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大海。何等為十。
一者。為大寶聚。二者。深難徹底。三者。廣大無量。四者。次第漸深。五者。不宿死屍。六者。皆同一味。七者。容受眾流。八者。潮不失時。九者。水族所依。十者。無有邊際。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為大寶聚。譬如大海。廣積眾寶。閻浮提中。一切人眾。咸取其寶。無有窮盡。菩薩亦復如是。廣積一切。智功德寶。一切有情。皆取是寶。亦無窮盡。是即菩薩。為大寶聚。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深難徹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於菩薩法。莫測其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廣大無量。菩薩亦復如是。功德智慧。廣大無量。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次第漸深。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智深。一切智漸深。一切智極深。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何以故。大海法爾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不與煩惱結漏。及不善知識。而所共止。
何以故。菩薩法爾如是故。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眾流入中。皆同一味。所謂鹹味。菩薩亦復如是。積集一切善法。皆同一味。所謂。一切智味。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眾流。而其海水。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容受無量。一切法水。而菩薩智慧。不增不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亦復如是。所應成熟。化度有情。亦不過時。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為諸水族。依止窟宅。菩薩亦復如是。為一切有情。一切善法。之所依止。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有情。悉取其水。而無邊際。菩薩亦復如是。廣為一切有情。宣說法要。亦無邊際。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大海。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微妙智。何等為十。
一者。善求出離。二者。善知諸出離法。三者。善知諸法平等。四者。善知諸法如幻。五者。善知一切法相。六者。善解甚深難測。緣生之法。七者。善知業不思議。八者。善知諸所說義。九者。善了如實義。十者。善觀真實智。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求出離。乃至善觀真實智。
謂若菩薩。作是思惟。
我應觀察。諸世間相。
觀見世間。貪火熾然。瞋煙蓬㶿。癡暗覆蔽。瞑然無託。
菩薩乃起是念。
此諸有情。云何能得出離。
菩薩即為。勤求出離。及出離法。由得出離法故。即能隨知。諸法平等。由知諸法平等故。即能如實知。諸法如幻。由知諸法如幻故。即如實知。一切法相。由知法相故。即能思察。甚深難測。緣生之法。由能思察。緣生法故。即能解了。業不思議。是故菩薩。雖知世間。諸法無實。而亦顯示。種種業報。由是之故。得微妙智。能於諸佛菩薩。所說義中。而悉了知。由了知故。即能開解。如實之義。解如實義故。即能觀真實智。見真實故。能度有情。出離生死。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微妙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隨應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開示諸法無我。二者。無有情。三者。無壽命。四者。無養育。五者。無補特伽羅。六者。無作者。七者。無受者。八者。無知者。九者。無見者。十者。顯示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
善男子。若得一切法。無我相應。彼即隨順法性。由是之故。於一切法。無有情。無壽命。無養育。無補特伽羅。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無見者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由是之故。了知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
善男子。若隨順法性故。即於法性。不相違背。不違背故。乃能正說諸法。正說法故。善入法性。入法性故。乃能開示。彼一切法。開示法故。彼之辯才。乃名隨應。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隨應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樂說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辯才無著。二者。無盡。三者。相續。四者。不畏大眾。五者。不卑下。六者。無恐怖。七者。不共。八者。不輕慢。九者。無邊。十者。無礙解。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樂說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無有謇吃。二者。詞無雜亂。三者。遠離卑劣。四者。語不高戾。五者。義無減失。六者。文無缺漏。七者。聲無短闕。八者。無不知時。九者。言無麁獷。十者。無不明了。
善男子。諸菩薩者。所有辯才。無有謇吃。
何以故。菩薩於大眾中。無怯弱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雜亂。
何以故。菩薩智慧。安然無畏。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卑劣。
何以故。菩薩處大眾中。猶如師子。離諸恐懼。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語不高戾。
何以故。已離煩惱故。若有煩惱。語即高戾。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義無減失。
何以故。已得法故。若不得法。即於義中。有所減失。得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文無缺漏。
何以故。廣解諸論故。若解論尠少。即文有缺漏。廣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聲無短闕。
何以故。菩薩妙解一切音聲故。若不解者。即於音聲。有所短闕。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知時。所應前說。而不後說。若應後說。亦不前說。
何以故。菩薩善知諸時分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言無麁獷。無不悅意。無不樂聽。
何以故。已能遠離。語過失故。若有語過失者。言即麁獷。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明了。
