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

師子吼言。

世尊。如佛所說。一切諸法。有二種因。

一者。正因。二者。緣因。

以是二因。應無縛解。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有縛解。

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滅。不至彼陰。雖不至彼。能生彼陰。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眾生亦爾。云何縛解。

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遶。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虛冷。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

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

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

是中陰中。有三種食。

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

中陰二種。

一。善業果。二。惡業果。

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牉合之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狂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

以四倒故。作善惡行。煩惱作業。業作煩惱。是名繫縛。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是人若得。親近於佛。及佛弟子。諸善知識。便得聞受。十二部經。以聞法故。觀善境界。觀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見。得知見故。於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歡樂。不生歡樂故。能破貪心。破貪心故。修八聖道。修八聖道。故得無生死。無生死故。名得解脫。如火不遇薪。名之為滅。滅生死故。名為滅度。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師子吼言。

空中無刺。云何言拔。陰無繫者。云何繫縛。

佛言。

善男子。以煩惱鎖。繫縛五陰。離五陰已。無別煩惱。離煩惱已。無別五陰。

善男子。如柱持屋。離屋無柱。離柱無屋。眾生五陰。亦復如是。有煩惱故。名為繫縛。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善男子。如拳合掌。繫結等三。合散生滅。更無別法。眾生五陰。亦復如是。有煩惱故。名為繫縛。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善男子。如說名色。繫縛眾生。名色若滅。則無眾生。離名色已。無別眾生。離眾生已。無別名色。亦名名色。繫縛眾生。亦名眾生。繫縛名色。

師子吼言。

世尊。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來。說言名色。繫縛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眾生。言眾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繫縛眾生。即是名色。繫縛名色。

佛言。

善男子。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合也。名之與色。亦復如是。以是義故。我言名色。繫縛眾生。若離名色。則得解脫。是故我言。眾生解脫。

師子吼言。

世尊。若有名色。是繫縛者。諸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繫縛。

善男子。解脫二種。

一者。子斷。二者。果斷。

言子斷者。名斷煩惱。阿羅漢等。已斷煩惱。眾結爛壞。是故子結。不能繫縛。未斷果故。名果繫縛。諸阿羅漢。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可言果繫。不得說言。名色繫縛。

善男子。譬如然燈。油未盡時。明則不滅。若油盡者。滅則無疑。

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諸煩惱。燈喻眾生。一切眾生。煩惱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斷者。則入涅槃。

師子吼言。

世尊。燈之與油。二性各異。眾生煩惱。則不如是。眾生即是煩惱。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名五陰。五陰名眾生。五陰名煩惱。煩惱名五陰。

云何如來。喻之於燈。

佛言。

善男子。喻有八種。

一者。順喻。二者。逆喻。三者。現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後喻。七者。先後喻。八者。遍喻。

云何順喻。

如經中說。

天降大雨。溝瀆皆滿。溝瀆滿故。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小泉滿。小泉滿故。大泉滿。大泉滿故。小池滿。小池滿故。大池滿。大池滿故。小河滿。小河滿故。大河滿。大河滿故。大海滿。

如來法雨。亦復如是。眾生戒滿。戒滿足故。不悔心滿。不悔心滿故。歡喜滿。歡喜滿故。遠離滿。遠離滿故。安隱滿。安隱滿故。三昧滿。三昧滿故。正知見滿。正知見滿故。厭離滿。厭離滿故。呵責滿。呵責滿故。解脫滿。解脫滿故。涅槃滿。

是名順喻。

云何逆喻。

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小河有本。所謂大池。大池有本。所謂小池。小池有本。所謂大泉。大泉有本。所謂小泉。小泉有本。所謂大坑。大坑有本。所謂小坑。小坑有本。所謂溝瀆。溝瀆有本。所謂大雨。

涅槃有本。所謂解脫。解脫有本。所謂呵責。呵責有本。所謂厭離。厭離有本。所謂正知見。正知見有本。所謂三昧。三昧有本。所謂安隱。安隱有本。所謂遠離。遠離有本。所謂喜心。喜心有本。所謂不悔。不悔有本。所謂持戒。持戒有本。所謂法雨。是名逆喻。

