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

大唐天竺三藏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諸大妙寶王。種種間飾。菩薩之身。為師子座。

其金剛名曰。

虛空無垢執金剛。虛空遊步執金剛。虛空生執金剛。被雜色衣執金剛。善行步執金剛。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哀愍無量眾生界執金剛。那羅延力執金剛。大那羅延力執金剛。妙執金剛。勝迅執金剛。無垢執金剛。刃迅執金剛。如來甲執金剛。如來句生執金剛。住無戲論執金剛。如來十力生執金剛。無垢眼執金剛。金剛手祕密主。

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及普賢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等。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說法。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

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

如是奮迅。示現語意平等。無盡莊嚴藏。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緣業生增長。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種生起。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眾會中。坐白佛言。

世尊。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說生。摩睺羅伽法。

若有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或那羅延。毘沙門身。乃至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

世尊。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

世尊。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脩羅依。

世尊。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厭足。如是一切智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

世尊。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諸煩惱塵。

世尊。喻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如是一切智智。為諸天世人利樂。

世尊。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究竟。

如是說已。毘盧遮那佛。告持金剛祕密主言。

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汝問吾如是義。汝當諦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

金剛手言。

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

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祕密主。云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

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

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何以故。菩提無相故。

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

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

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

何以故。本性清淨故。

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

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紫。非水精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

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趣同性。

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

何以故。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

所以者何。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

如是。祕密主。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是故。祕密主。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

祕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祕密主。云何自知心。

謂若分段。或顯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識。若我。若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若得此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知眾生心行。諸佛護持。雖處生死。而無染著。為法界眾生。不辭勞。倦成就住無為戒。離於邪見。通達正見。

復次。祕密主。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

祕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德。皆得成就。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復以偈問佛。

云何世尊說。
此心菩提生。
復以云何相。
知發菩提心。

願識心心勝。
自然智生說。
大勤勇幾何。
次第心續生。

心諸相與時。
願佛廣開演。
功德聚亦然。
及彼行修行。

心心有殊異。
惟大牟尼說。

如是說已。摩訶毘盧遮那世尊。告金剛手言。

善哉佛真子。
廣大心利益。
勝上大乘句。
心續生之相。

諸佛大祕密。
外道不能識。
我今悉開示。
一心應諦聽。

越百六十心。
生廣大功德。
其性常堅固。
知彼菩提生。

無量如虛空。
不染污常住。
諸法不能動。
本來寂無相。

無量智成就。
正等覺顯現。
供養行修行。
從是初發心。

祕密主。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我名。我有分別。無量我分。

祕密主。若彼不觀。我之自性。則我我所生。餘復計有時。地等變化。瑜伽我。建立淨。不建立無淨。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時。若尊貴。若自然。若內我。若人量。若遍嚴。若壽者。若補特伽羅。若識。若阿賴耶。知者。見者。能執所執。內知。外知。社怛梵。意生。儒童。常定生。聲非聲。

祕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來。分別相應。希求順理解脫。

祕密主。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

祕密主。是初種子。善業發生。

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種。

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種。

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

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華。

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

復次。祕密主。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種子。

復次。祕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聞如是言。此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誠供養。一切所願皆滿。

所謂。自在天。梵天。那羅延天。商羯羅天。黑天。自在子天。日天。月天。龍尊等。及俱吠濫。毘沙門。釋迦。毘樓博叉。毘首羯磨天。閻魔。閻魔后。梵天后。

世所宗奉。火天。迦樓羅子天。自在天后。波頭摩。德叉迦龍。和修吉。商佉。羯句啅劍。大蓮。俱里劍。摩訶泮尼。阿地提婆。薩陀。難陀等龍。或天仙。大圍陀論師。各各應善供養。

彼聞如是。心懷慶悅。殷重恭敬。隨順修行。

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

祕密主。復次殊勝行。隨彼所說中。殊勝住求解脫慧生。所謂。常無常空。隨順如是說。

祕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常斷。非有非無。俱彼分別無分別。云何分別空。不知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應了知空。離於斷常。

