薩。從善生女。乞得食已。於空靜處。如法而食。食已經行。漸到一處。地方平整。清淨可喜。心樂欲觀。樹林蓊欝。枝條繁茂。多饒花果。清淨流渠。香美諸水。河池泉沼。映發交橫。種種豐饒。無所乏少。
彼等諸水。不淺不深。澄清皎潔。易度易取。其內無有。毒惡諸蟲。周匝具足。妙好禽獸。去離聚落。不近不遙。往來乞求。無疲無乏。
其間道陌。土地坦平。不下不高。易行易涉。若當有人。欲求無上。最勝利益。易得易成。速辦速證。兼絕蚊虻。及諸蟲蝎。又不喧鬧。晝少行人。往來擾亂。夜斷音響。安靜清閑。冷暖調和。風雨順節。堪可修道。禪定修心。
又往昔時。有一王仙。名曰伽耶。在中停止。是彼王仙。舊城居處。
爾時菩薩。見此地已。如是思惟。
此中地勢。快好方平。暫覩即便。為人所樂。乃至堪可。修道行禪。若有丈夫。欲求無上。最勝之利。斷諸惡者。此地足堪。安止而住。我今既欲。摧伏諸惡。修諸善根。宜應停止。坐於此處。以求菩提。必令成就。
菩薩如是。心思惟已。即便取草。鋪坐此地。欲修習禪。
既坐定已。心如是念。
令諸眾生。求解脫者。悉行種種。眾雜苦行。
所謂或有。諸眾生輩。懸住二手。以捨世間。一切諸事。有為法故。彼等如是。苦行之人。
或乞食時。不從缸口。內受於食。
或有不從。小口鉢內。受取於食。
或有不從。兩羊之間。受取於食。
或有不從。人糞穢間。受取於食。
或有不從。柱杖人邊。受取於食。
或不從執。刀杖人邊。受其施食。
如是確間。及知婦人。不淨來時。不從受食。
或見婦人。懷妊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
或知人家。有不淨業。不從受食。
或有不從。酒醉人邊。受取其食。
或有兩人。喫食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
受食之時。有狗來前。亦不受食。
又受食時。其上或有。蚊虻等來。不淨穢惡。亦不從受。
或復有人。唱呼而喚。來與汝食。亦不從受。有人唱云。汝住與食。亦不從受。
或人唱言。我作食施。汝當待取。亦不從受。
有人故為。造作於食。亦不從受。
或復有人。祭祀諸天。殘餘之食。亦不從受。
食內若有。沙糖石蜜。亦不從受。
有蘇油等。亦不從受。
食內或有。乳酪等物。亦不從受。
食內若有。魚雜肉等。亦不從受。
或食內有。興渠臭熏。諸辛味等。亦不從受。
或復止受。一家之食。齊一口止。
或受二家。至兩口止。乃至或受。七家之食。還復食於。七口而止。
或復一日。止一時食。
或復一日。兩時而食。
或一日半。始喫於食。
或經三日。乃喫一食。
或時一日。少許而食。
或時兩日。亦少許食。
乃至七日。亦少許食。
或唯食菜。
或唯食稗。
或復唯食。樹嫩枝條。
或唯食酪。
或復唯食。迦尼迦羅。樹之枝柯。
或復有時。純食羊糞。
或復有時。純食牛糞。
或烏麻滓。或食果子。
或食諸種。一切草根。
或食藕根。
或食種種。草嫰枝條。
或復有唯。空飲於水。而以活命。
或有隨宜。所得多少。即以活命。
或復有學。野獸食草。以活於命。
或時立地。卓然而住。
或復有坐。一定不移。
或復四支。柱著於地。以口受食。
或有唯著。純草之衣。
或有唯著。塚間弊衣。
或復有著。種種草衣。
或復有著。憍奢耶衣。
或以白桃。皮作衣者。
或以龍鬚。而作衣者。
或復有用。諸畜生皮。而作衣者。
或復有用。故畜生皮。而作衣者。
或有以諸。毛𣯟作衣。
或有破諸。畜生之皮。為條作衣。
或復有以。糞掃作衣。
或有躶形。或臥棘上。或臥板上。或復有臥。摩尼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塚間。或蟻垤內。猶如蛇居。或露地臥。或復事水。或復事火。或逐日轉。或有舉其。兩臂而住。或有蹲坐。或復有用。沙土烟塵。以塗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髮如螺髻。拳攣而住。或復拔髮。或拔髭鬚。
或復有事。泉池井河。渠源諸神。地神。樹神。林神。山神。石神。夜叉。羅剎。羅睺阿修羅王。婆梨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睒婆利等。阿修羅王。
或事歲星。或有事醫藥王仙人。或事婆羅墮仙人者。或復有事。瞿曇仙人。或事毘沙門天王者。或復有事。童子之天。或自在天。或復事日。或復事月。或復有事。那羅延天。或帝釋天。或事梵天。或事護世。四大諸天。
