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無垢性品第四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
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鬚髮。而作比丘。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等類。及諸眾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愍眾生。如羅睺羅。出家菩薩。應云何住。云何修習。無垢之業。云何調伏。有漏之心。
爾時世尊。讚歎智光。諸比丘等。
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為未來。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愍眾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應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智光比丘。
出家菩薩。住如是心。常作是觀。
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生此間。我於三界中。當生何界。於四大洲。復生何處。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緣。得離父母。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免八難身。莊嚴劫中。過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來千佛。未出於世。賢劫之中。現在千佛。幾佛如來。出現於世。化緣將盡。入般涅槃。幾佛世尊。未出於世。是諸眾生。根緣未熟。未聞正法。復於何時。當來彌勒。從兜率天。下生人間。現成佛道。於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慧學。當有何德。過去諸佛。皆已不遇。當來世尊。得見不邪。我今現在。諸凡夫地。三業煩惱。何最為重。一生已來。造何罪業。於何佛所。曾種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
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智光比丘。以何義故。說名真實。修沙門行。如旃陀羅。其旃陀羅。每遊行時。手執錫杖。不敢當路。若人逼近。振錫令聞。於大眾中。心行謙下。不敢輕慢。被呵責時。心無怨恨。未嘗加報。罵辱鞭撻。默然受之。
何以故。自知下性。不階眾流。以是因緣。無瞋無報。
智光當知。出家菩薩。亦復如是。剃除鬚髮。形同嬰兒。執持應器。依佗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冑。杖錫而行。如持鉾矟。執智慧劍。破煩惱賊。修嬰兒行。饒益一切。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實。沙門之身。出家菩薩。以三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
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智光比丘。汝等諦聽。云何名為。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
智光當知。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四無垢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諦聽。出家菩薩所應作。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發菩提心求正覺。應作三種成佛法。心常住四無垢性。當修十二頭陀行。
下心猶如旃陀羅。四威儀中作是念。十方無量諸菩薩。剎那剎那趣聖道。
彼既修證我亦爾。如何流轉三界中。恒居生死無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輪迴處何道。胎卵濕化受何生。身口意業於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細觀察已。大慈大悲恒相續。大喜大捨為先心。
為有緣者說妙法。晝夜修心不暫停。如去頂石救頭燃。念三觀門常不離。
觀諸有情是佛身。唯我獨處於凡類。一切眾生等尊貴。我為僮僕居卑賤。
世間眾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養。被佗打罵不瞋嫌。勤修忍辱無怨嫉。
四事供養心不著。是則名為無垢性。三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來果報身。
如是殊勝無漏法。四無垢性為根本。不放逸行常修習。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種念念增。無漏聖道皆成就。速得超於無量劫。端坐華王法界中。
福智二嚴皆圓滿。無邊劫海利群生。由無垢性皆成就。證獲如來常住果。
復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為生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為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世間凡夫。為衣服故。非法貪求。造不善業。墮於惡道。經無量劫。不遇諸佛。不聞正法。受苦畢已。復生人間。貧窮困苦。求不得苦。晝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眾苦。皆由先世。為衣服故。多殺生命。造種種罪。出家菩薩。即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麤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
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蟲。安隱修道。三者。示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塔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故。
智光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應善聽。大福田衣十勝利。世間衣服增欲染。如來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恥。慚愧圓滿生福田。遠離寒暑及毒蟲。道心堅固得究竟。
示現出家離貪欲。斷除五見正修持。瞻禮袈裟寶幢想。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滅罪感人天。肅容致敬真沙門。所為不染諸塵俗。
諸佛稱讚為良田。利樂群生此為最。袈裟神力不思議。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長如春苗。菩提妙果類秋實。堅固金剛真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讚十勝利。歷劫廣說無有邊。若有龍身披一縷。得脫金翅鳥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龍魚諸鬼難。雷電霹靂天之怒。披袈裟者無恐畏。
白衣若能親捧持。一切惡鬼無能近。若能發心求出家。厭離世間修佛道。十方魔宮皆振動。是人速證法王身。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應捨身命。不斷是心。
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無窮。汝等當知。出家菩薩。常行乞食。有十勝利。云何為十。
一者。常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屬佗故。二者。行乞食時。先說妙法。令起善心。然後自食。三者。為不施人。發大悲心。為說正法。令起捨心。而生勝福。四者。依佛教行。增長戒品。福德圓滿。智慧無窮。五者。常行乞食。於七九慢。自然消滅。眾所恭敬。是良福田。六者。於乞食時。當得如來。無見頂相。應受世間。廣大供養。七者。汝等佛子。隨學此法。住持三寶。饒益有情。八者。於乞食時。不得為求食故。起希望心。讚歎一切。男子女人。九者。行乞食時。須依次第。不應分別。貧富之家。十者。常行乞食。諸佛歡喜。得一切智。最為良緣。
智光菩薩。我為汝等。略說如是。十種利益。若廣分別。無量無邊。汝等比丘。及未來世。求佛道者。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菩薩汝諦聽。出家大士應離貪。當發出世修行心。乞食頭陀為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聖者悉依無漏食。有漏無漏諸聖凡。一切無不依食住。
我為汝等諸佛子。開演出世二利行。三世如來所稱讚。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稱此行最為勝。出入自在無繫縛。先令施主發初心。令趣菩提然後食。
