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十
大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舍利子。
往昔過去。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精進行童子。廣說如是。四無量法。及說六波羅蜜多已。爾時彼佛。復告精進行童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來。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恒處長夜。攝諸眾生。
何等為四。
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
童子。云何名為。如是攝法。
童子。所言施者。具有二種。
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是為布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
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
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心意清淨。
言愛語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善言安慰。
言利行者。隨諸眾生。所有義利。皆令成熟。
言同事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行平等心。成其義利。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諸菩薩。發意行捨。
言愛語者。方便無斷。
言利行者。深心無悔。
言同事者。迴向大乘。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隨慈心。而行於捨。
言愛語者。常不捨離。歡喜之心。
言利行者。成就大悲。心恒欣樂。利眾生事。
言同事者。修捨平等。無有高下。心恒迴向。一切智智。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如法求財。常思行捨。拯濟貧乏。
言愛語者。既施財已。重復安處。令住法義。
言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攝取。
言同事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究竟發起。一切智心。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一切所有。內外諸法。悉皆捨離。
言愛語者。於一切法。功德智慧。無所祕惜。
言利行者。棄捨自利。專務利他。
言同事者。總攝財物。如置掌中。隨緣惠施。情無憂慼。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
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
言利行者。謂為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
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
復次童子。所言法施。若為往返。求聽法者。如佛正教。不亂宣說。
言愛語者。以微妙音。開示正法。
言利行者。謂以衣服飲食。床敷醫藥及餘隨用。什物眾具。於求法者。及說法者。但有匱乏。即便給施。
言同事者。常起深心。無間說法。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由是菩薩。了知法施。諸施中上。常行法施。
言愛語者。謂所演說。利益之事。
言利行者。演暢其義。不依於文。
言同事者。欲令圓滿。一切佛法。常為眾生。如應敷化。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所謂。柁那波羅蜜多。
言愛語者。所謂。尸羅波羅蜜多。及以羼底波羅蜜多。
言利行者。所謂。毘利耶波羅蜜多。
言同事者。所謂。靜慮波羅蜜多。及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初發心。一切菩薩。
言愛語者。謂已發行。一切菩薩。
言利行者。謂不退轉。一切菩薩。
言同事者。所謂。繫屬一生。諸大菩薩。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為欲堅固。菩提根本。
言愛語者。為欲成就。菩提萌芽。
言利行者。為欲開發。菩提妙花。
言同事者。為欲成熟。菩提勝果。
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種攝法。
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大菩提故。以如是等。四攝之法。處於長夜。攝受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
童子。如是攝法。無量無邊。皆說名為。菩提之道。
舍利子。爾時薄伽梵。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是精進行童子。開示如是。大菩提道。
時彼童子。具於佛所。聞是法已。又聞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得大歡喜。即以上妙衣服。肴饍飲食。床敷醫藥。什物眾具。持以奉獻。大蘊如來。及聲聞眾。如是乃經。九十六拘胝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又復興菩提大願。雖作如是。無量功德。而大蘊如來。未與童子。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舍利子。汝謂彼時。精進行童子。豈異人乎。勿作餘疑。即我身是也。
我於彼佛所。以諸供養。奉佛及僧。經爾所歲。又復起發。大菩提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從大蘊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爾時有佛。出興于世。名曰寶性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舍利子。寶性如來。有八十那庾多。聲聞弟子。共會說法。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其心。自在證得。第一波羅蜜。
時彼世中。有轉輪聖王。名曰善見。七寶來應。所謂。成就金輪。乃至主將兵寶。
是善見王。以其輪寶。威四天下。正法治世。名為法王。仁德育物。眾所欣重。國界人民。居住寬博。所治大城。名曰圓滿。東西。長十二踰繕那。南北。廣七踰繕那。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甚可愛樂。多諸財寶。資具充溢。
爾時城中。有大長者。名曰善慧。其家巨富。財寶充積。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殖眾德本。
舍利子。時薄伽梵。寶性如來。觀是長者。深心欲解。作是思惟。
此大長者。善根已熟。堪為如是。大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
既了知已。便往其所。現大神變。上住虛空。結跏趺坐。為彼長者。開菩提道。又復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舍利子。爾時善慧。聞佛開示。大菩薩道。又聞讚說。三世佛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即以上妙衣服。肴饍飲食。及餘資具。以用奉獻。寶性如來。及弟子眾。經於千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又復興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微妙大願。雖作如是。廣發眾行。然彼如來。未為授記。
舍利子。汝謂爾時。善慧長者。豈異人乎。勿餘異疑。即我身是也。
我於爾時。雖以種種供養。奉佛及僧。并起廣大。菩提勝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
