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八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

妙慧童女會第三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時王舍城。有長者女。名為妙慧。年始八歲。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曾於過去。無量諸佛。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時彼女人。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無上等正覺。
為世大明燈。
菩薩之所行。
唯願聽我問。

佛告妙慧。

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斷疑網。

爾時妙慧。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云何得端正。
大富尊貴身。
復以何因緣。
眷屬難沮壞。

云何見己身。
而受於化生。
千葉蓮花上。
面奉諸世尊。

云何能證得。
自在勝神通。
遍往無量剎。
禮敬於諸佛。

云何得無怨。
所言人信受。
淨除於法障。
永離諸魔業。

云何命終時。
得見於諸佛。
聞說清淨法。
不受於苦惱。

大悲無上尊。
唯願為我說。

爾時佛告。妙慧童女言。

善哉善哉。善能問此。深妙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妙慧白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妙慧。

菩薩成就四法。受端正身。

何等為四。

一者。於惡友所。不起瞋心。二者。住於大慈。三者。深樂正法。四者。造佛形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瞋壞善根勿增長。
慈心樂法造佛形。
當獲具相莊嚴身。
一切眾生常樂見。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富貴身。

何等為四。

一者。應時行施。二者。無輕慢心。三者。歡喜而與。四者。不希果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應時行施無輕慢。
歡喜授與不希求。
能於此業常勤修。
所生當獲大財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眷屬不壞。

何等為四。

一者。善能棄捨。離間之語。二者。邪見眾生。令住正見。三者。正法將滅。護令久住。四者。教諸有情。趣佛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捨離間言及邪見。
正法將滅能護持。
安住眾生大菩提。
當成不壞諸眷屬。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當於佛前。得受化生。處蓮花座。

何等為四。

一者。捧諸花果。及細末香。散於如來。及諸塔廟。二者。終不於他。妄加損害。三者。造如來像。安處蓮花。四者。於佛菩提。深生淨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花香散佛及支提。
不害於他并造像。
於大菩提深信解。
得處蓮花生佛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從一佛土。至一佛土。

何等為四。

一者。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者。他說法時。未嘗留礙。三者。然燈供養。如來之塔。四者。於諸禪定。常勤修習。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見人修善說正法。
不生謗毀加留難。
如來塔廟施燈明。
修習諸禪遊佛剎。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處世無怨。

云何為四。

一者。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者。於他勝法。無嫉妬心。三者。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者。於菩薩行。無輕毀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諛諂親善友。
於人勝法無妬心。
他獲名譽常歡喜。
不謗菩薩得無怨。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

何等為四。

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發言修行常相應。
己罪不藏於善友。
聞經不求人法過。
所言一切皆信受。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法障。速得清淨。

何等為四。

一者。以深意樂。攝三律儀。二者。聞甚深經。不生誹謗。三者。見新發意菩薩。生一切智心。四者。於諸有情。大慈平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以深意樂攝律儀。
聞甚深經能信解。
敬初發心如佛想。
慈心普洽障消除。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諸魔。

云何為四。

一者。了知。法性平等。二者。發起精進。三者。常勤念佛。四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知諸法平等性。
常起精進念如來。
迴向一切諸善根。
眾魔不能得其便。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

何等為四。

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他有所求令滿足。
信解深法捨嚴具。
三寶福田勤供養。
臨命終時佛現前。

爾時妙慧童女。聞佛說已。白言。

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諸行。我當奉行。

世尊。若我於是。四十行中。闕於一行。而不修者。則違佛教。欺誑如來。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告妙慧言。

菩薩之行。甚難可行。汝今發斯。殊勝大願。豈於是願。得自在耶。

爾時。妙慧白言。

尊者。若我弘願。真實不虛。能令諸行。得圓滿者。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妙花。天鼓自鳴。

說是語時。於虛空中。花散如雨。天鼓自鳴。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是時妙慧。重白目連。

