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萬二千比丘俱。菩薩八萬四千。一一尊復尊。諸菩薩摩訶薩。悉得諸總持。悉得無所罣閡欲。悉得無所從生法。而得如是三昧慧。悉得知一切。人心之所行。如所欲以法教。令各得其所。諸四天王。及天帝釋。釋天及諸天子。龍。閱叉。揵陀羅。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悉來會。
時文殊師利。在山一面異處。與二十五上人俱。何謂二十五人者。悉是菩薩。各各有名。
名曰。若那師利。那羅達師利。三波師利。劫波頭師利。波頭師利。劫闍因陀樓。陀羅尼陀樓。羅陀波尼。羅陀牟訶多。私訶末。師訶惟迦闍。俱羅加那迦闍。沙訶質兜波沈。摩遮迦波。栝鎮遮薩。惒波陀波。坻盤拘利沙竭末。摩訶麑樓耆非。陀遮阿難陀。譬叉波貿耆。羅耶阿難陀。阿藍惟訶羅。摩抵吒沙。牟迦抵陀。阿喻達薩惒頞悉。是為二十。五上人名。
四兜術天子。來到文殊師利所。欲聞法故。其天子名。沙摩陀鳩遬摩羅。無拘遬摩。漫那羅揵陀沙訶。漚術曇惟訶。是為四天子。
復有異天子少少。來到文殊師利所。欲聽法故。上人諸天子悉坐。各各說佛智慧甚尊。無有極不可議。不可度不可量。不可以凡。而應僧那。皆言。
當何作法證方便而至。無極智慧。乃至佛一切智不可議。
慧首菩薩言。
於功德無有厭。於諸功德。無所悕望。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惠施菩薩言。
等心如寂。其心悅懌柔軟。自隨其教。便持薩芸若心。而堅固於。僧那僧涅。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具足平等菩薩言。
不計校劫數。其當來劫無央數。不可以為計。是為僧那。於僧那不自貢高。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具足行菩薩言。
不自念安。可至無極慧。
所以者何。欲令一切皆安故。作是念者。不求復悉安一切。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蓮華具足菩薩言。
其不自伏意者。亦不能伏他人意。其能自伏意者。乃能伏他人意。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蓮華具行劫菩薩言。
其有隨欲者。不可度欲。不隨欲者。是乃度欲。其菩薩者。得利不得利。其心無有異。若苦若樂。若謗若歎。若惡若善於。是無所著。
所以者何。亦不憂亦不喜。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制持諸根菩薩言。
不念他人作功德。我可得。作是者不入無極慧。當念獨而無有伴。
所以者何。念於一切故。諸不辦者。我當辦之。須臾精進。不以懈怠。欲教一切。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持行如地菩薩言。
譬若如地。一切草木。藥舍宅城郭。無不因地而住者。地亦無所置。一切仰而得活。亦不以為煩荷。菩薩者亦當如是持心。當若地亦不喜怒持心。當令一切。各各得其所。亦不念還復。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寶願菩薩言。
當持心如尊不自卑。於夢中亦無二心。
所以者何。無羅漢。辟支佛意。其所作者。譬若如寶。不離菩薩。若不失一切人心。於珍寶心。無所貪惜。其從索者皆開導。為摩訶衍。
所以者何。無心與心等者。無心慧與是心慧等者。亦無所增無所減。其心無所貪惜。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寶印手菩薩言。
視五道生死。人譬如墮海。菩薩若心。而愍念之。當以手授之。
所以者何。為無黠者作黠首。其貪者為作無所惜首。其不持戒者。為作戒首。其瞋怒者。為作忍辱首。其懈怠者。為作精進首。其亂意者。為作一心首。其無慧者。為作智慧首。其無功德者。為作功德首。以功德首印三法寶。何謂三。令一切具足佛智慧。教化而造作。自解其身。珍寶功德。念一切諸法譬如空。是故為法寶之首。是為三。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師子意菩薩言。
其身作是僧那者。無所恐懼亦不畏。亦不卻亦不解衣。毛不復起。
所以者何。於生死無有惡故。亦不作於泥洹。等住於苦樂。不作二心。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師子步過無懼菩薩言。
其弱劣者。不能逮此。是者大士之所作。
所以者何。以捨眾惡。以不諛諂。以應質朴。則不貢高。無瞋恚之心。所作不從非法。
所以者何。用忠政故。則無婬嫉。以無惡心。其愚癡若冥。以無此者。其身口意以平等。所語如語。不失其意。甚尊所作欲成。
所以者何。用至誠故。俱以法自娛樂。以如法者。不貪惜壽命。
所以者何。不貪軀命。不捨一切故。所施與無所貪惜。欲令人得其所故。所入者正則非邪道。其貧者為作珍寶藏。其有病者。則為作醫。其恐懼者。則為作護。其劣者則。為作道地。其入邪者。則為作政導。其無智者。則為作智。一切諸順何所恨起意。大士以度脫此中忍。所受法本如住。作是者乃至無極慧。
紫磨金色菩薩言。
所念譬如空。
所以者何。無所不遍。以大哀無所不覆。其心常喜面頰而悅。諸所欲樂者其心。不在其中。所施與譬如天無所不蔽。其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發意即轉法輪菩薩言。
其有新發意者。不當令魔得其便。不失諸佛天神意。作心住者。以應法輪轉。
所以者何。用發好心故。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生。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諸語自然。普無不入菩薩言。
當持心無所不入。
所以者何。諸法自然。其本悉空。一切所語皆空。譬若虛空。無所不入。菩薩者當復如是。其心無所不入。有所作如語。其智無所不曉。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樂不動菩薩言。
諸所有音無有音。諸所有聲。而不可得。以知是者。亦不以喜。亦不以憂。亦不懈怠。
所以者何。譬若泰山而得風。亦無所動。諸好音惡音。菩薩心亦不以喜歡。亦不以憂慼。
所以者何。無所著。無所著謂佛語。若異道語俱。空無所有。視諸欲有所作者皆有盡。以知盡而不貢高。作是法者。疾成至佛。
海意菩薩言。
其心當如海所受。慧而無極。譬如海。受於眾流。合為一味。菩薩以諸所有。合為一法。
所以者何。用微妙故。不與十二因緣有所變。念法身亦不增亦不減。為一切作功德。所作功德。欲令一切皆得。是為不可盡功德。當護不著不斷。以意力制身。諸所有所作。皆等無有異。作是故發意慧者。具足可至無極慧。
大光明菩薩言。
當持心。其智慧。其光明如佛。非俗人之所作。其意習光明。無所不照。
所以者何。欲令世間。知以為法。則其意習施與。光明無所不照。習戒光明。無所不照。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悉習。其光明無所不照。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焰明菩薩言。
以功德慧心為眼。清淨所視色。無有惡聲。香味細滑法。亦復如是。以淨於六事。何謂六。眼耳鼻口身意。諸所可者不那中作樂。用心淨故。所視人欲令。悉入佛法。其不正者。以法率化。所有好物。人來索之。無所愛惜。既與不從後悔。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可意王菩薩言。
其有罵詈。撾捶者亦不瞋恚。但念其法。以何念法。何所罵者。何所瞋者。其撾捶亦爾。以內空無所得。於外空無所疑。身於身無所見。亦不見於他人。
所以者何。其索手脚者。歡喜與之。其欲取頭者。其心倍悅。若索城及珍寶。其有索者。無所貪惜。其求妻子。即持施與。無有異心。若諷誦起是經。得一章歡喜。不樂為金輪王歡樂。為一切人說法。而不作釋。願樂造一人。發心為菩薩。不作梵天。願樂見佛。不貪三千大千剎土之珍寶。作是者常無懈怠。如是歡喜。可至無極慧。
所視無底菩薩言。
視一切諸所有。不念是我所。悉清淨剎土。不念有與無。見諸佛不想色求。
所以者何。用法身故。視一切人心。不求一切。人之所有。
所以者何。其德眼逮得清淨。便有道眼。神足備具。以得慧眼。便知所有。無所可貪。便得佛眼。十八法悉具。以得法眼者。具足十種力。其作如僧那僧涅者。便至無極慧。
作無底行菩薩言。
一切所作。如薩芸若所作。
何以故。無所住故。以無所住。但念諸法。菩薩作是者。不以諸順。何為墮。亦不以罪墮。亦不以魔事墮。
所以者何。不捨法故。不犯非法。以故致是。以度罪所作魔事。以應是者。可至無極慧。
說息愛意菩薩言。
一切所有者。亦不從人受。以所作便唵嗒諸魔。以自知者。無所有亦。無所復作。以知無所復作。便制五陰。以知五陰者。無有魔事。以度魔界者。所作中道。無所覆蔽。已度無所覆蔽。菩薩摩訶薩。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所起即悔菩薩言。
諸所作非法。意而悔之。所作如法。其心無異。
所以者何。常當專心作善。其身有所作。不欲令人不可。若口若意所作。不欲令人有不可。其有愁憂者。以法寬大。令不愁憂。作是者。是為菩薩摩訶薩。可至無極慧。
得一切願菩薩言。
其有如淨戒者。所願必得。以如淨戒者。不復犯俗。不犯俗者。以應三十七品。根林如薩芸若。其以如淨戒者。不犯三十七品。是為菩薩摩訶薩。所作以至無極慧。
普等華天子言。
譬若樹有華。其見莫不歡喜。所作功德。一切莫不蒙者。譬若忉利天。上拘耆樹。而有華熾盛。諸天莫不愛樂。菩薩以法。為一切作眼。譬若華。若天上摩尼之寶。而無瑕穢。菩薩清淨。其心如是。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光明華天子言。
