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音聲。十種無量。何等為十。

所謂。知見虛空等無量。無處不至故。知見法界等無量。無處不徹故。知見眾生界等無量。令一切眾生。悉歡喜故。知見行業等無量。廣說一切果報故。知見煩惱等無量。究竟寂滅故。知見種種音聲等無量。隨應受化。無不聞故。知見欲樂等無量。悉分別說。諸解脫故。知見三世等無量。無分際故。知見智慧等無量。深入一切法故。知見佛境界。不退等無量。隨順如如法界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音聲。有如是等。十種無量阿僧祇。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世界欲壞時。
於彼虛空中。
眾生福報力。
自然出四聲。

於彼四禪中。
寂樂離眾苦。
眾生聞是已。
厭離欲界身。

十力亦如是。
自然出四聲。
充滿於法界。
無處而不聞。

眾生因緣力。
佛應四種聲。
其有聞音者。
永度生死海。

譬如因山谷。
出生呼聲響。
從外一切音。
響聲隨應對。

種種因緣起。
聞者亦不同。
響不作是念。
我出種種音。

如來聲如是。
出生無量音。
隨應受化者。
一切無不聞。

皆悉令歡喜。
調伏諸眾生。
音聲亦無念。
我出種種音。

譬如天妙音。
於彼虛空中。
自然而演出。
覺悟諸天子。

諸天子聞此。
正法妙音聲。
修習不放逸。
厭離於五欲。

十力亦如是。
出生微妙聲。
法雲音充滿。
一切諸世界。

令眾生覺悟。
彼音無生滅。
若有得聞者。
皆悉證菩提。

如自在天王。
寶女名善口。
於一音聲中。
出生百千聲。

復於一一音。
出生百千聲。
諸天若聞者。
一切皆悅樂。

十力亦如是。
於彼一音中。
隨應一時演。
眾生數等音。

眾生聞音已。
除滅諸煩惱。
音聲不作念。
我能有所滅。

譬如大梵王。
出清淨梵音。
一切梵天眾。
無有不聞者。

一一梵音聲。
令梵眾歡喜。
遍滿梵天眾。
音聲不出外。

功德大梵王。
安處如來座。
演出一妙音。
充滿諸法界。

隨應受化者。
一切無不聞。
聲不出眾外。
以無信心故。

譬如諸水性。
皆悉同一味。
清淨離垢濁。
具足八功德。

所因地不同。
眾器各別異。
隨彼因緣故。
水味有差別。

佛子應當知。
一切智音聲。
如來微妙音。
悉同解脫味。

眾生所造行。
若干差別故。
善逝隨應化。
所聞各不同。

譬如阿耨達。
自在大龍王。
興雲覆世間。
普雨潤大地。

長養諸叢林。
百穀藥草等。
彼所降雨水。
不從身心出。

如來亦如是。
初興大法雲。
普覆諸法界。
雨大甘露法。

令眾增善根。
除滅煩惱熱。
而彼甘露法。
不從身心出。

譬如大龍王。
名曰摩那斯。
七日起重雲。
凝停不降雨。

普令一切眾。
究竟諸事業。
漸降微細澤。
然後乃大雨。

十力興法雲。
普覆諸法界。
雨大甘露法。
饒益諸群生。

隨應受化者。
為彼說深法。
聞者不恐怖。
究竟成菩提。

譬如大龍王。
名曰大莊嚴。
先布密重雲。
然後降大雨。

或十二十日。
乃至百千日。
雨水等一味。
眾生故不同。

究竟至如來。
大辯之彼岸。
或說十法門。
乃至百千門。

或說八萬四。
乃至無量行。
如來不生念。
我分別法界。

譬如海龍王。
名曰娑伽羅。
先興密重雲。
彌覆四天下。

普雨一切處。
各各悉不同。
龍王心平等。
亦無有憎愛。

最勝亦如是。
無上法龍王。
興起大悲雲。
普覆於一切。

為道場菩薩。
雨大甘露法。
隨其所應化。
如來心平等。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意識。非即如來。但知如來。智無量故。心亦無量。