云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自寶性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有佛出世。名曰放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舍利子。以何義故。佛名放光。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王出世。名曰勝怨。所都大城。名盛蓮花。安隱豐樂。人民熾盛。財寶眾具。充積流溢。王有大臣。婆羅門種。名曰光主。其家巨富。財產倉庫。具足盈滿。而是大臣。為勝怨王。偏所愛重。欣慕其德。常所見遇。情無厭逆。
舍利子。時勝怨王。割所王國。四分之一。賜此大臣。封以為王。
時光主王。治于小國。以法御世。不行邪抂。
舍利子。是光主王。於後異時。誕生太子。形貌端正。眾所樂觀。成就第一。圓滿淨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莊嚴。又於王子。一切身分。皆放光明。猶如日輪。之所照耀。因為立號。名曰放光。
舍利子。
時光主王。召集國中。諸婆羅門。善占相者。皆悉集已。便示王子。令其相之。
諸婆羅門。既覩相已。便作是言。
今此王子。定當作佛。
時光主王。即以王子。付諸養母。其後不久。身相長大。聰叡明達。
時淨居天。處色究竟天宮。以通智力。知是王子。將登正覺。便於彼沒。來至放光。王子菩薩。所止處已。右遶菩薩。即於其前。說是頌曰。
非謂安處大王宮。
能生清淨勝功德。
要假仙幢袈裟相。
果證無上妙菩提。
盛壯須臾若流逝。
迅速過於大猛風。
不可憙樂弊衰老。
摧壞世間之所愛。
衰老能令薄勢力。
難得欣樂趣非家。
大仙今者極盛年。
宜當及時發精進。
善哉善哉大慧者。
善哉善哉大超悟。
善哉善哉速出家。
定成堅固正等覺。
舍利子。時放光菩薩摩訶薩。為淨居天。所開悟已。以清淨信。趣於非家。當出家夜。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彼世尊。便以如是。廣大名稱。出現世間。號曰放光如來。十號具足。為諸天人。之所讚頌。
時勝怨王。聞光主王子。出家修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曰放光。即便往告。光主王言。
我聞卿子。出家成佛。不審世尊。大慈悲故。能來降不。若不垂愍。至於此者。我當嚴備。四種力軍。往如來所。躬事奉敬。
舍利子。時光主王。即集大臣。守衛軍眾。具宣是事。
諸大臣言。
王於今者。應自往詣。放光如來。諮問是事。大悲世尊。愍眾生故。為欲往彼。勝怨王所。為不往耶。
時光主王。即便嚴駕。與諸大臣。侍衛導從。往如來所。既到彼已。頂禮佛足。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時放光如來。告父王曰。
大王當知。我今往詣。勝怨王所。愍眾生故。
舍利子。時放光如來。隨所樂欲。別住一處。勝怨王都。即與二十拘胝。大阿羅漢。出詣彼國。
爾時父王。亦備四種。強力軍眾。隨從佛後。辦具種種。上妙衣服。餚膳飲食。床敷醫藥。及餘資具。供佛及僧。乃至隨逐如來。到己王領。國界之際。便禮佛足。遶無數匝。涕泣哽噎。辭退而還。
時勝怨王。聞放光如來。與諸大眾。將來詣此。盛蓮花城。即便嚴飾。所都大城。除去一切。沙礫瓦石。清淨夷坦。街巷道路。掃灑修治。極令華麗。又以香水。重增霑灑。散布名花。量齊人膝。以妙香瓶。列薰於道。敷置種種。微妙寶衣。於上虛空。張施幡蓋。作倡伎樂。騰欝充滿。
舍利子。時勝怨王。作如是等。莊嚴綺飾。盛蓮花城。大王都已。又下嚴勅。擊鼓宣令。於此王都。城之內外。所有花鬘。及塗香等。無令有人。輒自受用。并將出賣。一切皆當。奉獻供養。放光如來。若違此令。當加重罰。
舍利子。時勝怨王。齎持種種。花鬘塗香末香。珍妙衣服。幢幡寶蓋。鼓擊種種。諸妙音樂。又設羽儀。現大嚴備。以王威勢。出所都城。為欲瞻仰。彼如來故。并申禮拜。陳諸供養。與四種軍。及王城內。所有婆羅門。長者居士。豪族類等。往詣佛所。
既到彼已。時勝怨王。最先頂禮。彼如來足。復以種種。花鬘塗香。末香上妙衣服。幢幡寶蓋。供養如來。自供養已。復令王子大臣。及諸侍衛。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亦如大王。廣修供養。
舍利子。時勝怨王。既供養已。具歡喜心。具妙善心。具離蓋心。具適悅心。與諸群臣。而隨佛後。
舍利子。爾時有婆羅門。名曰珍寶。住大雪山王側。五百儒童。以為弟子。眾人所宗。名德遠被。善持藝術。於三毘陀經。達到彼岸。又於尼揵荼書。及計羅婆論。分別字論。伊底訶婆論。五分記論。隨順世論。祠祀咒論。丈夫相論。於是等論。皆善通達。及以自宗師傅。三明大教。曉其理趣。妙識開遮。
舍利子。是婆羅門。有一儒童。近住弟子。名曰迷伽。受學珍寶。備通幽旨。藝術經論。並皆明達。智與師齊。堪為導首。
時彼迷伽。白其師曰。
大師當知。所學經論。皆已通達。我今當返。自所生地。云何奉酬。大師恩德。
時師告曰。
伐瑳迷伽。夫為弟子。欲報師恩。當以財寶。方陳厚意。所謂何等。若辦五百。羯利沙鉢那者。足表深心。
舍利子。
爾時迷伽儒童。奉師教已。致敬右遶。辭退而行。遍遊村城亭館。國邑王都。處處追覓。謝師財寶。既具集已。將陳酬報。漸漸往詣。盛蓮花城。
遙見王都。種種嚴飾。明發華麗。甚可愛樂。即問傍人。
今此王都。有何盛事。榮飾周布。莊嚴乃爾。
傍人答曰。
卿不知耶。今日放光如來。應。正等覺。與八十拘胝。大阿羅漢。八萬四千。諸大菩薩。將入此城。其中人民。當行大施。當興大福。由斯事故。致此莊嚴。
時迷伽儒童。忽聞如是。佛名之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竊自惟忖。
諸佛如來。出世甚難。極難得值。過烏曇花。又似盲龜。難遇浮孔。百千大劫。時或一遇。我今奉見。甚為希有。定應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貿花散奉。放光如來。當更求財。用酬師德。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一女人。齎持七莖。殟鉢羅花。從市而來。
迷伽告曰。
何處得此。水生花來。
女曰。
我於某處。賣花鬘所。以五百羯利沙鉢那。買得此花。
迷伽告曰。
今酬本價。能與花不。
女曰。
不然。
又曰。
若不許者。今有五百。羯利沙鉢那。汝當獨取。此七莖花。二人當共。為可爾不。
女曰。
卿用此花。為作何等。
告曰。
將用奉散。放光如來。
女曰。
如卿所言。從今已往。於諸有趣。常能降及。為我夫者。當以此花。持用相委。
爾時迷伽。便報女曰。
止止女人。勿作是說。
何以故。汝女人性。掉動輕轉。多諸放逸。汝之所言。不足收採。又我當於。阿僧企耶劫。修集佛法。廣行布施。或以金銀珍寶。珊瑚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象馬駝驢。牛羊群畜。乃至或捨。大國王位。車輅服飾。內宮妃后。男女眷屬。或捨手足耳鼻。皮肉骨髓。髻中明珠。眼目頭首。
大略而言。無有一切。內外之物。於我施門。而不捨者。或復有時。當捨於汝。入佛法中。以信出家。趣於非家。汝性掉動。輕轉放逸。或當爾時。於我大捨。而為障礙。
其女報曰。
審如所言。我為大利。縱使卿今。賣我此身。乃至充一。羯利沙鉢那者。終無異心。於施留礙。或復割截我身。段段捨施。定無留礙。修集佛法。
迷伽告曰。
若能如是。此則為可。宜速與花。
爾時女人。持花授與。迷伽取花。便即往詣。放光佛所。遙見如來。為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眾生。前後圍遶。威儀庠序。導眾而前。乃至以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從彼而來。於世尊所。心生淨信。以無量種。清淨歡喜。深愛重心。前詣佛所。恭敬禮拜。不勝欣慶。又見多人。以諸大價。微妙衣服。為供佛故。敷施行道。
便作是念。
我今雖無。上妙衣服。唯有所著。弊鹿皮衣。當敷道中。藉如來足。
作是念已。脫衣布地。
爾時諸人。競取皮衣。遠棄他所。咸生蚩責。
云何為是。含靈中寶。敷設如此。弊鹿皮衣。
時彼迷伽。即便馳往。四衢道邊。泥濕之處。取鹿皮衣。敷置其上。作如是念。
放光如來。大慈悲者。加哀憐我。以遍照眼。及遍照智。賜觀所為。希願以足。蹈我衣上。
爾時如來。愍其所念。便以足趾。蹈鹿皮衣。迷伽見已。心生慶悅。踊躍歡喜。即以所持。殟鉢羅花。用散佛上。於時復有。無量天子。住虛空中。以天曼陀羅花。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及天栴檀末香。俱散佛上。作天音樂。詠天清歌。遍滿虛空。大興供養。
時彼迷伽。所散之花。列住空中。乃復變成。無量千數。殟鉢羅花。葉皆垂下。合成花蓋。隨佛而行。
迷伽見已。倍復踊躍。心生淨信。於如來前。解十二年。金色髮髻。以布于地。便發無上。菩提大願。
若我來世。當成如來。應。正等覺。審不虛者。唯願今者。放光如來。授手安慰。
又發堅固。勢力弘誓。作如是言。
若使如來。不以足趾。蹈金色髮。授手安慰。及不授我。菩提記者。我終不起。即於此地。乾枯命終。
舍利子。爾時放光如來。應。正等覺。具遍照眼。及遍照智。於三世中。無事不達。知彼迷伽。意欲解已。便舉足趾。躡其髮上。
