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雨法門經卷第八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云何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
住無諍行。及住寂靜行。若有天龍。藥叉。健達縛等。他心神通。能知我心。心所有法。是故我應。如理作意。遠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增廣修習。
是名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村邑。聚落國土。王都念處。
善男子。菩薩若有。非法之處。當須捨離。所謂。酒肆。婬里。王家。博弈。醉徒。聚戲。歌舞。非是出家。之所行處。皆應遠離。是名菩薩。善行人間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利養。承事尊重。讚歎念處。
善男子。菩薩能於。利養等中。發如是心。
為諸施者。作福田故。分散施故。終不耽著。生於愛染。亦不為己。執我我所。所受之物。與一切有情共之。迴施一切。苦惱之者。
由此因緣。菩薩所得。利養等事。終不倚恃。而生我慢。貢高之心。作是思惟。
所得名聞。利養等事。體性空寂。都不可得。終當磨滅。敗壞之法。不可信也。誰有智者。於無常法中。而生愛著。復起憍逸。我慢貢高。
是名菩薩。善行利養等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
過去諸佛。習是學處。既能修習。已現等覺。入般涅槃。未來諸佛。如是修習。當現等覺。入般涅槃。現在諸佛。既修習已。今現等覺。入般涅槃。
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所學之處。發起信心。尊重勇猛。依之修習。是名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善男子。菩薩於煩惱。及隨煩惱。雜染法中。善能念之。從何因起。何緣所生。如是緣起。如是緣生。悉皆捨離。是名菩薩。善行煩惱。及隨煩惱念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恒常證得。三摩呬多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受糞掃衣。何等為十。
一者。誓願堅固。二者。謙下自卑。三者。無厭棄。四者。無所著。五者。離過患。六者。見功德。七者。不自讚。八者。不毀他。九者。戒具足。十者。諸天之所親近。
善男子。云何菩薩。誓願堅固。乃至諸天。之所親近。
善男子。菩薩得信。及意樂具足。於諸佛所。深起信心。設因護命。不毀誓願。亦無轉動。由誓願堅牢故。得謙下心。心謙下故。得無我慢。人所棄捨糞掃之服。盡皆收用。洗濯縫綴。乃無疲倦亦不棄捨。由是義故。無所執著。雖云此衣。麁弊爛壞。復生污垢。多諸蚤虱。不以為患。見其功德。糞掃衣。仙人服用。如來所讚。佛說吉祥。遠離慳貪。隨順聖種。以是因緣。得不自讚。亦不毀他。得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來下。而親近之。恒為諸佛。之所稱歎。諸大菩薩。而訓誨之。復得人非人等。之所擁護。若聚落城邑。剎帝利。婆羅門等。頂戴尊重。同梵行者。常所諮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受糞掃衣。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諸菩薩等。其心廣大。何因緣故。行下劣行。
佛言。
善男子。諸菩薩等。有大勢力。方能行此。下劣之行。無勢力者。則不能行。
何以故。大力菩薩。為護世間。而能對治。未起煩惱。非無力者。行下劣也。
善男子。於意云何。如來行解。為廣大耶。為下劣乎。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今於此。不堪詶對。
何以故。如來無所證。無行解。以不見法故。不可測量。我今何能辯。如來所行優劣。
佛言。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如來於四洲中。一切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等。示現如是。下劣之行。復為如是。眾生讚歎。杜多功德。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為調伏初。發趣大乘。對治一切。有情未起煩惱故。示現下劣苦行。
佛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有大勢力。諸菩薩等。為欲調伏。諸有情故。著糞掃衣。而無下劣。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薩。受糞掃衣。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成就十法。受用三衣。何等為十。
一者。知足。二者。少欲。三者。遠離希求。四者。無積聚。五者。離損失。六者。離積聚。損失。苦惱。七者。離憂惱。八者。離愁歎。九者。無所取。十者。勤修習故。盡諸有漏。
善男子。菩薩於下劣衣。而得知足。以知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無所希求。不希求故。曾無積聚。無所聚故。無損失。以不損失故。即無苦惱。無苦惱故。無有愁歎。無愁歎故。亦無所受。無所受故。能勤修習。盡諸有漏。
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十法。得受用三衣。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隨他行。何等為十。
一者。不隨貪愛行。二者。不隨瞋怒行。三者。不隨愚癡行。四者。不隨損害行。五者。不隨慳悋。嫉妬行。六者。不隨我慢行。七者。不隨令他了。知名稱行。八者。不隨尊重。利養行。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行。十者。不隨貢高行。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故說名。不隨他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名為乞食。
