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卷第八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蓋事因緣品第三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林精舍。
慧命阿難。竹林中坐。心自思惟。
如來出世。甚奇甚特。今諸弟子。蒙佛恩澤。於四供養。無所乏少。各獲安隱。得盡苦際。一切世間。諸王臣民。亦得大利。遭值三寶。人民安樂。悉思世尊。威力所致。
作是念已。從坐處起。來詣佛所。
爾時世尊。為四部眾。廣說妙法。慧命阿難。前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向佛自說。林中所念。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如來出世。實復奇特。令一切眾生。皆獲利益。
復次阿難。如來正覺。非但今日。祐利眾生。過去世時。亦復利益。
阿難白佛。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饒益眾生。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四河水。二大國王。一王名曰。婆羅提婆。獨據三河。人民熾盛。然復儜弱。一王名曰。罰闍達提。唯得一河。人民亦少。然其國人。悉皆勇健。
時金剛聚。處于正殿。獨坐思惟。
如我今者。兵眾勇悍。而所獲水少。彼國儜弱。獨霸三河。今當遣使。和索一河。若與我者。共為親厚。國有好物。更相貢贈。若有艱難。共相赴救。若其不得。便當力逼。而奪取之。
作是念已。召諸大臣。共議此事。
諸臣咸言。
今正是時。
即遣驛使。至梵天國。具以王意。宣示梵王。
梵王聞此。復自思惟。
我國豐實。人眾亦多。又此國界。父王所有。轉用授我。至於力諍。我不下彼。
作是念已。報彼使言。
今此國土。非我所得。乃是父王。轉用見授。如我今者。力不減汝。汝欲力決。我不相畏。
使還本國。具以聞王。王即合軍。攻梵天國。共戰一交。梵天軍壞。乘背追躡。經至城邊。眾人怖縮。更不敢出。
諸臣相將。悉共集會。詣梵王所。咸皆同心。白大王言。
他國兵強。我國儜弱。惜一河水。今致此敗。如是不久。懼恐失國。唯願開意。以一河水與之。共為親厚。足得安全。
王心便開。可眾臣意。即時遣使。至彼軍中。白其王言。
我曹比國。用作惡為。所索河水。今以相與。我當以女。為汝夫人。國有特物。更相貢贈。急難危嶮。共相赴救。
時金剛聚。從其來意。即迎其女。拜為夫人。各共和解。迴軍還國。
經於數時。其王夫人。便覺有胎。懷妊之後。恒有自然。七寶大蓋。常在身上。坐臥行立。終不遠離。至滿十月。生一男兒。身紫金色。頭髮紺青。光相昞著。世之少雙。兒以出胎。蓋在其上。召諸相師。令相此兒。
相師披看。舉手唱言。
善哉善哉。
異口同音。白大王言。
今觀太子。德力無比。人相畢足。世之希有。
王及群臣。喜不自勝。即告相師。為其立字。
爾時國法。依於二事。而為作字。
一者。瑞應。二者。星宿。
相師白王。
今此太子。入胎已來。有何等瑞。
王答之曰。
有七寶蓋。恒在其上。
便為作字。剎羅伽利。以眾妙供。隨時承奉。年至成人。父便命終。葬送畢訖。諸小王臣。共立蓋事。用為大王。
治政數年。出外遊觀。見諸人民。耕種勞苦。問左右曰。
我國人眾。何以作此。種種役使。
臣答王言。
國以民為本。民以穀為命。若其不爾。民命不存。民命不存。國則滅矣。
王便言曰。
若我福相。應為王者。令我民眾。獲自然穀。莫復作此。
發言已竟。一切人民。倉篅自滿。種種雜穀。隨意悉有。
又經數時。復出外遊。見其國人。採薪汲水。舂磨作役。
又問臣言。
今諸人眾。故復勞苦。何以爾耶。
臣白王言。
蒙王恩澤。獲自然穀。穀叵生食。事須成熟。是以庶民。辦作食調。
王復言曰。
若我福德。應為王者。令吾國內。一切人民。若欲食時。有自然食。恒在其前。
發言已訖。合境皆獲。自然之食。
又復經時。王更出遊觀。見眾人怱怱。各執所務。紡織裁縫。辦具衣調。
王問臣言。
此諸人等。何以故爾。辛苦執作。
臣白王言。
蒙大王恩。獲自然食。今者作役。辦具衣裳。
王復言曰。
若我福德。應為王者。使吾國內。一切樹木。出自然衣。
適發此語。國中諸樹。皆出妙衣。極為細濡。青黃赤白。隨人所好。
又經數時。王復出遊。見於人民。各各競共。作諸樂器。
王復問臣。
我國人民。何以故爾。勞煩執作。
臣白王言。
此諸人等。蒙大王恩。衣食自然。各獲安隱。事須伎樂。用自娛樂。是以今者。治伎樂器。
王便言曰。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令我國中。一切樹上。皆有種種樂器。鼓具琴瑟。琵琶箜篌。一切所須。稱意悉有。
又經數時。諸王臣民。悉來拜賀。值王食時。時王即請。留與飲食。
爾時諸臣。得王飯食。百味具足。咸共白言。
臣等家食。其味薄少。今得王食。美味非凡。
王告之曰。
卿等臣民。若欲常得。如我食者。用吾食時。食者皆得。如是之食。
即勅司官。
吾食時到。恒鳴大鼓。令諸人民。悉得聞知。用我時食。當得百味。上妙之供。
從是已後。食便鳴鼓。一切人民。承音念食。百味上饌。自然在前。人民優樂。不可具陳。
時王梵天。遣使來至。蓋事王國。語蓋事言。
汝父在時。我以河水。用與汝父。汝父已終。宜當還我。
時蓋事王。報彼使曰。
我今境土。及以河水。亦非我力。強從汝得。然我為王。不勞民物。此蓋小事。宜停在後。須我面與。汝王相見。乃當宣備。國土之要。
使還到國。一一白王。王然其意。剋日共期。期日已滿。二王俱進。軍眾圍遶。甚多無數。各安大營。在河一邊。二王乘船。河中相見。
時王梵天。初見蓋事。身色晃曜。如紫金山。頭髮奕奕。如紺琉璃。其目廣長。人中難有。敬心內發。謂是梵天。到相問訊。對坐一處。談兩國土。論索水事。
蓋事報曰。
我國人民。所欲自然。亦無貲輸。王役之勞。
所言未訖。食時已至。蓋事王軍。鳴鼓欲食。
時梵天王。甚以惶懼。謂欲牽攝。而取殺之。怖不自寧。起謝己過。手足四布。腹拍前地。蓋事自起。曉令還坐。
復語之曰。
大王。何以恐怖如是。我軍食時。恒自鳴鼓。所以爾者。是我食時。用我時食。皆獲百味。上饌之供。
時王梵天。復起合掌。白蓋事曰。
唯願大王。普見臨覆。我及國人。悉願降附。令諸民庶。悉蒙恩澤。
於是蓋事。典閻浮提。一切人民。盡獲安樂。
登位之後。處於正殿。群僚百官。宿衛侍立。日初出時。有金輪寶。從東方來。王遙見之。即下御座。右膝著地。向於輪所。以手三招。輪已來至。千輻具足。光色昞著。
王告之曰。
若我應作。轉輪王者。如法住處。汝便住中。
於是輪寶。當在王前。虛空中住。其輪去地。七多羅樹。象寶。神珠。玉女。典兵。典藏寶。次第來至。
時蓋事王。七寶具足。典四天下。一切眾生。蒙王恩德。所欲自恣。王悉教令。脩行十善。壽終之後。皆得生天。
佛告阿難。
爾時剎羅伽利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爾時父王。罰闍達提。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我因往昔。慈愍眾生。恒以財法。而攝取之。從是因緣。自致成佛。三界獨尊。無與等者。以此義故。一切眾生。皆應修習。大慈潤益。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剎羅伽利。轉輪聖王。以何因緣。獲如是等。無量功德。初入母胎。寶蓋隨覆。
佛告阿難。
乃復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波羅㮈國。仙人山中。有辟支佛。恒於山中止住。
時辟支佛。患身不調。往問藥師。
藥師語曰。
