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七十六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六

四轉輪王品第二十六之二

大王。過去有王。名曰地天。如法為王名為法王。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明珠寶。玉女寶。長者寶。主兵寶。是名七寶。

大王。彼地天王父。名曰地生。彼地生王。臨命終時。其地天最為長子。其地生命終之後。輔相大臣。灌地天頂。以為大王。即為剎利。灌頂大王。

時地天王。既為剎利。灌頂王已。於十五日。月盛圓滿。受齋之日。沐浴洗頭。剪除鬚鬢。及以爪甲已。著新淨衣。以諸花鬘。種種瓔珞。天冠臂印。環釧耳璩。莊嚴其身。在高樓上。婇女圍遶。即於東方。有金輪寶。千輻不減。轂輞具足。光明照耀。縱廣七肘。純是真金。

大王。時地天王。見是事已。即作是念。

我昔曾聞。先舊人說。若剎利灌頂王。於十五日。月圓滿時。受齋之日。沐浴洗頭。剪除鬚鬢。及除爪甲。著不污衣。以諸花鬘。種種瓔珞。天冠臂印。環釧鉺璩。莊嚴其身。在高樓上。婇女圍遶。若於東方。有金輪寶。轂輞具足。千輻不減。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定當得作。轉輪聖王。

復作是念。

我今豈可。作輪王耶。我今當試。

大王。爾時地天王。即從坐起。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對輪合掌。向彼天輪。作如是言。

寶輪可下。在地而住。

作是語已。彼天寶輪。從空下地。住在王前。

時地天王。即以妙香。用塗其手。勝妙好衣。以拭輪寶。以其右手。接取輪寶。置左手中。復以右手。摩拭其輪。作如是言。

汝今應當。降伏東方。

作是語已。時金輪寶。飛昇虛空。左右旋轉。即往東方。至彼往昔。轉輪王道。其道平正。布散諸花。甚可愛樂。輪所經處。皆悉平正。無有高下。以王福力。河池井泉。枯竭之處。八功德水。悉皆盈滿。一切所有。樹林花果。枯悴之者。悉皆敷榮。已敷榮者。更增欝茂。

大王。爾時。地天轉輪聖王。即與四兵。隨輪而去。輪寶若住。王亦隨住。王所至處。所有國土。大小諸王。與其臣民。各以金盤。盛滿銀粟。或以銀盤。盛滿金粟。奉迎大王。

各作是言。

善哉大王。善來大王。此諸國土。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唯願大王。受此國土。攝化人民。我等皆當。奉給左右。唯願止住。

爾時。地天轉輪聖王。告彼諸國王。及臣民等。作如是言。

我今不須。國土寶物。汝自受用。汝今若欲。隨順我者。應離殺生。亦莫偷盜。亦莫邪婬。亦莫妄語。亦莫兩舌。亦勿惡口。亦莫綺語。亦莫貪欲。亦莫瞋恚。亦莫邪見。

汝等應當。自住十善。亦教他人。令住十善。我則知汝。歸從於我。受我教勅。我觀汝等。猶如我子。汝等常應供養。父母師長。及諸沙門。婆羅門等。莫作非法。不善惡行。亦勸他人。令行善法。若能如是。我知汝等。一切國土。所有人民。悉皆歸從。降伏於我。

又復告言。

汝等常應。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及諸沙門。諸婆羅門。莫作非法。不善惡行。亦勸他人。令行善法。若能如是。我知汝等。一切國土。所有人民。悉皆歸從。降屬於我。

爾時聖王。及諸四兵。如是漸漸。度於大海。降弗婆提。過盡人境。輪寶乃住。如是乃至。南西北方。及欝單越。悉降伏已。度彼北海。盡人境已。王及輪寶。還閻浮提。本宮門上。在虛空中。停住不動。

