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三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
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
瞋恚多者。為說慈悲。
思覺多者。教令數息。
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
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煖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一切眾生。悉有煖法。
何以故。如佛所說。
三法和合。名為眾生。
一。壽。二。煖。三。識。
若從是義。一切眾生。應先有煖。云何如來。說言煖法。因善友生。
佛言。
善男子。如汝所問。有煖法者。一切眾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煖法。要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故。非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言。一切眾生。皆有煖法。
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悉有。
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
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悉有。
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行。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悉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為自性煖。為他故煖。
佛言。
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來先說。馬師。滿宿。無有煖法。
何以故。於三寶所。無信心故。是故無煖。
當知信心。即是煖法。
善男子。信非煖法。
何以故。因於信心。後得煖故。
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
何以故。觀四諦故。
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
善男子。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名為煖者。
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煖。
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
佛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
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是人二種。
一。遇善友。二。遇惡友。
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遍觀四方。
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
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
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
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先說。
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
此中云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
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
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復何因緣。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䱜魚。
佛言。
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俱言。王來王去。
何以故。世間重故。
是三煩惱。亦復如是。
何因緣故。名之為重。
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故名為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
善男子。有諸眾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心。
便作是言。
眾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
是故如來。方便說三。
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
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
一者。住堅固道。二者。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
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倒。
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故。名須陀洹。
善男子。
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
一者。順流。二者。逆流。
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迦葉菩薩言。
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為。須陀洹耶。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有二種。
一者。舊。二者。客。
凡夫之時。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為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流有二種。
一者。解脫。二者。涅槃。
一切聖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
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智。及無生智。
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須陀洹人。得名菩薩。
須陀洹人。亦得名覺。
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故。
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
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鈍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鈍根人。復有五種。或有六返。五。四。三。二。利根之人。現在獲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以䱜魚。
善男子。䱜魚有四事。
一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明。四者。銜物堅持。
須陀洹人。亦有四事。
言骨細者。喻煩惱微。
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毘婆舍那。
樂見光明。喻於見道。
銜物堅持。喻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捨。
猶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驚。
魔見長者。其心動已。即語長者。
我先所說。四真諦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陰。十三入。十九界。
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為向。
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如汝所問。
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
世尊。得阿那含人。亦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
一者。共。二者。不共。
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
一者。向果。二者。得果。
八智亦二。
一者。向果。二者。得果。
須陀洹人。捨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捨向果八智。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緣一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䱜魚。
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繫心修道。為斷貪欲。瞋癡憍慢。如彼䱜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種。
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
二者。貪著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是阿那含。復有五種。
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
復有六種。
五種如上。六。現在般涅槃。
復有七種。
六種如上。七。無色界般涅槃。
行般涅槃。復有二種。
或受二身。或受四身。
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根。
復有二種。
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
復有二種。
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種業。
一者。作業。二。受生業。
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捨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槃。是中涅槃。
阿那含人。有四種心。
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者。非學非無學。入於涅槃。
云何復名。中般涅槃。
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為。中般涅槃。
受身涅槃。復有二種。
一者。作業。二者。生業。
是人捨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於涅槃。
迦葉菩薩言。
世尊。若言盡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
