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二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八難。何等為十。
一者。離不善業。二者。如來所立禁戒。而不違越。三者。遠離慳悋。四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五者。勤修福行。六者。智慧具足。七者。善解方便。八者。勝願具足。九者。多起厭患。十者。發勤精進。
善男子。菩薩不造。不善業故。不墮地獄。設或示現。生地獄中。亦不受彼。地獄極苦。復不久處。地獄之中。又不於彼有情。生瞋惱心。
何以故。謂以菩薩。本性具修。十善業故。以是因緣。菩薩不墮地獄。
又善男子。菩薩於如來禁戒。不違越故。不墮畜生之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畜生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起慳悋。不以慳因緣故。墮餓鬼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餓鬼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邪見之家。設生於彼。亦不壞淨信。而菩薩者。常得善知識。共相會遇。
何以故。菩薩久修善法。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而常於彼。正見家生。於彼生已。淨信具足。亦復廣大。增長淨信。
又善男子。菩薩諸根。亦不缺壞。若復諸根。有所缺壞。即於佛法中。不能堪任法器。
何以故。菩薩廣集福德。勤修福行。常尊重供養。如來塔廟。若法若僧。常所親近。作諸勝行。由勝行廣修於己。乃得諸根圓具。以圓具故。於佛法中。即大法器。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邊國。其中有情。愚騃聾瘂。色力不具。無所堪任。善言惡言。不曉其義。於佛法中。非其法器。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是故菩薩。常生中國。其中有情。根性明利。多有智者。復為智者所許。是所堪任。具有力能。善言惡言。悉曉其義。於佛法中。是大法器。深信沙門。婆羅門。
何以故。先所修習。智慧力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
何以故。菩薩善具方便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無佛世界。若生其中。即不見佛。不聞法。不供僧。是故菩薩。生於三寶具足。佛剎之中。
何以故。由昔所修。勝願具故。
又善男子。菩薩若聞。諸可厭事。無有不生。厭惡心者。
何以故。菩薩纔聞是事。即起厭患之心。生厭患已。發勤精進。修諸善法。斷諸惡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八難。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諂誑。二者。正而無曲。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三者。受持佛法。四者。於法而不祕惜。五者。遠離法慳。六者。不作障法因緣。七者。無不實語。八者。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重心。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為漸入大乘故。起親近想。十者。深入大乘故。於說法人。起師尊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忘。失菩提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宿命通。何等為十。
一者。供養諸佛。二者。攝持正法。三者。修持淨戒。四者。除疑離障。五者。多生歡喜。六者。多作觀想。七者。常住定心。八者。生處清淨。九者。常受化生。十者。得明利識。
善男子。菩薩由廣。供養佛故。即能尊重正法。以重法故。乃於持法人所。以彼因緣。能於正法。受持讀誦。以所得法。廣為他說。由是不惜身命。勤行修習。受持正法。復能修持淨戒。戒有三種。謂身語心。由其三業。戒清淨故。即能除疑。離諸障染。
何以故。先由戒行清淨。即能除疑離障。離疑障故。多生歡喜。以心喜故。多作觀想。由觀想故。常住定心。心住定故。生處清淨。處清淨故。常受化生。以化生故。得明利識。識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乃至百千。無數生中。宿命通事。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宿命通。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一者。不離見佛。或聞或念。二者。不離聞法。三者。不離供僧。四者。不離於諸佛菩薩。讚歎禮拜。合掌恭敬。或復頂禮。五者。不離於多聞人所。聽受說法。六者。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七者。不離聽受。菩提分法。八者。不離聽受。三解脫法。九者。不離聽受。四梵行法。十者。不離聽受。一切智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離善知識。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破戒人故。即能離惡知識。二者。遠離壞正見人。三者。遠離壞軌範人。四者。遠離壞正命人。五者。遠離耽湎之人。六者。遠離懈怠之人。七者。遠離沈沒生死之人。八者。遠離背菩提人。九者。遠離習近。白衣之人。十者。遠離諸煩惱故。能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雖於。如是等處。皆悉遠離。而亦不於。彼等人所。生恚惡心。生惱害心。生輕慢心。
菩薩但起是心。
如佛所說。一切有情。諸界緣成。性欲相染。習相近故。即有所壞。是故我今。離所習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惡知識。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
