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經卷第二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具禪波羅蜜。何等為十。
多集福德。深厭諸惡。能勤精進。具於多聞。不顛倒解。解法向法。利根聰明。有純善心。善解定智。不著禪相。
云何名為。多集福德。久於大乘。積集善根。在所生處。常護持善戒。遇善知識。世世恒生。種族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居士。生處恒生正見家。增長善法。憶所修善。方便不捨。常不離善知識。菩薩諸佛。
漸漸增長。觀察諸法。
世間大苦。常為災患。之所逼惱。無有暫停。長為眾苦。無明所盲。皆因愛欲。欲為根本。我今不應。同於凡夫。親近於欲。欲者。諸佛世尊。說從妄想生。無量因緣。毀訾過患。譬如以木。貫人心腎。欲如利戟。欲如劍刃。欲如毒蛇。欲如鋒焰。欲如膿爛。不可觸近。欲如聚沫。欲如熱焰。欲如幻化。欲如夢想。欲為不淨。令人臭穢。欲如熟癰。欲如腐敗爛肉。
作如是厭惡欲想。剃除鬚髮。捨離產業。出家學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門。
正法出家。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發大精進。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證者。當令得證。
如是因。如是緣。以是事故。即得多聞。於世諦。第一義諦。悉能宣說。善知世諦。即第一義諦。善知不顛倒法。如法體相。
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得見正道。利根轉勝。心常在道。以利根故。多生厭惡。遠離大眾。憒閙之處。遠離欲覺。貪瞋邪見。殘害之心。遠離眷屬。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一切身心。
常念自觀察己心。為念善。不善。無記。若念善。應念勝善。念勝善者。心生歡喜。起發信樂。云何是勝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法。是名勝善。是真道支。
心猶不善。極生厭惡。多作觀察。勤行方便。斷於不善。何等不善。貪欲。瞋恚。愚癡。
貪欲有三種。上中下。
何者是上貪欲。欲心逼身。正見衰損。離欲心少。離於慚愧。云何離慚愧心。若攝身靜念。獨處林野。爾時思惟欲覺。增長熾盛。貴於欲覺。讚歎欲覺。以欲覺故。作是思惟時。無有愧心。云何無慚。以欲業。欲作。欲因緣。於父母所。生懟恨語。於尊重處。而無畏難。亦不羞愧。自現有德。以是欲故。命終之時。墮於惡趣。是名上欲。
云何名為中欲。若受欲已。心生厭離。或起悔心。是名中欲。
云何名為下欲。若摩觸之時。欲想即息。或共言語。雖有染想。生念即滅。或見欲時。欲想亦息。是名下欲。
欲者。一切衣服飲食。供身之具。悉名為欲。
瞋恚亦有三種。上中下。
何者為上瞋。若惱彼時。深生忿怒。或作五逆。或五逆中。作一一逆。或誹謗正法等。如是之罪。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受罪餘報。得生人中。膚體黑瘦。兩目皆赤。志逞常怒。多懷擾害。以是義故。名為上瞋。
云何名為中瞋。所作諸惡。速疾變悔。即修對治之法。是名中瞋。
云何名為下瞋。或出惡言。或起譏訶。或集微惡業。或時時起發。尋生對治。是名下瞋。
愚癡亦有三種。上中下。
何者為上癡。作惡不悔。不生慚愧。心無厭時。如是名為上癡。云何名為中癡。身作惡時。尋生變悔。於同梵行。邊發露懺悔。不顯己德。是名中癡。云何名為下癡。依如來所制。非性重罪。少有所犯。是故名為下癡。
菩薩摩訶薩。善心起時。能迴貪瞋癡。能除欲愛。能除欲樂。能除欲著。以善心故。令欲不起。
云何名為無記心。此心起時。不緣外。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從定。不從智。如從眠起。目視不了。不緣善惡。名為無記。若無記心生時。菩薩方便。自策發起善心。令生歡喜。安住於善。是名菩薩。得於善心。以善心故。觀察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熱時焰。如呼聲響。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跡乘。此法不跡乘。
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法。發起善心。以法為想。心為先導。當善持其心。調順其心。善持諸法。調伏諸法。見正法已。以是緣故。便得寂定。心為境界。以心繫心。漸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專一。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心寂靜故。心生喜樂。便除欲愛。諸惡不善。
有覺有觀。定生喜樂。成就初禪。無覺少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除喜。得樂。念捨。得第三禪。離喜樂。行捨心。得第四禪。除我見。離憂喜。捨苦樂。淨念捨行四禪。一切解脫。離色相。如虛空。眾生心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以是故。色相滅。空相生。惱壞相已滅。無邊虛空相成。從無邊虛空相。以次觀識。識無邊故。虛空相滅。觀識漸損。乃至少識。名為不用處。復觀此識。若有若無。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滅諸想受。是名滅定。菩薩雖入滅定。而不捨教化眾生。亦不永樂滅定。以為寂靜。不捨滅定。而能慈悲。普覆眾生。於滅定中。乃至起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菩薩爾時。便獲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以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莊嚴之具。功德滿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禪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智慧滿足。何等為十。
具無我善。善解業報。善解有為法。善解生死。相續不絕。善解生死。出要之法。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善解摩訶衍。善解遮魔業智慧。不顛倒智慧。無等智慧。
善男子。云何具無我善。菩薩以智觀察。色受想行識。觀色不生不起。不見起因。受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想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行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識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滅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第一義諦。亦不見不生不起。世諦。第一義諦。但有假名。而無實體。雖知諸法虛寂。而不捨於精進。深矜一切眾生。如救頭然。如救衣裳然。勤修方便。不懈不捨。為一切眾生故。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莊嚴具足。是名菩薩。無我善根。
云何名菩薩。善知業報。菩薩選擇。觀察一切眾生。皆如幻相。如乾闥婆城。水中之月。體性空寂。一切眾生。染著我見。及我所見。以是因緣。不見正道。
眾生作如是想。
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者。若悉皆無。誰受善惡。六趣差別。
菩薩摩訶薩。雖知業報。不斷不常。而受不捨。是名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名菩薩。善知有為。而不取有為相。如實正見。知有為法。迅速不停。念念流動。猶華上露。如山澗水。駃流赴下。間無暫息。亦如沙鹵。無有牢固。何有智者。當生樂著。而戀親愛。見有為法。如是之相。云何智者。而生憂悲。以是因緣。深樂涅槃。厭惡生死。是名菩薩。善知有為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無明所盲。漂流生死。恒為愛羂。諸結所縛。以是因緣故受。以受故造善惡業。以業因緣故有。有因緣故生。生因緣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生死流轉。互為上下。猶如火輪。是故菩薩。正觀生死。如實而知。是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
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無無明則無行。無行則無識。無識則無名色。無名色則無六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菩薩以如實知。見十二因緣。是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菩薩觀察。如此法時。成須陀洹。成斯陀含。成阿那含。成阿羅漢。斷諸結漏。得成辟支佛。成辟支佛。已如犀一角。善解聲聞。辟支佛法。而不取證。
何以故。我攝受一切眾生故。作師子吼。而作是言。
我當拔一切眾生。曠野生死之苦。以是故我今。不應獨出生死。
是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佛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摩訶衍法。菩薩善學。一切諸法。而不得諸法相。善修學道。而不得是道相。不見能行者。不見所行。法亦不見。所至到處。以是因緣相貌。而不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善解摩訶衍。
云何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菩薩善知。不親近惡知識。亦不至惡國。而常遠離。世俗談話。不樂親近。諸餘非法。不求利養。亦於此法。不生欣樂。一切結使。能障菩提者。悉皆遠離。善知對治法。是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