即便右顧。如龍象迴。告諸聲聞。一切大眾。
汝等苾芻。勿蹈其髮。
所以者何。此儒童者。卻後過阿僧企耶劫。當成如來。應。正等覺。號釋迦牟尼。
舍利子。是時迷伽。聞佛授記。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證得百千。那庾多拘胝。無動諸定。
又以神通智。力觀見東方。過殑伽沙等。無量諸佛。皆為授記。作如是言。
儒童當知。汝於來世。經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無量如來。皆如東方。諸佛授記。
舍利子。迷伽儒童。既蒙諸佛。授記安慰已。從虛空下。來詣佛所。以信捨家。趣於非家。修習堅固。清淨梵行。
舍利子。汝今於此。無生疑惑。謂彼往世。迷伽儒童。是餘人乎。勿作是觀。即我為彼。儒童菩薩。
我於爾時。以是五莖。青色蓮花。奉散彼佛。復解金髮。敷置道上。興如是行。便蒙授記。
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受。如來記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明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復應修行。無相正行。
何以故。我憶往昔。未得值遇。放光佛前。無有一切。白淨行法。不修行者。雖作如是。無量勤苦。然不蒙佛。為我授記。
所以者何。由修諸行。皆有相故。
從是已後。我方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隨所聞已。安住正行。如是行者。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行如是等。無相行已。放光如來。乃為授記。
舍利子。我憶往昔。最初得見。放光佛時。便得超過。一切有相。有功用行。又初見佛。便能隨覺。一切法性。又得通達。一切諸法。自性無生。
從是已後。放光如來。乃為授記。作如是言。
迷伽儒童。汝於來世。過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當授記時。我便證得。無生法忍。
舍利子。證得何等。無生法忍。
所謂證得。一切色法。無所得忍。證得受想行識法。無所得忍。證得蘊界處法。無所得忍。
舍利子。言得忍者。是則名為。忍受諸法。都無所得。
何以故。非於證得。如是忍時。世間之法。而復現行。非異生法。非諸學法。非無學法。非獨覺法。非菩薩法。非諸佛法。而復現行。
所以者何。由一切法。不現行故。
說名得忍。由一切法。畢竟無得。亦無所得。故名得忍。
又是忍者。於一剎那。盡一切相。及諸所緣。故得名忍。
又是忍者。不忍於眼。不壞於眼。及諸所緣。故名得忍。
不忍於耳。鼻舌身意。不壞於意。如是忍者。無盡境界。如是忍者。非趣境界。故名得忍。
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為。如來授記。證是忍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安住正行。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如是等法。名為正行。
爾時大眾中。有長者子。名那羅達多。從薄伽梵。聞說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聞讚歎。諸佛菩薩。勝功德已。即從坐起。披一肩衣。以右膝輪。安置于地。向佛合掌。頂禮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先為。諸長者等。廣說諸法。相續不絕。如是開示。如是教導。皆令證得。阿羅漢果。即於此生。盡老死際。而未聞說。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讚歎諸佛。菩薩功德。我幸大利。今具得聞。竊生是念。
如是大乘。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今現前。親聞佛說。受持領悟。開顯諸法。如是法者。分別諸法。無所依執。無我我所。無有攝受。
世尊。我作是念。
如是妙法。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如是法者。我當修集。
世尊。我今思惟。一切乘中。為無上者。所謂佛乘。諸佛如來。亦說此乘。置為第一。最為無上。我從今日。發起無上。正等覺心。為欲利安。多眾生故。為欲悲愍。諸世間故。利益安樂。無量天人。如佛建立。諸大菩薩。所有學處。我今皆當。悉依隨學。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長者子。
善哉善哉。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難證信。甚難修習。汝今乃能。深發是意。
時長者子。白佛言。
世尊。無上菩提。雖復甚難。證信修集。然我今者。發起如是。勇猛精進。必當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又我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奉修牢強。定無退轉。
世尊。我於今者。發大弘誓。假使發菩提心。如殑伽沙數。方證無上。正等覺者。我於是事。彌增精進。乃至如上。一一發心。經如殑伽沙等劫。乃至隨是。發菩提心。一一所發。要由斬截。殑伽沙等。身分頭首。方能起者。是菩提心。雖復經履。如是勤苦。我於是中。倍加精進。終不放捨。無上菩提。
何以故。縱逢如是。諸苦難事。猶應修集。藉斯緣故。必證菩提。何況為證。無上菩提。受諸安樂。而不修學。
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性高廣。具足周大。無上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有涯際。不可宣說。雖復諸佛。無障礙智。經歷百千拘胝。那庾多劫。以諸言音。說此菩提。非易可盡。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百千拘胝劫。
乃發菩提心。
雖眾苦所逼。
不捨含生界。
隨發菩提心。
要斷諸身首。
聚量高迷樓。
我亦能堪忍。
我安住菩提。
利樂含生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遠彼聲聞乘。
兼濟下乘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此乘為大乘。
最上佛稱讚。
我觀無與等。
故欣樂菩提。
為拔濟危厄。
為脫三惡趣。
為求是如來。
出世現成佛。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說是頌已。便自思惟。
我今明達。廣大佛法。如何不以。教化妻子。諸眷屬等。此非我宜。
作是念已。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速疾還家。嚴辦種種。諸供養具。與其七妻。男女奴婢。各有七人。齎持千雙。上妙衣服。及諸花香。供養之具。又與五百樂人。相隨疾出。王舍大城。為欲奉見。薄伽梵故。
時王舍城。有多人眾。見長者子。與其眷屬。速疾馳出。因而問曰。
汝等今者。有何怱遽。與諸眷屬。將往何所。
長者子言。
諸善男子。豈不知乎。今者如來。應。正等覺。止鷲峯山。無量百千。天人大眾。前後圍遶。無數方便。為諸眾生。分別開示。廣大佛法。故我今者。率領眷屬。將往佛所。為求如是。廣大佛法。為欲成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諸佛智慧。為欲種殖。無上正等。菩提善根。汝等若欲。成就廣大。諸佛法者。可共同詣。彼如來所。當共種是。廣大佛法。無上善根。
爾時王舍城中。人民之類。聞長者子。說是語已。有十千人。皆樂隨從。往至佛所。
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與其眷屬。及以隨從。滿十千人。同時見佛。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時長者子。與諸俱來。所有大眾。齎持花鬘。塗香末香。衣蓋幢幡。作倡伎樂。歌詠讚歎。供養如來。復以千雙。淨妙珍服。以覆佛上。
時長者子。作是奉已。歡喜無量。即於佛前。說伽他讚。其頌曰。
第一有情微妙者。
成清淨行上菩提。
能發無邊勝智見。
如是我今修供養。
昔無量劫多修行。
為利眾生求大覺。
證法自在現成佛。
如是我今修供養。
我與妻子眷屬眾。
為利含識求菩提。
并及多千人民等。
同共歸依大覺者。
爾時長者子。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便白佛言。