一者。得平等身。二者。得清淨身。三者。得無盡身。四者。得積集善身。五者。得法身。六者。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七者。得不思議身。八者。得寂靜身。九者。得等虛空身。十者。得妙智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等分位菩薩。得如來法身。
佛言。
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
何以故。而此菩薩。能離一切。險惡之身。遍知一切。菩薩地法。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善具淨戒故。
三地菩薩。得無盡身。已離一切瞋恚故。
四地菩薩。得積集善身。積集諸佛法故。
五地菩薩得法身。了知一切法故。
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積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故。
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積集善巧方便故。
八地菩薩。得寂靜身。遠離一切戲論。及離諸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能現無量。廣大身故。
十地菩薩。得妙智身。積集一切。所知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別異不。
佛言。
善男子。身無有別。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身無有別。功德相異。
佛言。
善男子。身實無異。
何以故。身者積集所成。同一相故。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功德相異者。其事云何。
佛言。
善男子。我今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摩尼之寶。若不磨治。與磨治者。二寶俱名。摩尼之數。而彼已磨治者。摩尼之寶。光明煥耀。瑩潔可愛。與不磨治。不可倫比。菩薩身摩尼寶。如來身摩尼寶。亦復如是。如實皆同。然菩薩身。摩尼之寶。對如來身。摩尼寶前。說其清淨。光明之相。不可倫比。
何以故。以如來身。摩尼之寶。廣大無量。滿有情界。及虛空界。光明顯煥。照耀而住。
所以者何。如來身摩尼寶者。磨治清淨。離一切垢。不可以菩薩身。摩尼之寶。而為倫比。
何以故。菩薩有餘垢故。
又善男子。如白分中。初二夜月。與彼望夕。圓明相遠。體無殊異。法有差漸故。如來之身。菩薩之身。亦復如是。俱名為身。然菩薩身。光明照耀。對如來前。不可倫比。其猶初二。與十五月。
善男子。是故當知。說如來身。與菩薩身。雖同一相。而功德異。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
一者。不為貪瞋癡所壞。二者。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顛倒。見等所壞。三者。不為世間。八法所壞。四者。不為惡趣。之苦所壞。五者。不為一切苦所壞。六者。不為生老。死苦所壞。七者。不為一切外道。他論所壞。八者。不為諸魔。及魔眷屬所壞。九者。不為聲聞。緣覺所壞。十者。不為一切。欲境所壞。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金剛。不壞之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大導師。何等為十。
一者。得他信許。二者。為他所敬。三者。善作指引。四者。為他依止。五者。能為濟命。六者。善備資糧。七者。富有財寶。八者。無其止足。九者。為作先導。十者。善到一切智城。
云何是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如海導師。若王若王臣。皆悉信許。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若諸佛。若佛之聲聞弟子。皆悉信許。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得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民。恭敬供養。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得一切學無學眾。及餘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供養。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於曠野。險難之中。為作指引。令其安隱。不生疲倦。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為諸有情。指引其道。令知煩惱。惡賊之處。使獲安隱。不生疲倦。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為諸孤露。困苦之者。作其依止。使令得出。曠野險路。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諸外道等。而作依止。使令得出。生死曠野。大險惡道。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為王官。及餘人眾。設以所須。作其濟命。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耽著生死。諸有情類。設以方便。作其濟命。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隨諸方處。若行若住。與諸商眾。同涉曠野。險惡道路。期至城邑。是時導師。善備資糧。令諸商眾。同出曠野。險惡之道。乃至安隱。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隨欲往詣。親近佛所。欲為攝受。廣多有情。過大生死。險惡道中。欲令有情。悉到一切智。大城之所。是故菩薩。善備福智。諸行資糧。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欲止諸方。富有財寶。資生緣具。所謂。金銀琉璃。摩尼珊瑚。車渠等寶。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欲止一切智大城故。廣集一切。佛法勝行。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於其財寶。希取無足。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於聖法財。積集無足。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與諸商眾。善為先導。