爾時。地天轉輪聖王。如是降伏。四天下已。還閻浮提。即便止住。地天大王。及與輪寶。還來至此。閻浮提時。彼四天下。變成七寶。端嚴姝特。

何謂七寶。

所謂。金。銀。琉璃。頗梨。車璩。赤珠。馬瑙。

爾時輪寶。於四天下。周迴旋轉已。一切地獄。畜生餓鬼。八難消滅。於四天下。所有一切。不善惡聲。悉皆除滅。況有造作。諸惡業者。

何以故。皆是地天聖王。本願力故。

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不假種植。處處皆生。自然秔米。淨無糠糩。

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自然而生。天樹寶衣。

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一切病患。悉皆除愈。唯除三患。

何等為三。

一者。求欲。二者。段食。三者。衰老。

又復輪寶。旋轉之時。四天下中。所有人民。壽千萬歲。

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一切人民。所有苦惱。自然消滅。

如是等無量。無邊希有。不可思議之事。出現於世。

爾時地天大王。復於久時。作如是念。

我今於此。受諸快樂。五欲眾具。頗更有處。勝此以不。

復自思念。

我昔曾聞。須彌頂上。有三十三天。五欲資具。其事云何。

爾時地天大王。未除愛欲。厭惡人間。所有五欲。資財之具。欣彼天中。上妙之樂。

我今寧可。往彼天上。

爾時地天大王。作是念已。王及四兵。忽然之頃。至忉利天。

爾時帝釋。遙見地天大王。作如是言。

善來大王。善哉大王。

即分半座。命王令坐。王即就坐。

爾時地天。在彼天上。經無量百千歲。分位而治。

爾時地天大王。復於久時。生大貪心。作如是念。

我今應當。退彼天主。獨為天王。

作是念已。即從帝釋。半座而墮。并及四兵。至閻浮提。安隱城中。

爾時地天大王。久在天上。受勝妙樂。心生耽樂。忽至人間。不能堪受。人中資具。身心沈沒。猶如醍醐。置熱沙中。尋即消化。莫知所在。地天大王。身心沈沒。不能堪忍。人中所有。飲食精氣。亦復如是。

爾時地天大王。身心疲頓。而說偈言。

諸王大自在。
不能除渴愛。
如乾草遇火。
是故應捨欲。

常行於婬欲。
未曾滿足時。
如渴飲鹹水。
終不能除渴。

如眾流歸海。
終無有滿足。
愛欲亦如是。
曾無滿足時。

如火焚草木。
無有厭足時。
愛欲亦如是。
終無有滿足。

猶如深谷響。
隨聲無休息。
聞聲亦如是。
亦無休息時。

亦如盛香篋。
受香無簡擇。
嗅香亦如是。
亦無有厭足。

如杓撓美食。
終無知止足。
舌貪嗜美味。
亦無於止足。

如鏡現面像。
亦無有厭足。
如是行欲人。
於欲無厭足。

如虛空受風。
未曾有厭足。
身常受諸觸。
終無厭足時。

如夢中飲水。
終不能除渴。
意所受諸法。
亦無有厭足。

貪求愛欲人。
復增長愛欲。
觀於諸境界。
愛無厭足時。

見欲增苦惱。
猶如火焚薪。
滅除諸愛欲。
亦如水滅火。

佛言。

大王。汝知爾時。地天大王。豈異人乎。大王當知。勿作異觀。地天王者。即我身是。

大王當知。彼地天大王。往昔之時。豪富自在。貪求無厭。遂便命終。

何以故。諸根無厭。境無能滿。諸根如鏡。境如光影。諸根如幻。境界如夢。

大王。應當安心此法。深自觀察。勿隨他教。

大王。此法。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菩提。

大王。應當遠離。一切豪貴。應當消竭。一切渴海。倒憍慢山。遠離一切衰禍。於一切法平等。非一切凡夫地。亦非聲聞。之所能行。

又非一切。緣覺境界。乃是一切。菩薩所行。一切諸佛。正覺所證。

王當安心。勿令散亂。應作是念。

我當云何。於未來世。一切世間。天人之中。得為燈明。為炬。為光。為船。為導。為師。得為商主。為首。為無上。自度度彼。自脫脫彼。自安安彼。自得涅槃。令他涅槃。

大王。莫觀先際所更。豪富自在。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無有厭足。無能滿者。境界如夢。不能令滿。

佛言。

大王。過去有王。名曰頂生。有大威德。有大神足。有大威勢。從父烏哺沙王。頂上而生。久積善根。曾見無量。無數諸佛。修諸善根。於諸世尊。恭敬供養。積集善本。於四天下。豪貴自在。

