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經卷第二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五陰品第二之二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察選擇識陰。菩薩摩訶薩。觀非陰是識陰。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
何以故。持世。是識陰從顛倒起。虛妄緣所繫。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屬眾因緣。虛妄無所有。憶想分別起。從識而生。有所識故。名之為識。從憶想分別覺觀生。假借而有。有所識故。數名為識。以識諸物故。以起心業故。以思惟故。眾緣生相故。起種種思惟故。數名識陰。從有所識。有識像出。示心業故。攝思惟故。數名識陰。或名為心。或名為意。或名為識。皆是意業分別故。識陰所攝。識相識行。識性示故。數名識陰。如是非陰是識陰。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顛倒。相應緣虛妄識故。數名識陰。
何以故。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是識緣不生陰相。
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決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決定相不可得故。根本無所有故。自相無故。牢堅不可得故。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凡夫於非識陰。生識陰相。以覺觀分別。憶想顛倒相應。虛妄所縛。強名為識陰。貪著是識陰。依止所識。依止識種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是人種種分別。貪著內識。貪著外識。貪著內外識。貪著遠識。貪著近識。以識相故。分別起識陰。是人以憶想分別。若心若意若識。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如是知種種心相生。是凡夫貪著識陰。為識陰所縛。心意識合故。起種種識陰。分別虛妄事故。以一相故。以決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識。能得分別愛著。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亦得過去。識陰貪著念有。亦得未來識陰。貪著念有。亦得現在識陰。貪著念有。
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是諸菩薩。如實觀時。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知非陰是識陰。像陰是識陰。幻陰是識陰。譬如幻所化人。識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從憶想分別起。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識亦如是。從顛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如是觀時。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知識相如幻。觀識性如幻。
菩薩爾時作是念。
世間甚為狂癡。所謂從憶想分別。識起於世間。與心意識合。三界但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於識陰中貪著。若我若我所。是人貪著。識陰在內。貪著識陰在外。貪著識陰在內外。貪著識陰在彼我。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受識陰味。說識陰相。所謂若心。若意若識。隨味行故。貪受識陰。是人為識所縛。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牽。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隨心意識力故生。依止諸入。貪著識陰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於此中。如實正觀。選擇識陰。如實正觀。識陰無常相故。過去識陰。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現在識陰。亦不依止。如實知識陰無常相。如實知識陰生滅相。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是名正觀。入識陰道。所謂如實知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能壞識陰。能斷一切相。知識陰集滅相。亦通達識陰集滅相。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亦不滅識陰。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如是觀時。不分別識滅相。通達識陰無生相。
何以故。持世。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是識陰生性虛妄故。入在無生相中。
持世。識陰終不有生成相。是識陰相。從眾因緣生。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因緣法。非陰是識陰。觀察選擇。信解證知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菩薩知識陰實故。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識陰。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所受者。但以眾緣生。眾緣合故有。緣見聞覺識。法故繫有。從本已來。常畢竟空。如是觀識陰時。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不貴不著。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能如是方便。正觀五陰。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皆能斷諸陰相。真知五陰方便。以是方便故。於五受陰中。不貪不著。不縛不繫。如實知色無常相。是菩薩若於色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則能除斷。菩薩於五受陰中。除斷欲染故。隨順通達決定。五陰方便。如是觀時。能知五受陰。細微生滅相。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生滅相。菩薩摩訶薩。觀眾生初入胎。歌羅羅時。先五陰滅。即更有五陰生。從是已來。觀五陰生滅相。雖先識滅。亦知五陰。非斷滅相識。雖依止歌羅羅。亦知五陰。不至不常。如是觀初入胎。一念五受陰生滅相。從歌羅羅。乃至出生。及後增長。乃至死時。觀此五受陰。念念生滅相。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微細生滅相。
持世。是五受陰。微細生滅相者。所謂先五受陰滅。次第無物有至胎。識初合時五陰。即有生滅。因歌羅羅五受陰。假名為人。
所以者何。持世。識無所依。則不能住。識所依者。五受陰是。
持世。又無色界中諸天。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亦應如是知。
持世。如是細微。五受陰生滅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況聲聞智慧。惟諸佛如來。善知五受陰。從初入胎。細微生滅相。及無色天。諸陰念念生滅。所謂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間智慧。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雖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相。從初入胎。乃至無色天。亦不能究盡。如諸佛所知。
持世。諸佛如來。無有隨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智慧。無所不達。諸佛無礙智慧。於一切法中。得決定慧。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
