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

附北涼錄

爾時大愛道。及長老比丘尼。語阿難言。

如是佛以。為授我決已。願佛當復授我法律。

入出房室。行步威儀。止住處所。檀越請食之法。入禪思之慧。大行小行之禁。願樂欲聞。當奉行之。

賢者阿難言。

且待。我須臾入白之。

阿難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

大愛道裘曇彌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言。

佛以為授我決。以其恩無量。願佛復授我法律。

入出房室。行步威儀法則。止住處所。檀越請食之法。入禪思之慧。大行小行之禁。願樂欲聞。當奉持之。

佛言。

阿難。是法律大重。甚難甚難。能持者自然。成男子身。可得作佛。

賢者阿難即出。語大愛道比丘尼。

佛說。

法律大重。甚難甚難。持之疾得作男子。可得作佛。

大愛道歡喜。即禮阿難而去。

佛告比丘尼。

出家求道。滅斷陽欲。陰氣已盡。既隆勸進。建立大乘。修恂道德。精修佛戒。行如佛行。住如佛住。視如佛視。無以虛危。捐除俗網。正修進度。可勉女身。受金剛志。作福一日。受無量德。無以綺飾。幽妙之姿。育養媚色。迷惑丈夫。自纏入罪。十死有餘。不念道法。專作罪根。思之思之。慎莫復婬。積功累德。可得全身。是為比丘尼。立德之本法也。

比丘尼。以捨家立法。當如法行。如法立德。如法立志。如法立行。卻情欲態。心常良潔。滅除妖惑。入深微妙之法。𨶳及大法。若能自分別。本能之原。一切絕滅。與色永然。是為比丘尼。立法之本也。

比丘尼以捨家。立志除去惡露。常自慚愧。羞恥罪患。受女人身。不得縱意。迷惑於眾。欲破敗道意。展轉生死。與罪相值。自省態惡。無過是患。因拔罪根。求金剛體。終離女身。求鮮潔志。是故捨家。行作沙門。斷諸惡論。遠離罪患。是為比丘尼。立德之本也。

比丘尼。已受具足戒。有三法。何等為三。

一者。常供養於佛。無有懈倦心。常用大悲大慈。救濟眾生。

二者。常敬慎於法。行無失宜。直言至誠。所說常諦。依按法律。不以憍慢。

三者。當敬比丘僧。視之如見佛。至心恭敬。

是為三尊也。敬之得道。終離惱患。不更三處。自然生天。莫不離欲。其福永安。是為比丘尼。立德之本也。

比丘尼。已受具足戒。有三事。何謂為三。

一者。自念惡露不淨潔。

二者。自念多欲。妖惑一切人。皆令意亂。

三者。自念多恣態。嬈亂正法。皆令敗壞。自謂姝好。天下無雙。不知罪至。欲來纏身。

是為比丘尼。觀欲之本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當如法行。當如法食。有三事。

一者。不得與比丘僧。共會坐而食。二者。不得與優婆塞。共會坐食。三者。不得貪持食。用啖年少優婆塞也。

是為比丘尼食法也。

比丘尼。若檀越請食。不得受宿請。

何以故。有宿昔思想故。受請即當進道。不得留遲。若失一時。不應復往也。違時行者。是為犯盜食。為犯禁法。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詣檀越家。當大小更相撿挍行。當低頭直去。不得在右顧視。戲笑直行也。若於道上。見大比丘。若沙彌。平等觀之。當直作禮而去。不得與相視顏色。若視顏色者。心為不淨。亦不得問訊起居。欲至何所。設相問訊者。必有情態起。

何以故。用心意識想故。雖不得交。其心亂矣。正爾為兩墮已。若有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當先淨心。無餘結恨。靜修齋戒。無缺如毛髮。心思經道。無懈怠意。當自洗心。無起滅意。常有慈心。無瞋怒意。是為比丘尼。為行大慈食也。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當如法食。若時到當食。上坐當令下坐皆起。呼檀越來。各布香訖。三偈禮佛訖還坐。檀越下手巾竟下食訖。悉平等。乃咒願達嚫而食。食不得有聲。不得左右顧視也。不得含飯而戲笑。亦無含飯而語。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受檀越食訖。上座當教語下坐。各出澡手。漱口還坐。各說一偈訖。乃辭去。行當低頭視地。不得過三尺。口誦咒願。徐徐安詳而行。行不得踰地而行。不得跳地而行。不得雙脚而行。不得一脚而行。不得搖頭行。不得搖身行。不得掉兩臂行。不得跳尻行。不得邪身行。不得語笑行。不得與男子並行。不得與男子語行。不得與男子笑行。行當如佛行。住當如佛住。視當如佛視。語如佛語。不得高足行。不得犇走行。不得遲行。不得卑足行。行應舉足。足去地三寸半。應三為一步。還到塔寺。當禮佛。禮佛竟還室。禮經像。自懺悔。惡露不淨。