大王。時頂生王。灌頂受位七日已。得七寶具足。為轉輪王。

何者為七。

一者。金輪寶。千輻不減。轂輞具足。自然而有。縱廣七肘。而來應之。

二者。白象寶。六牙具足。七肢拄地。白如雪山。自然而至。

三者。馬寶。其色紺艷。而來應之。此上象馬。從旦至食。於四天下。周遍八方。盡大海際。還住本處。

四者。珠寶。大如人髀。純青琉璃。其光照曜。周匝八方。各一由旬。

五者。長者寶。豐饒財寶。巨富無量。隨王所念。皆能辦之。自然而應。

六者。玉女寶。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不長不短。不白不黑。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氣淨潔。如青蓮花。其舌廣大。出能覆面。形色細薄。如赤銅鍱。身體柔軟。猶如無骨。冬溫夏涼。其心慈悲。常出軟語。以手觸王。即知王心。所念之處。

七者。主兵寶。自然而出。勇猛策謀。武略第一。預知王心。七日所念。善知四兵。鬪戰之法。未集者令集。已集者令散。

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降怨敵。

大王。爾時。頂生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如法化世。令四天下。豐樂安隱。人民熾盛。城邑聚落。次第相近。雞飛相及。

爾時大地。一切無有。沙礫荊棘。多饒眾寶。具足無量。園林泉池。端嚴姝妙。甚可愛樂。

何以故。皆是頂生聖王。安住法力。當爾之時。若天若人。受欲樂中。最為第一。

大王。爾時頂生大王。所住之城。名阿踰闍。其城東西。十二由旬。南北長七由旬。其城七寶。眾寶羅網。彌覆其上。懸眾寶鈴。其城內外。種種莊嚴。悉皆如上。無量稱王。寶莊嚴城。等無有異。亦如忉利。得勝之堂。

大王。頂生大王。造三種殿。

一名月出殿。於盛夏熱時。王居其中。其第二殿。名毘琉璃藏。於春月時。王居其中。其第三殿。名日威德起。於冬寒時。王居其中。

爾時頂生。與玉女寶。并諸婇女。前後圍繞。入月出殿。時身體清涼。猶如牛頭栴檀。塗其身體。

王與眷屬。前後圍遶。若入彼毘琉璃殿時。身心調適。猶如多摩羅葉香。用塗其身。

大王。其頂生大王。復與眷屬。婇女圍遶。入彼日威德殿時。身體和煖。猶如沈水香。用塗其身。入彼殿時。身體和煖。亦復如是。

大王。是頂生王。隨欲自在。令諸殿等。隨其時節。而生樂觸。隨意出風。隨意出雨。種種音樂。隨意而至。資生所須。亦隨意現。

大王。爾時頂生。於其宮內。七日之中。天雨金銀。

過七日已。作如是念。

甚奇希有。不可思議。如此清淨之業。所獲果報。隨意而現。充滿我意。福德所致。無差違也。誰有得見。如是果報。於修福德。而生知足。

大王。頂生聖王。於閻浮提。經百千歲已。作如是念。

我今於此。閻浮大洲。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悉皆歸屬。於我宮內。七日雨寶。我今當往。西瞿陀尼。

作是念已。頂生大王。即與四兵。上昇虛空。從閻浮提。漸次至彼。西瞿陀尼。王既至彼。於無量百千歲。在彼王領。頂生大王。依報過人。未得天報。

大王。頂生聖王。於瞿陀尼。隨意雨寶。滿其宮內。如閻浮提。等無有異。

大王。爾時頂生。復於後時。作如是念。

我王閻浮提。豐樂安隱。人民熾盛。又於宮內。隨意雨寶。此瞿陀尼。亦皆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又於宮內。隨意雨寶。我今亦知。東有大洲。名弗婆提。我今當往。

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俱昇虛空。從瞿陀尼。漸次而往。東弗婆提。王既至彼。於弗婆提。止住王領。無量千歲。受五欲樂。依報過人。未得天報。

大王。頂生聖王。於弗婆提。隨意雨寶。滿其宮內。如閻浮提。等無有異。

大王。爾時頂生。復於後時。作如是念。

我閻浮提。豐樂安隱。人民熾盛。又於宮內。隨意雨寶。及瞿陀尼。亦皆安隱豐樂。人民熾盛。亦於宮內。隨意雨寶。此弗婆提。皆悉安隱豐樂。人民熾盛。亦於宮內。隨意雨寶。我今亦知。北有大洲。名欝單越。其中人民。無我我所。雖復如此。我當往彼。自試眷屬。