何以故。於無量無數。千萬億阿僧祇劫。行於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觀五受陰。何況觀五受陰。細微生滅相。
何以故。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陰如實。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陰。
持世。何謂為取。取名我取。眾生取。見取。戒取。五陰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緣取。是名為取。乃至所有法。若內若外。所謂欲取。有取。見聞覺識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於此虛妄取。不知不見。顛倒因緣。而取諸法。是人為取所繫。無明因緣取諸行。諸行因緣取識。識因緣取名色。名色麁相。眾生染著歸趣。所謂色取。色合色縛。及取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分別為名。
持世。若無諸佛。眾生則無所知。無所見。不能正觀五受陰。諸佛出於世間。壞眾生依止色。壞依止受想行識。壞和合一相故。諸佛如來。作如是分別說。
汝等所依所歸。是名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識。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說五受陰。汝等眾生。莫貪歸此。不牢堅五受陰。
持世。如來何故。說五受陰。
持世。是凡夫人。從顛倒生。入無明網。馳走往來。何所歸趣。貪受五受陰相。
作是念。
我依止此。當以得樂。
是人以是樂想。貪歸五陰。以苦想。以不苦不樂想。貪歸五陰。凡夫人所歸。所依止處。是名五陰。
持世。諸凡夫人。從生以來。盲不知五陰。為是何等。不知五陰。從何所來。不知五陰如實故。貪受五陰。是故說名受陰。於此中誰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顛倒貪著。分別虛妄自縛。無明癡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說受。陰是五陰。無有取者。亦無決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陰是五受陰。顛倒陰是五受陰。無明陰是五受陰。凡夫於此。為所繫縛。貪歸五取陰。以貪歸故。不知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陰。但為貪著。所歸五陰。往來生死。貪著是五陰故。馳走諸趣。
貪歸何等。貪歸見。貪歸聞。貪歸覺。貪歸識。貪歸愛。貪歸無明。是諸凡夫。為愛縛所縛。貪愛五受陰。為諸蓋所覆入。無明闇冥。不知不覺。我等今為。貪歸何處。繫縛何處。以不知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縛。貪歸生死。不放不捨。不斷五陰。亦不能知。五陰如實相。不如實知故。為種種苦惱所害。墮虛空獄。不知出處。是人不見出道故。於無始生死道中。受諸生死。是故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不得度。無量生死險道。亦不得脫。諸大苦聚。還復歸趣於苦。貪著於苦。為苦所使。
何等為苦。五受陰是。生時但苦生。滅時但苦滅。
持世。我以是因緣故。為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正觀色陰。亦當如實知。色無常相。汝等若於色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汝等當正。觀受想行識。亦當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除斷欲染故。心得正解脫。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說法義如是。能如說修行。當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人不能。如說修行。為色縛所縛。為愛繫所繫。入無明闇冥。貪取五陰。是人貪取五陰故。不能得脫。生死險道。
持世。以是義故。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
何等為世間。所謂貪著。五受陰者。為世間所攝。是人貪歸五陰。為五陰所縛。不知五陰性。不知五陰空相。而與我諍。是人違逆佛語。與佛共諍故。墮大衰惱。若有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後。能如是觀。虛妄五受陰。空。無所有。從顛倒無明闇冥起。虛誑妄想。但誑凡夫。非五陰似五陰。如是之人。不與佛諍。不逆佛語故。得脫地獄。畜生。餓鬼。苦惱。
持世。諸佛不與人諍。斷一切諍訟。名之為佛。但為眾生。演說實法。
作是言。
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顛倒。一切眾生。顛倒力故。貪歸五陰。往來世間。
是人貪歸五陰已。起種種邪見。貪歸種種名字。貪歸種種。憂悲苦惱。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唯佛能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貪嗜五欲。依止多過五陰。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諍訟。
持世。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隨我出家。不隨我行。不歸依我。是人入於邪道。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顛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隨宜說五陰。不知佛第一義。是人不受佛教。不應受供養而受。是人我尚。不聽出家。何況當得。受人供養。
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所謂生五陰相者。貪著歸趣五陰者。
持世。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於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深著五陰。入虛妄邪道。於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繞咽。常樂往來。白衣居家。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亦以我法。多為眾人。恭敬供養。
持世。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者。貪著五陰者。不聽受人。一㮎之水。
所以者何。是人於我法中。乃至無有。柔順法忍。是人違逆我法。背捨聖行。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應如是發大誓願。於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亦斷眾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著陰相。
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起於諍訟。不生實相。
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應。發大誓願。
我等於後惡世。貪著五陰。邪見眾生。作大利益。所謂。度脫貪著見。五陰眾生。隨宜方便。以法利益。
是故。持世。菩薩摩訶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諸法章句。欲得念力。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常觀是五陰。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虛妄相。不堅牢相。畢竟空相。從本已來不生相。常正觀時。五受陰中。所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謂菩薩摩訶薩眾。四十億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爾時有王。名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具足豐樂。人民充滿。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四寶合成。有七重塹。皆有欄楯。七重行樹。諸寶羅網。遍覆其上。城塹諸樹。及上羅網。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萬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無量意。二名無量力。
