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五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言。

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

時普光佛。告無盡意菩薩言。

善男子。有二法行。汝等當行。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

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足。遶佛三匝。遶已而出。趣一園林。有妙池水。自以神力。化作寶樓。於中修行。

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諸梵俱。七萬二千。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言。

善男子。普光如來。說如是言。

汝等善男子。大眾集會。當行二事。

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

善男子。何謂如實說法。何謂聖默然。

二菩薩言。

梵天。汝今至心善聽。我當少分。為汝說之。如汝所問。唯有如來。乃通達耳。

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

時諸梵眾。七萬二千。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三昧。

時二菩薩。於是七萬六千歲中。以樂說力。無礙辯才。答其所問。如實說法。若聖默然。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

於是。普光如來。在虛空中。作如是言。

善男子。汝等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復如是。汝等二人。皆悉獲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於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

善男子。諸佛之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寂靜。畢竟寂靜。無字無義。不可言說。所有言說。皆是無義。

是故汝等。諸善男子。當依於義。莫依名字。

時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

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菩薩。若以辯才。有所說法。於百千萬劫。若復過於。百千萬劫。不可窮盡。

善男子。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益意菩薩。汝身是也。妙光梵天。勝思惟是。

爾時平等行菩薩。白佛言。

希有世尊。諸佛菩提。為大饒益。精進眾生。如說行者。得出菩提。

世尊。眾生懈怠。其有不能。如說行者。雖復值遇。百千萬佛。無能為也。是故當知。從勤精進。得出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問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

善男子。汝知菩薩。云何修行。名勤精進。

答言。

文殊師利。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

曰。

云何修行。能得聖道。

曰。

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

曰。

云何名為。得聖道已。

曰。

若行者於平等中。見諸法等。是則名為。得聖道已。

問言。

善男子。所言平等。可得見耶。

答言。

不也。

何以故。文殊師利。若平等法。可得見者。則非平等。

文殊師利。若能不見。諸法平等。是則名為。見於平等。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善男子。諸法平等。可得見不。

答言。

梵天。不可見也。若見平等。非平等見。

梵天言。

文殊師利。若行者於一切法。平等相中。不見諸法。是則名為。得聖道已。

問言。

梵天。何故不見。

梵天答言。

離於二相。是故不見。

文殊師利。如是不見。即是正見。

問言。

梵天。於世間中。誰能平等見。

梵天答言。

諸佛如來。

問言。

梵天。云何能見。

梵天答言。

文殊師利。如色真如不異作。受想行識。真如亦不異作。

文殊師利。如五陰平等。名為見平等。

問言。

梵天。何者是世間。

梵天答言。

滅盡是世間。

問言。

梵天。若彼滅盡。是世間者。世間之相。盡以不耶。

梵天答言。

世間之相。不可盡也。

問言。

梵天。以何義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

梵天答言。

世間畢竟。是滅盡相。以是義故。相不可盡。

何以故。以是盡故。不復更盡。

問言。

梵天。佛可不說。諸有為法。是盡相耶。

梵天答言。

盡法相者。彼常不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相不盡也。

問言。

梵天。何故數名。有為法耶。

梵天答言。

以其盡故。名有為法。

問言。

梵天。有為諸法。為住何所。

梵天答言。

有為法。住無為性中。

問言。

梵天。若如是者。有為之法。與無為法。有何差別。

梵天答言。

有為之法。與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

何以故。文字言說。即是有為。是無為故。若求有為。無為法相。則無差別。以彼法相。無分別故。

問言。

梵天。何等法上。有此言語。

梵天答言。

得無為法。則不分別。法上言語。

問言。

梵天。何等言語。名為義耶。

梵天答言。

所謂為他。令心取相。說彼言語。

何以故。一切文字。名為戲論。而佛如來。不住戲論。不依不說。

文殊師利。一切言語。本非言語。是故佛說。一切諸法。不可說也。

何以故。諸佛如來。非彼言語。而得名故。

問言。

梵天。諸佛如來。云何得名。

梵天答言。

諸佛如來。非色非相。非法得名。

問言。

梵天。諸佛如來。可離色法。而得名耶。

答言。

不也。文殊師利。

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體如。彼二如法。非一非異。諸佛如來。如是得名。如來如實。真如得名。若佛如來。如實得名。彼則不失。