汝有風病。當須服乳。
時彼國中。有一薩薄。名曰阿利耶蜜羅。時辟支佛。往告其家。陳病所由。從其乞乳。薩薄歡喜。便請供養。日給其乳。經於三月。三月已竟。身病得差。感其善意。欲使主人。獲大利益。踊在空中。坐臥行立。身出水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又復現小。入秋毫之裏。如是種種。現十八變。於是聖友。極懷歡喜。復從空下。重受其供。經於數時。乃入涅槃。薩薄悲悼。追念無量。闍維其身。收取舍利。盛以寶瓶。用起鍮婆。香花伎樂。種種妙物。持用供養。所捉大蓋。以置其上。盡其形壽。供養此塔。由其供養。一辟支佛。四事供養。因此福報。無量世中。或生天上。或處人中。尊豪挺特。世之少雙。
又告阿難。
一切眾生。在家出家。皆應脩福。生生之中。獲如是利。
爾時阿難。及諸會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念須侍者。諸尊弟子。憍陳如等。各共觀察。知佛所念。
時憍陳如。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長跪白佛。
貪得侍近。捉衣持鉢。唯願垂愍。賜教聽許。
佛告之曰。
汝年老邁。自須給侍。何忍使汝。復見供事。
時憍陳如。知佛不聽。禮已還坐。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及諸弟子。五百人等。次第白佛。皆求給侍。佛皆不聽。
時阿那律。試觀佛意。見佛志趣。心在阿難。如日在東。照于舍宅。光從東牖。直至西壁。世尊志意。亦復如是。諸大弟子。皆亦觀知。
時舍利弗。及目犍連。從坐處起。到阿難前。語阿難言。
世尊志意。欲得於仁。以為侍者。仁有善利。獨蒙稱可。宜速往白。求為佛侍。
時賢者阿難。見諸上座。來到其前。又聞其語。尋起合掌。白上座言。
世尊德重。智慧深遠。以我常近。親侍奉事。懼招罪尤。自遺殃患。
舍利弗等。復語之言。
今觀世尊。專注致意。欲得於仁。以為侍者。如日初出。照于室宅。光從東牖。直照西壁。世尊注心。亦復如是。又復世尊。究人情能。知仁堪任。是以留意。宜時速白。求為侍者。
賢者阿難。重得是語。思惟是事。靡知所如。復更合掌。白諸上座。
若今世尊。賜我三願。我乃堪任。為佛侍者。何謂為三。世尊故衣。勿與我著。世尊殘食。莫令我噉。時節進現。隨我裁量。賜此三願。乃能侍佛。
舍利弗等。聞是語已。具以其事。往白世尊。
佛聞此已。告舍利弗。
諸弟子等。阿難所以。求索不著。我故衣者。阿難長慮。恐諸弟子。懷嫉妬者。而生此心。國王臣民。諸檀越輩。施佛貴價。細濡之衣。阿難貪此。故求給事。
復索不噉。我殘食者。慮諸弟子。復生此心。
如來鉢中。所食之餘。甘美百味。世無此食。阿難嗜故。而來側近。
阿難所以。索自裁量。時節進現者。慮諸弟子。及外道眾。來求進現。有所難問。不知時節。儻相惱觸。又為侍者。當候時節。飲食所宜。便身益體。一一制度。慮過見及。是以先預。索此三願。又復阿難。不但今日。索自知時。過去世時。奉侍於我。善知時宜。
時舍利弗。重白佛言。
不審過去。奉事於佛。善知時宜。其事云何。
佛告舍利弗。
汝欲聞者。諦聽著心。當為汝說。
唯然世尊。諾當善聽。
佛告舍利弗。
乃往過去。無數無量。阿僧祇劫。有大國王。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八十億聚落。王所住城。名婆樓施舍。於是城中。有一婆羅門。號尼拘樓陀。聰明博達。天才殊邈。王甚宗戴。師而事之。八萬四千。諸小國王。悉遙敬慕。瞻仰所在。四遠貢獻。遣使諮承。略而言之。如奉大王。
於是婆羅門。富敵王家。但無子息。可以紹繼。出入坐臥。每懷此愁。不知何方。可以得子。即禱祀梵天。天帝四王。摩醯跋羅。及餘諸天。日月星宿。山河樹神。種種禱祀。無所不遍。剋誠積報。經十二年。其大夫人。便覺有娠。聰明女人。能得知此。自知所懷。必是男兒。即以情事。白婆羅門。婆羅門歡喜。倍增怡躍。即勅家內。夫人婇女。來共擁護。夫人進止。飲食床薦。極令細濡。調適稱給。莫違其意。十月已滿。便生男兒。身紫金色。頭髮紺青。端正超異。人相難有。婆羅門見。喜不自勝。即召相師。來共相之。相師披觀。嘆未曾有。此兒相好。福德弘廣。天下所瞻。如子賴母。其父歡喜。勅為立字。
天竺作字。依於二種。或依星宿。或依變異。
相師便問。
懷妊以來。有何變異。
其父答言。
此兒之母。素來忌惡。少於慈順。不脩慈慧。自懷妊來。心性改異。矜憐苦厄。如母愛子。志好布施。無有貪惜。
相師聞之。歡喜而言。
是此兒志。故使然也。當為立字。號摩訶闍迦樊。
其兒漸大。父甚愛念。別為作宮。立三時殿。冬溫夏涼。春秋居中。安諸妓侍。以娛樂之。其兒聰明。好樂學問。誦持俗典。十八部書。文既通利。并善其義。學諸技術。靡所不通。
其後大施。白其父言。
久在深宮。思欲出遊。
父聞此語。即勅臣吏。
我子大施。欲出遊行。掃灑街陌。除諸不淨。竪諸幢幡。散華燒香。莊嚴道路。極令潔淨。
施設辦已。大施於是。乘大白象。七寶挍飾。搥鍾鳴鼓。作倡伎樂。千乘萬騎。導從前後。行大御道。往詣城門。於時國中。人民之類。於樓閣上。挾道兩邊。競共觀看。無有厭足。
皆各言曰。
甚奇甚妙。覩其威相。猶如梵天。
轉復前行。見諸乞兒。著弊壞衣。執持破器。
卑言求哀。
匃我少許。
大施見之。而問之曰。
汝等何以。辛苦乃爾。
或有答言。
我無父母。兄弟妻子。貧窮孤焭。無所恃怙。
或有答言。
我有長病。不能作役。自活無路。
或有答言。
我之不幸。數遭破亡。債負盈集。身口所切。無方自濟。是以行乞。以託餘命。
大施聞已。酸嘆而去。次復前行。見諸屠兒。㓟剝畜生。削割枰賣。
大施見問。
咄作何等。
各各言曰。
祖父已來。屠殺為業。若捨此事。無以自濟。
大施嘆息。捨之而去。次見耕者。以犁墾地。虫從土出。蝦蟇拾吞。復有蛇來。吞食蝦蟇。孔雀飛來。啄食其蛇。
大施問之。
此作何等。
答言。
墾地於中下種。後當得穀。以自供養。并復當得。以輸王家。
大施聞已。深歎而去。次復前行。見諸獵者。張網設罝。捕諸禽獸。見諸禽獸。墮罝網中。自挽自頓。不能得脫。悲鳴相喚。各懷怖懼。
大施見之。
何以作此。
各共答言。
我等唯仰。獵殺為業。若不為此。存活無路。
聞其語已。酸傷而去。次復前行。見捕魚師。張設羅網。所得甚多。積著陸地。趣能動搖。
復問其故。
咄何以爾。
各前答言。
祖父已來。無餘生業。唯仰捕魚。賣供衣食。
大施見已。甚懷愍悼。而自思惟。
是諸眾生。皆由貧窮。乏衣食故。為此惡業。殺害眾生。歡喜極意。壽終之後。當歸三塗。從冥入冥。何其怪哉。
作是念已。迴駕還宮。思憶是事。愁憂不樂。往見其父。求索一願。
父語大施。
隨汝所求。終不相違。
即自說言。
先日出遊。覩彼人民。求衣求食。勞形役思。殺害欺誑。具諸惡業。意甚矜憐。思欲賑給。唯願垂恩。施我大藏。聽自恣施。濟眾所乏。
父告之曰。
我聚財寶。盡為汝故。汝意欲爾。奈何相違。
兒得父教。即勅宣下。一切人民。
摩訶闍迦樊。欲設大檀。有所須者。皆悉來取。
唱令已訖。沙門婆羅門。貧窮負債。孤苦疾病。諸城道路。前後而去。諸人民輩。有從百里。二三五百。千里來者。復從三千五千。萬里來者。皆強弱相扶。四方雲集。一切給與。滿其所願。須衣與衣。須食給食。金銀七寶。車馬輦輿。園田六畜。稱意而與。如是布施。經數時中。諸藏之物。三分已二。
時典藏吏。往白其父。
摩訶闍迦樊。自布施來。藏物三分。已施其二。諸王信使。當有往返。願熟思惟。後勿見責。
父聞吏語。自思惟言。
吾愛此子。不能距逆。寧復空藏。何能中斷。如是布施。
復經數時。用殘藏物。三分復二。
吏復更白。
前所殘物。三分之中。已更用二。諸王信使。事須報知。今藏垂空。願更重思。
時婆羅門。而語吏言。
吾愛此子。愛心隆厚。未曾違失。面折其意。汝可方便。假設因緣。來求物時。乍稱不在。且令餘殘。延引日月。