云何名菩薩。不顛倒智慧。善學世諦。第一義諦。及諸經論。善學世間雜論。為成熟眾生故。雖廣聞多學。而不為於。顯己功德。但為成熟眾生。雖明知世典。而常尊佛法。以為最勝。終不染於。外道邪見。是名菩薩。不顛倒智慧。
云何名菩薩。無等智慧。不見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菩薩智慧等者。除諸如來。世尊。等正覺。餘天。人。阿修羅。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是名菩薩。無等智慧。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足智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滿足方便。何等為十。
善解方便迴向。善迴外道諸見。善迴五塵。善除疑悔。善救護眾生。善知眾生濟命。善受供養。善移聲聞辟支。二乘學者。入於大乘。善知示教利喜。善知供養恭敬。
云何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一切所有。若華。若果。若香。若香樹。若寶。若寶樹。若疊。若疊樹。一切空澤曠野。無主。非我所諸物。盡皆晝三時。夜三時迴心施佛。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修多羅經中。讚歎供養。三寶之處。深生隨喜。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若起一念善根。身心隨喜。悉皆迴向。香華供養。諸佛形像塔廟。以是善根。願令一切眾生。悉除破戒。非法臭穢。當使一切眾生。皆得諸佛。戒香之身。
若有掃塔塗地。願使一切眾生。悉得端正。莊嚴之具。
若以華蓋。供養佛塔。願一切眾生。除煩惱熱。
若入僧坊塔寺。願一切眾生。入涅槃城。
若出塔寺。願一切眾生。永離生死。
若開門時。願一切眾生。開善趣門。
若閉門時。願一切眾生。閉惡趣門。
若欲坐時。願一切眾生。當坐道場。
若欲起時。願一切眾生。於煩惱淤埿。悉令超出。
若右脇臥時。願一切眾生。得右脇涅槃。
若著衣時。願一切眾生。著慚愧衣。
若捉鉢時。願一切眾生。滿足佛法。
若欲食時。願一切眾生。悉得法食。
若大小便利時。願一切眾生。蠲除垢穢。無婬怒癡。
若洗手時。當願眾生。悉離染穢。
若洗脚時。願一切眾生。除煩惱垢。
若嚼楊枝時。願一切眾生。種種垢穢。皆悉得除。
若身行止。及舉動時。願一切眾生。悉得安樂。
若禮塔寺時。願一切眾生。亦皆敬禮。
是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
云何名菩薩。善迴外道諸見。能令異學。九十六種。調伏出家。欲調伏時。而不貢高。為作師範。要先恭事。現為弟子。然後調伏。隨諸外道。所有威儀法則。悉皆習學。究盡勝彼。令調伏已。而反制之。使為弟子。信受其語。
爾時便為說言。
汝先所學法。無有離欲。亦無出要。
乃以正道。誘化其心。令立佛法。是名菩薩。善調外道諸見。
云何名菩薩。善迴五塵。見諸眾生。貪欲熾盛。為化彼故。現作女身。端正殊妙。超諸女人。使彼染著。即復現身。變為死屍。膖脹臭爛。
眾生見者。悉生驚怖。即便厭惡。
我今云何。疾得遠離。臭穢之身。
菩薩爾時。即復本形。而說法要。皆令堅固。無上道心。是名菩薩。善迴五塵。
云何名菩薩。善除疑悔。若見眾生。作五逆罪。及餘諸惡。
菩薩即語眾生言。
汝今何為。愁苦如是。
彼人答言。
我作五逆罪。愁憂悔恨。捨此身已。當久受苦惱。長夜衰損。無有義利。
菩薩為現神變。適其心念。令彼信服。便生信敬愛樂。菩薩又復。化作父母。而加逆害。
彼作是念。
菩薩神足。威力無量。猶害父母。況我愚癡。而能不作。
菩薩答言。
我真汝伴。同作逆罪。
菩薩便為。說種種法。令彼逆罪。即得輕微。猶如蚊翅。是名菩薩。善除疑悔。
云何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菩薩觀彼眾生。堪為法器。而造諸惡。菩薩即為。現形種種說法。
應現王身得度者。即現王等身。應現剎利身得度者。即現剎利身。應現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應現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應現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應現恐怖身得度者。即現恐怖身。應見繫閉。鞭打驚怖身得度者。即現繫閉。鞭打驚怖身。應見親友愛樂身得度者。即現親友愛樂身。所應見者。皆為現之。是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
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無所堪任。不識正法。惟知貪欲。飲食衣服。更無餘求。菩薩爾時。為示算數醫方。種種伎術。如是善者。皆令學習。悉令不乏。衣服飲食。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
云何名菩薩。善解受供。菩薩爾時。得大寶聚。如須彌山。悉能受之。若得少施。微毫縷綖。亦皆受用。菩薩以何緣故。大小皆受。見眾生。慳貪嫉妬。無有施心。又見眾生。出沒生死。如水中魚。深愍眾生。漂溺巨海。為作利益。令使快樂。受財寶已。為供養佛法僧。給施窮乏。隨所施處。而為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善解受供。
云何名菩薩。善能移於二乘。入於大乘。菩薩見眾生。堪任大器。乃至作聲聞。辟支佛二乘。精進勤修苦行。
爾時菩薩。令住大乘。及其徒眾。悉皆令轉。捨於小心。為繼佛種。不斷三寶故。是名菩薩。移於二乘。安住大乘。
云何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未發菩提心者。能令發心。懈怠懶墮者令勤精進。若以少善。而自足者。方便發起。令具諸善。若有虧損少戒。生大障礙。而心遠離。一切諸善者。菩薩即為說法。令其歡喜。具修戒行。是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
云何名菩薩。善能恭敬。供養三寶。出家菩薩。少欲知足。不積財寶。唯以法施為利。
爾時在閑靜處。獨坐思惟。
我今何為。不作供養佛想。
即自思惟。種種運心。供養諸佛。如是思惟已。便能具足六度。云何具足六度。以種種供養。而具檀波羅蜜。恒與一切眾生。善是名尸波羅蜜。歡喜忍樂。是名羼提波羅蜜。心身不懈。是名毘梨耶波羅蜜。專心不散。是名禪波羅蜜。莊嚴眾行。皆悉具足。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如是。靜處思惟。時能具六波羅蜜。是名菩薩。善解恭敬。供養三寶。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足方便。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方便發願。何等為十。
不作卑下發願。不畏生死發願。出過一切。眾生發願。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能摧伏一切魔發願。不為他教故發願。無邊發願。不恐畏發願。無憂發願。具足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卑下發願。菩薩摩訶薩。不為三有受樂故發願。是名菩薩。不卑下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不求二乘。不為厭惡生死。不為滅除生死故發願。是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云何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發願。菩薩願使一切。四生眾生。悉成菩提。如般涅槃。而我或入涅槃。或不入涅槃。是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發願。
云何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菩薩發願。
我化一切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乃至坐於道場。我當勸請。令轉法輪。佛若入涅槃。我當勸請。令久住世。利益眾生。
是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
云何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菩薩願使。一切眾生。成佛時國土。不聞惡魔名字。是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終不受他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以智慧觀察。世界眾生。受無量苦。為拔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
云何名菩薩。無邊發願。菩薩不為方所。少緣發願。菩薩整其衣服。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心生厭惡。
於十方一切世界。所有菩薩。若坐道場。勤修苦行。初成佛者。轉法輪者。當悉觀察。照見我心。勸請隨喜。願轉法輪。一切十方菩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皆作無量。難行苦行。乃至坐於道場。降魔成佛。及轉法輪。於此一一善心。我皆隨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菩薩。無邊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恐畏發願。菩薩從初發心。聞深妙法。不生驚畏。聞佛本行。無量功德。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遊戲神通。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善權方便。不生驚畏。
菩薩作是念。
佛菩提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佛所成熟眾生。無量無邊。非我智力。之所能知。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是名菩薩。不恐畏發願。
云何名菩薩。無憂發願。菩薩見諸眾生。癡無慧目。𢤱悷難調。不可降伏。破戒懶墮。眾惡悉具。為如此等。深起厭心。求生淨土。