云何現喻。

如經中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

是名現喻。

云何非喻。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

大王。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

大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

王若聞者。當設何計。

王言。

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惟當專心。持戒布施。

我即讚言。

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

王言。

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

我言。

大王。於人天中。多受快樂。

王言。

世尊。尼拘陀樹。持戒布施。亦於人天。受安隱耶。

我言。

大王。尼拘陀樹。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則受無異。

是名非喻。

云何先喻。

我經中說。譬如有人。貪著妙花。採取之時。為水所漂。眾生亦爾。貪受五欲。為生死水。之所漂沒。

是名先喻。

云何後喻。

如法句說。

莫輕小罪。
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是名後喻。

云何先後喻。

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復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

云何遍喻。

如經中說。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黃。

諸天見已。心生歡喜。

是葉不久。必當墮落。

其葉既落。復生歡喜。

是枝不久。必當變色。

枝既變色。復生歡喜。

是色不久。必當生疱。

見已復喜。

是疱不久。必當生嘴。

見已復喜。

是嘴不久。必當開剖。

開剖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照。八十由延。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

善男子。我諸弟子。亦復如是。

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

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鬚髮。

其色變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初生疱者。喻我弟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嘴者。喻於十住菩薩。得見佛性。

開剖者。喻於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香者。喻於十方。無量眾生。受持禁戒。

光者。喻於如來。名號無礙。周遍十方。

夏三月者。喻三三昧。

三十三天。受快樂者。喻於諸佛。在大涅槃。得常樂我淨。

是名遍喻。

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盡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復全取。如言如來。面如滿月。是名少分。

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見乳。轉問他言。

乳為何類。

彼人答言。

如水蜜貝。

水則濕相。蜜則甜相。貝則色相。雖引三喻。未即乳實。

善男子。我言燈喻。喻於眾生。亦復如是。

善男子。離水無河。眾生亦爾。離五陰已。無別眾生。

善男子。如離箱輿。輪軸輻輞。更無別車。眾生亦爾。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燈喻者。諦聽諦聽。我今當說。

炷者。喻於二十五有。

油者。喻愛。

明喻。智慧。

除破黑闇。喻破無明。

煖。喻聖道。

如燈油盡。明焰則滅。眾生愛盡。則見佛性。雖有名色。不能繫縛。雖復處在。二十五有。不為諸有。之所污染。

師子吼言。

世尊。眾生五陰。空無所有。誰有受教。修習道者。

佛言。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

師子吼言。

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滅。是念念滅。亦相似相續。云何修習。

佛言。

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令飢者。而得飽滿。

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樹林草木。

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心不斷故。名為增長。

善男子。如人誦書。所誦字句。不得一時。前不至中。中不至後。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滅。以久修故。而得通利。

善男子。譬如金師。從初習作。至于皓首。雖念念滅。前不至後。以積習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稱。善好金師。讀誦經書。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種子。地亦不教。汝當生芽。以法性故。牙則自生。乃至花亦不教。汝當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眾生修道。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數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雖念念滅。而至千萬。眾生修道。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燈念念滅。初滅之焰。不教後焰。我滅汝生。當破諸闇。

善男子。譬如犢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實無人教。雖念念滅。而初飢後飽。是故當知。不應相似。若相似者。不應異生。眾生修道。亦復如是。初雖未增。以久修故。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師子吼言。

世尊。如佛所說。須陀洹人。得果證已。雖生惡國。猶故持戒。不殺盜婬。兩舌飲酒。須陀洹陰。即此處滅。不至惡國。修道亦爾。不至惡國。若相似者。何故不生。淨妙國土。若惡國陰。非須陀洹陰。云何而得。不作惡業。

佛言。

善男子。須陀洹者。雖生惡國。終不失於。須陀洹名。陰不相似。是故我引。犢子為喻。須陀洹人。雖生惡國。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師子王。是故一切飛鳥。走獸絕跡。此山無敢近者。有時是王。至雪山中。一切鳥獸。猶故不住。

須陀洹人。亦復如是。雖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諸惡。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雖滅。以其力勢。能令是人。不生不死。

善男子。如須彌山。有上妙藥。名楞伽利。有人服之。雖念念滅。以藥力故。不遇患苦。

善男子。如轉輪王。所坐之處。王雖不在。無人敢近。

何以故。王威力故。

須陀洹人。亦復如是。雖生惡國。不修習道。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善男子。須陀洹陰。於此而滅。雖生異陰。猶故不失。須陀洹陰。

善男子。譬如眾生。為果實故。於種子中。多役作業。糞治溉灌。未得果實。而子復滅。亦得名為。因子得果。須陀洹陰。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資產巨富。惟有一子。先已終歿。其子有子。復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命終。孫聞是已。還收產業。雖知財貨。非其所作。然其收取。無遮護者。