問言。

梵天。諸佛如來。得何法故。號名為佛。

梵天答言。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皆以通達。一切法性。清淨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證。諸佛如來。如是得名。是故號為。正遍知者。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大乘中。而說言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菩薩不壞色。
住於菩提心。
知色如菩提。
是黠慧菩薩。

如色菩提然。
平等入如相。
不壞諸法性。
是黠慧菩薩。

不壞菩提義。
則為菩提義。
是菩提義中。
亦無有菩提。

正行第一義。
是名住菩提。
菩薩黠慧人。
如是解菩提。

愚於陰界入。
而欲求菩提。
陰等是菩提。
不別有菩提。

黠慧諸菩薩。
於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捨。
是名住菩提。

黠慧不分別。
法非法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則有為。
非二則無為。
離是二邊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過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名聖。
是世間福田。

觀察世間法。
處中若蓮華。
遵行最上道。
是名住菩提。

世間行何處。
菩薩彼處行。
一切諸世間。
悉沒何等法。

黠慧如實知。
於中得解脫。
黠慧則不畏。
沒於世間淵。

不怯心劣心。
行於菩薩行。
菩薩黠慧人。
善知法性相。

是故不分別。
是法是非法。
黠慧菩薩行。
無法可捨離。

亦無法可起。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無相。
猶如虛空相。

黠慧者不念。
是相是可相。
菩薩常護法。
以住於平等。

平等即是法。
以不分別法。
世有佛無佛。
一切諸法空。

黠慧諸菩薩。
不捨彼法體。
現見佛諸法。
所有法體相。

為於眾生說。
以住真如故。
諸魔不能惻。
以諸行甚深。

黠慧不取法。
遍知諸法故。
求知佛智慧。
而不住於彼。

智不有住處。
非不住異處。
諸佛慧無礙。
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
究竟得菩提。
其諸樂善人。
布施轉高尊。

捨一切所有。
而心不傾動。
諸法不可捨。
亦復不可取。

一切世間法。
我本不可得。
如實知諸法。
非縛非解脫。

佛說是施主。
無所見法故。
是等諸菩薩。
不計我我所。

是故行施時。
不生貪惜心。
諸所有布施。
皆迴向佛道。

布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無作無起戒。
常住戒法中。

亦不作念言。
我住是持戒。
黠慧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菩薩戒。
清淨如虛空。
觀身如鏡像。
言說如響聲。

心則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軟。
安住寂滅性。

悉滅一切惡。
通達於善法。
持戒及毀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見法性。
則持無漏戒。
已到忍辱岸。
能忍一切惡。

於一切諸法。
其心常平等。
諸法念念滅。
其性常不住。

於中無罵辱。
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
其心終不動。

知心不在內。
亦不在外故。
身怨及刀杖。
皆從四大起。

黠慧悉現見。
名為忍辱人。
於地水火風。
未曾有傷損。

通達於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薩行如是。
眾生不能動。

勇猛勤精進。
堅住於大乘。
是人於身心。
而無所依止。

雖知生死本。
其際不可得。
為一眾生故。
莊嚴大誓願。

法本不生滅。
何處有滅相。
本際不可得。
顛倒見起滅。

法性常爾住。
故不可思議。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滅。

菩薩念眾生。
不解是法相。
為之勤精進。
令得離顛倒。

諸佛常不見。
眾生決定相。
而不捨發心。
是名精進人。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智慧不得堅。
觀法如虛空。