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以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為。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禪。是有二流。
一。煩惱流。二者。道流。
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禪。至第四禪。亦復如是。
是四禪中。復有二種。
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
如是二人。
一。樂三昧。二。樂智慧。
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者。修第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
云何為五。
下。中。上。上中。上上。
修上上者。處無小天。
修上中者。處善見天。
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
修中品者。處無熱天。
修下品者。處少廣天。
如是二人。
一。樂論議。二。樂寂靜。
樂寂靜者。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
復有二種。
一者。修熏禪。二者。不修熏禪。
修熏禪者。入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
佛言。
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
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
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我時即告阿難言。
汝今當為是比丘。具諸所須。
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林。與好房舍。
是時比丘。語阿難言。
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幡蓋。
阿難言。
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云何。能辦是事。
是比丘言。
大德。若能為我作者。善。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
世尊。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云何耶。
我於爾時。復告阿難。
汝今還去。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
爾時阿難。即還房中。為是比丘。事事具辦。比丘得已。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
善男子。復有眾生。多憙教化。其心怱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捨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
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惱。因緣有二。
一者。內。二者。外。
而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
一者。欲愛。二者。食愛。
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麁煩惱。所謂。慳貪瞋妬。無慚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槃。
又欲界道。其性勇健。
何以故。得四果故。
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
善男子。中涅槃者。凡有三種。
謂上中下。
上者。捨身未離欲界。便得涅槃。
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
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
喻以䱜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
云何名住。
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
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
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是故名住。
復何因緣。名之為住。
終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
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
遠離二愛。慳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
何因緣故。喻之以龜。
善藏五故。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復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龜。
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復如是。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陸俱行。
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種眾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於佛性水。
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迦葉菩薩言。
世尊。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槃名果。常故無因。若無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槃。亦名沙門。名沙門果。云何沙門。云何沙門果。
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
一者。方便果。二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餘殘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
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穀。咸相謂言。
得方便果。
方便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糞。人功。是名方便果。
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咸言。
我今已得。恩養之果。
子能報恩。名之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報恩果。
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是人唱言。
我今已得。親近果報。
如是果者。因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親近果。
餘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身口意淨。遠者即是。延年益壽。是名殘果。
平等果者。謂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種因。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眾生。修十善業。遠因者。所謂三災。是名平等果。
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之業。
是人便說。
我得果報果。
如是果者。因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
遠離果者。即是涅槃。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因。
復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三解脫門。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
善男子。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
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問。
云何沙門那。云何沙門果者。
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迦葉菩薩言。
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沙門那。
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
到彼岸故。而自說言。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
我生已盡。
亦斷三界。五陰身故。是故復言。
我生已盡。
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
梵行已立。
又捨學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
所作已辦。
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
我生已盡。盡諸有結。
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
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為常沈沒。
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於彼岸。
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善男子。若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人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
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說。
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故。是人能謗。佛法僧寶。
善男子。若有說言。
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復有言。
一闡提人。捨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復說言。
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善男子。若有人言。
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
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
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
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