世尊。我今與此。諸有情等。至如來所。皆已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世尊。哀愍此等。復為說法。當令一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又我今者。欲於佛所。種諸善根。唯願世尊。現為我證。當使如是。善根力故。令諸眾生。平等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獲無量。廣大佛法。亦如今者。現在世尊。
時長者子。與諸眷屬。五百樂工。十千人眾。一心同聲。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同共至誠。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唯願世尊。憶持我等。是鄔波索迦。始從今日。乃至壽終。寧棄身命。不捨歸趣。清淨信心。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始從今日。乃至菩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起增上。勇猛之心。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亦如今者。如來無異。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成佛之時。大眾圍遶。如今無異。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度脫無量。苦逼眾生。如今無異。
時長者子。及諸來眾。并五百樂工。作是誓已。復以種種。微妙音樂。供養如來。右遶三匝。
爾時世尊。愍此等故。上昇虛空。結跏趺坐。
時五百樂工。既覩如來。現此神變。於世尊所。倍生淨信。以佛威力。諸音樂器。不假攝持。自然上踊。住在空中。無所憑據。作眾伎樂。繁會充溢。右遶如來。
時長者子。俱來大眾。咸覩神變。歎未曾有。心生慶悅。踊躍歡喜。皆共合掌。致敬如來。
爾時空中。周匝正等。一踰繕那。
復有無量。百千音樂。亦無執持。自然而現。猶如蜂房。懸處虛空。作倡伎樂。發微妙音。
爾時長者子。與其眷屬。及五百樂工。十千城人。及以先來。聽法眾內。六十千人。諸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佛威力故。皆踊空中。
又佛神力。於上空中。五百樂臺。自然出現。是諸臺中。皆說妙法。
又有四大樂臺。現於佛前。莊嚴彫飾。窮世瓌異。
又有無量。百千拘胝。諸天子眾。列住空中。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八萬。高妙花臺。
時諸大眾。覩上臺中。有如是等。廣大莊嚴。於如來所。倍生淨信。愛敬之心。歎未曾有。
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其心清淨。又復了知。那羅達多。及俱來眾。增上意已。便現微笑。如前廣說。乃至其光。還從頂沒。
時長老阿難。既覩微笑。披一肩衣。向佛合掌。恭敬作禮。白佛言。
世尊。有何因緣。現此微笑。我惟如來。所現神相。非無因緣。
佛告阿難。
汝今當知。此長者子。那羅達多。七婦男女。并奴婢等。三十六人。由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之世。經千拘胝劫。不墮惡趣。人天往返。受諸快樂。
過是劫已。值佛出世。名曰商主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於是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修梵行。
從是已後。復經二十拘胝劫。不墮惡道。
阿難當知。是長者子。七婦七女。及以七婢。自此命終。便捨女身。得成男子。恒與那羅達多。不相捨離。行菩薩道。於當來世。同處一劫。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當知。長者子那羅達多。菩薩摩訶薩。當成佛時。號平等心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
是大菩薩。所有眷屬。當成佛時。皆同一號。阿若末若如來。應。正等覺。具足十號。
是五百樂工。以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又經。阿僧企耶劫。不墮惡趣。又經於彼。滿千拘胝。轉輪聖王。而為翼從。
阿難當知。是五百樂工。大略而言。於是劫中。得值十千諸佛。皆得親承供養。無空過者。從是已後。同一劫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號美音。
是十千人。以供養我。善根力故。中四百人。當得值遇。慈氏如來。於彼佛所。淨修梵行。得盡諸漏。便般涅槃。所餘人等。當來又經。殑伽沙等。如是大劫。不墮惡道。漸次得值。千拘胝佛。於彼佛所。廣修諸行。爾後一切。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甚希有。
阿難當知。是六萬眾中。具滿千人。於我滅後。正法已盡。又過於彼。刀兵中劫。慈氏如來。未出現前。眾生壽命。漸增長時。
爾時贍部。當有八萬獨覺。出現於世。是一千人。皆得值遇。供養修善。於後復值。慈氏如來。還得供養。從是已後。經二十五。拘胝那庾多劫。不墮惡趣。最後人身。諸善根力。所覺曉故。淨信捨家。趣於非家。便得證悟。緣覺菩提。
阿難當知。於此眾中。有十千人。具生聖見。餘千人等。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有六十那庾多。諸天子等。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如是阿難。誰有見斯。殊特勝利。而於佛所。不生淨信。愛樂恭敬。發希有心。唯除愚癡。不肖之士。
何以故。彼諸人等。於如來所。但修如是。微細善根。乃能獲得。如來大我。或復證入。無上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佛所修諸供養。
獲得如斯勝功德。
若有希求高大果。
當於導師修供養。
若佛現在修供養。
或復於佛涅槃後。
供養馱都如芥子。
常得奉侍諸如來。
若復欲修諸供養。
如來住世或涅槃。
供養馱都如芥子。
行平等心果平等。
若有具修平等心。
供養平等人中上。
當成平等之勝報。
及證平等妙菩提。
若有欲攝諸善趣。
遮障絕除眾惡道。
及欲趣向涅槃路。
如是獲得不為難。
佛具最勝淨尸羅。
佛具最勝三摩地。
若生最勝淨信已。
當獲最勝如來果。
若修最勝諸供養。
速登最勝之善道。
及證最勝尊正見。
能宣最勝微妙法。
若樂人中聰叡者。
親持諸佛清淨法。
當修猛利正欲樂。
多聞如理正思惟。
有得轉輪之聖主。
或為帝釋梵天王。
廣修無量勝功德。
定趣無餘大寂滅。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告長老舍利子。
若有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欲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發生猛利。清淨欲樂。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
何以故。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乃至為他。分別說者。能令三寶。永不斷絕。常不遠離。四無量行。常勤修習。六到彼岸。恒正方便。以四攝法。攝化眾生。
舍利子。如是大乘。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當知即是。諸菩薩道。
所以者何。是經典者。善能攝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舍利子。是經乃是。諸菩薩等。聖珍寶藏。我依是經。正修學已。畢竟證得。生死永斷。又證一切。波羅蜜多。由證是故。即號無上。正等覺者。
舍利子。如來於。一切波羅蜜多。皆已畢竟。如來於。一切所作。皆已靜息。如來於。無量諸地。皆已證得。又復更證。無邊之地。
何以故。由佛證是。諸波羅蜜多故。而能究竟。安住一切。到彼岸法。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當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精進修行。如我所證。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於業應知業。
於報應知報。
無業亦無報。
是安隱涅槃。
諸有為皆苦。
於中無有智。
是故智生已。
有為皆解脫。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長老舍利子。及大苾芻。并諸天。人。健達縛。阿素洛等。一切眾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十