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見大歡喜。覺已。各說偈曰。
其一人言。
我今夢見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莊嚴。
成就無量諸功德。
見已心得大歡喜。
第二人言。
我夢見佛明如日。
端正姝妙第一尊。
猶如須彌眾山王。
巍巍高顯見歡喜。
持世。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詣父母所。具說是事。白父母言。
今我二人於。夢中見佛。惟願父母。當聽我等。俱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覺知。沒五欲泥。為色縛所縛。為受想行識縛所縛。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見佛。
持世。是二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懸繒幡蓋。寶華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供養已畢。於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傾臥。若坐若經行。又於四萬歲中。不念餘事。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知是五受陰。從顛倒起。通達是五受陰相畢。其年壽常修梵行。命終即生。兜率天上。於佛滅後。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說五陰。十八性菩薩。從方便經。聞是法已。即覺驚怖。復於佛法。滿萬歲中。常修梵行。亦復方便。深觀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命終生於。忉利天上。畢天之壽。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緣故。復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入法。如實通了。於其世中。教化二萬人。及二十億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二菩薩。從是已後。世世同心。共值十億。那由他佛。然後乃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復值一億。那由他佛。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無量音。二名無量光。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於是清淨。無染法中。勤行修集。此陰入性。及餘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
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十八性。
菩薩摩訶薩。方便正觀十八性。作是念。
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堅。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虛妄。無所有。從憶想分別起。眼性無有決定相。虛空性是眼性。譬如虛空。無決定相。無根本故。眼性亦如是。無決定相。亦無根本故。
何以故。眼性中實事。不可得故。眼性無處無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眼性無決定相。以無事故。眼性事不可得。眾因緣生故。眼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業果報。屬現在緣故。數名眼性。眼性者。即是無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識行處故。數名眼性。
若眼根清淨。色在可見處。意根相應。以三事因緣合。說名為眼性。眼性中。無決定。眼性相。智者通達。無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選擇眼性。即通達無性是色性。
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無決定相。故說名色性。色無根本。無分別。何況色性。色性則是。亦無根本。色性不在色內。不在色外。不在中間。但以憶想分別。色在可見處。眼根清淨。以意識相應。見現在色故。數名色性。譬如鏡中面像。若鏡明淨。則生色相。鏡中色無決定相。鏡中無人。而見色像。但以外有鏡。內起色相。如是眼性。清淨所緣之色。在可見處。如鏡中像。數名色性。色無性相。無形性。無決定性。是名色性。諸色相無我故。數名色性。隨眾生所知故。說名色性。
若菩薩知是色性。即知無性是色性。無生性是色性。無作性是色性。
何以故。是色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示無所有性。示虛妄性。示假名性。名為色性。如是觀察。選擇色性。是菩薩正觀察。選擇眼識性。所謂。眼識中無眼識。無眼識性。無有常性。眼識性。無有根本。無決定法。眼識性無所示。是眼識性。非合非散。無有根本。但以先業因緣起。屬現在緣。繫色緣故。數名眼識性。隨凡夫顛倒心故。數名眼識性。賢聖通達眼識性。即是非性。
何以故。眼識性無決定故。從眾因緣生。屬諸因緣故。數名眼識性。識所行處。是眼識性。是識無決定故。說無決定相。無生故。示虛妄故。能分別色相故。能示緣故。
說是眼識性。隨眾生所知。如來方便分別。破壞和合一相故。說是十八性示識。無決定相。但眼清淨。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說眼識性。示眼識實相故。說眼識性。眼識性者。示眼所行處。能識色是眼識。性即是說無性。
何以故。智者眼識性中。求眼識性相不可得。眼識性中。亦不得眼識性根本。
所以者何。無決定性。是眼識性。眼識性者。以假名說。所說性者。即是說不取義。能有所見處是眼識。意業起是眼識相。故名為眼識。
眼性。色性。眼識性。以是性門。說三事和合。以知諸緣相故。即是離諸性義。所謂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識性。有如是數。得令眾生。入於實道。此中實無眼性。色性。眼識性。諸如來說是。知見諸性相。方便分別。說是諸性。若人通達。是諸性方便者。則知三性無性。
何以故。諸性中無性相故。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聲性。耳識性。鼻性。香性。鼻識性。舌性。味性。舌識性。身性。觸性。身識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性。
菩薩作是念。
意性無決定。根本無所有故。意性中無意性。無決定性是意性。
譬如諸種子。種於大地。因於水潤。得日得風。漸漸芽出。芽不從種子出。種子亦不與芽和合。芽生則種子壞。種子不離芽。芽不離種子。芽中無種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業故。示意識故。如種示芽。得名意性。離意性則無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說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在中間。但以先業。因緣故起。識是意業故。知所緣故。諸性名字合故。現在緣起故。數名意性。即是不決定意業相。即是眾緣和合相。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隨眾生所知。於第一義中。無有意性。