譬若如日出。眾冥索盡。所有諸色悉見。菩薩以智慧。無所不照。其諸愚癡冥盡索為開闢。
所以者何。終不而當明故。其在冥者。見明便得道徑。菩薩以住道徑者。其忘失道徑者。指示道路。以如是者。可至無極慧。
天香華天子言。
譬如漫陀羅華。其香聞縱廣。上下四維。各四十里。菩薩以所聞。淨戒三昧。持智慧以為香。三千大千。無不聞者。是香愈無央數人病。其以所聞淨戒。三昧智慧。菩薩以住是者。便至無極慧。
信法行得天子言。
當住法當所作者。以如菩薩法者。常不復懈怠。無所復懈無復念。便當得十事。
習六波羅蜜。以四等心。五句。四事。總三脫忍辱。利令人發意。其身不離。以漚和拘舍羅教。悉持諸法要。所信無有異。是為十事。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文殊師利。謂諸上人。及諸天子。
菩薩住無所住。何謂住無所住。於三界不以三界作習。不習者是為內。亦不求習。者是為外。雖外不墮弟子無所習。復不墮辟支佛地。習謂生死。所學習謂無所知。習者是為名。所學習是為色。習者是因緣。所學習謂有所見。習者謂愛。所學習謂有所根。習者謂我。所學習謂非我。習者貪。所學習所施與無有異。習者謂犯戒。所學習謂不於戒自貢高。習者謂瞋怒。所學習忍辱。而不貢高。習者無精進。所學習精進。而不自貢高。習者謂亂意。所學習為一心。而不自貢高。習者謂無知。所學習智慧不貢高。習者謂無功德。所學習謂作功德。而不貢高。習者謂俗法。所學習謂道法。不自貢高。習者謂無脫。所學習謂得脫。而具足不貢高。習者謂有罪。所學習無有罪。亦不貢高。習者謂有餘。所學習無有餘盡。亦不貢高。菩薩習無所習。一切護亦不著亦不斷。作是者便。至無極慧。諸法一切無所得。
所以者何。無所入。亦無所不入故。是一切智。便至一切智。無所得者一切智。得一切智。不可以色計。痛痒。思想。生死。識亦爾。不從法數。亦不從非法數。亦不一切智施與為數。
所以者何。施與者。亦不離一切智。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為數。
何以故。一切智從智慧。一切智者。無所不入。亦不過去當來。亦不入現在。
所以者何。以過三世故。一切智者。不以眼而視之。耳鼻舌身意亦爾。
所以者何。以過諸界故。若男子女人。欲求一切智者。當如一切智住。當云何住。於諸法一切無所住。是為一切智住。不自念法是我所。作是者為一切智。一切人法佛法等。如是無有異。是為一切智。其求欲得一切智者。會從四大得。
所以者何。為身不作身計。
所以者何。不以作因緣故。其有功德法。無有功德法。其所有是為我所。者皆非我所。我者無所生。無所生者無有計。其計者是為不生。其示若見者是。皆無有生。以知無生。無所生慧。作是等者。是為薩芸若。
文殊師利。說是事時。二千天子。悉得無所從生法忍。萬二千人。悉發無上。平等道意。
樂不動菩薩。謂文殊師利。
共到佛所。問菩薩當云何住。
應時文殊師利。化作如來。在眾會中而坐。其形狀被服。如釋迦文佛。
文殊師利。謂波坻槃拘利菩薩言。
屬之所問。今佛在是。可問菩薩住。
波坻槃拘利菩薩。不知是為化佛。前長跪問。
怛薩阿竭。菩薩當云何有所住。
化佛言。
如我所作。菩薩當如是住。
復問。
云何如佛。
其佛言。
亦不從施與。亦不從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從欲。亦不從色。亦不從無色。亦不從身行。亦不從口行。亦不從意行。諸所行無所著故。
其佛問波坻槃拘利。
化者而有所從行不。
則答言。
無所從行。
其佛言。
如化無所從行。菩薩當作是行。
波坻槃拘利菩薩。復問文殊師利。
是佛當無化佛乎。
文殊師利答言。
若自知諸法如化不。
則答言。
諸法實如化。
文殊師利言。
以知諸法化。何為復問如來化。
文殊師利言。
仁者謂以諸佛悉化。
則復問文殊師利言。
佛者從何所化。
文殊師利言。
所作本清淨。何以故而有化。
文殊師利言。
故佛無有吾。無有我。無有人。無有壽。無有命。亦不依佛住。亦不依凡人住。
波坻盤拘利菩薩。復問化佛。
本何所學。自致得佛。
其佛言。
無所學是菩薩學。
何以故。亦不自念。我欲求是。亦不求是。亦不憂亦不喜。亦不緣亦不所化。亦無所見。亦無處所。亦無有想。亦無有字。亦無有色。一切無所希望。是菩薩學。作是學者。以為等學。作是學者。無所著。無所縛。作是學者。無有欲。無有怒。無有癡。作是學者。無所愛。無所憎。其學是者。不自念我作是學。是為學作是學。作是學者。不墮惡道。
其佛言。
若有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成至佛者。當作如我學。
復問。
何所是佛學。
其佛言。
亦不作罪。亦不墮罪。亦不所與。亦無所持。亦無所不持。亦不持戒。亦無有戒。亦不忍辱。亦不惡意。亦不精進。亦無懈怠。亦不禪。亦不亂意。亦不智慧。亦無所知。亦無所學。亦不有所學。亦不所成。亦無有所成。亦不菩薩。亦不佛法。亦不自念。有身亦不念。他人有身。其所見者無有想。亦不法想。亦不無法想。不想無想。
其佛言。
曉了是者。菩薩當作是學。
所以者何。諸法一切。如幻是為相。諸法一切皆合。
所以者何。雖無央數。事念之皆空。無所有合則為空。諸法不可見。
所以者何。諸法等而無差特。諸法悉默。
所以者何。不語不言。是故無有處所。
何以故。諸法無所生。其信是者。亦不念所行。亦不念得脫。亦不菩薩自貢高。
其佛言。
若聞是學者。不恐不怖不畏。是故名為菩薩。譬若空不畏火。不畏風。不畏雨。不畏煙。不畏雲。亦不畏雷。亦不畏電。
所以者何。是空法故。菩薩者當如是。一切無所畏懼。菩薩心以如空者。乃伏眾魔。便能為佛。能為一切作護。
其化佛說是語竟。便不復現。
波坻槃拘利菩薩。問文殊師利。
今怛薩阿竭所湊。
則答言。
所從來處而所湊。所湊處從是來。
波坻槃拘利。謂文殊師利。
其化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何謂從來。
文殊師利答言。
譬若如化。來無道徑。去無道徑。諸法亦爾。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波坻槃拘利復問。
何所是諸法之處。
則答言。
自然住是之處。
復問。
一切何所處是其處。
如所作是其處。
復問。
諸法無所作無有罪。
文殊師利言。
如是者諸法。無所作無有罪。其法去亦無有作者。無有作罪者。諸所有悉入法身。
則復問文殊師利。
無有作。無有罪。何以言人。隨其所作。
文殊師利言。
審如所問。人亦無所作。亦無有罪。
所以者何。是人之法法身故。亦無有作。亦無有罪。如所作如所得。是三者等。
波坻槃拘利。菩薩復問。
是三事等乎。
文殊師利言。
怛薩阿竭等。故三事適等。
復問。
怛薩阿竭者。無作。無罪。無得。是三事何緣與等。
文殊師利言。
怛薩阿竭。無作。無罪。無得。其作。其罪。其得。如所為以故等。其罪以過了不見罪。已過當來。亦不離怛薩阿竭故說。
是時如在。釋迦文佛所。尊者舍利弗。阿難。及諸尊比丘。悉承佛威神。皆聞文殊師利所說。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上人之所作。以法無所不感動。不離法身。其有智者。聞是莫不發意。
佛言。
審如所語。菩薩者學無所學。所語平等無有異。如所種得其實。其菩薩者。所學者慧。如是所說如慧。
佛語舍利弗。
汝若所學自致是慧。
頂中光明菩薩白佛。
何所聲聞所學。何所菩薩所學。
佛言。
有限有著故。為弟子學。無有限無有礙。是為菩薩學。如聲聞者。其學小其智少。菩薩者學廣大。其所知無有極。所說無所罣礙。
光智菩薩白佛。
唯。怛薩阿竭作感應。令文殊師利。眾會悉來到是。
所以者何。其在是會皆令得。無所亡失。
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所說。甚深微妙。其欲聞者。隨其所欲。各令得所。
佛即感動。文殊師利。應時與二十五上人。及諸天子。俱到佛所。前作禮而住。
光智菩薩。問文殊師利。
佛在是間。而若何緣。得在異處而說法。
文殊師利言。
所以不在是間者。佛甚尊不可當。或所語可。怛薩阿竭意。或不可意。故在一面。
其菩薩復問。
說何所法。而可怛薩阿竭者。
文殊師利答言。
佛自知之。
復言。
雖爾會說其意。
文殊師利則言。
如我所知少當說。
則言。
何言是。
文殊師利言。
如所說。所說法而不異。如怛薩阿竭。如本際而不可說。如法住如法說。為怛薩阿竭意。無所止。無所斷。亦不緣。亦無所緣。亦無所增。亦無所減。作是說而不失。怛薩阿竭意。亦於身無所失。亦不令他。人有所失。亦不亡法。亦不亡生死。亦不亡泥洹。作是說者。亦不失怛薩阿竭意。
佛言。
善哉善哉。如文殊師利所說。以可怛薩阿竭意。
所以者何。亦不過亦不減。適在中無所想。
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俗三昧說事如故。不見諸法。有所增者。有所減者。如文殊師利所說。不失怛薩阿竭意。
說是語時。八百天子。皆得無所從生法忍。
爾時眾會中。復有二百天子。皆前以發菩薩意。而未堅固。皆欲墮落。
各各有念。
佛法無有極。難得至佛。我等不在。菩薩學中。不如取羅漢辟支佛。而般泥洹。
佛悉知是人。可成為菩薩。而中欲意轉。佛便化作。一迦羅越。持百味飯滿鉢。齎到佛所。前而作禮。以鉢上佛。
惟加哀受之。
佛即受鉢。文殊師利。便從坐起。叉手白佛。
雖食。當念故恩。
舍利弗心念。
佛本從何等。而文殊師利言。當念故恩乎。
則問佛。
文殊師利。本有何功德。而置怛薩阿竭。
佛言。
且忍。今為汝決狐疑。
即以鉢捨地。其鉢便下沒。過諸佛剎。直下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剎土名曰漚呵沙。其佛號荼毘羅耶。今現在。其鉢在彼佛剎。住止空中。亦無持者。
鉢所過諸佛剎。其佛侍者皆問佛。
是鉢從何所來。
諸佛言。
上方有剎。名曰沙呵。佛號字釋迦文。鉢從彼來。
所以者何。救護墮落。菩薩意故。以變化感動。
佛語舍利弗。
行求鉢來。
舍利弗即承佛威神。自以慧力。入萬三昧。過萬佛剎。亦不見亦不得。