從虛妄分別。
貪著生垢染。
為斯開法門。
令得入涅槃。

為彼行精進。
而不壞於法。
離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進。

是等行遠離。
以得無諍定。
獨閙俱不住。
而常畏世間。

樂住於閑居。
猶如犀一角。
遊戲諸禪定。
明達諸神通。

心常住平等。
等空閑聚落。
平等無分別。
常爾名寂靜。

常解知寂靜。
無漏無分別。
信法得解脫。
故說名寂靜。

來去皆平等。
彼常住平等。
不滅於平等。
故說住平等。

自住平等法。
以此道眾生。
不違平等行。
故說常定住。

志念常堅固。
不忘菩提心。
而能化眾生。
故說常定者。

常念於諸佛。
真實法性身。
遠離色身相。
故說常定者。

常修行諸法。
如諸法法體。
而無有憶念。
故說常定者。

常不捨念僧。
知僧是無為。
離於數寂靜。
善思惟黠慧。

十方佛國土。
悉見於諸佛。
而於眼色中。
終不生二相。

諸佛所說法。
一切能聽受。
而於耳聲中。
亦不生二相。

能於一心中。
知諸眾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別。

憶念過去際。
如恒河沙劫。
是先及是後。
亦復不分別。

能遍至無量。
不思議佛所。
而於身心中。
無有疲倦相。

分別知諸法。
樂說辯無盡。
於無央數劫。
開示法性相。

智慧到彼岸。
以解陰界入。
常為眾生說。
無取無戲論。

善知因緣法。
遠離二邊相。
知是煩惱因。
亦知是淨因。

信解因緣法。
則無諸邪見。
法皆屬因緣。
無有定根本。

黠慧無我見。
佛見與空見。
世間涅槃見。
皆無如是見。

以智慧光明。
知一切法性。
無闇無障礙。
是智者行道。

是業名大乘。
不思議佛乘。
悉容受眾生。
是大乘菩提。

一切諸乘中。
是乘為第一。
如此大乘者。
能出生餘乘。

餘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無上乘。
能悉受眾生。

若行此無量。
虛空之大乘。
於一切眾生。
無有慳恡心。

有智者住此。
無垢之大乘。
此乘如虛空。
無色不可示。

若有諸眾生。
乘此大乘者。
當觀是乘相。
寬博多所容。

無量無數劫。
說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功德不可盡。

若住此大乘。
彼人離諸難。
得值諸無難。
此是智慧人。

聞是妙經典。
乃至四句偈。
不墮於惡道。
得到安隱處。

愛敬此經者。
是天亦是人。
以捨是身已。
常生人天故。

於後惡世時。
若得聞是經。
我皆與授記。
究竟成佛道。

若後惡世時。
手執此妙典。
即是住真法。
能轉此法輪。

若人持是經。
能轉無量劫。
生死趣往來。
得近於佛道。

若能持是經。
智慧大精進。
是人極勇猛。
能降伏諸魔。

然燈授我記。
令得無生忍。
愛樂此經者。
我授記亦然。

若佛不出世。
無度眾生時。
愛樂此經者。
作佛所作事。

說此偈時。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若有人發。菩提願者。是為邪願。

何以故。一切諸法。若有所得。悉皆是邪。若有人計。有得菩提。而發願者。如是之人。諸所作行。皆為邪行。

何以故。以彼菩提。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亦復不住。無色界故。若彼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

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虛空。彼人寧有。得虛空不。

佛言。

不也。

如是。世尊。菩薩亦爾。發虛空相。菩提之願。當知即是。發虛空願。是菩提無願。出過三世。非是受相。若菩薩。起於二相。發菩提心。作如是念。異彼生死。而有菩提。異彼菩提。而有涅槃。然彼菩薩。非菩提行。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菩提行。

答言。

梵天。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諸法。無所行者。是為菩薩。行菩提行。

何以故。梵天。過諸所行。是名菩薩。行菩提行。

又復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行。過諸所行。是行菩提行。

答言。

梵天。遠離一切。諸攀緣相。離於眼耳。鼻舌身意。諸緣之相。是名菩薩。出過一切。諸境界行。

又復問言。

文殊師利。言出過者。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答言。

梵天。不過平等。

何以故。梵天。諸法平等。即是菩提。

又復問言。

云何菩薩。起菩提願。

答言。

梵天。當如彼菩提。

又復問言。

云何菩提。

答言。

梵天。菩提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三世清淨。觀起菩提願。

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本來不生。若本不生。則無修行。如是起願。彼人無有。處所發願。

何以故。如是發願。行菩提行。得一切種。一切智智。

又復問言。

何義名為。一切智智。

答言。

梵天。一切悉知。是故說為。一切智智。

又復問言。

以何等法。是一切智。

答言。

梵天。無別異相。以何等處。無眾生相。如彼眾生。如是而知。是故名為。無別異相。

又復問言。

云何名為。無眾生耶。

答言。

梵天。言眾生者。但有名字。離名字性。則無眾生。離彼眾生。則無名字。是故名字。不異眾生。眾生之性。不異名字。若有菩提。異眾生者。應有二相。以如菩提。眾生亦爾。以是義故。不異眾生。有菩提也。以不異故。菩提平等。菩提平等。則我平等。如是平等。而得菩提。彼法無異。以是義故。彼無異也。我常平等。如彼無我。是故無我。無異於我。如彼虛空。無有異相。如是平等。一切諸法。無有異相。