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無生是意性。生無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語。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決定事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虛妄結縛。有所知故。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眾緣生法。即無自性。諸因緣中。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顛倒故。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是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說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破法相故。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但屬眾緣。與緣合故。數名法性。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別相。眾因緣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
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識性。
菩薩摩訶薩作是念。
不生性是意識性。不決定性。是意識性。意識性無根本。無有定法。以意識性。示無性相。
何以故。意識性中。意識性不可得。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以意為首。識諸法故。名為意識。隨凡夫所行故。說意識性。
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但示因緣法故。以意為首故。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隨眾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從眾因緣生。憶想分別起。無有性相。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世俗法中。為引導眾生故。說是意識性。欲令眾生。知無性是意識性。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說是意識性。
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內。不在意識性外。不在中間。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識。意識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識。但眾因緣生。從顛倒起。以意為首。知於諸緣。二事和合故。著虛妄故。從覺觀起。示眾生識相故。說名意識性。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是意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住處。從本已來不生相。意識中。無根本定法。
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性。是意識性。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不與法。若合若散。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
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達意識性。是不作是意識性。作者不可得故。無生是意識性。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意識性。諸菩薩作是觀時。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云何為觀。所謂。欲界中無欲界。色界中無色界。無色界中。無無色界。以界示無界法。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為取無色界相者。示是無色界。以界寄說無界。如智者所知。無所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界皆無根本。無有定法。從眾緣起。是故智者。知見無界是三界。此中無有界相。是三界皆虛妄。合顛倒行。
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說三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賢聖通達。是三界虛妄。無所有。無自性離諸法。但是顛倒起。為斷眾生顛倒故。知見三界故。如來分別。說三界相。欲令眾生。知無界義故。說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見三界相。是無界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觀眾生性。我性即是虛空性。無所有性。無生性。
何以故。眾生性。我性。虛空性。無別無異。如是諸性。皆虛空出。但從眾緣生。故名之為性。此中決定無性相。
何以故。虛空中。無一定性相。是諸性相。皆入虛空。是無所有義。譬如虛空無性。是法畢竟離相。無所有相。一切諸性。亦如是離性相。諸性中無性相。性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性中無有性。性中不攝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無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於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滅性。不得住性。一切諸性。不生不起不住。從本已來不可得。智者不貪不著。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達知見。一切諸性。皆是無生相。若是無生相。即無有滅。第一義中。一切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別說諸性。第一義中。不說諸性。智者知見。通達一切諸性。如第一義。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通達十八性。及三界眾生性。我性。虛空性。諸菩薩如是觀擇通達時。不得性不見性。亦通達一切諸性假名字。亦信解諸入。一切性是無性。亦知分別諸性。以世俗故。分別說諸性。令一切諸性。入第一義中。亦善通達。無性方便。亦為眾生。分別說諸性。亦令眾生。善住諸性。以世俗語言。為眾生說無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諸性。雖知一切。諸性無二。亦以方便。說諸性從因緣起。雖以世俗言說。引導眾生。而示眾生第一義。雖善知分別諸性。而信解通達。一切諸性無所有。
何以故。持世。如來以第一義故。於性無所得。亦不得諸性相。
持世。我於諸性。無所斷。無所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諸性。一切諸性。無所有。無決定。一切性同虛空。一切性入虛空。一切性無生相。如來通達。一切性如是。
持世。如來不說諸性相。亦不說諸法力勢。
何以故。若法無所有。不應更說。無所有性相。
持世。如來亦說。無所有性相。此中實無所說性相。
持世。是名善分別諸性。菩薩摩訶薩。得是善分別。能知一切。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義相。能知諸性決定。能知世諦。能分別諸相。能知隨宜。能知諸相合。能知諸相旨趣。能知諸相所入。能分別諸相。能知諸相無性。能令一切諸性。同虛空性。亦於諸性。不作差別。於諸性中。不得差別。不說差別。亦為眾生。善說破壞諸性。
持世。譬如工幻師。能示眾生。種種幻事。令知種種幻相。若有知識親友。語言是幻。說幻實事。是幻虛妄。示顛倒眾生。若有智者。則知是幻。
持世。世間性如幻。諸菩薩摩訶薩。入此幻法中。知世間是幻性。世間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眾生世間如幻。若有知此世間如實相。為說世間。虛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開示之。自能得知。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誑凡夫。一切法皆繫。虛妄緣中。
持世。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入如是。諸性方便。於如是等。深經無染無得。說一切諸性知見相。說一切諸性。無文字。無和合。亦說諸性。方便智慧。亦說因緣。所作旨趣。亦說一切諸法如實相。所謂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繫不繫。善知方便旨趣。說第一義。世俗義。了義經。未了義經。種種因緣解說。於是甚深經中。應勤精進。
