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於諸過患。善能除斷。謂若菩薩。於自身中。所有過患。勤行除斷。若他身中。有諸過患。教令斷滅。不堪任者。即當捨離。

何等是過患。所謂。於佛法僧。不生尊重。及於戒學。并諸聖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於是等處。不生尊重。自生我慢。輕易於他。順諸愛境。逆背涅槃。起於我見。有情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等見。執空斷見。執常無常。不樂諸聖。親附愚人。遠離清淨。持戒之者。尊重供養。破戒之者。隨逐惡友。棄捨善友。毀謗如來。甚深經典。復於深經。而生驚怖。懶墮懈怠。輕賤己身。志性下劣。無有威光。亦無辯才。非處造惡。不應疑處。乃生疑惑。所應疑處。而不能疑。蓋障纏縛。諂誑隨逐。惛沈睡眠。之所覆蔽。

樂著利養。貪愛種族。眷屬國土。起諸愛見。貪愛眾會。復常習近。外道典籍。厭離正法。破毀誓願。慣習修作。不善之法。於諸善法。而不慣習。親洽於彼。非出家人。又復親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諸外道。不樂阿蘭若處。食不知量。而不親附。師尊長宿。凡所習誦。亦不知時。

又復不知。所行方處。微細戒學。亦不尊敬。觀其小罪。不生怖畏。於其癡暗。根性之者。計為寂靜。於其高勝。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諸邪執。常出惡言。於諸可愛。及不可愛。色相之中。隨順執著。見瞋恚者。不起慈心。見苦惱者。不生悲慜。見疾病者。不起厭離。見彼死者。不懷驚怖。於火宅中。不求出離。不能審細。伺察其身。不觀戒行。何者已作。何者當作。何者現作。而悉不能。審細伺察。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起計度。不應追求。而起追求。非出離中。計出離想。非道之中。計正道想。未得所證。計已得想。

世俗所作。專一其心。非所作中。而生勤勇。廣大善法。常所遠離。毀謗大乘之法。稱讚聲聞乘法。毀謗深信。大乘之人。稱讚修行。聲聞道人。常與他人。而共言訟。常興鬪諍。惡口麁言。為性高倨。自恃胸臆。磣毒暴惡。恣其貪婪。語無誠信。輕毀他人。非說而說。言多虛妄。愛樂計著。諸有戲論。此等是為。種種過患。

菩薩善斷。如是過患已。離諸戲論。勤修空觀。菩薩雖復。多修空觀。然於處處。其心流散。有所樂住。菩薩即時。於諸境處。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由境空故。觀察彼心。亦悉是空。心境空故。能觀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菩薩又復。勤行觀察。諸相皆空。菩薩雖觀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而為對礙。是故乃觀。無有內相。無內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繫心。於身亦無。外相可得。亦無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繫著。外相離故。身相亦離。

由內諸相。得斷滅已。勤行發起。修習意樂。由多修習。諸觀行故。能常勤修。於奢摩他。毘鉢舍那。所修之行。中無間斷。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諸法自性。是毘鉢舍那。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即於三摩呬多。心歡喜無悔。

何以故。若戒清淨。及戒具足。是即菩薩。瑜伽之行。以戒具足故。增長瑜伽。戒具足故。修習瑜伽。此說名為。修瑜伽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修瑜伽之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何等為十。

一者。為護正法故。聽聞受持。不為資財。二者。為守護教故。聽聞受持。不為利養。三者。令三寶種。得不斷故。聽聞受持。不為求他恭敬。四者。為欲攝受。安住大乘。諸有情故。聽聞受持。不為名稱。五者。為利益無依無救。諸有情故。聽聞受持。六者。為令苦惱有情。得安樂故。聽聞受持。七者。為令無慧眼者。得慧眼故。聽聞受持。八者。為彼住聲聞乘者。說示聲聞道故。聽聞受持。九者。為彼住大乘者。說示大乘法故。聽聞受持。十者。為自取證。無上智故。聽聞受持。不為求彼。下劣乘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律教。何等為十。

