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第七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婆羅門以如意珠施佛出家得道緣

佛在舍衛國。

爾時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善別如意珠。持一如意珠。從南天竺。至東天竺。遍諸國土。無能別者。

如是次第。至舍衛國。到波斯匿王所。而作是言。

誰能分別。識此珠者。

波斯匿王。集諸群臣。一切智人。無有識者。波斯匿王。共至佛邊。

佛語婆羅門言。

汝識珠名字不。知珠生出處不。知珠力耐不。

答言。

不知。

佛言。

此珠。磨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復消毒。第二力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復得差。第三力者。人有無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親善。

時婆羅門。聞此語已。甚用歡喜。如來真實。一切智人。即以此珠。奉上於佛。而求出家。

佛言。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服著身。為說法要。即得羅漢。

諸比丘言。

如來善能。分別此珠。復能說法。使得道證。

佛言。

非但今日。過去亦爾。

昔迦尸國。仙人山中。有五通仙。

時有婆羅門。持一樹葉。問仙人言。

此何樹葉。

仙人答言。

此樹名金頂。若人被毒。垂命欲死。此樹下坐。即得消滅。熱病之人。依此樹者。亦復得除。以此樹葉。觸人身者。所有毒氣。及與熱病。悉皆得除。

婆羅門歡喜。求與仙人。而作弟子。修習其法。亦得五通。

爾時五通仙人者。我身是也。

爾時持樹葉。婆羅門者。今此婆羅門是也。

我於爾時。教其使得。具五神通。今亦免其。生死之難。獲阿羅漢。

十力迦葉以實言止佛足血緣

爾時如來。被迦陀羅刺。刺其脚足。血出不止。以種種藥塗。不能得差。諸阿羅漢。於香山中。取藥塗治。亦復不降。

十力迦葉。至世尊所。作是言曰。

若佛如來。於一切眾生。有平等心。於羅睺羅。提婆達多。等無有異者。脚血應止。

即時血止。瘡亦平復。

比丘歎言。

種種妙藥。塗治不止。迦葉實言。血則尋止。

佛言。

非但今日。過去世時。亦復如是。

昔有一婆羅門。生一子。名曰無害。而白父言。

田中行時。莫害眾生。

父告子言。

汝欲作仙人也。生活之法。云何避虫。

子言。

我今望得。現世安樂。後世安樂。不用我語。用是活為。

即向毒龍。泉邊而坐。欲求取死。世有毒龍。見之害人。時婆羅門子。即見毒龍。毒遍身體。命即欲斷。父時憂惱。不知兒處。尋即求覓。見兒欲死。

父到兒所。而作是言。

我子從來。無害心者。此毒應消。

作是語已。毒氣即消。平復如故。

爾時父者。十力迦葉是也。

爾時子者。我身是也。

於過去世中。能作實語。消除我病。於今現世。亦以實言。而愈我病。

佛在菩提樹下魔王波旬欲來惱佛緣

昔如來在。菩提樹下。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

至如來所。而作是言。

瞿曇。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擲著海外。

佛言。

我觀世間。無能擲我。著海外者。汝於前身。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鉢之食。故生六天。為大魔王。而我乃於。三阿僧祇劫。廣修功德。一阿僧祇劫。我曾供養。無量諸佛。第二第三。阿僧祇劫。亦復如是。供養聲聞。緣覺之人。不可計數。一切大地。無有針許。非我身骨。

魔言。

瞿曇。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真實。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噵者。誰為證知。