願令我等。不聞如是。諸惡之名。當行慈悲。智慧具足。
菩薩發心。便作是念。
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啞。無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而為一切。諸佛菩薩。之所棄捨。如此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此心時。一切魔宮。悉皆震動。十方諸佛。發聲讚歎。
莊嚴淨土。速成正覺。
是名菩薩。無憂發願。
云何名菩薩。具足發願。菩薩發心。誓願降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具足發願。譬如油鉢。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方便具足發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力具足。何等為十。
人不輕力。不為他所伏力。具福業力。具智慧力。具徒眾力。得神通力。自在之力。陀羅尼力。菩薩定持。不可動力。所言無二力。
云何名菩薩。人不輕力。一切外道。聲聞二乘。無能過者。一切眾生。亦無有與。菩薩力等者。是名菩薩。人不輕力。
云何名菩薩。具福業力。無有世間出世間。所修之福。功德莊嚴。能與菩薩。力齊等者。是名菩薩。具福業力。
云何名菩薩。具智慧力。菩薩智力。有所舉動。於前後際。無有錯謬。是名菩薩。具智慧力。
云何名菩薩。具徒眾力。菩薩徒眾。不壞正見。無毀威儀。常修淨命。所攝大眾。皆同菩薩。正直之行。是名菩薩。具徒眾力。
云何名菩薩。具神通力。菩薩以世俗五通。勝於聲聞。二乘五通。能以一塵。容閻浮提。及四天下。或千世界。或二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眾生。亦不迫迮。無覺知想。不相妨礙。是名菩薩。具神通力。
云何名菩薩。得自在力。菩薩有自在力。欲使三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遍滿其中。即如其意。是名菩薩。自在之力。
云何名菩薩。得陀羅尼力。菩薩若聞。無量無邊。諸佛說法。異聞異字。能於一念。種種音聲。悉皆受持。思惟修行。是名菩薩。陀羅尼力。
云何名菩薩。定持無戲動力。一切眾生。無能擾壞。令其心亂。是名菩薩。定持不戲動力。
云何名菩薩。所言無二力。菩薩心思後言。口無二語。惟除方便。利益之說。是名菩薩。言無二力。若有記莂。終不錯謬。一切眾生。所有智慧。無能出過。菩薩之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力具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具足智。何等為十。
知人無我智具足。知法無我智具足。遍知諸方智具足。善知禪定境界處所具足。智持具足。無等智具足。善知眾生。根行智具足。無作智具足。善知一切法相智具足。善知出世間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知人無我。觀五陰不堅。無牢固。虛妄。無真實。乃至滅謝。亦不見有去。
菩薩作是念。
此五陰。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養育。無人。凡夫愚人。謂實有我故。妄取我想。猶如鬼魅。妖異所著。眾生妄計。亦復如是。或陰即是我。我即是陰。或陰是我所。我所是陰。著虛妄我。不見真實。於生死中。如旋火輪。虛妄無實。
菩薩如實能知。是名菩薩。知人無我具足。
云何名菩薩。觀法無我知。如實相見生見滅。知一切物。猶如假借。但有名用。假施設生。無有實體。假施設法。亦不斷不常。但從緣而生。從緣而滅。菩薩如實。而知諸法真實。是名觀法。無我具足。
云何名菩薩。一切處遍知。一切處遍知者。非一剎那中知。非一剎那中不知。非此方知。彼方不知。而能普於十方。得無礙智。是名菩薩。一切處遍知。
云何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知聲聞定。知辟支佛定。知菩薩定。知諸佛定。如是諸定。皆悉了知。聲聞二乘但知。自分境界。餘則不知。菩薩定者。知己境界。兼知二乘。及如來禪定。究竟定相。以佛力故。亦悉能知。是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
云何名菩薩。智持具足。菩薩善知。聲聞持。辟支佛持。菩薩持。況餘眾生。而不能知。是名菩薩。智持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等智具足。一切外道。二乘諸智。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惟除如來。一切種智。是名菩薩。無等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菩薩能以。淨無礙智。遍觀世界。有眾生能生菩提。有眾生不能生菩提。有眾生滿足菩提。有眾生不滿足菩提。有眾生住於初地。乃至住於十地。有眾生坐於道場。有成正覺。有轉法輪。乃至入般涅槃。有聲聞乘涅槃。有辟支佛乘涅槃。有生善趣者。有生惡趣者。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作智具足。於四威儀。行住坐臥。念念無作。心恒成就。譬如有人。於出入息。乃至睡眠。常無所作。菩薩如是。心無思惟。亦非造作。而無礙智。自然成就。是名菩薩。無作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了達諸法。皆同一相。云何一相。皆盡空相。如幻相。虛妄相。是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出世間智具足。菩薩知無漏智。出一切世間諸智。是名菩薩。出世間智具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一切智滿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得地三昧。何等為十。
如地廣大無邊。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如地於一切眾生。悉有育養之恩。終不計恩。如地普能容受。諸大雲雨。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能生善種。及一切種。如大寶器。能出一切大藥。不可傾動。不驚不畏。
云何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周匝十方。無邊無量。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邊無量。是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
云何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各從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施戒忍辱。精進禪智。乃至眾具。皆悉與之。而心無限礙。是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
云何名菩薩。有育養之恩。而不望報。猶如大地。等無好惡。加報不欣。無亦不恨。是名菩薩。育養之恩。而不望報。
云何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亦如大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佛。興大密雲。普注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受持。是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云何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又如大地。草木叢林。一切眾生。行住坐臥。皆依於地。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及以涅槃。一切皆因。菩薩而有。是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
云何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生。是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
云何名菩薩。如大寶器。譬如大地。能出眾寶。是諸寶物。皆出於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功德善寶。一切樂果。悉出菩薩。是名菩薩。如大寶器。
云何名菩薩。能出一切大藥。譬如大地。出眾妙藥。能治種種諸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出一切。諸妙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是名菩薩。能出一切。大法藥器。
云何名菩薩。不可傾動。譬如大地。風不能動。蠅蚋蚤蝎。不能[虛*予]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是名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名菩薩。不驚不畏。譬如大地。師子。虎。狼。龍。象。雷電哮吼。不能驚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外道。九十六種。所不能動。是名菩薩。不驚不畏。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地三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水。何等為十。
如水流注。溉潤赴下。能生眾生。善芽種子。欣樂敬信。浸爛一切。煩惱根芽。如水清淨不濁。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能除貪欲。愛心之渴。深廣難度。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云何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生長草木。而各滋茂。菩薩亦復如是。以諸功德。如水溉下。流潤微善。亦令增長。是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