佛子。譬如虛空。悉為一切。萬物所依。而彼虛空。無所依止。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悉為一切。世間智慧。離世間智。之所依止。而如來智。無所依止。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最初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清淨法界。悉為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解脫。之所依止。而清淨法界。無增無減。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算數巧術。一切眾智。之所依止。而如來智。無增無減。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四大海水。悉能澤潤。四天下地。八十億小洲。若有眾生。於彼諸處。方便求水。無往不得。

而彼大海。不作是念。

我能資給。諸眾生水。

如來智慧大海。亦復如是。悉能澤潤。一切眾生心。彼諸眾生。各於法門。修習善根。皆得智慧光明。

而如來。不作是念。

我能悉與。眾生智慧。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種寶珠。此四種寶。悉生海中。一切眾寶。若無此寶。海中眾寶。悉皆滅失。何等為四。

一名。眾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

是為四寶。

佛子。此四種寶。一切阿脩羅。迦樓羅。諸龍神等。悉不得見。

何以故。娑伽羅龍王。密置深寶藏故。此四種寶。端嚴方正。

如來。應供。等正覺海。亦有四種。大智寶珠。出生一切。聲聞緣覺。學無學智。及諸菩薩。智慧大寶。何等為四。

一名。無染巧妙方便。清淨智寶。二名。分別演說。有為無為。清淨智寶。三名。分別演說。一切諸法。而不壞法界。清淨智寶。四名。應化眾生。未曾失時。清淨智寶。

是為如來大海。四種清淨智寶。

佛子。此如來四種清淨智寶。一切眾生。無能見者。

何以故。此四種智慧大寶。安置如來。微密法寶藏故。菩薩慧光。端嚴殊特。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此四種寶。悉能消竭大海。無極之水。何等為四。

一名。日藏光明大寶。二名。離潤光明大寶。三名。火珠光明大寶。四名。究竟無餘。光明大寶。

佛子。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四域天下。金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漂沒。

佛子。此日藏光明大寶。能變海水。悉成為酪。離潤光明大寶。能變酪海。悉成為酥。火珠光明大寶。能悉熾然酥海。究竟無餘。光明大寶。悉然酥海。永盡無餘。

如來。應供。等正覺海。亦有四種智光。摩尼大寶。照諸菩薩。具足修習。一切眾行。乃至成佛。平等智慧。何等為四。

一者。永息一切不善。波浪智光大寶。二者。滅一切法愛。智光大寶。三者。大慧智光大寶。四者。與如來等。無量智光大寶。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修集菩提時。起無量生死。不善波浪。一切諸天。阿脩羅等。悉無能止。如來以息一切不善。波浪智光大寶。照耀菩薩。不善波浪。令永止息。堅固安住。無上三昧。以滅一切順法愛。智光大寶。滅一切三昧。難捨味著。以大慧智光大寶。滅一切無明。淨慧通達。以與如來等。無量智光大寶。以少方便。出生如來。智慧之地。

佛子。若無如來。四種智光大寶。乃至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從水輪際。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虛空住。謂無色界眾生處。色界眾生處。欲界眾生處。此三界處。悉依虛空。而彼虛空。無有迫迮。如來智慧。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知有為法智慧。知無為法智慧。如是等一切智慧。悉依如來。智慧而起。悉依如來。智慧而住。如來智慧。無有迫迮。

何以故。如來智慧。無所不至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非從根生非不從生。彼藥王樹。從六百八十萬由旬下。極金剛地。水輪際生。

佛子。此藥王樹。若生根時。閻浮提樹。一切根生。若生莖時。閻浮提樹。皆悉生莖。若生枝葉華果時。閻浮提樹。一切悉生。枝葉華果。此藥王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是故名曰。不從根生非不從根。

佛子。此藥王樹。一切諸處。皆悉生長。唯除二處。所謂。地獄深阬。及水輪中。不得生長。而大藥王樹。亦不捨生性。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復如是。從一切如來。種姓中生。於過去世。修習大慈悲等。無量無邊功德。堅固正住。不可傾動。三世無量。善根智慧。皆悉普覆。一切世間。除滅一切。惡道眾難。巧方便莖。淨法界枝。諸禪三昧。解脫之葉。七覺意華。無上解脫果。陀羅尼持。初無增減。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復有異名。名根堅固不壞。