吏得語已。即閉藏戶。小復他行。乞兒來集。至大施所。大施將來。詣吏求物。其吏不在。比行推覓。經歷時節。困乃得之。雖復得物。不稱時要。
大施自念。
今此小吏。自力何敢。不承受我。將是父意。故使爾耳。又人子之法。不宜空竭。父母之藏。令其盡也。今此藏中。所殘無幾。
作是念已。
我當云何。多得財寶。用滿我意。濟給群生。
即問諸人。
今此世間。作何事業。可得多財。用之難盡。
或有人言。
多種五穀。脩治園圃。可得多財。
或有人言。
多養六畜。隨時蕃息。可得多財。
或有人言。
不避劇難。遠出行估。最得多財。
或有人言。
唯有入海。採取珍寶。最得多財。
大施聞此。而自言曰。
耕種養畜。遠出行估。既非我宜。得利無幾。唯有入海。此計可從。我當力勵。求辦此事。
作是念已。往白父母。
今欲入海。求多珍寶。還用施給。濟民所乏。唯願見聽。得遂所志。
父母聞語。驚而問言。
世人入海。窮貧無計。分棄身命。無所顧戀。汝有何事。復欲習此。若欲布施。我家所有。一切眾物。及藏中殘。盡令汝用。莫入大海。又復海中。眾難甚多。水浪迴波。摩竭大魚。惡龍羅剎。水色之山。如是眾嶮。難可經過。汝有何急。投身此難。我等命存。終不相聽。宜息汝意。勿多紛紜。
大施聞此。願不從心。甚懷悒慼。而自心念。
我今所願。欲辦大事。設復貪身。事何由成。
以身布地。伏父母前。而自言曰。
若必顧留。違我志願。伏身此地。終不復起。
父母聞此。心懷灼然。與諸內官。前諫喻曰。
海道遼遠。險難事多。往者甚眾。來還者尠。我念求子。禱祀諸天。精誠懇惻。靡所不遍。經十二年。困乃從願。適汝長大。欲得捨我。念棄此志。還起飲食。
從一日二日。至于六日。如是種種。諫喻求曉。其言如初。執志不迴。
父母心懼。自共議言。
此兒前後。欲有所作。要令成辦。未曾中退。就令入海。猶望還期。今必拒遮。到其七日。交見其禍。為之奈何。宜當聽去。轉憂在後。
言議已決。俱來兒邊。各捉一手。而語兒言。
聽隨汝意。起還就食。
大施聞此。即起就飯。
飯食已訖。即起出外。廣行宣令。告語眾人。
我今躬欲。入海採寶。誰欲往者。可共俱進。我為薩薄。自辦行具。
於時國中。有五百人。聞是令已。僉然應命。即辦所須。剋定發日。日到裝駕。辭別趣道。王與群臣。并其父母。諸王太子。臣民之類。數千萬人。送到路次。各贈妙寶。供道所須。啼哭斷絕。於是別去。轉行數日。止宿曠野。值遇群賊。來欲伺盜。菩薩憐愍。即以所齎。盡用匃與。轉前到城。城名放鉢。城中有婆羅門。名迦毘梨。於時大施。往到其所。欲從貸索。三千兩金。
時婆羅門。有一妙女。身紫金色。頭髮紺青。端正絕世。更無儔類。八萬四千。諸小國王。皆為太子。求悉不許。
是時大施。到其門中。問迦毘梨。
欲共相見。
其女在內。聞外語聲。歡喜驚起。語父母言。
在外之者。斯是我聟。
時迦毘梨。即出相見。覩其色狀。知必非凡。聞其須金。一切許給。
又復左手。捉金澡罐。右手捉女。語大施言。
今我此女。容貌殊異。諸王遣使。各為子求。今覩薩薄。端正相似。請以此女。用相奉侍。
大施答言。
我今方當。涉難入海。焉知能得。安全還不。預受君女。此非所以。
迦毘梨言。
若令吉還。當為我受。
是時大施。即許可之。
時迦毘梨歡喜。便與三千兩金。及餘所須。
於是共別。轉前到海。勅語賈人。牢治其船。令有七重。候風以至。推著海中。以七張大索。繫於岸邊。便搖鈴唱令。告眾賈人。
汝等皆聽。海中之難。黑風羅剎。水浪洄澓。惡龍毒氣。水色之山。摩竭大魚。眾難甚多。百伴入海。
時一安還。誰欲退者。可於此住。索斷之後。欲悔無及。若能堅心。不顧身命。分捨父母。兄弟妻子。際遇安隱。得七寶還者。子孫七世。食用不盡。
作是令已。便斷一索。日日如是。七日復唱令已。斷第七索。望風舉帆。船疾如箭。普與眾賈。到於寶所。大施多聞。明識諸寶。輕重貴賤。色貌好醜。示諸賈客。如是色寶。致之不重。價貴可取。如是輩寶。致重價賤。各共莫取。又復約勅。取寶多少。當令得中。多則船重。重則沈沒。少雖船輕。不補勞苦。誡語已訖。各勤採拾。積著船上。寶足裝嚴。便欲來還。於時大施。不欲上船。諸人悉集。問其意故。
大施答言。
我欲前進。至龍王宮。求如意珠。盡我身命。不得不還。
眾賈聞此。愁慘無憀。
各共白言。
我曹之等。憑賴薩薄。捐捨所重。冒嶮至此。冀望相因。全濟還家。今者云何。欲見棄捨。
大施答言。
我當為汝。自誓求願。令汝曹等。安隱還國。
諸賈人聞。心怖乃安。大施導師。手執香鑪。向於四方。而自立誓。
我不憚勞。涉海求珍。用濟群生。飢乏之困。合集此德。用求佛道。若我至誠。所願當就。令此眾賈。及船珍寶。不逢惡難。安全還國。
作誓已訖。眾賈前抱。導師手足。涕泣愴悢。。辭別還國。斷索舉帆。還閻浮提。皆蒙安隱。得出大海。
爾時大施。與眾別後。前入於水。水可齊膝。行經七日。轉復前行。其水漸深。可齊於岐。復經七日。如是前進。七日齊腰。七日齊項。七日恒浮。到一山邊。兩手捉木。刺山而上。經乎七日。乃徹山頂。於彼山上。平行七日。復還下山。七日徹下。到於水邊。水中皆有。金色蓮花。有諸毒蛇。其毒極盛。悉以其身。纏蓮花根。菩薩見此。即自端坐。繫心攝念。入慈三昧。念諸毒蛇。本生之時。皆由瞋恚。嫉妬倍盛。故生此中。受斯惡形。極以慈心。矜憐悲念。慈心已滿。彼諸蛇毒。皆自除歇。大施即起。躡花而行。復經七日。乃得度蛇。轉復前行。見諸羅剎。聞人香臭。皆來求覓。大施已見。攝心慈觀。
諸羅剎輩。敬心自生。濡語來問。
欲何所至。
大施具答。
欲求如意寶珠。
羅剎歡喜。而自念言。
此福德人。去於龍宮。其道猶遠。云何使此。經涉辛苦。我當接過。於諸嶮難。
即時接去。度四百由旬。乃還放地。
於是大施。轉自前行。見一銀城。白淨皦然。知是龍城。歡喜往趣。見其城外。有七重塹。滿諸塹中。皆有毒蛇。其毒猛盛。視之可惡。大施導師。念諸毒蛇。皆由前身。怒害多盛。故受如斯。可惡之形。念慈哀愍。如視赤子。慈心已滿。蛇毒悉除。即起蹈上。行詣龍城。見有二龍。以身繞城。交頭門閫。見於大施。仰頭愕視。大施尋時。復入慈心。龍毒便除。低頭不視。大施即前。躡上而過。
城中有龍。坐七寶殿。遙見菩薩。驚起自念。
今我城外。七重塹中。皆有毒蛇。餘龍夜叉。無敢妄越。斯是何人。能來至此。
即前迎問。作禮恭敬。請令就座。坐七寶床。種種美饍。以用供養。食已談語。問其來意。
菩薩答言。
閻浮提人。貧窮辛苦。求於財寶。供衣食故。殺害欺誑。具造眾惡。命終之後。墜三惡道。意甚憐愍。欲救濟故。涉嶮遠來。見於大王。求栴陀摩尼。往用救濟。積此功德。誓求佛道。若不距逆。唯見給與。
龍王答言。
栴陀摩尼。難得之寶。汝故遐嶮。正來為此。若能開意。留住一月。受少微供。因為說法。栴陀摩尼。爾乃可得。
菩薩可之。龍王日日。供設百味。作諸伎樂。供養菩薩。菩薩便為。具足分別。四念處慧。經一月竟。辭當還去。
龍王歡喜。解髻寶珠。以用奉上。因而言曰。
大士慈心。普濟難及。此志強猛。必至佛道。我願為作。智慧弟子。
菩薩可之。而問之言。
今汝此珠。有何力能。
即答之言。
此珠能雨。二千由旬。一切所須。
菩薩自念。
此珠雖快。故未辦我。曠濟大事。
諸龍大小。送到門外。重相辭謝。
於是別去。轉復前行。遙見一城。純青琉璃。其色清潔。復前往趣。其城外邊。亦七重塹。諸塹之中。亦滿毒蛇。菩薩見已。念此諸蛇。瞋妬所致。故來此中。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極加哀念。慈心已盛。毒皆得除。經蹈其上。往趣城門。亦見二龍。以身纏城。交頭門閫。已見菩薩。擎頭怒視。菩薩尋時。思惟慈心。慈心已滿。其毒復除。便復低頭。菩薩蹈過。
爾時城中。有一龍王。坐七寶殿。遙見菩薩。驚起自念。
計我城外。七重蛇塹。諸龍夜叉。無能越者。此是何人。能來至此。
尋下迎問。恭敬作禮。請詣殿上。坐七寶床。辦諸百味。盛美飯食。食竟徐徐。談問所由。
菩薩因答。故來之意。
唯欲求乞。旃陀摩尼。
龍王白言。
旃陀摩尼。甚為難得。苟欲得者。願受我請。二月住此。并見開示。菩薩之行。