一者。為攝受諸有情故。而行乞食。二者。為次第故。而行乞食。三者。為不疲厭故。而行乞食。四者。為知足故。而行乞食。五者。為分布故。而行乞食。六者。為不耽嗜故。而行乞食。七者。為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為善品現前故。而行乞食。九者。為善根圓滿故。而行乞食。十者。為離我執想。而行乞食。
善男子。云何菩薩。攝受有情。乃至為離我執想。
善男子。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復成就。微少善根。而此善根。暫時非久。為欲攝益。如是有情故。而行乞食。菩薩入於城邑。聚落之時。住於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亦不高舉。不令放逸。得次第故。終不捨彼。貧窮之家。入富貴家。所謂婆羅門。若剎帝利。居士大家。次第乞時。從一家詣一家。乃至事畢。終無違越。唯除惡處。不應乞食。所謂惡狗家。新產犢家。惡種類家。若男子。若女人。若童男。若童女。起煩惱處。及譏嫌處。諸外道處。如是之處。皆應捨置。菩薩次第。乞食之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於彼有情。無所憎愛。由不疲厭。而生知足。於好於惡。隨應受取。若得食已。至於住處。收鉢多羅。及以衣服。於如來像前。或制多前。或窣堵波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以所得食。分為四分。
一分施與。同梵行者。一分施與。貧窮之人。一分施與。惡趣有情。一分自食。
菩薩雖食。而於食事。無貪無染。亦無愛著。唯為活命。而受於食。不使身羸。亦不令重。
所以者何。身若極羸。廢修善品。身若極重。增長睡眠。菩薩食已。能令善品。增長現前。由勤修故。無有懈怠。亦無嬾墮。而得圓滿。菩提資糧。由彼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離我執。得無我故。能捨身肉。施與有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行乞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於一坐。何等為十。
一者。坐菩提道場。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二者。證出世靜慮。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三者。得出世般若。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四者。得出世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五者。證其空性。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六者。證諸法如實。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七者。證正覺道。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八者。證於實際。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九者。證於真如。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十者。得一切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言一坐者。所謂一切智坐。亦名法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一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一食。何等為十。
一者。不恣貪食。二者。無染著食。謂得食已。於時非時。不應更受。若蘇油石蜜等。種種滋味。三者。若見他人。受蘇等時。不起瞋惱。四者。若他人受蘇等時。不生嫉妬。五者。菩薩行一食時。若遇重病。應受蘇等。六者。菩薩行一食時。必有命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七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廢修。善法之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八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如上三難。食蘇等已。而不追悔。九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三難。應食蘇等。而不疑惑。十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三難。須食蘇等。當作藥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一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阿蘭若。何等為十。
一者。久住梵行。二者。於毘奈耶。而得善巧。三者。諸根圓滿。四者。具足多聞。五者。善說法要。六者。離我所執。七者。猶如野獸。八者。得身遠住。九者。得居寂靜。十者。不厭離。無蓋覆。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阿蘭若。
善男子。菩薩捨家出家。於毘奈耶中。三業清淨。具足尸羅。性多善巧。樂習威儀。於佛所說。長幼法中。不假他緣。自能解悟。及於教義。能得善巧。又能了知。持犯之處。見持戒者。能生恭敬。見毀戒者。便能捨離。又復多時。數數悔過。於所作罪。追悔惡作。終不覆藏。復能了知。所犯之罪。有上中下。又能了知。所造惡業。招異熟果。時分長短。菩薩修行清淨故。得諸根圓滿。眼根不減。耳根無缺。身分具足。方堪住彼。阿蘭若處。獨靜無人。不為惱亂。乞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花果枝葉。皆悉茂盛。清淨美水。取不為勞。龕室安隱。無有惡獸。山路幽靜。去住無難。如是之處。乃可依止。菩薩依止。如是處已。隨先所誦。及以所聞。晝夜三時。恒常修習。誦經之聲。不麁不細。善攝諸根。不令變異。所受用物。皆悉清淨。了知諸法。差別之相。捨離惛沈。思惟教理。其心不動。亦不外緣。
若有王王子。及剎帝利。婆羅門等。至菩薩所。
菩薩見已。恭敬問訊。讚言。
善來。大王。如所敷設。請王就坐。
王若坐時。菩薩亦坐。王若不坐。菩薩亦立。
詳觀王等。諸根躁動。菩薩即應讚言。