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得。
佛言。
且捨。
佛復謂大目揵連。
行求索鉢。
則承佛威神。自蒙神足力。入八千三昧。過八千佛剎。無所見無所得。
則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能得。
佛語須菩提。
行求鉢來。
則入萬二千三昧。過萬二千佛剎。亦不見亦不得。
即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能得。
則五百尊比丘。各各以神足。行求索鉢。亦不能見。亦不能得。
須菩提從座起。白彌勒菩薩。
仁者高才。一生補處。現當來佛。吾等行求鉢不能得。惟行求之。
彌勒則答言。
如若所說。實一生補處。今者不及。文殊師利。所作三昧。及其名字。聽我所言。我作佛時。如恒邊沙等。悉為文殊師利。復不能知我。行步舉足。下足之事。如今者實不逮及。不如報文殊師利。而行求之。
則須菩提白佛。
唯怛薩阿竭。當令文殊師利。而行求鉢。
佛即謂文殊師利。
行求鉢來。
文殊師利即默聲。以受教即自思念。而不起坐。不離佛。不捨眾會。於是便能致鉢。即時三昧。為無所不遍入。即於眾會。以手指地。其手而下行。所過佛剎。悉為諸佛接其足。下方莫不聞其聲道。
釋迦文佛致問。
其臂者一一毛。放億百千光明。一一明者。有億百千蓮華。一一蓮華上者。皆有菩薩。其菩薩者。皆各各歎。釋迦文佛。是所過剎土。皆為六反震動。其剎土皆嚴莊幢幡而起。所過處悉。皆見文殊師利。以右手悉接諸佛足。皆言釋迦文佛。之所致問。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到明開闢剎土。乃至荼毘羅耶佛所。前作禮。為釋迦文佛致問。其臂上毛一一毛。有億百千光明。億百千蓮華。一一蓮華上。各有坐菩薩。悉歎釋迦文佛功德。其菩薩光明。彼佛光明。如不相錯。
各各自見。光明王佛。邊有侍者。而尊菩薩。名曰光尊。自問其佛。
是誰手臂。姝好乃爾。其毛光明蓮華。菩薩之所。歌歎彼佛功德。
其佛言。
上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名曰沙呵。其佛號字。釋迦文佛。今現在前。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不可思議僧涅。其智無所不度。以續在彼佛前。坐用鉢故。而投手乃到是間。
其菩薩悉作是念。皆白其佛。
譬如渴人欲得飲。願欲得見。釋迦文佛。文殊師利。及其剎土。
其佛即以兩眉中央相。而放光明。徹照過七十二。恒邊沙剎。乃至沙呵剎。悉為開闢。其有人見。其光明者。皆得安隱。其身譬如。遮迦越羅。其有凡比丘者。得須陀洹。其過三道上者。皆有八惟務禪。應時得羅漢。其菩薩身。得是光明者。皆逮得日明三昧。荼毘羅耶佛剎諸菩薩。從彼間悉見是間。及諸聲聞諸菩薩。
以見是間剎土。則而淚出。便言。
若瑠璃清淨。及其摩尼墮其污泥。誠可惜之。
所以者何。沙呵剎土諸菩薩。誠可惜之。而生彼間。
荼毘羅耶佛。謂波羇頭菩薩。
汝不曉是。勿得說之。
所以者何。我剎土千劫行禪。不如彼佛剎人行慈。從日出至食。其所功德。過倍是間。彼之菩薩。雖有宿命。行法如彈指頃者。其罪盡索。
是間菩薩悉問佛。
是光明從何所來。今身皆安隱。
佛則言。
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佛剎土。名漚呵沙。何佛者。號字荼毘羅耶。放兩眉中央相光明。
菩薩悉白佛。
願聞欲見。漚呵沙剎土。及怛薩阿竭。荼毘羅耶。
應時釋迦文。放足下光明。照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漚呵沙剎土。及荼毘羅耶佛。盡為開闢。彼剎菩薩。見其光明入其身。悉得摩仳低三昧具足。是間菩薩。盡見彼佛及剎。譬如在地住者。莫不見日月星宿。下方見是間。亦如是間。見下方荼毘羅耶。漚呵沙剎土。
文殊師利。以右手取其鉢。與無央數。拘利那術百千。菩薩俱而來上。所過諸剎土。其蓮華一一毛光明。稍稍而盡。其鉢便在手中。是間文殊師利。則從坐起。為佛作禮。以鉢授佛。佛則受之。其菩薩從下上者悉作禮。各各自以佛名謝。釋迦文佛。怛薩阿竭。即時各令就坐。悉皆受教。各各而坐。
佛謂舍利弗。
向之所問。用文殊師利所問故。今為汝說之。
已過去無央數。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勇莫能勝。其剎名無常。
爾時諸聲聞。八萬四千人。菩薩萬二千人俱悉會。其佛為三道家如說法。
佛言。
時怛薩阿竭。勇莫能勝。於五惡世而作佛。有比丘名慧王。明於經法。持鉢入惟致國中。而行分衛。得百味飯。若干種食。
爾時有尊者子。名離垢王。為乳母所抱持。在城門外而住。其兒遙見。明經比丘。欲從抱下。得下便取之求其食。比丘即以蜜餅授與之。其兒則食之。知味甘美。隨比丘而行。不顧念乳母。便隨至勇莫能勝佛所。則為佛作禮。而坐一面。若那羅耶比丘。以所持鉢得食。而與是兒。令上其佛。兒則受之以上。怛薩阿竭。其佛受食。鉢則為滿。其兒所持鉢食續如故。復以是食。遍八萬四千比丘。及菩薩萬二千人。各各悉飽滿。其兒所持食。續復如故。佛以威神。令兒歡喜。并蒙本之功德。即為盡信。便前而住。即歎其佛。所持鉢食而奉上。以應時滿。其所持者。亦不缺減。遍比丘及諸菩薩。其食續在。乃知佛尊。亦不盡索。而復增益。其供養佛者。功德可重而增。
佛語舍利弗。
是兒以一鉢食。乃至七日。其食不減。滿則如故。其佛阿波羅耆陀陀。教導其兒。自歸佛及法。比丘僧。授與五戒。教令悔過。勸助功德。乃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兒父母求索子。無所不遍。乃至怛薩阿竭所。前為佛作禮而住。
其子見父母。前為作禮而譽言。
我今入菩薩法。用一切故。願復發意。
所以者何。難值佛故。
語其父母。
視佛相及其種好。其慧無所不遍。其道以度。願欲我身。令得作沙門。
所以者何。難與怛薩阿竭會故。
父母即言。
善哉善哉。隨子之所欲歡樂。子之所求。悉如子之願。吾等亦復發心。當從汝為法。則今悉放其舍宅。亦復効汝。而為沙門。
佛語舍利弗。
是兒之所言。父母及五百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悉於阿波羅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門。
佛語舍利弗。
汝之所疑者。即若那羅耶比丘者。文殊師利是。其時兒尊者子。惟摩羅和耶者。則是我身。文殊師利。以食與我。作其功德。而令發心。是則本之初。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恩師。
佛語舍利弗。
汝欲知其今。佛十種力。四事無所畏。其智慧不可議。悉文殊師利。之所發動。
所以者何。心則是根本。
佛復語舍利弗。
如我身等不可數。阿僧祇剎土諸佛。悉為文殊師利。之所發動。號悉字釋迦文佛。如是佛數。
復有號為提式沸佛。
復有號式佛。
復有號提和竭佛。
復有號惟衛佛。
佛語舍利弗。
悉說是諸佛字。從劫至劫。未有竟時。皆悉文殊師利。之所發動。今現在悉轉法輪中。有般泥洹者。中有行菩薩道者。中有在兜術天上者。中有在母腹者。中有生者。中有捨家求佛者。中有坐佛樹下者。中有成佛者。猶不可盡。
佛謂舍利弗。
文殊師利者。是菩薩之父母。是則為迦羅蜜。屬所問者。何緣而置。怛薩阿竭。而我之所得。悉蒙文殊師利恩。以為是恩故。
其二百天子。即時自念。
諸法學者。乃可有所成。吾等尚可。
所以者何。今是釋迦文佛。為文殊師利所發意。自致成佛。我等何為懈怠。
用是念故。其心則堅。悉得盡信。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文殊師利。以手變化而得鉢。無所不感動。是謂本之學習。從是剎土。乃到下方。過不可數人。皆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十方今現在諸佛。皆以珍寶華蓋。用供養法故。悉覆三千大千之剎土。從其華蓋。盡聞其音。如釋迦文佛之所言。皆文殊師利。之所感動。
佛語舍利弗。
若男子女人。欲疾般泥洹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所以者何。有人畏生死。而不能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求聲聞作阿羅漢。早取般泥洹。其作是言者。我續見在。於生死中。有菩薩而精進者。已成至佛。
所以者何。以過去無央數。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一切度。壽一萬歲。有百億弟子。有尊比丘。名莫能勝。其智慧甚巍巍。後有尊比丘。名得大願。其神足甚亦巍巍。
爾時怛薩阿竭。整衣服持鉢。與比丘俱入。常名聞國分衛。其尊比丘智慧。備足者在佛之右。其神足比丘。在佛之左。有尊比丘名悔智。隨佛後而侍之。八千菩薩。而在前導。中有如釋者。中有如天子被服者。中有如天者。中有如四天王者。皆悉令人治道。用怛薩阿竭故。
佛語舍利弗。
時佛以入。彼城道徑。而過於市。有三尊者子。各各尚小。莊嚴被服甚姝好。而共坐戲。是一兒遙見佛且來。及諸比丘。菩薩光明甚巍巍。其小兒謂二兒。以手遙指示之。乃見怛薩阿竭來。光明與相隨者。不甚好乃爾。
其二兒則言。
以見之。
是一兒便言。
此者一切之中極尊。而無與等者。吾等當供養。
所以者何。其福無量。
其二兒則答言。
亦無華香。當何以供之。
其一兒則脫。著身白珠。著手中。便報謂二兒。
是猶可以。供佛智者。見怛薩阿竭。不當作貪。
則其二兒。効解取著頭上白珠。著其手中。即各歎言。行至佛所。譬若度水。
所以者何。以其心淨。而等住故。是一兒復問二兒。
持是功德。以何求索。
其一兒言。
願如佛右面尊比丘。
其一兒言。
願如左面。神足比丘。
是二兒。各各有是願已。復共問一兒。
若願何等。
即報言。
我欲如佛。其光明無輩。如師子獨步。常有眾而隨我。
是兒作是說時。虛空中八千天子皆言。