持世經卷第二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五陰品第二之二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察選擇識陰。菩薩摩訶薩。觀非陰是識陰。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
何以故。持世。是識陰從顛倒起。虛妄緣所繫。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屬眾因緣。虛妄無所有。憶想分別起。從識而生。有所識故。名之為識。從憶想分別覺觀生。假借而有。有所識故。數名為識。以識諸物故。以起心業故。以思惟故。眾緣生相故。起種種思惟故。數名識陰。從有所識。有識像出。示心業故。攝思惟故。數名識陰。或名為心。或名為意。或名為識。皆是意業分別故。識陰所攝。識相識行。識性示故。數名識陰。如是非陰是識陰。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顛倒。相應緣虛妄識故。數名識陰。
何以故。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是識緣不生陰相。
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決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決定相不可得故。根本無所有故。自相無故。牢堅不可得故。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凡夫於非識陰。生識陰相。以覺觀分別。憶想顛倒相應。虛妄所縛。強名為識陰。貪著是識陰。依止所識。依止識種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是人種種分別。貪著內識。貪著外識。貪著內外識。貪著遠識。貪著近識。以識相故。分別起識陰。是人以憶想分別。若心若意若識。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如是知種種心相生。是凡夫貪著識陰。為識陰所縛。心意識合故。起種種識陰。分別虛妄事故。以一相故。以決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識。能得分別愛著。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亦得過去。識陰貪著念有。亦得未來識陰。貪著念有。亦得現在識陰。貪著念有。
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是諸菩薩。如實觀時。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知非陰是識陰。像陰是識陰。幻陰是識陰。譬如幻所化人。識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從憶想分別起。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識亦如是。從顛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如是觀時。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知識相如幻。觀識性如幻。
菩薩爾時作是念。
世間甚為狂癡。所謂從憶想分別。識起於世間。與心意識合。三界但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於識陰中貪著。若我若我所。是人貪著。識陰在內。貪著識陰在外。貪著識陰在內外。貪著識陰在彼我。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受識陰味。說識陰相。所謂若心。若意若識。隨味行故。貪受識陰。是人為識所縛。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牽。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隨心意識力故生。依止諸入。貪著識陰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於此中。如實正觀。選擇識陰。如實正觀。識陰無常相故。過去識陰。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現在識陰。亦不依止。如實知識陰無常相。如實知識陰生滅相。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是名正觀。入識陰道。所謂如實知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能壞識陰。能斷一切相。知識陰集滅相。亦通達識陰集滅相。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亦不滅識陰。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如是觀時。不分別識滅相。通達識陰無生相。
何以故。持世。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是識陰生性虛妄故。入在無生相中。
持世。識陰終不有生成相。是識陰相。從眾因緣生。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因緣法。非陰是識陰。觀察選擇。信解證知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菩薩知識陰實故。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識陰。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所受者。但以眾緣生。眾緣合故有。緣見聞覺識。法故繫有。從本已來。常畢竟空。如是觀識陰時。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不貴不著。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能如是方便。正觀五陰。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皆能斷諸陰相。真知五陰方便。以是方便故。於五受陰中。不貪不著。不縛不繫。如實知色無常相。是菩薩若於色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則能除斷。菩薩於五受陰中。除斷欲染故。隨順通達決定。五陰方便。如是觀時。能知五受陰。細微生滅相。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生滅相。菩薩摩訶薩。觀眾生初入胎。歌羅羅時。先五陰滅。即更有五陰生。從是已來。觀五陰生滅相。雖先識滅。亦知五陰。非斷滅相識。雖依止歌羅羅。亦知五陰。不至不常。如是觀初入胎。一念五受陰生滅相。從歌羅羅。乃至出生。及後增長。乃至死時。觀此五受陰。念念生滅相。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微細生滅相。
持世。是五受陰。微細生滅相者。所謂先五受陰滅。次第無物有至胎。識初合時五陰。即有生滅。因歌羅羅五受陰。假名為人。
所以者何。持世。識無所依。則不能住。識所依者。五受陰是。
持世。又無色界中諸天。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亦應如是知。
持世。如是細微。五受陰生滅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況聲聞智慧。惟諸佛如來。善知五受陰。從初入胎。細微生滅相。及無色天。諸陰念念生滅。所謂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間智慧。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雖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相。從初入胎。乃至無色天。亦不能究盡。如諸佛所知。
持世。諸佛如來。無有隨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智慧。無所不達。諸佛無礙智慧。於一切法中。得決定慧。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
何以故。於無量無數。千萬億阿僧祇劫。行於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觀五受陰。何況觀五受陰。細微生滅相。