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
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隨意語故。名為如來。隨意語故。名阿羅呵。隨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
云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非過去。
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
亦無現在。
何以故。無未來故。
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
亦無未來。
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
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
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
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
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為有耶。
佛言。
善男子。為非涅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佛性。名為佛性。
云何名為。非涅槃耶。
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涅槃。
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
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於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而猶得名。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為有。
佛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攝。
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
善男子。如世人說。虛空名為。無色。無對。不可覩見。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虛空若同。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即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
復次。善男子。諸外道言。
夫虛空者。即是光明。
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虛空若爾。是色法者。即是無常。是無常故。三世所攝。云何外道。說非三世。若三世攝。則非虛空。亦可說言。虛空是常。
善男子。復有人言。
虛空者。即是住處。
若有住處。即是色法。而一切處。皆是無常。三世所攝。虛空亦常。非三世攝。若說處者。知無虛空。
復有說言。
虛空者。即是次第。
若是次第。即是數法。若是可數。即三世攝。若三世攝。云何言常。
善男子。若復說言。
夫虛空者。不離三法。
一者。空。二者。實。三者。空實。
若言空是。當知虛空。是無常法。
何以故。實處無故。
若言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
何以故。空處無故。
若空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
何以故。二處無故。
是故虛空。名之為無。
善男子。如說虛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舍。而作虛空。平作虛空。覆於虛空。上於虛空。畫虛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虛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無常。猶如瓦瓶。虛空若爾。應是無常。
善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無罣礙處。名虛空者。是無礙處。於一法所。為具足有。為分有耶。若具足有。當知餘處。則無虛空。若分有者。則是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數。當知無常。
善男子。若有人說。
虛空無礙。與有並合。
又復說言。
虛空在物。如器中果。
二俱不然。
何以故。若言並合。則有三種。
一。異業合。如飛鳥集樹。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三。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在一處。
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
一。是物業。二。虛空業。
若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空。物則不遍。如其不遍。是亦無常。
若言。
虛空是常。其性不動。與動物合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虛空若常。物亦應常。
物若無常。空亦無常。若言虛空。亦常。無常。無有是處。若共業合。是義不然。
何以故。虛空名遍。若與業合。業亦應遍。若是遍者。應一切遍。若一切遍。應一切合。不應說有。合與不合。
若言。
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
是義不然。
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無後有。是無常法。
是故不得。說言虛空。已合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有。是物無常。虛空若爾。亦應無常。
若言。
虛空在物。如器中果。
是義不然。
何以故。如是虛空。先無器時。在何處住。若有住處。虛空則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虛空。離空有住。有物亦應。離虛空住。是故當知。無有虛空。
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為虛空。當知虛空。是無常法。
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
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為無常。
善男子。譬如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物。次第無常。
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
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
風依虛空。虛空無常故。風亦無常。
若無常者。云何說言。虛空是常。遍一切處。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共諍。
何以故。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佛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何等為十。
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親近善友。四者。內善思惟。五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於正法。十者。憐愍眾生。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如優鉢羅花。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
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何等名為。世智有無。
佛言。
善男子。世智若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識。亦如是。
善男子。是名世智說有。我亦說有。
善男子。世智說色。無有常樂我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名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間智者。即佛菩薩。一切聖人。若諸聖人。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云何如來。說佛色身。常恒無變。
世間智者。所說無法。云何如來。說言是有。如來世尊。作如是說。云何復言。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如來已離。三種顛倒。所謂。想倒。心倒。見倒。應說佛色。實是無常。今乃說常。云何得名。遠離顛倒。不與世諍。
佛言。
善男子。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恒無變。
迦葉菩薩言。
世尊。云何為色。從煩惱生。
善男子。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
所以者何。知罪過已。則能遠離。
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所在。然後授藥。
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林中。捨之而還。盲人於後。甚難得出。設得出者。身體壞盡。
世間凡夫。亦復如是。不能知見。三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離。知罪過已。雖受果報。果報輕微。
善男子。有四種人。
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輕。受報時重。三。作業時重。受報亦重。四。作業時輕。受報亦輕。
善男子。若人能觀。煩惱罪過。是人作業。受果俱輕。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
我應遠離。如是等漏。又復不應。作如是等。鄙惡之事。
何以故。我今未得。脫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報故。我若修道。當因是力。破壞諸苦。
是人觀已。貪欲瞋恚。愚癡微弱。既見貪欲。瞋癡輕已。其心歡喜。
復作是念。
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緣力故。令我得離。不善之法。親近善法。是故現在。得見正道。應當勤加。而修習之。
是人因是。勤修道力。遠離無量。諸惡煩惱。及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果報。
是故我於。契經中說。當觀一切。有漏煩惱。及有漏因。
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觀漏。不觀漏因。則不能斷。諸煩惱也。
何以故。智者觀漏。從是因生。我今斷因。漏則不生。
善男子。如彼醫師。先斷病因。病則不生。智者先斷。煩惱因者。亦復如是。有智之人。先當觀因。次觀果報。知從善因。生於善果。知從惡因。生於惡果。觀果報已。遠離惡因。觀果報已。復當次觀。煩惱輕重。觀輕重已。先離重者。既離重已。輕者自去。
善男子。智者若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是人爾時。精勤修道。不息不悔。親近善友。至心聽法。為滅如是。諸煩惱故。