龍王供設。種種飲食。作諸伎樂。而以供養。菩薩具足。為其分別。四神足事。經二月已。辭當還去。
龍王即出。髻中寶珠。以用奉上。因立要誓。
大士勤心。悲濟群生。其心廣大。必至佛道。我願為作。神足弟子。
菩薩可言。
如汝所願。
又復問。
此所與寶珠。力能云何。
龍即答言。
此珠能雨。四千由旬。一切所須。
菩薩自念。
此珠轉勝。雖復殊妙。未稱我意。
諸龍大小。送出門外。各懷戀恨。
於是別後。轉更前進。見一金城。其色晃晃。甚為妙好。菩薩往趣。見其城外。亦七重塹。諸塹之中。亦滿毒蛇。菩薩自念。此諸毒蛇。亦由前身。習恚憎妬。怒害盛故。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極加愛念。慈心已至。蛇毒皆除。便前登躡。蹈上而過。到於城門。亦見二龍。以身纏城。交頭門閫。已見菩薩。仰頭愕視。菩薩如法。入于慈定。龍毒得除。低頭而視。即前躡上。度入城中。
彼時城中。亦有龍王。處於寶殿。遙見菩薩。愕然自念。
我此城外。有七重塹。滿中毒蛇。餘龍夜叉。無能越者。今此何人。能來至此。
心極奇怪。尋下迎問。致敬為禮。請令上殿。施七寶床。讓之令坐。坐已具食。種種美味。食已徐問。所以來意。
菩薩答言。
閻浮提人。薄德窮苦。勞身役思。殺害欺誑。為衣食故。具十不善。命終後。復墮三劇苦中。意甚愍傷。思欲救濟。承海龍王。有如意珠。故涉遐嶮。唯望得此。
龍王答言。
如意寶珠。此難得物。大士故來。望當相與。若欲得者。四月留住。受我微供。并見教誨。
菩薩尋可。龍王歡喜。日日施設。百味上美。躬自斟酌。奉進甘食。亦復勅作。種種伎樂。菩薩恒為。分別諸法。名字本末。廣宣其義。龍王敬慕。專意聽受。朝夕問訊。不失時節。隨時所須。龍自裁量。諸龍夜叉。來欲求現。可進可退。自立限度。奉事四月。善知時宜。四月已竟。菩薩辭去。
爾時其龍。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因立誓願。
大士弘誓。慈心曠濟。悲彼群生。不憚勤勞。必能成佛。拔濟荼蓼。願作侍者。總持弟子。
菩薩許之。又復問言。
所可施珠。力能何如。
龍王答言。
此珠能雨。八千由旬。七寶所須。
菩薩歡喜。而自念言。
閻浮提地。七千由旬。此珠之德。副我所望。
前後所得。凡有三珠。繫在衣角。即起出城。諸龍大小。送到城外。各懷悲戀。遂共別去。
菩薩到前。捉珠求願。
若今實是。旃陀摩尼。當令我身。能飛虛空。
求願已訖。即舉其身。便能飛翔。出于海外。已度海難。小眠休息。
是時海中。有諸龍輩。自共議言。
我曹海中。唯此三珠。其德甚大。難有般比。此人皆能。索得持去。可惜此寶。當還攝取。
言議已竟。密解持去。
菩薩眠覺。看珠不在。即自思惟。
此中無人。必是海龍。持我寶去。我為此珠。經涉遐嶮。今垂還國。滿我所願。雖取我珠。吾終不放。會當盡力。抒此海水。誓心剋志。畢命於此。若不得珠。終不空歸。
思惟已定。即行海邊。得一龜甲。兩手捉持。方欲抒海。
海神知意。來問之曰。
海水深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正使一切。人民之類。盡來共抒。不能使減。況汝一身。而欲辦此。
菩薩答言。
若人至心。欲有所作。事無不辦。我得此寶。當用饒益。一切群生。以此功德。用求佛道。我心不懈。何以不能。
是時首陀會天。遙見菩薩。一身一意。獨執勤勞。欲用充濟。安樂一切。
我曹云何。不往佐助。
展轉相語。來至其所。菩薩下器。一切諸天。盡以天衣。同弇水中。菩薩出器。諸天舉衣。棄著餘處。一反抒海。減四十里。二反抒之。減八十里。三反抒之。減百二十里。
其龍惶怖。來到其所。語言。
止止。更莫抒海。
菩薩尋休。龍來問言。
汝求此寶。用作何等。
菩薩答言。
欲用給濟。一切眾生。
龍復問言。
如汝言者。我曹海中。眾生甚多。何以不與。必欲得去。
菩薩答言。
海中之類。亦是眾生。然無劇苦。如閻浮提。人民之類。為錢財故。殺害欺誑。作十不善。死墮三途。我以人類。解於法化。故來索寶。先充所乏。後以十善。而勸誨之。
龍聞其語。出珠還之。
爾時海神。見其精進。強力所作。即作誓言。
汝今如是。精進不休。必成佛道。我願為作。精進弟子。
菩薩得珠。復更飛去。到便先問。入海同伴賈客。即下在地。
同伴見之。驚喜無量。皆共歎言。
甚奇甚特。
轉復前行。到放鉢城。迦毘梨婆羅門。聞於菩薩。海中吉還。歡喜踊躍。出迎問訊。并請同伴。為設客會。辦具種種。餚饍飲食。食訖談敘。行路恤耗。是時菩薩。持其寶珠。指歷其家。婆羅門家內。諸藏悉滿。會者覩此。歎未曾有。
時迦毘梨。莊嚴其女。若干種寶。挍飾其身。躬手自捉。金寶澡罐。先自洗手。後牽女臂。授與菩薩。菩薩為受。迦毘梨歡喜。嚴五百伎女。擇取才能。工為伎者。具五百白象。眾寶莊挍。極令奇異。用送其女。菩薩勅伴。駕乘即路。城中大小。送到道次。作眾伎樂。導從還國。
大施父母。自與兒別。憂結迷憒。啼哭過哀。其目俱冥。盲無所見。兒還到國。禮拜問訊。父母聞聲。以手摩捫。爾時審知。大施還國。
悲喜交代。窮責其子。
汝實無狀。捨我入海。困苦我曹。微命趣存。汝大海中。得何等物。
菩薩出珠。以授父母。父母手捉。而自言曰。
今我藏中。如斯石比。亦不少也。何用辛苦。方乃得此。
菩薩取珠。指父母眼。目欻明淨。如風除雲。既還得視。
心遂欣豫。感此珠德。嘆言。
甚奇。汝雖辛苦。功不唐捐。
菩薩復捉其珠。而從求願。
若是旃陀摩尼者。使我父母。身下自然。當有七寶。奇妙珍異床座。上有嚴淨。七寶大蓋。
言訖尋成。一切皆喜。
菩薩復更。捉珠求願。
令我父母。及王臣民。一切諸藏。皆悉盈滿。
即以其珠。四向歷訖。如語悉滿。莫不驚喜。
即時遣人。乘八千里象。告閻浮提。一切人民。
摩訶闍迦樊。海中吉還。得如意珠。其德殊異。卻後七日。當令其珠。雨於一切。珍寶衣食。隨人所須。自恣而取。皆各齋戒。儲[仁-二+(亡/大)]以待。
告下遍已。七日頭到。大施菩薩。沐浴其身。著新淨衣。至平坦地。即持其珠。著高幢頭。手執香鑪。四方求願。
閻浮提人。貧窮辛苦。欲得濟給。令無有乏。若當實是。旃陀摩尼者。便當次第。雨眾所須。
求願已訖。四方陰雲。即時風起。吹諸不淨。瑕穢糞掃。皆悉除去。次雨微水。以掩塵土。次雨飲食。百味上美。次雨五穀。次雨衣服。次雨七寶。種種奇珍。閻浮提內。眾寶積滿。人民之類。自恣而取。上妙衣食。盈溢有餘。視諸珍寶。猶如瓦石。
爾時菩薩。觀民充足。即遣臣吏。四遠告下。閻浮提內。咸使聞知。
汝等群民。先由窮乏。求於衣食。及諸財寶。更相欺誑。殺害極意。自利忘義。不惟罪福。命終皆墮。三塗之中。從冥入冥。受罪多劫。常相悲憐。無由相濟。故忘形苦。涉嶮入海。得此寶珠。來用相救。汝等既已。更無乏短。念自剋勵。勤脩十善。攝身口意。慈仁孝順。精進御意。勿懷放逸。
種種方便。廣勅奉善。因作文書。告諸王臣。騰其法誨。咸令聞知。更相勸督。勿妄為非。
爾時一切。閻浮提內。既蒙大恩。慈澤霑潤。各思何方。仰酬至德。又蒙優教。勅使脩善。咸皆慕義。專習慈敬。制身口意。不妄犯非。命終之後。皆得生天。
如是。舍利弗。欲知爾時。父婆羅門。尼拘樓陀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時大施者。今我身是。銀城中龍者。今舍利弗是。琉璃城中龍者。今目犍連是。金城中龍者。今阿難是。時海神者。今離越是。
阿難為龍王時。奉事於我。善知時宜。乃至今日。素自知時。阿難欲得。此三願者。隨從其意。
阿難聞此。歡喜踊躍。從座處起。長跪白佛。
當盡形壽。為佛侍者。
時諸會者。聞佛所說。感念大恩。專心剋勵。思惟四諦。諸法出要。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善根因緣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有得住不退地者。咸共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八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蓋事因緣品第三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林精舍。