善哉善哉。如若之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若恩。
是三兒相將。來至佛前。其怛薩阿竭。呼侍者沙竭。
汝乃見是三兒。而持白珠來者不。其中央行小兒。悅心精進來行。舉其一足時。卻其罪百劫。如下一足。後事事當更百。遮迦越羅。如是數。當復更釋。亦如是。其梵天。亦等如是。其一舉足之功德中。百見佛。
語適竟。是三兒已到。前為怛薩阿竭作禮。各各以其白珠散佛上。其二兒發聲聞意者。所散珠各在佛上肩昇。其一兒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而散白珠。在佛頭上。而在虛空。化為珠華。交露之帳。正等而四方。中有床。怛薩阿竭而坐之。其佛則時笑。
沙竭勃問佛。
怛薩阿竭所笑。會當有意。願聞其說。
佛言。
見二兒發聲聞意者不。
所以者何。皆畏生死之懼故。是以不發菩薩心。
所以者何。欲疾般泥洹故。
其侍者問。
其一兒當云何。
佛復謂言。
是中央兒以後。自致成佛。是二兒乃為作聲聞。其一者智慧甚當尊。一者神足亦復爾。
釋迦文佛。問舍利弗。
汝乃知是中央兒不。
舍利弗言。
不及。
佛言。
則我身是。乃知右面之兒不。
舍利弗言。
不及。
爾時之兒。則舍利弗是。其左面之兒。則大目揵連是。
佛謂舍利弗。
汝等本畏生死故。不發菩薩心。而欲疾般泥洹。觀其一兒。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今我自致成佛。如汝等不離吾法。而作聲聞。乃得解脫。
佛復謂舍利弗。
其欲疾般泥洹者。當發意求佛如我。向之所說其疾者。無過薩芸若。
所以者何。無所罣礙故。用持尊故。用無盡故。用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故。莫能有及等故。持有好故。以過諸聲聞。辟支佛故。其欲作者。便得薩芸若意。亦復如是。
說摩訶衍品時。萬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一一尊比丘。舍利弗。摩訶目揵連。阿難。舍比。摩訶迦葉。蠡越難頭。耶和致難離。分耨頭陀。須菩提等。悉以頭面著佛足。皆譽言。
若男子女人。欲求道者。當發尊意。
所以者何。如佛百千以法。為吾等說。不能復發。作菩薩心。皆而有悔。為羅漢故。不如本作五逆惡。其罪猶有解脫。可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今者以無所益。
所以者何。惟燒佛種故。其器者。以不堪菩薩心。
所以者何。譬若死人。無益於生者。今吾等以得脫。無益於天上天下。有兩足若四足者。皆依地而得活。其有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諸天及人。皆蒙其恩。
爾時阿闍世王。乘四馬車。與群臣俱出。而到佛所。前為作禮而住。白佛言。
一切人從何因緣而作罪。
佛語阿闍世。
以住吾我人者便作罪。貪身故而有身用。是故不離其中。
阿闍世王復問。
助貪愛者根。為在何所。
佛言。
無黠是。
則復問。
誰是無黠根。
佛言。
所作與念異。是故根。
復問。
何所與念異者。
佛言。
其本異所作謂是。
復問。
本異者何謂是。
佛言。
如幻所化。無所有是故異。
復問。
誰化者。
佛言。
無有造者是故化。
復問。
無所生無所有。當云何計。
佛言。
用無有生無所有。故不可計。
復問。
所疑從何因緣起。
佛言。
無所據故。
何謂無所據。
佛言。
如所說聞之則疑。是謂不據。
復問。
何所是道。何所為信。
佛言。
脫於婬怒癡是為道。何所是信。
佛言。
不得諸法根本。其心不異。是故為信。
阿闍世王即言。
善哉善哉。如怛薩阿竭所說。一切人所。以不信者何。自作故。今我用惡人之言。勅令臣下。自殺其父。用貪利國故。用貪財寶故。用貪利宰民故。用貪利尊貴故。今我使臣下。而害其父。貪身狐疑。不能自解。若飲若食在戲樂。若在正殿。聽省國事。若在中宮。五樂之欲。若獨與眾俱。晝夜而不忘。飲食則不能消。亦無其臥。顏色亦無和悅。
時其心常怖懅。知不離於泥犁。
則復陳言。
若盲者。承佛所得眼目。若為水所溺者。依佛而得脫。其有苦痛者。佛而令得安。其有恐懅者。佛而為作護。其有貧窮者。佛能為作珍寶。其有失道徑者。能示於道路。佛以加大哀。不以為勤劇。等心於一切。堅固而作厚。常忍於苦樂。不捨於一切人。今我身而怖懅。惟佛當加護。令危者而得安。身無有能救者。唯願而得濟。無所歸者。唯願受其歸命。譬若無眼目。唯得而視瞻。如人之欲躄。惟令而得往。今當入阿鼻。乃至大泥犁。願令得不入。惟怛薩阿竭。今當為我。解說吾之狐疑。令心而得開。至死無餘疑。令重罪而得微輕。
佛念阿闍世王。其所說甚深而微妙。是病莫能療之者。獨佛文殊師利。而有感應。
舍利弗承佛威神。謂阿闍世。
欲決狐疑者。明旦作食。請文殊師利等。令到其宮受之者。其若之官屬皆。當得其福。并羅閱國諸民。皆因是功德。可而為本。
阿闍世王。則白文殊師利。
惟加大恩。明旦屈德。就宮而食。
則文殊師利答言。
以足可為供養已。
文殊師利復言。
佛法非以衣食故。
阿闍世即白。
當何以施之。
則答言。
若深入微妙。其事審諦無所污。亦無所著。亦無所疑無所難。無所畏無所一懼。如是者以為得哀。
文殊師利。復語阿闍世。
念諸法。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者以為得哀。不當念過去意。亦不當念當來意。亦不當念現在意。作是者以得加哀。汝不當念。一切之所可見者。亦不誠作是者。以得加哀。
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
如所言。悉法之所載無有異。惟以身故。當加哀受其請。
文殊師利復言。
且止。其道者非以是故。若飲若食。若王不念。有吾有我。壽命。人。以念是者。以得加哀。若心無所持。亦無所緣。亦不四大。亦不五陰。亦不六衰。亦不持三界。亦不於功德。亦不念。無有功德。亦不於俗。亦不於道。亦不於罪。亦不於無罪。亦不於餘。亦不於無餘。亦不於脫。亦不於無脫。亦不於生死。亦不於泥洹。作如是者。以得加哀。
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
聞如是法。倍復踊躍。以是故欲請之。令我緣是。而得安隱。
文殊師利答言。
汝希望有所緣。欲得安隱。是以不緣則無安隱。
所以者何。因其法無所緣無有安。不念是。亦不貢高。一切無所念。是故緣是故安。於是中無惡意。後復無災變者。後有災變者。是則不安。從本至竟。無有異是乃為安。
阿闍世復問。
說何所法。而無異可得安。
文殊師利言。
若空無作者。無有能作者。無有想。無有願。無有作。亦無有作者。其有念我。有所作無所作。是故為異。亦不求無所緣。身口意是為作。
所以者何。無生死想。是故諸法。若有所緣。當知悉無所緣。
阿闍世復問。
何謂生死無生死。
則言。
不念過去以盡。亦不念當來未至。亦不念今。現在而無常。於諸法不念。有所增有所減。作者是生死。則無生死。
阿闍世復問。
未脫者。當云何與道合。
文殊師利言。
汝知日明。與冥合不。
阿闍世言。
不合。
所以者何。日出眾冥晦滅。
文殊師利言。
王寧知冥所去處乎。
答言。
不見可處。而在何所處。
文殊師利言。
所謂道智來時。譬若日出。不可知眾冥所在。如是時。亦不知未脫所在。
文殊師利復言。
道與未脫等。未脫與道等。
何以故。俱空故。未脫與道等故。諸法平等。其知是者。未脫則為作道。
何以故。求不脫不知處。是故曰道。其求不脫處。而不可見。是則道。
阿闍世復問。
云何不脫而為道。
文殊師利言。
於不脫是為道。不作是者為道。
阿闍世復問。
其道者當云何學。
則答言。
如學諸法。
阿闍世復問。
以學諸法。寧有處所不。
文殊師利言。
作是學道不可至。
阿闍世復問。
其學者當至泥洹不。
文殊師利言。
乃有法從泥洹來。言我從泥洹來。
阿闍世即言。
亦無往者。亦無來者。
文殊師利。謂阿闍世。
其學道知無處所。是故道。
阿闍世復問。
當何所住道。而學作是。
則答言。
無所住是為學道。
阿闍世復問。
其學道者。不作淨戒。三昧。智慧住。
即答言。
其道者不緣戒。不求三昧。不貢高於智慧住。
文殊師利。謂阿闍世。
乃可緣戒。求三昧。貢高於智慧。作如是則。有住處不。
阿闍世言。
無。
文殊師利言。
故當如道無所住。
阿闍世復問。
若男子女人。當云何自前於道。
文殊師利言。
其欲學道者。不見法有常無常。不見法。有脫無有脫。亦不見法。安若苦者。亦不見法。是我若一切人。亦不見法。在生死至泥洹者。作是學道者為以前。
阿闍世王即言。
善哉善哉。如文殊師利菩薩之所言。惟願受其請。
所以者何。用狐疑故。熟自思念。如諸法。無吾無我。無壽無命。而我有狐疑。
文殊師利言。
如無者不可令有。以無者亦不脫。亦無所脫。其說我者。而有脫者。以無有脫者。亦不脫亦無所脫。
所以者何。諸法悉脫故。
佛謂文殊師利。
受阿闍世王請。用無央數人故。
文殊師利則言。
惟受怛薩阿竭教。
所以者何。不違教故。
阿闍世則。踊躍歡喜。便從座起。為佛諸比丘。及文殊師利。作禮而去。
阿闍世行。且問舍利弗。
文殊師利等。輩者幾人。
舍利弗言。
五百人悉令於宮食。
便從道歸於城。即勅大宮。令作百味之食。即日治其殿上。施其幢幡。帷帳華蓋。以華布其地。悉持名香而熏之。設五百高床。皆布名珠琬𤥻。其色若干。合宮之內。悉皆治嚴。以華香遍之。勅令城郭。諸街市里。皆而掃除。以華香從之。道邊者皆施帷帳幢幡。而起除之。其里之門。皆施雙結華。令諸人民。明旦皆當。道迎供養。
文殊師利即初夜。文殊自念。
我與少少。俱出至請。亦無他感動。乃可到他方剎土。請諸菩薩。往到彼所令就請。復悉聽其所說法。
作是念時。應時如伸臂之頃。便從是不現。到東方過八萬二千佛剎。其剎名常名聞。其佛號字惟淨首。今現在。有眾菩薩無異道。其剎土常轉。阿惟越致法輪。其土諸樹。悉皆眾寶。其葉花實。無央數色。風一起時。吹其諸樹。但聞佛音。但聞法音。及阿惟越致僧音。用是常聞三寶聲。故其剎土名曰。沙陀惟瞿吒。
文殊師利。已在彼所。為佛作禮。白其怛薩阿竭。
願用我故。盡令菩薩。到沙呵剎土。至阿闍世所而就食。
佛則謂之。
其欲行者便可往。
