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廣集福德。二者。多生厭患。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具於多聞。五者。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六者。隨正法行。七者。根性明利。八者。具純善心。九者。善了止觀。十者。不著禪相。

云何是廣集福德。謂若菩薩。於大乘法中。久積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隨所生處。常生婆羅門。大族姓家。或剎帝利大族。或長者大族。皆具正信。於彼生中。以其因緣。轉復廣大。增長善根。而常不離。於善知識。何者是善知識。所謂佛及菩薩。而能增長。宿世善根。由慣習力故。

作是思惟。

世間大苦。世間災患。世無暫停。久受縈纏。癡暗所覆。彼等皆由。貪欲為因。貪欲為緣。

了此因緣。是為菩薩。廣集福德。

云何是多生厭患。謂若菩薩。以是緣故。乃起思惟。

我今不應。於此世間。合會相中。染著親近。諸欲境界。而諸欲者。虛妄分別。

如世尊言。

常以多種因緣。毀呰貪欲。所謂。欲如利叉。欲如利戟。欲如劍鋒。欲如刀鋒。欲如毒蛇。欲如聚沫。欲如癰疽。欲極臭穢。

如是欲境。心生厭惡。乃剃除鬚髮。被袈裟衣。發正信心。捨家出家。是為菩薩。多生厭患。

云何是發起精進。謂若菩薩。由出家故。發起精進。未得法者。皆令得法。未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是為菩薩。發起精進。

云何是具於多聞。謂若菩薩。由此因緣。能聽能受。諸有所說。世俗諦法。及勝義諦法。是為菩薩。具於多聞。

云何是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謂若菩薩。於其世俗勝義。二種法中。能正教授。勤行修習。無顛倒法。是為菩薩。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

云何是隨正法行。謂若菩薩。於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此等正法中。菩薩如是行。即覺了正道。是為菩薩。隨正法行。

云何是根性明利。謂若菩薩。由行正法故。辯慧明了。利根轉勝。是為菩薩。根性明利。

云何具純善心。謂若菩薩。利根勝故。多生厭患。遠離大眾。一切憒閙。及世雜語。欲覺瞋覺。害滅等覺。皆悉遠離。亦復不著。知識親愛。名聞利養。所欲等事。身心寂靜。得純善心。由善心故。作是觀察。

今我此心。於何法中行。若善。若不善。若無記邪。

若行善法。即得歡喜。清淨心生。何者是善法。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若行不善法者。當起厭患。多種觀察。勤行斷除。不善之法。何者是為。不善之法。謂貪瞋癡。

貪有三種。上中下品。

上品貪者。若身若心。極其分位。而生染著。無離貪心。由染著故。於一切處。不生慚愧。

何者是無慚。謂獨止一處。作是思惟。而起尋求。諸所欲事。稱讚欲境。自現有德。是為無慚。

何者是無愧。由彼貪欲因緣。於父母等前。違背很戾。及生惱害。於餘師尊之所。亦無恥忸。自現有德。是為無愧。

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此名上品貪。

中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自初至末。雖復暫有。所成旋起。離貪之心。即生變悔。此名中品。

貪下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或身相觸。或共語言。或瞻視間。旋起即滅。此名下品貪。總要而言。一切濟命。受用資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貪。

瞋有三種。上中下品。

上品瞋者。隨於所起。諸瞋境中。生極瞋恚。而復暴惡。遍造五無間罪。或隨造一無間罪。或謗正法。凡如是等。總聚五無間罪。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能及。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若或暫得。生於人間。身相黑色。其目赤惡。性多恚暴。此因緣故。還墮地獄。此名上品瞋。

中品瞋者。隨於諸瞋境中。若暫起已。或微分造。不善罪業。即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止息。此名中品瞋。

下品瞋者。謂於親愛。和合境中。隨以瞋緣。輒生輕謗。雖復暫起。於剎那間。即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息滅。此名下品瞋。