爾時金剛手。復請佛言。

惟願世尊說彼心。

如是說已。佛告金剛手祕密主言。

祕密主。諦聽心相。謂貪心。無貪心。瞋心。慈心。癡心。智心。決定心。疑心。暗心。明心。積聚心。鬪心。諍心。無諍心。天心。阿修羅心。龍心。人心。女心。自在心。商人心。農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守護心。慳心。狗心。狸心。迦樓羅心。鼠心。歌詠心。舞心。擊鼓心。室宅心。師子心。鵂鶹心。烏心。羅剎心。刺心。窟心。風心。水心。火心。泥心。顯色心。板心。迷心。毒藥心。羂索心。械心。雲心。田心。鹽心。剃刀心。須彌等心。海等心。穴等心。受生心。

祕密主。彼云何貪心。

謂隨順染法。

云何無貪心。

謂隨順無染法。

云何瞋心。

謂隨順怒法。

云何慈心。

謂隨順修行慈法。

云何癡心。

謂隨順修不觀法。

云何智心。

謂順修殊勝增上法。

云何決定心。

謂尊教命。如說奉行。

云何疑心。

謂常收持。不定等事。

云何闇心。

謂於無疑慮法。生疑慮解。

云何明心。

謂於不疑慮法。無疑慮修行。

云何積聚心。

謂無量為一為性。

云何鬪心。

謂互相是非為性。

云何諍心。

謂於自己。而生是非。

云何無諍心。

謂是非俱捨。

云何天心。

謂心思隨念成就。

云何阿修羅心。

謂樂處生死。

云何龍心。

謂思念廣大資財。

云何人心。

謂思念利他。

云何女心。

謂隨順欲法。

云何自在心。

謂思惟欲我。一切如意。

云何商人心。

謂順修初收聚。後分析法。

云何農夫心。

謂隨順初廣聞。而後求法。

云何河心。

謂順修依。因二邊法。

云何陂池心。

謂隨順渴。無厭足法。

云何井心。

謂如是思惟。深復甚深。

云何守護心。

謂唯此心實。餘心不實。

云何慳心。

謂隨順為己。不與他法。

云何狸心。

謂順修徐進法。

云何狗心。

謂得少分。以為喜足。

云何迦樓羅心。

謂隨順朋黨羽翼法。

云何鼠心。

謂思惟斷諸繫縛。

云何舞心。

謂修行如是法。我當上昇。種種神變。

云何擊鼓心。

謂修順是法。我當擊法鼓。

云何室宅心。

謂順修自護身法。

云何師子心。

謂修行一切。無怯弱法。

云何鵂鶹心。

謂常暗夜思念。

云何烏心。

謂一切處。驚怖思念。

云何羅剎心。

謂於善中。發起不善。

云何刺心。

謂一切處。發起惡作為性。

云何窟心。

謂順修為入窟法。

云何風心。

謂遍一切處。發起為性。

云何水心。

謂順修洗濯。一切不善法。

云何火心。

謂熾盛炎熱性。

云何顯色心。

謂類彼為性。

云何板心。

謂順修隨量法。捨棄餘善故。

云何迷心。

謂所執異所思異。

云何毒藥心。

謂順修無生分法。

云何羂索心。

謂一切處。住於我縛為性。

云何械心。

謂二足止住為性。

云何雲心。

謂常作降雨思念。

云何田心。

謂常如是。修事自身。

云何鹽心。

謂所思念。彼復增加思念。

云何剃刀心。

謂唯如是。依止剃除法。

云何彌盧等心。

謂常思惟。心高舉為性。

云何海等心。

謂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

云何穴等心。

謂先決定。彼後復變改為性。

云何受生心。

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心如是同性。

祕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離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說。離一切過。

祕密主。彼出世間。心住蘊中。有如是慧隨生。若於蘊等。發起離著。當觀察聚沫。浮泡芭蕉。陽焰幻等。而得解脫。謂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法性。如是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

祕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是超越一劫瑜祇行。

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

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察蘊阿賴耶。知自性如幻。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

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

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故。

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

復次。祕密主。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間。之所歸依。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釋提桓因等。親近敬禮。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

祕密主。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脫。而業煩惱具依。世間宗奉。常應供養。

復次。祕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無量波羅蜜多。慧觀四攝法。信解地。無對。無量。不思議。逮十心。無邊智生。我一切諸有所說。皆依此而得。是故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