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萬二千比丘俱。菩薩八萬四千。一一尊復尊。諸菩薩摩訶薩。悉得諸總持。悉得無所罣閡欲。悉得無所從生法。而得如是三昧慧。悉得知一切。人心之所行。如所欲以法教。令各得其所。諸四天王。及天帝釋。釋天及諸天子。龍。閱叉。揵陀羅。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悉來會。
時文殊師利。在山一面異處。與二十五上人俱。何謂二十五人者。悉是菩薩。各各有名。
名曰。若那師利。那羅達師利。三波師利。劫波頭師利。波頭師利。劫闍因陀樓。陀羅尼陀樓。羅陀波尼。羅陀牟訶多。私訶末。師訶惟迦闍。俱羅加那迦闍。沙訶質兜波沈。摩遮迦波。栝鎮遮薩。惒波陀波。坻盤拘利沙竭末。摩訶麑樓耆非。陀遮阿難陀。譬叉波貿耆。羅耶阿難陀。阿藍惟訶羅。摩抵吒沙。牟迦抵陀。阿喻達薩惒頞悉。是為二十。五上人名。
四兜術天子。來到文殊師利所。欲聞法故。其天子名。沙摩陀鳩遬摩羅。無拘遬摩。漫那羅揵陀沙訶。漚術曇惟訶。是為四天子。
復有異天子少少。來到文殊師利所。欲聽法故。上人諸天子悉坐。各各說佛智慧甚尊。無有極不可議。不可度不可量。不可以凡。而應僧那。皆言。
當何作法證方便而至。無極智慧。乃至佛一切智不可議。
慧首菩薩言。
於功德無有厭。於諸功德。無所悕望。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惠施菩薩言。
等心如寂。其心悅懌柔軟。自隨其教。便持薩芸若心。而堅固於。僧那僧涅。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具足平等菩薩言。
不計校劫數。其當來劫無央數。不可以為計。是為僧那。於僧那不自貢高。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具足行菩薩言。
不自念安。可至無極慧。
所以者何。欲令一切皆安故。作是念者。不求復悉安一切。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蓮華具足菩薩言。
其不自伏意者。亦不能伏他人意。其能自伏意者。乃能伏他人意。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蓮華具行劫菩薩言。
其有隨欲者。不可度欲。不隨欲者。是乃度欲。其菩薩者。得利不得利。其心無有異。若苦若樂。若謗若歎。若惡若善於。是無所著。
所以者何。亦不憂亦不喜。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制持諸根菩薩言。
不念他人作功德。我可得。作是者不入無極慧。當念獨而無有伴。
所以者何。念於一切故。諸不辦者。我當辦之。須臾精進。不以懈怠。欲教一切。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持行如地菩薩言。
譬若如地。一切草木。藥舍宅城郭。無不因地而住者。地亦無所置。一切仰而得活。亦不以為煩荷。菩薩者亦當如是持心。當若地亦不喜怒持心。當令一切。各各得其所。亦不念還復。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寶願菩薩言。
當持心如尊不自卑。於夢中亦無二心。
所以者何。無羅漢。辟支佛意。其所作者。譬若如寶。不離菩薩。若不失一切人心。於珍寶心。無所貪惜。其從索者皆開導。為摩訶衍。
所以者何。無心與心等者。無心慧與是心慧等者。亦無所增無所減。其心無所貪惜。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寶印手菩薩言。
視五道生死。人譬如墮海。菩薩若心。而愍念之。當以手授之。
所以者何。為無黠者作黠首。其貪者為作無所惜首。其不持戒者。為作戒首。其瞋怒者。為作忍辱首。其懈怠者。為作精進首。其亂意者。為作一心首。其無慧者。為作智慧首。其無功德者。為作功德首。以功德首印三法寶。何謂三。令一切具足佛智慧。教化而造作。自解其身。珍寶功德。念一切諸法譬如空。是故為法寶之首。是為三。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師子意菩薩言。
其身作是僧那者。無所恐懼亦不畏。亦不卻亦不解衣。毛不復起。
所以者何。於生死無有惡故。亦不作於泥洹。等住於苦樂。不作二心。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師子步過無懼菩薩言。
其弱劣者。不能逮此。是者大士之所作。
所以者何。以捨眾惡。以不諛諂。以應質朴。則不貢高。無瞋恚之心。所作不從非法。
所以者何。用忠政故。則無婬嫉。以無惡心。其愚癡若冥。以無此者。其身口意以平等。所語如語。不失其意。甚尊所作欲成。
所以者何。用至誠故。俱以法自娛樂。以如法者。不貪惜壽命。
所以者何。不貪軀命。不捨一切故。所施與無所貪惜。欲令人得其所故。所入者正則非邪道。其貧者為作珍寶藏。其有病者。則為作醫。其恐懼者。則為作護。其劣者則。為作道地。其入邪者。則為作政導。其無智者。則為作智。一切諸順何所恨起意。大士以度脫此中忍。所受法本如住。作是者乃至無極慧。
紫磨金色菩薩言。
所念譬如空。
所以者何。無所不遍。以大哀無所不覆。其心常喜面頰而悅。諸所欲樂者其心。不在其中。所施與譬如天無所不蔽。其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發意即轉法輪菩薩言。
其有新發意者。不當令魔得其便。不失諸佛天神意。作心住者。以應法輪轉。
所以者何。用發好心故。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生。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諸語自然。普無不入菩薩言。
當持心無所不入。
所以者何。諸法自然。其本悉空。一切所語皆空。譬若虛空。無所不入。菩薩者當復如是。其心無所不入。有所作如語。其智無所不曉。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樂不動菩薩言。
諸所有音無有音。諸所有聲。而不可得。以知是者。亦不以喜。亦不以憂。亦不懈怠。
所以者何。譬若泰山而得風。亦無所動。諸好音惡音。菩薩心亦不以喜歡。亦不以憂慼。
所以者何。無所著。無所著謂佛語。若異道語俱。空無所有。視諸欲有所作者皆有盡。以知盡而不貢高。作是法者。疾成至佛。
海意菩薩言。
其心當如海所受。慧而無極。譬如海。受於眾流。合為一味。菩薩以諸所有。合為一法。
所以者何。用微妙故。不與十二因緣有所變。念法身亦不增亦不減。為一切作功德。所作功德。欲令一切皆得。是為不可盡功德。當護不著不斷。以意力制身。諸所有所作。皆等無有異。作是故發意慧者。具足可至無極慧。
大光明菩薩言。
當持心。其智慧。其光明如佛。非俗人之所作。其意習光明。無所不照。
所以者何。欲令世間。知以為法。則其意習施與。光明無所不照。習戒光明。無所不照。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悉習。其光明無所不照。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焰明菩薩言。
以功德慧心為眼。清淨所視色。無有惡聲。香味細滑法。亦復如是。以淨於六事。何謂六。眼耳鼻口身意。諸所可者不那中作樂。用心淨故。所視人欲令。悉入佛法。其不正者。以法率化。所有好物。人來索之。無所愛惜。既與不從後悔。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可意王菩薩言。
其有罵詈。撾捶者亦不瞋恚。但念其法。以何念法。何所罵者。何所瞋者。其撾捶亦爾。以內空無所得。於外空無所疑。身於身無所見。亦不見於他人。
所以者何。其索手脚者。歡喜與之。其欲取頭者。其心倍悅。若索城及珍寶。其有索者。無所貪惜。其求妻子。即持施與。無有異心。若諷誦起是經。得一章歡喜。不樂為金輪王歡樂。為一切人說法。而不作釋。願樂造一人。發心為菩薩。不作梵天。願樂見佛。不貪三千大千剎土之珍寶。作是者常無懈怠。如是歡喜。可至無極慧。
所視無底菩薩言。
視一切諸所有。不念是我所。悉清淨剎土。不念有與無。見諸佛不想色求。
所以者何。用法身故。視一切人心。不求一切。人之所有。
所以者何。其德眼逮得清淨。便有道眼。神足備具。以得慧眼。便知所有。無所可貪。便得佛眼。十八法悉具。以得法眼者。具足十種力。其作如僧那僧涅者。便至無極慧。
作無底行菩薩言。
一切所作。如薩芸若所作。
何以故。無所住故。以無所住。但念諸法。菩薩作是者。不以諸順。何為墮。亦不以罪墮。亦不以魔事墮。
所以者何。不捨法故。不犯非法。以故致是。以度罪所作魔事。以應是者。可至無極慧。
說息愛意菩薩言。
一切所有者。亦不從人受。以所作便唵嗒諸魔。以自知者。無所有亦。無所復作。以知無所復作。便制五陰。以知五陰者。無有魔事。以度魔界者。所作中道。無所覆蔽。已度無所覆蔽。菩薩摩訶薩。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所起即悔菩薩言。
諸所作非法。意而悔之。所作如法。其心無異。
所以者何。常當專心作善。其身有所作。不欲令人不可。若口若意所作。不欲令人有不可。其有愁憂者。以法寬大。令不愁憂。作是者。是為菩薩摩訶薩。可至無極慧。
得一切願菩薩言。
其有如淨戒者。所願必得。以如淨戒者。不復犯俗。不犯俗者。以應三十七品。根林如薩芸若。其以如淨戒者。不犯三十七品。是為菩薩摩訶薩。所作以至無極慧。
普等華天子言。
譬若樹有華。其見莫不歡喜。所作功德。一切莫不蒙者。譬若忉利天。上拘耆樹。而有華熾盛。諸天莫不愛樂。菩薩以法。為一切作眼。譬若華。若天上摩尼之寶。而無瑕穢。菩薩清淨。其心如是。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光明華天子言。
