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地主品第二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告諸群臣曰。

汝等催嚴。羽寶之車。吾欲往詣世尊所。禮拜問訊。

是時左右。受王教令。尋嚴駕。羽寶之車。即白王曰。

嚴駕已辦。今正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乘寶羽之車。步騎數千。前後圍遶。出舍衛國。至祇洹精舍。往詣世尊所。如諸王法。除去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及金拂。捨著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與說深法。勸樂令喜。

是時。王波斯匿。聞說法已。白世尊曰。

唯願世尊。受我三月請。及比丘僧。莫在餘處。

是時。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請。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舍衛城。

勅諸群臣曰。

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給所須物。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

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

是時。王波斯匿。即白。

時到。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取小座。於如來前坐。

白世尊曰。

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

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

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

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

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

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成須陀洹乎。

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

況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

況向阿羅漢。得阿羅漢道。

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

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

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

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

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

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過去久遠。有王名曰地主。統領此閻浮里地。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與王周旋。無所畏難。

是時彼王。分閻浮地半。與彼臣使治。

是時。善明小王。自造城郭。東西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眾多。爾時彼城。名曰遠照。

善明王主。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口出優鉢華香。身作栴檀香。未經幾日。身便懷妊。

彼夫人。即往白王。

我今有娠。

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勅左右。更施設座具。快樂無比。夫人懷妊。日數遂滿。生一男兒。當生之時。閻浮里內。晃然金色。顏貌端政。三十二相。身體金色。

善明大王。見此太子。歡喜踊躍。慶賀無量。便召諸師。婆羅門。道士。躬抱太子。使彼瞻相。

我今以生此子。卿等與吾瞻相。便立名字。

時諸相師。受王教令。

各共抱瞻。觀察形貌。咸共白王。

聖王。太子端政無雙。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今此王子。當有兩趣。

若當在家者。便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當有千子。勇悍剛強。能卻眾敵。於此四海之內。不加刀杖。自然靡伏。

若此王子。出家學道者。成無上正覺。名德遠布。彌滿世界。

生此王子。當此之日。光明遠照。今字王子。名曰燈光。

時諸相師。以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時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常離目。

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裏。使吾太子。於此遊戲。

時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

爾時閻浮里地。悉共聞知。

彼王太子。出家學道。即日成佛。

父王清旦。聞王太子。出家學道。即夜成佛。

時父王。便作是念。

昨夜吾聞。諸天在空。皆共稱善。此必善應。非有惡嚮。我今可往。而共相見。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

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

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

爾時燈光如來。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渴乏。

是時地主大王。聞子燈光。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

我今當遣信。往請如來。在此遊化。若使來者。充我本願。若不來者。我躬自當往。拜跪問訊。

即勅一臣。

汝往至彼。問訊如來。持我名字。頭面禮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云。

王地主。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此土。

爾時彼人。受王教勅。便往至彼國界。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說。

大王地主。禮如來足。問訊禮竟。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彼國。

爾時世尊。默然受彼請。

時燈光如來。將諸大眾。以漸人間遊行。與大比丘。四十億眾俱。在在處處。靡不恭敬者。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貢獻。漸至地主國界。

時地主大王。聞燈光如來。至此國界。在北婆羅園中。將大比丘眾。四十億人。

我今可。躬自往迎。

時地主大王。復將四十億眾。往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禮足已。在一面坐。

爾時燈光如來。漸與彼王。及四十億眾。面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

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

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道。

時地主國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燈光如來。將八十億眾。皆是阿羅漢。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事事供給。無所乏短。

是時地主國王。復於餘時。將諸群臣。至彼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燈光如來。與彼國王。說微妙法。

地主大王。白如來曰。

唯願世尊。盡我形壽。受我供養。及比丘僧。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當供給。

爾時燈光如來。默然受彼王請。

時王見佛。默然受請。重白世尊。

我今從世尊求願。唯見聽許。

世尊告曰。

如來法者。以過此願。

王白世尊。

我今求願者。極為淨妙。

世尊告曰。

所求之願。云何淨妙。

王白世尊。

如我意中。今日眾僧。在一器食。明日復用餘器食。今日眾僧。著一種服。明日復更易服。今日眾僧。坐一種座。明日復更坐餘座。今日使人。與眾僧使。明日復更易使人。我所求願者。正謂此耳。

燈光如來告曰。

隨汝所願。今正是時。

地主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宮中。

到已。告諸群臣。

我今意欲。盡其形壽。供養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眾。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勸發佐吾供辦。

諸臣對曰。

如大王教。

去城不遠。一由旬內。造立堂舍。彫文刻鏤。五色玄黃。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香汁灑地。修治浴池。辦具燈明。及甘饌飲食。施設坐具。

便白。

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時燈光如來。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比丘眾。前後圍遶。便往至講堂所。各各就座而坐。

時地主大王。見佛。比丘僧坐訖。將宮人婇女。及諸大臣。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味各百種。

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國王。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眾。諸阿羅漢。未曾懈廢。

