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呬耶經卷上
大唐大興善寺。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三藏和尚奉。詔譯。
序品第一
我今當說。通攝一切。作曼荼羅。祕密次第。廣略大小。總在之經。
於諸佛部。曼荼羅中。無能勝明王。曼荼羅者。而為上首。
於蓮華部。曼荼羅中。善住明王。曼荼羅者。而為上首。
於金剛部。曼荼羅中。除避明王。曼荼羅者。而為上首。
我今都說。彼等三千五百。曼荼羅中。次第之法。是故應當。要此經法。而作一切。諸曼荼羅門。
阿闍梨相品第二
我今當說。阿闍梨相。廣解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淨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懼非人。辯才無礙。處眾無畏。聰明智惠。善解方法。調伏諸根。能覆歸者。
復有善巧。深信大乘。愛慕經典。普學祕密。真言行門。並明一切。曼荼羅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惡之相。普誦真言。及持都法。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頂。少欲知足。常行念誦。普於一切。阿闍梨所。皆請學問。於諸曼荼羅法。決擇無疑。恒樂供養。一切諸尊。及與師僧。惠施一切。貧窮困苦。明解大手印等。一切諸印。及善解畫。曼荼羅法。又明念誦。及供養法。具如是等。一切法事。學內外明已。作曼荼羅。
揀擇地相品第三
我今次說。地相善惡。應作不應作。曼荼羅處。
謂於高下。及有荊棘。碎髑髏片。近崖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鹹鹻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并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
於一切事。諸曼荼羅。於平正地。斷淨潤澤。離如前過。於東北方。其地少下。如是等處。作曼荼羅。入為吉祥。
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餘剩。當知好處。必得成就。
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己身。
復有其地。無有如前過。周邊有水。速得成就。無水不吉。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邊有樹。豐足花菓。枝葉欝茂。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為吉祥。地具諸德。周邊有樹。近有流水。此地最勝。
若作息災。當白色地。作曼荼羅。若作增益。於赤黃地。作曼荼羅。若作降伏。於黑色地。作曼荼羅。
於山頂上。或牛居之處。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或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曼荼羅法。
於恒河邊。或於蓮池。或於壇墠上。或於海邊。應作增益。曼荼羅事。
於其塚間。或於諸魔。跢羅天祠。或空閑處。或於空室。或於荒穢之處。應作降伏。曼荼羅事。
於八大塔。及與聖迹。或意樂處。或於清淨之處。或於山頂。如是等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
或於開敷。蓮華池中。鵝雁遊戲。側近之處。應作求財。及餘富貴。諸吉祥成就曼荼羅。
於高山上。或於山側。或於山谷。或於山峯。或於巖窟。如是等處。為成入修羅宮故。應作下等。金剛曼荼羅。
於龍池邊。或於山峯。或於神廟。如是之處。為欲碎伏。所著鬼魅之者。應作金剛鉤曼荼羅。
於大道衢上。或於制底。或於執金剛前。如是等處。為辟除著。毘那夜迦者故。應作軍荼利忿怒曼荼羅。
於八大塔。及大聖迹。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
於蓮華池邊。應作蓮華部中。善住等。諸勝上曼荼羅。
於山頂上。應作金剛部。避縛等。諸勝上曼荼羅。
已廣分別。如是等處。亦須分別。三種差別。或若不獲。如是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之處。
是故但應。於平正潤澤。於東北賒。側近水饒。及有樹林。意所樂處。離其地過。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
若於聖迹。牛所居處。於巖窟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窟上。并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壇墠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及誦真言。即成清淨。
或於作曼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真言。而作清淨。亦得成就。
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并與自身灌頂。曼荼羅者。勿須細揀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利枳利忿怒真言。持誦香水。洗灑其地。及灑亦淨。以為淨地。
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者。應以最勝佛頂真言。作淨地法。
若作蓮華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悉以濕嚩縛訶明。作淨地法。
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以軍荼利忿怒真言。作淨地法。
