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當思念。六重之法。敬之重之。執在心懷。無令忘失。云何為六。

於是。比丘。身行念慈。如鏡視其形。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口行念慈。意行念慈。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得法利之具。能與諸梵行者共之。亦無悋想。此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諸有禁戒。不朽不敗。極為完具。而無缺漏。智者之所貴。復欲使此戒。分布與人。使同其味。此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正見賢聖得出要。如是之見。欲與諸梵行者。共同此法。亦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是謂。比丘。有此六重之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是故。諸比丘。常當修行。身口意行。設得利養之具。當念分布。莫起貪想。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達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斯是羅漢。三達六通。神足自在。心無所畏。唯除一比丘。阿難是也。

爾時世尊。坐金蓮華。七寶為莖。及五百比丘。各各坐寶蓮華。

爾時阿耨達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龍王。遍觀聖眾已。白世尊曰。

我今觀此眾中。空缺不具。無尊者舍利弗。惟願世尊。遣一比丘。喚舍利弗使來。

爾時舍利弗。在祇洹精舍。補納故衣。

爾時世尊。告目連曰。

汝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云。

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目連報曰。

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大目連。如人屈伸臂頃。往至祇洹精舍。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

如來有教。云。

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舍利弗報曰。

汝竝在前。吾後當往。

目連報曰。

一切聖眾。及阿耨達龍王。遲想尊顏。欲得相見。唯願時赴。勿輕時節。

舍利弗報曰。

汝先至彼。吾後當往。

是時目連。復重語曰。

云何。舍利弗。神足之中。能勝吾乎。然今先遣使在前耶。若舍利弗。不時起者。吾當捉臂。將詣彼泉。

是時舍利弗。便作是念曰。

目連方便。試弄吾耳。

爾時尊者舍利弗。躬解竭支帶。語目連曰。

設汝神足第一者。今舉此帶。使離於地。然後捉吾臂。將詣阿耨達泉。

是時目連。作是念。

今舍利弗。復輕弄我。將欲相試乎。今解帶在地。云能舉者。然後捉吾臂。將詣泉所。

是時目連。復作是想。

此必有因。事不苦爾。

即時申手。而取帶舉。然不能使帶移動。如毫釐許。是時目連。盡其力勢。移此帶。不能使動。是時舍利弗。取此帶。繫著閻浮樹枝。是時尊者目連。盡其神力。欲舉此帶。終不能移。當舉此帶時。此閻浮地。大振動。

爾時舍利弗。便作是念。

目連比丘。尚能使此閻浮地動。何況此帶。我今當持此帶。繫著二天下。

爾時目連。亦復舉之。繫著三天下。四天下。亦能舉之。如舉輕衣。

是時舍利弗。復作是念。

目連比丘。堪任舉四天下。而不足言。我今持此帶。繫著須彌山腹。

是時目連。復能動此須彌山。及四天王宮。三十三天宮。皆悉動搖。

是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千世界。是時目連。亦能使動。

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亦復能動。

是時天地大動。唯有如來。坐阿耨達泉。而不移動。猶如力士。弄於樹葉。而無疑難。

是時阿耨達龍王。白世尊言。

今此天地。何故振動。

爾時世尊。具與龍王。說此本緣。

龍王白佛。

此二人神力。何者最勝。

世尊告曰。

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

龍王。白佛言。

世尊前記言。

目連比丘。神足第一。無過是者。

世尊告曰。

龍王當知。有四神足。

云何為四。自在三昧神力。精進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試三昧神力。

是謂。龍王。有此四神足之力。若有比丘。比丘尼。有此四神力者。親近修行。而不放捨者。此則神力第一。

阿耨達龍王白佛。

目連比丘。不得此四神足乎。

世尊告曰。

目連比丘。亦得此四神足之力。親近修行。初不放捨。然目連比丘。欲住壽至劫。亦復能辦。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連比丘。不知名字。

是時尊者舍利弗。復作是念。

三千大千剎土。目連皆能移轉。蠕虫死者。不可稱計。然我躬自聞。

如來座者。不可移動。

我今可以此帶。繫著如來座所。

是時目連。復以神足。而舉此帶。然不能動。

時目連生此念。

非我於神足退乎。今舉此帶。而不能動。我今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目連。捨此帶已。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遙見舍利弗。在如來前坐。

見已。目連復作是念。

世尊弟子。神足第一。無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

爾時目連。白佛言。

我將不於。神足退乎。

所以然者。我先發祇洹精舍。然後舍利弗發。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來前坐。

佛言。

汝不於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從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

大目連。即時默然。

是時阿耨達龍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今舍利弗比丘。極有神力。不可思議。所入三昧。目連比丘。而不知名字。

爾時世尊。與阿耨達龍王。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即於彼說戒。清旦。將諸比丘僧。還詣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自相謂言。

世尊口自記。

我聲聞中。神足第一者。目連比丘是也。

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爾時諸比丘。起輕慢想。於目連所。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