今食檀越某食。當使十方。天下人非人。無女之態。檀越家門。現世得安隱。早得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具足。一切蒙度。得福無量。皆發大道意。等正覺乘。

作是願者。乃是比丘尼耳。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受檀越食訖。還歸入室。靜修厥德。學六度無極。共相撿勅。絕欲情態。無有沾污。意在空寂。無餘結縛。志淨如是。可疾得道。若無請者。自頭其食。亦無驚怪。今日無食。非道不言。非時不食。過日中後。無得行來。經於街里。過中之後一。不得復食。深密在室。經行如法。有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有十三事法。何等為十三事法。

一者。常當自念。惡露不淨。迷惑於人。純纏罪根。不能自勉。

二者。常當自念過惡。不能自還。

三者。常當自念罪原深。不能自出。

四者。常當自念。多婬欲態。不能自淨。

五者。常當自念。婬欲乃亂。清淨道志。不能自拔。

六者。常當自念。破壞道意。不能遠離。

七者。常當自念。心如水中船。多欲載人。忽然沒水中。盡亡其人。不能自全。

八者。常當自念。口舌丹赤。迷惑人心。心亂意惑。目無所見。

九者。常當自念。身體是錦綵之囊。用盛臭屎。表甚姝好。其人利之近之必污。不淨流出。臭不可當。

十者。常當自念。態惡妖治姿。則貢高自快。欲動人心。

十一者。常當自念弱態。欲令人哀之。不能自止。

十二者。常當自念。受女人形。為欲態自纏。不能自免。

十三者。常當自念恃怙。惡露不淨。不能自解。

是為入室十三者。匿事真為極大罪。若有勇猛。𧤀戾女人。自觀態欲。無離此患。深思見諦。能斷態欲。自拔為道行如戒行。依按法律。禮節安詳。言如威儀。可疾得作男子身。宿識故存。復加勸助。滅諸思想。可得須陀洹。亦可得斯陀含。阿那含。阿難漢。辟支佛道。若不取證。無數劫中。當成作佛。

比丘尼入室。有四事法。何等為四。

一者。當自伏意。無起滅心。心存于道。

二者。當自撿挍。心常束修。志存于法。

三者。當自念惡露。欲滅意患。無放逸心。自捐睡臥。謹勅修身。不自憍恣。約己自守。

四者。當建立戒法。使眾人樂從。無猗著佛法。放縱其心。迷亂色欲。或於清淨道士。妖冶自媚。求豫聲名。令人墮墜。遭值凶患。當自慎護。眾獲大安。

有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有四事法。何等為四。

一者。當直低頭而前。不得左右顧視。有所比像。

二者。不得欬唾室中。淨地及四壁。

三者。不得卻踞所止床。不得傍臥床上。不得伏床上。不得偃臥床上。

四者。不得背所止床立。不得背經像立。不得背火立。

是為比丘尼。入室四事。諦自挍計。可得自然。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有四事法。何等為四。