頂生大王。作是念已。與其四兵。俱昇虛空。從弗婆提。漸次而往。北欝單越。王既至彼。於欝單越。無量千歲。教誡眷屬。

復於久時。作如是念。

我閻浮提。豐樂安隱。已雨七寶。及瞿陀尼。人民熾盛。安隱雨寶。東弗婆提。亦皆如是。隨意雨寶。此欝單越。悉亦安隱。我曾聞有。三十三天。住須彌頂。我今當往。躬自觀之。

爾時頂生。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俱昇虛空住。須彌山頂。當爾之時。釋提桓因。與三十三天。集善法堂。論人天事。

爾時帝釋。遙見頂生。從遠而來。即出迎之。作如是言。

善來大王。善來至此。

即分半座。命王令坐。王即就座。

時頂生王。坐半座時。即有十種勝事。映蔽諸天。

何等為十。

一者。壽命勝天。二者。容色勝天。三者。名稱勝天。四者。受樂勝天。五者。王領自在勝天。六者。形貌勝天。七者。音聲勝天。八者。香氣勝天。九者。食味勝天。十者。細觸勝天。

大王。爾時頂生。與彼帝釋。形容相貌。行動威儀。等無差別。飲食衣服。資生之具。悉無有異。唯有視瞬。為別異耳。而諸天等。分別識知。天王人王。二種之別。

佛言。

大王。甚奇希有。帝釋。頂生。人天既別。形容相貌。等無有異。

大王當知。福德之力。其事如是。誰於福德。而生足也。

大王。爾時頂生。在忉利天。無量千歲。為增上自在。

大王。爾時頂生。於四天下。豪富自在。復於忉利天上。豪富自在。帝釋分治。猶不厭足。

復作是念。

我今寧可。獨為天主。何用帝釋。宜應退之。

大王。爾時頂生。作是念已。從天退下。還閻浮提。於阿踰闍城。最上園中。王當下時。威光照曜。遍閻浮提。一切諸方。映蔽日光。亦如日出。月無光明。日光在空。無復光明。王光映蔽。亦復如是。如日輪出。映蔽月輪。頂生威光。映彼日輪。亦復如是。

大王。爾時阿踰城人。出城遊觀。見彼頂生。并及四兵。從天而退。墮其園中。

彼人見已。怪未曾有。即入城中。遍告城人言。

今有天子。并及四兵。從空而下。墮彼王最上園中。

大王。爾時城中。王及臣民。辦具種種。歌舞伎樂。塗香末香。寶幢幡蓋。花鬘瓔珞。身體衣服。悉皆清淨。速疾出城。詣彼園中。

大王。爾時頂生。從天墮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當爾之時。一切人中。所有莊嚴。最勝妙香。用塗其身。悉至園中。頂生王所。