大王善能利益。王之國內。多有持戒。福德多聞。智慧沙門。若婆羅門。之所居住。無有盜賊。及官人等。之所侵欺。
復觀王等。諸根寂然。安隱調伏。菩薩爾時。當為演說。種種諸法。王若不樂。說種種法。菩薩即當隨順。說厭離法。王若不欲。樂聞厭離之法。即應為說。如來甚深。廣大之法。及大威德。如是及餘。人間聚落。婆羅門。剎帝利。諸有來者。隨宜為說。亦復如是。
菩薩以多聞故。即能說法。令聽聞者。心皆歡喜。於菩薩所。生淨信心。以能說法。修習善品。對除煩惱。又以多聞力故。得離我執。復能遠離。我執怖畏故。於阿蘭若處。不驚不懼。得無所畏。菩薩住阿蘭若處。現前觀察。無所住著。非如野獸。無所觀察。菩薩住阿蘭若處。無有怖畏。無有過患。非如野獸。恒畏中傷。菩薩住阿蘭若處。為聚落中。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散亂心故。為攝受正法故。為無所住著故。非如野獸。為護命故。遠避人間。菩薩由遠住故。得現前寂靜。見阿蘭若。有大功德。復見寂靜。無厭離。無覆蓋。修習諸法。住阿蘭若。是名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不覆蓋。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阿蘭若處住。
復次。
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樹下坐。何等為十。
一者。不得依止。極近聚落。樹下而坐。二者。不得依止。極遠聚落。樹下而坐。三者。不得依止。棘刺稠林。樹下而坐。四者。不得依止。葛蒙密蔓。及獼猴處。樹下而坐。五者。不得依止枯葉。樹下而坐。六者。不得依止。猿猴住處。樹下而坐。七者。不得依止。多有鳥處。樹下而坐。八者。不得依止。惡獸住處。樹下而坐。九者。不得依止。近道路處。樹下而坐。十者。不得依止。麁惡人處。樹下而坐。菩薩應當依止。無障難處。樹下而坐。身得輕安。心常悅樂。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樹下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露地坐。何等為十。
一者。於春夏秋冬。不應依止。牆壁處坐。二者。不應依止。林樹下坐。三者。不得依止。穰䴰草𧂐處坐。四者。不得依止。山腹巖坎處坐。五者。不得依止。河岸坎中而坐。六者。不得以物。遮寒而坐。七者。不得以物。障風而坐。八者。不得以物。障雨而坐。九者。不得以物。障熱而坐。十者。不得以物。承露而坐。
若諸菩薩。在露地坐。身遇諸病。又復無力。應入寺中。作如是念。
如來為欲。對除煩惱。處處廣說。杜多功德。我今雖復。在於寺中。心不愛樂。又不耽著。勤修正法。對除煩惱。
作是思惟。
我住寺中。但為攝受。諸施主故。不為長養。於自身故。作露地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露地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塚間坐。何等為十。
一者。謂諸菩薩。於好住處。極生厭離。二者。諸菩薩等。於一切時。恒起死想。三者。諸菩薩等。恒常能起。餘殘之想。四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赤想。五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青想。六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膿想。七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膖脹想。八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乾焦想。九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離散想。十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骨鎖想。
善男子。菩薩於塚間坐。為利益哀愍。諸有情故。住於慈心。亦為持淨戒故。成就軌則故。不起食肉之心。
何以故。善男子。塚間周遍。多有非人。之所依住。若見菩薩。食噉於肉。生不淨信。起煩惱心。由是菩薩。不應食肉。
善男子。菩薩住於塚間。若入伽藍。先當禮拜。如來制多。次應禮拜。長老苾芻。後復問訊。少年苾芻。不坐僧家。床席等物。恭敬而立。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為欲。隨順世間。將護有情故。不坐僧家。床席等物。塚間菩薩。順聖者故。若違逆世間。非聖者故。若一苾芻。將自坐物。請菩薩坐。塚間菩薩。應審觀察。彼苾芻意樂。後無追悔。及餘眾僧。不起瞋嫌。然自應起。下劣之心。如旃荼羅童子。方坐此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塚間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常坐。何等為十。
一者。常坐為不惱身故。二者。常坐為不惱心故。三者。常坐為不惛睡故。四者。常坐為不疲厭故。五者。常坐為欲圓滿。菩提資糧故。六者。常坐為心。一境性故。七者。常坐為證現前道故。八者。常坐為趣菩提道場故。九者。常坐為利益。一切有情故。十者。常坐為欲永斷。諸煩惱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常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敷坐。何等為十。
一者。於其敷具。無所耽嗜。二者。終不自為。施設敷具。三者。不遣他人。施設敷具。四者。不現於相。令他施設敷具。五者。隨彼所有。若草若葉。便即應坐。六者。諸地方處。若多毒蛇。蚊虻孔穴。即應捨離。並不應坐。七者。菩薩欲臥。身向右邊。累足而臥。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八者。右脇而臥。不著睡眠。九者。但為長養。諸大種故。乃至為活命故。十者。菩薩於恒恒時。及常常時。令善品現前。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敷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修習瑜伽者。何等為十。
一者。能常修不淨。二者。能常修慈悲。三者。能常修緣起。四者。於諸過患。常修善巧。五者。能常修空性。六者。能常修無相。七者。能常修瑜伽。八者。能常勤修。九者。得不悔過。十者。能具足戒。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修不淨。