譬若如日出。眾冥索盡。所有諸色悉見。菩薩以智慧。無所不照。其諸愚癡冥盡索為開闢。
所以者何。終不而當明故。其在冥者。見明便得道徑。菩薩以住道徑者。其忘失道徑者。指示道路。以如是者。可至無極慧。
天香華天子言。
譬如漫陀羅華。其香聞縱廣。上下四維。各四十里。菩薩以所聞。淨戒三昧。持智慧以為香。三千大千。無不聞者。是香愈無央數人病。其以所聞淨戒。三昧智慧。菩薩以住是者。便至無極慧。
信法行得天子言。
當住法當所作者。以如菩薩法者。常不復懈怠。無所復懈無復念。便當得十事。
習六波羅蜜。以四等心。五句。四事。總三脫忍辱。利令人發意。其身不離。以漚和拘舍羅教。悉持諸法要。所信無有異。是為十事。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文殊師利。謂諸上人。及諸天子。
菩薩住無所住。何謂住無所住。於三界不以三界作習。不習者是為內。亦不求習。者是為外。雖外不墮弟子無所習。復不墮辟支佛地。習謂生死。所學習謂無所知。習者是為名。所學習是為色。習者是因緣。所學習謂有所見。習者謂愛。所學習謂有所根。習者謂我。所學習謂非我。習者貪。所學習所施與無有異。習者謂犯戒。所學習謂不於戒自貢高。習者謂瞋怒。所學習忍辱。而不貢高。習者無精進。所學習精進。而不自貢高。習者謂亂意。所學習為一心。而不自貢高。習者謂無知。所學習智慧不貢高。習者謂無功德。所學習謂作功德。而不貢高。習者謂俗法。所學習謂道法。不自貢高。習者謂無脫。所學習謂得脫。而具足不貢高。習者謂有罪。所學習無有罪。亦不貢高。習者謂有餘。所學習無有餘盡。亦不貢高。菩薩習無所習。一切護亦不著亦不斷。作是者便。至無極慧。諸法一切無所得。
所以者何。無所入。亦無所不入故。是一切智。便至一切智。無所得者一切智。得一切智。不可以色計。痛痒。思想。生死。識亦爾。不從法數。亦不從非法數。亦不一切智施與為數。
所以者何。施與者。亦不離一切智。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為數。
何以故。一切智從智慧。一切智者。無所不入。亦不過去當來。亦不入現在。
所以者何。以過三世故。一切智者。不以眼而視之。耳鼻舌身意亦爾。
所以者何。以過諸界故。若男子女人。欲求一切智者。當如一切智住。當云何住。於諸法一切無所住。是為一切智住。不自念法是我所。作是者為一切智。一切人法佛法等。如是無有異。是為一切智。其求欲得一切智者。會從四大得。
所以者何。為身不作身計。
所以者何。不以作因緣故。其有功德法。無有功德法。其所有是為我所。者皆非我所。我者無所生。無所生者無有計。其計者是為不生。其示若見者是。皆無有生。以知無生。無所生慧。作是等者。是為薩芸若。
文殊師利。說是事時。二千天子。悉得無所從生法忍。萬二千人。悉發無上。平等道意。
樂不動菩薩。謂文殊師利。
共到佛所。問菩薩當云何住。
應時文殊師利。化作如來。在眾會中而坐。其形狀被服。如釋迦文佛。
文殊師利。謂波坻槃拘利菩薩言。
屬之所問。今佛在是。可問菩薩住。
波坻槃拘利菩薩。不知是為化佛。前長跪問。
怛薩阿竭。菩薩當云何有所住。
化佛言。
如我所作。菩薩當如是住。
復問。
云何如佛。
其佛言。
亦不從施與。亦不從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從欲。亦不從色。亦不從無色。亦不從身行。亦不從口行。亦不從意行。諸所行無所著故。
其佛問波坻槃拘利。
化者而有所從行不。
則答言。
無所從行。
其佛言。
如化無所從行。菩薩當作是行。
波坻槃拘利菩薩。復問文殊師利。
是佛當無化佛乎。
文殊師利答言。
若自知諸法如化不。
則答言。
諸法實如化。
文殊師利言。
以知諸法化。何為復問如來化。
文殊師利言。
仁者謂以諸佛悉化。
則復問文殊師利言。
佛者從何所化。
文殊師利言。
所作本清淨。何以故而有化。
文殊師利言。
故佛無有吾。無有我。無有人。無有壽。無有命。亦不依佛住。亦不依凡人住。
波坻盤拘利菩薩。復問化佛。
本何所學。自致得佛。
其佛言。
無所學是菩薩學。
何以故。亦不自念。我欲求是。亦不求是。亦不憂亦不喜。亦不緣亦不所化。亦無所見。亦無處所。亦無有想。亦無有字。亦無有色。一切無所希望。是菩薩學。作是學者。以為等學。作是學者。無所著。無所縛。作是學者。無有欲。無有怒。無有癡。作是學者。無所愛。無所憎。其學是者。不自念我作是學。是為學作是學。作是學者。不墮惡道。
其佛言。
若有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成至佛者。當作如我學。
復問。
何所是佛學。
其佛言。
亦不作罪。亦不墮罪。亦不所與。亦無所持。亦無所不持。亦不持戒。亦無有戒。亦不忍辱。亦不惡意。亦不精進。亦無懈怠。亦不禪。亦不亂意。亦不智慧。亦無所知。亦無所學。亦不有所學。亦不所成。亦無有所成。亦不菩薩。亦不佛法。亦不自念。有身亦不念。他人有身。其所見者無有想。亦不法想。亦不無法想。不想無想。
其佛言。
曉了是者。菩薩當作是學。
所以者何。諸法一切。如幻是為相。諸法一切皆合。
所以者何。雖無央數。事念之皆空。無所有合則為空。諸法不可見。
所以者何。諸法等而無差特。諸法悉默。
所以者何。不語不言。是故無有處所。
何以故。諸法無所生。其信是者。亦不念所行。亦不念得脫。亦不菩薩自貢高。
其佛言。
若聞是學者。不恐不怖不畏。是故名為菩薩。譬若空不畏火。不畏風。不畏雨。不畏煙。不畏雲。亦不畏雷。亦不畏電。
所以者何。是空法故。菩薩者當如是。一切無所畏懼。菩薩心以如空者。乃伏眾魔。便能為佛。能為一切作護。
其化佛說是語竟。便不復現。
波坻槃拘利菩薩。問文殊師利。
今怛薩阿竭所湊。
則答言。
所從來處而所湊。所湊處從是來。
波坻槃拘利。謂文殊師利。
其化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何謂從來。
文殊師利答言。
譬若如化。來無道徑。去無道徑。諸法亦爾。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波坻槃拘利復問。
何所是諸法之處。
則答言。
自然住是之處。
復問。
一切何所處是其處。
如所作是其處。
復問。
諸法無所作無有罪。
文殊師利言。
如是者諸法。無所作無有罪。其法去亦無有作者。無有作罪者。諸所有悉入法身。
則復問文殊師利。
無有作。無有罪。何以言人。隨其所作。
文殊師利言。
審如所問。人亦無所作。亦無有罪。
所以者何。是人之法法身故。亦無有作。亦無有罪。如所作如所得。是三者等。
波坻槃拘利。菩薩復問。
是三事等乎。
文殊師利言。
怛薩阿竭等。故三事適等。
復問。
怛薩阿竭者。無作。無罪。無得。是三事何緣與等。
文殊師利言。
怛薩阿竭。無作。無罪。無得。其作。其罪。其得。如所為以故等。其罪以過了不見罪。已過當來。亦不離怛薩阿竭故說。
是時如在。釋迦文佛所。尊者舍利弗。阿難。及諸尊比丘。悉承佛威神。皆聞文殊師利所說。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上人之所作。以法無所不感動。不離法身。其有智者。聞是莫不發意。
佛言。
審如所語。菩薩者學無所學。所語平等無有異。如所種得其實。其菩薩者。所學者慧。如是所說如慧。
佛語舍利弗。
汝若所學自致是慧。
頂中光明菩薩白佛。
何所聲聞所學。何所菩薩所學。
佛言。
有限有著故。為弟子學。無有限無有礙。是為菩薩學。如聲聞者。其學小其智少。菩薩者學廣大。其所知無有極。所說無所罣礙。
光智菩薩白佛。
唯。怛薩阿竭作感應。令文殊師利。眾會悉來到是。
所以者何。其在是會皆令得。無所亡失。
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所說。甚深微妙。其欲聞者。隨其所欲。各令得所。
佛即感動。文殊師利。應時與二十五上人。及諸天子。俱到佛所。前作禮而住。
光智菩薩。問文殊師利。
佛在是間。而若何緣。得在異處而說法。
文殊師利言。
所以不在是間者。佛甚尊不可當。或所語可。怛薩阿竭意。或不可意。故在一面。
其菩薩復問。
說何所法。而可怛薩阿竭者。
文殊師利答言。
佛自知之。
復言。
雖爾會說其意。
文殊師利則言。
如我所知少當說。
則言。
何言是。
文殊師利言。
如所說。所說法而不異。如怛薩阿竭。如本際而不可說。如法住如法說。為怛薩阿竭意。無所止。無所斷。亦不緣。亦無所緣。亦無所增。亦無所減。作是說而不失。怛薩阿竭意。亦於身無所失。亦不令他。人有所失。亦不亡法。亦不亡生死。亦不亡泥洹。作是說者。亦不失怛薩阿竭意。
佛言。
善哉善哉。如文殊師利所說。以可怛薩阿竭意。
所以者何。亦不過亦不減。適在中無所想。
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俗三昧說事如故。不見諸法。有所增者。有所減者。如文殊師利所說。不失怛薩阿竭意。
說是語時。八百天子。皆得無所從生法忍。
爾時眾會中。復有二百天子。皆前以發菩薩意。而未堅固。皆欲墮落。
各各有念。
佛法無有極。難得至佛。我等不在。菩薩學中。不如取羅漢辟支佛。而般泥洹。
佛悉知是人。可成為菩薩。而中欲意轉。佛便化作。一迦羅越。持百味飯滿鉢。齎到佛所。前而作禮。以鉢上佛。
惟加哀受之。
佛即受鉢。文殊師利。便從坐起。叉手白佛。
雖食。當念故恩。
舍利弗心念。
佛本從何等。而文殊師利言。當念故恩乎。
則問佛。
文殊師利。本有何功德。而置怛薩阿竭。
佛言。
且忍。今為汝決狐疑。
即以鉢捨地。其鉢便下沒。過諸佛剎。直下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剎土名曰漚呵沙。其佛號荼毘羅耶。今現在。其鉢在彼佛剎。住止空中。亦無持者。
鉢所過諸佛剎。其佛侍者皆問佛。
是鉢從何所來。
諸佛言。
上方有剎。名曰沙呵。佛號字釋迦文。鉢從彼來。
所以者何。救護墮落。菩薩意故。以變化感動。
佛語舍利弗。
行求鉢來。
舍利弗即承佛威神。自以慧力。入萬三昧。過萬佛剎。亦不見亦不得。
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得。