何以故。不捨不斷。菩薩眾行。是故其根。名曰不壞。

彼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初生根時。一切菩薩。悉生大慈悲根。未曾捨離。一切眾生。初生莖時。一切菩薩。皆悉生長。堅固精進。正直心莖。初生枝時。一切菩薩。生長一切。波羅蜜枝。初生葉時。一切菩薩。生長一切。淨戒威儀。頭陀功德之葉。初生華時。一切菩薩。善根莊嚴。相好華敷。初生果時。一切菩薩。得無生忍。受佛記果。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除二處。不得生長。所謂。聲聞緣覺涅槃。地獄深阬。及諸犯戒。邪見貪著。非法器等。而如來樹。非不生長。其餘一切。應受化者。皆悉生長。而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不增不減。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火劫起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大地草木。金剛圍山。皆悉熾然。燒盡無餘。設有一人。若以乾草。投彼火中。寧得不然。

答言。

不也。無不燒盡。

佛子。彼所投草。猶可不盡。如來智慧。於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悉知。若有不知。無有是處。

何以故。如來智慧。不可破壞。悉明達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風災。壞世界時。有大風起。名曰壞散。悉能壞散。磨滅大千世界。金剛圍山。一切萬物。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外。復有風起。名障壞散風災。不令風災。得至餘方。

佛子。若無此障風。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無不散滅。

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有大智風。名曰散滅一切煩惱。悉能散滅。一切菩薩。煩惱習氣。如來復有。巧方便智風。能持一切菩薩。不令究竟盡滅。墮於聲聞。辟支佛地。菩薩摩訶薩。得此巧方便。智風力故。能過聲聞。辟支佛地。究竟佛地。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

何以故。無有眾生。無眾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

佛子。譬如有一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若二千世界等。悉記二千世界中事。小千世界等。悉記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悉記四天下事。須彌山王等。悉記須彌山王事。地天宮等。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悉記欲界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悉記色界天宮殿中事。若無色天宮等。悉記無色界天宮殿中事。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復如是。

時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

云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眾生耶。我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

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

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愚癡眾生。顛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天眼。觀察一切眾生。

觀已。作如是言。

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

如來即時。教彼眾生。修八聖道。捨離虛妄顛倒。離顛倒已。具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眾生。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數。諸勝妙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欲知如來心。
應解最勝智。
如來智無量。
最勝心亦然。

十方諸世界。
一切眾生類。
皆悉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一切法界中。
眾生種種樂。
方便巧智術。
依最勝智起。