善男子。菩薩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跏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
人中所有。一切飲食。若淨若穢。若好若惡。有味無味。若食噉已。身火所觸。皆成不淨。爛壞可惡。而不隨順。一切世間。諸愚夫等。耽嗜染著。我等聖者。依毘奈耶法。能以正智。觀察自身。不起染著。亦不耽嗜。然復我心。亦不生於厭離。
是故菩薩。能修不淨。
云何菩薩。能修慈悲。
善男子。謂諸菩薩。於閑靜處。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跏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
諸有情輩。多起瞋害。作不善業。復常親近。不善丈夫。無狀於我。起怨讎想。或於過去。或於未來。或於現在。起如是業。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瞋害。皆得斷除。令彼坐於。菩提道場。
如是之事。不唯言說。實是菩薩。甚深意樂。隨順思惟。是名菩薩。能修慈悲。
云何菩薩。能修緣起。謂諸菩薩。若起貪愛。及瞋恚心。作是思惟。
由我起於。貪瞋等法。能起之我。既從緣生。所起貪瞋。及貪等境。亦從緣起。誰有智者。於眾緣生。虛妄法中。起我執著。
是名菩薩。能修緣起。
云何菩薩。於諸過患。能修善巧。謂諸菩薩。為欲斷除。自身過患。故常修習。若他相續。有諸過患。堪為說者。令彼斷除。不堪為者。菩薩即應。捨離而去。云何過患。謂於佛法僧。於戒於聖。於梵行者。及於世間。尊卑長幼。性不恭敬。此是過患。自恃己身。常起我慢。輕賤於他。染著現前。種種境界。背於涅槃。起我見。有情見。命者見。補特伽羅見。斷見。空見。執常。無常性。不承事一切聖者。親近愚夫。遠離持戒。供養破戒。捨善丈夫。近不善丈夫。誹謗甚深。素怛纜藏。於此藏門。常懷驚怖。懈怠嬾惰。輕賤己身。性無辯才。威光下劣。所不應悔。而乃悔之。所應悔者。而不能悔。恒為蓋纏。之所繫縛。幻惑誑諂。之所隨逐。惛沈睡眠。之所覆蔽。性常愛樂。恭敬利養。貪著種姓。愛戀眷屬。樂國土眾會。捨所受持法。性樂親近。順世間咒。而常厭離。出世正法。串習不善。不修諸善。讚出家人惡。
若於女人。及諸丈夫。童男童女。諸外道等。皆悉讚歎。不樂住於。阿練若處。食不知量。於其尊者。不樂親近。誦習之時。自為分限。非所行處。不見過惡。性不恭敬。微細尸羅。於小罪中。心不驚怖。見愚癡者。諸根暗昧。歎為寂靜。見智慧者。諸根明利。撥為囂舉。行於倨傲。顛倒執著。性樂麁言。於愛不愛。諸色之中。隨順執著。見起瞋者。不生慈心。見受苦者。不起悲愍。見有病者。無厭離心。見彼死者。無有驚怖。不求出離。焚燒之處。不觀察身。不觀察戒。於已作當作。現作之法。性不觀察。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生計度。不應悕求。而有悕求。於非出離。作出離想。於彼非道。而作道想。未得謂得。應作不作。耽著惡法。捨離善品。惡說大乘。讚歎小乘。毀呰深信大乘。補特伽羅。讚歎深信小乘。補特伽羅。常為諍論。恒起鬪訟。性懷麁獷。好為惡語。倨傲多言。嚴切暴惡。貪婪矯詐。性多虛妄。語無倫次。愛樂戲論。此是過患。
菩薩能於如是。過患得善巧已。勤修空性。為欲捨離。諸戲論故。菩薩雖復。勤修空性。然心流散。於彼彼處。而心樂住。菩薩遍求。於彼彼境。自性皆空。求不可得。所取之境。體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觀心境。了知是空。能觀察智。體實非有。菩薩觀察。空性之時。修無相性。菩薩雖復。勤修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菩薩又觀。現前諸相。體性皆空。如是諸相。既不可得。觀內身相。亦不可得。於身念住。亦不可得。心不執著。外諸相中。念住體性。亦不可得。菩薩捨離。如是諸相。常能發起。修習意樂。菩薩修習。諸三摩地。於其境界。無間而住。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是毘鉢舍那。菩薩修習。三摩呬多。心得無悔。又復歡喜。
何以故。戒清淨故。以諸菩薩。戒清淨故。得於瑜伽。具足戒者。增長瑜伽。修習瑜伽。是故說名。得瑜伽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修習瑜伽者。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素怛纜藏。何等為十。
一者。聽聞領受。為守護正法故。不為資財故。二者。聽聞領受。為守護住持故。不為利養故。三者。聽聞領受。為三寶種不斷故。不求供養故。四者。聽聞領受。為正攝受。發趣大乘。諸有情故。不為名稱讚歎故。五者。聽聞領受。為欲利益。無依無怙。諸有情故。六者。聽聞領受。安樂苦惱。諸有情故。七者。聽聞領受。為諸有情。無慧眼者。得慧眼故。八者。聽聞領受。為發趣聲聞乘。諸有情等。演說聲聞乘道故。九者。聽聞領受。為發趣大乘道故。十者。聽聞領受。為自身證。無上智故。不為希求。下劣乘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素怛纜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毘奈耶藏。何等為十。
一者。能了知毘奈耶。二者。能了知毘奈耶義。三者。能了知毘奈耶。甚深理趣。四者。能了知毘奈耶微細。五者。能了知應作。不應作。六者。能了知自性違犯。七者。能了知施設違犯。八者。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九者。能了知聲聞毘奈耶。十者。能了知菩薩毘奈耶。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毘奈耶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善軌則。所行境界。具足威儀。何等為十。
一者。善學聲聞。一切學處。二者。善學緣覺。一切學處。三者。善學菩薩。一切學處。四者。於諸學處。得善學已。能善軌則。所行具足。五者。軌則所行。皆具足已。便能捨離。非沙門行。六者。以是因緣。菩薩不行。非處非時。七者。菩薩能於。沙門所行。威儀軌則。皆具足已。若沙門。若婆羅門。皆無有能。非理譏毀。八者。由此菩薩。亦能令他。善學如是。一切學處。九者。菩薩所行。軌則圓滿。已得端嚴寂靜。具足威儀。十者。成就威儀。而無矯詐。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善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寶雨法門經卷第八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云何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