佛以手指地言。

此地證我。

作是語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

地神即從。金剛際出。合掌。白佛言。

我為作證。有此地來。我恒在中。世尊所說。真實不虛。

佛語波旬。

汝今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外。

爾時波旬。及八十億眾。不能令動。魔王軍眾。顛倒自墮。破壞星散。

諸比丘言。

波旬長夜。惱亂如來。而不得勝。

佛言。

非但今日。過去亦爾。

昔迦尸國。仙人山中。有五通仙。教化波羅㮈城中。諸年少輩。皆度出家。使修仙道。

爾時城神。極大瞋忿。語仙人言。

汝若入城。更度人者。我捉汝脚。擲於海外。

彼仙人。捉一澡瓶。語城神言。

先動此瓶。然後擲我。

盡其神力。不能得動。慚愧歸伏。

爾時仙人。我身是也。

爾時城神。波旬是也。

佛為諸比丘說利養災患緣

爾時如來。在舍衛國。厭患利養。有一深林。名貪莊嚴。逃避利養。往至林中。林中有寺。時一羅漢。名那弋迦。作此寺主。佛至彼林。到後日中。有諸人等。持衣供養。滿於林中。

作是言曰。

我不用利養。而此利養。常逐我後。

有萬二千比丘。亦至彼處。

佛語諸比丘。

利養者。是大災害。能作障難。乃至羅漢。亦為利養。之所障難。

比丘問言。

能作何障。

佛言。

利養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為破。破持戒之皮。禪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

萬二千比丘。齊畜三衣六物。作阿練若。不受餘物。

佛即讚歎。

善哉善哉。能作阿練若法。我之此法。是少欲法。非是多欲。是知足法。非不知足。是樂靜法。非樂憒閙。是精進法。非懈怠法。是正念法。非邪念法。是定心法。非亂心法。是智慧法。非愚癡法。

時諸比丘。聞說此語。皆得阿羅漢。

諸比丘。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言。

非適今日。過去亦爾。

昔迦尸國。有輔相。名曰夜叉。夜叉之子。名夜兒達多。深覺非常。出家學仙。諸仙多欲。皆諍菓草。夜兒達多。為欲令彼。少欲之故。捨其濡草。取彼鞭草。捨此甘菓。取彼酢菓。捨己新菓。取他陳菓。捨取菓已。即得五通。萬二千仙人。見其如此。便學少欲。不復多求。亦皆得五通。夜兒達多。漸作方便。教化諸仙。命終之後。生不用處。

爾時達多。我身是也。

爾時萬二千仙人。今萬二千比丘是也。

賊臨被殺遙見佛歡喜而生天緣

爾時舍衛國。波斯匿王。擊鼓唱令。而作是言。

若作賊者。捉得當殺。

時有一人。捉賊將來。王便遣人。將出殺去。在於城外。會於道中。逢見如來。心生歡喜。至於殺處。即伏王法。尋得生天。具修三念。知已由是。垂殺之時。見佛歡喜。命終生天。感佛恩德。來下供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以何業緣。生於天宮。

佛言。

昔在人中。為王所殺。臨死之時。見佛歡喜。乘此善因。生彼天宮。重於我所。聞法解悟。證須陀洹。

手足人感念佛恩而得生天緣

昔舍衛國。有人犯於王法。截其手足。擲著道頭。

佛行見之。即往到邊。而問言曰。

汝於今日。以何為苦。

刖人答言。

我最苦餓。

即勅阿難。使與彼食。其刖人。命終生天。感佛厚恩。來下供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以何業行。生於天上。

佛言。

昔在人中。被刖手足。擲於道頭。佛到其所。勅與其食。心生歡喜。命終生天。重於我所。聞法得道。

長者以好蜜漿供養行人得生天緣

昔舍衛國。有一長者。於祇洹林。求空閑地。欲造房舍。須達長者。遍已作竟。無復空處。便於祇洹。大門之中。以好淨水。用種種蜜。種種之麨作漿。供給一切行人。九十日後。佛亦受之。於是命終。生於天上。有大威德。乘天宮殿。來供養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以何業行。得生天上。威德如此。