爾時勝思惟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當知如來。是實語者。以如實解。如是法故。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梵天。佛於諸法。無所修行。

何以故。如來猶尚。不得諸法。何況修行。

梵天問言。

文殊師利。如來豈可。不知諸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耶。

文殊師利問言。

梵天。於意云何。頗有人能。修行虛空。知虛空不。

答言。

不也。

問言。

梵天。所說虛空。虛空頗有。生滅不耶。

答言。

不也。

文殊師利言。

梵天。如是諸法。猶如虛空。如彼虛空。無有生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便謂諸法。有生有滅。

梵天。如此說法。無有所說。一切諸法。而可說也。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無可說。若所說法。不生不滅。無可說者。說亦如是。無法說也。

何以故。如彼法說。以何等識。說彼諸法。彼識亦爾。以是義故。言說諸法。真如法住。無真如住。而真如不住。

爾時四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集在會中。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作是言。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文殊師利法王子。說如是法。有信解者。當知是人。能破魔軍。及諸怨敵。

何以故。以法王子文殊師利。善說諸法。離一切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甚深法門。不驚不怖。能信解者。當知是人。必定不從。小功德來。若是經典。所在之處。當知其處。佛所住持。若有得聞。如是甚深。法門之處。當知其處。佛轉法輪。隨是經典。在所住處。若聚落城邑。山林曠野。塔寺僧房。經行之處。諸魔外道。貪著之人。所不能行。若多供養。過去諸佛。乃能得聞。如是經典。

於是經中。我等獲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仰報如來。文殊師利。勝思惟梵天。之大恩也。我等常於。所從聞經。說法法師。生世尊想。能以血肉。而供養之。猶不報恩。我等諸人。於是法師。生世尊想。我等諸人。常當隨侍。說是法者。此善男子。常為諸天。之所衛護。

世尊。若人書寫。如是經典。若讀若誦。若解說時。無量諸天。為聽法故。往至其所。

爾時世尊。告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諸大眾言。

善哉善哉。諸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布施福德。以為一分。聞是法門。所得功德。其福勝彼。

諸善男子。置是三千大千世界。有人若如。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滿中七寶。布施福德。以為一分。聞是法門。所得功德。復過於彼。

諸善男子。若有欲得。諸功德者。當聽是經。若有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財富。欲得眷屬。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樂人樂。欲得名稱。欲得多聞。憶念堅固。正行威儀。戒定智慧。解達經書。欲得善知識。欲得樂說辯才。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與諸眾生。一切樂具。欲得涅槃者。當聽是經。敬信是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廣為人說。

諸善男子。若有人能。行是經者。我不見其有不攝受。如此一切。諸勢力者。諸善男子。我今語汝。若人所從。聞是經者。若是和上。若阿闍梨。我未曾見。世間所有。供養之具。能報其恩。以是法門。出於世間。世間供養。所不能報。

何以故。以是法門。過於世間。世間財物。所不能報。是法無染。染污之物。所不能報。不可得以。世間資生。飲食臥具。所能報恩。

諸善男子。說是法者。餘不能報。惟有一事。謂如說行。若有人能。於此法門。如說行者。是人名為。能報佛恩。是人亦名。恭敬於師。淨畢報恩。是人不空。食人信施。是人名為。順如來教。是人名為。越度眾流。是人名為。過諸險道。是人名為。建立勝幢。是人名為。能破敵陣。

是人名為。師子之王。無所畏故。是名象王。能降魔故。是名牛王。外道論師。無能壞故。是名醫王。療眾病故。是人名為。無所怖畏。能說如是。甚深法故。是人名為。能具足捨。能捨一切。諸煩惱故。是人名為。持清淨戒。究竟一切。諸善法故。是人名為。得大忍辱。以得遠離。我我所故。是人名為。大精進力。於無量劫。心無惓故。是人名為。具足禪定。心常繫念。住一處故。是人名為。有大智慧。善解言說。諸章句故。是人名為。有大功德。以無量福。嚴身相故。