其最勝佛頂。濕縛縛訶。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為於本部咒。是其能辨諸事。是故於一切事。用此真言。一切事者。謂淨地法。及以護身。加被弟子。辟除諸難。清淨香等。於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說。應當用之。
從迦唎提迦月。毘舍迦滿月。於其中間。如法作曼荼羅。
若欲作辟除鬼魅。及避毘那夜迦。或得本尊進止。令作成就。如是等事。假使雨時。應作此等曼荼羅。
若作灌頂弟子。曼荼羅許。及傳法。并三摩耶。及與增益。最上成就。如是等曼荼羅。即依彼時。七箇月內。而作法事。或觀其國。及以時節。并有利益。或觀其時。無諸障難。具種種德。及弟子渴仰之心。縱於雨時。亦通許作曼荼羅。
作法之時。塗香及燒香飲食。燈明護摩。如是六種。縱不獲辦。自餘等物。必不應闕。此六種物。若闕卻損。相違上日。及以惡時。并以惡國。不依其法。必不應作。曼荼羅法。若強作者。當損無疑。
如上所說。七箇月中。當於黑白十五日。及十三日。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於此十種。吉祥之日。應作勝上曼荼羅。
縱於黑月十五日。及十三日。亦通作勝上曼荼羅。
若作佛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十五日。
若作蓮華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五日十日。及十五日。
若作金剛部中。入阿修羅宮。及猛利事法。并諸忿怒。曼荼羅者。當用前說黑月吉日。於誓跢羅月。及毘舍迦月。於此二月。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若辦須。供養等具。無闕少。或發大信之時。或欲作成就。及作上事。即當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觀其時。無諸障難。豐足諸華。及與供養。亦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阿闍梨。見其弟子。堪為法器。或久承仕稱尊意。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日月蝕時。或希奇異相現時。或於神通月內。如是等時。皆悉通作。大曼荼羅。
若作息災。曼荼羅者。於日沒時。起首而作法。
若作增益。曼荼羅者。於日出時。起首而作法。
若作降伏。曼荼羅者。於日午時。起首而作法。
然諸曼荼羅。皆於日沒之時。起首而作。明相未動。要須發遣。此名都作。一切曼荼羅法。或須本尊進止。或於本法作訖。或事相應。及日月蝕。并異相現。悉皆通作。
若違此時。作曼荼羅者。必不成就。但是一切。大曼荼羅。勿於晝日。起首而作。若晝日作。獲大苦惱。
於日沒時。應作事者。勿中夜作。違本時故。種種難起。自餘諸時。准此應知。於夜分時。諸事寂靜。作法有驗。是故於夜。應作三摩耶等。大曼荼羅。
又於日沒之時。諸天集會。觀視作法之處。加威彼人。是故於夜。作曼荼羅。於日沒時。如法起首。奉請諸尊。即來降赴。益於彼人。取其本時。依教而作。用好宿日。誠心奉請。諸尊即來降赴。成所求願。
於其月宿。直太白星。勿離訶娑婆羝。預直應作吉祥。及增益事。曼荼羅法。若作猛害。及降伏事。曼荼羅者。還取自餘。猛害曜直。作彼事法。於鬼宿直。取如是等。吉祥宿直。還作吉祥增益。曼荼羅法。
若作猛害。及降伏事。還取依彼。損害宿直。於其娑尾跢利須庾。微誓夜須庾。補瑟拏須庾。怛跛裟跛須庾。皤嚕醯儞須庾。娑跛須庾。蘇波怛羅須庾。皤嚕拏須庾。皤羅訶摩須庾。蘇迷藥須庾。忙揭羅須庾。楞比計沙拏須庾。鉢羅闍鉢底須庾。阿反濕尼須庾。味跢唎須庾。輸羅須庾。阿摩羅須庾。取如是等。吉祥須庾。還作吉祥。增益之事。若取惡直者。必不成就。
是故當取。吉祥時日。宿曜須庾。及觀徵祥。若善相現。方可起首。若不善者。即不應作。假使作其猛畏。及降伏事。還取好相。方可起首。何況吉祥事。不看相。隨其先相。即知成就。及不成就。是故慇懃。觀其徵相。方可作法。
淨地品第四
次說淨地之法。
作曼荼羅時。七日已前。往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子。供養地神及其地。方起掘地。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
是故。當除其地。骨石炭灰。樹根蟲窠。及瓦礫等。盡去令淨。次當細擣。其所堀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己還打。搥令平正。猶如手掌。次以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泥。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如是置寶。及淨治已。次應當作。是受持地法。
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辦事真言。持誦香水。於日沒時。用灑其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辦事真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辦事真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
召請品第五
次應作召請法。
一日已前。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衣而記以心。布置諸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說。飲食如法淨潔。意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喫其食。於日沒時。澡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淨。曼荼羅處。
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為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真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大尊等。亦為作如前。香曼荼羅。各以部心。真言奉請。加持諸香華。乃至飲食。而用供養。用部心真言。而作召請。