如是各事。令歡喜已。從乞求願。稱願得已。各求解脫。
菩薩既觀。彼等如是。邪求解脫。見已發心。欲行可畏。極苦之行。而有偈說。
菩薩既至尼連河。
以清淨心岸邊坐。
為諸求道不真故。
欲行大苦化彼耶。
爾時菩薩。如是觀察。專正思惟。坐訖合口。以齒相柱。舌築上腭。一念攝心。如是繫念。調伏身意。以齒舌腭。攝心繫念。
修習之時。腋下汗流。菩薩既見。汗如是流。更復重發。勇猛精進。心無所著。不錯不亂。住寂靜心。一定不動。如是最上。苦身意口。悉皆不動。
是時復作。如是念言。
我今可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喘息。及以鼻氣。悉皆除滅。口鼻滅已。即時便從。兩耳孔中。出大風聲。其風聲氣。猶如攢酥。在大甕裏。搖攪於酪。出大音聲。
如是如是。菩薩閉其。口鼻之氣。不使出時。於兩耳孔。出風氣聲。亦復如是。
菩薩復念。
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捨於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難行。
重復思惟。
我可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既寂定身。及口意已。還止口鼻。及耳喘息。一切皆杜。既口鼻耳。悉寂定已。內風壯大。不得出故。氣衝於頂。譬如勇健。最大力人。取好利斧。打棒他腦。
如是如是。菩薩從其。口鼻及耳。閉氣不出。內風壯故。打腦之聲。亦復如是。
菩薩復念。
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捨於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苦行。
思惟是已。即便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鼻耳。及頂喘息。一切皆停。不令其出。乃至遮止。不得出故。內風強盛。在兩肋間。迴轉鼓動。
譬如屠兒。或屠兒子。善解殺牛。而彼屠等。或執利劍。或捉利刀。而破牛肚。或復破肋。
如是如是。菩薩乃至。內風強故。兩肋間轉。穿破之聲。亦復如是。
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最勝苦行。
我今還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鼻耳。閉氣不出。內風強故。令身熱惱。
譬如最大。二壯力士。取一弱人。各執一臂。將其向彼。大火聚上。或惱或炙。
如是如是。菩薩以內。氣不出故。身受熱惱。亦復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一切無著。已捨懈怠。得於正念。心不散亂。一切寂靜。身口及意。並得正受。如是勝妙。最上苦行。
爾時上界。有諸天來。見於菩薩。如是苦行。各相謂言。
今此悉達。大智太子。已取命終。
而彼眾中。復更別有。其餘天子。共相謂言。
此之悉達。太子現今。其命未終。始欲取盡。
或復更有。諸天子言。
此之悉達。大聖太子。現亦不死。後亦不終。
何以故。此之太子。是阿羅漢。凡羅漢者。有如是行。不須怪之。
爾時菩薩。在彼蘭若。所用心處。作苦行時。即得成於。最大苦行。是時菩薩。坐處四面。周匝所有。隣比聚落。諸人皆來。見於菩薩。如是苦行。作如是言。
此沙門既。行大苦行。是故立名。言大沙門。
大沙門名。起於彼唱。以是義故。有此名稱。
爾時菩薩。復更如是思惟。
世間或有沙門。或婆羅門。制限食故。而建立行。各守清淨。彼等或復。唯食於麥。或食煑麥。或食麥屑。或以麥作。種種諸食。而以活命。如是更復。或食烏麻。或食粳米。或食小豆。或食大豆。乃至或食。純大豆飯。或大豆汁。或大豆屑。或以大豆。作種種食。持用活命。
或有沙門。及婆羅門。斷一切食。建立淨行。我今亦可。斷一切食。而行苦行。
菩薩如是。內心思惟。
爾時彼處。忽有諸天。隱身不現。來菩薩所。白菩薩言。
大聖仁者。願莫如是。思惟此念。欲得全斷。一切不食。