大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舍利子。
往昔過去。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精進行童子。廣說如是。四無量法。及說六波羅蜜多已。爾時彼佛。復告精進行童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來。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恒處長夜。攝諸眾生。
何等為四。
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
童子。云何名為。如是攝法。
童子。所言施者。具有二種。
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是為布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
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
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心意清淨。
言愛語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善言安慰。
言利行者。隨諸眾生。所有義利。皆令成熟。
言同事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行平等心。成其義利。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諸菩薩。發意行捨。
言愛語者。方便無斷。
言利行者。深心無悔。
言同事者。迴向大乘。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隨慈心。而行於捨。
言愛語者。常不捨離。歡喜之心。
言利行者。成就大悲。心恒欣樂。利眾生事。
言同事者。修捨平等。無有高下。心恒迴向。一切智智。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如法求財。常思行捨。拯濟貧乏。
言愛語者。既施財已。重復安處。令住法義。
言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攝取。
言同事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究竟發起。一切智心。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一切所有。內外諸法。悉皆捨離。
言愛語者。於一切法。功德智慧。無所祕惜。
言利行者。棄捨自利。專務利他。
言同事者。總攝財物。如置掌中。隨緣惠施。情無憂慼。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
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
言利行者。謂為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
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
復次童子。所言法施。若為往返。求聽法者。如佛正教。不亂宣說。
言愛語者。以微妙音。開示正法。
言利行者。謂以衣服飲食。床敷醫藥及餘隨用。什物眾具。於求法者。及說法者。但有匱乏。即便給施。
言同事者。常起深心。無間說法。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由是菩薩。了知法施。諸施中上。常行法施。
言愛語者。謂所演說。利益之事。
言利行者。演暢其義。不依於文。
言同事者。欲令圓滿。一切佛法。常為眾生。如應敷化。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所謂。柁那波羅蜜多。
言愛語者。所謂。尸羅波羅蜜多。及以羼底波羅蜜多。
言利行者。所謂。毘利耶波羅蜜多。
言同事者。所謂。靜慮波羅蜜多。及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初發心。一切菩薩。
言愛語者。謂已發行。一切菩薩。
言利行者。謂不退轉。一切菩薩。
言同事者。所謂。繫屬一生。諸大菩薩。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為欲堅固。菩提根本。
言愛語者。為欲成就。菩提萌芽。
言利行者。為欲開發。菩提妙花。
言同事者。為欲成熟。菩提勝果。
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種攝法。
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大菩提故。以如是等。四攝之法。處於長夜。攝受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
童子。如是攝法。無量無邊。皆說名為。菩提之道。
舍利子。爾時薄伽梵。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是精進行童子。開示如是。大菩提道。
時彼童子。具於佛所。聞是法已。又聞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得大歡喜。即以上妙衣服。肴饍飲食。床敷醫藥。什物眾具。持以奉獻。大蘊如來。及聲聞眾。如是乃經。九十六拘胝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又復興菩提大願。雖作如是。無量功德。而大蘊如來。未與童子。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舍利子。汝謂彼時。精進行童子。豈異人乎。勿作餘疑。即我身是也。
我於彼佛所。以諸供養。奉佛及僧。經爾所歲。又復起發。大菩提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從大蘊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爾時有佛。出興于世。名曰寶性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舍利子。寶性如來。有八十那庾多。聲聞弟子。共會說法。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其心。自在證得。第一波羅蜜。
時彼世中。有轉輪聖王。名曰善見。七寶來應。所謂。成就金輪。乃至主將兵寶。
是善見王。以其輪寶。威四天下。正法治世。名為法王。仁德育物。眾所欣重。國界人民。居住寬博。所治大城。名曰圓滿。東西。長十二踰繕那。南北。廣七踰繕那。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甚可愛樂。多諸財寶。資具充溢。
爾時城中。有大長者。名曰善慧。其家巨富。財寶充積。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殖眾德本。
舍利子。時薄伽梵。寶性如來。觀是長者。深心欲解。作是思惟。
此大長者。善根已熟。堪為如是。大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
既了知已。便往其所。現大神變。上住虛空。結跏趺坐。為彼長者。開菩提道。又復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舍利子。爾時善慧。聞佛開示。大菩薩道。又聞讚說。三世佛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即以上妙衣服。肴饍飲食。及餘資具。以用奉獻。寶性如來。及弟子眾。經於千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又復興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微妙大願。雖作如是。廣發眾行。然彼如來。未為授記。
舍利子。汝謂爾時。善慧長者。豈異人乎。勿餘異疑。即我身是也。
我於爾時。雖以種種供養。奉佛及僧。并起廣大。菩提勝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