慧命阿難。竹林中坐。心自思惟。
如來出世。甚奇甚特。今諸弟子。蒙佛恩澤。於四供養。無所乏少。各獲安隱。得盡苦際。一切世間。諸王臣民。亦得大利。遭值三寶。人民安樂。悉思世尊。威力所致。
作是念已。從坐處起。來詣佛所。
爾時世尊。為四部眾。廣說妙法。慧命阿難。前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向佛自說。林中所念。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如來出世。實復奇特。令一切眾生。皆獲利益。
復次阿難。如來正覺。非但今日。祐利眾生。過去世時。亦復利益。
阿難白佛。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饒益眾生。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四河水。二大國王。一王名曰。婆羅提婆。獨據三河。人民熾盛。然復儜弱。一王名曰。罰闍達提。唯得一河。人民亦少。然其國人。悉皆勇健。
時金剛聚。處于正殿。獨坐思惟。
如我今者。兵眾勇悍。而所獲水少。彼國儜弱。獨霸三河。今當遣使。和索一河。若與我者。共為親厚。國有好物。更相貢贈。若有艱難。共相赴救。若其不得。便當力逼。而奪取之。
作是念已。召諸大臣。共議此事。
諸臣咸言。
今正是時。
即遣驛使。至梵天國。具以王意。宣示梵王。
梵王聞此。復自思惟。
我國豐實。人眾亦多。又此國界。父王所有。轉用授我。至於力諍。我不下彼。
作是念已。報彼使言。
今此國土。非我所得。乃是父王。轉用見授。如我今者。力不減汝。汝欲力決。我不相畏。
使還本國。具以聞王。王即合軍。攻梵天國。共戰一交。梵天軍壞。乘背追躡。經至城邊。眾人怖縮。更不敢出。
諸臣相將。悉共集會。詣梵王所。咸皆同心。白大王言。
他國兵強。我國儜弱。惜一河水。今致此敗。如是不久。懼恐失國。唯願開意。以一河水與之。共為親厚。足得安全。
王心便開。可眾臣意。即時遣使。至彼軍中。白其王言。
我曹比國。用作惡為。所索河水。今以相與。我當以女。為汝夫人。國有特物。更相貢贈。急難危嶮。共相赴救。
時金剛聚。從其來意。即迎其女。拜為夫人。各共和解。迴軍還國。
經於數時。其王夫人。便覺有胎。懷妊之後。恒有自然。七寶大蓋。常在身上。坐臥行立。終不遠離。至滿十月。生一男兒。身紫金色。頭髮紺青。光相昞著。世之少雙。兒以出胎。蓋在其上。召諸相師。令相此兒。
相師披看。舉手唱言。
善哉善哉。
異口同音。白大王言。
今觀太子。德力無比。人相畢足。世之希有。
王及群臣。喜不自勝。即告相師。為其立字。
爾時國法。依於二事。而為作字。
一者。瑞應。二者。星宿。
相師白王。
今此太子。入胎已來。有何等瑞。
王答之曰。
有七寶蓋。恒在其上。
便為作字。剎羅伽利。以眾妙供。隨時承奉。年至成人。父便命終。葬送畢訖。諸小王臣。共立蓋事。用為大王。
治政數年。出外遊觀。見諸人民。耕種勞苦。問左右曰。
我國人眾。何以作此。種種役使。
臣答王言。
國以民為本。民以穀為命。若其不爾。民命不存。民命不存。國則滅矣。
王便言曰。
若我福相。應為王者。令我民眾。獲自然穀。莫復作此。
發言已竟。一切人民。倉篅自滿。種種雜穀。隨意悉有。
又經數時。復出外遊。見其國人。採薪汲水。舂磨作役。
又問臣言。
今諸人眾。故復勞苦。何以爾耶。
臣白王言。
蒙王恩澤。獲自然穀。穀叵生食。事須成熟。是以庶民。辦作食調。
王復言曰。
若我福德。應為王者。令吾國內。一切人民。若欲食時。有自然食。恒在其前。
發言已訖。合境皆獲。自然之食。
又復經時。王更出遊觀。見眾人怱怱。各執所務。紡織裁縫。辦具衣調。
王問臣言。
此諸人等。何以故爾。辛苦執作。
臣白王言。
蒙大王恩。獲自然食。今者作役。辦具衣裳。
王復言曰。
若我福德。應為王者。使吾國內。一切樹木。出自然衣。
適發此語。國中諸樹。皆出妙衣。極為細濡。青黃赤白。隨人所好。
又經數時。王復出遊。見於人民。各各競共。作諸樂器。
王復問臣。
我國人民。何以故爾。勞煩執作。
臣白王言。
此諸人等。蒙大王恩。衣食自然。各獲安隱。事須伎樂。用自娛樂。是以今者。治伎樂器。
王便言曰。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令我國中。一切樹上。皆有種種樂器。鼓具琴瑟。琵琶箜篌。一切所須。稱意悉有。
又經數時。諸王臣民。悉來拜賀。值王食時。時王即請。留與飲食。
爾時諸臣。得王飯食。百味具足。咸共白言。
臣等家食。其味薄少。今得王食。美味非凡。
王告之曰。
卿等臣民。若欲常得。如我食者。用吾食時。食者皆得。如是之食。
即勅司官。
吾食時到。恒鳴大鼓。令諸人民。悉得聞知。用我時食。當得百味。上妙之供。
從是已後。食便鳴鼓。一切人民。承音念食。百味上饌。自然在前。人民優樂。不可具陳。
時王梵天。遣使來至。蓋事王國。語蓋事言。
汝父在時。我以河水。用與汝父。汝父已終。宜當還我。
時蓋事王。報彼使曰。
我今境土。及以河水。亦非我力。強從汝得。然我為王。不勞民物。此蓋小事。宜停在後。須我面與。汝王相見。乃當宣備。國土之要。
使還到國。一一白王。王然其意。剋日共期。期日已滿。二王俱進。軍眾圍遶。甚多無數。各安大營。在河一邊。二王乘船。河中相見。
時王梵天。初見蓋事。身色晃曜。如紫金山。頭髮奕奕。如紺琉璃。其目廣長。人中難有。敬心內發。謂是梵天。到相問訊。對坐一處。談兩國土。論索水事。
蓋事報曰。
我國人民。所欲自然。亦無貲輸。王役之勞。
所言未訖。食時已至。蓋事王軍。鳴鼓欲食。
時梵天王。甚以惶懼。謂欲牽攝。而取殺之。怖不自寧。起謝己過。手足四布。腹拍前地。蓋事自起。曉令還坐。
復語之曰。
大王。何以恐怖如是。我軍食時。恒自鳴鼓。所以爾者。是我食時。用我時食。皆獲百味。上饌之供。
時王梵天。復起合掌。白蓋事曰。
唯願大王。普見臨覆。我及國人。悉願降附。令諸民庶。悉蒙恩澤。
於是蓋事。典閻浮提。一切人民。盡獲安樂。
登位之後。處於正殿。群僚百官。宿衛侍立。日初出時。有金輪寶。從東方來。王遙見之。即下御座。右膝著地。向於輪所。以手三招。輪已來至。千輻具足。光色昞著。
王告之曰。
若我應作。轉輪王者。如法住處。汝便住中。
於是輪寶。當在王前。虛空中住。其輪去地。七多羅樹。象寶。神珠。玉女。典兵。典藏寶。次第來至。
時蓋事王。七寶具足。典四天下。一切眾生。蒙王恩德。所欲自恣。王悉教令。脩行十善。壽終之後。皆得生天。
佛告阿難。
爾時剎羅伽利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爾時父王。罰闍達提。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我因往昔。慈愍眾生。恒以財法。而攝取之。從是因緣。自致成佛。三界獨尊。無與等者。以此義故。一切眾生。皆應修習。大慈潤益。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剎羅伽利。轉輪聖王。以何因緣。獲如是等。無量功德。初入母胎。寶蓋隨覆。
佛告阿難。
乃復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波羅㮈國。仙人山中。有辟支佛。恒於山中止住。
時辟支佛。患身不調。往問藥師。
藥師語曰。
汝有風病。當須服乳。