云何名菩薩。能生眾生。善芽種子。如水能潤。草木叢林。悉得生長。菩薩以禪定水。澆潤覺意。正直道支。令得增長。漸漸長養。成一切智樹。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以若干種。諸佛法果。利益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清淨法。增長流潤。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
云何名菩薩。欣樂敬信。如水自濕。亦能濕彼。菩薩亦復如是。身自恭敬信樂。亦能令他。恭敬信樂。是名菩薩。恭敬信樂。
云何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牙。譬如大水。能浸草木根牙。令使爛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禪定水。浸煩惱根牙。令悉爛壞。乃至結使。習氣垢穢。悉皆無餘。是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芽。
云何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水之體性。常恒不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體性不濁。云何菩薩。體性不濁。結使貪欲。瞋恚愚癡。悉斷無餘。善護諸根。清淨如水。是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
云何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譬如夏月。以水洗浴。身則清涼。菩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除煩惱熱。是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
云何名菩薩。能除貪欲。愛心之渴。譬諸泉水。能除人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悉除眾生。五欲之渴。是名菩薩。能除貪欲。愛心之渴。
云何名菩薩。深廣難渡。禪定智水。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無能度者。是名菩薩。深廣難度。
云何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菩薩亦復如是。於善惡眾生。以法水普潤。令不苦惱。是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
云何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菩薩以禪定水。淹灑六塵。諸根清淨。色聲不染。是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水。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火。何等為十。
能燒一切。結使之薪。能成熟一切佛法。能乾煩惱淤埿。如炬火聚。如火照明。能令驚怖。能令安慰。若有利養。與眾共之。為人供養。人不敢輕。
云何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如火能燒草木。及諸叢林。菩薩亦爾。以智慧火。能燒煩惱。結使叢林。是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
云何名菩薩。如火能成熟。一切諸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成熟。一切佛法。堅固不壞。是名菩薩。成熟一切佛法。
云何名菩薩。能乾煩惱淤泥。如火能乾濕物。菩薩亦爾。能以智火。乾有漏淤泥。是名菩薩。能乾煩惱淤埿。
云何名菩薩。如炬火聚。若人為寒所逼。得火則除。菩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於煩惱。寒苦所逼。菩薩以智慧火。能令悉暖。是名菩薩。如炬火聚。
云何名菩薩。如火照明。譬如有人。在雪山頂。然大炬火。周匝百里。及二百里。皆悉照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明山頂。然智慧火聚。於百千世界。皆得照明。是名菩薩。如火照明。
云何名菩薩。能令驚怖。譬如獐鹿虎豹。見火驚恐。皆悉遠走。若天若魔。及魔眷屬。見菩薩智火威德。皆悉遠走。是名菩薩。能令驚怪。
云何名菩薩。能令安慰。譬如有人。在曠野黑闇中。迷失方所。遙見火聚。便往趣之。或值聚落。放牧人處。得到彼已。恐怖悉除。心得安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眾生於生死曠野。黑闇之中。迷失方所。遙見菩薩。火聚而往趣之。到已。煩惱怖畏。悉得消除。是名菩薩。能令安慰。
云何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譬如大火。能令王。若王等。旃陀羅。男女等。悉得火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王若王等。若旃陀羅。男女等。以智慧火。消煩惱氷。悉令得熅。是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
云何名菩薩。為人供養。譬如大火。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悉皆供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悉皆恭敬。供養如世尊像。是名菩薩。為人供養。
云何名菩薩。人不敢輕。譬如有人。得一少火。以能燒故。心不敢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一念之善。未有大力。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無能敢輕者。
何以故。是人不久。當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人不敢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虛空。何等為十。
廣大無礙。寂滅無相。無邊空智。無邊空慧。廣大如法界。知一切法。相如虛空。一切法不住。出過一切形相。出過一切。思議量數。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猶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心如虛空。何等為十。
若心所喜樂亦不著。心不喜樂亦不瞋。於色聲香味觸。亦不著不瞋。乃至於一切法。亦不著不瞋。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四法。亦不著不瞋。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心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滿月。何等為十。
能使一切眾生。得清涼樂。見者愛樂。能使善法。日日漸增。能令惡法。日日損減。如月盛滿。體相勝妙。體性清淨。得無上乘。常自莊嚴。得法喜樂。乘第一乘。有大神通。威德自在。
云何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如月天子。初出之時。悉與眾生。清淨快樂。而眾樂觀。心無疲厭。菩薩之月。亦復如是。除其煩惱。欝蒸之熱。皆令眾生。得清涼樂。歡喜愛樂。是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
云何名菩薩。見者愛樂。如月初出。眾生喜見。利喜快樂。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初出之時。眾生喜見。無不悅樂。諸根寂定。如水澄清。威儀具足。是名菩薩。見者愛樂。
云何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如月初出。日日圓滿。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從初發心。漸漸增長。乃至菩提。坐道樹下。功德滿足。是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
云何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譬如黑月。圓滿光明。以漸損減。至月盡時。光明悉滅。隱蔽不現。菩薩一切眾惡。次第漸滅。乃至菩提。悉皆除盡。是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
云何名菩薩。如月盛滿。如從月初。至盛滿時。眾所瞻仰。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一切男女。無不稱讚。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常為天人。一切眾生。皆悉稱讚。是名菩薩。如月盛滿。
云何名菩薩。體相清淨。如月天子。身相清淨。是本業果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垢清淨。從化而生。不由父母。精氣而生。從法而生。是名菩薩。體相清淨。
云何名菩薩。得無上乘。如月天子。乘於淨乘。照四天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乘於大乘。能使無量。百千萬億。世界眾生。悉皆照明。是名菩薩。得無上乘。
云何名菩薩。常自莊嚴。如月天子。華鬘顯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以功德瓔珞。而自莊嚴。是名菩薩。常自莊嚴。
云何名菩薩。得法喜樂。如月天子。遊戲五欲。心常樂著。菩薩亦復如是。遊戲諸法。心常喜樂。不染五欲。是名菩薩。得法喜樂。
云何名菩薩。有大神通。威德自在。如月天子。有大威德。菩薩亦復如是。具諸功德。自在智慧。神通變化。隨意無礙。是名菩薩。有大神通。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月天子。