世尊。願救世者。演說心相。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

如是說已。摩訶毘盧遮那世尊。告金剛手言。

諦聽。極善思念。祕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業。害不善業。當得善無畏。

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畏。

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捨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

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

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

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祕密主。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

云何為十。

謂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

祕密主。彼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當如是觀察。

云何為幻。

謂如咒術藥力。能造所造。種種色像。惑自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

何以故。本性淨故。

如是真言幻。持誦成就。能生一切。

復次。祕密主。陽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談議。如是真言。想唯是假名。

復次。祕密主。如夢中所見。晝日牟呼栗多。剎那歲時等住。種種異類。受諸苦樂。覺已。都無所見。如是夢真言行。應知亦爾。

復次。祕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於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當如是知。

復次。祕密主。以乾闥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宮。

復次。祕密主。以響喻。解了真言聲。如緣聲有響。彼真言者。當如是解。

復次。祕密主。如因月出故。照於淨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

復次。祕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

復次。祕密主。如空中。無眾生。無壽命。彼作者不可得。以心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

復次。祕密主。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

祕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當得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實遍知。一切心想。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一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

希有世尊。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以種種方便道。為眾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說法。惟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

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於大眾會中。遍觀察已。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諦聽。金剛手。今說修行。漫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本昔誓願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遍至十方。還來佛身本位。本位中住。而復還入。

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諦聽金剛手。漫荼羅位。初阿闍梨。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言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漫荼羅畫。其性調柔。離於我執。於真言行。善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

祕密主。如是法則阿闍梨。諸佛菩薩。之所稱讚。

復次。祕密主。彼阿闍梨。若見眾生。堪為法器。遠離諸垢。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

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阿闍梨。應自往勸發。如是告言。

佛子此大乘。
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開演。
為彼大乘器。

過去等正覺。
及與未來世。
現在諸世尊。
住饒益眾生。

如是諸賢者。
解真言妙法。
勤勇獲種智。
坐無相菩提。

真言勢無比。
能摧彼大力。
極忿怒魔軍。
釋師子救世。

是故汝佛子。
應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
當獲薩婆若。

行者悲念心。
發起令增廣。
彼堅住受教。
當為擇平地。

山林多華果。
悅意諸清泉。
諸佛所稱歎。
應作圓壇事。

或在河流處。
鵞雁等莊嚴。
彼應作慧解。
悲生漫荼羅。

正覺緣導師。
聖者聲聞眾。
曾遊此地分。
佛常所稱譽。

及餘諸方所。
僧坊阿練若。
華房高樓閣。
勝妙諸池苑。

制底火神祠。
牛欄河潬中。
諸天廟空室。
仙人得道處。

如上之所說。
或所意樂處。
利益弟子故。
當畫漫荼羅。

祕密主。彼揀擇地。除去礫石。碎瓦破器。髑髏毛髮。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及蟲蟻蜣蜋。毒螫之類。離如是諸過。遇良日。晨定日。時分宿直諸執。皆悉相應。於食前時。值吉祥相。先當為一切如來作禮。以如是偈。警發地神。

汝天親護者。
於諸佛導師。
修行殊勝行。
淨地波羅蜜。

如破魔軍眾。
釋師子救世。
我亦降伏魔。
我畫漫荼羅。

彼應長跪。舒手按地。頻誦此偈。以塗香華等供養。供養已。真言者。復應歸命。一切如來。然後治地。如其次第。當具眾德。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頭面禮世尊足。而說偈言。

佛法離諸相。
法住於法位。
所說無譬類。
無相無為作。

何故大精進。
而說此有相。
及與真言行。
不順法然道。

爾時薄伽梵。
毘盧遮那佛。
告執金剛手。
善聽法之相。

法離於分別。
及一切妄想。
若淨除妄想。
心思諸起作。

我成最正覺。
究竟如虛空。
凡愚所不知。
邪妄執境界。

時方相貌等。
樂欲無明覆。
度脫彼等故。
隨順方便說。

而實無時方。
無作無造者。
彼一切諸法。
唯住於實相。

復次祕密主。
於當來世時。
劣慧諸眾生。
以癡愛自蔽。

唯依於有著。
恒樂諸斷常。
時方所造業。
善不善諸相。

盲冥樂求果。
不知解此道。
為度彼等故。
隨順說是法。

祕密主。如是所說處所。隨在一地。治令堅固。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摸怛羅。和合塗之。次以香水。真言灑淨。即說真言曰。