何以故。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陰如實。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陰。
持世。何謂為取。取名我取。眾生取。見取。戒取。五陰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緣取。是名為取。乃至所有法。若內若外。所謂欲取。有取。見聞覺識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於此虛妄取。不知不見。顛倒因緣。而取諸法。是人為取所繫。無明因緣取諸行。諸行因緣取識。識因緣取名色。名色麁相。眾生染著歸趣。所謂色取。色合色縛。及取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分別為名。
持世。若無諸佛。眾生則無所知。無所見。不能正觀五受陰。諸佛出於世間。壞眾生依止色。壞依止受想行識。壞和合一相故。諸佛如來。作如是分別說。
汝等所依所歸。是名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識。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說五受陰。汝等眾生。莫貪歸此。不牢堅五受陰。
持世。如來何故。說五受陰。
持世。是凡夫人。從顛倒生。入無明網。馳走往來。何所歸趣。貪受五受陰相。
作是念。
我依止此。當以得樂。
是人以是樂想。貪歸五陰。以苦想。以不苦不樂想。貪歸五陰。凡夫人所歸。所依止處。是名五陰。
持世。諸凡夫人。從生以來。盲不知五陰。為是何等。不知五陰。從何所來。不知五陰如實故。貪受五陰。是故說名受陰。於此中誰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顛倒貪著。分別虛妄自縛。無明癡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說受。陰是五陰。無有取者。亦無決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陰是五受陰。顛倒陰是五受陰。無明陰是五受陰。凡夫於此。為所繫縛。貪歸五取陰。以貪歸故。不知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陰。但為貪著。所歸五陰。往來生死。貪著是五陰故。馳走諸趣。
貪歸何等。貪歸見。貪歸聞。貪歸覺。貪歸識。貪歸愛。貪歸無明。是諸凡夫。為愛縛所縛。貪愛五受陰。為諸蓋所覆入。無明闇冥。不知不覺。我等今為。貪歸何處。繫縛何處。以不知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縛。貪歸生死。不放不捨。不斷五陰。亦不能知。五陰如實相。不如實知故。為種種苦惱所害。墮虛空獄。不知出處。是人不見出道故。於無始生死道中。受諸生死。是故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不得度。無量生死險道。亦不得脫。諸大苦聚。還復歸趣於苦。貪著於苦。為苦所使。
何等為苦。五受陰是。生時但苦生。滅時但苦滅。
持世。我以是因緣故。為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正觀色陰。亦當如實知。色無常相。汝等若於色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汝等當正。觀受想行識。亦當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除斷欲染故。心得正解脫。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說法義如是。能如說修行。當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人不能。如說修行。為色縛所縛。為愛繫所繫。入無明闇冥。貪取五陰。是人貪取五陰故。不能得脫。生死險道。
持世。以是義故。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
何等為世間。所謂貪著。五受陰者。為世間所攝。是人貪歸五陰。為五陰所縛。不知五陰性。不知五陰空相。而與我諍。是人違逆佛語。與佛共諍故。墮大衰惱。若有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後。能如是觀。虛妄五受陰。空。無所有。從顛倒無明闇冥起。虛誑妄想。但誑凡夫。非五陰似五陰。如是之人。不與佛諍。不逆佛語故。得脫地獄。畜生。餓鬼。苦惱。
持世。諸佛不與人諍。斷一切諍訟。名之為佛。但為眾生。演說實法。
作是言。
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顛倒。一切眾生。顛倒力故。貪歸五陰。往來世間。
是人貪歸五陰已。起種種邪見。貪歸種種名字。貪歸種種。憂悲苦惱。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唯佛能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貪嗜五欲。依止多過五陰。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諍訟。
持世。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隨我出家。不隨我行。不歸依我。是人入於邪道。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顛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隨宜說五陰。不知佛第一義。是人不受佛教。不應受供養而受。是人我尚。不聽出家。何況當得。受人供養。
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所謂生五陰相者。貪著歸趣五陰者。
持世。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於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深著五陰。入虛妄邪道。於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繞咽。常樂往來。白衣居家。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亦以我法。多為眾人。恭敬供養。
持世。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者。貪著五陰者。不聽受人。一㮎之水。
所以者何。是人於我法中。乃至無有。柔順法忍。是人違逆我法。背捨聖行。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應如是發大誓願。於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亦斷眾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著陰相。
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起於諍訟。不生實相。
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應。發大誓願。
我等於後惡世。貪著五陰。邪見眾生。作大利益。所謂。度脫貪著見。五陰眾生。隨宜方便。以法利益。
是故。持世。菩薩摩訶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諸法章句。欲得念力。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常觀是五陰。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虛妄相。不堅牢相。畢竟空相。從本已來不生相。常正觀時。五受陰中。所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謂菩薩摩訶薩眾。四十億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爾時有王。名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具足豐樂。人民充滿。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四寶合成。有七重塹。皆有欄楯。七重行樹。諸寶羅網。遍覆其上。城塹諸樹。及上羅網。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萬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無量意。二名無量力。