何以故。菩薩根性利故。若鈍根者。即不明了。利即不爾。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清淨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愛語。二者。熙怡面相。遠離顰蹙。三者。如義語。四者。如法語。五者。平等語。六者。不自高。七者。不輕他。八者。無染著。九者。無觸惱。十者。具種種辯才。
善男子。菩薩能以愛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現熙怡善相。遠離顰蹙。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出如義語。及美妙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出法語。及利益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為有情。平等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而不自高。遠離驕慢。高舉之咎。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不輕於他。常為有情。恭敬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離諸染著。具淨尸羅。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離諸觸惱具多忍力。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具種種辯才。常出悅意之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信順說法。何等為十。
一者。非法器有情。菩薩不為說法。二者。有障礙者。不為說法。三者。有所得見者。不為說法。四者。邪異外道。不為說法。五者。不起樂欲心者。不為說法。六者。不發清淨心者。不為說法。七者。諂曲心者。不為說法。八者。求活命者。不為說法。九者。貪著利養。慳嫉所纏者。不為說法。十者。盲聾瘖瘂者。不為說法。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作法慳。亦不祕法。於諸有情。無不憐愍。為利有情。而不棄背。
所以者何。若有有情。非法器者。菩薩乃起是念。
此等有情。而於如來。法律之中。起於捨行。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然者。諸佛菩薩。當為何等。有情說法。
佛言。
善男子。具信有情。諸佛菩薩。當為說法。又若善根。已成熟者。是法器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者。無諂誑者。不詐現威儀者。不耽著利養者。深心具足者。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具足善相人。所樂見者。根性明利。於所聞法中。解其義者。隨所得法勤。行精進者。如佛所說。能修行者。此等有情。諸佛菩薩。乃為說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信順說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說法師。何等為十。
一者。修集佛法故說法。不見有佛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二者。修集波羅蜜多故說法。不見波羅蜜多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三者。修集菩薩法故說法。不見有菩薩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四者。斷煩惱故說法。不見有煩惱可得。亦不見斷。
五者。厭離離貪寂滅故說法。不見有厭離離貪寂滅可得。
六者。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故說法。不見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可得。亦不見果。
七者。為得阿羅漢果故說法。不見有阿羅漢可得。亦不見果。
八者。為得緣覺果故說法。不見有緣覺可得。亦不見果。
九者。斷我執取著故說法。不見有我可得。亦不見執著。
十者。顯示業報故說法。不見有業可得。亦不見報。
何以故。如是等一切法。皆無實體。但以假名宣說。名亦無所有。
所以者何。文字無自性。法離文字故。但以世俗。虛假施設。於無名中。是故建立。諸法名字。由彼名空。本虛假故。勝義諦中。無虛假名。無假名故。於勝義中。無虛妄法。彼虛妄法者。誑惑愚人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為說法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順觀法性。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雖順觀法性。而不壞色相。雖順觀法性。不壞受想行識相。二者。雖順觀法性。不壞欲界相。三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色界相。四者。雖順觀法性。不壞無色界相。五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諸法相。六者。雖順觀法性。不見諸法隨順相。七者。雖順觀法性。不見有情相。八者。雖順觀法性。亦不墮斷見。九者。雖順觀法性。而不失正道。十者。雖順觀法性。亦不離智慧方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順觀法性。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法界理。何等為十。
一者。有慧。二者。為善知識攝受。三者。發起精進。四者。離諸障染。五者。善修淨行。六者。尊重讚法。七者。善修空觀。八者。離有所得見。九者。趣向正道。十者。見真實法。
善男子。菩薩具智慧故。而能勤求。諸善知識。見善知識已。心生歡喜。如師尊想。親近依止。由能依止。善知識故。即發起精進。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圓滿一切。清淨善法。勤行遠離。一切障染。離障染故。獲得輕安。善修淨行。離身語心。一切過失。由清淨故。於所得法。尊重稱讚。由重法故。多習空觀。習空觀故。不起有所得見。離有所得見故。順行正道。入正道故。能觀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
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如實。
佛言。
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不虛妄。
佛言。
所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真如。
佛言。
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故。離諸言說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內所證。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說此法。名為真如。說名實際。說名一切智。說名一切種智。說名不思議界。說名不二界。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大海。何等為十。