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輕。必可除差。雖得苦藥。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復如是。勤修聖道。歡喜不愁。不息不悔。
善男子。若人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除煩惱故。勤修聖道。是人不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不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勤修習。是人則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善男子。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斷煩惱。修行道者。即是如來。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識常。
善男子。不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悉是無常。
善男子。世間智者。一切聖人。菩薩諸佛。說是二義。我亦如是。說是二義。是故我說。不與世間。智者共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三有漏者。云何名為。欲漏。有漏。無明漏耶。
佛言。
善男子。欲漏者。內惡覺觀。因於外緣。生於欲漏。
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難言。
阿難。汝今受此女人。所說偈頌。是偈乃是。過去諸佛。之所宣說。
是故一切。內惡覺觀。外諸因緣。名之為欲。是名欲漏。
有漏者。色無色界。內諸惡法。外諸因緣。除欲界中。外諸因緣。內諸覺觀。是名有漏。
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
善男子。無明即是。一切諸漏根本。
何以故。一切眾生。無明因緣。於陰入界。憶想作相。名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以是因緣。生一切漏。
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無明者。即是貪因。瞋因。癡因。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緣。生於貪欲瞋癡。今何因緣。乃說無明。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惟。
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為無明。不善思惟。如子生牙。子是近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無明即漏。云何復言。因無明故。生於諸漏。
佛言。
善男子。如我所說。無明漏者。是內無明。因於無明。生諸漏者。是內外因。若說無明漏。是名內倒。不識無常。苦。空。無我。若說一切。煩惱因緣。是名不知。外我我所。若說無明漏。是名無始無終。從無明生。陰入界等。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有智之人。知於漏因。云何名為。知於漏因。
善男子。智者當觀。
何因緣故。生是煩惱。造作何行。生此煩惱。於何時中。生此煩惱。共誰住時。生此煩惱。何處止住。生此煩惱。觀何事已。生於煩惱。受誰房舍。臥具飲食。衣服湯藥。而生煩惱。
何因緣故。轉下作中。轉中作上。下業作中。中業作上。
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則得遠離。生漏因緣。如是觀時。未生煩惱。遮令不生。已生煩惱。便得除滅。
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眾生一身。云何能起。種種煩惱。
佛言。
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種種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眾生亦爾。器雖是一。愛因緣故。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迦葉菩薩言。
世尊。智者云何。觀於果報。
善男子。智者當觀。
諸漏因緣。能生地獄。餓鬼畜生。是漏因緣。得人天身。即是無常。苦。空。無我。是身器中。得三種苦。三種無常。是漏因緣。能令眾生。作五逆罪。受諸惡報。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誹謗三寶。智者當觀。
我既受得。如是之身。不應生起。如是煩惱。受諸惡果。
迦葉菩薩言。
世尊。有無漏果。復言智者。斷諸果報。無漏果報。在斷中不。諸得道人。有無漏果。如其智者。求無漏果。云何佛說。一切智者。應斷果報。若其斷者。今諸聖人。云何得有。
善男子。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如世間人。說泥即瓶。縷即是衣。是名因中說果。果中說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我亦如是。因中說果。
先於經中。作是說言。
我從心身。至梵天邊。
是名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此六入者。名過去業。是名果中說因。
善男子。一切聖人。真實無有。無漏果報。一切聖人。修道果報。更不生漏。是故名為。無漏果報。
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觀時。即得永滅。煩惱果報。
善男子。智者觀已。為斷如是。煩惱果報。修習聖道。聖道者。即空無相願。修是道已。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三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
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
瞋恚多者。為說慈悲。
思覺多者。教令數息。
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
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煖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一切眾生。悉有煖法。
何以故。如佛所說。
三法和合。名為眾生。
一。壽。二。煖。三。識。
若從是義。一切眾生。應先有煖。云何如來。說言煖法。因善友生。
佛言。
善男子。如汝所問。有煖法者。一切眾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煖法。要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故。非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言。一切眾生。皆有煖法。
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悉有。
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
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悉有。
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行。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悉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為自性煖。為他故煖。
佛言。
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來先說。馬師。滿宿。無有煖法。
何以故。於三寶所。無信心故。是故無煖。
當知信心。即是煖法。
善男子。信非煖法。
何以故。因於信心。後得煖故。
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
何以故。觀四諦故。
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
善男子。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名為煖者。
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煖。
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
佛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
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是人二種。
一。遇善友。二。遇惡友。
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遍觀四方。
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
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
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
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先說。
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
此中云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
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
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復何因緣。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䱜魚。
佛言。
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俱言。王來王去。
何以故。世間重故。
是三煩惱。亦復如是。
何因緣故。名之為重。
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故名為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
善男子。有諸眾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心。
便作是言。
眾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
是故如來。方便說三。
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
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
一者。住堅固道。二者。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
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倒。
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故。名須陀洹。
善男子。
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