佛言。

本為人時。於祇洹門。作種種漿。施與一切。佛亦自受。以是因緣。生於天上。又於我所。聞法得道。

波斯匿王遣人請佛由為王使生天緣

昔舍衛國。波斯匿王。須達長者。久不見佛。心生渴仰。於夏坐後。遣使請佛。

使至佛所。恭敬白佛言。

王與長者。欲見如來。唯願世尊。乘此車上。往到舍衛。

佛言。

我不用車。自有神足。

雖作是語。為其得福。當於車上。空中而行。使便在前。而告於王。及以長者。王與長者。躬自出迎。使亦與王。還來見佛。命終生於天上。即乘寶車。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以何因緣。生於天宮。乘此寶車。

佛言。

昔在人中。為王所使。到於佛所。奉車使乘。由是業緣。今得生天。恒駕寶車。重於我邊。聞法得悟。證須陀洹。

波斯匿王勸化乞索時有貧人以氎施王得生天緣

昔舍衛國。波斯匿王。作是言曰。

須達長者。尚能勸化。一切人民。作諸福業。我今亦當。為眾生故。教導乞索。令其得福。

於是行化。處處乞索。時有一人。貧窮多乏。唯有一氎。即便持施。波斯匿王。王得氎已。轉以奉佛。其後貧人。命終生天。感佛大恩。而來供養。佛為說法。獲須陀洹。

比丘問言。

昔作何業。生於彼天。

佛言。

在人中時。值王勸化。即以白氎。而布施之。乘此善因。今得生天。遂於我所。聞法證果。

兄常勸弟奉修三寶弟不敬信兄得生天緣

昔舍衛國。有兄弟二人。而第一者。奉修佛法。第二之者。事富蘭那。兄常勸弟。使事三寶。弟不隨順。恒共鬪諍。情不和合。各便分活。第一者。供養於佛。後遂命終。生於天上。即來佛所。報恩供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昔為何業。生此天宮。

佛言。

往在人中。心樂正法。奉修三寶。以是福因。今得生天。又於我所。聞法信解。而證道果。

父聞子得道歡喜即得生天緣

昔舍衛國。有兄弟二人。恒喜鬪諍。更相怨惡。便共詣王。欲求斷決。道中值佛。佛為說法。得阿羅漢道。父聞其子。遇佛得道。心生歡喜。遂即命終。生於天上。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往作何業。今得生天。