爾時頂生。耽著天中。上妙資產。不能堪忍。人中資具。所有香氣。沈惛在地。喻如生蘇醍醐。投極熱沙中。不得停住。爾時頂生。沈惛不住。亦復如是。

爾時城中。王及臣民。內外人眾。見頂生王。在彼園中。沈惛在地。即便問言。

天為是誰。

爾時頂生。即告彼王。及諸人民言。

汝昔曾聞。有頂生大王不。

爾時國王。及諸人民。咸皆答言。

我昔曾從。耆舊人所。聞有大王。名曰頂生。不捨人身。將諸眷屬。并及四兵。而昇天上。

爾時頂生。告諸人言。

昔頂生者。我身是也。我及四兵。從天而墮。

爾時國王。及城內外。所有人眾。即以偈頌。問頂生曰。

我從舊人所。
聞有威德王。
號名曰頂生。
極有大名稱。

已身及四兵。
從此昇天上。
并及諸眷屬。
法王如法治。

人天勝王言。
無常力所害。
退天樂受苦。
頂生者我是。

諸人皆合掌。
頂禮大王足。
有何希有事。
未來當傳說。

從天而退者。
受苦王說言。
汝聽希有事。
欣樂莫放逸。

頂生大王者。
統領四天下。
受樂過天人。
欲無厭致死。

於其後宮內。
七日雨珍寶。
如法治天下。
欲無厭而死。

與彼天帝釋。
分半座而坐。
惡覺所惱亂。
多欲故退墮。

於其生死海。
無智故沈沒。
樂著五欲者。
天欲無厭死。

如渴夢飲水。
不能除其渴。
受五欲亦爾。
終無有厭足。

智慧諸眾生。
斷除愚癡闇。
彼智者知足。
正觀諸有趣。

智觀察有趣。
慧見老病死。
斷除諸渴愛。
捨有趣無著。

觀觸如火燒。
便捨於渴愛。
觀受亦如是。
知受是非善。

如擊眾音樂。
根境界亦然。
聖教中調伏。
能捨根自性。

一切五種入。
從於名色生。
識於中分別。
則生於思覺。

聖者作是觀。
於趣有不著。
智者慧滿足。
證滅如薪盡。

頂生向彼王。
臣民說是已。
示諸有無常。
即便取終沒。

佛告大王。

汝知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勿作異觀。莫生疑惑。我身是也。

我昔曾為。頂生王時。統領人天。豪貴自在。貪欲無厭。而取終沒。

是故大王。應捨豪富。憍慢自在。住不放逸。若能住於。不放逸行。是人即能。修諸善根。

大王。若不放逸者。復能入於。法界平等。

大王。若人能離放逸者。成就利益。

大王。有為無為界。非男非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大王。當於此法。安住自心。勿隨他教。

大王。此法。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菩提。

大王。應當遠離。一切豪貴。消竭一切渴海。倒憍慢山。遠離一切衰禍。於一切平等。非一切凡夫地。亦非聲聞。之所能行。

又非一切。緣覺境界。乃是一切。菩薩所行。一切諸佛。正覺所證。

王當安心勿令散亂。應作是念。

我當云何。於未來世。一切世間。天人之中。得為燈明。為炬。為光。為船。為導。為師。得為商主。為首。為無上。自度度彼。自脫脫彼。自安安彼。自得涅槃。令他涅槃。

大王。觀先際所經。豪富自在。大王當知。諸根如幻。無有厭足。無能滿者。境界如夢。不能令滿。

大王。過去有王。名曰尼彌。了達諸法。如法為王。重不放逸。若所作事。離諸放逸。

大王。是尼彌王。常觀三世平等。又觀一切諸法。猶如三世平等。觀過去一切諸法。遠離自性。觀未來一切諸法。遠離自性。觀現在法。亦復如是。遠離自性。

大王。彼尼彌王。觀一切三世。法平等已。於諸法。不生取著。彼尼彌王。觀一切世間。為四顛倒。之所顛倒。於不淨法中。而起淨想。於苦法中。而生樂想。於無常法中。而起常想。於無我法中。而生我想。

見世如是。便作是念。

世間則壞。甚大敗壞。如此眾生。一切諸法。自性空寂。而不覺知。

大王。爾時尼彌王。復作如是念。

我當以四攝法。攝諸眾生。若我四法。攝眾生者。是諸眾生。隨順於我。受我言教。

爾時尼彌大王。先作是方便已。即以四攝。攝諸眾生。

攝諸眾生已。尼彌大王即教人民。一切諸法平等。作如是言。

汝諸眾生。一切諸法。離於自性。若一切法。離自性者。彼法亦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何以故。彼法自性無實故。

若法離自性者。彼法亦不可說。是過去。未來現在。

大王。爾時彼尼彌王。於彼眾生所。教是三世。平等法已。彼諸眾生。八十千萬那由他。無量百千眾生。得無生法忍。

大王。爾時三十三天。在善法堂。聚集而坐。作是議言。

善哉善哉。鞞提呵國人。大獲善利。是尼彌王。解了諸法。如法為王。具足方便。於顛倒眾生所。以善方便。示不顛倒法也。

爾時釋提桓因。在於餘處。去善法堂遠。即以天耳。聞彼天說。聞已尋來。詣善法堂。就座而坐。

既就座已。問彼天言。

汝諸天等。在善法堂。何所論說。

作是問已。時諸天等。報帝釋言。

唯然天主。聽我所說。我等向來。集善法堂。所論之事。說彼鞞提呵國人。善得利益。是尼彌王。解了諸法。如法為王。具足方便。於顛倒眾生所。以善方便。示不顛倒法也。所謂顯示。諸法自性。