佛言。
且捨。
佛復謂大目揵連。
行求索鉢。
則承佛威神。自蒙神足力。入八千三昧。過八千佛剎。無所見無所得。
則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能得。
佛語須菩提。
行求鉢來。
則入萬二千三昧。過萬二千佛剎。亦不見亦不得。
即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能得。
則五百尊比丘。各各以神足。行求索鉢。亦不能見。亦不能得。
須菩提從座起。白彌勒菩薩。
仁者高才。一生補處。現當來佛。吾等行求鉢不能得。惟行求之。
彌勒則答言。
如若所說。實一生補處。今者不及。文殊師利。所作三昧。及其名字。聽我所言。我作佛時。如恒邊沙等。悉為文殊師利。復不能知我。行步舉足。下足之事。如今者實不逮及。不如報文殊師利。而行求之。
則須菩提白佛。
唯怛薩阿竭。當令文殊師利。而行求鉢。
佛即謂文殊師利。
行求鉢來。
文殊師利即默聲。以受教即自思念。而不起坐。不離佛。不捨眾會。於是便能致鉢。即時三昧。為無所不遍入。即於眾會。以手指地。其手而下行。所過佛剎。悉為諸佛接其足。下方莫不聞其聲道。
釋迦文佛致問。
其臂者一一毛。放億百千光明。一一明者。有億百千蓮華。一一蓮華上者。皆有菩薩。其菩薩者。皆各各歎。釋迦文佛。是所過剎土。皆為六反震動。其剎土皆嚴莊幢幡而起。所過處悉。皆見文殊師利。以右手悉接諸佛足。皆言釋迦文佛。之所致問。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到明開闢剎土。乃至荼毘羅耶佛所。前作禮。為釋迦文佛致問。其臂上毛一一毛。有億百千光明。億百千蓮華。一一蓮華上。各有坐菩薩。悉歎釋迦文佛功德。其菩薩光明。彼佛光明。如不相錯。
各各自見。光明王佛。邊有侍者。而尊菩薩。名曰光尊。自問其佛。
是誰手臂。姝好乃爾。其毛光明蓮華。菩薩之所。歌歎彼佛功德。
其佛言。
上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名曰沙呵。其佛號字。釋迦文佛。今現在前。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不可思議僧涅。其智無所不度。以續在彼佛前。坐用鉢故。而投手乃到是間。
其菩薩悉作是念。皆白其佛。
譬如渴人欲得飲。願欲得見。釋迦文佛。文殊師利。及其剎土。
其佛即以兩眉中央相。而放光明。徹照過七十二。恒邊沙剎。乃至沙呵剎。悉為開闢。其有人見。其光明者。皆得安隱。其身譬如。遮迦越羅。其有凡比丘者。得須陀洹。其過三道上者。皆有八惟務禪。應時得羅漢。其菩薩身。得是光明者。皆逮得日明三昧。荼毘羅耶佛剎諸菩薩。從彼間悉見是間。及諸聲聞諸菩薩。
以見是間剎土。則而淚出。便言。
若瑠璃清淨。及其摩尼墮其污泥。誠可惜之。
所以者何。沙呵剎土諸菩薩。誠可惜之。而生彼間。
荼毘羅耶佛。謂波羇頭菩薩。
汝不曉是。勿得說之。
所以者何。我剎土千劫行禪。不如彼佛剎人行慈。從日出至食。其所功德。過倍是間。彼之菩薩。雖有宿命。行法如彈指頃者。其罪盡索。
是間菩薩悉問佛。
是光明從何所來。今身皆安隱。
佛則言。
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佛剎土。名漚呵沙。何佛者。號字荼毘羅耶。放兩眉中央相光明。
菩薩悉白佛。
願聞欲見。漚呵沙剎土。及怛薩阿竭。荼毘羅耶。
應時釋迦文。放足下光明。照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漚呵沙剎土。及荼毘羅耶佛。盡為開闢。彼剎菩薩。見其光明入其身。悉得摩仳低三昧具足。是間菩薩。盡見彼佛及剎。譬如在地住者。莫不見日月星宿。下方見是間。亦如是間。見下方荼毘羅耶。漚呵沙剎土。
文殊師利。以右手取其鉢。與無央數。拘利那術百千。菩薩俱而來上。所過諸剎土。其蓮華一一毛光明。稍稍而盡。其鉢便在手中。是間文殊師利。則從坐起。為佛作禮。以鉢授佛。佛則受之。其菩薩從下上者悉作禮。各各自以佛名謝。釋迦文佛。怛薩阿竭。即時各令就坐。悉皆受教。各各而坐。
佛謂舍利弗。
向之所問。用文殊師利所問故。今為汝說之。
已過去無央數。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勇莫能勝。其剎名無常。
爾時諸聲聞。八萬四千人。菩薩萬二千人俱悉會。其佛為三道家如說法。
佛言。
時怛薩阿竭。勇莫能勝。於五惡世而作佛。有比丘名慧王。明於經法。持鉢入惟致國中。而行分衛。得百味飯。若干種食。
爾時有尊者子。名離垢王。為乳母所抱持。在城門外而住。其兒遙見。明經比丘。欲從抱下。得下便取之求其食。比丘即以蜜餅授與之。其兒則食之。知味甘美。隨比丘而行。不顧念乳母。便隨至勇莫能勝佛所。則為佛作禮。而坐一面。若那羅耶比丘。以所持鉢得食。而與是兒。令上其佛。兒則受之以上。怛薩阿竭。其佛受食。鉢則為滿。其兒所持鉢食續如故。復以是食。遍八萬四千比丘。及菩薩萬二千人。各各悉飽滿。其兒所持食。續復如故。佛以威神。令兒歡喜。并蒙本之功德。即為盡信。便前而住。即歎其佛。所持鉢食而奉上。以應時滿。其所持者。亦不缺減。遍比丘及諸菩薩。其食續在。乃知佛尊。亦不盡索。而復增益。其供養佛者。功德可重而增。
佛語舍利弗。
是兒以一鉢食。乃至七日。其食不減。滿則如故。其佛阿波羅耆陀陀。教導其兒。自歸佛及法。比丘僧。授與五戒。教令悔過。勸助功德。乃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兒父母求索子。無所不遍。乃至怛薩阿竭所。前為佛作禮而住。
其子見父母。前為作禮而譽言。
我今入菩薩法。用一切故。願復發意。
所以者何。難值佛故。
語其父母。
視佛相及其種好。其慧無所不遍。其道以度。願欲我身。令得作沙門。
所以者何。難與怛薩阿竭會故。
父母即言。
善哉善哉。隨子之所欲歡樂。子之所求。悉如子之願。吾等亦復發心。當從汝為法。則今悉放其舍宅。亦復効汝。而為沙門。
佛語舍利弗。
是兒之所言。父母及五百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悉於阿波羅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門。
佛語舍利弗。
汝之所疑者。即若那羅耶比丘者。文殊師利是。其時兒尊者子。惟摩羅和耶者。則是我身。文殊師利。以食與我。作其功德。而令發心。是則本之初。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恩師。
佛語舍利弗。
汝欲知其今。佛十種力。四事無所畏。其智慧不可議。悉文殊師利。之所發動。
所以者何。心則是根本。
佛復語舍利弗。
如我身等不可數。阿僧祇剎土諸佛。悉為文殊師利。之所發動。號悉字釋迦文佛。如是佛數。
復有號為提式沸佛。
復有號式佛。
復有號提和竭佛。
復有號惟衛佛。
佛語舍利弗。
悉說是諸佛字。從劫至劫。未有竟時。皆悉文殊師利。之所發動。今現在悉轉法輪中。有般泥洹者。中有行菩薩道者。中有在兜術天上者。中有在母腹者。中有生者。中有捨家求佛者。中有坐佛樹下者。中有成佛者。猶不可盡。
佛謂舍利弗。
文殊師利者。是菩薩之父母。是則為迦羅蜜。屬所問者。何緣而置。怛薩阿竭。而我之所得。悉蒙文殊師利恩。以為是恩故。
其二百天子。即時自念。
諸法學者。乃可有所成。吾等尚可。
所以者何。今是釋迦文佛。為文殊師利所發意。自致成佛。我等何為懈怠。
用是念故。其心則堅。悉得盡信。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文殊師利。以手變化而得鉢。無所不感動。是謂本之學習。從是剎土。乃到下方。過不可數人。皆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十方今現在諸佛。皆以珍寶華蓋。用供養法故。悉覆三千大千之剎土。從其華蓋。盡聞其音。如釋迦文佛之所言。皆文殊師利。之所感動。
佛語舍利弗。
若男子女人。欲疾般泥洹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所以者何。有人畏生死。而不能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求聲聞作阿羅漢。早取般泥洹。其作是言者。我續見在。於生死中。有菩薩而精進者。已成至佛。
所以者何。以過去無央數。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一切度。壽一萬歲。有百億弟子。有尊比丘。名莫能勝。其智慧甚巍巍。後有尊比丘。名得大願。其神足甚亦巍巍。
爾時怛薩阿竭。整衣服持鉢。與比丘俱入。常名聞國分衛。其尊比丘智慧。備足者在佛之右。其神足比丘。在佛之左。有尊比丘名悔智。隨佛後而侍之。八千菩薩。而在前導。中有如釋者。中有如天子被服者。中有如天者。中有如四天王者。皆悉令人治道。用怛薩阿竭故。
佛語舍利弗。
時佛以入。彼城道徑。而過於市。有三尊者子。各各尚小。莊嚴被服甚姝好。而共坐戲。是一兒遙見佛且來。及諸比丘。菩薩光明甚巍巍。其小兒謂二兒。以手遙指示之。乃見怛薩阿竭來。光明與相隨者。不甚好乃爾。
其二兒則言。
以見之。
是一兒便言。
此者一切之中極尊。而無與等者。吾等當供養。
所以者何。其福無量。
其二兒則答言。
亦無華香。當何以供之。
其一兒則脫。著身白珠。著手中。便報謂二兒。
是猶可以。供佛智者。見怛薩阿竭。不當作貪。
則其二兒。効解取著頭上白珠。著其手中。即各歎言。行至佛所。譬若度水。
所以者何。以其心淨。而等住故。是一兒復問二兒。
持是功德。以何求索。
其一兒言。
願如佛右面尊比丘。
其一兒言。
願如左面。神足比丘。
是二兒。各各有是願已。復共問一兒。
若願何等。
即報言。
我欲如佛。其光明無輩。如師子獨步。常有眾而隨我。
是兒作是說時。虛空中八千天子皆言。
善哉善哉。如若之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若恩。