一者。順流。二者。逆流。
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迦葉菩薩言。
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為。須陀洹耶。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有二種。
一者。舊。二者。客。
凡夫之時。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為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流有二種。
一者。解脫。二者。涅槃。
一切聖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
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智。及無生智。
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須陀洹人。得名菩薩。
須陀洹人。亦得名覺。
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故。
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
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鈍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鈍根人。復有五種。或有六返。五。四。三。二。利根之人。現在獲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以䱜魚。
善男子。䱜魚有四事。
一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明。四者。銜物堅持。
須陀洹人。亦有四事。
言骨細者。喻煩惱微。
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毘婆舍那。
樂見光明。喻於見道。
銜物堅持。喻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捨。
猶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驚。
魔見長者。其心動已。即語長者。
我先所說。四真諦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陰。十三入。十九界。
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為向。
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如汝所問。
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
世尊。得阿那含人。亦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
一者。共。二者。不共。
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
一者。向果。二者。得果。
八智亦二。
一者。向果。二者。得果。
須陀洹人。捨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捨向果八智。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緣一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䱜魚。
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繫心修道。為斷貪欲。瞋癡憍慢。如彼䱜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種。
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
二者。貪著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是阿那含。復有五種。
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
復有六種。
五種如上。六。現在般涅槃。
復有七種。
六種如上。七。無色界般涅槃。
行般涅槃。復有二種。
或受二身。或受四身。
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根。
復有二種。
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
復有二種。
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種業。
一者。作業。二。受生業。
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捨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槃。是中涅槃。
阿那含人。有四種心。
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者。非學非無學。入於涅槃。
云何復名。中般涅槃。
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為。中般涅槃。
受身涅槃。復有二種。
一者。作業。二者。生業。
是人捨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於涅槃。
迦葉菩薩言。
世尊。若言盡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
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以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為。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禪。是有二流。
一。煩惱流。二者。道流。
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禪。至第四禪。亦復如是。
是四禪中。復有二種。
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
如是二人。
一。樂三昧。二。樂智慧。
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者。修第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
云何為五。
下。中。上。上中。上上。
修上上者。處無小天。
修上中者。處善見天。
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
修中品者。處無熱天。
修下品者。處少廣天。
如是二人。
一。樂論議。二。樂寂靜。
樂寂靜者。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
復有二種。
一者。修熏禪。二者。不修熏禪。
修熏禪者。入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
佛言。
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
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
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我時即告阿難言。
汝今當為是比丘。具諸所須。
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林。與好房舍。
是時比丘。語阿難言。
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幡蓋。
阿難言。
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云何。能辦是事。
是比丘言。
大德。若能為我作者。善。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
世尊。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云何耶。
我於爾時。復告阿難。
汝今還去。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
爾時阿難。即還房中。為是比丘。事事具辦。比丘得已。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
善男子。復有眾生。多憙教化。其心怱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捨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
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惱。因緣有二。
一者。內。二者。外。
而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
一者。欲愛。二者。食愛。
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麁煩惱。所謂。慳貪瞋妬。無慚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槃。
又欲界道。其性勇健。
何以故。得四果故。
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
善男子。中涅槃者。凡有三種。
謂上中下。
上者。捨身未離欲界。便得涅槃。
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
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
喻以䱜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
云何名住。
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
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
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是故名住。
復何因緣。名之為住。
終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
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
遠離二愛。慳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
何因緣故。喻之以龜。
善藏五故。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復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龜。
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復如是。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陸俱行。
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種眾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於佛性水。