何以故。以姓一故。

須陀洹陰。亦復如是。

師子吼言。

如佛說偈。

比丘若修習。
戒定及智慧。
當知是不退。
親近大涅槃。

世尊。云何修戒。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佛言。

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為自利。人天受樂。不為度脫。一切眾生。不為擁護。無上正法。但為利養。畏三惡道。為命。色。力。安。無礙辯。畏懼王法。惡名穢稱。為世事業。如是護戒。則不得名。修習戒也。

善男子。云何名為。真修習戒。

受持戒時。若為度脫。一切眾生。為護正法。度不度故。解未解故。歸無歸故。未入涅槃。令得入故。如是修時。不見戒。不見戒相。不見持者。不見果報。不觀毀犯。

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戒也。

云何復名。修習三昧。

修三昧時。為自度脫。為於利養。不為眾生。不為護法。為見貪欲。穢食等過。男女等根。九孔不淨。鬪訟打刺。互相殺害。若為此事。修三昧者。是則不名。修習三昧。

善男子。云何復名。真修三昧。

若為眾生。修習三昧。於眾生中。得平等心。為令眾生。得不退法。為令眾生。得聖心故。為令眾生。得大乘故。為欲護持。無上法故。為令眾生。不退菩提故。為令眾生。得首楞嚴故。為令眾生。得金剛三昧故。為令眾生。得陀羅尼故。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為令眾生。見佛性故。作是行時。不見三昧。不見三昧相。不見修者。不見果報。

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三昧。

云何復名。修於智慧。

若有修者。作是思惟。

我若修習。如是智慧。則得解脫。度三惡道。誰能利益。一切眾生。誰能度人。於生死道。佛出世難。如優曇鉢花。我今能斷。諸煩惱結。必得解脫果。是故我當。勤修智慧。速斷煩惱。早得度脫。

如是修者。不得名為。修習智慧。

云何名為。真修習者。

智者若觀。生老死苦。一切眾生。無明所覆。不知修習。無上正道。

願我此身。悉代眾生。受大苦惱。眾生所有。貧窮下賤。破戒之心。貪瞋癡業。願皆悉來。集于我身。願諸眾生。不生貪取。不為名色。之所繫縛。願諸眾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處之不厭。願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修時。不見智慧。不見智慧相。不見修者。不見果報。是則名為。修習智慧。

善男子。修習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薩。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聲聞。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修習於戒。

若能破壞。一切眾生。十六惡律儀。

何等十六。

一者。為利。餧養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餧養猪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餧養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者。為利。養鷄令肥。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者。劫奪。十二者。魁膾。十三者。網捕飛鳥。十四者。兩舌。十五者。獄卒。十六者。咒龍。

能為眾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是名修戒。

云何修定。

能斷一切。世間三昧。所謂。無身三昧。能令眾生。生顛倒心。謂是涅槃。

有無邊心三昧。淨聚三昧。世邊三昧。世斷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眾生。生顛倒心。謂是涅槃。

若能永斷。如是三昧。是則名為。修習三昧。

云何復名。修習智慧。

能破世間。所有惡見。一切眾生。悉有惡見。所謂。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識亦如是。常即是我。色滅我存。色即是我。色滅我滅。

復有人言。

作者名我。受者名色。

復有人言。

作者名色。受者名我。

復有人言。

無作無受。自生自滅。悉非因緣。

復有人言。

無作無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

復有人言。

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一切悉是。時節所作。

復有人言。

作者受者。悉無所有。地等五大。名為眾生。

善男子。若能破壞。一切眾生。如是惡見。是則名為。修智慧也。

善男子。修習戒者。為身寂靜。

修習三昧。為心寂靜。

修習智慧。為壞疑心。

壞疑心者。為修習道。

修習道者。為見佛性。

見佛性者。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得無上。大涅槃故。

得大涅槃者。為斷眾生。一切生死。

一切煩惱。一切諸有。一切諸界。一切諸諦故。斷於生死。乃至斷諦。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師子吼言。

世尊。如佛所說。若不生不滅。名大涅槃者。生亦如是。不生不滅。何故不得。名為涅槃。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雖復。不生不滅。而有始終。