時彼如來。教化周訖。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時地主大王。以若干百種。香花供養。於四衢道路。起四廟寺。各用七寶。金。銀。琉璃。水精。懸繒幡蓋。及八十億眾。各各以漸。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大王。取八十億眾。收其舍利。各各興起神寺。皆懸繒幡蓋。香華供養。

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大王。復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復經七萬歲。隨時供養。然燈散華。懸繒幡蓋。

大王當知。燈光如來。遺法滅盡。然後彼王。方取滅度。

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然燈。懸繒幡蓋。無所渴乏。我於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

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餘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無有毫釐。如毛髮許。

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

是故。大王。莫作是說言。

我所作福祐。今日已辦。

大王。當作是說。

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爾時王波斯匿。便懷恐懼。衣毛皆竪。悲泣交集。以手抆淚。頭面禮世尊足。自陳過狀。

如愚。如騃。無所覺知。唯願世尊。受我悔過。今五體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願世尊。受我悔過。

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大王。今於如來前。悔其非法。改往修來。我今要受汝悔過。更莫復造。

爾時於大眾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曰。

今世尊所說。甚為微妙。

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作是語。

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求在生死。食其福業。更於長夜。獲安隱無量。

所以然者。我自憶三十一劫。飯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遊在野馬世界。

爾時彼佛。到時。著衣持鉢。入野馬城乞食。是時城內。有一使人。名曰純黑。時彼使人。見如來執鉢。入城乞食。

見已。便作是念。

今如來入城。必須飲食。

即入家出食。施與如來。興發此願。

持此功德。莫墮三惡趣中。使我當來之世。亦當值如此聖尊。亦當使彼聖尊。為我說法。時得解脫。

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當爾時。純黑使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爾時純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飯式詰如來。作此誓願。

使將來之世。值如此聖尊。與我說法。時得解脫。

我於三十一劫。不墮三惡趣中。生天人中。最後今日。受此身分。遭值聖尊。得出家學道。盡諸有漏。成阿羅漢。

若世尊所說。極為微妙。語波斯匿王。

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在生死。食此福業。

我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歡喜心意。向如來者。我便生此念。

此諸賢士。用意猶不愛敬。供奉如來。

設我見四部之眾。即往告曰。

汝等諸賢。為須何物。衣鉢耶。尼師檀耶。針筒耶。澡罐耶。及餘沙門什物。我盡當供給。

我已許之。便在處處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欝單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來與。

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眾。得涅槃道。

爾時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諸比丘。

汝等頗見。如此之比。信心解脫。如迦旃延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

不見也。世尊。

世尊告曰。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者。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爾時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是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

見已。便作是念。

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如。外道異學。不審此尊。能與他說法。為不堪任乎。我今當與試之。

爾時天帝釋。便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耆闍崛山。在尊者婆拘盧前住。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便說此偈。

智者所歎說。
何故不說法。
壞結成聖行。
何為寂然住。

爾時尊者婆拘盧。復以此偈。報釋提桓因曰。

有佛舍利弗。
阿難均頭槃。
亦及諸尊長。
善能說妙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曰。

眾生之根。有若干種。然尊當知。世尊亦說。眾生種類。多於地土。何故尊者婆拘盧。不與他人說法。

婆拘盧報曰。

眾生之類。難可覺知。世界若干。國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我今觀察此義已。故不與人說法。

釋提桓因曰。

願尊與我。說我所。非我所之義。

尊者婆拘盧曰。

我人壽命。若男若女。士夫之類。盡依此命。而得存在。

然復。拘翼。世尊亦說。

比丘當知。當自熾然。無起邪法。亦當賢聖默然。

我觀此義已。故默然耳。

是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叉手。便說此偈。

歸命十力尊。
圓光無塵翳。
普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

尊者婆拘盧報曰。

何故帝釋。而作是說。

此者甚奇特。

釋提桓因報言。

自念我昔。至世尊所。

到已。禮世尊足。而問此義。

天人之類。有何想念。

爾時世尊。告我曰。

此世界若干種。各各殊異。根原不同。

我聞此語已。尋對曰。

如是。世尊所說。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設與彼眾生說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

我以此故說。

此者甚奇特。

然尊者婆拘盧所說。亦復如是。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

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

此尊堪任。與人說法。非為不能。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婆拘盧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脚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

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

汝向何故。作是念。

釋迦文尼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二十億耳對曰。

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

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

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

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

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極急。嚮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

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

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

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

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

如是。世尊。若琴絃。不緩不急。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

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說微妙法已。還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勅。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懃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婆提長者。遇病命終。然彼長者。無有子息。所有財寶。盡沒入官。

爾時王波斯匿。塵土坌身。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王曰。

大王何故。塵土坌身。來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此舍衛城。內有長者名婆提。今日命終。彼無子姓。躬往收攝財寶。理使入官。純金八萬斤。況復餘雜物乎。然彼長者。存在之日。所食如此之食。極為弊惡。不食精細。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