一者。為大寶聚。二者。深難徹底。三者。廣大無量。四者。次第漸深。五者。不宿死屍。六者。皆同一味。七者。容受眾流。八者。潮不失時。九者。水族所依。十者。無有邊際。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為大寶聚。譬如大海。廣積眾寶。閻浮提中。一切人眾。咸取其寶。無有窮盡。菩薩亦復如是。廣積一切。智功德寶。一切有情。皆取是寶。亦無窮盡。是即菩薩。為大寶聚。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深難徹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於菩薩法。莫測其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廣大無量。菩薩亦復如是。功德智慧。廣大無量。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次第漸深。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智深。一切智漸深。一切智極深。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何以故。大海法爾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不與煩惱結漏。及不善知識。而所共止。
何以故。菩薩法爾如是故。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眾流入中。皆同一味。所謂鹹味。菩薩亦復如是。積集一切善法。皆同一味。所謂。一切智味。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眾流。而其海水。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容受無量。一切法水。而菩薩智慧。不增不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亦復如是。所應成熟。化度有情。亦不過時。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為諸水族。依止窟宅。菩薩亦復如是。為一切有情。一切善法。之所依止。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有情。悉取其水。而無邊際。菩薩亦復如是。廣為一切有情。宣說法要。亦無邊際。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大海。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微妙智。何等為十。
一者。善求出離。二者。善知諸出離法。三者。善知諸法平等。四者。善知諸法如幻。五者。善知一切法相。六者。善解甚深難測。緣生之法。七者。善知業不思議。八者。善知諸所說義。九者。善了如實義。十者。善觀真實智。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求出離。乃至善觀真實智。
謂若菩薩。作是思惟。
我應觀察。諸世間相。
觀見世間。貪火熾然。瞋煙蓬㶿。癡暗覆蔽。瞑然無託。
菩薩乃起是念。
此諸有情。云何能得出離。
菩薩即為。勤求出離。及出離法。由得出離法故。即能隨知。諸法平等。由知諸法平等故。即能如實知。諸法如幻。由知諸法如幻故。即如實知。一切法相。由知法相故。即能思察。甚深難測。緣生之法。由能思察。緣生法故。即能解了。業不思議。是故菩薩。雖知世間。諸法無實。而亦顯示。種種業報。由是之故。得微妙智。能於諸佛菩薩。所說義中。而悉了知。由了知故。即能開解。如實之義。解如實義故。即能觀真實智。見真實故。能度有情。出離生死。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微妙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隨應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開示諸法無我。二者。無有情。三者。無壽命。四者。無養育。五者。無補特伽羅。六者。無作者。七者。無受者。八者。無知者。九者。無見者。十者。顯示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
善男子。若得一切法。無我相應。彼即隨順法性。由是之故。於一切法。無有情。無壽命。無養育。無補特伽羅。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無見者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由是之故。了知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
善男子。若隨順法性故。即於法性。不相違背。不違背故。乃能正說諸法。正說法故。善入法性。入法性故。乃能開示。彼一切法。開示法故。彼之辯才。乃名隨應。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隨應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樂說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辯才無著。二者。無盡。三者。相續。四者。不畏大眾。五者。不卑下。六者。無恐怖。七者。不共。八者。不輕慢。九者。無邊。十者。無礙解。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樂說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無有謇吃。二者。詞無雜亂。三者。遠離卑劣。四者。語不高戾。五者。義無減失。六者。文無缺漏。七者。聲無短闕。八者。無不知時。九者。言無麁獷。十者。無不明了。
善男子。諸菩薩者。所有辯才。無有謇吃。
何以故。菩薩於大眾中。無怯弱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雜亂。
何以故。菩薩智慧。安然無畏。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卑劣。
何以故。菩薩處大眾中。猶如師子。離諸恐懼。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語不高戾。
何以故。已離煩惱故。若有煩惱。語即高戾。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義無減失。
何以故。已得法故。若不得法。即於義中。有所減失。得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文無缺漏。
何以故。廣解諸論故。若解論尠少。即文有缺漏。廣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聲無短闕。
何以故。菩薩妙解一切音聲故。若不解者。即於音聲。有所短闕。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知時。所應前說。而不後說。若應後說。亦不前說。
何以故。菩薩善知諸時分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言無麁獷。無不悅意。無不樂聽。
何以故。已能遠離。語過失故。若有語過失者。言即麁獷。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明了。