世尊。是生死法。亦無始終。若無始終。則名為常。常即涅槃。何故不名。生死為涅槃耶。

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為涅槃也。

何以故。涅槃之體。無因果故。

師子吼言。

世尊。夫涅槃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說。

從因故生天。從因墮惡道。

從因故涅槃。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沙門道果。

言沙門者。謂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謂八聖道。沙門果者。所謂涅槃。

世尊。涅槃如是。豈非果耶。云何說言。涅槃之體。無因無果。

佛言。

善男子。我所宣說。涅槃因者。所謂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無因。能破煩惱。故名大果。不從道生。故名無果。是故涅槃。無因無果。

師子吼言。

世尊。眾生佛性。為悉共有。為各各有。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眾生。亦應同得。

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餘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亦爾。一人得時。餘亦應得。若各各有。則是無常。

何以故。可算數故。

然佛所說。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應說言。諸佛平等。亦不應說。佛性如空。

佛言。

善男子。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諸佛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聖道者。當知是人。則得明見。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則成醍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師子吼言。

如佛所說。忍辱草者。一耶。多耶。如其一者。牛食則盡。如其多者。云何而言。眾生佛性。亦如是耶。如佛所說。若有修習。八聖道者。則見佛性。是義不然。

何以故。道若一者。如忍辱草。則應有盡。如其有盡。一人修已。餘則無分。若道多者。云何得言。具足修習。亦不得名。薩婆若智。

佛言。

善男子。如平坦路。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障礙者。中路有樹。其陰清涼。行人在下。憩駕止息。然其樹陰。常住不移。亦不消壞。無持去者。路喻聖道。陰喻佛性。

善男子。譬如大城。唯有一門。雖有多人。經由入出。都無有能。作障礙者。亦復無人。破壞毀落。而齎持去。

善男子。譬如橋梁。行人所由。亦無有人。遮止障礙。毀壞持去。

善男子。譬如良醫。遍療眾病。亦無有能。遮止是醫。治此捨彼。聖道佛性。亦復如是。

師子吼言。

世尊。所引諸喻。義不如是。

何以故。先者在路。於後則妨。云何而言。無有障礙。餘亦皆爾。聖道佛性。若如是者。一人修時。應妨餘者。

佛言。

善男子。如汝所言。義不相應。我所喻道。是少分喻。非一切也。

善男子。世間道者。則有障礙。此彼之異。無有平等。無漏道者。則不如是。能令眾生。無有障礙。平等無二。無有方處。此彼之異。如是正道。能為一切。眾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猶如明燈。照了於物。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同無明。因緣於行。不可說言。一人無明。因緣行已。其餘應無。一切眾生。悉有無明。因緣於行。是故說言。十二因緣。一切平等。眾生所修。無漏正道。亦復如是。等斷眾生。煩惱四生。諸界有道。以是義故。名為平等。其有證者。彼此知見。無有障礙。是故得名。薩婆若智。

師子吼言。

一切眾生。身不一種。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餓鬼。地獄之身。如是多身。差別非一。云何而言。佛性為一。

佛言。

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復如是。名字雖變。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殺人。實不置毒。於醍醐中。眾生佛性。亦復如是。雖處五道。受別異身。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師子吼言。

世尊。十六大國。有六大城。所謂。舍婆提城。婆枳多城。瞻婆城。毘舍離城。波羅㮏城。王舍城。如是六城。世中最大。何故如來捨之。在此邊地弊惡。極陋隘小。拘尸那城。入般涅槃。

善男子。汝不應言。拘尸那城。邊地弊惡。最陋隘小。應言是城。微妙功德。之所莊嚴。

何以故。諸佛菩薩。所行處故。

善男子。如賤人舍。王若過者。則應讚歎。是舍嚴麗。功德成就。能令大王。迴駕臨顧。

善男子。如人重病。服穢弊藥。服已病愈。即應歡喜。讚歎是藥。最上最妙。能愈我病。

善男子。如人乘船。在大海中。其船卒壞。無所依倚。因倚死屍。得到彼岸。到彼岸已。應大歡喜。讚歎是屍。我賴相遇。而得安隱。

拘尸那城。亦復如是。乃是諸佛。菩薩行處。云何而言。邊地弊惡。陋隘小城。

善男子。我念往昔。過恒河沙劫。劫名善覺。時有聖王。姓憍尸迦。七寶成就。千子具足。其王始初。造立此城。周匝縱廣。十二由延。七寶莊嚴。土多有河。其水清淨。柔軟甘美。所謂。尼連禪河。伊羅跋提河。熙連禪河。伊搜末塠河。毘婆舍那河。如是等河。其數五百。河此彼岸。樹木繁茂。花果鮮潔。爾時人民。壽命無量。