一者。當禮經像。及自所止床。二者。當安坐自思念。恣態多當自慚愧。三者。當讀經行道。無懈倦時。斷諸邪念。四者。淡然自守。身口心意亦爾。常念欲除。此惡露之患。

是為四。有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復有四事法。何等為四。

一者。常端坐。不得猗臥。熟視戶中。

二者。當默然靜息。思念經道。

三者。當閉目閉耳。閉鼻閉口。閉身閉意。安心著空中。

四者。當堅自持。不得放心恣意。身伏坐上。發衣爬搔。現露形體。及諸垢惡不淨。令鬼神見。設鬼神見。為無禮敬。

是為四。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復有四事法。何等為四。

一者。當直視其前。端正心意。無有邪想。

二者。當端正而坐。不得自搖身體。不得搖頭搖手。不得搖足。若自搖者。其心悉搖。情態起矣。

三者。當自守志。守眼守耳。守鼻守口。守身守意守心。守是八者。能自致得道。

四者。不得與伴。輩相呼談笑。論說世間。不急之事。小語大笑。動亂道德。清淨之志。常當自重。不妄出戶三尺。罪何從得入耶。

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小便大便。當樹鈴師。即遣沙彌尼二人。往整衣服。沙彌尼乘掌袈裟裏。識還頭出。當禮師下漏而去。行不得留遲。還至師所漏。無餘闕失。禮師而去。還到室戶。當三彈指。沙彌尼皆還至師所。坐當經行。是為比丘尼出室法。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至舍後。有十事。

一者。欲大小便即當行。不得自難滀在身中。

二者。行不得左右顧視。及自身陰。

三者。至圊廁上。當三彈指。

四者。當先問沙彌尼。

此無人耶。

沙彌尼言。

無也。

乃當前。若有人。不得迫促人也。

五者。已至廁上。當三彈指。便訖。復三彈指乃下。

六者。不得大咽。

七者。不得低頭。熟自視陰。

八者。不得弄廁上掘土。

九者。不得持澡水澆壁。

十者。已澡手未燥。不得持物。

若犯斯者。是為非法。

比丘尼若小便。還當澡手漱口。禮經像。深自懺悔。及自禮床。乃當還坐經行。如法思尋要義。自己行之。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有三事應得出。何等為三。

一者。詣師受經。二者。若人欲來見者。被師教。即當出禮師。徐與相見。不得離師所二丈。三者。日中食訖。當起禮師。

三事應出。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戶。有三事法。何等為三。

一者。出戶當低頭直出。不得舉頭。四向顧望。二者。當默聲而行。不得自縱大咳唾。三者。當徐出戶。當自慚愧。受女人身。惡露不淨。欲態怨讐。為之患厭苦。

如是女人甚難。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已說出入房室。三十九事。如初從月至月。受持戒法。無令有失。默然而持之。次說奉之。令人疾得道。

賢者阿難。叉手長跪。前白佛言。

佛所說比丘尼法律。亦自備足。莫不得度者。恐佛般泥洹後。當復有女人沙門者。便可比丘尼。作師不也。

佛語阿難。

若長老比丘尼。戒法具足可爾。雖爾。當由比丘僧。若眾可得耳。一比丘不肯。不得作沙門也。

阿難復問佛言。

爾為故為。故當得比丘僧。以成女沙門乎。

佛言。

爾。阿難。

所以者何。女人多欲態。但欲惑色。益畜弟子。亦不欲學問。但知須臾之事。是故當須比丘僧耳。

阿難復問佛言。

便當令比丘作師耶。

佛言。

不也。當令大比丘尼作師。若無比丘尼者。比丘僧可。

阿難復問佛言。

願佛說女沙門。幾歲應受大戒。幾歲應作沙彌尼師。幾歲應作。沙彌尼和上。幾歲作小阿祇梨。幾歲應作。大阿祇梨。幾歲應作和上也。幾歲應就。檀越請食。所止處所。為可在塔寺中不也。

佛告阿難。

汝所問大深。多所過度。諦聽諦聽。我當具為若說之。

阿難言。

當諦受思。

是時阿難。及諸長老比丘尼。大愛道裘曇彌。志性比丘尼。皆一心叉手而聽。

佛告阿難。

已受女人作沙門。緣是後世亦當。有女人作沙門。今為汝說。沙彌尼法。教授當來。及新發意者。欲作沙門。念欲度已。遠離罪門。當得眾比丘僧五十人。比丘尼三十人。若無比丘尼者。不滿其數。從師所請。比丘眾皆會坐。其女人皆作禮畢竟。叉手卻住。師呼女人剃頭竟。授袈裟。及履䩙訖。即授十戒。為沙彌尼。皆禮眾僧。

當言。

不直眾付便。

其師年滿七十應具足。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五年。應作沙彌尼阿祇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應作沙彌尼和上。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應具足戒。作威儀阿祇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五年。應具足戒。作大阿祇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二十年。應具足戒。作和上。