為除慳貪說妙法。能起大捨無量心。依大師教行乞食。增長無量諸梵行。
七九種慢自除滅。為諸人天所尊敬。如來頂相不可見。轉妙法輪化十方。
盡未來際傳此法。令不斷絕三寶種。若為飲食起妄心。不應讚歎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不生分別貧與富。清淨乞食佛所讚。一切種智從此生。
三世如來出于世。為諸眾生說四食。段觸思識為其四。皆是有漏世間食。
唯有法喜禪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汝等厭離世間味。當求出世無漏食。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佗煎藥已。所棄捨藥。訶梨毘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出家佛子。恒服棄藥。是人獲得。十種勝利。云何為十。
一者。為求藥草。不近佗人。永息貪求。安住正念。二者。不淨觀門。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堅固。三者。於諸珍味。恒不貪著。速證正智。飧禪悅食。四者。於諸世間。一切財物。常能知足。早得解脫。五者。不近世間。一切凡夫。親近出世。清淨善友。六者。由不嫌惡。諸棄藥等。於麤飲食。亦得解脫。七者。於所重藥。永不希望。一切世間。無不尊故。八者。速能調伏。諸煩惱病。證得如來。常住法身。九者。永斷三界。一切煩惱。能療眾生。身心重病。十者。能順佛教。修菩薩行。福智圓滿。得大菩提。
智光當知。我為汝等。略說棄藥。十種勝利。如是妙行。去來現在。出家菩薩。皆共修學。汝等應當。為諸眾生。演說流布。無令斷絕。即為如來。廣設供養。世間所有。財敬供養。所不能及。於菩薩行。不復退轉。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善聽。出家所服無垢藥。菩薩妙行此為先。眾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眾苦。復用慈心施安樂。最上妙藥與佗人。前人所棄而自服。
菩薩不擇貴賤藥。但療眾病令安隱。取佗所棄之餘藥。飲服以充治所疾。
取佗棄藥有十利。三世如來共稱讚。雖求醫藥不近佗。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淨觀門易成熟。而能遠作菩提因。不著甘味離諸貪。當求法喜禪悅食。
於世財寶能知足。獲得無漏七聖財。捨彼凡愚不共住。親近聖賢為良友。
由是不嫌眾棄藥。亦於飲食斷貪求。珍膳妙藥不希望。世間所以咸尊重。
能療身心煩惱病。悟得真如法性身。永斷三界諸習氣。證得無上真解脫。
能順佛教趣菩提。福智圓成報身果。汝等佛子皆修學。當坐金剛真道場。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
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
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弃捨凡愚。無散亂故。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
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
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
如是佛子。是摩訶薩。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無煩惱人所住處。遠離喧鬧處寂靜。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於蘭若中成正覺。緣覺聲聞諸聖眾。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能令證得三乘果。自在遊行如師子。四威儀中無繫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無我我所名蘭若。衣服臥具無繫著。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一切貪愛無所著。常居物外厭塵勞。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棄捨身命求佛道。能住寂靜無人聲。於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心無障礙皆成就。由是蘭若為根本。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行者身心無障礙。具足如是十勝利。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若欲速成一切智。乃至夢中莫捨離。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而能住於蘭若處。不久當坐寶華王。證得法身常樂果。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無量百千。初發心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時智光等。諸菩薩眾。得陀羅尼。具大神通。百萬人天。發菩提意。悟三解脫。
爾時如來。告諸大眾。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蘭若品第五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阿蘭若處。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捨離。阿蘭若處。是蘭若中。有多眾生。虎豹豺貌。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復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唯願世尊。為諸眾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於如來。清淨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演說。阿蘭若處。種種功德。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
如汝所說。阿蘭若處。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眾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
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識三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於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
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手取。
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捨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常作是念。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三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遶。七寶眷屬。四洲咸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
作是思惟。
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眾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三界。救度父母。
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為諸眾生。發弘誓願。
上根菩薩。發是願言。
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於露地。長坐不臥。
中根菩薩。發是願言。
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樹葉中。常坐不臥。
下根菩薩。發是願言。
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石室中。常坐不臥。
如是三根。出家菩薩。坐三種座。各作是念。
過去菩薩。坐於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蜜。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調伏。一切有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藥。微妙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恒沙三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