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見大歡喜。覺已。各說偈曰。
其一人言。
我今夢見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莊嚴。
成就無量諸功德。
見已心得大歡喜。
第二人言。
我夢見佛明如日。
端正姝妙第一尊。
猶如須彌眾山王。
巍巍高顯見歡喜。
持世。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詣父母所。具說是事。白父母言。
今我二人於。夢中見佛。惟願父母。當聽我等。俱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覺知。沒五欲泥。為色縛所縛。為受想行識縛所縛。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見佛。
持世。是二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懸繒幡蓋。寶華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供養已畢。於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傾臥。若坐若經行。又於四萬歲中。不念餘事。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知是五受陰。從顛倒起。通達是五受陰相畢。其年壽常修梵行。命終即生。兜率天上。於佛滅後。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說五陰。十八性菩薩。從方便經。聞是法已。即覺驚怖。復於佛法。滿萬歲中。常修梵行。亦復方便。深觀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命終生於。忉利天上。畢天之壽。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緣故。復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入法。如實通了。於其世中。教化二萬人。及二十億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二菩薩。從是已後。世世同心。共值十億。那由他佛。然後乃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復值一億。那由他佛。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無量音。二名無量光。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於是清淨。無染法中。勤行修集。此陰入性。及餘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
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十八性。
菩薩摩訶薩。方便正觀十八性。作是念。
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堅。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虛妄。無所有。從憶想分別起。眼性無有決定相。虛空性是眼性。譬如虛空。無決定相。無根本故。眼性亦如是。無決定相。亦無根本故。
何以故。眼性中實事。不可得故。眼性無處無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眼性無決定相。以無事故。眼性事不可得。眾因緣生故。眼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業果報。屬現在緣故。數名眼性。眼性者。即是無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識行處故。數名眼性。
若眼根清淨。色在可見處。意根相應。以三事因緣合。說名為眼性。眼性中。無決定。眼性相。智者通達。無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選擇眼性。即通達無性是色性。
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無決定相。故說名色性。色無根本。無分別。何況色性。色性則是。亦無根本。色性不在色內。不在色外。不在中間。但以憶想分別。色在可見處。眼根清淨。以意識相應。見現在色故。數名色性。譬如鏡中面像。若鏡明淨。則生色相。鏡中色無決定相。鏡中無人。而見色像。但以外有鏡。內起色相。如是眼性。清淨所緣之色。在可見處。如鏡中像。數名色性。色無性相。無形性。無決定性。是名色性。諸色相無我故。數名色性。隨眾生所知故。說名色性。
若菩薩知是色性。即知無性是色性。無生性是色性。無作性是色性。
何以故。是色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示無所有性。示虛妄性。示假名性。名為色性。如是觀察。選擇色性。是菩薩正觀察。選擇眼識性。所謂。眼識中無眼識。無眼識性。無有常性。眼識性。無有根本。無決定法。眼識性無所示。是眼識性。非合非散。無有根本。但以先業因緣起。屬現在緣。繫色緣故。數名眼識性。隨凡夫顛倒心故。數名眼識性。賢聖通達眼識性。即是非性。
何以故。眼識性無決定故。從眾因緣生。屬諸因緣故。數名眼識性。識所行處。是眼識性。是識無決定故。說無決定相。無生故。示虛妄故。能分別色相故。能示緣故。
說是眼識性。隨眾生所知。如來方便分別。破壞和合一相故。說是十八性示識。無決定相。但眼清淨。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說眼識性。示眼識實相故。說眼識性。眼識性者。示眼所行處。能識色是眼識。性即是說無性。
何以故。智者眼識性中。求眼識性相不可得。眼識性中。亦不得眼識性根本。
所以者何。無決定性。是眼識性。眼識性者。以假名說。所說性者。即是說不取義。能有所見處是眼識。意業起是眼識相。故名為眼識。
眼性。色性。眼識性。以是性門。說三事和合。以知諸緣相故。即是離諸性義。所謂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識性。有如是數。得令眾生。入於實道。此中實無眼性。色性。眼識性。諸如來說是。知見諸性相。方便分別。說是諸性。若人通達。是諸性方便者。則知三性無性。
何以故。諸性中無性相故。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聲性。耳識性。鼻性。香性。鼻識性。舌性。味性。舌識性。身性。觸性。身識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性。
菩薩作是念。
意性無決定。根本無所有故。意性中無意性。無決定性是意性。
譬如諸種子。種於大地。因於水潤。得日得風。漸漸芽出。芽不從種子出。種子亦不與芽和合。芽生則種子壞。種子不離芽。芽不離種子。芽中無種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業故。示意識故。如種示芽。得名意性。離意性則無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說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在中間。但以先業。因緣故起。識是意業故。知所緣故。諸性名字合故。現在緣起故。數名意性。即是不決定意業相。即是眾緣和合相。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隨眾生所知。於第一義中。無有意性。
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無生是意性。生無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語。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決定事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虛妄結縛。有所知故。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眾緣生法。即無自性。諸因緣中。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顛倒故。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是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說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破法相故。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但屬眾緣。與緣合故。數名法性。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別相。眾因緣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