佛言。

比丘尼正使。年過七十。有若干事。不得受具足戒。何等為若干事。不應具足戒。

情欲未斷。不應得具足戒。憙瞋恚。不應受具足戒。憙行來。不應受具足戒。憙美酒食。不應受具足戒。憙貢高洪聲大呼。不應受具足戒。能自慎如法律者。疾得男子身。轉當作佛。

阿難復問言。

如是誠為難矣。

佛言。

不難也。但女人自作罣礙耳。

阿難復問佛言。

如是大愛道裘曇彌。志性比丘尼。為應在山中樹下。若石窟中止不也。應在丘澤塚間。人中私寺止不乎。應受檀越。請歸食不。應療救勞。一切人病不。願佛一一。解說其大要。使立生死之本。令後世當來。悉皆聞知。成立大法。如佛在時。莫不得度。

佛告阿難。

亦有二因緣。諦聽諦聽。我當具為汝說之。善持內著心中。

若比丘尼。倚來在我法中。因不能自還。若居山中樹下。樹即枯死。若居石窟中。舉石燋旱。樹木枯燥。禽獸飢餓。水泉竭盡。眾魔亂矣。若居丘澤。草木園果。悉閉不生。若居塚中。死人更相刻校。天地為動。若居人中。國土不安。賊寇撗出。兵不息甲。人民呼嗟。皆有飢色。若居私寺。使諸沙門。迷惑於色。貪著財寶。飲酒啖肉。身衣繒綵。欲令身好。綺行雅步。亡失經道。轉相誹謗。更相愁惱。若受檀越請食。檀越不得福德。便多疾病。錢財消散。若勞人病。鬼神更興。災禍日增。

何以故。用是兩罪相向故。疾者當何。從得愈也。

是故裘曇彌。志性比丘尼等。入我法中。卻五百歲壽。

如是。阿難。女人過患如是。汝諦奉持。

阿難復更。長跪叉手。白佛言。

甚可怪之怪哉。

何以故。比丘尼罪。乃如是乎。

佛語阿難。

此是我小說耳。女人凡有。八萬四千匿態。迷惑清淨道士。使墮泥犁中。動有劫數。不能自免。然外態。有八十四。亂清淨道士。迷憒惑欲。亡失經道。夫為女人所惑者。皆是泥犁。薜荔。禽獸。地獄也。

爾時阿難。聞佛說是語。大驚怪恐怖。不如是何言。低頭不樂。淚下如雨。不能復自動搖。

佛告阿難。

莫恐怖也。我當具為若說之。使汝開解。得至泥洹。

佛告阿難。

若比丘尼。居山中樹下。樹為枯死者。用女人多恣態。嫈嫇細視。丹脣赤口。坐樹下。亦不念道。但念身好。欲惑他人。壞人善心。令其顛狂。亡失道德。用是故。樹死不生。

比丘尼。若居山窟中。舉山燋旱。樹木枯燥。禽獸飢餓。水泉竭盡者。用女人多欲態。愚惑自癡。不念思道。但念婬欲之事。心不自安。嗟歎涕泣。劇於念道。外說經中義。內有情欲之心。有人嗟歎者。是愚者所見也。夫智者。深知此女人。不念大道也。但念他男子耳。是故致乾旱。水泉竭盡不生。

比丘尼。若居澤中。澤中禽獸。更相噉食。荊棘百草。悉枯不生。

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專行妖惑。思念臥起。之原本末。其心意起。永不見道。亡失本業。從欲致結。毒意一起。目無所見。諸魔悉作。皆為震動。用是之故。並令荊棘草木。枯死不生。

比丘尼。若居塚間。塚中死人。悉坐榜笞丘墓柏。柏皆便枯死。

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靜不念道。但念色欲。婬妷之心。婬態一起。天地悉動。鬼神百獸。悉為恐懼。用是故。丘墓松柏死不生。

比丘尼。若居人間。國中不安。蟥蟲數出。賊寇數起。兵甲不息。人民呼嗟。皆有飢色。

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貪著色欲。婬妷之垢。欲令人敬。都不念道。但念男子。相好不好。某男子健。某男子不健。晝則談笑。暮則思臥起之事。用是故。令人民窮困。不安隱。