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迦葉菩薩言。
世尊。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槃名果。常故無因。若無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槃。亦名沙門。名沙門果。云何沙門。云何沙門果。
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
一者。方便果。二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餘殘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
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穀。咸相謂言。
得方便果。
方便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糞。人功。是名方便果。
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咸言。
我今已得。恩養之果。
子能報恩。名之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報恩果。
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是人唱言。
我今已得。親近果報。
如是果者。因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親近果。
餘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身口意淨。遠者即是。延年益壽。是名殘果。
平等果者。謂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種因。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眾生。修十善業。遠因者。所謂三災。是名平等果。
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之業。
是人便說。
我得果報果。
如是果者。因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
遠離果者。即是涅槃。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因。
復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三解脫門。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
善男子。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
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問。
云何沙門那。云何沙門果者。
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迦葉菩薩言。
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沙門那。
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
到彼岸故。而自說言。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
我生已盡。
亦斷三界。五陰身故。是故復言。
我生已盡。
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
梵行已立。
又捨學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
所作已辦。
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
我生已盡。盡諸有結。
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
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為常沈沒。
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於彼岸。
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善男子。若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人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
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說。
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故。是人能謗。佛法僧寶。
善男子。若有說言。
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復有言。
一闡提人。捨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復說言。
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善男子。若有人言。
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
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
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
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
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
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隨意語故。名為如來。隨意語故。名阿羅呵。隨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
云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非過去。
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
亦無現在。
何以故。無未來故。
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
亦無未來。
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
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
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
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
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為有耶。
佛言。
善男子。為非涅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佛性。名為佛性。
云何名為。非涅槃耶。
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涅槃。
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
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於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而猶得名。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為有。
佛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攝。
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
善男子。如世人說。虛空名為。無色。無對。不可覩見。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虛空若同。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即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
復次。善男子。諸外道言。
夫虛空者。即是光明。
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虛空若爾。是色法者。即是無常。是無常故。三世所攝。云何外道。說非三世。若三世攝。則非虛空。亦可說言。虛空是常。
善男子。復有人言。
虛空者。即是住處。
若有住處。即是色法。而一切處。皆是無常。三世所攝。虛空亦常。非三世攝。若說處者。知無虛空。
復有說言。
虛空者。即是次第。
若是次第。即是數法。若是可數。即三世攝。若三世攝。云何言常。
善男子。若復說言。
夫虛空者。不離三法。
一者。空。二者。實。三者。空實。
若言空是。當知虛空。是無常法。
何以故。實處無故。
若言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
何以故。空處無故。
若空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
何以故。二處無故。
是故虛空。名之為無。
善男子。如說虛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舍。而作虛空。平作虛空。覆於虛空。上於虛空。畫虛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虛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無常。猶如瓦瓶。虛空若爾。應是無常。
善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無罣礙處。名虛空者。是無礙處。於一法所。為具足有。為分有耶。若具足有。當知餘處。則無虛空。若分有者。則是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數。當知無常。
善男子。若有人說。
虛空無礙。與有並合。
又復說言。
虛空在物。如器中果。
二俱不然。
何以故。若言並合。則有三種。
一。異業合。如飛鳥集樹。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三。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在一處。
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
一。是物業。二。虛空業。
若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空。物則不遍。如其不遍。是亦無常。
若言。
虛空是常。其性不動。與動物合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虛空若常。物亦應常。
物若無常。空亦無常。若言虛空。亦常。無常。無有是處。若共業合。是義不然。
何以故。虛空名遍。若與業合。業亦應遍。若是遍者。應一切遍。若一切遍。應一切合。不應說有。合與不合。
若言。
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
是義不然。
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無後有。是無常法。