何以故。為主宰故。善增益故。所作勝上故。能以愛語。而攝受故。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一切有情。而作先導。
何以故。於功德法。善增益故。分位勝上故。為勝主宰故。出實語故。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具力能故。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具勝力能。得到一切智大城。
善男子。此等是為菩薩。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大導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正道。何等為十。
一者。善知道路平坦。二者。善知道路險惡。三者。善知道路安隱。四者。知其道善。五者。善知道路。流潤枯涸。六者。善知道路處所。七者。善知道路之相。八者。善知道路正直。九者。善知道路詰曲。十者。善知道路出要。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正道。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說示。無顛倒道。何等為十。
一者。應以大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菩薩道法。不說聲聞道法。
二者。應以聲聞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聲聞道法。不說菩薩道法。
三者。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即為宣說。一切智法。不說緣覺道法。
四者。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即為宣說。緣覺道法。不說一切智道。
五者。著於我執法執。諸有情類。如應為說。空無我法。不說我及有情。壽者養育。補特伽羅道法。
六者。依著二邊有情。即為宣說。離二邊法。不說著二邊法。
七者。散亂有情。即為宣說。止觀道法。不說散亂之法。
八者。愛著戲論有情。即為宣說。真如道法。不說愚夫愛著。戲論之法。
九者。樂著生死有情。為說涅槃道法。不說生死之法。
十者。住邪道有情。為說離其過失。荊棘之法。不說煩惱。荊棘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說示。無顛倒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二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八難。何等為十。
一者。離不善業。二者。如來所立禁戒。而不違越。三者。遠離慳悋。四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五者。勤修福行。六者。智慧具足。七者。善解方便。八者。勝願具足。九者。多起厭患。十者。發勤精進。
善男子。菩薩不造。不善業故。不墮地獄。設或示現。生地獄中。亦不受彼。地獄極苦。復不久處。地獄之中。又不於彼有情。生瞋惱心。
何以故。謂以菩薩。本性具修。十善業故。以是因緣。菩薩不墮地獄。
又善男子。菩薩於如來禁戒。不違越故。不墮畜生之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畜生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起慳悋。不以慳因緣故。墮餓鬼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餓鬼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邪見之家。設生於彼。亦不壞淨信。而菩薩者。常得善知識。共相會遇。
何以故。菩薩久修善法。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而常於彼。正見家生。於彼生已。淨信具足。亦復廣大。增長淨信。
又善男子。菩薩諸根。亦不缺壞。若復諸根。有所缺壞。即於佛法中。不能堪任法器。
何以故。菩薩廣集福德。勤修福行。常尊重供養。如來塔廟。若法若僧。常所親近。作諸勝行。由勝行廣修於己。乃得諸根圓具。以圓具故。於佛法中。即大法器。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邊國。其中有情。愚騃聾瘂。色力不具。無所堪任。善言惡言。不曉其義。於佛法中。非其法器。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是故菩薩。常生中國。其中有情。根性明利。多有智者。復為智者所許。是所堪任。具有力能。善言惡言。悉曉其義。於佛法中。是大法器。深信沙門。婆羅門。
何以故。先所修習。智慧力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
何以故。菩薩善具方便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無佛世界。若生其中。即不見佛。不聞法。不供僧。是故菩薩。生於三寶具足。佛剎之中。
何以故。由昔所修。勝願具故。
又善男子。菩薩若聞。諸可厭事。無有不生。厭惡心者。