復取淨水。和其塗香。亦散名花。以香薰持誦。先須備具。優曇婆羅木。或阿修他木。取無病者。無蟲食。而作齒木。量十二指。非麁非細。以香水洗已。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纏花。
復以香塗。及燒香薰。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真言。誦數多遍。或七遍。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齊置。嚼其小頭。應須如法護身。及護弟子。并與其處。次第供養。然後用諸薪木。兩頭搵蘇。及胡麻和蘇護摩。次中但用。蘇作護摩。最後護摩酪飯。初杓碎伏難故。應作降伏護摩。次為自增益故。以部心真言。作增益護摩。然後以寂靜真言。作息災護摩。
揀擇弟子品第六
初應揀擇弟子。然後方可受持。謂族姓家生。清淨無畏。深樂正法。具信能忍。勇猛精進。心求大乘。不懷我慢。顏貌有相。盛年端正。具解諸論。智惠具足。正直調伏。能攝歸者。善言懷德。
其弟子等。具此相者。方可攝受。不具法則。諂曲猛害。恒麁惡語。撥無因果。常樂不善。愚癡我慢。無智多言。下賤家生。諸相不具。或加支分。極長極短。極肥極瘦。心懷破具。眼目常赤。面貌可畏。越分形色。支分不祥。復無善相。外相不順。內無德行。生於穢族。作惡業事。病疥無信。婬男婬女。耽酒博戲。極惡性行。其諸弟子。若有此相。必應遠離。
深信三寶。具律儀戒。深信大乘。應可攝受。身無過患。內懷諸德。無病族姓。具信大乘。堅持大願。具足如是之相。甚難可得。
是故。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深樂大乘。復求福德。應當攝受。如是弟子。若見渴仰此法。常勤念誦。善逝真言。假使身無善相。及見內無福德。亦應攝受。但四部眾。若具本戒。及信大乘。亦應攝受。
凡入曼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
一。謂成就真言故。二。謂滅罪獲福故。三。謂來生求果故。
若為來生求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現在。獲得安樂。
若為現在。求安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為未來果。入曼荼羅。即獲得二世。安樂果報。應所受持。弟子等數。或一。或三。或七。乃至二十五隻。不得雙取。更不得已上。
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懷怨心。不應攝受。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伏寂靜。於尊者所。有敬愛心。生善因者。如是弟子。方可攝取。
其召請日。遣弟子等。令喫乳粥。皆為一食。及受律儀。著新淨衣。皆令面向東坐。與弟子等。作召請法。先作護身。次受三歸。發菩提心。若已發者。重更憶念。以忿怒真言。持誦香水。各灑其頂。
復以手按其頂上。各誦七遍。以香塗手。復安心上。各持誦明王。真言七遍。輪王佛頂。一字真言。是其佛部明王。高頭大尊。十字真言。是蓮華部明王。𠹀婆忿怒。其彼真言。有吽發字。是金剛部明王。其軍荼利尊。通是三部明王。碎諸難故。密迹主說。
次復手按頂上。持辦辦事真言。還復灑水。以燒香薰。其欲灌頂。瓶置五穀等物。及著花枝。置少許水。以明王真言。持誦其瓶。奉獻閼伽。薰香召請。正作曼荼羅。
日三時。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灌頂。其弟子等。令面向北。坐次弟子。受與前辦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擲。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竪。應知得上成就。
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若向北者。及餘方橫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竪者。應知入修羅宮成就。
知其相已。其諸弟子。還如前坐。其阿闍梨。用辦事真言。持誦前所辦水。各取三掬。令與飲之。飲已然後。出外漱口。
次即更復供養。手執香爐。以至誠心。召請諸尊。初應持誦。曼荼羅主真言。應如是真言而召請。歸命某甲。明王大尊。
我今明日。以大慈悲。作曼荼羅。為愍弟子故。及為供養。諸大尊故。唯願諸尊。照知我心。而降加被。
一切如來。具諸佛大悲者。羅漢菩薩。諸真言主。諸天善神。及護世神。大威補多。及歸依佛。有天眼者。悉皆憶念。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羅。隨力供養。唯願諸尊等。憐愍弟子。及與我故。皆降於此。曼荼羅處。而作加被。
如是三請。至誠禮拜。以妙伽陀。讚嘆諸尊。然後發遣。分別吉祥。不吉祥相。
次即為諸弟子。廣說願欲。相應正法。然後教令。頭面向東。敷茅草臥。
天明起已。阿闍梨應問彼等。善不善夢。所謂夢見如來。具功德海。制底尊容。及見供養。或於僧所聞法。或餘人處聞法。或聞決擇法義。或見轉讀經典。或見僧眾。或見一僧。或共住及語。或見自出家。或見僧伽藍。或見尼僧。或見菩薩眾。或見父母。及諸兄弟。或見尊者。或見誦真言。及見真言。或受得明。或見成就。或受律儀。或見樹林江河。及海大山及島。
或見敬信。國王仙人。及婆羅門。或見豪富宰相。或見牛馬。犢子師子。及鹿吉祥鳥。或見得金。及諸珍寶。或見得地藏。種種財物。及淨衣服。或得諸穀。器杖花果。諸嚴身具。或食乳粥。
或見童男童女。端正婦人。或見交友。或見與共語。或蒙灌頂。或得軍持。或於陣得勝殺害怨敵。或見親情眷屬。集會一處。見諸天神。登山乘象及車輅。上高樓閣。
見諸希奇。異相之相。或作護摩。及諸善事。或見渡河。及超大坑。亦決惡賊。相撲叫喚。種種遊戲。作諸縱事。及諸吉祥善夢。或聞真言法則。或見節日。又見善人。或蒙讚嘆。又見向起首。作成就法。亦見他作。
如是等夢。應知吉祥。若反此相。即應棄捨。
若見善夢。准知成就。若見惡相。應知不成就。是故應棄。不善夢相。隨所見夢。上中下品。獲得成就。