是三兒相將。來至佛前。其怛薩阿竭。呼侍者沙竭。
汝乃見是三兒。而持白珠來者不。其中央行小兒。悅心精進來行。舉其一足時。卻其罪百劫。如下一足。後事事當更百。遮迦越羅。如是數。當復更釋。亦如是。其梵天。亦等如是。其一舉足之功德中。百見佛。
語適竟。是三兒已到。前為怛薩阿竭作禮。各各以其白珠散佛上。其二兒發聲聞意者。所散珠各在佛上肩昇。其一兒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而散白珠。在佛頭上。而在虛空。化為珠華。交露之帳。正等而四方。中有床。怛薩阿竭而坐之。其佛則時笑。
沙竭勃問佛。
怛薩阿竭所笑。會當有意。願聞其說。
佛言。
見二兒發聲聞意者不。
所以者何。皆畏生死之懼故。是以不發菩薩心。
所以者何。欲疾般泥洹故。
其侍者問。
其一兒當云何。
佛復謂言。
是中央兒以後。自致成佛。是二兒乃為作聲聞。其一者智慧甚當尊。一者神足亦復爾。
釋迦文佛。問舍利弗。
汝乃知是中央兒不。
舍利弗言。
不及。
佛言。
則我身是。乃知右面之兒不。
舍利弗言。
不及。
爾時之兒。則舍利弗是。其左面之兒。則大目揵連是。
佛謂舍利弗。
汝等本畏生死故。不發菩薩心。而欲疾般泥洹。觀其一兒。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今我自致成佛。如汝等不離吾法。而作聲聞。乃得解脫。
佛復謂舍利弗。
其欲疾般泥洹者。當發意求佛如我。向之所說其疾者。無過薩芸若。
所以者何。無所罣礙故。用持尊故。用無盡故。用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故。莫能有及等故。持有好故。以過諸聲聞。辟支佛故。其欲作者。便得薩芸若意。亦復如是。
說摩訶衍品時。萬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一一尊比丘。舍利弗。摩訶目揵連。阿難。舍比。摩訶迦葉。蠡越難頭。耶和致難離。分耨頭陀。須菩提等。悉以頭面著佛足。皆譽言。
若男子女人。欲求道者。當發尊意。
所以者何。如佛百千以法。為吾等說。不能復發。作菩薩心。皆而有悔。為羅漢故。不如本作五逆惡。其罪猶有解脫。可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今者以無所益。
所以者何。惟燒佛種故。其器者。以不堪菩薩心。
所以者何。譬若死人。無益於生者。今吾等以得脫。無益於天上天下。有兩足若四足者。皆依地而得活。其有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諸天及人。皆蒙其恩。
爾時阿闍世王。乘四馬車。與群臣俱出。而到佛所。前為作禮而住。白佛言。
一切人從何因緣而作罪。
佛語阿闍世。
以住吾我人者便作罪。貪身故而有身用。是故不離其中。
阿闍世王復問。
助貪愛者根。為在何所。
佛言。
無黠是。
則復問。
誰是無黠根。
佛言。
所作與念異。是故根。
復問。
何所與念異者。
佛言。
其本異所作謂是。
復問。
本異者何謂是。
佛言。
如幻所化。無所有是故異。
復問。
誰化者。
佛言。
無有造者是故化。
復問。
無所生無所有。當云何計。
佛言。
用無有生無所有。故不可計。
復問。
所疑從何因緣起。
佛言。
無所據故。
何謂無所據。
佛言。
如所說聞之則疑。是謂不據。
復問。
何所是道。何所為信。
佛言。
脫於婬怒癡是為道。何所是信。
佛言。
不得諸法根本。其心不異。是故為信。
阿闍世王即言。
善哉善哉。如怛薩阿竭所說。一切人所。以不信者何。自作故。今我用惡人之言。勅令臣下。自殺其父。用貪利國故。用貪財寶故。用貪利宰民故。用貪利尊貴故。今我使臣下。而害其父。貪身狐疑。不能自解。若飲若食在戲樂。若在正殿。聽省國事。若在中宮。五樂之欲。若獨與眾俱。晝夜而不忘。飲食則不能消。亦無其臥。顏色亦無和悅。
時其心常怖懅。知不離於泥犁。
則復陳言。
若盲者。承佛所得眼目。若為水所溺者。依佛而得脫。其有苦痛者。佛而令得安。其有恐懅者。佛而為作護。其有貧窮者。佛能為作珍寶。其有失道徑者。能示於道路。佛以加大哀。不以為勤劇。等心於一切。堅固而作厚。常忍於苦樂。不捨於一切人。今我身而怖懅。惟佛當加護。令危者而得安。身無有能救者。唯願而得濟。無所歸者。唯願受其歸命。譬若無眼目。唯得而視瞻。如人之欲躄。惟令而得往。今當入阿鼻。乃至大泥犁。願令得不入。惟怛薩阿竭。今當為我。解說吾之狐疑。令心而得開。至死無餘疑。令重罪而得微輕。
佛念阿闍世王。其所說甚深而微妙。是病莫能療之者。獨佛文殊師利。而有感應。
舍利弗承佛威神。謂阿闍世。
欲決狐疑者。明旦作食。請文殊師利等。令到其宮受之者。其若之官屬皆。當得其福。并羅閱國諸民。皆因是功德。可而為本。
阿闍世王。則白文殊師利。
惟加大恩。明旦屈德。就宮而食。
則文殊師利答言。
以足可為供養已。
文殊師利復言。
佛法非以衣食故。
阿闍世即白。
當何以施之。
則答言。
若深入微妙。其事審諦無所污。亦無所著。亦無所疑無所難。無所畏無所一懼。如是者以為得哀。
文殊師利。復語阿闍世。
念諸法。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者以為得哀。不當念過去意。亦不當念當來意。亦不當念現在意。作是者以得加哀。汝不當念。一切之所可見者。亦不誠作是者。以得加哀。
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
如所言。悉法之所載無有異。惟以身故。當加哀受其請。
文殊師利復言。
且止。其道者非以是故。若飲若食。若王不念。有吾有我。壽命。人。以念是者。以得加哀。若心無所持。亦無所緣。亦不四大。亦不五陰。亦不六衰。亦不持三界。亦不於功德。亦不念。無有功德。亦不於俗。亦不於道。亦不於罪。亦不於無罪。亦不於餘。亦不於無餘。亦不於脫。亦不於無脫。亦不於生死。亦不於泥洹。作如是者。以得加哀。
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
聞如是法。倍復踊躍。以是故欲請之。令我緣是。而得安隱。
文殊師利答言。
汝希望有所緣。欲得安隱。是以不緣則無安隱。
所以者何。因其法無所緣無有安。不念是。亦不貢高。一切無所念。是故緣是故安。於是中無惡意。後復無災變者。後有災變者。是則不安。從本至竟。無有異是乃為安。
阿闍世復問。
說何所法。而無異可得安。
文殊師利言。
若空無作者。無有能作者。無有想。無有願。無有作。亦無有作者。其有念我。有所作無所作。是故為異。亦不求無所緣。身口意是為作。
所以者何。無生死想。是故諸法。若有所緣。當知悉無所緣。
阿闍世復問。
何謂生死無生死。
則言。
不念過去以盡。亦不念當來未至。亦不念今。現在而無常。於諸法不念。有所增有所減。作者是生死。則無生死。
阿闍世復問。
未脫者。當云何與道合。
文殊師利言。
汝知日明。與冥合不。
阿闍世言。
不合。
所以者何。日出眾冥晦滅。
文殊師利言。
王寧知冥所去處乎。
答言。
不見可處。而在何所處。
文殊師利言。
所謂道智來時。譬若日出。不可知眾冥所在。如是時。亦不知未脫所在。
文殊師利復言。
道與未脫等。未脫與道等。
何以故。俱空故。未脫與道等故。諸法平等。其知是者。未脫則為作道。
何以故。求不脫不知處。是故曰道。其求不脫處。而不可見。是則道。
阿闍世復問。
云何不脫而為道。
文殊師利言。
於不脫是為道。不作是者為道。
阿闍世復問。
其道者當云何學。
則答言。
如學諸法。
阿闍世復問。
以學諸法。寧有處所不。
文殊師利言。
作是學道不可至。
阿闍世復問。
其學者當至泥洹不。
文殊師利言。
乃有法從泥洹來。言我從泥洹來。
阿闍世即言。
亦無往者。亦無來者。
文殊師利。謂阿闍世。
其學道知無處所。是故道。
阿闍世復問。
當何所住道。而學作是。
則答言。
無所住是為學道。
阿闍世復問。
其學道者。不作淨戒。三昧。智慧住。
即答言。
其道者不緣戒。不求三昧。不貢高於智慧住。
文殊師利。謂阿闍世。
乃可緣戒。求三昧。貢高於智慧。作如是則。有住處不。
阿闍世言。
無。
文殊師利言。
故當如道無所住。
阿闍世復問。
若男子女人。當云何自前於道。
文殊師利言。
其欲學道者。不見法有常無常。不見法。有脫無有脫。亦不見法。安若苦者。亦不見法。是我若一切人。亦不見法。在生死至泥洹者。作是學道者為以前。
阿闍世王即言。
善哉善哉。如文殊師利菩薩之所言。惟願受其請。
所以者何。用狐疑故。熟自思念。如諸法。無吾無我。無壽無命。而我有狐疑。
文殊師利言。
如無者不可令有。以無者亦不脫。亦無所脫。其說我者。而有脫者。以無有脫者。亦不脫亦無所脫。
所以者何。諸法悉脫故。
佛謂文殊師利。
受阿闍世王請。用無央數人故。
文殊師利則言。
惟受怛薩阿竭教。
所以者何。不違教故。
阿闍世則。踊躍歡喜。便從座起。為佛諸比丘。及文殊師利。作禮而去。
阿闍世行。且問舍利弗。
文殊師利等。輩者幾人。
舍利弗言。
五百人悉令於宮食。
便從道歸於城。即勅大宮。令作百味之食。即日治其殿上。施其幢幡。帷帳華蓋。以華布其地。悉持名香而熏之。設五百高床。皆布名珠琬𤥻。其色若干。合宮之內。悉皆治嚴。以華香遍之。勅令城郭。諸街市里。皆而掃除。以華香從之。道邊者皆施帷帳幢幡。而起除之。其里之門。皆施雙結華。令諸人民。明旦皆當。道迎供養。
文殊師利即初夜。文殊自念。
我與少少。俱出至請。亦無他感動。乃可到他方剎土。請諸菩薩。往到彼所令就請。復悉聽其所說法。
作是念時。應時如伸臂之頃。便從是不現。到東方過八萬二千佛剎。其剎名常名聞。其佛號字惟淨首。今現在。有眾菩薩無異道。其剎土常轉。阿惟越致法輪。其土諸樹。悉皆眾寶。其葉花實。無央數色。風一起時。吹其諸樹。但聞佛音。但聞法音。及阿惟越致僧音。用是常聞三寶聲。故其剎土名曰。沙陀惟瞿吒。
文殊師利。已在彼所。為佛作禮。白其怛薩阿竭。
願用我故。盡令菩薩。到沙呵剎土。至阿闍世所而就食。
佛則謂之。
其欲行者便可往。
阿闍世王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