何以故。菩薩纔聞是事。即起厭患之心。生厭患已。發勤精進。修諸善法。斷諸惡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八難。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諂誑。二者。正而無曲。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三者。受持佛法。四者。於法而不祕惜。五者。遠離法慳。六者。不作障法因緣。七者。無不實語。八者。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重心。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為漸入大乘故。起親近想。十者。深入大乘故。於說法人。起師尊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忘。失菩提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宿命通。何等為十。
一者。供養諸佛。二者。攝持正法。三者。修持淨戒。四者。除疑離障。五者。多生歡喜。六者。多作觀想。七者。常住定心。八者。生處清淨。九者。常受化生。十者。得明利識。
善男子。菩薩由廣。供養佛故。即能尊重正法。以重法故。乃於持法人所。以彼因緣。能於正法。受持讀誦。以所得法。廣為他說。由是不惜身命。勤行修習。受持正法。復能修持淨戒。戒有三種。謂身語心。由其三業。戒清淨故。即能除疑。離諸障染。
何以故。先由戒行清淨。即能除疑離障。離疑障故。多生歡喜。以心喜故。多作觀想。由觀想故。常住定心。心住定故。生處清淨。處清淨故。常受化生。以化生故。得明利識。識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乃至百千。無數生中。宿命通事。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宿命通。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一者。不離見佛。或聞或念。二者。不離聞法。三者。不離供僧。四者。不離於諸佛菩薩。讚歎禮拜。合掌恭敬。或復頂禮。五者。不離於多聞人所。聽受說法。六者。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七者。不離聽受。菩提分法。八者。不離聽受。三解脫法。九者。不離聽受。四梵行法。十者。不離聽受。一切智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離善知識。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破戒人故。即能離惡知識。二者。遠離壞正見人。三者。遠離壞軌範人。四者。遠離壞正命人。五者。遠離耽湎之人。六者。遠離懈怠之人。七者。遠離沈沒生死之人。八者。遠離背菩提人。九者。遠離習近。白衣之人。十者。遠離諸煩惱故。能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雖於。如是等處。皆悉遠離。而亦不於。彼等人所。生恚惡心。生惱害心。生輕慢心。
菩薩但起是心。
如佛所說。一切有情。諸界緣成。性欲相染。習相近故。即有所壞。是故我今。離所習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惡知識。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
一者。得平等身。二者。得清淨身。三者。得無盡身。四者。得積集善身。五者。得法身。六者。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七者。得不思議身。八者。得寂靜身。九者。得等虛空身。十者。得妙智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等分位菩薩。得如來法身。
佛言。
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
何以故。而此菩薩。能離一切。險惡之身。遍知一切。菩薩地法。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善具淨戒故。
三地菩薩。得無盡身。已離一切瞋恚故。
四地菩薩。得積集善身。積集諸佛法故。
五地菩薩得法身。了知一切法故。
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積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故。
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積集善巧方便故。
八地菩薩。得寂靜身。遠離一切戲論。及離諸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能現無量。廣大身故。
十地菩薩。得妙智身。積集一切。所知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別異不。
佛言。
善男子。身無有別。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身無有別。功德相異。
佛言。
善男子。身實無異。
何以故。身者積集所成。同一相故。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功德相異者。其事云何。
佛言。
善男子。我今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摩尼之寶。若不磨治。與磨治者。二寶俱名。摩尼之數。而彼已磨治者。摩尼之寶。光明煥耀。瑩潔可愛。與不磨治。不可倫比。菩薩身摩尼寶。如來身摩尼寶。亦復如是。如實皆同。然菩薩身。摩尼之寶。對如來身。摩尼寶前。說其清淨。光明之相。不可倫比。
何以故。以如來身。摩尼之寶。廣大無量。滿有情界。及虛空界。光明顯煥。照耀而住。
所以者何。如來身摩尼寶者。磨治清淨。離一切垢。不可以菩薩身。摩尼之寶。而為倫比。
何以故。菩薩有餘垢故。
又善男子。如白分中。初二夜月。與彼望夕。圓明相遠。體無殊異。法有差漸故。如來之身。菩薩之身。亦復如是。俱名為身。然菩薩身。光明照耀。對如來前。不可倫比。其猶初二。與十五月。
善男子。是故當知。說如來身。與菩薩身。雖同一相。而功德異。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