所以者何。仁今若欲。斷一切食。而行行者。我等諸天。各將一切。天味下來。入於仁者。毛孔之中。而令仁者。得存活命。又復仁者。不損害身。
爾時菩薩。聞此語已。如是思惟。
我今既語。一切人言。我全不噉。一切諸食。而今諸天。自隱其身。將天味來。入我毛孔。令我活命。此則是我。最大妄語。誑惑一切。
如是念已。告彼天言。
汝等諸天。雖有此心。是事不然。
爾時菩薩。斷彼諸天。如是意已。日別止食。一粒烏麻。或一粳米。小豆大豆。菉豆赤豆。大麥小麥。如是日日。各別一粒。
是時菩薩。復更思惟。
我今可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於命。或小豆臛。赤豆豌豆。菉豆臛等。
爾時去彼。聚落不遠。其中有一。最大種姓婆羅門。名斯那耶那。彼婆羅門。從摩伽國。頻頭王邊。得一聚落。以為封邑。其邑即與。優婁頻蠡。聚落相近。彼婆羅門。得封邑已。還立字名。斯那耶那。
復更別有。一婆羅門。名曰提婆。彼婆羅門。生地在彼。迦毘羅城。經營一事。漸漸行至。斯那耶那。村邑而住。少日為客。是時提婆婆羅門。更經營別事。因行漸至。菩薩住林。
時其提婆婆羅門。見菩薩在林。行大苦行。
見已即識。作如是言。
此是我國。悉達太子。乃能如是。行大苦行。
彼見菩薩。如是苦行。心大歡喜。
爾時菩薩。見彼提婆婆羅門。心向於菩薩。生歡喜已。即告提婆婆羅門言。
大婆羅門。汝能為我。辦少許食。活我已不。若小豆臛。大豆菉豆。赤豆等羹。而我食之。持用活命。
彼婆羅門。心狹劣故。少見少知。無廣大意。欲行布施。述可此語。報菩薩言。
大聖太子。如是之食。我能辦之。
彼婆羅門。於六年中。日別如上。所須之食。以供菩薩。菩薩日日。受取此食。依法而食。以活身命。
爾時菩薩。但以手掌。日別從受。隨得少許。而食活命。或小豆臛。及赤豆等。
是時菩薩。受食既少。隨掌所容。如上所說。諸豆汁食。菩薩如是。食彼食已。身體羸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氣力。手脚不隨。
如是如是。菩薩支節。連骸亦然。菩薩如斯。減少食飲。精勤苦行。身體皮膚。皆悉皺赧。
譬如苦瓠。未好成熟。割斷其蔕。置於日中。被炙萎黃。其色以熟。肌枯皮皺。片片自離。如枯頭骨。
如是如是。菩薩髑髏。猶是無異。菩薩既以。少進食故。其兩眼睛。深遠陷入。猶井底水。望見星宿。
如是如是。菩薩兩眼。覩之纔現。亦復如是。
又復菩薩。以少食故。其兩脅肋。離離相遠。唯有皮裹。譬如牛舍。或復羊舍。上著椽木。
時彼聚落。所有羊子。牛子馬子。行於彼林。見於菩薩。如是苦行。見已各各。生大歡喜。發希有心。恒常承事。供養菩薩。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勸受世利品第二十八下
爾時菩薩。又告王言。
如王前說。仁者比丘。身體柔軟。莫住蘭若。空閑林中。眠臥坐止。草鋪之上。
大王當知。我在自宮。以妙種種。諸寶為床。偃亞而坐。既厭離已。棄捨出家。
所以者何。大王須識。此身危脆。敗壞無常。非牢固形。是破散法。隨有地處。捨之而行。猶如泥摶。一種無異。
又復。大王。若有智人。既擲死屍。可還拾不。若欲更收。終無是處。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若於我邊。生憐愍者。應須隨喜。而忽嫌我。乞食活命。此事不然。
大王當知。慈愛我者。莫作是心。
何以故。我今欲過。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比丘之形。為求寂滅。安樂處故。要須受此。毀好服形。又未來世。欲除一切。諸過患故。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於現在世。受彼五欲。功德果報。深著於愛。彼等諸人。事須憐愍。若當有人。於現世中。不得寂定。安樂之心。其未來生。決受諸苦。彼等眾生。心須憐愍。
又復。大王。我今驚畏。煩惱之苦。故捨出家。欲求寂定。涅槃真實。假使我得。帝釋天宮。意亦不樂。況復人間。麤弊果報。
而說偈言。
我被煩惱箭所射。
欲求寂滅膏藥塗。
設使得天帝釋宮。
意猶不貪況王位。
菩薩復言。
大王當知。如王前言。凡天下人。在於世間。一切須取。三時利者。如我意觀。此則非是。真利益言。