一切諸智慧。
悉依善逝智。
如來最勝智。
寂然無所依。

聲聞緣覺乘。
解脫智慧果。
悉從法界起。
法界無增減。

最勝智如是。
能起一切智。
學智無學智。
了達有無智。

善逝無上智。
出生一切智。
非生非不生。
皆悉無增減。

譬如大海水。
澤潤一切地。
眾生善方便。
求水無不得。

大海地無念。
我與眾生水。
大海無增減。
方便求悉得。

十方諸世界。
一切群生類。
善逝智慧海。
皆悉能潤澤。

各各勤方便。
修習諸法門。
一切修行者。
疾得智慧光。

如娑伽龍王。
有四妙寶珠。
密置深寶藏。
眾生無能見。

端嚴而方正。
常住於大海。
因此四摩尼。
生出一切寶。

最勝四種智。
無量不可稱。
出生一切眾。
無量諸智慧。

安住大乘藏。
無量德莊嚴。
除受記菩薩。
一切莫能見。

譬如大海中。
有四摩尼寶。
光焰甚猛熱。
能消大海水。

若無此四寶。
天地悉漂沒。
大海無增減。
四域皆安住。

如來四種智。
無量不可稱。
能止諸菩薩。
不善根波浪。

一切三世間。
欲色無色界。
離我及我所。
安住於虛空。

善逝智亦然。
一切智根本。
聲聞學無學。
及諸緣覺智。

菩薩普饒益。
無量甚深智。
悉依如來智。
如來智無依。

如彼雪山頂。
有大藥王樹。
名不從根生。
非不從根生。

由此藥王樹。
生長因緣故。
悉生閻浮提。
一切諸樹林。

彼樹根生時。
一切樹根生。
莖枝葉華實。
一切亦如是。

清淨甚深智。
如來性中生。
依因如來智。
出生修行智。

一切菩薩行。
無量諸功德。
如來智樹王。
平等心地生。

譬如劫盡時。
猛盛大火災。
設人投乾草。
猶可燒不盡。

善逝清淨智。
無量無有邊。
悉能分別知。
三世眾生類。

又知一切劫。
一切諸佛剎。
如是無量法。
如來悉了知。

譬如劫盡時。
風災名壞散。
能壞諸大地。
金剛及須彌。

剎外有風起。
名曰障散壞。
若無此風者。
十方悉磨滅。

十力亦如是。
智慧風無量。
皆悉能散滅。
菩薩諸煩惱。

如來方便智。
攝取諸菩薩。
過聲聞緣覺。
安住如來地。

譬如微塵內。
有一大經卷。
三千世界等。
無益眾生類。

爾時有一人。
出興於世間。
破塵出經卷。
饒益一切世。

如來智如是。
眾生悉具有。
顛倒妄想覆。
眾生不知見。

如來教眾生。
修習八聖道。
除滅一切障。
究竟成菩提。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境界。

此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無邊。無礙智慧。知一切眾生。是如來境界。一切世間。一切剎。一切法。一切眾生行。如如不壞境界。無礙法界境界。實際無際境界。無量虛空境界。非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佛子。一切眾生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一切世間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乃至非境界境界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非境界至一切處。而無所至。如來境界。亦復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心境界。是如來境界。如心境界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

何以故。隨心無量。出生智慧。亦復如是。

佛子。譬如大龍。隨心降雨。雨不從內。亦不從外。如來境界。亦復如是。隨心所念。於念念中。出生無量。不思議智。彼諸智慧。悉無來處。

佛子。一切大海。水皆從龍王。心願所起。如來智海。亦復如是。悉從大願力起。

佛子。如來智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我說小諭。汝今諦聽。

佛子。此閻浮提內。流出二千五百河水。悉入大海。俱耶尼內。流出五千河水。悉入大海。弗婆提內。流出八千四百河水。悉入大海。欝單越內。流出一萬河水。悉入大海。

佛子。此四天下內。如是二萬五千九百河水。悉入大海。

佛子。於意云何。此水多少。

答言。

甚多。

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悉過前水。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大莊嚴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摩那斯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大雷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難陀跋難陀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無量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流注不斷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大勝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金剛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

佛子。如是等八十億龍王。各雨大海。展轉過前。娑伽羅龍王太子。名曰佛生。雨大海中。復悉過前。

佛子。彼十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百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大莊嚴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摩那斯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大雷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難陀跋難陀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無量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流注不斷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大勝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金剛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如是等廣說。乃至娑伽羅龍王太子。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

佛子。如彼十龍王。及八十億龍王。乃至娑伽羅龍王太子。雨大海中。及其淵池。皆悉不及。娑伽羅龍王。所雨大海。娑伽羅龍王。所住淵池。涌出流入大海。倍復過前。彼涌流水。青瑠璃色。盈滿大海。涌出有時。是故海潮。常不失時。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珍寶無量。眾生無量。大地無量。

佛子。於意云何。彼大海水。為無量不。

答言。

實爾。其水深廣。不可為諭。

佛子。如是海水。深廣無量。於如來無量智海。百分不及其一。乃至不可為譬。但隨所應化。為作譬諭。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智海。深廣無量。從初發心。乃至不斷菩薩。無量行故。知見道品寶無量。不斷三寶故。知見無量眾生。歡喜長養。一切聲聞。學無學。及緣覺故。知見大地無量。從歡喜地。乃至究竟。無礙智地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境界。無量饒益。一切眾生。無量智慧故。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離垢淨境界。
無量不可稱。
殊勝願力故。
一切無有量。