寶雲經卷第二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具禪波羅蜜。何等為十。
多集福德。深厭諸惡。能勤精進。具於多聞。不顛倒解。解法向法。利根聰明。有純善心。善解定智。不著禪相。
云何名為。多集福德。久於大乘。積集善根。在所生處。常護持善戒。遇善知識。世世恒生。種族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居士。生處恒生正見家。增長善法。憶所修善。方便不捨。常不離善知識。菩薩諸佛。
漸漸增長。觀察諸法。
世間大苦。常為災患。之所逼惱。無有暫停。長為眾苦。無明所盲。皆因愛欲。欲為根本。我今不應。同於凡夫。親近於欲。欲者。諸佛世尊。說從妄想生。無量因緣。毀訾過患。譬如以木。貫人心腎。欲如利戟。欲如劍刃。欲如毒蛇。欲如鋒焰。欲如膿爛。不可觸近。欲如聚沫。欲如熱焰。欲如幻化。欲如夢想。欲為不淨。令人臭穢。欲如熟癰。欲如腐敗爛肉。
作如是厭惡欲想。剃除鬚髮。捨離產業。出家學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門。
正法出家。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發大精進。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證者。當令得證。
如是因。如是緣。以是事故。即得多聞。於世諦。第一義諦。悉能宣說。善知世諦。即第一義諦。善知不顛倒法。如法體相。
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得見正道。利根轉勝。心常在道。以利根故。多生厭惡。遠離大眾。憒閙之處。遠離欲覺。貪瞋邪見。殘害之心。遠離眷屬。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一切身心。
常念自觀察己心。為念善。不善。無記。若念善。應念勝善。念勝善者。心生歡喜。起發信樂。云何是勝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法。是名勝善。是真道支。
心猶不善。極生厭惡。多作觀察。勤行方便。斷於不善。何等不善。貪欲。瞋恚。愚癡。
貪欲有三種。上中下。
何者是上貪欲。欲心逼身。正見衰損。離欲心少。離於慚愧。云何離慚愧心。若攝身靜念。獨處林野。爾時思惟欲覺。增長熾盛。貴於欲覺。讚歎欲覺。以欲覺故。作是思惟時。無有愧心。云何無慚。以欲業。欲作。欲因緣。於父母所。生懟恨語。於尊重處。而無畏難。亦不羞愧。自現有德。以是欲故。命終之時。墮於惡趣。是名上欲。
云何名為中欲。若受欲已。心生厭離。或起悔心。是名中欲。
云何名為下欲。若摩觸之時。欲想即息。或共言語。雖有染想。生念即滅。或見欲時。欲想亦息。是名下欲。
欲者。一切衣服飲食。供身之具。悉名為欲。
瞋恚亦有三種。上中下。
何者為上瞋。若惱彼時。深生忿怒。或作五逆。或五逆中。作一一逆。或誹謗正法等。如是之罪。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受罪餘報。得生人中。膚體黑瘦。兩目皆赤。志逞常怒。多懷擾害。以是義故。名為上瞋。
云何名為中瞋。所作諸惡。速疾變悔。即修對治之法。是名中瞋。
云何名為下瞋。或出惡言。或起譏訶。或集微惡業。或時時起發。尋生對治。是名下瞋。
愚癡亦有三種。上中下。
何者為上癡。作惡不悔。不生慚愧。心無厭時。如是名為上癡。云何名為中癡。身作惡時。尋生變悔。於同梵行。邊發露懺悔。不顯己德。是名中癡。云何名為下癡。依如來所制。非性重罪。少有所犯。是故名為下癡。
菩薩摩訶薩。善心起時。能迴貪瞋癡。能除欲愛。能除欲樂。能除欲著。以善心故。令欲不起。
云何名為無記心。此心起時。不緣外。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從定。不從智。如從眠起。目視不了。不緣善惡。名為無記。若無記心生時。菩薩方便。自策發起善心。令生歡喜。安住於善。是名菩薩。得於善心。以善心故。觀察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熱時焰。如呼聲響。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跡乘。此法不跡乘。
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法。發起善心。以法為想。心為先導。當善持其心。調順其心。善持諸法。調伏諸法。見正法已。以是緣故。便得寂定。心為境界。以心繫心。漸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專一。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心寂靜故。心生喜樂。便除欲愛。諸惡不善。
有覺有觀。定生喜樂。成就初禪。無覺少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除喜。得樂。念捨。得第三禪。離喜樂。行捨心。得第四禪。除我見。離憂喜。捨苦樂。淨念捨行四禪。一切解脫。離色相。如虛空。眾生心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以是故。色相滅。空相生。惱壞相已滅。無邊虛空相成。從無邊虛空相。以次觀識。識無邊故。虛空相滅。觀識漸損。乃至少識。名為不用處。復觀此識。若有若無。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滅諸想受。是名滅定。菩薩雖入滅定。而不捨教化眾生。亦不永樂滅定。以為寂靜。不捨滅定。而能慈悲。普覆眾生。於滅定中。乃至起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菩薩爾時。便獲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以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莊嚴之具。功德滿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禪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智慧滿足。何等為十。
具無我善。善解業報。善解有為法。善解生死。相續不絕。善解生死。出要之法。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善解摩訶衍。善解遮魔業智慧。不顛倒智慧。無等智慧。
善男子。云何具無我善。菩薩以智觀察。色受想行識。觀色不生不起。不見起因。受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想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行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識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滅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第一義諦。亦不見不生不起。世諦。第一義諦。但有假名。而無實體。雖知諸法虛寂。而不捨於精進。深矜一切眾生。如救頭然。如救衣裳然。勤修方便。不懈不捨。為一切眾生故。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莊嚴具足。是名菩薩。無我善根。
云何名菩薩。善知業報。菩薩選擇。觀察一切眾生。皆如幻相。如乾闥婆城。水中之月。體性空寂。一切眾生。染著我見。及我所見。以是因緣。不見正道。
眾生作如是想。
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者。若悉皆無。誰受善惡。六趣差別。
菩薩摩訶薩。雖知業報。不斷不常。而受不捨。是名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名菩薩。善知有為。而不取有為相。如實正見。知有為法。迅速不停。念念流動。猶華上露。如山澗水。駃流赴下。間無暫息。亦如沙鹵。無有牢固。何有智者。當生樂著。而戀親愛。見有為法。如是之相。云何智者。而生憂悲。以是因緣。深樂涅槃。厭惡生死。是名菩薩。善知有為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無明所盲。漂流生死。恒為愛羂。諸結所縛。以是因緣故受。以受故造善惡業。以業因緣故有。有因緣故生。生因緣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生死流轉。互為上下。猶如火輪。是故菩薩。正觀生死。如實而知。是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
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無無明則無行。無行則無識。無識則無名色。無名色則無六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菩薩以如實知。見十二因緣。是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菩薩觀察。如此法時。成須陀洹。成斯陀含。成阿那含。成阿羅漢。斷諸結漏。得成辟支佛。成辟支佛。已如犀一角。善解聲聞。辟支佛法。而不取證。
何以故。我攝受一切眾生故。作師子吼。而作是言。
我當拔一切眾生。曠野生死之苦。以是故我今。不應獨出生死。
是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佛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摩訶衍法。菩薩善學。一切諸法。而不得諸法相。善修學道。而不得是道相。不見能行者。不見所行。法亦不見。所至到處。以是因緣相貌。而不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善解摩訶衍。
云何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菩薩善知。不親近惡知識。亦不至惡國。而常遠離。世俗談話。不樂親近。諸餘非法。不求利養。亦於此法。不生欣樂。一切結使。能障菩提者。悉皆遠離。善知對治法。是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