是人名為。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諸光明故。是人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人名大雲。能震法雷故。是人名大雨。滅煩惱塵故。是人名歸依。以至涅槃故。是人名大救。救生死畏故。是人名燈明。離無明闇故。是人名歸趣。魔所驚怖者。之所歸依故。是人名究竟。大道之眾生。是人名得位。以坐道場故。

是人名得法眼。是人名見真如。是人名知空。是人名為。安住大悲。是人名為。安立大慈。是人不捨。一切眾生。是人名為。背於小乘。是人名為。向於大乘。是人名為。除捨顛倒。是人名為。至于平等。是人名為。入於法位。是人名為。安住道場。是人名為。破壞諸魔。是人名為。住一切智。是人則能。轉于法輪。是人能作。佛所作事。

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餘殘劫。稱揚彼人。讚歎彼人。說其如說。修行功德。不能窮盡。如來之辯。亦不可盡。所有功德。亦不可盡。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不退轉。在大會坐。

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

世尊。世尊所說。隨法修行。隨法修行者。云何說名。隨法修行。

佛言。

天子。如我所說。隨法行者。謂不修行。一切諸法。是名修行。一切諸法。

何以故。若人修行。一切諸法。彼法不作。亦非不作。若法不作。亦非不作。是則名為。隨法修行。如是行者。則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無漏。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為。不行無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則名為。隨法修行。若不修行。一切法者。名為修行。以世間人。有法相者。不如實行。若有法相。彼人則無。如實修行。若人不能。住於法中。不如實行。一切諸法。以一切法。無有對故。如是說名。如實修行。

爾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

世尊。若能如是。如實行者。是人畢竟。如實修行。

何以故。實法行者。名為畢竟。如實修行。非是住於。邪行道者。住正道者。有隨法行。

世尊。行正行者。無有邪法。

何以故。諸法平等。無差別故。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不退轉天子言。

善男子。汝住如實。修行中耶。

答言。

梵天。若使世尊。所說法中。有二相者。我則住於。如實修行。今以諸法。無有二相。是乃名為。如實修行。

梵天。而我如實。住彼行中。以常不作。亦不戲論。如真如法。如是修行。如實之法。我住彼法。如彼法行。是故我說。住於修行。

梵天言。

天子。我嘗於此。佛國土中。不曾見汝。

天子言。

梵天。我亦於此。佛國土中。不曾見我。

梵天言。

天子。此佛國土。非是分別。無所分別。我見不見。

天子言。

梵天。我亦如是。亦不分別。無所分別。曾於佛土。見與不見。

問言。

天子。何人能見。未曾見耶。

答言。

梵天。謂諸凡夫。一切未曾。見聖法位。若能入者。是則名為。先所未見。而能見也。是法位如。非眼識見。亦復非是。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諸聖人。如彼真如。如是而見。如眼耳如。乃至意如。及法位如。亦復如是。若有能作。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

世尊。譬如商主。入於寶洲。眼所見者。皆是寶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議。諸功德者。有所樂說。皆是法寶。皆示實際。

以是。諸善男子。不著我見。不著眾生見。

故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皆不顛倒。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能清淨本際。不見後際。不見現在際。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無信者。能令生信。若已信者。令得解脫。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憍慢者。能令降伏。無憍慢者。令如實知。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一切諸魔。不能得便。其有聞者。過諸魔業。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有未生。諸善法者。則能令生。若有已生。諸善法者。能令不滅。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現在煩惱。已生能斷。未生煩惱。能令不生。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有未發。菩提心者。則能令發。已發心者。能令不退。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能令一切。諸法不斷。攝取一切。諸法不滅。

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能令滿足。一切佛法。

世尊。以是樂說。能善降伏。一切外道。

何以故。世尊。一切野干。師子王前。不能勝身。何況出聲。

世尊。一切外道。諸論義師。亦復如是。不能堪忍。堪作無上。師子王吼。

爾時不退轉天子。問釋提桓因言。

憍尸迦。所言師子吼。師子吼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名師子吼。

答言。

天子。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而有所說。是則名為。師子吼也。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是野干鳴。不得名為。師子吼也。以起一切。諸邪見故。