所以者何。求財得多。會必有盡。求欲轉欲。無厭足時。若言求法。此是真利。利有深淺。要必須求。求之則有。功能五種。
而說偈言。
若無生老病死患。
此是真實大丈夫。
求財嗜欲悉世情。
我捨二求唯取法。
菩薩復言。
大王當知。如王前言。但且治民。取於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時。且可受彼。五欲法者。此亦不然。
何以故。若少年時。是常住者。一切眾生。應無有老。在在處處。應不為彼。死命之鬼。念念所牽。
以諸眾生。壽命無定。是故智人。若求寂定。解脫法者。不可得取。世間王位。五欲之樂。
是故一切。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復老年。但須速求。應所辦者。早令得辦。欲求解脫。或求於禪。莫使淹遲。宜速疾作。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須依家法。作於祭祀。及行布施。隨意規求。彼未來世。諸果報者。
大王當知。我今不取。如是之樂。若苦來逼。為切故求。而得樂者。此非真樂。凡夫求於。後世果報。祭祀諸天。并及火神。必須殺害。他眾生命。此則非理。
所以者何。若人行慈。應不損害他身命根。假使祭祀。一切諸天。及於火神。殺害眾生。得彼常樂。定果報者。猶尚不可。殺害於命。而用祭祀。況復一切。所得果報。皆是無常。破壞盡滅。非牢固法。
又復。大王。凡人欲行。解脫法者。無有別利。或無行行。或無持戒。或無禪定。猶尚不可。損害他命。而求未來。利益果報。又諸凡夫。在於世間。以殺生故。假使得於。安樂果者。此亦不善。
所以者何。以無慈故。況復未來。望得善報。終無是處。
而說偈言。
假使人生在世間。
殺害他命以得樂。
智者稱說此非善。
況復來世求人天。
爾時摩伽陀國。頻頭娑羅王。聞於菩薩。如是語已。便生希有。奇特之心。
在菩薩前。以慈悲故。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沙門瞿曇。大有難行。苦行之德。於世間中。能捨諸欲。
仁者比丘。從於何方。忽然而來。何聚落生。是何種姓。父母何處。自名字誰。
作是語已。至心諦聽。
爾時菩薩。正心直視。溫和言氣。而報王言。
大王當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大聚落。名曰釋種。彼有一城。名為迦毘羅婆蘇都。彼城有一。釋種之王。號名淨飯。是我之父。我是其子。母名摩耶。。我名悉達。
時頻頭王。聞此語已。泣涕悲啼。經少時頃。
拭面淚已。白菩薩言。
希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種姓家。云何在此。林內獨行。諸獸猛惡。可畏可怖。此林不善。獨自娛樂。無有伴侶。云何得住。坐起自安。
爾時菩薩。報頻頭言。
大王當知。我今不畏。諸惡禽獸。亦復不驚。不怖不怯。設欲來者。亦復不能。動我一毛。
大王當知。我今唯畏。生老病死。之所逼切。故來在此。諸惡獸。驚畏林內。獨一無伴。而自娛樂。
大王當知。老最可畏。
所以者何。老來逼時。能奪年少。盛壯將去。摧折身形。腰脊傴僂。不能行步。猶如枯樹。誰喜樂看。此最可畏。
又復。大王。其病來者。是名可畏。
所以者何。平健之時。不知不覺。一朝痛切。宛轉呻吟。花色充鮮。忽然悴減。煩冤楚毒。眠坐不安。當於是時。誰能代者。臥在床枕。勢不從心。以是因緣。病最可畏。
又復。大王。死最可畏。
所以者何。死來之日。減我壽命。忽撮將去。雖復力能。統四天下。金輪摧伏。七寶導前。利刃強兵。不能遮制。爭奪可得。以是義故。死最怖人。
爾時頻頭娑羅王。復更重問。於菩薩言。
大聖太子。仁今求何。
菩薩報言。
摩伽大王。我今求者。唯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當轉。無上法輪。是故求耳。
時頻頭王。白菩薩言。
大聖太子。如我所見。仁心勇猛。勤劬精進。決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無有疑。又決能轉。無上法輪。
善哉太子。我今見仁。
善哉太子。我聞仁名。
善哉太子。仁善出家。
仁釋種子。我從今日。當常承事。
大聖太子。我今請仁。恒常日日。來至我宮。願數見我。仁之所須。四種事者。我當供養。不令乏少。