此諸比丘。生輕慢之想。向目連。受罪難計。

告目連曰。

現汝神力。使此眾見。無令大眾。起懈怠想。

目連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禮世尊足。即於如來前。沒不現。往詣東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彼土。是時目連。以凡常之服。往詣彼土。在鉢盂緣上行。又彼土人民。形體極大。

是時諸比丘。見目連已。自相謂言。

汝等觀此虫。正似沙門。

是時諸比丘。復持示彼佛。

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門。

爾時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

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

爾時彼佛。告目連曰。

此諸比丘。起輕慢意。現汝神足。使大眾見之。

目連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聞佛教已。以鉢盂絡。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時目連。以左脚。登須彌山。以右脚。著梵天上。

爾時便說此偈。

常當念勤加。
修行於佛法。
降伏魔眾怨。
如鈎調於象。

若能於此法。
能行不放逸。
當盡苦原際。
無復有眾惱。

是時目連。以此音響。遍滿祇洹精舍。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

目連為住何處。而說此偈。

世尊告曰。

此目連比丘。去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東方。以繩絡。盛彼五百比丘。左脚登須彌山。右脚著梵天上。而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歎未曾有。

甚奇甚特。目連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於懈慢。於目連所。唯願世尊。使目連比丘。將此五百比丘。來至此間。

是時世尊。遙現道力。使目連知意。

是時目連。將五百比丘。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而為說法。

時大目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釋迦文佛弟子。仰觀彼比丘。是時。東方世界比丘。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汝等比丘。為從何來。是誰弟子。道路為經幾時。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

我等世界。今在東方。佛名奇光如來。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復不知。為從何來。為經幾日。

世尊告曰。

汝等知佛世界乎。

諸比丘對曰。

不也。世尊。

汝等今日。欲詣彼土乎。

諸比丘對曰。

唯然。世尊。欲還詣彼土。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今當與汝。說六界法。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

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

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

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

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

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於現身上。盡於結使。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告目連曰。

汝今還將此比丘。詣彼佛土。

目連報曰。

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復以絡。盛五百比丘。遶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頃。以至彼佛土。是時目連。捨此比丘已。禮彼佛足已。還來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耆國。師子園中。諸神足高德比丘。賢者舍利弗。賢者大目乾連。賢者迦葉。賢者離越。賢者阿難等。五百人俱。

是時大目乾連。大迦葉。阿那律。晨旦。至舍利弗所。然阿難。遙見三大聲聞。詣舍利弗所。語離越言。

三大聲聞。往至舍利弗。我等二人。亦可往至。舍利弗所。

所以然者。備聞舍利弗。說奇妙之法。

離越報曰。

此事可然。

是時。離越。阿難。往至舍利弗所。

是時。舍利弗言。

善來。諸賢。就此處坐。

是時舍利弗。語阿難曰。

我今欲有所問。

此牛師子園。極為快樂。自然天香。流布四遠。云何當使。此園快樂。

阿難報曰。

若有比丘。多有所聞不忘。總持諸法義味。具足修行梵行。如此諸法。皆悉具足。亦不漏脫。與四部之眾。而為說法。不失次第。亦不卒暴。無有亂想。如是比丘。在此牛師子園。快樂。

是時舍利弗。語離越言。

阿難今日。以演說之。我今復欲問汝義。牛師子園。快樂如是。汝今次說。義復云何。

離越報曰。

於是比丘。樂閑靜之處。思惟坐禪。與正觀相應。如是比丘。樂牛師子園中。

是時尊者舍利弗。語阿那律曰。

汝今當說。悅樂之義。

阿那律報曰。

若有比丘。天眼徹視。觀眾生類。死者。生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皆悉知之。

或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

猶如士夫。觀空中。靡不備悉。有天眼比丘。亦復如是。觀世界。無有疑難。

如是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如是也。

是時舍利弗。語迦葉曰。

我今語汝。如是諸賢。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應說之。

迦葉報曰。

若有比丘。行阿練若行。復教他人。使行阿練若。歎說閑靜之德。己身著補納之衣。復教他使行頭陀。身自知足在。閑居之處。復教他人。使修其行。己身戒德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其法。歎說其法。已能勸化。復教他人。使行其法。教訓無厭足。

如是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無比。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大目連曰。

諸賢聖。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說。快樂之義。牛師子園中。快樂無雙。汝今欲云何說之。