時轉輪聖王。過百年已。作是唱言。

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若能修習。十善法者。能斷如是。無常大苦。

人民聞已。咸共奉修。十善之法。我於爾時。聞佛名號。受持十善。思惟修習。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是心已。復以是法。轉教無量。無邊眾生。言一切法。無常變壞。是故我今。續於此處。亦說諸法。無常變壞。惟說佛身。是常住法。

我憶往昔。所行因緣。是故今來。在此涅槃。亦欲酬報。此地往恩。以是義故。我經中說。我眷屬者。受恩能報。

復次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無量時。爾時此城。名拘舍跋提。周匝縱廣。五十由延。時閻浮提。居民隣接。鷄飛相及。有轉輪王。名曰善見。七寶成就。千子具足。王四天下。

第一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時轉輪王。見其太子。成辟支佛。威儀庠序。神通希有。見是事已。即捨王位。如棄涕唾。出家在此。娑羅樹間。八萬歲中。修習慈心。悲喜捨心。各八萬歲。

善男子。欲知爾時。善見聖王。則我身是。是故我今。常樂遊止。如是四法。是四法者。名為三昧。以是義故。如來之身。常樂我淨。

善男子。以是因緣。今來在此。拘尸那城。娑羅樹間。三昧正受。

善男子。我念往昔。過無量劫。此城爾時。名迦毘羅衛。其城有王。名曰白淨。其王夫人。名曰摩耶。王有一子。名悉達多。

爾時王子。不由師教。自然思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犍連。給侍弟子。名曰阿難。

爾時世尊。在雙樹間。演說如是。大涅槃經。我時在會。得預斯事。聞諸眾生。悉有佛性。聞是事已。即於菩提。得不退轉。

尋自發願。

願未來世。成佛之時。父母國土。名字弟子。侍使之人。說法教化。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以是因緣。今來在此。敷揚演說。大涅槃經。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頻婆娑羅王。遣使而言。

悉達太子。若為聖王。我當臣屬。若不樂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願先來至。此王舍城。說法度人。受我供養。

我時默然。已受彼請。

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向竭闍國時。伊連禪河。有婆羅門。姓迦葉氏。與五百弟子。在彼河側。求無上道。我為是人。故往說法。

迦葉言。

瞿曇。我今年邁。已百二十。摩伽陀國。所有人民。及其大王。頻婆娑羅。咸謂我已。證羅漢果。我今若當。在於汝前。聽受法者。一切人民。或生倒心。

大德迦葉。非羅漢耶。

幸願瞿曇。速往餘處。若此人民。定知瞿曇。功德勝我。我等無由。復得供養。

我時答言。

迦葉。汝若於我。不生殷重。大瞋恨者。見容一宿。明當早去。

迦葉言。

瞿曇。我心無他。深相愛重。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我言。

迦葉。毒中之毒。不過三毒。我今已斷。世間之毒。我所不畏。

迦葉復言。

苟能不畏。善哉。聽住。

善男子。我於爾時。故為迦葉。現十八變。如經中說。

爾時迦葉。及其眷屬。五百等輩。見聞是已。證羅漢果。

是時迦葉。復有二弟。

一名。伽耶迦葉。二名。那提迦葉。

師徒眷屬。復有五百。亦皆證得。阿羅漢果。

時王舍城。六師之徒。聞是事已。即於我所。生大惡心。我時赴信。受彼王請。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與無量。百千之眾。悉來奉迎。我為說法。

時聞法已。欲界諸天。八萬六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頻婆娑羅王。所將營從。十二萬人。得須陀洹果。無量眾生。成就忍心。既入城已。度舍利弗。大目犍連。及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令捨本心。出家學道。

我即住彼。受王供養。外道六師。相與聚集。詣舍衛城。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須達多。為兒娉婦。詣王舍城。既達彼城。寄止長者。珊檀那舍。