時頻頭王。作是語已。菩薩報言。
大王當知。我今不久。從此移去。更詣餘方。
時頻頭王。聞是語已。合十指掌。白菩薩言。
大聖太子。仁心所求。唯願莫有。諸魔障礙。所規獲者。願早成辦。
仁釋種子。願仁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於仁邊。恭敬供養。見仁身已。即當為仁。作於聲聞。如法弟子。
即便說偈。而讚歎言。
我頻頭王合掌讚。
唯願太子道速成。
若所作辦憶今言。
為諸眾生賜憐愍。
爾時菩薩。聞此語已。即報王言。
善哉大王。願如王言。所作誓願。彼此俱善。
時頻頭王。合十指掌。一心頂禮。白菩薩言。
善哉太子。今可為我。受於懺悔。我以無智。惱亂大聖。太子離欲。以為不淨。我心染欲。以欲為淨。唯願恕量。除我此罪。
爾時菩薩。熙怡微笑。報頻頭王。作如是言。
善哉大王。如是如是。我以受王。清淨懺悔。願王安樂。少病少惱。謹慎身心。更莫放逸。恒行善法。捨離非法。若如是者。王得安隱。多受吉利。
是時菩薩。慰喻頻頭娑羅王心。法義說故。令其歡喜。勸請教示。顯說宣揚。從座而起。漸行餘處。
時頻頭王。即前頂禮。菩薩二足。圍遶三匝。立地而住。面向菩薩。觀囑少時。即從彼處。迴還到宮。
而有偈說。
菩薩印可頻頭說。
我得成道當度王。
思惟大聖行喜歡。
不覺從山還本國。
精進苦行品第二十九上
爾時菩薩。從般荼婆。山林而出。安庠徒步。向伽耶城。既到彼已。登上伽耶。尸梨沙山。欲攝身心。滅除諸惡。上彼山已。選平整處。在一樹下。鋪草而坐。
是時菩薩。內心思惟。三種譬喻。悉是世間。希有之事。未曾聞說。未曾覩見。未曾證知。
何等為三。
一者所謂。若有沙門。若婆羅門。雖復身體。不行於欲。而其彼等所有欲中。一切心意。欲愛欲惱。欲熱欲著。而滅不盡。未得正定。猶有我相。自度一身。
彼等沙門。及婆羅門。恒受苦惱。意不喜者。心不樂處。不能知見。又復不得。上仁之法。亦不能證。無畏之處。然其彼等。雖無我相。不獨度身。不受苦惱。雖不受意。不喜不樂。而猶不能。知見證法。及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生濕木。并及濕糞。置於水上。就中攢火。有人故從。彼岸而來。就其乞火。然如是人。從生濕木。濕糞水上。出力攢火。有能得火。與彼人不。若能得者。終無是處。火既不出。彼人從求。於何而得。
如是如是。若有沙門。及婆羅門。雖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見證法。
此即是初。第一譬喻。世未曾有。亦未曾聞。
爾時菩薩。復更第二。思惟念言。
若諸沙門。及婆羅門。雖禁制身。不行於欲。彼等所有。欲中意貪。熱惱及著。而滅不盡。未得正定。猶有我相。自度一身。徒受苦惱。不喜不樂。不能知見。證上仁法。無畏之處。
又復彼等。雖無我相。不獨度身。不受苦惱。及不受心。意不喜樂。不能知見。證上仁法。及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生濕木。置於地上。欲攢出火。亦復有人。來從乞火。向其此人。從生濕木。攢欲求火。能得於火。與彼人不。若能得者。無有是處。
如是如是。是諸沙門。婆羅門等。雖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見證法。
此第二喻。世未聞有。
爾時菩薩。復更第三。思惟念言。
若諸沙門。及婆羅門。雖禁節身。不行於欲。彼等所有。欲中意愛。惱熱及著。滅盡正定。此等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自利。及以利他。心中喜樂。能知能見。得上仁法。證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乾燥木。及以乾糞。置於地上。欲攢出火。亦復有人。還從此岸。向其乞火。而其是人。用少功夫。即便得火。持與彼人。
如是如是。若有沙門。及婆羅門。離欲而行。彼等設有。欲中意愛。惱熱皆滅。乃至得彼。上仁之法。證無畏處。
此是菩薩。第三譬喻。自意念生。悉是世間。未曾聞見。
爾時菩薩。從彼伽耶。尸梨沙山下。來摩伽陀聚落內。次第而行。借問人言。
此處有何。功德可行。有何非法。宜須除斷。我今欲求。最上寂定。最妙音辭。