南麼三曼多勃馱喃阿鉢囉。底三迷。伽伽那三迷。三麼多奴揭帝。鉢囉。吃㗚。底微輸睇。達摩馱睹微戌達儞。莎訶。

行者次於中。
定意觀大日。
處白蓮華座。
髮髻以為冠。

放種種色光。
通身悉周遍。
復當於正受。
次想四方佛。

東方號寶幢。
身色如日暉。
南方大勤勇。
遍覺華開敷。

金色放光明。
三昧離諸垢。
北方不動佛。
離惱清涼定。

西方仁勝者。
是名無量壽。
持誦者思惟。
而住於佛室。

當受持是地。
以不動大名。
或用降三世。
一切利成就。

白檀以塗畫。
圓妙漫荼羅。
中第一我身。
第二諸救世。

第三同彼等。
佛母虛空眼。
第四蓮華手。
第五執金剛。

第六不動尊。
想念置其下。
奉塗香華等。
思念諸如來。

至誠發殷重。
演說如是偈。
諸佛慈悲者。
存念我等故。

明日受持地。
并佛子當降。

如是說已。復當誦此真言曰。

南麼三曼多勃馱喃。薩婆怛他。蘗多地瑟姹。那地瑟祉。帝。阿者麗。微麼麗。娑麼。囉嬭鉢囉。吃㗚。底鉢[口*履]輸睇。莎訶。

持真言行者。
次發悲念心。
依於彼西方。
繫念以安寢。

思惟菩提心。
清淨中無我。
或於夢中見。
菩薩大名稱。

諸佛無有量。
現作眾事業。
或以安慰心。
勸囑於行者。

汝念眾生故。
造作漫荼羅。
善哉摩訶薩。
所畫甚微妙。

復次於餘日。
攝受應度人。
若弟子信心。
生種姓清淨。

恭敬於三寶。
深慧以嚴身。
堪忍無懈倦。
尸羅淨無缺。

忍辱不慳悋。
勇健堅行願。
如是應攝取。
餘則無所觀。

或十或八七。
或五二一四。
當作於灌頂。
若復數過此。

爾時。金剛手祕密主。復白佛言。

世尊。當云何名此漫荼羅。漫荼羅者。其義云何。

佛言。

此名發生諸佛漫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漫荼羅。

又祕密主。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漫荼羅廣義。

祕密主。如來。於無量劫。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是故。具無量德。當如是知。

祕密主。非為一眾生故。如來成正等覺。亦非二非多。為憐愍無餘記。及有餘記。諸眾生界故。如來成正等覺。以大悲願力。於無量眾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說法。

祕密主。無大乘宿習。未曾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

又金剛薩埵。若彼有情。昔於大乘。真言乘道。無量門進趣。已曾修行。為彼等故。限此造立名數。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為度無餘。眾生界故。應當取彼。無量眾生。作菩提種子因緣。