時此長者。中夜而起。告諸眷屬。

仁等可起。速共莊嚴。掃治宅舍。辦具餚饍。

須達聞已。尋自思惟。

將非欲請。摩伽王耶。為有婚姻。歡樂會乎。

思惟是已。尋前問言。

大士欲請。摩伽陀王。頻婆娑羅耶。為有婚姻。歡樂會乎。遽務不安。乃如是耶。

長者答言。

不也。居士。我明請佛。無上法王。

須達長者。初聞佛名。身毛皆竪。尋復問言。

何等名佛。

長者答言。

汝不聞耶。迦毘羅城。有釋種子。字悉達多。姓瞿曇氏。父名白淨。其生未久。相師占之。定當得作。轉輪聖王。如菴羅果。已在手中。

心不願樂。捨之出家。無師自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貪恚癡盡。常住無變。不生不滅。無有憂畏。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猶如父母。等視一子。所有身心。眾中最勝。雖勝一切。而無憍慢。塗割二事。其心無二。智慧通達。於法無礙。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處。故號為佛。明受我請。是故怱怱。未暇相瞻。

須達多言。

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無上。今在何處。

長者答言。

今在此間。王舍大城。住迦蘭陀。竹林精舍。

時須達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無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處。作是念時。忽然大明。其明猛盛。猶如白日。即尋光出。至城門下。佛神力故。門自開闢。既出門已。路有天祠。須達經過。禮拜致敬。尋還黑闇。心生惶怖。復欲還返。所止之處。

時彼城門。有一天神。告須達言。

仁者若往。如來所者。多獲善利。

須達多言。

云何善利。

答言。

長者。假使有人。真寶珓珞。駿馬百匹。香象百頭。寶車百乘。鑄金為人。其數復百。端正女人。身珮瓔珞。眾寶廁填。上妙宮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鏤。金盤銀粟。銀盤金粟。數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轉。盡閻浮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發意一步。詣如來所。

須達多言。

善男子。汝是誰耶。

答言。

長者。我是勝相。婆羅門子。是汝往昔。善知識也。我因往日。見舍利弗。大目犍連。心生歡喜。捨身得作。北方天王。毘沙門子。專知守護。此王舍城。我因禮拜。舍利弗等。生歡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況當得見。如來大師。禮拜供養。

須達長者。聞是事已。即還復道。來詣我所。到已頭面。敬禮我足。我時即為。如應說法。長者聞已。得須陀洹果。

既獲果證。復請我言。

如來大慈。惟願臨顧。至舍衛城。受我微供。

我即問言。

卿舍衛國。頗有精舍。相容受不。

須達多言。

若佛哀愍。必見垂顧。便當自竭。營辦成立。

善男子。我於爾時。默然受請。

須達長者。已蒙聽許。即白我言。

我從昔來。未為斯事。惟願如來。遣舍利弗。指授儀則。

我即顧命。勅令營佐。

時舍利弗。與須達多。共載一車。往舍衛城。我神力故。經一日夜。便到所止。

時須達多。白舍利弗。

大德。此大城外。何處有地。不近不遠。多饒泉池。有好林樹。花果欝茂。清淨閑豫。我當於中。為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

舍利弗言。

祇陀園林。不近不遠。清淨寂寞。多有泉池。樹木花果。隨時而有。此處最勝。可安立精舍。

時須達多。聞是語已。即往祇陀。大長者所。告祇陀言。

我今欲為。無上法王。造立僧坊。惟仁園地。任中造立。吾今欲買。能見與不。

祇陀答言。

設以真金。遍布其地。猶不相與。

須達多言。

善哉。祇陀。林地屬我。汝便取金。

祇陀答言。

我園不賣。云何取金。

須達多言。

若意不了。當共往詣。斷事人所。

時二長者。即共俱往。斷事者所。

斷事者言。

園屬須達。祇陀取金。

須達長者。即時使人。車馬載負。隨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

祇陀言曰。

長者若悔。隨意聽止。

須達多言。

吾不悔也。

自念當出。何藏金足。

祇陀念言。

如來法王。真實無上。所說妙法。清淨無染。故使斯人。輕寶乃爾。

即語須達。

餘未遍者。不復須金。請以見與。我自為佛。造立門樓。常使如來。經由出入。

祇陀長者。自造門樓。須達長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禪房靜處。六十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別異。厨坊浴室。洗脚之處。大小圊廁。無不備足。

所設已訖。即執香鑪。向王舍城。遙作是言。

所設已辦。惟願如來。慈哀憐愍。為諸眾生。受是住處。

我時玄知。是長者心。即與大眾。發王舍城。譬如壯士。屈伸臂頃。至舍衛城。祇陀園林。須達精舍。我既到已。須達長者。以其所設。奉施於我。我時受已。即住其中。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