以我如是。真實言故。於未來世。當得成佛。亦如今日。釋迦如來。於我國中。無有魔事。及以惡趣。女人之名。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斯大眾。身皆金色。

說是語已。眾皆金色。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言。

世尊。我今先禮。初發心菩薩。及諸菩薩摩訶薩眾。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妙慧言。

汝住何法。發斯誠願。

妙慧答言。

文殊師利。非所問也。

何以故。於法界中。無所住故。

又問。

云何名為菩提。

答曰。

無分別法。是名菩提。

又問。

云何名為菩薩。

答曰。

一切諸法。等虛空相。是名菩薩。

又問。

云何名為。菩提之行。

答曰。

猶如陽焰。谷響之行。是菩提行。

又問。

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答曰。

我於此中。不見少法。密非密者。

又問。

若如是者。一切凡夫。應即菩提。

答曰。

汝謂菩提。異凡夫耶。莫作是見。

何以故。此等皆同。一法界相。非取非捨。無成壞故。

又問。

於此義中。能解了者。其數幾何。

答曰。

如若干幻化。心心所量。若干幻化眾生。能了斯義。

文殊師利言。

幻化本無。何有如是。心心所法。

答曰。

法界亦爾。非有非無。乃至如來。亦復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今此妙慧。甚為希有。乃能成就。如是法忍。

佛言。

如是如是。誠如所言。然此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三十劫。我乃發趣。無上菩提。彼亦令汝。住無生忍。

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座起。為其作禮。白妙慧言。

我於往昔。無量劫前。已曾供養。不謂今者。還得親近。

妙慧告言。

文殊師利。汝今莫起。如是分別。

何以故。以無分別。得無生忍故。

又問妙慧。

汝今猶不。轉女身耶。

妙慧答言。

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轉。

文殊師利。我當為汝。除斷疑惑。由我如是。真實語故。於當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於我法中。諸比丘輩。聞命善來。出家入道。

我國土中。所有眾生。身皆金色。服用資具。如第六天。飲食豐饒。隨念而至。無有魔事。及諸惡趣。亦復無有。女人之名。有七寶林。上羅寶網。七寶蓮花。覆以寶帳。如文殊師利。所成淨剎。裝校嚴飾。等無有異。

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此大眾。身皆金色。我之女身。變成男子。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說此語時。此諸大眾。皆作金色。妙慧菩薩。轉女成男。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是時地居天眾。展轉讚言。

大哉大哉。妙慧菩薩摩訶薩。能於來世。得菩提時。嚴淨佛剎。功德如是。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

此妙慧菩薩。於當來世。成等正覺。號殊勝功德寶藏如來。出現於世。

佛說此經時。三十俱胝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轉。八十俱胝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眾生。皆獲智證。五千比丘。行菩薩乘。心欲退轉。因見妙慧菩薩。意樂善根。威德殊勝故。各各脫身。所著上服。以施如來。

如是施已。發弘誓言。

我等以此善根。決定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諸善男子等。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故。超九十劫。生死之苦。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記之曰。

汝等於當來世。過千劫後。於無垢光明劫中。陽焰世界。難忍佛剎。於一劫中。相次成佛。皆同一字。號辯才莊嚴如來。出現於世。

文殊師利。如是法門。有大威德。能令菩薩摩訶薩。及聲聞乘者。獲大利益。

文殊師利。或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無方便善巧。行六波羅蜜。足滿千劫。若復有人。經於半月。時一書寫。讀誦此經。所獲福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俱胝。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是故。文殊師利。如是微妙法門。即諸菩薩。契經之本。我今付囑於汝。汝當來世。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譬如轉輪聖王。出現於世。所有七寶。皆悉在前。王滅之後。寶隨隱沒。

如是微妙法門。流行於世。即諸如來。七菩提分等。法眼不滅。若不流行。正法當滅。

是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求菩提。應當發起。精進書寫此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是我教。勿於後世。生悔恨心。

佛說此經已。妙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及諸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恒河上優婆夷會第三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城。有優婆夷。名恒河上。從其住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問恒河上。