如是前行。至伽耶南。有一聚落。其聚落名。優婁頻螺。及至彼處。日以食時。菩薩著衣。入彼聚落。詣一陶家。從乞瓦器。得已手持。歷彼聚落。
次第乞食。到一村主。長者之家。然其長者。名難提迦。至彼家已。卻立一面。默然而住。
其難提迦。自喜村主。有一善女。名須闍多。彼女端正。可喜無雙。為諸世人。之所樂見。
其善生女。遙見菩薩。手持瓦器。默然立住。欲乞求食。善生見已。從其二乳。自然汁出。
時善生女。問菩薩言。
最勝仁者。仁是誰子。是何種姓。名字云何。父母何處。今欲何求。
仁者云何。有何神異。今我一見。使我兩乳。汁自然流。
爾時菩薩報言。
善姊。我名悉達。此名是我。父母所立。我今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當轉。無上法輪。
時善生女。聞是語已。從菩薩手。而取瓦器。入自家中。滿盛香美。甘味飲食。并及種種。餅果羹臛。溢瓦器中。
即出胡跪。奉授菩薩。口作是言。
最勝仁者。我願恒常。供養仁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所須。悉令充足。唯願仁者。慈悲納受。
我觀仁者。父母立名。復見仁者。精進勇猛。至意專心。必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定轉於。無上法輪。真實不疑。
仁者若成。菩提道時。當來我家。受我供養。度脫於我。當與仁作。聲聞弟子。
是時菩薩報言。
善姊。當如所願。
既受食已。即便捨行。
爾時菩薩。從善生女。乞得食已。於空靜處。如法而食。食已經行。漸到一處。地方平整。清淨可喜。心樂欲觀。樹林蓊欝。枝條繁茂。多饒花果。清淨流渠。香美諸水。河池泉沼。映發交橫。種種豐饒。無所乏少。
彼等諸水。不淺不深。澄清皎潔。易度易取。其內無有。毒惡諸蟲。周匝具足。妙好禽獸。去離聚落。不近不遙。往來乞求。無疲無乏。
其間道陌。土地坦平。不下不高。易行易涉。若當有人。欲求無上。最勝利益。易得易成。速辦速證。兼絕蚊虻。及諸蟲蝎。又不喧鬧。晝少行人。往來擾亂。夜斷音響。安靜清閑。冷暖調和。風雨順節。堪可修道。禪定修心。
又往昔時。有一王仙。名曰伽耶。在中停止。是彼王仙。舊城居處。
爾時菩薩。見此地已。如是思惟。
此中地勢。快好方平。暫覩即便。為人所樂。乃至堪可。修道行禪。若有丈夫。欲求無上。最勝之利。斷諸惡者。此地足堪。安止而住。我今既欲。摧伏諸惡。修諸善根。宜應停止。坐於此處。以求菩提。必令成就。
菩薩如是。心思惟已。即便取草。鋪坐此地。欲修習禪。
既坐定已。心如是念。
令諸眾生。求解脫者。悉行種種。眾雜苦行。
所謂或有。諸眾生輩。懸住二手。以捨世間。一切諸事。有為法故。彼等如是。苦行之人。
或乞食時。不從缸口。內受於食。
或有不從。小口鉢內。受取於食。
或有不從。兩羊之間。受取於食。
或有不從。人糞穢間。受取於食。
或有不從。柱杖人邊。受取於食。
或不從執。刀杖人邊。受其施食。
如是確間。及知婦人。不淨來時。不從受食。
或見婦人。懷妊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
或知人家。有不淨業。不從受食。
或有不從。酒醉人邊。受取其食。
或有兩人。喫食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
受食之時。有狗來前。亦不受食。
又受食時。其上或有。蚊虻等來。不淨穢惡。亦不從受。
或復有人。唱呼而喚。來與汝食。亦不從受。有人唱云。汝住與食。亦不從受。
或人唱言。我作食施。汝當待取。亦不從受。
有人故為。造作於食。亦不從受。
或復有人。祭祀諸天。殘餘之食。亦不從受。
食內若有。沙糖石蜜。亦不從受。
有蘇油等。亦不從受。
食內或有。乳酪等物。亦不從受。
食內若有。魚雜肉等。亦不從受。
或食內有。興渠臭熏。諸辛味等。亦不從受。
或復止受。一家之食。齊一口止。
或受二家。至兩口止。乃至或受。七家之食。還復食於。七口而止。
或復一日。止一時食。
或復一日。兩時而食。
或一日半。始喫於食。
或經三日。乃喫一食。
或時一日。少許而食。
或時兩日。亦少許食。
乃至七日。亦少許食。
或唯食菜。
或唯食稗。
或復唯食。樹嫩枝條。
或唯食酪。