天子。汝當復說。云何名為。師子吼者。

天子答言。

憍尸迦。若行者。有所說法。乃至如來。尚不貪著。何況餘法。是則名為。師子吼也。

又憍尸迦。若行者。如說修行。如是說法。名師子吼。決定說法。名師子吼。說法無畏。名師子吼。

又憍尸迦。若行者。為得諸法。不生不滅。不為法生。不為法滅。如是說法。名師子吼。

又憍尸迦。若行者。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是故說法。名師子吼。

又憍尸迦。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諸法。悉無有我。無眾生等。名師子吼。以決定說。諸法皆空。無相無願。名師子吼。守護法故。而有所說。名師子吼。

為諸眾生。令得解脫。發菩提心。說如是言。

我當作佛。

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若能清淨。資生知足。如是說法。名師子吼。常能不捨。阿蘭若處。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若自行施。化他令施。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若能不捨。成就威儀。如是說法。名師子吼。等心怨親。如是說法。名師子吼。常修精進。不捨本願。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能除煩惱。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能以智慧。善知所行。如是說法。名師子吼。

當說如是。師子吼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伎樂。自然出聲。放大光明。普照天地。

百千諸天。踊躍歡喜。而作是言。

此不退轉天子。所說師子吼法。我等得聞。於閻浮提。則為再見。轉于法輪。

時佛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則有若干。百千萬種。青黃赤白。紅紫等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照已還攝。遶身三匝。從頂相入。

於是勝思惟梵天。向佛合掌。偈讚請曰。

度一切慧最勝尊。
悉知三世眾生行。
智慧功德及解脫。
願為演說笑因緣。

佛慧無量不思議。
知眾生心無障礙。
隨應說法稱根性。
聲聞緣覺所不及。

惟願最勝無上尊。
為我演說笑因緣。
舌淨無垢月光明。
如帝釋王梵天王。

普照天人須彌山。
及鐵圍等一切山。
惟願最勝無比尊。
為我演說笑因緣。

大聖寂然離瞋恨。
天人瞻仰無厭足。
一切皆蒙得快樂。
願為分別笑因緣。

通達諸法如虛空。
水沫電雲幻夢影。
水中月等虛空相。
願以妙音說笑緣。

離分別相諸邪見。
了空無相及無作。
常樂禪定寂然法。
願說放此淨光緣。

不著文字言語聲。
為諸眾生常說法。
不著我法無垢慧。
一一法句如來說。

智通根力皆具足。
華光智慧為我說。
如來世尊能永滅。
生老病死一切苦。

那羅延力勇猛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能與眾生無歸者。
而作歸依法燈明。

惟願勇猛天人師。
為我分別說笑緣。

爾時世尊。告勝思惟大梵天言。

梵天。是不退轉天子。汝為見不。

大梵天言。

如是。世尊。唯然已見。

佛言。

梵天。此不退轉天子。從今已後。過三百二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須彌燈王如來。應。正遍知。乃至佛。婆伽婆。世界名善化。劫名梵歎。其佛國土。閻浮檀金。琉璃為地。純菩薩僧。勇猛降伏。諸魔怨敵。所須之物。應念即至。如兜率天。佛壽無量。不可計數。說法無過。

於是勝思惟梵天。謂不退轉天子言。

天子。如來今已。授仁者記。

天子言。

梵天。我之受記。如與真如。法界授記。與我授記。亦復如是。

梵天言。

法性法界。不可授記。

天子言。

如法性法界。不可授記。當知一切。菩薩授記。亦復如是。

梵天言。

天子。若佛如來。不與汝記。汝於過去。諸如來所。是則便為。空修梵行。

天子言。

梵天。若無所住。是住梵行。

問言。

天子。云何無住。而住梵行。

答言。

梵天。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是住梵行。

復次。梵天。若不住我。不住眾生。不住壽命。不住人者。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問言。

天子。所說梵行。為有何義。

答言。

梵天。住不二道。是梵行義。

問言。

天子。住不二道。為住何所。

答言。

梵天。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諸法。

何以故。以眾賢聖。皆無所住。不取於法。不度諸流。

問言。

天子。云何修道。

答言。

梵天。不墮有無。故不分別。是有是無。如是修者。名為修道。

問言。

天子。為以何法。而修道耶。

答言。

梵天。不以見聞。覺知等法。亦不以得。亦不以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