比丘尼。若居私寺。使諸沙門。迷惑於色。貪著財寶。飲酒噉肉。身衣繒綵。欲令身好。綺行雅步。亡失經道。轉相誹謗。更相愁惱。

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亦不讀經。行道。但作細軟音聲。迷惑丈夫。使令心動。未得道者。其心亂矣。更相占視。覩其惡露。劇於洞視。悉見所有。其心歡喜。計利一時。即墮生死。十五劫中。當作黃門。用是使比丘相憎耳。

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檀越不得其福。錢財日盡。又多疾病。

何以故。用是女人多恣態。亦不如法食。但作恣則。欲令人觀。亦不以食為味。但相他人男子中婿不中婿也。如是檀越。欲作福施。更合大罪。

所以者何。用此比丘尼心意。亦不用法來食。而但持婬妷。意來食耳。用是故。使檀越。不得安隱也。

比丘尼。若行勞疾。病者不愈。鬼神更興。災禍日增。

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不能自端心。焉能端他人心。尚不能自度。焉能度人身。自在罪中。焉能脫他人罪也。

何以故。用多欲有。所希望故。用是故。不能愈人病。令鬼神亂。

佛告阿難。

我法中。今有比丘尼。即卻壽五百歲。我般泥洹後。當復有三千比丘尼。有千八百比丘。奉持是法律。皆得阿羅漢。未世時當有。八萬比丘尼。有七百六十比丘尼。奉是法律經。皆得阿羅漢。其餘者。卻後百三十劫。當復奉是法律。當復得阿羅漢。

爾時阿難。問佛言。

比丘尼。當云何行得道也。當用何法行之乎。

佛語阿難。

夫天下。欲婬垢。大重。若能斷是態者。便可得道。女人身譬如珠寶。其像大好。不可久立。迷亂道德。亡失人身。

何以故。用珠寶好故。當入深海中。求之不止。殺身不久。女人求道。但坐外八十四態。還自纏身。有墮八十四態者。如入大深海。必沒其身。有能除此。八十四態者。即是阿羅漢也。

阿難復叉手長跪。前白佛言。

何等為八十四態。令人不得道也。願佛加威神解說。威德現敬。使眾人開解。信樂其義。終日習聞。令脫罪患。使得正真。即皆歡喜。及後當來。皆使開解。

佛言。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內著心中。我當具為若說之。如是阿難。諦受奉持之。為當來過去。今現在比丘尼。布說其要。使奉持之。行如是法者。疾令人得道。