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於山林。坐三種座。鍊磨身心。經三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住阿蘭若離塵處。伏斷煩惱所知障。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以阿蘭若為舍宅。阿僧祇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入於深山修妙行。斷除二障生死因。當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修持萬行住空閑。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因修妙定起神通。阿蘭若處心無諍。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往來自在運神通。供養諸佛利群生。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了達諸法本來空。住阿蘭若菩提場。令眾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證會諸法如如性。盡大劫海利群生。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妙高山王納芥子。山王芥子不壞相。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以一妙音演說法。隨類眾生各得解。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應現十方諸國土。放光說法利群生。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動。覩相發心除邪見。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最初獻於微妙供。檀波羅蜜皆圓滿。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最後供養成檀義。永斷貧窮及八難。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未來諸佛臨涅槃。受佛付囑廣弘宣。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結集遺法度眾生。助於諸佛讚真乘。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難見難遇過優曇。若欲奉覲修供養。當住蘭若弘悲願。
眾寶之尊法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如人欲得常聽法。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發心弘正教。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捨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代於父母發誓願。入阿蘭若菩提場。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當來不墮八難中。如是有情發善心。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得道涅槃蘭若中。是故名為大道場。三乘聖眾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為度群生求聖道。自未成佛先度佗。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中根菩薩居葉中。下根菩薩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臥。
三世菩薩住蘭若。得陀羅尼自在力。今我誓同菩薩心。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入大圓寂由住處。菩薩起於金剛智。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眾生遊聚落。為求寂滅樂山林。萬行因滿果亦圓。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恒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訶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七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無垢性品第四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
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鬚髮。而作比丘。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等類。及諸眾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愍眾生。如羅睺羅。出家菩薩。應云何住。云何修習。無垢之業。云何調伏。有漏之心。
爾時世尊。讚歎智光。諸比丘等。
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為未來。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愍眾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應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智光比丘。
出家菩薩。住如是心。常作是觀。
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生此間。我於三界中。當生何界。於四大洲。復生何處。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緣。得離父母。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免八難身。莊嚴劫中。過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來千佛。未出於世。賢劫之中。現在千佛。幾佛如來。出現於世。化緣將盡。入般涅槃。幾佛世尊。未出於世。是諸眾生。根緣未熟。未聞正法。復於何時。當來彌勒。從兜率天。下生人間。現成佛道。於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慧學。當有何德。過去諸佛。皆已不遇。當來世尊。得見不邪。我今現在。諸凡夫地。三業煩惱。何最為重。一生已來。造何罪業。於何佛所。曾種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
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智光比丘。以何義故。說名真實。修沙門行。如旃陀羅。其旃陀羅。每遊行時。手執錫杖。不敢當路。若人逼近。振錫令聞。於大眾中。心行謙下。不敢輕慢。被呵責時。心無怨恨。未嘗加報。罵辱鞭撻。默然受之。
何以故。自知下性。不階眾流。以是因緣。無瞋無報。
智光當知。出家菩薩。亦復如是。剃除鬚髮。形同嬰兒。執持應器。依佗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冑。杖錫而行。如持鉾矟。執智慧劍。破煩惱賊。修嬰兒行。饒益一切。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實。沙門之身。出家菩薩。以三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
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智光比丘。汝等諦聽。云何名為。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
智光當知。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四無垢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諦聽。出家菩薩所應作。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發菩提心求正覺。應作三種成佛法。心常住四無垢性。當修十二頭陀行。
下心猶如旃陀羅。四威儀中作是念。十方無量諸菩薩。剎那剎那趣聖道。
彼既修證我亦爾。如何流轉三界中。恒居生死無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輪迴處何道。胎卵濕化受何生。身口意業於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細觀察已。大慈大悲恒相續。大喜大捨為先心。
為有緣者說妙法。晝夜修心不暫停。如去頂石救頭燃。念三觀門常不離。
觀諸有情是佛身。唯我獨處於凡類。一切眾生等尊貴。我為僮僕居卑賤。
世間眾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養。被佗打罵不瞋嫌。勤修忍辱無怨嫉。