云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自寶性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有佛出世。名曰放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舍利子。以何義故。佛名放光。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王出世。名曰勝怨。所都大城。名盛蓮花。安隱豐樂。人民熾盛。財寶眾具。充積流溢。王有大臣。婆羅門種。名曰光主。其家巨富。財產倉庫。具足盈滿。而是大臣。為勝怨王。偏所愛重。欣慕其德。常所見遇。情無厭逆。
舍利子。時勝怨王。割所王國。四分之一。賜此大臣。封以為王。
時光主王。治于小國。以法御世。不行邪抂。
舍利子。是光主王。於後異時。誕生太子。形貌端正。眾所樂觀。成就第一。圓滿淨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莊嚴。又於王子。一切身分。皆放光明。猶如日輪。之所照耀。因為立號。名曰放光。
舍利子。
時光主王。召集國中。諸婆羅門。善占相者。皆悉集已。便示王子。令其相之。
諸婆羅門。既覩相已。便作是言。
今此王子。定當作佛。
時光主王。即以王子。付諸養母。其後不久。身相長大。聰叡明達。
時淨居天。處色究竟天宮。以通智力。知是王子。將登正覺。便於彼沒。來至放光。王子菩薩。所止處已。右遶菩薩。即於其前。說是頌曰。
非謂安處大王宮。
能生清淨勝功德。
要假仙幢袈裟相。
果證無上妙菩提。
盛壯須臾若流逝。
迅速過於大猛風。
不可憙樂弊衰老。
摧壞世間之所愛。
衰老能令薄勢力。
難得欣樂趣非家。
大仙今者極盛年。
宜當及時發精進。
善哉善哉大慧者。
善哉善哉大超悟。
善哉善哉速出家。
定成堅固正等覺。
舍利子。時放光菩薩摩訶薩。為淨居天。所開悟已。以清淨信。趣於非家。當出家夜。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彼世尊。便以如是。廣大名稱。出現世間。號曰放光如來。十號具足。為諸天人。之所讚頌。
時勝怨王。聞光主王子。出家修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曰放光。即便往告。光主王言。
我聞卿子。出家成佛。不審世尊。大慈悲故。能來降不。若不垂愍。至於此者。我當嚴備。四種力軍。往如來所。躬事奉敬。
舍利子。時光主王。即集大臣。守衛軍眾。具宣是事。
諸大臣言。
王於今者。應自往詣。放光如來。諮問是事。大悲世尊。愍眾生故。為欲往彼。勝怨王所。為不往耶。
時光主王。即便嚴駕。與諸大臣。侍衛導從。往如來所。既到彼已。頂禮佛足。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時放光如來。告父王曰。
大王當知。我今往詣。勝怨王所。愍眾生故。
舍利子。時放光如來。隨所樂欲。別住一處。勝怨王都。即與二十拘胝。大阿羅漢。出詣彼國。
爾時父王。亦備四種。強力軍眾。隨從佛後。辦具種種。上妙衣服。餚膳飲食。床敷醫藥。及餘資具。供佛及僧。乃至隨逐如來。到己王領。國界之際。便禮佛足。遶無數匝。涕泣哽噎。辭退而還。
時勝怨王。聞放光如來。與諸大眾。將來詣此。盛蓮花城。即便嚴飾。所都大城。除去一切。沙礫瓦石。清淨夷坦。街巷道路。掃灑修治。極令華麗。又以香水。重增霑灑。散布名花。量齊人膝。以妙香瓶。列薰於道。敷置種種。微妙寶衣。於上虛空。張施幡蓋。作倡伎樂。騰欝充滿。
舍利子。時勝怨王。作如是等。莊嚴綺飾。盛蓮花城。大王都已。又下嚴勅。擊鼓宣令。於此王都。城之內外。所有花鬘。及塗香等。無令有人。輒自受用。并將出賣。一切皆當。奉獻供養。放光如來。若違此令。當加重罰。
舍利子。時勝怨王。齎持種種。花鬘塗香末香。珍妙衣服。幢幡寶蓋。鼓擊種種。諸妙音樂。又設羽儀。現大嚴備。以王威勢。出所都城。為欲瞻仰。彼如來故。并申禮拜。陳諸供養。與四種軍。及王城內。所有婆羅門。長者居士。豪族類等。往詣佛所。
既到彼已。時勝怨王。最先頂禮。彼如來足。復以種種。花鬘塗香。末香上妙衣服。幢幡寶蓋。供養如來。自供養已。復令王子大臣。及諸侍衛。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亦如大王。廣修供養。
舍利子。時勝怨王。既供養已。具歡喜心。具妙善心。具離蓋心。具適悅心。與諸群臣。而隨佛後。
舍利子。爾時有婆羅門。名曰珍寶。住大雪山王側。五百儒童。以為弟子。眾人所宗。名德遠被。善持藝術。於三毘陀經。達到彼岸。又於尼揵荼書。及計羅婆論。分別字論。伊底訶婆論。五分記論。隨順世論。祠祀咒論。丈夫相論。於是等論。皆善通達。及以自宗師傅。三明大教。曉其理趣。妙識開遮。
舍利子。是婆羅門。有一儒童。近住弟子。名曰迷伽。受學珍寶。備通幽旨。藝術經論。並皆明達。智與師齊。堪為導首。
時彼迷伽。白其師曰。
大師當知。所學經論。皆已通達。我今當返。自所生地。云何奉酬。大師恩德。
時師告曰。
伐瑳迷伽。夫為弟子。欲報師恩。當以財寶。方陳厚意。所謂何等。若辦五百。羯利沙鉢那者。足表深心。
舍利子。
爾時迷伽儒童。奉師教已。致敬右遶。辭退而行。遍遊村城亭館。國邑王都。處處追覓。謝師財寶。既具集已。將陳酬報。漸漸往詣。盛蓮花城。
遙見王都。種種嚴飾。明發華麗。甚可愛樂。即問傍人。
今此王都。有何盛事。榮飾周布。莊嚴乃爾。
傍人答曰。
卿不知耶。今日放光如來。應。正等覺。與八十拘胝。大阿羅漢。八萬四千。諸大菩薩。將入此城。其中人民。當行大施。當興大福。由斯事故。致此莊嚴。
時迷伽儒童。忽聞如是。佛名之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竊自惟忖。
諸佛如來。出世甚難。極難得值。過烏曇花。又似盲龜。難遇浮孔。百千大劫。時或一遇。我今奉見。甚為希有。定應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貿花散奉。放光如來。當更求財。用酬師德。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一女人。齎持七莖。殟鉢羅花。從市而來。
迷伽告曰。
何處得此。水生花來。
女曰。
我於某處。賣花鬘所。以五百羯利沙鉢那。買得此花。
迷伽告曰。
今酬本價。能與花不。
女曰。
不然。
又曰。
若不許者。今有五百。羯利沙鉢那。汝當獨取。此七莖花。二人當共。為可爾不。
女曰。
卿用此花。為作何等。
告曰。
將用奉散。放光如來。
女曰。
如卿所言。從今已往。於諸有趣。常能降及。為我夫者。當以此花。持用相委。
爾時迷伽。便報女曰。
止止女人。勿作是說。
何以故。汝女人性。掉動輕轉。多諸放逸。汝之所言。不足收採。又我當於。阿僧企耶劫。修集佛法。廣行布施。或以金銀珍寶。珊瑚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象馬駝驢。牛羊群畜。乃至或捨。大國王位。車輅服飾。內宮妃后。男女眷屬。或捨手足耳鼻。皮肉骨髓。髻中明珠。眼目頭首。
大略而言。無有一切。內外之物。於我施門。而不捨者。或復有時。當捨於汝。入佛法中。以信出家。趣於非家。汝性掉動。輕轉放逸。或當爾時。於我大捨。而為障礙。
其女報曰。
審如所言。我為大利。縱使卿今。賣我此身。乃至充一。羯利沙鉢那者。終無異心。於施留礙。或復割截我身。段段捨施。定無留礙。修集佛法。
迷伽告曰。
若能如是。此則為可。宜速與花。
爾時女人。持花授與。迷伽取花。便即往詣。放光佛所。遙見如來。為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眾生。前後圍遶。威儀庠序。導眾而前。乃至以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從彼而來。於世尊所。心生淨信。以無量種。清淨歡喜。深愛重心。前詣佛所。恭敬禮拜。不勝欣慶。又見多人。以諸大價。微妙衣服。為供佛故。敷施行道。
便作是念。
我今雖無。上妙衣服。唯有所著。弊鹿皮衣。當敷道中。藉如來足。
作是念已。脫衣布地。
爾時諸人。競取皮衣。遠棄他所。咸生蚩責。
云何為是。含靈中寶。敷設如此。弊鹿皮衣。
時彼迷伽。即便馳往。四衢道邊。泥濕之處。取鹿皮衣。敷置其上。作如是念。
放光如來。大慈悲者。加哀憐我。以遍照眼。及遍照智。賜觀所為。希願以足。蹈我衣上。
爾時如來。愍其所念。便以足趾。蹈鹿皮衣。迷伽見已。心生慶悅。踊躍歡喜。即以所持。殟鉢羅花。用散佛上。於時復有。無量天子。住虛空中。以天曼陀羅花。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及天栴檀末香。俱散佛上。作天音樂。詠天清歌。遍滿虛空。大興供養。
時彼迷伽。所散之花。列住空中。乃復變成。無量千數。殟鉢羅花。葉皆垂下。合成花蓋。隨佛而行。
迷伽見已。倍復踊躍。心生淨信。於如來前。解十二年。金色髮髻。以布于地。便發無上。菩提大願。
若我來世。當成如來。應。正等覺。審不虛者。唯願今者。放光如來。授手安慰。
又發堅固。勢力弘誓。作如是言。
若使如來。不以足趾。蹈金色髮。授手安慰。及不授我。菩提記者。我終不起。即於此地。乾枯命終。
舍利子。爾時放光如來。應。正等覺。具遍照眼。及遍照智。於三世中。無事不達。知彼迷伽。意欲解已。便舉足趾。躡其髮上。
即便右顧。如龍象迴。告諸聲聞。一切大眾。
汝等苾芻。勿蹈其髮。
