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二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若好憒閙。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捨利養。修於少欲。捨諸憒閙。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隨行修習。捨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

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不捨憒閙。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繫念思惟。不捨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捨諸法。當須捨離。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佛言。

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妬心故。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悋耽著。生誑惑故。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

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

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當觀利養。先得後失。怨憎生故。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心如婬女。能退失故。

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為諸佛。清淨法器。而不繫屬。在家出家。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不為卑下。亦不驚怖。離諸惡道。墮落畏故。無能映蔽。捨耽味故。眾魔境界。得解脫故。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諸天及人。亦當愛羨。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捨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為。憒閙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佛言。

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閙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閙。二十種過。

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欲。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捨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禪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閙。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捨離諸貪瞋。
不住於憒閙。
若有專住彼。
是過不應作。

憍慢及覺觀。
皆由憒閙生。
壞行無戒人。
稱歎於憒閙。

愚人樂世論。
退失第一義。
放逸多覺觀。
是過不應作。

比丘捨多聞。
言論不如理。
損減諸禪定。
常思惟世間。

耽著思惟者。
何得於寂靜。
其心常散逸。
永離於正觀。

速得非梵行。
諠雜無儀撿。
亦不曾愛佛。
及愛於聖眾。

棄捨離欲法。
耽著非法言。
我常捨千身。
支分及頭目。

為求無上道。
聞法無厭足。
是諸非法人。
少聞便厭捨。

我昔作國王。
為求四句偈。
妻子及財寶。
悉皆能施與。

何有於智者。
而不勤聽法。
我嘗捨一切。
非法之戲論。

為於百千劫。
難得解脫故。
汝等應欣樂。
志求微妙法。

若樂於解脫。
最勝功德者。
世間諸事業。
皆所不應問。

衣食無勝利。
亦不證涅槃。
當稱嘆最勝。
善來諸比丘。

應敷座令坐。
互說諸法要。
人身甚難得。
隨分行白法。

讀誦及禪定。
汝應如是問。
如來入涅槃。
遺法當滅壞。

比丘多放逸。
樂眾棄閑靜。
為飲食利養。
晝夜談世話。

愚人於夢中。
驚怖而漂溺。
自知多毀犯。
當墮三惡道。

應生歡喜心。
獨處於閑寂。
若在阿蘭若。
志求無上道。

不應見人過。
自謂最尊勝。
憍恣放逸本。
莫輕下劣人。

彼於遺法中。
漸次而解脫。
比丘雖破戒。
深信於三寶。

是則解脫因。
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
勿驚於放逸。

餘習法應爾。
是故不須說。
若清淨比丘。
伺他人過失。

是最非真實。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當須自觀察。

求道諸比丘。
捨離惡言論。
常以歡喜心。
獨處於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

希有世尊。耽著憒閙。乃有如是。無量過惡。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佛言。

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六者。心常剛強。禪定智慧。曾不熏修。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

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十四者。猶如倡伎。隨逐音聲。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二十者。不了諸根。繫屬煩惱。

彌勒。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憍傲於多聞。
執著諸諍論。
失念不正知。
是名世話過。

遠離正思惟。
身心不寂靜。
退失於法忍。
是名世話過。

其心不調順。
遠離奢摩他。
及毘鉢舍那。
是名世話過。

不尊敬師長。
愛樂於世論。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諸天不恭敬。
龍神亦復然。
退失於辯才。
是名世話過。

聖者常呵責。
如是耽著人。
唐捐於壽命。
是名世話過。

諸行皆缺減。
遠離大菩提。
命終生憂苦。
是名世話過。

疑惑心動搖。
猶如風吹草。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譬如倡妓人。
讚說他勇健。
彼人亦復然。
是名世話過。

隨逐世語言。
染著諸欲境。
常行於邪道。
是名世話過。

希求心不遂。
諂曲多諍論。
遠離於聖行。
是名世話過。

愚人得少利。
其心常搖動。
如猿猴躁擾。
是名世話過。

智慧多退失。
無有覺悟心。
愚者所攝持。
是名世話過。

迷惑於眼耳。
乃至意亦然。
常與煩惱俱。
是名世話過。

愚人樂世話。
盡壽常空過。
不如思一義。
獲利無有邊。

譬如甘蔗味。
雖不離皮節。
亦不從皮節。
而得於勝味。

皮節如世話。
義理猶勝味。
是故捨虛言。
思惟於實義。

智慧諸菩薩。
能知世話過。
常愛樂思惟。
第一義功德。

法味及義味。
解脫第一味。
誰有智慧者。
心生不欣樂。

是故應棄捨。
無利諸言話。
常樂勤思惟。
殊勝第一義。

如是第一法。
諸佛所讚歎。
是故明智人。
當樂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

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

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

佛言。

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一者。懈怠嬾惰。二者。身體沈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疱。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

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

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撿。
懈怠少堪任。
顏色無光澤。
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
風黃多積集。
四大互違反。
是樂睡眠過。