時彼國中。有一薩薄。名曰阿利耶蜜羅。時辟支佛。往告其家。陳病所由。從其乞乳。薩薄歡喜。便請供養。日給其乳。經於三月。三月已竟。身病得差。感其善意。欲使主人。獲大利益。踊在空中。坐臥行立。身出水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又復現小。入秋毫之裏。如是種種。現十八變。於是聖友。極懷歡喜。復從空下。重受其供。經於數時。乃入涅槃。薩薄悲悼。追念無量。闍維其身。收取舍利。盛以寶瓶。用起鍮婆。香花伎樂。種種妙物。持用供養。所捉大蓋。以置其上。盡其形壽。供養此塔。由其供養。一辟支佛。四事供養。因此福報。無量世中。或生天上。或處人中。尊豪挺特。世之少雙。
又告阿難。
一切眾生。在家出家。皆應脩福。生生之中。獲如是利。
爾時阿難。及諸會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念須侍者。諸尊弟子。憍陳如等。各共觀察。知佛所念。
時憍陳如。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長跪白佛。
貪得侍近。捉衣持鉢。唯願垂愍。賜教聽許。
佛告之曰。
汝年老邁。自須給侍。何忍使汝。復見供事。
時憍陳如。知佛不聽。禮已還坐。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及諸弟子。五百人等。次第白佛。皆求給侍。佛皆不聽。
時阿那律。試觀佛意。見佛志趣。心在阿難。如日在東。照于舍宅。光從東牖。直至西壁。世尊志意。亦復如是。諸大弟子。皆亦觀知。
時舍利弗。及目犍連。從坐處起。到阿難前。語阿難言。
世尊志意。欲得於仁。以為侍者。仁有善利。獨蒙稱可。宜速往白。求為佛侍。
時賢者阿難。見諸上座。來到其前。又聞其語。尋起合掌。白上座言。
世尊德重。智慧深遠。以我常近。親侍奉事。懼招罪尤。自遺殃患。
舍利弗等。復語之言。
今觀世尊。專注致意。欲得於仁。以為侍者。如日初出。照于室宅。光從東牖。直照西壁。世尊注心。亦復如是。又復世尊。究人情能。知仁堪任。是以留意。宜時速白。求為侍者。
賢者阿難。重得是語。思惟是事。靡知所如。復更合掌。白諸上座。
若今世尊。賜我三願。我乃堪任。為佛侍者。何謂為三。世尊故衣。勿與我著。世尊殘食。莫令我噉。時節進現。隨我裁量。賜此三願。乃能侍佛。
舍利弗等。聞是語已。具以其事。往白世尊。
佛聞此已。告舍利弗。
諸弟子等。阿難所以。求索不著。我故衣者。阿難長慮。恐諸弟子。懷嫉妬者。而生此心。國王臣民。諸檀越輩。施佛貴價。細濡之衣。阿難貪此。故求給事。
復索不噉。我殘食者。慮諸弟子。復生此心。
如來鉢中。所食之餘。甘美百味。世無此食。阿難嗜故。而來側近。
阿難所以。索自裁量。時節進現者。慮諸弟子。及外道眾。來求進現。有所難問。不知時節。儻相惱觸。又為侍者。當候時節。飲食所宜。便身益體。一一制度。慮過見及。是以先預。索此三願。又復阿難。不但今日。索自知時。過去世時。奉侍於我。善知時宜。
時舍利弗。重白佛言。
不審過去。奉事於佛。善知時宜。其事云何。
佛告舍利弗。
汝欲聞者。諦聽著心。當為汝說。
唯然世尊。諾當善聽。
佛告舍利弗。
乃往過去。無數無量。阿僧祇劫。有大國王。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八十億聚落。王所住城。名婆樓施舍。於是城中。有一婆羅門。號尼拘樓陀。聰明博達。天才殊邈。王甚宗戴。師而事之。八萬四千。諸小國王。悉遙敬慕。瞻仰所在。四遠貢獻。遣使諮承。略而言之。如奉大王。
於是婆羅門。富敵王家。但無子息。可以紹繼。出入坐臥。每懷此愁。不知何方。可以得子。即禱祀梵天。天帝四王。摩醯跋羅。及餘諸天。日月星宿。山河樹神。種種禱祀。無所不遍。剋誠積報。經十二年。其大夫人。便覺有娠。聰明女人。能得知此。自知所懷。必是男兒。即以情事。白婆羅門。婆羅門歡喜。倍增怡躍。即勅家內。夫人婇女。來共擁護。夫人進止。飲食床薦。極令細濡。調適稱給。莫違其意。十月已滿。便生男兒。身紫金色。頭髮紺青。端正超異。人相難有。婆羅門見。喜不自勝。即召相師。來共相之。相師披觀。嘆未曾有。此兒相好。福德弘廣。天下所瞻。如子賴母。其父歡喜。勅為立字。
天竺作字。依於二種。或依星宿。或依變異。
相師便問。
懷妊以來。有何變異。
其父答言。
此兒之母。素來忌惡。少於慈順。不脩慈慧。自懷妊來。心性改異。矜憐苦厄。如母愛子。志好布施。無有貪惜。
相師聞之。歡喜而言。
是此兒志。故使然也。當為立字。號摩訶闍迦樊。
其兒漸大。父甚愛念。別為作宮。立三時殿。冬溫夏涼。春秋居中。安諸妓侍。以娛樂之。其兒聰明。好樂學問。誦持俗典。十八部書。文既通利。并善其義。學諸技術。靡所不通。
其後大施。白其父言。
久在深宮。思欲出遊。
父聞此語。即勅臣吏。
我子大施。欲出遊行。掃灑街陌。除諸不淨。竪諸幢幡。散華燒香。莊嚴道路。極令潔淨。
施設辦已。大施於是。乘大白象。七寶挍飾。搥鍾鳴鼓。作倡伎樂。千乘萬騎。導從前後。行大御道。往詣城門。於時國中。人民之類。於樓閣上。挾道兩邊。競共觀看。無有厭足。
皆各言曰。
甚奇甚妙。覩其威相。猶如梵天。
轉復前行。見諸乞兒。著弊壞衣。執持破器。
卑言求哀。
匃我少許。
大施見之。而問之曰。
汝等何以。辛苦乃爾。
或有答言。
我無父母。兄弟妻子。貧窮孤焭。無所恃怙。
或有答言。
我有長病。不能作役。自活無路。
或有答言。
我之不幸。數遭破亡。債負盈集。身口所切。無方自濟。是以行乞。以託餘命。
大施聞已。酸嘆而去。次復前行。見諸屠兒。㓟剝畜生。削割枰賣。
大施見問。
咄作何等。
各各言曰。
祖父已來。屠殺為業。若捨此事。無以自濟。
大施嘆息。捨之而去。次見耕者。以犁墾地。虫從土出。蝦蟇拾吞。復有蛇來。吞食蝦蟇。孔雀飛來。啄食其蛇。
大施問之。
此作何等。
答言。
墾地於中下種。後當得穀。以自供養。并復當得。以輸王家。
大施聞已。深歎而去。次復前行。見諸獵者。張網設罝。捕諸禽獸。見諸禽獸。墮罝網中。自挽自頓。不能得脫。悲鳴相喚。各懷怖懼。
大施見之。
何以作此。
各共答言。
我等唯仰。獵殺為業。若不為此。存活無路。
聞其語已。酸傷而去。次復前行。見捕魚師。張設羅網。所得甚多。積著陸地。趣能動搖。
復問其故。
咄何以爾。
各前答言。
祖父已來。無餘生業。唯仰捕魚。賣供衣食。
大施見已。甚懷愍悼。而自思惟。
是諸眾生。皆由貧窮。乏衣食故。為此惡業。殺害眾生。歡喜極意。壽終之後。當歸三塗。從冥入冥。何其怪哉。
作是念已。迴駕還宮。思憶是事。愁憂不樂。往見其父。求索一願。
父語大施。
隨汝所求。終不相違。
即自說言。
先日出遊。覩彼人民。求衣求食。勞形役思。殺害欺誑。具諸惡業。意甚矜憐。思欲賑給。唯願垂恩。施我大藏。聽自恣施。濟眾所乏。
父告之曰。
我聚財寶。盡為汝故。汝意欲爾。奈何相違。
兒得父教。即勅宣下。一切人民。
摩訶闍迦樊。欲設大檀。有所須者。皆悉來取。
唱令已訖。沙門婆羅門。貧窮負債。孤苦疾病。諸城道路。前後而去。諸人民輩。有從百里。二三五百。千里來者。復從三千五千。萬里來者。皆強弱相扶。四方雲集。一切給與。滿其所願。須衣與衣。須食給食。金銀七寶。車馬輦輿。園田六畜。稱意而與。如是布施。經數時中。諸藏之物。三分已二。
時典藏吏。往白其父。
摩訶闍迦樊。自布施來。藏物三分。已施其二。諸王信使。當有往返。願熟思惟。後勿見責。
父聞吏語。自思惟言。
吾愛此子。不能距逆。寧復空藏。何能中斷。如是布施。
復經數時。用殘藏物。三分復二。
吏復更白。
前所殘物。三分之中。已更用二。諸王信使。事須報知。今藏垂空。願更重思。
時婆羅門。而語吏言。
吾愛此子。愛心隆厚。未曾違失。面折其意。汝可方便。假設因緣。來求物時。乍稱不在。且令餘殘。延引日月。
吏得語已。即閉藏戶。小復他行。乞兒來集。至大施所。大施將來。詣吏求物。其吏不在。比行推覓。經歷時節。困乃得之。雖復得物。不稱時要。