一者。善知於律。二者。善知律之儀範。三者。善知律甚深義。四者。善知律微細相。五者。善知應作不應作。六者。善知自性違犯。七者。善知施設違犯。八者。善知波羅提木叉。所起因緣。九者。善知聲聞律法。十者。善知菩薩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持律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善學聲聞學處。二者。善學緣覺學處。三者。善學菩薩學處。四者。於彼一切學處。修習具足。五者。於所行軌。則得具足已。而能遠離。非沙門行。六者。以是因緣故。菩薩不於。非處非方。非時所行。七者。於其沙門。軌則所行。得具足已。不為諸沙門。或婆羅門。非理譏毀。八者。令他亦如是學。九者。所行軌則。得具足故。容相端嚴。威儀寂靜。十者。具足威儀。而無詐異。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慳嫉。何等為十。

一者。自為施主。

二者。教他行施。

三者。讚歎布施。

四者。見他施時。心生隨喜。

五者。令餘施主。慶快利喜。

六者。見施他時。不應生念。

此應施我。勿施於他。我族應得。他族非得。

七者。菩薩發如是心。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濟命資具。悉獲安樂。

八者。令諸有情。悉能成就。勝出世間。最上安樂。

九者。菩薩作如是念。

我常勤修。利有情事。

十者。菩薩作如是念。

我終不起。慳嫉之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離慳嫉。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為十。

一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二者。於一切有情。起無障礙心。三者。於一切有情。起無瞋惱心。四者。為一切有情。廣行布施。五者。守護戒行。六者。修持忍辱。七者。發勤精進。八者。安住禪定。九者。修習勝慧。十者。積集彼一切智。菩薩如是。依無二心。之所積集。

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有情。平等積集故。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而積集故。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證得法性。菩薩自能出離。大火宅已。復令他人。亦悉出離。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無高下。

善男子。譬如長者。有其六子。而一一子。稱可父意。慈愛怜惜。而悉同等。是等諸子。幼無所識。復不明了。其父同以。方便訓育。一時父舍。欻然火起。而彼諸子。各各異處。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時彼長者。可作是念。

此諸子等。令同出邪。前後出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而彼長者。以平等心。怜愛無異。是時諸子。雖各異處。以等愛心。俱時令出。

佛言。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聖者。久處生死。大火宅中。愚癡無識。復不明了。各各散在。諸趣之中。菩薩為救度故。隨以方便。俱時令出。彼大火宅。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靜界中。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何等為十。

一者。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二者。如說修行。是為供養。三者。為諸有情。作利樂事。是為供養。四者。攝受有情。是為供養。五者。為諸有情。隨順所行。是為供養。六者。不捨誓願。是為供養。七者。不捨菩薩事業。是為供養。八者。如說能行。是為供養。九者。諸有所作。不生懈倦。是為供養。十者。不捨菩提心。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

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來。是故以法供養。即為供養如來。又積集如來所說。是即如說修行。發起諸利樂事。是即利樂有情。施作有情事業。是即攝受有情。

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誓願微劣。棄捨菩薩。事業之者。即不能順有情。行增長誓願堅固。菩薩事業。又若起虛妄語。志意缺減。即不能如說能行。又若生其懈倦。即不能於諸所作。不生懈倦。又若於菩提心。有所退失。而無所證。即不能不捨。菩提之心。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無所得。亦無所證。是故汝今。應如是知。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摧伏我慢。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捨家出家。離諸親友。眷屬知識。猶如死故。摧伏我慢。

二者。毀己形好。被服壞色。隨順正法。故摧我慢。

三者。剃除鬚髮。執持應器。巡家行乞。故摧我慢。

四者。為乞食因緣。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而無有異。故摧我慢。

五者。常作是念。

我從他乞。我之身命。繫屬於他。

故摧我慢。

六者。我所受食。以清淨故。諸佛所許。故摧我慢。

七者。為欲親近阿闍梨。師長聖眾。故摧我慢。

八者。我具威儀軌則。所行如法。欲令同梵行者。見皆歡喜。故摧我慢。

九者。於諸未具。佛法之者。願當得具。故摧我慢。

十者。於彼忿恚惱害。諸有情中。我當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摧我慢。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生淨信。何等為十。

一者。福行成辦。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圓滿。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見。四者。不依邪師故。得意樂具足。五者。離諂誑故。得正行無曲。六者。根性利故。而得勝慧。七者。相續清淨故。得離諸障。八者。遠離惡知識故。常得親近。諸善知識。九者。常求諸善說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十者。於佛所說法中。具大信故。而能離諸邪執。了知如來。廣大威德。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生淨信。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