或復唯食。迦尼迦羅。樹之枝柯。
或復有時。純食羊糞。
或復有時。純食牛糞。
或烏麻滓。或食果子。
或食諸種。一切草根。
或食藕根。
或食種種。草嫰枝條。
或復有唯。空飲於水。而以活命。
或有隨宜。所得多少。即以活命。
或復有學。野獸食草。以活於命。
或時立地。卓然而住。
或復有坐。一定不移。
或復四支。柱著於地。以口受食。
或有唯著。純草之衣。
或有唯著。塚間弊衣。
或復有著。種種草衣。
或復有著。憍奢耶衣。
或以白桃。皮作衣者。
或以龍鬚。而作衣者。
或復有用。諸畜生皮。而作衣者。
或復有用。故畜生皮。而作衣者。
或有以諸。毛𣯟作衣。
或有破諸。畜生之皮。為條作衣。
或復有以。糞掃作衣。
或有躶形。或臥棘上。或臥板上。或復有臥。摩尼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塚間。或蟻垤內。猶如蛇居。或露地臥。或復事水。或復事火。或逐日轉。或有舉其。兩臂而住。或有蹲坐。或復有用。沙土烟塵。以塗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髮如螺髻。拳攣而住。或復拔髮。或拔髭鬚。
或復有事。泉池井河。渠源諸神。地神。樹神。林神。山神。石神。夜叉。羅剎。羅睺阿修羅王。婆梨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睒婆利等。阿修羅王。
或事歲星。或有事醫藥王仙人。或事婆羅墮仙人者。或復有事。瞿曇仙人。或事毘沙門天王者。或復有事。童子之天。或自在天。或復事日。或復事月。或復有事。那羅延天。或帝釋天。或事梵天。或事護世。四大諸天。
如是各事。令歡喜已。從乞求願。稱願得已。各求解脫。
菩薩既觀。彼等如是。邪求解脫。見已發心。欲行可畏。極苦之行。而有偈說。
菩薩既至尼連河。
以清淨心岸邊坐。
為諸求道不真故。
欲行大苦化彼耶。
爾時菩薩。如是觀察。專正思惟。坐訖合口。以齒相柱。舌築上腭。一念攝心。如是繫念。調伏身意。以齒舌腭。攝心繫念。
修習之時。腋下汗流。菩薩既見。汗如是流。更復重發。勇猛精進。心無所著。不錯不亂。住寂靜心。一定不動。如是最上。苦身意口。悉皆不動。
是時復作。如是念言。
我今可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喘息。及以鼻氣。悉皆除滅。口鼻滅已。即時便從。兩耳孔中。出大風聲。其風聲氣。猶如攢酥。在大甕裏。搖攪於酪。出大音聲。
如是如是。菩薩閉其。口鼻之氣。不使出時。於兩耳孔。出風氣聲。亦復如是。
菩薩復念。
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捨於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難行。
重復思惟。
我可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既寂定身。及口意已。還止口鼻。及耳喘息。一切皆杜。既口鼻耳。悉寂定已。內風壯大。不得出故。氣衝於頂。譬如勇健。最大力人。取好利斧。打棒他腦。
如是如是。菩薩從其。口鼻及耳。閉氣不出。內風壯故。打腦之聲。亦復如是。
菩薩復念。
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捨於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苦行。
思惟是已。即便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鼻耳。及頂喘息。一切皆停。不令其出。乃至遮止。不得出故。內風強盛。在兩肋間。迴轉鼓動。
譬如屠兒。或屠兒子。善解殺牛。而彼屠等。或執利劍。或捉利刀。而破牛肚。或復破肋。
如是如是。菩薩乃至。內風強故。兩肋間轉。穿破之聲。亦復如是。
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最勝苦行。
我今還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鼻耳。閉氣不出。內風強故。令身熱惱。