目連報曰。

於是比丘。有大神足。於神足而得自在。彼能變化。無數千事。而無疑難。亦能分一身。作無數身。或復還合為一。石壁皆過。踊沒自在。亦如駛河。

猶如飛鳥。在空中無跡。譬如暴火。燌燒山野。亦如日月。靡所不照。亦能舉手。摩抆日月。亦能化身。至梵天上。

如此比丘。宜牛師子園中。

是時目連。語舍利弗曰。

我等各隨其辯。而說之。我等今問。舍利弗義。牛師子園。極為快樂。何等比丘。宜在其中。

舍利弗言。

若有比丘能降心。然彼心。不能降比丘。設彼比丘。欲得三昧。即時彼比丘。能得三昧。隨意遠近。成三昧者。即能成辦之。

猶如長者。家有好衣。盛著箱篋。爾時彼長者。隨意欲取何等衣。隨意取之。而無疑難。亦能隨意。入三昧中。此亦如是。心能使比丘。非比丘能使心。隨意入三昧。亦無疑難。

如是。比丘能使心。非心使比丘。如是之人。宜在牛師子園中。

是時舍利弗。告諸賢曰。

我等隨其辯而說。各隨方宜。善說此義。今各相將。往問世尊。云何比丘。得樂此牛師子園。若世尊有所說。我等當奉行。

諸比丘報曰。

如是。舍利弗。

是時大聲聞等。各各相將。往至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大聲聞。以此因緣。具白佛。

爾時。世尊告曰。

善哉。如阿難所說。

所以然者。阿難比丘。聞法能持。總攝諸法。具足修行梵行。如此之法。善聞不忘。亦無邪見。與四部之眾而說法。言不錯亂。亦不卒暴。

離越比丘所說。亦復快哉。

所以然者。樂閑靜之處。不處人間。常念坐禪。無有諍訟。與止觀相應。閑居寂寞。

阿那律比丘。亦復快哉。

所以然者。阿那律比丘。天眼第一。彼以天眼。觀三千世界。

猶如有眼之人。掌中觀珠。阿那律比丘。亦復如是。彼以天眼。觀此三千大千世界。而無疑難。

今迦葉比丘。亦復快哉。

所以然者。迦葉比丘己身。是阿練若行。復能歎說。閑居之行。

身能乞食。復能歎譽。乞食之德。

身著補納衣。復能歎說。補納衣之德。

己身知足。復能歎說。知足之德。

己身處巖穴。復歎說巖穴之德。

己身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復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

身能教化。復能教人。使行其法。

善哉善哉。如目連所說。

所以然者。目連比丘。有大威力。神足第一。心得自在。彼意欲所為。則能辦之。或化一身。分為萬億。或還合為一。石壁皆過。無有罣礙。踊沒自在。亦如駛水。亦無觸礙。如空中之鳥。亦無足跡。猶如日月。靡所不照。能化身。乃至梵天。

善哉。如舍利弗之所說。

所以然者。舍利弗。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若欲入三昧時。則能成辦。無有疑難。

猶如長者好衣裳。隨意取之。而無疑難。舍利弗比丘。亦復如是。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隨意入三昧。皆悉在前。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所說。各隨方便。但今復聽我所說。

云何比丘。樂牛師子園中。

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彼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已乞食已。還歸所在。洗手面。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

彼比丘。便作是念。

我今不壞于坐。要當盡有漏。成無漏。

爾時彼比丘。即有漏心。得解脫。

如是。比丘宜在。牛師子園中。

如是比丘。恒勤精進。莫有懈怠。所在之處。靡不宗奉者。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咒願有六德。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六德。

於是。施主檀越。成就三法。

云何檀越施主。成就三法。

於是。檀越施主。信根成就。戒德成就。聞成就。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

施物之法。復成三法。

云何為三。然彼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有此三法。

是謂。比丘。有此六事。獲大功德。名德遠聞。獲甘露之報。

是故。諸比丘。若欲成就。此六事者。當念惠施。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

爾時坐上。有一比丘。便生此念。

願如來告我。有所論說。

爾時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告諸比丘。

若有比丘。生此念。

如來躬教訓我。

彼比丘。戒具清淨。無有瑕穢。修行止觀。樂閑靜之處。

若比丘。意欲求。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者。亦當戒德成就。在空閑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知足者。當念戒德具足。在閑靜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使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有形之類。所見識知。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禪。中無悔心。亦不變易。當念戒德成就。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八解脫門。而無罣礙。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耳徹聽。聞天人聞聲。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諸根缺漏。彼亦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如實知之。有愛心。無愛心。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之。有亂心。無亂心。有疾心。無疾心。有少心。無少心。有量心。無量心。有痛心。無痛心。有三昧心。無三昧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如實知之。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得無量神足。分一身。作無數。復還合為一。踊沒自在。化身乃至梵天。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億生。成劫。敗劫。成敗之劫。不可稱計。我曾死此生彼。名某。字某。或從彼終。來生此間。自憶如此。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而無他念。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徹視觀眾生類。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如實知之。

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心意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意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彼當念戒德具足。內自思惟。無有亂想。居在閑處。

諸比丘。當念戒德具足。無他餘念。威儀成就具足。少過常恐。何況大者。

若有比丘。意欲使如來共論者。常念戒德具足。已戒德具足。當念聞具足。聞已具足。當念施具足。施已具足。當念智慧具足。解脫知見。皆悉具足。

若比丘。戒身。定。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

是故。諸比丘。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無能過者。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