汝從何來。

彼優婆夷。即白佛言。

世尊。若問化人。汝從何來。如是問者。當云何答。

世尊告言。

夫化人者。無有往來。亦無生滅。

云何當說。有所從來。

又問。

諸法豈不。皆如化耶。

佛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恒河上言。

若一切法。皆如化者。

云何問言。汝從何來。

世尊告曰。

是幻化人。不往惡趣。不生天上。不證涅槃。

恒河上。汝亦爾耶。

白言。

我若見身。異於幻化。乃可說言。往善惡趣。證於涅槃。我不見身。異於幻化。

云何說言。往諸惡趣。乃至涅槃。

復次世尊。如涅槃性。畢竟不復。生善惡趣。及般涅槃。我觀己身。亦復如是。

佛言。

汝豈不趣。涅槃界耶。

恒河上言。

如以此問。問無生者。應云何答。

佛言。

無生者。即涅槃也。

恒河上言。

諸法豈不。皆同涅槃。

佛言。

如是如是。

世尊。若一切法。同涅槃者。

云何問言。汝豈不趣。涅槃界耶。

復次世尊。譬如化人。謂化人曰。

汝豈不趣。涅槃界耶。

彼於是問。當云何答。

世尊告言。

此所問者。無有攀緣。

恒河上言。

如來豈以。有所攀緣。而致斯問。

世尊告言。

然我所問。亦無攀緣。但為此會。有善男子。及善女人。應可成熟。故發斯問。

何以故。如來於彼。諸法名字。猶不可得。何有諸法。及彼能趣。般涅槃者。

恒河上言。

若如是者。

云何為菩提故。積集善根。

若諸菩薩。及彼善根。皆不可得。積集之時。即無心故。非積集時。亦復如是。

恒河上言。

所說無心。欲明何義。

世尊告曰。

此法非思惟。之所能知。亦非思惟。之所能得。

何以故。此中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以心不可得。是即說名。不思議處。此不思議處。無得無證。非染非淨。

何以故。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猶如虛空。無罣礙故。

恒河上言。

若一切法。如虛空者。

云何世尊。說有諸色。受想行識。及於界處。十二因緣。有漏無漏。是染是淨。生死涅槃。

佛告恒河上。

譬如說我。雖有言說。而實無有。我相可得。我說諸色。實亦無有。色相可得。乃至涅槃。亦復如是。

又如陽焰。無水可得。我說諸色。乃至涅槃。亦復如是。

恒河上。於我法中。修梵行者。見一切法。皆無所得。乃可說名。真修梵行。增上慢者。說有所得。是則不名。住真梵行。我說如是。增上慢人。聞此深法。生大驚疑。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恒河上。若我滅後。有能宣說。如是甚深。斷流轉法。有愚癡輩。由惡見故。於是法師。生瞋害心。以是因緣。墮諸地獄。

恒河上言。

如佛所說。斷流轉法。以何義故。名為斷流轉。

世尊告言。

斷流轉者。所謂實際。不思議界。此法不可。穿鑿沮壞。是故說名。斷流轉法。

爾時世尊。凞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其光普照。無量國界。上至梵世。還從如來。頂上而入。

爾時尊者阿難。見是事已。心自念言。

如來。應。正等覺。非無因緣。而現微笑。

作是念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言。

我念往昔。有千如來。亦於此處。說如是法。彼諸眾會。各各亦有。恒河上優婆夷。而為上首。彼優婆夷。及諸大眾。聞是法已。皆悉出家。於無餘涅槃。而得滅度。

阿難。白佛言。

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佛言。

此經名為。離垢清淨。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說此經時。七百比丘眾。四百比丘尼眾。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爾時欲界諸天子。化作種種。天諸妙花。而散佛上。作如是言。

此優婆夷。甚為希有。能與如來。共相詶對。得無所畏。是人已曾。無量佛所。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佛說是經已。恒河上優婆夷。及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八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