佛言。

昔在人中。聞我為其子等。說法得道。踊躍歡喜。命終生天。重於我所。聞法信解。而證道果。

子為其父所逼出家生天緣

昔舍衛國有人。使子出家事佛。佛即度之。恒使掃地。不堪辛苦。罷道還俗。

其父語言。

汝但出家。從今已後。代汝掃地。

父即共子。往彼祇洹精舍。

兒見精舍。其中清淨。心生歡喜。便作是言。

我寧殺身。出家掃地。不復還俗。

其後命終。生於天上。即來佛所。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

以何業緣。生於天上。

佛言。

往在人中。不堪辛苦。欲還於家。其父不聽。代其使役。強驅出家。遂便歡喜。命終生天。又於我所。聞法得道。

羅漢祇夜多驅惡龍入海緣

昔有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佛時去世。七百年後。出罽賓國。

時罽賓國。有一惡龍王。名阿利那。數作災害。惱諸賢聖。國土人民。悉皆患之。

時有二千阿羅漢。各盡神力。驅遣此龍。令出國界。其中有百羅漢。以神通動地。又有五百人。放大光明。復有五百人。入禪定經行。諸人各各。盡其神力。不能使動。

時尊者祇夜多。最後往至。到龍池所。三彈指言。

龍。汝今出去。不得此住。

龍即出去。不敢停住。

爾時二千羅漢。語尊者言。

我與尊者。俱得漏盡。解脫法身。悉皆平等。而我等各各。盡其神力。不能令動。尊者云何。以三彈指。令阿利那龍。遠入大海耶。

時尊者答言。

我凡夫已來。受持禁戒。至突吉羅。等心護持。如四重無異。今諸人等。所以不能。動此龍者。神力不同。故不能動。

時尊者祇夜多。與諸弟子。向北天竺。道中見一烏。仰而微笑。

弟子白言。

不審尊者。何緣微笑。願說其意。

尊者答言。

時至當說。

於是前行。到石室城。既到城門。慘然變色。食時已至。入城乞食。既得食已。還出城門。復慘然變色。

諸弟子等。長跪白言。

不審向者。何緣微笑。復慘然變色。

時尊者祇夜多。答諸弟子言。

我於往昔。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作長者子。

爾時求欲出家。父母不聽。而語子言。

我家業事重。汝若出家。誰繼後嗣。吾當為汝取婦。產一子胤。聽汝出家。

即便為娶。既娶婦已。復求出家。

父母復言。

若生一息。聽汝出家。

其後不久。生一男兒。

兒已能語。復白父母言。

願尊先許。聽我出家。

爾時父母。恐違前言。密教乳母。語孫兒言。

汝父若欲。出家去時。汝當在門。而捉父言。

既生育我。今欲捨我。出家去耶。若欲去者。願父今殺我。然後當去。

其父即時。慘然情變。而語子言。

我今當住。不復更去。

由是之故。流浪生死。我以道眼。觀察宿命。天上人中。及三惡道。相值甚難。相值甚難。今乃一見。

向一烏者。即是彼時孫兒也。

我向所以。慘然變色者。我於城邊。見餓鬼子。而語我言。

我在此城邊。已七十年。我母為我。入城求食。未曾一得來。我今飢渴。甚大困厄。

願尊者入城。見我母者。願為我語。

速看我來。

時我入城。見餓鬼母。而語之言。

汝兒在外。飢渴甚危。思欲相見。

時餓鬼母。而報之言。

我來入城。七十餘年。我自薄福。加我新產。飢羸無力。雖有膿血。涕涶糞穢。不淨之食。諸大力者。於先持去。我不能得。最後得一口不淨。欲持出門。與子分食。門中復有。諸大力鬼。復不聽出。惟願尊者。慈愍將我。使母子相見。食此不淨。

時尊者。即將餓鬼母。得出城門。母子相見。分食不淨。

爾時尊者。問此鬼言。

汝於此住。為以幾時。

時鬼答言。

我見此城。七返成壞。

時尊者歎言。

餓鬼壽長。甚為大苦。

時諸弟子。聞說此語。皆厭患生死。即得道迹。

二比丘見祇夜多得生天緣

時南天竺。有二比丘。聞祇夜多。有大威德。來向罽賓。到其住處。道由樹下。見一比丘。形體甚悴。竈前然火。

彼二比丘。而問之言。

汝識尊者祇夜多不。

答言。

我識。

彼比丘言。

今在何處。

語言。

在上第三窟中。

彼二比丘。即便上山。往到窟所。見向然火比丘。

時二比丘。疑怪所以。

比丘言。

尚有如此名德。何憂不能。於先來此。

時一比丘。即求決疑。而問之言。

尊者有如此威德。自然火為。

尊者答言。

我念往昔。生死之苦。若我頭手脚。可然之者。猶為眾僧。而用然火。況復然薪。

時二比丘。即便問言。

不審往昔。生死之苦。其事云何。願欲聞之。

尊者答言。

我念往昔。五百世中。生於狗中。常困飢渴。唯於二時。得自飽滿。一值醉人。酒吐在地。得安樂飽。二值夫婦二人。共為生活。夫便向田。婦住後作食。

時彼婦人。事緣小出。我時即入。盜彼飯食。值彼食器口小。初雖得入頭。後難得出。雖得一飽。然受辛苦。夫從田還。即便剪頭。在於器中。

時二比丘。聞其說法。厭惡生死。得須陀洹。

月氏國王見阿羅漢祇夜多緣

月氏國有王。名栴檀罽尼吒。聞罽賓國。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有大名稱。思欲相見。即自躬駕。與諸臣從。往造彼國。