云何名菩薩。不顛倒智慧。善學世諦。第一義諦。及諸經論。善學世間雜論。為成熟眾生故。雖廣聞多學。而不為於。顯己功德。但為成熟眾生。雖明知世典。而常尊佛法。以為最勝。終不染於。外道邪見。是名菩薩。不顛倒智慧。
云何名菩薩。無等智慧。不見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菩薩智慧等者。除諸如來。世尊。等正覺。餘天。人。阿修羅。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是名菩薩。無等智慧。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足智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滿足方便。何等為十。
善解方便迴向。善迴外道諸見。善迴五塵。善除疑悔。善救護眾生。善知眾生濟命。善受供養。善移聲聞辟支。二乘學者。入於大乘。善知示教利喜。善知供養恭敬。
云何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一切所有。若華。若果。若香。若香樹。若寶。若寶樹。若疊。若疊樹。一切空澤曠野。無主。非我所諸物。盡皆晝三時。夜三時迴心施佛。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修多羅經中。讚歎供養。三寶之處。深生隨喜。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若起一念善根。身心隨喜。悉皆迴向。香華供養。諸佛形像塔廟。以是善根。願令一切眾生。悉除破戒。非法臭穢。當使一切眾生。皆得諸佛。戒香之身。
若有掃塔塗地。願使一切眾生。悉得端正。莊嚴之具。
若以華蓋。供養佛塔。願一切眾生。除煩惱熱。
若入僧坊塔寺。願一切眾生。入涅槃城。
若出塔寺。願一切眾生。永離生死。
若開門時。願一切眾生。開善趣門。
若閉門時。願一切眾生。閉惡趣門。
若欲坐時。願一切眾生。當坐道場。
若欲起時。願一切眾生。於煩惱淤埿。悉令超出。
若右脇臥時。願一切眾生。得右脇涅槃。
若著衣時。願一切眾生。著慚愧衣。
若捉鉢時。願一切眾生。滿足佛法。
若欲食時。願一切眾生。悉得法食。
若大小便利時。願一切眾生。蠲除垢穢。無婬怒癡。
若洗手時。當願眾生。悉離染穢。
若洗脚時。願一切眾生。除煩惱垢。
若嚼楊枝時。願一切眾生。種種垢穢。皆悉得除。
若身行止。及舉動時。願一切眾生。悉得安樂。
若禮塔寺時。願一切眾生。亦皆敬禮。
是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
云何名菩薩。善迴外道諸見。能令異學。九十六種。調伏出家。欲調伏時。而不貢高。為作師範。要先恭事。現為弟子。然後調伏。隨諸外道。所有威儀法則。悉皆習學。究盡勝彼。令調伏已。而反制之。使為弟子。信受其語。
爾時便為說言。
汝先所學法。無有離欲。亦無出要。
乃以正道。誘化其心。令立佛法。是名菩薩。善調外道諸見。
云何名菩薩。善迴五塵。見諸眾生。貪欲熾盛。為化彼故。現作女身。端正殊妙。超諸女人。使彼染著。即復現身。變為死屍。膖脹臭爛。
眾生見者。悉生驚怖。即便厭惡。
我今云何。疾得遠離。臭穢之身。
菩薩爾時。即復本形。而說法要。皆令堅固。無上道心。是名菩薩。善迴五塵。
云何名菩薩。善除疑悔。若見眾生。作五逆罪。及餘諸惡。
菩薩即語眾生言。
汝今何為。愁苦如是。
彼人答言。
我作五逆罪。愁憂悔恨。捨此身已。當久受苦惱。長夜衰損。無有義利。
菩薩為現神變。適其心念。令彼信服。便生信敬愛樂。菩薩又復。化作父母。而加逆害。
彼作是念。
菩薩神足。威力無量。猶害父母。況我愚癡。而能不作。
菩薩答言。
我真汝伴。同作逆罪。
菩薩便為。說種種法。令彼逆罪。即得輕微。猶如蚊翅。是名菩薩。善除疑悔。
云何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菩薩觀彼眾生。堪為法器。而造諸惡。菩薩即為。現形種種說法。
應現王身得度者。即現王等身。應現剎利身得度者。即現剎利身。應現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應現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應現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應現恐怖身得度者。即現恐怖身。應見繫閉。鞭打驚怖身得度者。即現繫閉。鞭打驚怖身。應見親友愛樂身得度者。即現親友愛樂身。所應見者。皆為現之。是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
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無所堪任。不識正法。惟知貪欲。飲食衣服。更無餘求。菩薩爾時。為示算數醫方。種種伎術。如是善者。皆令學習。悉令不乏。衣服飲食。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
云何名菩薩。善解受供。菩薩爾時。得大寶聚。如須彌山。悉能受之。若得少施。微毫縷綖。亦皆受用。菩薩以何緣故。大小皆受。見眾生。慳貪嫉妬。無有施心。又見眾生。出沒生死。如水中魚。深愍眾生。漂溺巨海。為作利益。令使快樂。受財寶已。為供養佛法僧。給施窮乏。隨所施處。而為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善解受供。
云何名菩薩。善能移於二乘。入於大乘。菩薩見眾生。堪任大器。乃至作聲聞。辟支佛二乘。精進勤修苦行。
爾時菩薩。令住大乘。及其徒眾。悉皆令轉。捨於小心。為繼佛種。不斷三寶故。是名菩薩。移於二乘。安住大乘。
云何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未發菩提心者。能令發心。懈怠懶墮者令勤精進。若以少善。而自足者。方便發起。令具諸善。若有虧損少戒。生大障礙。而心遠離。一切諸善者。菩薩即為說法。令其歡喜。具修戒行。是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
云何名菩薩。善能恭敬。供養三寶。出家菩薩。少欲知足。不積財寶。唯以法施為利。
爾時在閑靜處。獨坐思惟。
我今何為。不作供養佛想。
即自思惟。種種運心。供養諸佛。如是思惟已。便能具足六度。云何具足六度。以種種供養。而具檀波羅蜜。恒與一切眾生。善是名尸波羅蜜。歡喜忍樂。是名羼提波羅蜜。心身不懈。是名毘梨耶波羅蜜。專心不散。是名禪波羅蜜。莊嚴眾行。皆悉具足。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如是。靜處思惟。時能具六波羅蜜。是名菩薩。善解恭敬。供養三寶。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足方便。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方便發願。何等為十。
不作卑下發願。不畏生死發願。出過一切。眾生發願。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能摧伏一切魔發願。不為他教故發願。無邊發願。不恐畏發願。無憂發願。具足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卑下發願。菩薩摩訶薩。不為三有受樂故發願。是名菩薩。不卑下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不求二乘。不為厭惡生死。不為滅除生死故發願。是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云何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發願。菩薩願使一切。四生眾生。悉成菩提。如般涅槃。而我或入涅槃。或不入涅槃。是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發願。
云何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菩薩發願。
我化一切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乃至坐於道場。我當勸請。令轉法輪。佛若入涅槃。我當勸請。令久住世。利益眾生。
是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
云何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菩薩願使。一切眾生。成佛時國土。不聞惡魔名字。是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終不受他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以智慧觀察。世界眾生。受無量苦。為拔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
云何名菩薩。無邊發願。菩薩不為方所。少緣發願。菩薩整其衣服。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心生厭惡。
於十方一切世界。所有菩薩。若坐道場。勤修苦行。初成佛者。轉法輪者。當悉觀察。照見我心。勸請隨喜。願轉法輪。一切十方菩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皆作無量。難行苦行。乃至坐於道場。降魔成佛。及轉法輪。於此一一善心。我皆隨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菩薩。無邊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恐畏發願。菩薩從初發心。聞深妙法。不生驚畏。聞佛本行。無量功德。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遊戲神通。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善權方便。不生驚畏。
菩薩作是念。
佛菩提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佛所成熟眾生。無量無邊。非我智力。之所能知。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是名菩薩。不恐畏發願。
云何名菩薩。無憂發願。菩薩見諸眾生。癡無慧目。𢤱悷難調。不可降伏。破戒懶墮。眾惡悉具。為如此等。深起厭心。求生淨土。
願令我等。不聞如是。諸惡之名。當行慈悲。智慧具足。
菩薩發心。便作是念。