大施自念。
今此小吏。自力何敢。不承受我。將是父意。故使爾耳。又人子之法。不宜空竭。父母之藏。令其盡也。今此藏中。所殘無幾。
作是念已。
我當云何。多得財寶。用滿我意。濟給群生。
即問諸人。
今此世間。作何事業。可得多財。用之難盡。
或有人言。
多種五穀。脩治園圃。可得多財。
或有人言。
多養六畜。隨時蕃息。可得多財。
或有人言。
不避劇難。遠出行估。最得多財。
或有人言。
唯有入海。採取珍寶。最得多財。
大施聞此。而自言曰。
耕種養畜。遠出行估。既非我宜。得利無幾。唯有入海。此計可從。我當力勵。求辦此事。
作是念已。往白父母。
今欲入海。求多珍寶。還用施給。濟民所乏。唯願見聽。得遂所志。
父母聞語。驚而問言。
世人入海。窮貧無計。分棄身命。無所顧戀。汝有何事。復欲習此。若欲布施。我家所有。一切眾物。及藏中殘。盡令汝用。莫入大海。又復海中。眾難甚多。水浪迴波。摩竭大魚。惡龍羅剎。水色之山。如是眾嶮。難可經過。汝有何急。投身此難。我等命存。終不相聽。宜息汝意。勿多紛紜。
大施聞此。願不從心。甚懷悒慼。而自心念。
我今所願。欲辦大事。設復貪身。事何由成。
以身布地。伏父母前。而自言曰。
若必顧留。違我志願。伏身此地。終不復起。
父母聞此。心懷灼然。與諸內官。前諫喻曰。
海道遼遠。險難事多。往者甚眾。來還者尠。我念求子。禱祀諸天。精誠懇惻。靡所不遍。經十二年。困乃從願。適汝長大。欲得捨我。念棄此志。還起飲食。
從一日二日。至于六日。如是種種。諫喻求曉。其言如初。執志不迴。
父母心懼。自共議言。
此兒前後。欲有所作。要令成辦。未曾中退。就令入海。猶望還期。今必拒遮。到其七日。交見其禍。為之奈何。宜當聽去。轉憂在後。
言議已決。俱來兒邊。各捉一手。而語兒言。
聽隨汝意。起還就食。
大施聞此。即起就飯。
飯食已訖。即起出外。廣行宣令。告語眾人。
我今躬欲。入海採寶。誰欲往者。可共俱進。我為薩薄。自辦行具。
於時國中。有五百人。聞是令已。僉然應命。即辦所須。剋定發日。日到裝駕。辭別趣道。王與群臣。并其父母。諸王太子。臣民之類。數千萬人。送到路次。各贈妙寶。供道所須。啼哭斷絕。於是別去。轉行數日。止宿曠野。值遇群賊。來欲伺盜。菩薩憐愍。即以所齎。盡用匃與。轉前到城。城名放鉢。城中有婆羅門。名迦毘梨。於時大施。往到其所。欲從貸索。三千兩金。
時婆羅門。有一妙女。身紫金色。頭髮紺青。端正絕世。更無儔類。八萬四千。諸小國王。皆為太子。求悉不許。
是時大施。到其門中。問迦毘梨。
欲共相見。
其女在內。聞外語聲。歡喜驚起。語父母言。
在外之者。斯是我聟。
時迦毘梨。即出相見。覩其色狀。知必非凡。聞其須金。一切許給。
又復左手。捉金澡罐。右手捉女。語大施言。
今我此女。容貌殊異。諸王遣使。各為子求。今覩薩薄。端正相似。請以此女。用相奉侍。
大施答言。
我今方當。涉難入海。焉知能得。安全還不。預受君女。此非所以。
迦毘梨言。
若令吉還。當為我受。
是時大施。即許可之。
時迦毘梨歡喜。便與三千兩金。及餘所須。
於是共別。轉前到海。勅語賈人。牢治其船。令有七重。候風以至。推著海中。以七張大索。繫於岸邊。便搖鈴唱令。告眾賈人。
汝等皆聽。海中之難。黑風羅剎。水浪洄澓。惡龍毒氣。水色之山。摩竭大魚。眾難甚多。百伴入海。
時一安還。誰欲退者。可於此住。索斷之後。欲悔無及。若能堅心。不顧身命。分捨父母。兄弟妻子。際遇安隱。得七寶還者。子孫七世。食用不盡。
作是令已。便斷一索。日日如是。七日復唱令已。斷第七索。望風舉帆。船疾如箭。普與眾賈。到於寶所。大施多聞。明識諸寶。輕重貴賤。色貌好醜。示諸賈客。如是色寶。致之不重。價貴可取。如是輩寶。致重價賤。各共莫取。又復約勅。取寶多少。當令得中。多則船重。重則沈沒。少雖船輕。不補勞苦。誡語已訖。各勤採拾。積著船上。寶足裝嚴。便欲來還。於時大施。不欲上船。諸人悉集。問其意故。
大施答言。
我欲前進。至龍王宮。求如意珠。盡我身命。不得不還。
眾賈聞此。愁慘無憀。
各共白言。
我曹之等。憑賴薩薄。捐捨所重。冒嶮至此。冀望相因。全濟還家。今者云何。欲見棄捨。
大施答言。
我當為汝。自誓求願。令汝曹等。安隱還國。
諸賈人聞。心怖乃安。大施導師。手執香鑪。向於四方。而自立誓。
我不憚勞。涉海求珍。用濟群生。飢乏之困。合集此德。用求佛道。若我至誠。所願當就。令此眾賈。及船珍寶。不逢惡難。安全還國。
作誓已訖。眾賈前抱。導師手足。涕泣愴悢。。辭別還國。斷索舉帆。還閻浮提。皆蒙安隱。得出大海。
爾時大施。與眾別後。前入於水。水可齊膝。行經七日。轉復前行。其水漸深。可齊於岐。復經七日。如是前進。七日齊腰。七日齊項。七日恒浮。到一山邊。兩手捉木。刺山而上。經乎七日。乃徹山頂。於彼山上。平行七日。復還下山。七日徹下。到於水邊。水中皆有。金色蓮花。有諸毒蛇。其毒極盛。悉以其身。纏蓮花根。菩薩見此。即自端坐。繫心攝念。入慈三昧。念諸毒蛇。本生之時。皆由瞋恚。嫉妬倍盛。故生此中。受斯惡形。極以慈心。矜憐悲念。慈心已滿。彼諸蛇毒。皆自除歇。大施即起。躡花而行。復經七日。乃得度蛇。轉復前行。見諸羅剎。聞人香臭。皆來求覓。大施已見。攝心慈觀。
諸羅剎輩。敬心自生。濡語來問。
欲何所至。
大施具答。
欲求如意寶珠。
羅剎歡喜。而自念言。
此福德人。去於龍宮。其道猶遠。云何使此。經涉辛苦。我當接過。於諸嶮難。
即時接去。度四百由旬。乃還放地。
於是大施。轉自前行。見一銀城。白淨皦然。知是龍城。歡喜往趣。見其城外。有七重塹。滿諸塹中。皆有毒蛇。其毒猛盛。視之可惡。大施導師。念諸毒蛇。皆由前身。怒害多盛。故受如斯。可惡之形。念慈哀愍。如視赤子。慈心已滿。蛇毒悉除。即起蹈上。行詣龍城。見有二龍。以身繞城。交頭門閫。見於大施。仰頭愕視。大施尋時。復入慈心。龍毒便除。低頭不視。大施即前。躡上而過。
城中有龍。坐七寶殿。遙見菩薩。驚起自念。
今我城外。七重塹中。皆有毒蛇。餘龍夜叉。無敢妄越。斯是何人。能來至此。
即前迎問。作禮恭敬。請令就座。坐七寶床。種種美饍。以用供養。食已談語。問其來意。
菩薩答言。
閻浮提人。貧窮辛苦。求於財寶。供衣食故。殺害欺誑。具造眾惡。命終之後。墜三惡道。意甚憐愍。欲救濟故。涉嶮遠來。見於大王。求栴陀摩尼。往用救濟。積此功德。誓求佛道。若不距逆。唯見給與。
龍王答言。
栴陀摩尼。難得之寶。汝故遐嶮。正來為此。若能開意。留住一月。受少微供。因為說法。栴陀摩尼。爾乃可得。
菩薩可之。龍王日日。供設百味。作諸伎樂。供養菩薩。菩薩便為。具足分別。四念處慧。經一月竟。辭當還去。
龍王歡喜。解髻寶珠。以用奉上。因而言曰。
大士慈心。普濟難及。此志強猛。必至佛道。我願為作。智慧弟子。
菩薩可之。而問之言。
今汝此珠。有何力能。
即答之言。
此珠能雨。二千由旬。一切所須。
菩薩自念。
此珠雖快。故未辦我。曠濟大事。
諸龍大小。送到門外。重相辭謝。
於是別去。轉復前行。遙見一城。純青琉璃。其色清潔。復前往趣。其城外邊。亦七重塹。諸塹之中。亦滿毒蛇。菩薩見已。念此諸蛇。瞋妬所致。故來此中。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極加哀念。慈心已盛。毒皆得除。經蹈其上。往趣城門。亦見二龍。以身纏城。交頭門閫。已見菩薩。擎頭怒視。菩薩尋時。思惟慈心。慈心已滿。其毒復除。便復低頭。菩薩蹈過。
爾時城中。有一龍王。坐七寶殿。遙見菩薩。驚起自念。
計我城外。七重蛇塹。諸龍夜叉。無能越者。此是何人。能來至此。
尋下迎問。恭敬作禮。請詣殿上。坐七寶床。辦諸百味。盛美飯食。食竟徐徐。談問所由。
菩薩因答。故來之意。
唯欲求乞。旃陀摩尼。
龍王白言。
旃陀摩尼。甚為難得。苟欲得者。願受我請。二月住此。并見開示。菩薩之行。
龍王供設。種種飲食。作諸伎樂。而以供養。菩薩具足。為其分別。四神足事。經二月已。辭當還去。