世尊告曰。

如是。大王。如王來言。

夫慳貪之人。得此財貨。不能食噉。不與父母妻子。僕從奴婢。亦復不與。朋友知識。亦復不與。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

若有智之士。得此財寶。便能惠施廣濟。一切無所愛惜。供給沙門。婆羅門。諸高德者。

時王波斯匿說曰。

此婆提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

此婆提長者命終。生涕哭大地獄中。

所以然者。此斷善根之人。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波斯匿王曰。

婆提長者。斷善根耶。

世尊告曰。

如是。大王。如王所說。彼長者。斷於善根。然彼長者。故福已盡。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

彼長者。頗有遺餘福乎。

世尊告曰。

無也。大王。乃無毫釐之餘。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種。後便窮困。漸以命終。

所以然者。但食故業。更不造新。

此長者。亦復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長者。今夜當在。涕哭地獄中。

爾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收淚而曰。

此長者昔日。作何功德福業。生在富家。復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極富之貨。不樂五樂之中。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曰。

過去久遠。迦葉佛時。此長者。在此舍衛城中。為田家子。

爾時佛去世後。有辟支佛出世。往詣此長者家。爾時此長者。見辟支佛在門外。

見已。便生是念。

如此尊者。出世甚難。我今可以飲食。往施此人。

爾時長者。便施彼辟支佛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飛在虛空而去。

時彼長者。見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願。

持此善本之願。使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常多財寶。

後有悔心。

我向所有食。應與奴僕。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

爾時田家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爾時田家長者。今此婆提長者是。是時施已。發此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不墮惡趣。恒多財饒寶。生富貴之家。無所渴乏。

既復施已。後生悔心。

我寧與奴僕使食。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

以此因緣本末。不得食此。極有之貨。亦復不樂。五樂之中。不自供養。復不與父母。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知識。不施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但食故業。不造新者。

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當廣布施。莫有所惜。復當得無極之財。

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自今以後。當廣布施沙門。婆羅門。四部之眾。諸外道異學。來乞求者。我不堪與。

世尊告曰。

大王。莫作是念。

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便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念當廣惠施。
終莫斷施心。
必當值賢聖。
度此生死源。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我今倍復歡慶。向於如來。

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不存。

爾時。波斯匿王曰。

自今以後。當廣惠施。無所悋惜。

是時世尊。與王說微妙之法。時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王波斯匿。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處。便生此念。

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

爾時尊者阿難。便從坐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

我於閑靜之處。便生此念。

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有此妙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

此是何者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

有此之香。然此香氣力。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白佛言。

此何等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

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言。

何等為三。

世尊告曰。

戒香。聞香。施香。

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諸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

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木蜜及栴檀。
優鉢及諸香。
亦諸種種香。
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
無欲無所染。
等智而解脫。
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
及諸檀蜜香。
戒香之為妙。
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
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
施香最第一。

是謂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是故。阿難。當求方便。成此三香。

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

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

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

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

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

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

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

我終無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

然提婆達兜。有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

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

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
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
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
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常律。
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

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

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恒以五百釜食。給與提婆達兜。彼時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王。日來供養。

是時提婆達兜。得此利養已。諸比丘聞之。白世尊曰。

國中人民。歎說提婆達兜。名稱遠布。乃使王阿闍世。恒來供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

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如今提婆達兜愚人。當復盡此。諸善功德。如取惡狗鼻壞之。倍復凶惡。提婆達兜愚人。亦復如是。受此利養。遂起貢高。

是故。諸比丘。亦莫興意。著於利養。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

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

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

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

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三不善根。

云何為三。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墮三惡趣。

云何為三。所謂。地獄。餓鬼。畜生。

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惡趣。

比丘當知。有此三善根。

云何為三。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

是謂。比丘。有此三善根。

若有此三善根者。便有二善處。涅槃為三。

云何二趣。所謂。人天是也。

是謂。比丘。有此三善者。則生此善處。

是故。諸比丘。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三聚。

云何為三。所謂。等聚。邪聚。不定聚。

彼云何為等聚。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等聚。

彼云何名為邪聚。所謂。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謂邪聚。

彼云何名為不定聚。所謂。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謂名為不定聚。

諸比丘當知。復有三聚。

云何為三。所謂。善聚。等聚。定聚。

彼云何名善聚。所謂。三善根。

何等善根。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善聚。

云何名為等聚。所謂。賢聖八品道。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等聚。

彼云何名為定聚。所謂。知苦。知習。知盡。知道。知善聚。知惡趣。知定聚。是謂名為定聚。

是故。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當遠之。此正聚者。當奉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三觀想。

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

是謂。比丘。有此三想。

比丘當知。若有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

若觀瞋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蚖之類。而生其中。

若觀害想。亦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

是謂。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獄中。餓鬼畜生。

復有三想。

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

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

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天上。

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結。便於彼處。而般涅槃。

是謂。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惡想。當遠離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地主婆拘耳。
婆提逆順香。
愚世三不善。
三聚觀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