癡有三種。上中下品。

上品癡者。謂一切處。若行若止。悉無善作。亦無憂戚。不生變悔。此名上品癡。

中品癡者。若起少分。不善之業。雖有所成。即速變悔。於同梵行人所。懺謝其罪。不現己德。此名中品癡。

下品癡者。謂於如來。所制戒中。不越性罪。違犯初篇。戒學之罪。此名下品癡。

菩薩離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靜。由是善故。能離欲愛欲貪。諸欲染著。

何以故。隨心善故。若行無記法者。謂即想念。勤行伺察。何等是無記。若心不緣外。亦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住止法。不行觀法。其心沈下。著於睡眠。如人睡覺。目視不明。若無記心現前。心不明利。亦復如是。是故菩薩。若行善心。即得心生歡喜。其心安住。是為菩薩。具純善心。

云何是善了止觀。謂若菩薩。由具如是。純善心故。能觀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夢。此法不善。此法是善。此法出離。此法非出離。

菩薩作是思惟。

彼一切法。心為依止。心為先導。應當善攝其心。善調伏心。善覺了心。由此即能。善攝諸法。

亦善調伏。及善覺了。如是即能。正觀諸法。此因緣故。得心寂止。以心繫心。以心止心。以心住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故。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現前得。離生喜樂。由喜樂心故。即能遠離。罪不善法。乃能成就。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定法。次復於諸尋伺。悉無對礙。於其喜樂。不生味著。作無常觀已。還從初禪定。心漸次而起。遠離尋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二禪定法。次復於樂觀苦。作苦觀已。即得捨行。捨念行成。如聖所觀。能正覺了。妙樂現前。即能成就。離喜妙樂。三禪定法。次復於三禪定中。作空觀已。引四禪心。彼四禪中。除去我執。我執離故。苦樂悉斷。苦樂斷故。如先所起。悅意惱意。亦悉捨離。即能成就。捨念清淨。四禪定法。

次復於自身相。與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如是解脫故。於一切處。一切種類。過諸色想。及離障礙。由過色想。離障礙故。彼種種想。悉無作意緣。無邊虛空。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空無邊處定法。次復於空無邊處。俱時觀彼。識無邊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識無邊處定法。次復過彼。識無邊處。緣無所有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無所有處定法。次復過彼。無所有處。緣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法。次於上心。無復行相。滅諸想受。離諸發悟。名滅盡定。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善了止觀。

云何是不著禪相。謂若菩薩。雖入滅定。亦不樂著寂滅。即能俱時。發起慈心。悉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先於一方起。慈無量行。普遍觀察。作解脫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慈心起已。悲喜捨心。亦悉如前。遠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周遍十方。起悲喜捨。無量之行。普遍觀察。悉作解脫。菩薩如是。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足。不著禪相。而復進求上法。圓滿菩提勝行。是為菩薩。不著禪相。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善解無我。二者。善知業報。三者。善了有為之法。四者。善知輪迴流轉。五者。善解輪迴。出要之法。六者。善解聲聞。緣覺乘法。七者。善解大乘之法。八者。善能遮止魔業。九者。具無顛倒慧。十者。具無等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無我。謂若菩薩。以正慧觀察。色受想行識。觀彼色時色。生不可得。集亦不可得。滅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彼勝義諦。不離世俗諦。若勝義諦。若世俗諦。彼二自性。但有言說假名。而無實體。菩薩雖如是觀。亦不以此。緣棄捨諸行。發勤精進。為諸有情。成利益事。如救頭然。及如燒衣。是為菩薩。善解無我。

云何是善知業報。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猶如幻化。及如乾闥婆城。自性皆空。若於情非情中。著於我執。彼等有情。由是不能。覺了正道。

而彼有情。作如是念。

若無我無有情。無壽命蠕動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摩拏嚩迦等。即無善不善業。而可表示。誰為受者。無實有情。業報可得。

菩薩雖復。如實了知。無實有情。而亦顯彰。善惡業報。菩薩以其正慧。如實了者。是為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是善。了有為法。謂若菩薩。於有為法中。以其正慧。能善覺已。乃作是念。