住無諍行。及住寂靜行。若有天龍。藥叉。健達縛等。他心神通。能知我心。心所有法。是故我應。如理作意。遠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增廣修習。
是名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村邑。聚落國土。王都念處。
善男子。菩薩若有。非法之處。當須捨離。所謂。酒肆。婬里。王家。博弈。醉徒。聚戲。歌舞。非是出家。之所行處。皆應遠離。是名菩薩。善行人間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利養。承事尊重。讚歎念處。
善男子。菩薩能於。利養等中。發如是心。
為諸施者。作福田故。分散施故。終不耽著。生於愛染。亦不為己。執我我所。所受之物。與一切有情共之。迴施一切。苦惱之者。
由此因緣。菩薩所得。利養等事。終不倚恃。而生我慢。貢高之心。作是思惟。
所得名聞。利養等事。體性空寂。都不可得。終當磨滅。敗壞之法。不可信也。誰有智者。於無常法中。而生愛著。復起憍逸。我慢貢高。
是名菩薩。善行利養等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
過去諸佛。習是學處。既能修習。已現等覺。入般涅槃。未來諸佛。如是修習。當現等覺。入般涅槃。現在諸佛。既修習已。今現等覺。入般涅槃。
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所學之處。發起信心。尊重勇猛。依之修習。是名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善男子。菩薩於煩惱。及隨煩惱。雜染法中。善能念之。從何因起。何緣所生。如是緣起。如是緣生。悉皆捨離。是名菩薩。善行煩惱。及隨煩惱念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恒常證得。三摩呬多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受糞掃衣。何等為十。
一者。誓願堅固。二者。謙下自卑。三者。無厭棄。四者。無所著。五者。離過患。六者。見功德。七者。不自讚。八者。不毀他。九者。戒具足。十者。諸天之所親近。
善男子。云何菩薩。誓願堅固。乃至諸天。之所親近。
善男子。菩薩得信。及意樂具足。於諸佛所。深起信心。設因護命。不毀誓願。亦無轉動。由誓願堅牢故。得謙下心。心謙下故。得無我慢。人所棄捨糞掃之服。盡皆收用。洗濯縫綴。乃無疲倦亦不棄捨。由是義故。無所執著。雖云此衣。麁弊爛壞。復生污垢。多諸蚤虱。不以為患。見其功德。糞掃衣。仙人服用。如來所讚。佛說吉祥。遠離慳貪。隨順聖種。以是因緣。得不自讚。亦不毀他。得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來下。而親近之。恒為諸佛。之所稱歎。諸大菩薩。而訓誨之。復得人非人等。之所擁護。若聚落城邑。剎帝利。婆羅門等。頂戴尊重。同梵行者。常所諮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受糞掃衣。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諸菩薩等。其心廣大。何因緣故。行下劣行。
佛言。
善男子。諸菩薩等。有大勢力。方能行此。下劣之行。無勢力者。則不能行。
何以故。大力菩薩。為護世間。而能對治。未起煩惱。非無力者。行下劣也。
善男子。於意云何。如來行解。為廣大耶。為下劣乎。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今於此。不堪詶對。
何以故。如來無所證。無行解。以不見法故。不可測量。我今何能辯。如來所行優劣。
佛言。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如來於四洲中。一切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等。示現如是。下劣之行。復為如是。眾生讚歎。杜多功德。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為調伏初。發趣大乘。對治一切。有情未起煩惱故。示現下劣苦行。
佛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有大勢力。諸菩薩等。為欲調伏。諸有情故。著糞掃衣。而無下劣。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薩。受糞掃衣。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成就十法。受用三衣。何等為十。
一者。知足。二者。少欲。三者。遠離希求。四者。無積聚。五者。離損失。六者。離積聚。損失。苦惱。七者。離憂惱。八者。離愁歎。九者。無所取。十者。勤修習故。盡諸有漏。
善男子。菩薩於下劣衣。而得知足。以知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無所希求。不希求故。曾無積聚。無所聚故。無損失。以不損失故。即無苦惱。無苦惱故。無有愁歎。無愁歎故。亦無所受。無所受故。能勤修習。盡諸有漏。
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十法。得受用三衣。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隨他行。何等為十。
一者。不隨貪愛行。二者。不隨瞋怒行。三者。不隨愚癡行。四者。不隨損害行。五者。不隨慳悋。嫉妬行。六者。不隨我慢行。七者。不隨令他了。知名稱行。八者。不隨尊重。利養行。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行。十者。不隨貢高行。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故說名。不隨他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名為乞食。
一者。為攝受諸有情故。而行乞食。二者。為次第故。而行乞食。三者。為不疲厭故。而行乞食。四者。為知足故。而行乞食。五者。為分布故。而行乞食。六者。為不耽嗜故。而行乞食。七者。為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為善品現前故。而行乞食。九者。為善根圓滿故。而行乞食。十者。為離我執想。而行乞食。