譬如心境界。
無量無有邊。
一切諸十力。
境界亦如是。

譬如大龍王。
不離於本處。
以心願力故。
其雨無有量。

雨水無從來。
亦無有去處。
龍王願力故。
隨心雨無量。

一切十方剎。
十力亦如是。
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無量諸境界。
悉從心緣起。
一切諸法界。
皆入一毛道。

譬如大海水。
無量無有邊。
眾生及珍寶。
大地亦無量。

海水常湛然。
皆悉同一味。
隨眾生受用。
其味各不同。

最勝亦如是。
智慧海無量。
三寶最勝故。
是故寶無量。

聲聞學無學。
辟支佛無量。
具修無上道。
故說地無量。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行。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無礙行。如如行。是如來行如如。過去不滅。未來不至。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滅。不至。不起。

佛子。譬如法界。無量無縛。

何以故。法界無身故。

如來行亦如是。無量無縛。

何以故。如來行無身故。

佛子。譬如鳥飛虛空。經百千年。所遊行處。不可度量。未遊行處。亦不可量。

何以故。虛空無分齊故。

如來。應供。等正覺行。亦復如是。若使有人。於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別解說。如來之行。已解說者。不可限量。未解說者。亦不可量。

何以故。如來行無分齊故。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住如來住。無所住故。而能普為。一切眾生。示現開導。如來之行。眾生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博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

如來。應供。等正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博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

佛子。譬如日月。周行虛空。不作是念。

我行虛空。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如來亦復如是。周行無礙解脫虛空。分別一切法界。饒益一切眾生。廣作佛事。

如來不作是念。

我有去來。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無邊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如無盡。
無生亦無滅。
亦無有方處。
求之不可見。

如來亦如是。
境界不可量。
遠離於三世。
其性悉如如。

譬如諸法界。
非界非不界。
非有亦非無。
非量非無量。

功德持如是。
所行不可量。
非有亦非無。
其身本無故。

如鳥飛虛空。
經由百千年。
行處未行處。
皆悉不可量。

若人百千劫。
演說如來行。
已說及未說。
皆悉不可量。

譬如金翅鳥。
安住於虛空。
觀察龍王宮。
撮取其男女。

十力亦如是。
安住如來行。
善根純熟者。
令出煩惱海。

譬如淨日月。
周行於虛空。
安樂一切眾。
不念我能爾。

如來亦如是。
遊行諸法界。
度脫一切眾。
不念我能度。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此菩薩摩訶薩。知見菩提。解一切義。滅除疑惑。不二等覺。無相。無行。無退。無量。無邊。無縛。無脫。遠離二邊。知處非處。知一切字。一切語言法。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知一切根。煩惱習性。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

佛子。譬如大海。為一切眾生。色像之印。是故大海。說名為印。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心念諸根。現菩提中。而無所現。故說如來。為一切覺。

佛子。一切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記。一切語言。所不能說。不可為譬。但隨所應。如來為之。分別演說。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成菩提時。住佛方便。得一切眾生等身。得一切法等身。得一切剎等身。得一切三世等身。得一切如來等身。得一切諸佛等身。得一切語言等身。得一切法界等身。得虛空界等身。得無礙法界等身。得出生無量界等身。得一切行界等身。得寂滅涅槃界等身。

佛子。隨如來所得身。當知音聲。及無礙心。亦復如是。如來具足。如是等三種。清淨無量。

佛子。如來身中。悉見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等正覺。乃至見一切眾生。寂滅涅槃。亦復如是。皆悉一性。以無性故。無相。無盡。無生。無滅故。我非我性故。眾生非眾生性故。覺無所覺故。法界無自性故。虛空界無自性故。如是等覺。一切無性。無盡智。自然智。一切如來。無極大悲。度脫眾生。

佛子。譬如虛空界世界。若成若敗。常無增減。

何以故。虛空無生滅故。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若成未成。常無增減。一性無性。捨離眾性。