持真言行者。
如是攝受已。
命彼三自歸。
令說悔先罪。

奉塗香華等。
供養諸聖尊。
應授彼三世。
無障礙智戒。

次當授齒木。
若優曇鉢羅。
或阿說他等。
結護而作淨。

香華以莊嚴。
端直順本末。
東面或北面。
嚼已而擲之。

當知彼眾生。
成器非器相。
三結修多羅。
次繫等持臂。

如是受弟子。
遠離諸塵垢。
增發信心故。
當隨順說法。

慰喻堅其意。
告如是偈言。
汝獲無等利。
位同於大我。

一切諸如來。
此教菩薩眾。
皆已攝受汝。
成辦於大事。

汝等於明日。
當得大乘生。
如是教授已。
或於夢寐中。

覩見僧住處。
園林悉嚴好。
堂宇相殊特。
顯敞諸樓觀。

幢蓋摩尼珠。
寶刀悅意華。
女人鮮白衣。
端正色姝麗。

密親或善友。
男子如天身。
群牛豐牸乳。
經卷淨無垢。

遍知因緣覺。
并佛聲聞眾。
大我諸菩薩。
現前授諸果。

度大海河池。
及聞所樂聲。
空中言吉祥。
當與意樂果。

如是等好相。
宜應諦分別。
與此相違者。
當知非善夢。

善住於戒者。
晨起白師已。
師說此句法。
勸發諸行人。

此殊勝願道。
大心摩訶衍。
汝今能志求。
當成就如來。

自然智大龍。
世間敬如塔。
有無悉超越。
無垢同虛空。

諸法甚深奧。
難了無含藏。
離一切妄想。
戲論本無故。

作業妙無比。
常依於二諦。
是乘殊勝願。
汝當住斯道。

爾時。住無戲論執金剛。白佛言。

世尊。願說三世。無礙智戒。若菩薩住此者。令諸佛菩薩。皆歡喜故。

如是說已。佛告住無戲論執金剛等言。

佛子諦聽。若族姓子。住是戒者。以身語意合為一。不作一切諸法。

云何為戒。

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獻諸佛菩薩。

何以故。若捨自身。則為捨彼三事。

云何為三。

謂身語意。是故族姓子。以受身語意戒。得名菩薩。

所以者何。離彼身語意故。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次於明日。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為世尊毘盧遮那作禮。應取淨瓶。盛滿香水。持誦降三世真言。而用加之。置初門外。用灑是諸人等。彼阿闍梨。以淨香水。授與令飲。彼心清淨故。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以偈問佛。