此有為法。而無暫停。念念流動。猶如露滴。及如澗水。迅流不住。豈有智者。於此等法中。而生取著。及起愛樂。若樂境謝時。或生憂戚。

由此因緣。是故深生厭離。樂求寂滅。是為菩薩。善了有為法。

云何是善。知輪迴流轉。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無明暗蔽。輪迴相續。皆由愛繩。所繫縛故。愛故生取。由取因故。善不善業。諸行造作。以彼善不善業。行起作故。有有相續。有故有生。生故老死。由死法故。憂悲苦惱。隨起纏縛。如是即一。大苦蘊集。而生死輪。相續流轉。猶汲水輪。宛轉上下。

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了知。是為菩薩。善知輪迴流轉。

云何是善解輪迴。出要之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若無無明即無行。無行即無識。無識即無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生即老死。憂悲苦惱等法。皆悉斷滅。

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覺了。是為菩薩。善解輪迴。出要之法。

云何是善解聲聞。緣覺乘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此法得須陀洹果。此法得斯陀含果。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盡漏。斷諸有結。不受後有。究竟涅槃。得阿羅漢果。此法得緣覺果。如犀一角。

菩薩於如是等果。以其正慧。如實了已。然亦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

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

我攝受一切有情。作師子吼。我應為彼。一切有情。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與作救拔。我今不應。獨出生死。

菩薩起是。行願堅固。是為菩薩。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云何是善解大乘。謂若菩薩。於諸學門。能善修學。然於學時。而不可得。於所學道。亦不可得。菩薩雖於彼相。不可得故。亦不以彼因緣。墮於斷見。是為菩薩。善解大乘。

云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餘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云何是具無顛倒慧。謂若菩薩。於世間一切。文論典章。諸事業中。悉以勝慧。引入修學。菩薩學者。但為成熟。諸有情故。不為知識名稱。所欲等事。不顯己德。謂以如來法律。是為最上。最勝言說。具大威德。由顯如是。勝功德故。精勤修學。終不墮於。外道邪見。是為菩薩。具無顛倒慧。

云何是具無等慧。謂若菩薩。於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情中。無與菩薩。智慧等者。而菩薩慧中。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智慧最勝。世間天人。魔梵眾中。無復過上。是為菩薩。具無等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善解迴向方便。二者。善迴外道。諸見方便。三者。善迴五塵。境界方便。四者。善除疑悔方便。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六者。善解有情。濟命方便。七者。善知受施方便。八者。善迴二乘。趣入大乘方便。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十者。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迴向方便。謂若菩薩。於其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若華若果。若眾香樹。若妙香樹。若諸寶樹。若氎樹。若華樹。若果樹。非己所有。無攝屬者。常當晝三時中。夜三時中。想作供養。諸佛菩薩。以彼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諸供養法。聽已深心。而生信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菩薩。

又於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菩薩深心。而悉隨喜。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於如來塔廟。或於如來像前。以華香塗香。布施供養。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穢惡之香。普願一切有情。獲得戒香清淨。

又若掃塔。塗地之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獲得相好端嚴。具善威儀。

又以華蓋。供養佛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煩惱燒然。

又若入塔寺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入涅槃城。

出塔寺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出離生死。

又於所止。若開戶時。即起是念。

當願開諸善趣。出世智門。

若閉戶時。即起是念。

當願扃閉。諸惡趣門。

若隨坐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坐菩提場。

若右脇臥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悉作如是。右脇涅槃。

若或起時。即作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超出煩惱淤泥。

若動止時。即作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獲得大人。所行所止。

若安住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憂惱。

若大小便利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滌除煩惱。垢染過失。

若盥手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煩惱穢氣。

若濯足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除去種種。煩惱塵坌。

若嚼齒木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離諸垢染。乃至身諸分位。

若運用時。

皆願一切有情。悉得利益安樂。

若於如來塔廟。作禮奉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

是為菩薩。善解迴向方便。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