善男子。云何菩薩。攝受有情。乃至為離我執想。
善男子。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復成就。微少善根。而此善根。暫時非久。為欲攝益。如是有情故。而行乞食。菩薩入於城邑。聚落之時。住於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亦不高舉。不令放逸。得次第故。終不捨彼。貧窮之家。入富貴家。所謂婆羅門。若剎帝利。居士大家。次第乞時。從一家詣一家。乃至事畢。終無違越。唯除惡處。不應乞食。所謂惡狗家。新產犢家。惡種類家。若男子。若女人。若童男。若童女。起煩惱處。及譏嫌處。諸外道處。如是之處。皆應捨置。菩薩次第。乞食之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於彼有情。無所憎愛。由不疲厭。而生知足。於好於惡。隨應受取。若得食已。至於住處。收鉢多羅。及以衣服。於如來像前。或制多前。或窣堵波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以所得食。分為四分。
一分施與。同梵行者。一分施與。貧窮之人。一分施與。惡趣有情。一分自食。
菩薩雖食。而於食事。無貪無染。亦無愛著。唯為活命。而受於食。不使身羸。亦不令重。
所以者何。身若極羸。廢修善品。身若極重。增長睡眠。菩薩食已。能令善品。增長現前。由勤修故。無有懈怠。亦無嬾墮。而得圓滿。菩提資糧。由彼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離我執。得無我故。能捨身肉。施與有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行乞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於一坐。何等為十。
一者。坐菩提道場。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二者。證出世靜慮。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三者。得出世般若。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四者。得出世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五者。證其空性。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六者。證諸法如實。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七者。證正覺道。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八者。證於實際。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九者。證於真如。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十者。得一切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言一坐者。所謂一切智坐。亦名法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一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一食。何等為十。
一者。不恣貪食。二者。無染著食。謂得食已。於時非時。不應更受。若蘇油石蜜等。種種滋味。三者。若見他人。受蘇等時。不起瞋惱。四者。若他人受蘇等時。不生嫉妬。五者。菩薩行一食時。若遇重病。應受蘇等。六者。菩薩行一食時。必有命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七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廢修。善法之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八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如上三難。食蘇等已。而不追悔。九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三難。應食蘇等。而不疑惑。十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三難。須食蘇等。當作藥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一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阿蘭若。何等為十。
一者。久住梵行。二者。於毘奈耶。而得善巧。三者。諸根圓滿。四者。具足多聞。五者。善說法要。六者。離我所執。七者。猶如野獸。八者。得身遠住。九者。得居寂靜。十者。不厭離。無蓋覆。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阿蘭若。
善男子。菩薩捨家出家。於毘奈耶中。三業清淨。具足尸羅。性多善巧。樂習威儀。於佛所說。長幼法中。不假他緣。自能解悟。及於教義。能得善巧。又能了知。持犯之處。見持戒者。能生恭敬。見毀戒者。便能捨離。又復多時。數數悔過。於所作罪。追悔惡作。終不覆藏。復能了知。所犯之罪。有上中下。又能了知。所造惡業。招異熟果。時分長短。菩薩修行清淨故。得諸根圓滿。眼根不減。耳根無缺。身分具足。方堪住彼。阿蘭若處。獨靜無人。不為惱亂。乞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花果枝葉。皆悉茂盛。清淨美水。取不為勞。龕室安隱。無有惡獸。山路幽靜。去住無難。如是之處。乃可依止。菩薩依止。如是處已。隨先所誦。及以所聞。晝夜三時。恒常修習。誦經之聲。不麁不細。善攝諸根。不令變異。所受用物。皆悉清淨。了知諸法。差別之相。捨離惛沈。思惟教理。其心不動。亦不外緣。
若有王王子。及剎帝利。婆羅門等。至菩薩所。
菩薩見已。恭敬問訊。讚言。
善來。大王。如所敷設。請王就坐。
王若坐時。菩薩亦坐。王若不坐。菩薩亦立。
詳觀王等。諸根躁動。菩薩即應讚言。
大王善能利益。王之國內。多有持戒。福德多聞。智慧沙門。若婆羅門。之所居住。無有盜賊。及官人等。之所侵欺。