佛言。

女人八十四態者。迷惑於人。使不得道。何等為八十四態。

女人憙摩眉目自莊。是為一態。

女人憙梳頭剃䑈。是為二態。

女人憙傅脂粉。迷惑丈夫。是為三態。

女人憙嫈嫇細視。是為四態。

女人憙丹脣赤口。是為五態。

女人憙耳中著珠璣。是為六態。

女人頸下。憙著瓔珞金珠。是為七態。

女人憙著珠寶。繒綵之衣。是為八態。

女人憙著糸履。是九態。

女人憙掉兩臂行。是十態。

女人憙邪視。是十一態。

女人憙盜視。是十二態。

女人欲視男子。見之復卻縮。是十三態。

女人見男子去。復在後視之。是十四態。

女人欲見男子。見之復低頭不語。是十五態。

女人行喜。搖頭搖身。是十六態。

女人坐憙。搖頭搖身。是十七態。

女人坐。低頭摩手爪。是十八態。

女人坐。憙含笑語。是十九態。

女人憙細軟聲語。是二十態。

女人憙捫兩眉。是二十一態。

女人坐。憙大聲呵狗。是二十二態。

女人設見男子來。外大瞋恚。內自憙歡。是二十三態。

女人貢高自可。憎妬他人。是二十四態。

女人欲得夫婿。適見陽瞋怒。是二十五態。

女人見夫婿。陽瞋恚之。設去復愁憂心悔。是二十六態。

女人見男子來共語。陽瞋怒罵詈。內心歡憙。是二十七態。

女人設見男子去。口誹謗之。其心甚哀。是二十八態。

女人輕口憙罵詈。疾快遂非。是二十九態。

女人憙歡縱撗非他自。是為三十態。

女人慢易孤弱。以力勝人。是三十一態。

女人威勢。迫脅語欲得勝。是三十二態。

女人借不念還。貸不念償。是三十三態。

女人憙曲人自直。惡人自善。是三十四態。

女人怒憙無常。愚人自賢。是三十五態。

女人以賢自著。惡與他人。是三十六態。

女人以功自與。專己自可名他人功。是三十七態。

女人己勞自怨。他勞歡憙。是三十八態。

女人以實為虛。憙說人過。是三十九態。

女人憙以富憍人。以貴𣣋人。是四十態。

女人以貧妬富。以賤訕貴。是四十一態。

女人憙讒人自媚。以德自顯。是四十二態。

女人憙敗人成功。破壞道德。是四十三態。

女人憙私亂。妖迷正道。是四十四態。

女人憙陰懷嫉妬。激厲謗勃。是四十五態。

女人論評誹議。推負與人。是四十六態。

女人又巨說謗正道。清淨之士。欲令壞亂。是四十七態。

女人憙持人長短。迷亂丈夫。是四十八態。

女人憙要人自誓。施人望報。是四十九態。

女人憙與人。施追悔責人。毀訾高才。是五十態。

女人憙自怨訴。罵詈蟲畜。是五十一態。

女人憙作妖媚。蠱道厭人。是五十二態。

女人憎人勝己。欲令早死。是五十三態。

女人憙持毒藥。酖餌中人。心不平等。是五十四態。

女人憙追念舊惡。常在心懷。是五十五態。

女人憙自用。不受他人諫。諛諂𢤱悷自可。是五十六態。

女人憙疏內親外。伏匿之事。發露於隣落。是五十七態。

女人憙自健。煩苛輕躁。不由丈夫。是五十八態。

女人憙自憍。撾捶無理。自瞋自憙。欲令人畏之。是五十九態。

女人憙貪欲之行。威設自由。欲作正法。違戾丈夫。是六十態。

女人憙貪婬。心懷嫉妬。多疑少信怨憎澌地。是六十一態。

女人憙惟怒。蹲踞無禮。自謂是法。是六十二態。

女人憙醜言惡語。不避親屬。是六十三態。

女人憙憍踺自恣。輕易老小。無有上下。是六十四態。

女人憙自可。惡態醜懟。言語無次。是六十五態。

女人憙好嗜笑。不避禁法。是六十六態。

女人憙禁固丈夫。不得與人。言語戲調。是六十七態。

女人憙繚戾自用。輕毀丈夫。言不遜慎。是六十八態。

女人憙危人自安。以為歡憙。是六十九態。

女人憙咀賴弊惡。毀傷賢士。諂詭姿則。惑亂道德。是七十態。

女人憙詭黠諛諂。謂人不覺。是七十一態。

女人憙貪者得惡亡。得便歡憙。亡便愁惱。呼嗟怨天。語言喠口。是七十二態。

女人憙罵詈風雨。向竈咒咀。惡生好殺。無有慈心。是七十三態。

女人憙教人墮胎。不欲令生。是七十四態。

女人憙孔穴竊視。相人長短。有錢財不。是七十五態。

女人憙調戲必固。迷誤人意。是七十六態。

女人憙擿燒丈夫。令意迴轉。不能自還。是七十八態。

女人憙刳胎剖形。視其惡露。是七十九態。

女人憙笑。盲聾喑瘂蹇躄。自快惡他人。是八十態。

女人憙教人去婦。欲令窮困。是八十一態。

女人憙教人相撾捶。合禍證受。是八十二態。

女人憙教人。作惡鬪訟。相言縣官。牢獄繫閉。是八十三態。

女人憙倡禍導非。大笑顛狂。人見便欲得。以猗狂勃。強奪人物。令人呼嗟言。女人甚可畏也。是為八十四態。

明當知之。女人能除。此八十四態者。無不得度。無不得道。無不得佛也。

賢者阿難白佛言。

如是女人婬欲態。為可除不乎。

佛告阿難。

此態自是女人所作耳。女人能自滅者。極可得滅耳。滅者是現世。阿羅漢也。

阿難復白佛言。

天上天下。莫不慜濟。群黎之類。皆得度脫。願佛當復。解說滅除。態欲之患。使大愛道等比丘尼。皆得開解。

佛言。

善哉阿難。諦聽我所說。善思念之。內著心中。奉持如法。為報佛恩。不如法者。勞女人耳。諦聽諦聽。

阿難。及諸長老比丘尼。皆同聲言諾。受思歡喜。叉手而聽。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