佛子。設有一人。出興於世。彼能化作。恒沙等心。彼一一心。悉能化作。恒沙如來。無色無形。如是恒沙等劫。常化不絕。於意云何。彼化如來。寧為多不。

答曰。

我知仁意。若化不化。等無有異。

善哉善哉。佛子。誠如所言。

佛子。設使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若成未成。皆悉平等。

何以故。菩提無性故。無增無減。如來菩提。皆悉一性。所謂無性。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成正覺已。正受三昧。名曰善覺。正受三昧已。得菩提身數。與一切眾生身等。如一三昧。一切三昧。一切法門。亦復如是。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身。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毛道。悉知一切眾生等。如來之身。如一毛道。一切毛道。一切法界處。亦復如是。

何以故。如來菩提身。無處不至。無處不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本求菩提。勤修精進。往詣道場。菩提樹下。處師子座。成最正覺。究竟菩提。

復次。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諸佛菩提。

何以故。彼菩薩心。不離一切。如來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眾生心中。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處不有。不可破壞。不可思議。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方便法門。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提非二法。
遠離於二邊。
除滅一切惡。
平等覺諸法。

了達一切法。
皆悉如虛空。
非我非無我。
等覺一切法。

譬如諸大海。
一切眾生類。
色像悉顯現。
故說一切印。

十方世界中。
一切眾生類。
無上菩提海。
無法而不現。

譬如虛空性。
世界成壞時。
若成若未成。
虛空無增減。

最勝亦如是。
無上菩提道。
若覺若未覺。
一性亦無性。

譬如無量劫。
念念化諸佛。
若化若不化。
皆悉等無異。

設一切眾生。
一時成正覺。
若成若未成。
菩提無增減。

最勝有三昧。
名曰為善覺。
道場成菩提。
逮得此三昧。

普放無量光。
一切眾生等。
除滅一切闇。
開悟諸群生。

三世一切劫。
佛剎及諸法。
諸根心心法。
一切虛妄法。

於一佛身中。
此法皆悉現。
是故說菩提。
無量無有邊。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轉法輪。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一切願。一切法。轉無所轉。本無所起。三轉圓滿。皆悉清淨。悉能遠離。一切邪見。離欲際非際。一切諸法。如虛空際。不可言說。一切法寂滅。涅槃性故。菩薩摩訶薩。知見一切文字。一切語言法。悉轉法輪。如來音聲。無所不至故。知見法輪如響。真實法性故。知見一切音聲。皆是一聲。如來以此。而轉法輪。佛轉法輪。無有主故。知見轉法輪。無漏無盡。內外無所有故。

佛子。譬如文字。於無量無數劫。說不可盡。如來。應供。等正覺。轉正法輪。亦復如是。一切文字。一切語言。說不可盡。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

佛子。譬如字章。悉入一切字數。一切事數。一切語言數。一切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於一切處。無所不入。於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一切心。亦無所住。一切眾生。諸語言法。皆為法輪。音聲所攝。

何以故。一切音聲。不離法輪音聲故。

復次。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生法門轉法輪。何等為如來。出生法門轉法輪。

如來以一切。眾生念念。心心行等音聲。為一切眾生。而轉法輪。

何以故。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有三昧。名曰究竟無礙無畏。如來正受三昧。而轉法輪。如來入此三昧已。出生一切。眾生等音。於一一音中。復生一切。眾生等音。而轉法輪。悉令眾生。皆大歡喜。

佛子。若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是人。則為隨順。一切佛家。不如是知。則不隨順。諸如來家。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轉法輪。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如來轉法輪。
三世無不至。
所轉無所轉。
求之不可得。

譬如諸文字。
說之不可盡。
十力亦如是。
轉法輪無盡。

譬如章文字。
悉入一切數。
所入無所入。
法輪亦如是。

普入一切音。
所入無所入。
彼亦無自性。
能令一切喜。

出過一切數。
究竟成菩提。
欲說真實義。
是故入三昧。

以彼三昧力。
出生妙音聲。
悉與眾生等。
而轉正法輪。

又復悉於彼。
一一諸音聲。
出生無量音。
眾生語言法。

大自在無念。
我出彼眾音。
隨其受化者。
一切無不聞。

譬如諸文字。
不內亦不外。
無漏不可盡。
亦復無積聚。

十力亦如是。
轉清淨法輪。
無漏不可盡。
諸佛大神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