復觀王等。諸根寂然。安隱調伏。菩薩爾時。當為演說。種種諸法。王若不樂。說種種法。菩薩即當隨順。說厭離法。王若不欲。樂聞厭離之法。即應為說。如來甚深。廣大之法。及大威德。如是及餘。人間聚落。婆羅門。剎帝利。諸有來者。隨宜為說。亦復如是。
菩薩以多聞故。即能說法。令聽聞者。心皆歡喜。於菩薩所。生淨信心。以能說法。修習善品。對除煩惱。又以多聞力故。得離我執。復能遠離。我執怖畏故。於阿蘭若處。不驚不懼。得無所畏。菩薩住阿蘭若處。現前觀察。無所住著。非如野獸。無所觀察。菩薩住阿蘭若處。無有怖畏。無有過患。非如野獸。恒畏中傷。菩薩住阿蘭若處。為聚落中。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散亂心故。為攝受正法故。為無所住著故。非如野獸。為護命故。遠避人間。菩薩由遠住故。得現前寂靜。見阿蘭若。有大功德。復見寂靜。無厭離。無覆蓋。修習諸法。住阿蘭若。是名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不覆蓋。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阿蘭若處住。
復次。
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樹下坐。何等為十。
一者。不得依止。極近聚落。樹下而坐。二者。不得依止。極遠聚落。樹下而坐。三者。不得依止。棘刺稠林。樹下而坐。四者。不得依止。葛蒙密蔓。及獼猴處。樹下而坐。五者。不得依止枯葉。樹下而坐。六者。不得依止。猿猴住處。樹下而坐。七者。不得依止。多有鳥處。樹下而坐。八者。不得依止。惡獸住處。樹下而坐。九者。不得依止。近道路處。樹下而坐。十者。不得依止。麁惡人處。樹下而坐。菩薩應當依止。無障難處。樹下而坐。身得輕安。心常悅樂。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樹下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露地坐。何等為十。
一者。於春夏秋冬。不應依止。牆壁處坐。二者。不應依止。林樹下坐。三者。不得依止。穰䴰草𧂐處坐。四者。不得依止。山腹巖坎處坐。五者。不得依止。河岸坎中而坐。六者。不得以物。遮寒而坐。七者。不得以物。障風而坐。八者。不得以物。障雨而坐。九者。不得以物。障熱而坐。十者。不得以物。承露而坐。
若諸菩薩。在露地坐。身遇諸病。又復無力。應入寺中。作如是念。
如來為欲。對除煩惱。處處廣說。杜多功德。我今雖復。在於寺中。心不愛樂。又不耽著。勤修正法。對除煩惱。
作是思惟。
我住寺中。但為攝受。諸施主故。不為長養。於自身故。作露地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露地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塚間坐。何等為十。
一者。謂諸菩薩。於好住處。極生厭離。二者。諸菩薩等。於一切時。恒起死想。三者。諸菩薩等。恒常能起。餘殘之想。四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赤想。五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青想。六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膿想。七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膖脹想。八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乾焦想。九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離散想。十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骨鎖想。
善男子。菩薩於塚間坐。為利益哀愍。諸有情故。住於慈心。亦為持淨戒故。成就軌則故。不起食肉之心。
何以故。善男子。塚間周遍。多有非人。之所依住。若見菩薩。食噉於肉。生不淨信。起煩惱心。由是菩薩。不應食肉。
善男子。菩薩住於塚間。若入伽藍。先當禮拜。如來制多。次應禮拜。長老苾芻。後復問訊。少年苾芻。不坐僧家。床席等物。恭敬而立。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為欲。隨順世間。將護有情故。不坐僧家。床席等物。塚間菩薩。順聖者故。若違逆世間。非聖者故。若一苾芻。將自坐物。請菩薩坐。塚間菩薩。應審觀察。彼苾芻意樂。後無追悔。及餘眾僧。不起瞋嫌。然自應起。下劣之心。如旃荼羅童子。方坐此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塚間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常坐。何等為十。
一者。常坐為不惱身故。二者。常坐為不惱心故。三者。常坐為不惛睡故。四者。常坐為不疲厭故。五者。常坐為欲圓滿。菩提資糧故。六者。常坐為心。一境性故。七者。常坐為證現前道故。八者。常坐為趣菩提道場故。九者。常坐為利益。一切有情故。十者。常坐為欲永斷。諸煩惱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常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敷坐。何等為十。
一者。於其敷具。無所耽嗜。二者。終不自為。施設敷具。三者。不遣他人。施設敷具。四者。不現於相。令他施設敷具。五者。隨彼所有。若草若葉。便即應坐。六者。諸地方處。若多毒蛇。蚊虻孔穴。即應捨離。並不應坐。七者。菩薩欲臥。身向右邊。累足而臥。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八者。右脇而臥。不著睡眠。九者。但為長養。諸大種故。乃至為活命故。十者。菩薩於恒恒時。及常常時。令善品現前。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敷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修習瑜伽者。何等為十。
一者。能常修不淨。二者。能常修慈悲。三者。能常修緣起。四者。於諸過患。常修善巧。五者。能常修空性。六者。能常修無相。七者。能常修瑜伽。八者。能常勤修。九者。得不悔過。十者。能具足戒。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修不淨。