所以者何。此儒童者。卻後過阿僧企耶劫。當成如來。應。正等覺。號釋迦牟尼。
舍利子。是時迷伽。聞佛授記。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證得百千。那庾多拘胝。無動諸定。
又以神通智。力觀見東方。過殑伽沙等。無量諸佛。皆為授記。作如是言。
儒童當知。汝於來世。經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無量如來。皆如東方。諸佛授記。
舍利子。迷伽儒童。既蒙諸佛。授記安慰已。從虛空下。來詣佛所。以信捨家。趣於非家。修習堅固。清淨梵行。
舍利子。汝今於此。無生疑惑。謂彼往世。迷伽儒童。是餘人乎。勿作是觀。即我為彼。儒童菩薩。
我於爾時。以是五莖。青色蓮花。奉散彼佛。復解金髮。敷置道上。興如是行。便蒙授記。
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受。如來記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明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復應修行。無相正行。
何以故。我憶往昔。未得值遇。放光佛前。無有一切。白淨行法。不修行者。雖作如是。無量勤苦。然不蒙佛。為我授記。
所以者何。由修諸行。皆有相故。
從是已後。我方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隨所聞已。安住正行。如是行者。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行如是等。無相行已。放光如來。乃為授記。
舍利子。我憶往昔。最初得見。放光佛時。便得超過。一切有相。有功用行。又初見佛。便能隨覺。一切法性。又得通達。一切諸法。自性無生。
從是已後。放光如來。乃為授記。作如是言。
迷伽儒童。汝於來世。過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當授記時。我便證得。無生法忍。
舍利子。證得何等。無生法忍。
所謂證得。一切色法。無所得忍。證得受想行識法。無所得忍。證得蘊界處法。無所得忍。
舍利子。言得忍者。是則名為。忍受諸法。都無所得。
何以故。非於證得。如是忍時。世間之法。而復現行。非異生法。非諸學法。非無學法。非獨覺法。非菩薩法。非諸佛法。而復現行。
所以者何。由一切法。不現行故。
說名得忍。由一切法。畢竟無得。亦無所得。故名得忍。
又是忍者。於一剎那。盡一切相。及諸所緣。故得名忍。
又是忍者。不忍於眼。不壞於眼。及諸所緣。故名得忍。
不忍於耳。鼻舌身意。不壞於意。如是忍者。無盡境界。如是忍者。非趣境界。故名得忍。
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為。如來授記。證是忍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安住正行。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如是等法。名為正行。
爾時大眾中。有長者子。名那羅達多。從薄伽梵。聞說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聞讚歎。諸佛菩薩。勝功德已。即從坐起。披一肩衣。以右膝輪。安置于地。向佛合掌。頂禮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先為。諸長者等。廣說諸法。相續不絕。如是開示。如是教導。皆令證得。阿羅漢果。即於此生。盡老死際。而未聞說。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讚歎諸佛。菩薩功德。我幸大利。今具得聞。竊生是念。
如是大乘。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今現前。親聞佛說。受持領悟。開顯諸法。如是法者。分別諸法。無所依執。無我我所。無有攝受。
世尊。我作是念。
如是妙法。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如是法者。我當修集。
世尊。我今思惟。一切乘中。為無上者。所謂佛乘。諸佛如來。亦說此乘。置為第一。最為無上。我從今日。發起無上。正等覺心。為欲利安。多眾生故。為欲悲愍。諸世間故。利益安樂。無量天人。如佛建立。諸大菩薩。所有學處。我今皆當。悉依隨學。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長者子。
善哉善哉。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難證信。甚難修習。汝今乃能。深發是意。
時長者子。白佛言。
世尊。無上菩提。雖復甚難。證信修集。然我今者。發起如是。勇猛精進。必當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又我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奉修牢強。定無退轉。
世尊。我於今者。發大弘誓。假使發菩提心。如殑伽沙數。方證無上。正等覺者。我於是事。彌增精進。乃至如上。一一發心。經如殑伽沙等劫。乃至隨是。發菩提心。一一所發。要由斬截。殑伽沙等。身分頭首。方能起者。是菩提心。雖復經履。如是勤苦。我於是中。倍加精進。終不放捨。無上菩提。
何以故。縱逢如是。諸苦難事。猶應修集。藉斯緣故。必證菩提。何況為證。無上菩提。受諸安樂。而不修學。
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性高廣。具足周大。無上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有涯際。不可宣說。雖復諸佛。無障礙智。經歷百千拘胝。那庾多劫。以諸言音。說此菩提。非易可盡。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百千拘胝劫。
乃發菩提心。
雖眾苦所逼。
不捨含生界。
隨發菩提心。
要斷諸身首。
聚量高迷樓。
我亦能堪忍。
我安住菩提。
利樂含生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遠彼聲聞乘。
兼濟下乘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此乘為大乘。
最上佛稱讚。
我觀無與等。
故欣樂菩提。
為拔濟危厄。
為脫三惡趣。
為求是如來。
出世現成佛。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說是頌已。便自思惟。
我今明達。廣大佛法。如何不以。教化妻子。諸眷屬等。此非我宜。
作是念已。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速疾還家。嚴辦種種。諸供養具。與其七妻。男女奴婢。各有七人。齎持千雙。上妙衣服。及諸花香。供養之具。又與五百樂人。相隨疾出。王舍大城。為欲奉見。薄伽梵故。
時王舍城。有多人眾。見長者子。與其眷屬。速疾馳出。因而問曰。
汝等今者。有何怱遽。與諸眷屬。將往何所。
長者子言。
諸善男子。豈不知乎。今者如來。應。正等覺。止鷲峯山。無量百千。天人大眾。前後圍遶。無數方便。為諸眾生。分別開示。廣大佛法。故我今者。率領眷屬。將往佛所。為求如是。廣大佛法。為欲成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諸佛智慧。為欲種殖。無上正等。菩提善根。汝等若欲。成就廣大。諸佛法者。可共同詣。彼如來所。當共種是。廣大佛法。無上善根。
爾時王舍城中。人民之類。聞長者子。說是語已。有十千人。皆樂隨從。往至佛所。
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與其眷屬。及以隨從。滿十千人。同時見佛。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時長者子。與諸俱來。所有大眾。齎持花鬘。塗香末香。衣蓋幢幡。作倡伎樂。歌詠讚歎。供養如來。復以千雙。淨妙珍服。以覆佛上。
時長者子。作是奉已。歡喜無量。即於佛前。說伽他讚。其頌曰。
第一有情微妙者。
成清淨行上菩提。
能發無邊勝智見。
如是我今修供養。
昔無量劫多修行。
為利眾生求大覺。
證法自在現成佛。
如是我今修供養。
我與妻子眷屬眾。
為利含識求菩提。
并及多千人民等。
同共歸依大覺者。
爾時長者子。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便白佛言。