於其中路。心竊生念。

我今為王。王於天下。一切人民。靡不敬伏。自非有大德者。何能堪任。受我供養。

作是念已。遂便前進。徑詣彼國。

有人告尊者祇夜多言。

月氏國王。名栴檀罽尼吒。與諸臣從。遠來相見。唯願尊者。整其衣服。共相待接。

時尊者答言。

我聞佛語。出家之人。道尊俗表。唯德是務。豈以服飾。出迎接乎。

遂便靜默。端坐不出。於是月氏國王。往其住處。見尊者祇夜多。覩其威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卻住一面。

時尊者欲唾。月氏國王。不覺前進。授唾器。

時尊者祇夜多。即語王言。

貧道今者。未堪為王。作福田也。胡為躬自。抂屈神駕。

時月氏王。深生慚愧。

我向者。竊生微念。以知我心。自非神德。何能爾也。

於尊者所。重生恭敬。

時尊者祇夜多。即便為王。略說教法。

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

王聞教已。便即還國。

至其中路。群臣怨言。

我等遠從大王。往至彼國。竟無所聞。然空還國。

時月氏王。報群臣言。

卿今責我。無所得也。向時尊者。為我說法。

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

卿等不解此耶。以我往昔。持戒布施。修造僧坊。造立塔寺。種種功德。以殖王種。今享斯位。今復修福。廣積眾善。當來之世。必重受福。

故誡我言。

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

群臣聞已。稽首謝言。

臣等斯下。智慧愚淺。竊生妄解。謂所行來道。大王神德。妙契言旨。積德所種。故享斯國位。

群臣歡喜。言已而退。

月氏國王與三智臣作善親友緣

時月氏國有王。名栴檀罽尼吒。與三智人。以為親友。第一名馬鳴菩薩。第二大臣。字摩吒羅。第三良醫。字遮羅迦。如此三人。王所親善。待遇隆厚。進止左右。

馬鳴菩薩。而白王言。

當用我語者。使王來生之世。常與善俱。永離諸難。長辭惡趣。

第二大臣。復白王言。

王若用臣密語。不漏泄者。四海之內。都可剋獲。

第三良醫。復白王言。

大王若能。用臣語者。使王一身之中。終不橫死。百味隨心。調適無患。

王如其言。未曾微病。於是王用。大臣之言。軍威所擬。靡不摧伏。四海之內。三方已定。唯有東方。未來歸伏。即便嚴軍。欲往討罰。先遣諸胡。及諸白象。於先導首。王從後引。欲至蔥嶺。越度關嶮。先所乘象馬。不肯前進。

王甚驚怪。而語馬言。

我前後乘汝征伐。三方已定。汝今云何。不肯進路。

時大臣白言。

臣先所啟。莫泄密語。今王漏泄。命將不遠。

如大臣言。王即自知。定死不久。是王前後征伐。殺三億餘人。自知將來罪重。必受無疑。心生怖懼。便即懺悔。修檀持戒。造立僧房。供養眾僧。四事不乏。修諸功德。精懃不惓。

時有諸臣。自相謂言。

王廣作諸罪。殺戮無道。今雖作福。何益往咎。

時王聞之。將欲解其疑意。即作方便。勅語臣下。

汝當然一大鑊。七日七夜。使令極沸。莫得斷絕。

王便以一指鐶。擲於鑊中。命向諸臣。

仰卿鑊中。得此鐶來。

臣白王言。

願更以餘罪。而就於死。此鐶叵得。

王語臣言。

頗有方便。可得取不。

時臣答言。

下止其火。上投冷水。以此方便。不傷人手。可取之耳。

王答言。

我先作惡。喻彼熱鑊。今修諸善。慚愧懺悔。更不為惡。胡為不滅。三塗可止。人天可得。

即時解悟。群臣聞已。靡不歡喜。

智人之言。不可不用。

雜寶藏經卷第七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