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啞。無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而為一切。諸佛菩薩。之所棄捨。如此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此心時。一切魔宮。悉皆震動。十方諸佛。發聲讚歎。
莊嚴淨土。速成正覺。
是名菩薩。無憂發願。
云何名菩薩。具足發願。菩薩發心。誓願降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具足發願。譬如油鉢。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方便具足發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力具足。何等為十。
人不輕力。不為他所伏力。具福業力。具智慧力。具徒眾力。得神通力。自在之力。陀羅尼力。菩薩定持。不可動力。所言無二力。
云何名菩薩。人不輕力。一切外道。聲聞二乘。無能過者。一切眾生。亦無有與。菩薩力等者。是名菩薩。人不輕力。
云何名菩薩。具福業力。無有世間出世間。所修之福。功德莊嚴。能與菩薩。力齊等者。是名菩薩。具福業力。
云何名菩薩。具智慧力。菩薩智力。有所舉動。於前後際。無有錯謬。是名菩薩。具智慧力。
云何名菩薩。具徒眾力。菩薩徒眾。不壞正見。無毀威儀。常修淨命。所攝大眾。皆同菩薩。正直之行。是名菩薩。具徒眾力。
云何名菩薩。具神通力。菩薩以世俗五通。勝於聲聞。二乘五通。能以一塵。容閻浮提。及四天下。或千世界。或二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眾生。亦不迫迮。無覺知想。不相妨礙。是名菩薩。具神通力。
云何名菩薩。得自在力。菩薩有自在力。欲使三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遍滿其中。即如其意。是名菩薩。自在之力。
云何名菩薩。得陀羅尼力。菩薩若聞。無量無邊。諸佛說法。異聞異字。能於一念。種種音聲。悉皆受持。思惟修行。是名菩薩。陀羅尼力。
云何名菩薩。定持無戲動力。一切眾生。無能擾壞。令其心亂。是名菩薩。定持不戲動力。
云何名菩薩。所言無二力。菩薩心思後言。口無二語。惟除方便。利益之說。是名菩薩。言無二力。若有記莂。終不錯謬。一切眾生。所有智慧。無能出過。菩薩之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力具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具足智。何等為十。
知人無我智具足。知法無我智具足。遍知諸方智具足。善知禪定境界處所具足。智持具足。無等智具足。善知眾生。根行智具足。無作智具足。善知一切法相智具足。善知出世間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知人無我。觀五陰不堅。無牢固。虛妄。無真實。乃至滅謝。亦不見有去。
菩薩作是念。
此五陰。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養育。無人。凡夫愚人。謂實有我故。妄取我想。猶如鬼魅。妖異所著。眾生妄計。亦復如是。或陰即是我。我即是陰。或陰是我所。我所是陰。著虛妄我。不見真實。於生死中。如旋火輪。虛妄無實。
菩薩如實能知。是名菩薩。知人無我具足。
云何名菩薩。觀法無我知。如實相見生見滅。知一切物。猶如假借。但有名用。假施設生。無有實體。假施設法。亦不斷不常。但從緣而生。從緣而滅。菩薩如實。而知諸法真實。是名觀法。無我具足。
云何名菩薩。一切處遍知。一切處遍知者。非一剎那中知。非一剎那中不知。非此方知。彼方不知。而能普於十方。得無礙智。是名菩薩。一切處遍知。
云何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知聲聞定。知辟支佛定。知菩薩定。知諸佛定。如是諸定。皆悉了知。聲聞二乘但知。自分境界。餘則不知。菩薩定者。知己境界。兼知二乘。及如來禪定。究竟定相。以佛力故。亦悉能知。是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
云何名菩薩。智持具足。菩薩善知。聲聞持。辟支佛持。菩薩持。況餘眾生。而不能知。是名菩薩。智持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等智具足。一切外道。二乘諸智。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惟除如來。一切種智。是名菩薩。無等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菩薩能以。淨無礙智。遍觀世界。有眾生能生菩提。有眾生不能生菩提。有眾生滿足菩提。有眾生不滿足菩提。有眾生住於初地。乃至住於十地。有眾生坐於道場。有成正覺。有轉法輪。乃至入般涅槃。有聲聞乘涅槃。有辟支佛乘涅槃。有生善趣者。有生惡趣者。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作智具足。於四威儀。行住坐臥。念念無作。心恒成就。譬如有人。於出入息。乃至睡眠。常無所作。菩薩如是。心無思惟。亦非造作。而無礙智。自然成就。是名菩薩。無作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了達諸法。皆同一相。云何一相。皆盡空相。如幻相。虛妄相。是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出世間智具足。菩薩知無漏智。出一切世間諸智。是名菩薩。出世間智具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一切智滿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得地三昧。何等為十。
如地廣大無邊。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如地於一切眾生。悉有育養之恩。終不計恩。如地普能容受。諸大雲雨。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能生善種。及一切種。如大寶器。能出一切大藥。不可傾動。不驚不畏。
云何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周匝十方。無邊無量。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邊無量。是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
云何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各從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施戒忍辱。精進禪智。乃至眾具。皆悉與之。而心無限礙。是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
云何名菩薩。有育養之恩。而不望報。猶如大地。等無好惡。加報不欣。無亦不恨。是名菩薩。育養之恩。而不望報。
云何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亦如大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佛。興大密雲。普注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受持。是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云何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又如大地。草木叢林。一切眾生。行住坐臥。皆依於地。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及以涅槃。一切皆因。菩薩而有。是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
云何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生。是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
云何名菩薩。如大寶器。譬如大地。能出眾寶。是諸寶物。皆出於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功德善寶。一切樂果。悉出菩薩。是名菩薩。如大寶器。
云何名菩薩。能出一切大藥。譬如大地。出眾妙藥。能治種種諸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出一切。諸妙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是名菩薩。能出一切。大法藥器。
云何名菩薩。不可傾動。譬如大地。風不能動。蠅蚋蚤蝎。不能[虛*予]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是名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名菩薩。不驚不畏。譬如大地。師子。虎。狼。龍。象。雷電哮吼。不能驚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外道。九十六種。所不能動。是名菩薩。不驚不畏。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地三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水。何等為十。
如水流注。溉潤赴下。能生眾生。善芽種子。欣樂敬信。浸爛一切。煩惱根芽。如水清淨不濁。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能除貪欲。愛心之渴。深廣難度。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云何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生長草木。而各滋茂。菩薩亦復如是。以諸功德。如水溉下。流潤微善。亦令增長。是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