世尊。我今與此。諸有情等。至如來所。皆已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世尊。哀愍此等。復為說法。當令一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又我今者。欲於佛所。種諸善根。唯願世尊。現為我證。當使如是。善根力故。令諸眾生。平等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獲無量。廣大佛法。亦如今者。現在世尊。
時長者子。與諸眷屬。五百樂工。十千人眾。一心同聲。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同共至誠。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唯願世尊。憶持我等。是鄔波索迦。始從今日。乃至壽終。寧棄身命。不捨歸趣。清淨信心。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始從今日。乃至菩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起增上。勇猛之心。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亦如今者。如來無異。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成佛之時。大眾圍遶。如今無異。
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度脫無量。苦逼眾生。如今無異。
時長者子。及諸來眾。并五百樂工。作是誓已。復以種種。微妙音樂。供養如來。右遶三匝。
爾時世尊。愍此等故。上昇虛空。結跏趺坐。
時五百樂工。既覩如來。現此神變。於世尊所。倍生淨信。以佛威力。諸音樂器。不假攝持。自然上踊。住在空中。無所憑據。作眾伎樂。繁會充溢。右遶如來。
時長者子。俱來大眾。咸覩神變。歎未曾有。心生慶悅。踊躍歡喜。皆共合掌。致敬如來。
爾時空中。周匝正等。一踰繕那。
復有無量。百千音樂。亦無執持。自然而現。猶如蜂房。懸處虛空。作倡伎樂。發微妙音。
爾時長者子。與其眷屬。及五百樂工。十千城人。及以先來。聽法眾內。六十千人。諸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佛威力故。皆踊空中。
又佛神力。於上空中。五百樂臺。自然出現。是諸臺中。皆說妙法。
又有四大樂臺。現於佛前。莊嚴彫飾。窮世瓌異。
又有無量。百千拘胝。諸天子眾。列住空中。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八萬。高妙花臺。
時諸大眾。覩上臺中。有如是等。廣大莊嚴。於如來所。倍生淨信。愛敬之心。歎未曾有。
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其心清淨。又復了知。那羅達多。及俱來眾。增上意已。便現微笑。如前廣說。乃至其光。還從頂沒。
時長老阿難。既覩微笑。披一肩衣。向佛合掌。恭敬作禮。白佛言。
世尊。有何因緣。現此微笑。我惟如來。所現神相。非無因緣。
佛告阿難。
汝今當知。此長者子。那羅達多。七婦男女。并奴婢等。三十六人。由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之世。經千拘胝劫。不墮惡趣。人天往返。受諸快樂。
過是劫已。值佛出世。名曰商主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於是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修梵行。
從是已後。復經二十拘胝劫。不墮惡道。
阿難當知。是長者子。七婦七女。及以七婢。自此命終。便捨女身。得成男子。恒與那羅達多。不相捨離。行菩薩道。於當來世。同處一劫。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當知。長者子那羅達多。菩薩摩訶薩。當成佛時。號平等心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
是大菩薩。所有眷屬。當成佛時。皆同一號。阿若末若如來。應。正等覺。具足十號。
是五百樂工。以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又經。阿僧企耶劫。不墮惡趣。又經於彼。滿千拘胝。轉輪聖王。而為翼從。
阿難當知。是五百樂工。大略而言。於是劫中。得值十千諸佛。皆得親承供養。無空過者。從是已後。同一劫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號美音。
是十千人。以供養我。善根力故。中四百人。當得值遇。慈氏如來。於彼佛所。淨修梵行。得盡諸漏。便般涅槃。所餘人等。當來又經。殑伽沙等。如是大劫。不墮惡道。漸次得值。千拘胝佛。於彼佛所。廣修諸行。爾後一切。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甚希有。
阿難當知。是六萬眾中。具滿千人。於我滅後。正法已盡。又過於彼。刀兵中劫。慈氏如來。未出現前。眾生壽命。漸增長時。
爾時贍部。當有八萬獨覺。出現於世。是一千人。皆得值遇。供養修善。於後復值。慈氏如來。還得供養。從是已後。經二十五。拘胝那庾多劫。不墮惡趣。最後人身。諸善根力。所覺曉故。淨信捨家。趣於非家。便得證悟。緣覺菩提。
阿難當知。於此眾中。有十千人。具生聖見。餘千人等。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有六十那庾多。諸天子等。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如是阿難。誰有見斯。殊特勝利。而於佛所。不生淨信。愛樂恭敬。發希有心。唯除愚癡。不肖之士。
何以故。彼諸人等。於如來所。但修如是。微細善根。乃能獲得。如來大我。或復證入。無上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佛所修諸供養。
獲得如斯勝功德。
若有希求高大果。
當於導師修供養。
若佛現在修供養。
或復於佛涅槃後。
供養馱都如芥子。
常得奉侍諸如來。
若復欲修諸供養。
如來住世或涅槃。
供養馱都如芥子。
行平等心果平等。
若有具修平等心。
供養平等人中上。
當成平等之勝報。
及證平等妙菩提。
若有欲攝諸善趣。
遮障絕除眾惡道。
及欲趣向涅槃路。
如是獲得不為難。
佛具最勝淨尸羅。
佛具最勝三摩地。
若生最勝淨信已。
當獲最勝如來果。
若修最勝諸供養。
速登最勝之善道。
及證最勝尊正見。
能宣最勝微妙法。
若樂人中聰叡者。
親持諸佛清淨法。
當修猛利正欲樂。
多聞如理正思惟。
有得轉輪之聖主。
或為帝釋梵天王。
廣修無量勝功德。
定趣無餘大寂滅。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告長老舍利子。
若有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欲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發生猛利。清淨欲樂。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
何以故。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乃至為他。分別說者。能令三寶。永不斷絕。常不遠離。四無量行。常勤修習。六到彼岸。恒正方便。以四攝法。攝化眾生。
舍利子。如是大乘。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當知即是。諸菩薩道。
所以者何。是經典者。善能攝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舍利子。是經乃是。諸菩薩等。聖珍寶藏。我依是經。正修學已。畢竟證得。生死永斷。又證一切。波羅蜜多。由證是故。即號無上。正等覺者。
舍利子。如來於。一切波羅蜜多。皆已畢竟。如來於。一切所作。皆已靜息。如來於。無量諸地。皆已證得。又復更證。無邊之地。
何以故。由佛證是。諸波羅蜜多故。而能究竟。安住一切。到彼岸法。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當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精進修行。如我所證。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於業應知業。
於報應知報。
無業亦無報。
是安隱涅槃。
諸有為皆苦。
於中無有智。
是故智生已。
有為皆解脫。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長老舍利子。及大苾芻。并諸天。人。健達縛。阿素洛等。一切眾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