彼諸天等。作是語已。爾時帝釋。報諸天子。作如是言。

是尼彌王。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善巧方便。汝等在此。忉利天上。欲得見彼。尼彌王不。

爾時諸天。咸皆同聲。作如是言。

唯然天主。我等在此。欲得見彼。尼彌大王。

爾時帝釋天主。即告御臣。名摩多梨言。

汝當前來。可疾嚴備。諸天千馬寶車。往閻浮提。鞞提呵國。尼彌王所。說如是言。

此是諸天。千調馬車。遣來迎王。唯願大王。昇此寶車。勿生怖畏。三十三天。悉皆願樂。欲見大王。

若上車已。作如是言。

大王。我今將王。從何道去。詣彼天上。為從住顛倒地。眾生道而去。為從住不顛倒地。眾生道而去也。

爾時摩多梨。答帝釋言。

唯然受教。

聞此語已。即便嚴備。千調馬車。自昇其上。從彼忉利。下閻浮提。至鞞提呵國。尼彌王所。語尼彌王。作如是言。

忉利諸天。今送千調馬車。王可昇車。勿生怖畏。忉利諸天。願樂見王。

爾時尼彌大王。以無畏心。便即登之。

既昇車已。摩多梨。作如是言。

我今將王。從何道去。為從住顛倒地。眾生道去。為從住不顛倒地。眾生道去。

王即報言。

汝可將我。從彼二道。中間而去。

爾時摩多梨。即將尼彌王。從顛倒地眾生所。不顛倒地眾生所。二處而去。

大王。爾時尼彌王。語摩多梨言。

汝可少時。停車而住。我當觀彼。顛倒眾生。所住之處。

時摩多梨。即受王教。暫止馬車。

爾時尼彌王。於少時間。令八十千萬眾生。安住見實三昧中。何以故。是王於少時間。令如是眾。住見實三昧中。此王善習。不放逸行故。令此眾生。住三昧者。於後悉得。無生法忍。

是時摩多梨。都不覺知。王所為作。

爾時摩多梨。又復將王。到須彌頂。

爾時尼彌王。遙見青茂叢林。告摩多梨言。

彼林定是。不顛倒眾生。所居之處。

摩多梨言。

大王。此是忉利諸天。善法之堂。彼忉利天眾。集在堂上。欲得見王。惟願大王。勿生怖畏。當昇此堂。

爾時尼彌王。心不恐懼。便昇堂上。

爾時帝釋。遙見尼彌王來。即作是言。

善來大王。

便分半座。命王令座。時尼彌王。即就帝釋。半座而坐。

爾時帝釋。即以美言。共相慰問言。

大王。快獲善利。能令佛法。熾然增長。

爾時帝釋。向忉利天眾。作如是言。

此尼彌王。成就具足。不可思議。善巧方便。是王於少時間。能令八十千萬眾生。住佛法中。然摩多梨。都不覺知。

爾時尼彌王。即為忉利諸天。廣說種種。勝妙之法。利益天眾已。白帝釋言。

我今欲得。還閻浮提。

何以故。於閻浮提。為欲護持。佛正法故。

帝釋報言。

今正是時。

復勅御臣。摩多梨言。

汝可還駕。千調馬車。送尼彌王。還歸閻浮。

其尼彌王。到閻浮提已。成就大悲。善巧方便。令無量眾生。安住佛法。

大王。莫作異疑。勿生異觀。昔尼彌王者。我身是也。

大王。當觀不放逸力。難可思議。尼彌大王。昇帝釋座。尚無貪著。

是故大王。於佛法中。當勤精進。修不放逸。

大王。何謂佛法。

大王。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爾時淨飯王。聞此語已。即白佛言。

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

佛言。

若不顛倒見眾生者。即是其佛。

大王。所言佛者。如實見眾生也。如實見眾生者。即是見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

大王。法界者。不可顯示。但名但俗。但是俗數。但有言說。但假施設。應如是觀。

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門。

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

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

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施設。無作無造。無來無去。無眾生。無命。無人。無養育。非對治。無形無狀。無纏無離。無穢無淨。無愛無憎。無縛無解。無命者。無出無退。無得無住。無定無亂。無知非無知。非見非不見。非戒非犯。非悔非不悔。非喜非不喜。非猗非不猗。非苦非樂。非定非不定。非實非倒。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愛非離愛。非見非不見。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智非不智。非視非不視。非業非不業。非道非不道。