種智說中尊。
願說彼時分。
大眾於何時。
普集現靈瑞。

漫荼羅闍梨。
慇懃持真言。
爾時薄伽梵。
告持金剛慧。

常當於此夜。
而作漫荼羅。
傳法阿闍梨。
如是應次取。

五色修多羅。
稽首一切佛。
大毘盧遮那。
親自作加持。

東方以為首。
對持修多羅。
至齊而在空。
漸次右旋轉。

如是南及西。
終竟於北方。
第二安立界。
亦從初方起。

憶念諸如來。
所行如上說。
右方及後方。
復周於勝方。

阿闍梨次迴。
依於涅哩底。
受學對持者。
漸次以南行。

從此右旋遶。
轉依於風方。
師位移本處。
而居於火方。

持真言行者。
復修如是法。
弟子在西南。
師居伊舍尼。

學者復旋遶。
轉依於火方。
師位移本處。
而住於風方。

如是真言者。
普作四方相。
漸次入其中。
三位以分之。

已表三分位。
地相普周遍。
復於一一分。
差別以為三。

是中最初分。
作業所行道。
其餘中後分。
聖天之住處。

方等有四門。
應知其分劑。
誠心以殷重。
運布諸聖尊。

如是造眾相。
均調善分別。
內心妙白蓮。
胎藏正均等。

藏中造一切。
悲生漫荼羅。
十六央具梨。
過此是其量。

八葉正圓滿。
鬚蘂皆嚴好。
金剛之智印。
遍出諸葉間。

從此華臺中。
大日勝尊現。
金色具暉曜。
首持髮髻冠。

救世圓滿光。
離熱住三昧。
彼東應畫作。
一切遍知印。

三角蓮華上。
其色皆鮮白。
光焰遍圍遶。
皓潔普周遍。

次於其北維。
導師諸佛母。
晃曜真金色。
縞素以為衣。

遍照猶日光。
正受住三昧。
復於彼南方。
救世佛菩薩。

大德聖尊印。
號名滿眾願。
真陀摩尼珠。
住於白蓮華。

北方大精進。
觀世自在者。
光色如皓月。
商佉軍那華。

微笑坐白蓮。
髻現無量壽。
彼右大名稱。
聖者多羅尊。

青白色相雜。
中年女人狀。
合掌持青蓮。
圓光靡不遍。

暉發猶淨金。
微笑鮮白衣。
右邊毘俱胝。
手垂數珠鬘。

三目持髮髻。
尊形猶皓素。
圓光色無主。
黃赤白相入。

次近毘俱胝。
畫得大勢尊。
彼服商佉色。
大悲蓮華手。

滋榮而未敷。
圍遶以圓光。
明妃住其側。
號持名稱者。

一切妙瓔珞。
莊嚴金色身。
執鮮妙華枝。
左持鉢胤遇。

近聖者多羅。
住於白處尊。
髮冠襲純帛。
鉢曇摩華手。

於聖者前作。
大力持明王。
晨朝日暉色。
白蓮以嚴身。

赫奕成焰鬘。
吼怒牙出現。
利爪獸王髮。
何耶揭利婆。

如是三摩地。
觀音諸眷屬。
復次華臺表。
大日之右方。

能滿一切願。
持金剛慧者。
鉢孕遇華色。
或復如綠寶。

首戴眾寶冠。
瓔珞莊嚴身。
間錯互嚴飾。
廣多數無量。

左執跋折羅。
周環起光焰。
金剛藏之右。
所謂忙莽雞。

亦持堅慧杵。
嚴身以瓔珞。
彼右次應置。
大力金剛針。

使者眾圍遶。
微笑同瞻仰。
聖者之左方。
金剛商朅羅。

執持金剛鎖。
自部諸使俱。
其身淺黃色。
智杵為幖幟。

於執金剛下。
忿怒降三世。
摧伏大障者。
號名月黶尊。

三目四牙現。
夏時雨雲色。
阿吒吒笑聲。
金剛寶瓔珞。

攝護眾生故。
無量眾圍遶。
乃至百千手。
操持眾器械。

如是忿怒等。
皆住蓮華中。
次往西方畫。
無量持金剛。

種種金剛印。
形色各差別。
普放圓滿光。
為諸眾生故。

真言主之下。
依涅哩底方。
不動如來使。
持慧刀羂索。

頂髮垂左肩。
一目而諦觀。
威怒身猛焰。
安住在盤石。

面門水波相。
充滿童子形。
如是具慧者。
次應往風方。

復畫忿怒尊。
所謂勝三世。
威猛焰圍遶。
寶冠持金剛。

不顧自身命。
專請而受教。
已說初界域。
諸尊方位等。

持真言行人。
次往第二院。
東方初門中。
畫釋迦牟尼。

圍遶紫金色。
具三十二相。
被服袈裟衣。
坐白蓮華臺。

為令教流布。
住彼而說法。
次於世尊右。
顯示遍知眼。

熙怡相微笑。
遍體圓淨光。
喜見無比身。
是名能寂母。

復於彼尊右。
圖寫毫相明。
住鉢頭摩華。
圓照商佉色。

執持如意寶。
滿足眾希願。
暉光大精進。
救世釋師子。

聖尊之左方。
如來之五頂。
最初名白傘。
勝頂最勝頂。

眾德火光聚。
及與捨除頂。
是名五大頂。
大我之釋種。

應當依是處。
精心造眾相。
次於其北方。
布列淨居眾。

自在與普華。
光鬘及意生。
名稱遠聞等。
各如其次弟。

於毫相之右。
復畫三佛頂。
初名廣大頂。
次名極廣大。

及無邊音聲。
皆應善安立。
五種如來頂。
白黃真金色。

復次三佛頂。
白黃赤兼備。
其光普深廣。
眾瓔珞莊嚴。

所發弘誓力。
一切願皆滿。
行者於東隅。
而作火仙像。