云何名菩薩。能生眾生。善芽種子。如水能潤。草木叢林。悉得生長。菩薩以禪定水。澆潤覺意。正直道支。令得增長。漸漸長養。成一切智樹。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以若干種。諸佛法果。利益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清淨法。增長流潤。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
云何名菩薩。欣樂敬信。如水自濕。亦能濕彼。菩薩亦復如是。身自恭敬信樂。亦能令他。恭敬信樂。是名菩薩。恭敬信樂。
云何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牙。譬如大水。能浸草木根牙。令使爛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禪定水。浸煩惱根牙。令悉爛壞。乃至結使。習氣垢穢。悉皆無餘。是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芽。
云何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水之體性。常恒不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體性不濁。云何菩薩。體性不濁。結使貪欲。瞋恚愚癡。悉斷無餘。善護諸根。清淨如水。是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
云何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譬如夏月。以水洗浴。身則清涼。菩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除煩惱熱。是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
云何名菩薩。能除貪欲。愛心之渴。譬諸泉水。能除人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悉除眾生。五欲之渴。是名菩薩。能除貪欲。愛心之渴。
云何名菩薩。深廣難渡。禪定智水。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無能度者。是名菩薩。深廣難度。
云何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菩薩亦復如是。於善惡眾生。以法水普潤。令不苦惱。是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
云何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菩薩以禪定水。淹灑六塵。諸根清淨。色聲不染。是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水。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火。何等為十。
能燒一切。結使之薪。能成熟一切佛法。能乾煩惱淤埿。如炬火聚。如火照明。能令驚怖。能令安慰。若有利養。與眾共之。為人供養。人不敢輕。
云何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如火能燒草木。及諸叢林。菩薩亦爾。以智慧火。能燒煩惱。結使叢林。是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
云何名菩薩。如火能成熟。一切諸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成熟。一切佛法。堅固不壞。是名菩薩。成熟一切佛法。
云何名菩薩。能乾煩惱淤泥。如火能乾濕物。菩薩亦爾。能以智火。乾有漏淤泥。是名菩薩。能乾煩惱淤埿。
云何名菩薩。如炬火聚。若人為寒所逼。得火則除。菩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於煩惱。寒苦所逼。菩薩以智慧火。能令悉暖。是名菩薩。如炬火聚。
云何名菩薩。如火照明。譬如有人。在雪山頂。然大炬火。周匝百里。及二百里。皆悉照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明山頂。然智慧火聚。於百千世界。皆得照明。是名菩薩。如火照明。
云何名菩薩。能令驚怖。譬如獐鹿虎豹。見火驚恐。皆悉遠走。若天若魔。及魔眷屬。見菩薩智火威德。皆悉遠走。是名菩薩。能令驚怪。
云何名菩薩。能令安慰。譬如有人。在曠野黑闇中。迷失方所。遙見火聚。便往趣之。或值聚落。放牧人處。得到彼已。恐怖悉除。心得安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眾生於生死曠野。黑闇之中。迷失方所。遙見菩薩。火聚而往趣之。到已。煩惱怖畏。悉得消除。是名菩薩。能令安慰。
云何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譬如大火。能令王。若王等。旃陀羅。男女等。悉得火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王若王等。若旃陀羅。男女等。以智慧火。消煩惱氷。悉令得熅。是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
云何名菩薩。為人供養。譬如大火。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悉皆供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悉皆恭敬。供養如世尊像。是名菩薩。為人供養。
云何名菩薩。人不敢輕。譬如有人。得一少火。以能燒故。心不敢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一念之善。未有大力。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無能敢輕者。
何以故。是人不久。當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人不敢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虛空。何等為十。
廣大無礙。寂滅無相。無邊空智。無邊空慧。廣大如法界。知一切法。相如虛空。一切法不住。出過一切形相。出過一切。思議量數。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猶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心如虛空。何等為十。
若心所喜樂亦不著。心不喜樂亦不瞋。於色聲香味觸。亦不著不瞋。乃至於一切法。亦不著不瞋。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四法。亦不著不瞋。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心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滿月。何等為十。
能使一切眾生。得清涼樂。見者愛樂。能使善法。日日漸增。能令惡法。日日損減。如月盛滿。體相勝妙。體性清淨。得無上乘。常自莊嚴。得法喜樂。乘第一乘。有大神通。威德自在。
云何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如月天子。初出之時。悉與眾生。清淨快樂。而眾樂觀。心無疲厭。菩薩之月。亦復如是。除其煩惱。欝蒸之熱。皆令眾生。得清涼樂。歡喜愛樂。是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
云何名菩薩。見者愛樂。如月初出。眾生喜見。利喜快樂。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初出之時。眾生喜見。無不悅樂。諸根寂定。如水澄清。威儀具足。是名菩薩。見者愛樂。
云何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如月初出。日日圓滿。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從初發心。漸漸增長。乃至菩提。坐道樹下。功德滿足。是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
云何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譬如黑月。圓滿光明。以漸損減。至月盡時。光明悉滅。隱蔽不現。菩薩一切眾惡。次第漸滅。乃至菩提。悉皆除盡。是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
云何名菩薩。如月盛滿。如從月初。至盛滿時。眾所瞻仰。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一切男女。無不稱讚。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常為天人。一切眾生。皆悉稱讚。是名菩薩。如月盛滿。
云何名菩薩。體相清淨。如月天子。身相清淨。是本業果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垢清淨。從化而生。不由父母。精氣而生。從法而生。是名菩薩。體相清淨。
云何名菩薩。得無上乘。如月天子。乘於淨乘。照四天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乘於大乘。能使無量。百千萬億。世界眾生。悉皆照明。是名菩薩。得無上乘。
云何名菩薩。常自莊嚴。如月天子。華鬘顯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以功德瓔珞。而自莊嚴。是名菩薩。常自莊嚴。
云何名菩薩。得法喜樂。如月天子。遊戲五欲。心常樂著。菩薩亦復如是。遊戲諸法。心常喜樂。不染五欲。是名菩薩。得法喜樂。
云何名菩薩。有大神通。威德自在。如月天子。有大威德。菩薩亦復如是。具諸功德。自在智慧。神通變化。隨意無礙。是名菩薩。有大神通。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月天子。
寶雲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