譬如最大。二壯力士。取一弱人。各執一臂。將其向彼。大火聚上。或惱或炙。
如是如是。菩薩以內。氣不出故。身受熱惱。亦復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一切無著。已捨懈怠。得於正念。心不散亂。一切寂靜。身口及意。並得正受。如是勝妙。最上苦行。
爾時上界。有諸天來。見於菩薩。如是苦行。各相謂言。
今此悉達。大智太子。已取命終。
而彼眾中。復更別有。其餘天子。共相謂言。
此之悉達。太子現今。其命未終。始欲取盡。
或復更有。諸天子言。
此之悉達。大聖太子。現亦不死。後亦不終。
何以故。此之太子。是阿羅漢。凡羅漢者。有如是行。不須怪之。
爾時菩薩。在彼蘭若。所用心處。作苦行時。即得成於。最大苦行。是時菩薩。坐處四面。周匝所有。隣比聚落。諸人皆來。見於菩薩。如是苦行。作如是言。
此沙門既。行大苦行。是故立名。言大沙門。
大沙門名。起於彼唱。以是義故。有此名稱。
爾時菩薩。復更如是思惟。
世間或有沙門。或婆羅門。制限食故。而建立行。各守清淨。彼等或復。唯食於麥。或食煑麥。或食麥屑。或以麥作。種種諸食。而以活命。如是更復。或食烏麻。或食粳米。或食小豆。或食大豆。乃至或食。純大豆飯。或大豆汁。或大豆屑。或以大豆。作種種食。持用活命。
或有沙門。及婆羅門。斷一切食。建立淨行。我今亦可。斷一切食。而行苦行。
菩薩如是。內心思惟。
爾時彼處。忽有諸天。隱身不現。來菩薩所。白菩薩言。
大聖仁者。願莫如是。思惟此念。欲得全斷。一切不食。
所以者何。仁今若欲。斷一切食。而行行者。我等諸天。各將一切。天味下來。入於仁者。毛孔之中。而令仁者。得存活命。又復仁者。不損害身。
爾時菩薩。聞此語已。如是思惟。
我今既語。一切人言。我全不噉。一切諸食。而今諸天。自隱其身。將天味來。入我毛孔。令我活命。此則是我。最大妄語。誑惑一切。
如是念已。告彼天言。
汝等諸天。雖有此心。是事不然。
爾時菩薩。斷彼諸天。如是意已。日別止食。一粒烏麻。或一粳米。小豆大豆。菉豆赤豆。大麥小麥。如是日日。各別一粒。
是時菩薩。復更思惟。
我今可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於命。或小豆臛。赤豆豌豆。菉豆臛等。
爾時去彼。聚落不遠。其中有一。最大種姓婆羅門。名斯那耶那。彼婆羅門。從摩伽國。頻頭王邊。得一聚落。以為封邑。其邑即與。優婁頻蠡。聚落相近。彼婆羅門。得封邑已。還立字名。斯那耶那。
復更別有。一婆羅門。名曰提婆。彼婆羅門。生地在彼。迦毘羅城。經營一事。漸漸行至。斯那耶那。村邑而住。少日為客。是時提婆婆羅門。更經營別事。因行漸至。菩薩住林。
時其提婆婆羅門。見菩薩在林。行大苦行。
見已即識。作如是言。
此是我國。悉達太子。乃能如是。行大苦行。
彼見菩薩。如是苦行。心大歡喜。
爾時菩薩。見彼提婆婆羅門。心向於菩薩。生歡喜已。即告提婆婆羅門言。
大婆羅門。汝能為我。辦少許食。活我已不。若小豆臛。大豆菉豆。赤豆等羹。而我食之。持用活命。
彼婆羅門。心狹劣故。少見少知。無廣大意。欲行布施。述可此語。報菩薩言。
大聖太子。如是之食。我能辦之。
彼婆羅門。於六年中。日別如上。所須之食。以供菩薩。菩薩日日。受取此食。依法而食。以活身命。
爾時菩薩。但以手掌。日別從受。隨得少許。而食活命。或小豆臛。及赤豆等。
是時菩薩。受食既少。隨掌所容。如上所說。諸豆汁食。菩薩如是。食彼食已。身體羸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氣力。手脚不隨。
如是如是。菩薩支節。連骸亦然。菩薩如斯。減少食飲。精勤苦行。身體皮膚。皆悉皺赧。
譬如苦瓠。未好成熟。割斷其蔕。置於日中。被炙萎黃。其色以熟。肌枯皮皺。片片自離。如枯頭骨。
如是如是。菩薩髑髏。猶是無異。菩薩既以。少進食故。其兩眼睛。深遠陷入。猶井底水。望見星宿。
如是如是。菩薩兩眼。覩之纔現。亦復如是。
又復菩薩。以少食故。其兩脅肋。離離相遠。唯有皮裹。譬如牛舍。或復羊舍。上著椽木。
時彼聚落。所有羊子。牛子馬子。行於彼林。見於菩薩。如是苦行。見已各各。生大歡喜。發希有心。恒常承事。供養菩薩。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