住於熾焰中。
三點灰為標。
身色皆深赤。
心置三角印。

而在圓焰中。
持珠及澡瓶。
右方閻摩王。
手秉壇拏印。

水牛以為座。
震電玄雲色。
七母并黑夜。
妃后等圍繞。

涅哩底鬼王。
執刀恐怖形。
縛嚕拏龍王。
羂索以為印。

初方釋天王。
安住妙高山。
寶冠被瓔珞。
持跋折羅印。

及餘諸眷屬。
慧者善分布。
左置日天眾。
在於輿輅中。

勝無勝妃等。
翼從而侍衛。
大梵在其右。
四面持髮冠。

唵字相為印。
執蓮在鵝上。
西方諸地神。
辯才及毘紐。

塞建那風神。
商羯羅月天。
是等依龍方。
畫之勿遺謬。

持真言行者。
以不迷惑心。
佛子次應作。
持明大忿怒。

右號無能勝。
左無能勝妃。
持地神奉瓶。
虔敬而長跪。

及二大龍王。
難陀拔難陀。
對處廂曲中。
通門之大護。

所餘釋種尊。
真言與印壇。
所說一切法。
師應具開示。

持真言行者。
次至第三院。
先圖妙吉祥。
其身欝金色。

五髻冠其頂。
猶如童子形。
左持青蓮華。
上表金剛印。

慈顏遍微笑。
坐於白蓮臺。
妙相圓普光。
周匝互暉映。

右邊應次畫。
網光童子身。
執持眾寶網。
種種妙瓔珞。

住寶蓮華座。
而觀佛長子。
左邊畫五種。
與願金剛使。

所謂髻設尼。
優婆髻設尼。
及與質多羅。
地慧并請召。

如是五使者。
五種奉教者。
二眾共圍遶。
侍衛無勝智。

行者於右方。
次作大名稱。
除一切蓋障。
執持如意寶。

捨於二分位。
當畫八菩薩。
所謂除疑怪。
施一切無畏。

除一切惡趣。
救意慧菩薩。
悲念具慧者。
慈起大眾生。

除一切熱惱。
不可思議慧。
次復捨斯位。
至於北勝方。

行者以一心。
憶持布眾綵。
而造具善忍。
地藏摩訶薩。

其座極巧嚴。
身處於焰胎。
雜寶莊嚴地。
綺錯互相間。

四寶為蓮華。
聖者所安住。
及與大名稱。
無量諸菩薩。

謂寶掌寶手。
及與持地等。
寶印手堅意。
上首諸聖尊。

各與無數眾。
前後共圍遶。
次復於龍方。
當畫虛空藏。

勤勇被白衣。
持刀生焰光。
及與諸眷屬。
正覺所生子。

各隨其次第。
列坐正蓮上。
今說彼眷屬。
大我菩薩眾。

應善圖藻繢。
諦誠勿迷忘。
謂虛空無垢。
次名虛空慧。

及清淨慧等。
行慧安慧等。
如是諸菩薩。
常勤精進者。

各如其次第。
而畫莊嚴身。
略說大悲藏。
漫荼羅位竟。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一切眾會中。諦觀大日世尊。目不暫瞬。而說偈言。

一切智慧者。
出現於世間。
如彼優曇華。
時時乃一現。

真言所行道。
倍復甚難遇。
無量俱胝劫。
所作眾罪業。

見此漫荼羅。
消滅盡無餘。
何況無量稱。
住真言行法。

行此無上句。
真言救世者。
止斷諸惡趣。
一切苦不生。

若修如是行。
妙慧深不動。

時普集會。一切大眾。及諸持金剛者。以一音聲。讚歎金剛手言。

善哉善哉大勤勇。
汝已修行真言行。
能問一切真言義。
我等咸有意思惟。

一切現為汝證驗。
依住真言之行力。
及餘菩提大心眾。
當得通達真言法。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復白世尊。而說偈言。

云何彩色義。
復當以何色。
云何而運布。
是色誰為初。

門標旗量等。
廂衛亦如是。
云何建諸門。
願尊說其量。

奉食華香等。
及與眾寶瓶。
云何引弟子。
云何令灌頂。

云何供養師。
願說護摩處。
云何真言相。
云何住三昧。

如是發問已。
牟尼諸法王。
告持金剛慧。
一心應諦聽。

最勝真言道。
出生大乘果。
汝今請問我。
為大有情說。

染彼眾生界。
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說。
是名為色義。

先安布內色。
非安布外色。
潔白最為初。
赤色為第二。

如是黃及青。
漸次而彰著。
一切內深玄。
是謂色先後。

建立門幖幟。
量同中胎藏。
廂衛亦如是。
華臺十六節。

應知彼初門。
與內壇齊等。
智者於外院。
漸次而增加。

於彼廂衛中。
當建大護者。
略說三摩地。
一心住於緣。

廣義復殊異。
大眾生諦聽。
佛說一切空。
正覺之等持。

三昧證知心。
非從異緣得。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來定。

故說為大空。
圓滿薩婆若。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