四事供養心不著。是則名為無垢性。三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來果報身。
如是殊勝無漏法。四無垢性為根本。不放逸行常修習。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種念念增。無漏聖道皆成就。速得超於無量劫。端坐華王法界中。
福智二嚴皆圓滿。無邊劫海利群生。由無垢性皆成就。證獲如來常住果。
復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為生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為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世間凡夫。為衣服故。非法貪求。造不善業。墮於惡道。經無量劫。不遇諸佛。不聞正法。受苦畢已。復生人間。貧窮困苦。求不得苦。晝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眾苦。皆由先世。為衣服故。多殺生命。造種種罪。出家菩薩。即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麤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
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蟲。安隱修道。三者。示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塔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故。
智光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應善聽。大福田衣十勝利。世間衣服增欲染。如來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恥。慚愧圓滿生福田。遠離寒暑及毒蟲。道心堅固得究竟。
示現出家離貪欲。斷除五見正修持。瞻禮袈裟寶幢想。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滅罪感人天。肅容致敬真沙門。所為不染諸塵俗。
諸佛稱讚為良田。利樂群生此為最。袈裟神力不思議。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長如春苗。菩提妙果類秋實。堅固金剛真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讚十勝利。歷劫廣說無有邊。若有龍身披一縷。得脫金翅鳥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龍魚諸鬼難。雷電霹靂天之怒。披袈裟者無恐畏。
白衣若能親捧持。一切惡鬼無能近。若能發心求出家。厭離世間修佛道。十方魔宮皆振動。是人速證法王身。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應捨身命。不斷是心。
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無窮。汝等當知。出家菩薩。常行乞食。有十勝利。云何為十。
一者。常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屬佗故。二者。行乞食時。先說妙法。令起善心。然後自食。三者。為不施人。發大悲心。為說正法。令起捨心。而生勝福。四者。依佛教行。增長戒品。福德圓滿。智慧無窮。五者。常行乞食。於七九慢。自然消滅。眾所恭敬。是良福田。六者。於乞食時。當得如來。無見頂相。應受世間。廣大供養。七者。汝等佛子。隨學此法。住持三寶。饒益有情。八者。於乞食時。不得為求食故。起希望心。讚歎一切。男子女人。九者。行乞食時。須依次第。不應分別。貧富之家。十者。常行乞食。諸佛歡喜。得一切智。最為良緣。
智光菩薩。我為汝等。略說如是。十種利益。若廣分別。無量無邊。汝等比丘。及未來世。求佛道者。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菩薩汝諦聽。出家大士應離貪。當發出世修行心。乞食頭陀為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聖者悉依無漏食。有漏無漏諸聖凡。一切無不依食住。
我為汝等諸佛子。開演出世二利行。三世如來所稱讚。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稱此行最為勝。出入自在無繫縛。先令施主發初心。令趣菩提然後食。
為除慳貪說妙法。能起大捨無量心。依大師教行乞食。增長無量諸梵行。
七九種慢自除滅。為諸人天所尊敬。如來頂相不可見。轉妙法輪化十方。
盡未來際傳此法。令不斷絕三寶種。若為飲食起妄心。不應讚歎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不生分別貧與富。清淨乞食佛所讚。一切種智從此生。
三世如來出于世。為諸眾生說四食。段觸思識為其四。皆是有漏世間食。
唯有法喜禪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汝等厭離世間味。當求出世無漏食。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佗煎藥已。所棄捨藥。訶梨毘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出家佛子。恒服棄藥。是人獲得。十種勝利。云何為十。
一者。為求藥草。不近佗人。永息貪求。安住正念。二者。不淨觀門。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堅固。三者。於諸珍味。恒不貪著。速證正智。飧禪悅食。四者。於諸世間。一切財物。常能知足。早得解脫。五者。不近世間。一切凡夫。親近出世。清淨善友。六者。由不嫌惡。諸棄藥等。於麤飲食。亦得解脫。七者。於所重藥。永不希望。一切世間。無不尊故。八者。速能調伏。諸煩惱病。證得如來。常住法身。九者。永斷三界。一切煩惱。能療眾生。身心重病。十者。能順佛教。修菩薩行。福智圓滿。得大菩提。
智光當知。我為汝等。略說棄藥。十種勝利。如是妙行。去來現在。出家菩薩。皆共修學。汝等應當。為諸眾生。演說流布。無令斷絕。即為如來。廣設供養。世間所有。財敬供養。所不能及。於菩薩行。不復退轉。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善聽。出家所服無垢藥。菩薩妙行此為先。眾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眾苦。復用慈心施安樂。最上妙藥與佗人。前人所棄而自服。
菩薩不擇貴賤藥。但療眾病令安隱。取佗所棄之餘藥。飲服以充治所疾。
取佗棄藥有十利。三世如來共稱讚。雖求醫藥不近佗。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淨觀門易成熟。而能遠作菩提因。不著甘味離諸貪。當求法喜禪悅食。
於世財寶能知足。獲得無漏七聖財。捨彼凡愚不共住。親近聖賢為良友。
由是不嫌眾棄藥。亦於飲食斷貪求。珍膳妙藥不希望。世間所以咸尊重。
能療身心煩惱病。悟得真如法性身。永斷三界諸習氣。證得無上真解脫。
能順佛教趣菩提。福智圓成報身果。汝等佛子皆修學。當坐金剛真道場。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
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
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弃捨凡愚。無散亂故。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
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
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
如是佛子。是摩訶薩。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無煩惱人所住處。遠離喧鬧處寂靜。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於蘭若中成正覺。緣覺聲聞諸聖眾。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能令證得三乘果。自在遊行如師子。四威儀中無繫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無我我所名蘭若。衣服臥具無繫著。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一切貪愛無所著。常居物外厭塵勞。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棄捨身命求佛道。能住寂靜無人聲。於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心無障礙皆成就。由是蘭若為根本。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行者身心無障礙。具足如是十勝利。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若欲速成一切智。乃至夢中莫捨離。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而能住於蘭若處。不久當坐寶華王。證得法身常樂果。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無量百千。初發心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時智光等。諸菩薩眾。得陀羅尼。具大神通。百萬人天。發菩提意。悟三解脫。