何以故。菩薩根性利故。若鈍根者。即不明了。利即不爾。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清淨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愛語。二者。熙怡面相。遠離顰蹙。三者。如義語。四者。如法語。五者。平等語。六者。不自高。七者。不輕他。八者。無染著。九者。無觸惱。十者。具種種辯才。
善男子。菩薩能以愛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現熙怡善相。遠離顰蹙。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出如義語。及美妙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出法語。及利益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為有情。平等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而不自高。遠離驕慢。高舉之咎。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不輕於他。常為有情。恭敬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離諸染著。具淨尸羅。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離諸觸惱具多忍力。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具種種辯才。常出悅意之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信順說法。何等為十。
一者。非法器有情。菩薩不為說法。二者。有障礙者。不為說法。三者。有所得見者。不為說法。四者。邪異外道。不為說法。五者。不起樂欲心者。不為說法。六者。不發清淨心者。不為說法。七者。諂曲心者。不為說法。八者。求活命者。不為說法。九者。貪著利養。慳嫉所纏者。不為說法。十者。盲聾瘖瘂者。不為說法。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作法慳。亦不祕法。於諸有情。無不憐愍。為利有情。而不棄背。
所以者何。若有有情。非法器者。菩薩乃起是念。
此等有情。而於如來。法律之中。起於捨行。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然者。諸佛菩薩。當為何等。有情說法。
佛言。
善男子。具信有情。諸佛菩薩。當為說法。又若善根。已成熟者。是法器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者。無諂誑者。不詐現威儀者。不耽著利養者。深心具足者。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具足善相人。所樂見者。根性明利。於所聞法中。解其義者。隨所得法勤。行精進者。如佛所說。能修行者。此等有情。諸佛菩薩。乃為說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信順說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說法師。何等為十。
一者。修集佛法故說法。不見有佛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二者。修集波羅蜜多故說法。不見波羅蜜多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三者。修集菩薩法故說法。不見有菩薩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四者。斷煩惱故說法。不見有煩惱可得。亦不見斷。
五者。厭離離貪寂滅故說法。不見有厭離離貪寂滅可得。
六者。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故說法。不見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可得。亦不見果。
七者。為得阿羅漢果故說法。不見有阿羅漢可得。亦不見果。
八者。為得緣覺果故說法。不見有緣覺可得。亦不見果。
九者。斷我執取著故說法。不見有我可得。亦不見執著。
十者。顯示業報故說法。不見有業可得。亦不見報。
何以故。如是等一切法。皆無實體。但以假名宣說。名亦無所有。
所以者何。文字無自性。法離文字故。但以世俗。虛假施設。於無名中。是故建立。諸法名字。由彼名空。本虛假故。勝義諦中。無虛假名。無假名故。於勝義中。無虛妄法。彼虛妄法者。誑惑愚人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為說法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順觀法性。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雖順觀法性。而不壞色相。雖順觀法性。不壞受想行識相。二者。雖順觀法性。不壞欲界相。三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色界相。四者。雖順觀法性。不壞無色界相。五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諸法相。六者。雖順觀法性。不見諸法隨順相。七者。雖順觀法性。不見有情相。八者。雖順觀法性。亦不墮斷見。九者。雖順觀法性。而不失正道。十者。雖順觀法性。亦不離智慧方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順觀法性。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法界理。何等為十。
一者。有慧。二者。為善知識攝受。三者。發起精進。四者。離諸障染。五者。善修淨行。六者。尊重讚法。七者。善修空觀。八者。離有所得見。九者。趣向正道。十者。見真實法。
善男子。菩薩具智慧故。而能勤求。諸善知識。見善知識已。心生歡喜。如師尊想。親近依止。由能依止。善知識故。即發起精進。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圓滿一切。清淨善法。勤行遠離。一切障染。離障染故。獲得輕安。善修淨行。離身語心。一切過失。由清淨故。於所得法。尊重稱讚。由重法故。多習空觀。習空觀故。不起有所得見。離有所得見故。順行正道。入正道故。能觀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
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如實。
佛言。
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不虛妄。
佛言。
所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真如。
佛言。
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故。離諸言說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內所證。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說此法。名為真如。說名實際。說名一切智。說名一切種智。說名不思議界。說名不二界。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