善男子。菩薩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跏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
人中所有。一切飲食。若淨若穢。若好若惡。有味無味。若食噉已。身火所觸。皆成不淨。爛壞可惡。而不隨順。一切世間。諸愚夫等。耽嗜染著。我等聖者。依毘奈耶法。能以正智。觀察自身。不起染著。亦不耽嗜。然復我心。亦不生於厭離。
是故菩薩。能修不淨。
云何菩薩。能修慈悲。
善男子。謂諸菩薩。於閑靜處。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跏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
諸有情輩。多起瞋害。作不善業。復常親近。不善丈夫。無狀於我。起怨讎想。或於過去。或於未來。或於現在。起如是業。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瞋害。皆得斷除。令彼坐於。菩提道場。
如是之事。不唯言說。實是菩薩。甚深意樂。隨順思惟。是名菩薩。能修慈悲。
云何菩薩。能修緣起。謂諸菩薩。若起貪愛。及瞋恚心。作是思惟。
由我起於。貪瞋等法。能起之我。既從緣生。所起貪瞋。及貪等境。亦從緣起。誰有智者。於眾緣生。虛妄法中。起我執著。
是名菩薩。能修緣起。
云何菩薩。於諸過患。能修善巧。謂諸菩薩。為欲斷除。自身過患。故常修習。若他相續。有諸過患。堪為說者。令彼斷除。不堪為者。菩薩即應。捨離而去。云何過患。謂於佛法僧。於戒於聖。於梵行者。及於世間。尊卑長幼。性不恭敬。此是過患。自恃己身。常起我慢。輕賤於他。染著現前。種種境界。背於涅槃。起我見。有情見。命者見。補特伽羅見。斷見。空見。執常。無常性。不承事一切聖者。親近愚夫。遠離持戒。供養破戒。捨善丈夫。近不善丈夫。誹謗甚深。素怛纜藏。於此藏門。常懷驚怖。懈怠嬾惰。輕賤己身。性無辯才。威光下劣。所不應悔。而乃悔之。所應悔者。而不能悔。恒為蓋纏。之所繫縛。幻惑誑諂。之所隨逐。惛沈睡眠。之所覆蔽。性常愛樂。恭敬利養。貪著種姓。愛戀眷屬。樂國土眾會。捨所受持法。性樂親近。順世間咒。而常厭離。出世正法。串習不善。不修諸善。讚出家人惡。
若於女人。及諸丈夫。童男童女。諸外道等。皆悉讚歎。不樂住於。阿練若處。食不知量。於其尊者。不樂親近。誦習之時。自為分限。非所行處。不見過惡。性不恭敬。微細尸羅。於小罪中。心不驚怖。見愚癡者。諸根暗昧。歎為寂靜。見智慧者。諸根明利。撥為囂舉。行於倨傲。顛倒執著。性樂麁言。於愛不愛。諸色之中。隨順執著。見起瞋者。不生慈心。見受苦者。不起悲愍。見有病者。無厭離心。見彼死者。無有驚怖。不求出離。焚燒之處。不觀察身。不觀察戒。於已作當作。現作之法。性不觀察。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生計度。不應悕求。而有悕求。於非出離。作出離想。於彼非道。而作道想。未得謂得。應作不作。耽著惡法。捨離善品。惡說大乘。讚歎小乘。毀呰深信大乘。補特伽羅。讚歎深信小乘。補特伽羅。常為諍論。恒起鬪訟。性懷麁獷。好為惡語。倨傲多言。嚴切暴惡。貪婪矯詐。性多虛妄。語無倫次。愛樂戲論。此是過患。
菩薩能於如是。過患得善巧已。勤修空性。為欲捨離。諸戲論故。菩薩雖復。勤修空性。然心流散。於彼彼處。而心樂住。菩薩遍求。於彼彼境。自性皆空。求不可得。所取之境。體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觀心境。了知是空。能觀察智。體實非有。菩薩觀察。空性之時。修無相性。菩薩雖復。勤修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菩薩又觀。現前諸相。體性皆空。如是諸相。既不可得。觀內身相。亦不可得。於身念住。亦不可得。心不執著。外諸相中。念住體性。亦不可得。菩薩捨離。如是諸相。常能發起。修習意樂。菩薩修習。諸三摩地。於其境界。無間而住。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是毘鉢舍那。菩薩修習。三摩呬多。心得無悔。又復歡喜。
何以故。戒清淨故。以諸菩薩。戒清淨故。得於瑜伽。具足戒者。增長瑜伽。修習瑜伽。是故說名。得瑜伽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修習瑜伽者。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素怛纜藏。何等為十。
一者。聽聞領受。為守護正法故。不為資財故。二者。聽聞領受。為守護住持故。不為利養故。三者。聽聞領受。為三寶種不斷故。不求供養故。四者。聽聞領受。為正攝受。發趣大乘。諸有情故。不為名稱讚歎故。五者。聽聞領受。為欲利益。無依無怙。諸有情故。六者。聽聞領受。安樂苦惱。諸有情故。七者。聽聞領受。為諸有情。無慧眼者。得慧眼故。八者。聽聞領受。為發趣聲聞乘。諸有情等。演說聲聞乘道故。九者。聽聞領受。為發趣大乘道故。十者。聽聞領受。為自身證。無上智故。不為希求。下劣乘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素怛纜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毘奈耶藏。何等為十。
一者。能了知毘奈耶。二者。能了知毘奈耶義。三者。能了知毘奈耶。甚深理趣。四者。能了知毘奈耶微細。五者。能了知應作。不應作。六者。能了知自性違犯。七者。能了知施設違犯。八者。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九者。能了知聲聞毘奈耶。十者。能了知菩薩毘奈耶。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毘奈耶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善軌則。所行境界。具足威儀。何等為十。
一者。善學聲聞。一切學處。二者。善學緣覺。一切學處。三者。善學菩薩。一切學處。四者。於諸學處。得善學已。能善軌則。所行具足。五者。軌則所行。皆具足已。便能捨離。非沙門行。六者。以是因緣。菩薩不行。非處非時。七者。菩薩能於。沙門所行。威儀軌則。皆具足已。若沙門。若婆羅門。皆無有能。非理譏毀。八者。由此菩薩。亦能令他。善學如是。一切學處。九者。菩薩所行。軌則圓滿。已得端嚴寂靜。具足威儀。十者。成就威儀。而無矯詐。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善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寶雨法門經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