飲食不消化。
身體無光潤。
聲嘶不清徹。
是樂睡眠過。

其身生瘡疱。
晝夜常昏睡。
諸虫生機關。
是樂睡眠過。

退失於精進。
乏少諸財寶。
多夢無覺悟。
是樂睡眠過。

癡網常增長。
樂著於諸見。
熾盛難療治。
是樂睡眠過。

損減諸智慧。
增長於愚癡。
志意常下劣。
是樂睡眠過。

彼住阿蘭若。
常懷懈怠心。
非人得其便。
是樂睡眠過。

蒙憒失正念。
諷誦不通利。
說法多廢忘。
是樂睡眠過。

由癡起迷惑。
住於煩惱中。
其心不安樂。
是樂睡眠過。

功德皆損減。
常生憂悔心。
增長諸煩惱。
是樂睡眠過。

遠離諸善友。
亦不求正法。
常行非法中。
是樂睡眠過。

不欣求法樂。
損減諸功德。
遠離於白法。
是樂睡眠過。

彼人心怯弱。
恒少於歡喜。
支分多羸瘦。
是樂睡眠過。

自知身懈怠。
嫉妬精進者。
樂說其過惡。
是樂睡眠過。

智者了其過。
常離於睡眠。
愚人增見網。
無利損功德。

智者常精進。
勤修清淨道。
離苦得安樂。
諸佛所稱歎。

世間諸伎藝。
及出世工巧。
皆由精進力。
智者應修習。

若人趣菩提。
了知睡眠過。
安住精進力。
覺悟生慚愧。

是故諸智者。
常生精進心。
捨離於睡眠。
守護菩提種。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為。眾務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佛言。

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樂營眾務。二十種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彌勒。云何名為。二十種過。

一者。耽著世間。下劣之業。二者。為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三者。亦為勤修。禪定比丘。之所呵責。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六者。於諸財物。心懷取著。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歎。九者。其性佷戾。發言麁獷。十者。心常憶念。勤修家業。

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十三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十八者。恃營眾務。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二十者。於說法者。心懷輕賤。

彌勒。是為菩薩。樂營眾務。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安住下劣業。
遠離殊勝行。
退失大利益。
是名眾務過。

樂讀誦比丘。
及修禪定者。
一切皆呵責。
是名眾務過。

常行生死業。
捨離解脫因。
虛受於信施。
是名眾務過。

樂受諸財寶。
不得生憂惱。
住於下劣行。
是名眾務過。

是人多愛染。
往來婬女家。
如鳥入樊籠。
是名眾務過。

常憂歎家業。
恒懷熱惱心。
出言人不信。
是名眾務過。

不受尊者。
教。
違拒而輕賤。
毀犯清淨戒。
是名眾務過。

其心多憶想。
勤營於世業。
不能修智斷。
是名眾務過。

貪心恒熾盛。
樂著於諸味。
曾無知足心。
是名眾務過。

得利生歡喜。
無利便憂惱。
貪悋無仁心。
是名眾務過。

惱害無慈愍。
增長諸惡業。
愛蔓相纏縛。
是名眾務過。

遠離於師長。
親近惡知識。
擯斥持戒人。
是名眾務過。

晝夜無餘想。
唯念求衣食。
不樂諸功德。
是名眾務過。

常問世間智。
不樂出世言。
耽愛於邪說。
是名眾務過。

自恃知眾務。
輕慢諸比丘。
猶如狂醉人。
是名眾務過。

常伺求他短。
不自見其過。
輕毀有德人。
是名眾務過。

如是愚癡者。
無有善方便。
輕慢說法者。
是名眾務過。

如是下劣業。
具足諸過失。
何有智慧人。
愛樂而修習。

清淨殊勝業。
具足諸功德。
是故有智人。
愛樂常修習。

若樂下劣業。
智者當呵責。
如人捨多財。
貪求於少分。

是故明智人。
當捨下劣業。
應求勝上法。
諸佛常稱歎。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我今實言告汝。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為所不應。我說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

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是故彌勒。營事菩薩。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閙。世話睡眠。眾務過失。

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佛言。

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

云何名為。二十種過。

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諸鬪諍。怨競之心。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澁。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

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現生常苦惱。
離忍多瞋恚。
怨讎生害心。
是名戲論過。

魔及魔眷屬。
皆生歡喜心。
喪失諸善法。
是名戲論過。

未生善不生。
常住於鬪諍。
造於惡趣業。
是名戲論過。

身體多醜陋。
生於下劣家。
發言常謇澁。
是名戲論過。

聞法不能持。
或聞不入耳。
常離諸善友。
是名戲論過。

值遇惡知識。
於道難出離。
常聞不順語。
是名戲論過。

隨彼所生處。
常懷疑惑心。
於法不能了。
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遠離無難處。
具足無利益。
是名戲論過。

於善多障礙。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戲論過。

如是諸過失。
皆因戲論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當遠離。

如是戲論者。
難證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應不親近。

戲論諍論處。
多起諸煩惱。
智者應遠離。
當去百由旬。

亦不近於彼。
造立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應住諍論。

汝等無田宅。
妻子及僮僕。
乃至榮位等。
何緣興諍論。

出家住寂靜。
身被於法服。
諸仙咸敬事。
當修忍辱心。

如是戲論者。
增長毒害心。
當墮於惡趣。
是故應修忍。

囚禁及繫縛。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諸苦。
皆由諍論生。

如是戲論者。
常遇惡知識。
名稱不增長。
曾無歡喜心。

若捨於諍論。
無能伺其便。
眷屬不乖離。
當遇於善友。

於乘得清淨。
業障盡無餘。
摧伏於魔軍。
勤修忍辱行。

諍論多諸過。
無諍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當住於忍辱。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

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

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捨離煩惱。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說如是言。

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由魔波旬。如是誑惑。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護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何等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

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言。

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二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