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識性。
菩薩摩訶薩作是念。
不生性是意識性。不決定性。是意識性。意識性無根本。無有定法。以意識性。示無性相。
何以故。意識性中。意識性不可得。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以意為首。識諸法故。名為意識。隨凡夫所行故。說意識性。
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但示因緣法故。以意為首故。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隨眾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從眾因緣生。憶想分別起。無有性相。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世俗法中。為引導眾生故。說是意識性。欲令眾生。知無性是意識性。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說是意識性。
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內。不在意識性外。不在中間。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識。意識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識。但眾因緣生。從顛倒起。以意為首。知於諸緣。二事和合故。著虛妄故。從覺觀起。示眾生識相故。說名意識性。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是意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住處。從本已來不生相。意識中。無根本定法。
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性。是意識性。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不與法。若合若散。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
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達意識性。是不作是意識性。作者不可得故。無生是意識性。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意識性。諸菩薩作是觀時。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云何為觀。所謂。欲界中無欲界。色界中無色界。無色界中。無無色界。以界示無界法。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為取無色界相者。示是無色界。以界寄說無界。如智者所知。無所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界皆無根本。無有定法。從眾緣起。是故智者。知見無界是三界。此中無有界相。是三界皆虛妄。合顛倒行。
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說三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賢聖通達。是三界虛妄。無所有。無自性離諸法。但是顛倒起。為斷眾生顛倒故。知見三界故。如來分別。說三界相。欲令眾生。知無界義故。說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見三界相。是無界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觀眾生性。我性即是虛空性。無所有性。無生性。
何以故。眾生性。我性。虛空性。無別無異。如是諸性。皆虛空出。但從眾緣生。故名之為性。此中決定無性相。
何以故。虛空中。無一定性相。是諸性相。皆入虛空。是無所有義。譬如虛空無性。是法畢竟離相。無所有相。一切諸性。亦如是離性相。諸性中無性相。性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性中無有性。性中不攝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無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於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滅性。不得住性。一切諸性。不生不起不住。從本已來不可得。智者不貪不著。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達知見。一切諸性。皆是無生相。若是無生相。即無有滅。第一義中。一切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別說諸性。第一義中。不說諸性。智者知見。通達一切諸性。如第一義。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通達十八性。及三界眾生性。我性。虛空性。諸菩薩如是觀擇通達時。不得性不見性。亦通達一切諸性假名字。亦信解諸入。一切性是無性。亦知分別諸性。以世俗故。分別說諸性。令一切諸性。入第一義中。亦善通達。無性方便。亦為眾生。分別說諸性。亦令眾生。善住諸性。以世俗語言。為眾生說無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諸性。雖知一切。諸性無二。亦以方便。說諸性從因緣起。雖以世俗言說。引導眾生。而示眾生第一義。雖善知分別諸性。而信解通達。一切諸性無所有。
何以故。持世。如來以第一義故。於性無所得。亦不得諸性相。
持世。我於諸性。無所斷。無所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諸性。一切諸性。無所有。無決定。一切性同虛空。一切性入虛空。一切性無生相。如來通達。一切性如是。
持世。如來不說諸性相。亦不說諸法力勢。
何以故。若法無所有。不應更說。無所有性相。
持世。如來亦說。無所有性相。此中實無所說性相。
持世。是名善分別諸性。菩薩摩訶薩。得是善分別。能知一切。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義相。能知諸性決定。能知世諦。能分別諸相。能知隨宜。能知諸相合。能知諸相旨趣。能知諸相所入。能分別諸相。能知諸相無性。能令一切諸性。同虛空性。亦於諸性。不作差別。於諸性中。不得差別。不說差別。亦為眾生。善說破壞諸性。
持世。譬如工幻師。能示眾生。種種幻事。令知種種幻相。若有知識親友。語言是幻。說幻實事。是幻虛妄。示顛倒眾生。若有智者。則知是幻。
持世。世間性如幻。諸菩薩摩訶薩。入此幻法中。知世間是幻性。世間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眾生世間如幻。若有知此世間如實相。為說世間。虛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開示之。自能得知。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誑凡夫。一切法皆繫。虛妄緣中。
持世。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入如是。諸性方便。於如是等。深經無染無得。說一切諸性知見相。說一切諸性。無文字。無和合。亦說諸性。方便智慧。亦說因緣。所作旨趣。亦說一切諸法如實相。所謂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繫不繫。善知方便旨趣。說第一義。世俗義。了義經。未了義經。種種因緣解說。於是甚深經中。應勤精進。
持世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