是故不得。說言虛空。已合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有。是物無常。虛空若爾。亦應無常。
若言。
虛空在物。如器中果。
是義不然。
何以故。如是虛空。先無器時。在何處住。若有住處。虛空則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虛空。離空有住。有物亦應。離虛空住。是故當知。無有虛空。
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為虛空。當知虛空。是無常法。
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
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為無常。
善男子。譬如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物。次第無常。
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
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
風依虛空。虛空無常故。風亦無常。
若無常者。云何說言。虛空是常。遍一切處。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共諍。
何以故。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佛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何等為十。
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親近善友。四者。內善思惟。五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於正法。十者。憐愍眾生。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如優鉢羅花。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
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何等名為。世智有無。
佛言。
善男子。世智若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識。亦如是。
善男子。是名世智說有。我亦說有。
善男子。世智說色。無有常樂我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名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間智者。即佛菩薩。一切聖人。若諸聖人。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云何如來。說佛色身。常恒無變。
世間智者。所說無法。云何如來。說言是有。如來世尊。作如是說。云何復言。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如來已離。三種顛倒。所謂。想倒。心倒。見倒。應說佛色。實是無常。今乃說常。云何得名。遠離顛倒。不與世諍。
佛言。
善男子。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恒無變。
迦葉菩薩言。
世尊。云何為色。從煩惱生。
善男子。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
所以者何。知罪過已。則能遠離。
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所在。然後授藥。
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林中。捨之而還。盲人於後。甚難得出。設得出者。身體壞盡。
世間凡夫。亦復如是。不能知見。三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離。知罪過已。雖受果報。果報輕微。
善男子。有四種人。
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輕。受報時重。三。作業時重。受報亦重。四。作業時輕。受報亦輕。
善男子。若人能觀。煩惱罪過。是人作業。受果俱輕。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
我應遠離。如是等漏。又復不應。作如是等。鄙惡之事。
何以故。我今未得。脫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報故。我若修道。當因是力。破壞諸苦。
是人觀已。貪欲瞋恚。愚癡微弱。既見貪欲。瞋癡輕已。其心歡喜。
復作是念。
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緣力故。令我得離。不善之法。親近善法。是故現在。得見正道。應當勤加。而修習之。
是人因是。勤修道力。遠離無量。諸惡煩惱。及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果報。
是故我於。契經中說。當觀一切。有漏煩惱。及有漏因。
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觀漏。不觀漏因。則不能斷。諸煩惱也。
何以故。智者觀漏。從是因生。我今斷因。漏則不生。
善男子。如彼醫師。先斷病因。病則不生。智者先斷。煩惱因者。亦復如是。有智之人。先當觀因。次觀果報。知從善因。生於善果。知從惡因。生於惡果。觀果報已。遠離惡因。觀果報已。復當次觀。煩惱輕重。觀輕重已。先離重者。既離重已。輕者自去。
善男子。智者若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是人爾時。精勤修道。不息不悔。親近善友。至心聽法。為滅如是。諸煩惱故。
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輕。必可除差。雖得苦藥。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復如是。勤修聖道。歡喜不愁。不息不悔。
善男子。若人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除煩惱故。勤修聖道。是人不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不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勤修習。是人則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善男子。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斷煩惱。修行道者。即是如來。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識常。
善男子。不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悉是無常。
善男子。世間智者。一切聖人。菩薩諸佛。說是二義。我亦如是。說是二義。是故我說。不與世間。智者共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三有漏者。云何名為。欲漏。有漏。無明漏耶。
佛言。
善男子。欲漏者。內惡覺觀。因於外緣。生於欲漏。
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難言。
阿難。汝今受此女人。所說偈頌。是偈乃是。過去諸佛。之所宣說。
是故一切。內惡覺觀。外諸因緣。名之為欲。是名欲漏。
有漏者。色無色界。內諸惡法。外諸因緣。除欲界中。外諸因緣。內諸覺觀。是名有漏。
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
善男子。無明即是。一切諸漏根本。
何以故。一切眾生。無明因緣。於陰入界。憶想作相。名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以是因緣。生一切漏。
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無明者。即是貪因。瞋因。癡因。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緣。生於貪欲瞋癡。今何因緣。乃說無明。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惟。
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為無明。不善思惟。如子生牙。子是近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無明即漏。云何復言。因無明故。生於諸漏。
佛言。
善男子。如我所說。無明漏者。是內無明。因於無明。生諸漏者。是內外因。若說無明漏。是名內倒。不識無常。苦。空。無我。若說一切。煩惱因緣。是名不知。外我我所。若說無明漏。是名無始無終。從無明生。陰入界等。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有智之人。知於漏因。云何名為。知於漏因。
善男子。智者當觀。
何因緣故。生是煩惱。造作何行。生此煩惱。於何時中。生此煩惱。共誰住時。生此煩惱。何處止住。生此煩惱。觀何事已。生於煩惱。受誰房舍。臥具飲食。衣服湯藥。而生煩惱。
何因緣故。轉下作中。轉中作上。下業作中。中業作上。
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則得遠離。生漏因緣。如是觀時。未生煩惱。遮令不生。已生煩惱。便得除滅。
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眾生一身。云何能起。種種煩惱。
佛言。
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種種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眾生亦爾。器雖是一。愛因緣故。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迦葉菩薩言。
世尊。智者云何。觀於果報。
善男子。智者當觀。
諸漏因緣。能生地獄。餓鬼畜生。是漏因緣。得人天身。即是無常。苦。空。無我。是身器中。得三種苦。三種無常。是漏因緣。能令眾生。作五逆罪。受諸惡報。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誹謗三寶。智者當觀。
我既受得。如是之身。不應生起。如是煩惱。受諸惡果。
迦葉菩薩言。
世尊。有無漏果。復言智者。斷諸果報。無漏果報。在斷中不。諸得道人。有無漏果。如其智者。求無漏果。云何佛說。一切智者。應斷果報。若其斷者。今諸聖人。云何得有。
善男子。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如世間人。說泥即瓶。縷即是衣。是名因中說果。果中說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我亦如是。因中說果。
先於經中。作是說言。
我從心身。至梵天邊。
是名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此六入者。名過去業。是名果中說因。
善男子。一切聖人。真實無有。無漏果報。一切聖人。修道果報。更不生漏。是故名為。無漏果報。
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觀時。即得永滅。煩惱果報。
善男子。智者觀已。為斷如是。煩惱果報。修習聖道。聖道者。即空無相願。修是道已。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