一者。不為貪瞋癡所壞。二者。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顛倒。見等所壞。三者。不為世間。八法所壞。四者。不為惡趣。之苦所壞。五者。不為一切苦所壞。六者。不為生老。死苦所壞。七者。不為一切外道。他論所壞。八者。不為諸魔。及魔眷屬所壞。九者。不為聲聞。緣覺所壞。十者。不為一切。欲境所壞。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金剛。不壞之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大導師。何等為十。
一者。得他信許。二者。為他所敬。三者。善作指引。四者。為他依止。五者。能為濟命。六者。善備資糧。七者。富有財寶。八者。無其止足。九者。為作先導。十者。善到一切智城。
云何是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如海導師。若王若王臣。皆悉信許。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若諸佛。若佛之聲聞弟子。皆悉信許。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得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民。恭敬供養。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得一切學無學眾。及餘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供養。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於曠野。險難之中。為作指引。令其安隱。不生疲倦。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為諸有情。指引其道。令知煩惱。惡賊之處。使獲安隱。不生疲倦。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為諸孤露。困苦之者。作其依止。使令得出。曠野險路。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諸外道等。而作依止。使令得出。生死曠野。大險惡道。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為王官。及餘人眾。設以所須。作其濟命。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耽著生死。諸有情類。設以方便。作其濟命。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隨諸方處。若行若住。與諸商眾。同涉曠野。險惡道路。期至城邑。是時導師。善備資糧。令諸商眾。同出曠野。險惡之道。乃至安隱。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隨欲往詣。親近佛所。欲為攝受。廣多有情。過大生死。險惡道中。欲令有情。悉到一切智。大城之所。是故菩薩。善備福智。諸行資糧。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欲止諸方。富有財寶。資生緣具。所謂。金銀琉璃。摩尼珊瑚。車渠等寶。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欲止一切智大城故。廣集一切。佛法勝行。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於其財寶。希取無足。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於聖法財。積集無足。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與諸商眾。善為先導。
何以故。為主宰故。善增益故。所作勝上故。能以愛語。而攝受故。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一切有情。而作先導。
何以故。於功德法。善增益故。分位勝上故。為勝主宰故。出實語故。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具力能故。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具勝力能。得到一切智大城。
善男子。此等是為菩薩。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大導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正道。何等為十。
一者。善知道路平坦。二者。善知道路險惡。三者。善知道路安隱。四者。知其道善。五者。善知道路。流潤枯涸。六者。善知道路處所。七者。善知道路之相。八者。善知道路正直。九者。善知道路詰曲。十者。善知道路出要。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正道。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說示。無顛倒道。何等為十。
一者。應以大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菩薩道法。不說聲聞道法。
二者。應以聲聞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聲聞道法。不說菩薩道法。
三者。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即為宣說。一切智法。不說緣覺道法。
四者。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即為宣說。緣覺道法。不說一切智道。
五者。著於我執法執。諸有情類。如應為說。空無我法。不說我及有情。壽者養育。補特伽羅道法。
六者。依著二邊有情。即為宣說。離二邊法。不說著二邊法。
七者。散亂有情。即為宣說。止觀道法。不說散亂之法。
八者。愛著戲論有情。即為宣說。真如道法。不說愚夫愛著。戲論之法。
九者。樂著生死有情。為說涅槃道法。不說生死之法。
十者。住邪道有情。為說離其過失。荊棘之法。不說煩惱。荊棘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說示。無顛倒道。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