龍王即出。髻中寶珠。以用奉上。因立要誓。
大士勤心。悲濟群生。其心廣大。必至佛道。我願為作。神足弟子。
菩薩可言。
如汝所願。
又復問。
此所與寶珠。力能云何。
龍即答言。
此珠能雨。四千由旬。一切所須。
菩薩自念。
此珠轉勝。雖復殊妙。未稱我意。
諸龍大小。送出門外。各懷戀恨。
於是別後。轉更前進。見一金城。其色晃晃。甚為妙好。菩薩往趣。見其城外。亦七重塹。諸塹之中。亦滿毒蛇。菩薩自念。此諸毒蛇。亦由前身。習恚憎妬。怒害盛故。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極加愛念。慈心已至。蛇毒皆除。便前登躡。蹈上而過。到於城門。亦見二龍。以身纏城。交頭門閫。已見菩薩。仰頭愕視。菩薩如法。入于慈定。龍毒得除。低頭而視。即前躡上。度入城中。
彼時城中。亦有龍王。處於寶殿。遙見菩薩。愕然自念。
我此城外。有七重塹。滿中毒蛇。餘龍夜叉。無能越者。今此何人。能來至此。
心極奇怪。尋下迎問。致敬為禮。請令上殿。施七寶床。讓之令坐。坐已具食。種種美味。食已徐問。所以來意。
菩薩答言。
閻浮提人。薄德窮苦。勞身役思。殺害欺誑。為衣食故。具十不善。命終後。復墮三劇苦中。意甚愍傷。思欲救濟。承海龍王。有如意珠。故涉遐嶮。唯望得此。
龍王答言。
如意寶珠。此難得物。大士故來。望當相與。若欲得者。四月留住。受我微供。并見教誨。
菩薩尋可。龍王歡喜。日日施設。百味上美。躬自斟酌。奉進甘食。亦復勅作。種種伎樂。菩薩恒為。分別諸法。名字本末。廣宣其義。龍王敬慕。專意聽受。朝夕問訊。不失時節。隨時所須。龍自裁量。諸龍夜叉。來欲求現。可進可退。自立限度。奉事四月。善知時宜。四月已竟。菩薩辭去。
爾時其龍。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因立誓願。
大士弘誓。慈心曠濟。悲彼群生。不憚勤勞。必能成佛。拔濟荼蓼。願作侍者。總持弟子。
菩薩許之。又復問言。
所可施珠。力能何如。
龍王答言。
此珠能雨。八千由旬。七寶所須。
菩薩歡喜。而自念言。
閻浮提地。七千由旬。此珠之德。副我所望。
前後所得。凡有三珠。繫在衣角。即起出城。諸龍大小。送到城外。各懷悲戀。遂共別去。
菩薩到前。捉珠求願。
若今實是。旃陀摩尼。當令我身。能飛虛空。
求願已訖。即舉其身。便能飛翔。出于海外。已度海難。小眠休息。
是時海中。有諸龍輩。自共議言。
我曹海中。唯此三珠。其德甚大。難有般比。此人皆能。索得持去。可惜此寶。當還攝取。
言議已竟。密解持去。
菩薩眠覺。看珠不在。即自思惟。
此中無人。必是海龍。持我寶去。我為此珠。經涉遐嶮。今垂還國。滿我所願。雖取我珠。吾終不放。會當盡力。抒此海水。誓心剋志。畢命於此。若不得珠。終不空歸。
思惟已定。即行海邊。得一龜甲。兩手捉持。方欲抒海。
海神知意。來問之曰。
海水深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正使一切。人民之類。盡來共抒。不能使減。況汝一身。而欲辦此。
菩薩答言。
若人至心。欲有所作。事無不辦。我得此寶。當用饒益。一切群生。以此功德。用求佛道。我心不懈。何以不能。
是時首陀會天。遙見菩薩。一身一意。獨執勤勞。欲用充濟。安樂一切。
我曹云何。不往佐助。
展轉相語。來至其所。菩薩下器。一切諸天。盡以天衣。同弇水中。菩薩出器。諸天舉衣。棄著餘處。一反抒海。減四十里。二反抒之。減八十里。三反抒之。減百二十里。
其龍惶怖。來到其所。語言。
止止。更莫抒海。
菩薩尋休。龍來問言。
汝求此寶。用作何等。
菩薩答言。
欲用給濟。一切眾生。
龍復問言。
如汝言者。我曹海中。眾生甚多。何以不與。必欲得去。
菩薩答言。
海中之類。亦是眾生。然無劇苦。如閻浮提。人民之類。為錢財故。殺害欺誑。作十不善。死墮三途。我以人類。解於法化。故來索寶。先充所乏。後以十善。而勸誨之。
龍聞其語。出珠還之。
爾時海神。見其精進。強力所作。即作誓言。
汝今如是。精進不休。必成佛道。我願為作。精進弟子。
菩薩得珠。復更飛去。到便先問。入海同伴賈客。即下在地。
同伴見之。驚喜無量。皆共歎言。
甚奇甚特。
轉復前行。到放鉢城。迦毘梨婆羅門。聞於菩薩。海中吉還。歡喜踊躍。出迎問訊。并請同伴。為設客會。辦具種種。餚饍飲食。食訖談敘。行路恤耗。是時菩薩。持其寶珠。指歷其家。婆羅門家內。諸藏悉滿。會者覩此。歎未曾有。
時迦毘梨。莊嚴其女。若干種寶。挍飾其身。躬手自捉。金寶澡罐。先自洗手。後牽女臂。授與菩薩。菩薩為受。迦毘梨歡喜。嚴五百伎女。擇取才能。工為伎者。具五百白象。眾寶莊挍。極令奇異。用送其女。菩薩勅伴。駕乘即路。城中大小。送到道次。作眾伎樂。導從還國。
大施父母。自與兒別。憂結迷憒。啼哭過哀。其目俱冥。盲無所見。兒還到國。禮拜問訊。父母聞聲。以手摩捫。爾時審知。大施還國。
悲喜交代。窮責其子。
汝實無狀。捨我入海。困苦我曹。微命趣存。汝大海中。得何等物。
菩薩出珠。以授父母。父母手捉。而自言曰。
今我藏中。如斯石比。亦不少也。何用辛苦。方乃得此。
菩薩取珠。指父母眼。目欻明淨。如風除雲。既還得視。
心遂欣豫。感此珠德。嘆言。
甚奇。汝雖辛苦。功不唐捐。
菩薩復捉其珠。而從求願。
若是旃陀摩尼者。使我父母。身下自然。當有七寶。奇妙珍異床座。上有嚴淨。七寶大蓋。
言訖尋成。一切皆喜。
菩薩復更。捉珠求願。
令我父母。及王臣民。一切諸藏。皆悉盈滿。
即以其珠。四向歷訖。如語悉滿。莫不驚喜。
即時遣人。乘八千里象。告閻浮提。一切人民。
摩訶闍迦樊。海中吉還。得如意珠。其德殊異。卻後七日。當令其珠。雨於一切。珍寶衣食。隨人所須。自恣而取。皆各齋戒。儲[仁-二+(亡/大)]以待。
告下遍已。七日頭到。大施菩薩。沐浴其身。著新淨衣。至平坦地。即持其珠。著高幢頭。手執香鑪。四方求願。
閻浮提人。貧窮辛苦。欲得濟給。令無有乏。若當實是。旃陀摩尼者。便當次第。雨眾所須。
求願已訖。四方陰雲。即時風起。吹諸不淨。瑕穢糞掃。皆悉除去。次雨微水。以掩塵土。次雨飲食。百味上美。次雨五穀。次雨衣服。次雨七寶。種種奇珍。閻浮提內。眾寶積滿。人民之類。自恣而取。上妙衣食。盈溢有餘。視諸珍寶。猶如瓦石。
爾時菩薩。觀民充足。即遣臣吏。四遠告下。閻浮提內。咸使聞知。
汝等群民。先由窮乏。求於衣食。及諸財寶。更相欺誑。殺害極意。自利忘義。不惟罪福。命終皆墮。三塗之中。從冥入冥。受罪多劫。常相悲憐。無由相濟。故忘形苦。涉嶮入海。得此寶珠。來用相救。汝等既已。更無乏短。念自剋勵。勤脩十善。攝身口意。慈仁孝順。精進御意。勿懷放逸。
種種方便。廣勅奉善。因作文書。告諸王臣。騰其法誨。咸令聞知。更相勸督。勿妄為非。
爾時一切。閻浮提內。既蒙大恩。慈澤霑潤。各思何方。仰酬至德。又蒙優教。勅使脩善。咸皆慕義。專習慈敬。制身口意。不妄犯非。命終之後。皆得生天。
如是。舍利弗。欲知爾時。父婆羅門。尼拘樓陀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時大施者。今我身是。銀城中龍者。今舍利弗是。琉璃城中龍者。今目犍連是。金城中龍者。今阿難是。時海神者。今離越是。
阿難為龍王時。奉事於我。善知時宜。乃至今日。素自知時。阿難欲得。此三願者。隨從其意。
阿難聞此。歡喜踊躍。從座處起。長跪白佛。
當盡形壽。為佛侍者。
時諸會者。聞佛所說。感念大恩。專心剋勵。思惟四諦。諸法出要。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善根因緣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有得住不退地者。咸共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