爾時如來。告諸大眾。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蘭若品第五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阿蘭若處。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捨離。阿蘭若處。是蘭若中。有多眾生。虎豹豺貌。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復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唯願世尊。為諸眾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於如來。清淨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演說。阿蘭若處。種種功德。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
如汝所說。阿蘭若處。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眾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
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識三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於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
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手取。
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捨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常作是念。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三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遶。七寶眷屬。四洲咸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
作是思惟。
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眾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三界。救度父母。
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為諸眾生。發弘誓願。
上根菩薩。發是願言。
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於露地。長坐不臥。
中根菩薩。發是願言。
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樹葉中。常坐不臥。
下根菩薩。發是願言。
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石室中。常坐不臥。
如是三根。出家菩薩。坐三種座。各作是念。
過去菩薩。坐於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蜜。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調伏。一切有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藥。微妙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恒沙三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
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於山林。坐三種座。鍊磨身心。經三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住阿蘭若離塵處。伏斷煩惱所知障。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以阿蘭若為舍宅。阿僧祇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入於深山修妙行。斷除二障生死因。當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修持萬行住空閑。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因修妙定起神通。阿蘭若處心無諍。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往來自在運神通。供養諸佛利群生。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了達諸法本來空。住阿蘭若菩提場。令眾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證會諸法如如性。盡大劫海利群生。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妙高山王納芥子。山王芥子不壞相。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以一妙音演說法。隨類眾生各得解。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應現十方諸國土。放光說法利群生。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動。覩相發心除邪見。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最初獻於微妙供。檀波羅蜜皆圓滿。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最後供養成檀義。永斷貧窮及八難。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未來諸佛臨涅槃。受佛付囑廣弘宣。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結集遺法度眾生。助於諸佛讚真乘。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難見難遇過優曇。若欲奉覲修供養。當住蘭若弘悲願。
眾寶之尊法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如人欲得常聽法。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發心弘正教。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捨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代於父母發誓願。入阿蘭若菩提場。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當來不墮八難中。如是有情發善心。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得道涅槃蘭若中。是故名為大道場。三乘聖眾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為度群生求聖道。自未成佛先度佗。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中根菩薩居葉中。下根菩薩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臥。
三世菩薩住蘭若。得陀羅尼自在力。今我誓同菩薩心。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入大圓寂由住處。菩薩起於金剛智。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眾生遊聚落。為求寂滅樂山林。萬行因滿果亦圓。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恒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訶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七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