大王。應當以此。六十七法門。入一切法。

大王。是色自體。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如鏡中像。非有非無。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響聲。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如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陽焰。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聚沫。無有堅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夢中。夢見國中。最勝女人。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石女。夢見生子。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

大王。譬如虛空無所依。如是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

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有生。

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有滅。

大王。如涅槃界。無有生。亦無有滅。

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

大王。譬如法界。亦無生無滅。

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如是大王。一切法是。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亦是如來境界。不共法。亦是如來境界。不共一切。凡夫境界故。是故一切。聲聞緣覺。不毀不讚。不得不失。非覺非不覺。非知非不知。非識非不識。非捨非不捨。非修非不修。非說非不說。非證非不證。非顯示非不顯示。非可聞非不可聞。

何以故。大王。彼法無有。如是法。可得扶舉。可得摧倒。

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

大王。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深觀此法。勿信於他。

爾時淨飯王。作是念。

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佛為眾生。但假言說。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知諸釋種。得深信已。而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大雄尊導師。
為世現微笑。
惟願世明炬。
演說微笑事。

十力一切智。
何因現微笑。
願說彼笑因。
斷世諸疑網。

佛為釋眾故。
而現微笑瑞。
為諸人天眾。
速除諸疑網。

得聞大雄說。
世間離諸疑。
其心皆欣喜。
安住佛法中。

世尊諸子等。
得知微笑事。
堅固住誓願。
智慧必通達。

唯願尊導師。
斷除大眾疑。
眾等除疑已。
必得廣大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

我現寂滅笑。
馬勝當諦聽。
我今如實說。
釋種決定智。

諸法不可得。
釋種皆得知。
是故於佛法。
決定心安住。

名稱大釋種。
依於無所得。
當得上菩提。
曉知一切法。

人中命終已。
此釋種決定。
得生安樂國。
面奉無量壽。

住安樂國已。
無畏成菩提。
能趣十方界。
供養無量佛。

安住一佛土。
能供十方佛。
愍諸眾生故。
而求無上道。

遊歷諸佛國。
供養彼佛等。
皆已神力到。
隨佛所出處。

無量僧祇劫。
供養諸導師。
以種種妙供。
後當成佛道。

一一成佛已。
能度無量眾。
令得成佛道。
復化諸眾生。

彼國眾生輩。
皆當成佛道。
彼諸世尊等。
不度聲聞眾。

一一諸佛等。
俱壽一劫歲。
彼佛正法住。
無量阿僧祇。

彼佛滅度後。
大智菩薩眾。
持法化於世。
億歲阿僧祇。

彼諸佛子等。
教化無量眾。
置於無上道。
說法悉空寂。

令住不放逸。
修集空寂法。
能得一切智。
樂不放逸事。

聞是釋種趣。
世尊所說者。
天人咸欣喜。
志求於佛道。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

舍利弗。此是菩薩見真實三昧。汝當為阿毘跋智諸菩薩。說之。

何以故。舍利弗。此三昧不可得說。而如來於彼三昧中。不得一法。

若不得者。彼不可覺。若不可覺者。彼則不可說。若不可說者。彼則不可知。彼不可知者。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法。

舍利弗。我今付囑於汝。此是菩薩見實三昧。應當受持讀誦。廣為顯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住大乘者。經歷十劫修。行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

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暫得聞菩薩見真實三昧。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真實三昧已。為一人說者。此人得福。復勝於彼。

若復善男子善女人。經歷十劫聞已。為他解說。若復有人。乃至一剎那間。修此菩薩見真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

是故舍利弗。汝應以此。菩薩見真實三昧經。為諸菩薩說。教示修行。

舍利弗。若修此菩薩見實三昧者。當獲無生法忍。

舍利弗。於此會中。我所授記。無上道中。諸菩薩者。悉得安住。此菩薩見真實三昧中。

是時一切諸菩薩。聲聞天人。一切大眾。阿修羅。乾闥婆。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欣喜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