准此應知。雖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真言。護摩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淨。以憐愍故。隨意將入。
蕤呬耶經卷上
大唐大興善寺。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三藏和尚奉。詔譯。
序品第一
我今當說。通攝一切。作曼荼羅。祕密次第。廣略大小。總在之經。
於諸佛部。曼荼羅中。無能勝明王。曼荼羅者。而為上首。
於蓮華部。曼荼羅中。善住明王。曼荼羅者。而為上首。
於金剛部。曼荼羅中。除避明王。曼荼羅者。而為上首。
我今都說。彼等三千五百。曼荼羅中。次第之法。是故應當。要此經法。而作一切。諸曼荼羅門。
阿闍梨相品第二
我今當說。阿闍梨相。廣解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淨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懼非人。辯才無礙。處眾無畏。聰明智惠。善解方法。調伏諸根。能覆歸者。
復有善巧。深信大乘。愛慕經典。普學祕密。真言行門。並明一切。曼荼羅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惡之相。普誦真言。及持都法。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頂。少欲知足。常行念誦。普於一切。阿闍梨所。皆請學問。於諸曼荼羅法。決擇無疑。恒樂供養。一切諸尊。及與師僧。惠施一切。貧窮困苦。明解大手印等。一切諸印。及善解畫。曼荼羅法。又明念誦。及供養法。具如是等。一切法事。學內外明已。作曼荼羅。
揀擇地相品第三
我今次說。地相善惡。應作不應作。曼荼羅處。
謂於高下。及有荊棘。碎髑髏片。近崖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鹹鹻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并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
於一切事。諸曼荼羅。於平正地。斷淨潤澤。離如前過。於東北方。其地少下。如是等處。作曼荼羅。入為吉祥。
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餘剩。當知好處。必得成就。
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己身。
復有其地。無有如前過。周邊有水。速得成就。無水不吉。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邊有樹。豐足花菓。枝葉欝茂。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為吉祥。地具諸德。周邊有樹。近有流水。此地最勝。
若作息災。當白色地。作曼荼羅。若作增益。於赤黃地。作曼荼羅。若作降伏。於黑色地。作曼荼羅。
於山頂上。或牛居之處。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或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曼荼羅法。
於恒河邊。或於蓮池。或於壇墠上。或於海邊。應作增益。曼荼羅事。
於其塚間。或於諸魔。跢羅天祠。或空閑處。或於空室。或於荒穢之處。應作降伏。曼荼羅事。
於八大塔。及與聖迹。或意樂處。或於清淨之處。或於山頂。如是等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
或於開敷。蓮華池中。鵝雁遊戲。側近之處。應作求財。及餘富貴。諸吉祥成就曼荼羅。
於高山上。或於山側。或於山谷。或於山峯。或於巖窟。如是等處。為成入修羅宮故。應作下等。金剛曼荼羅。
於龍池邊。或於山峯。或於神廟。如是之處。為欲碎伏。所著鬼魅之者。應作金剛鉤曼荼羅。
於大道衢上。或於制底。或於執金剛前。如是等處。為辟除著。毘那夜迦者故。應作軍荼利忿怒曼荼羅。
於八大塔。及大聖迹。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
於蓮華池邊。應作蓮華部中。善住等。諸勝上曼荼羅。
於山頂上。應作金剛部。避縛等。諸勝上曼荼羅。
已廣分別。如是等處。亦須分別。三種差別。或若不獲。如是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之處。
是故但應。於平正潤澤。於東北賒。側近水饒。及有樹林。意所樂處。離其地過。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
若於聖迹。牛所居處。於巖窟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窟上。并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壇墠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及誦真言。即成清淨。
或於作曼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真言。而作清淨。亦得成就。
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并與自身灌頂。曼荼羅者。勿須細揀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利枳利忿怒真言。持誦香水。洗灑其地。及灑亦淨。以為淨地。
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者。應以最勝佛頂真言。作淨地法。
若作蓮華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悉以濕嚩縛訶明。作淨地法。
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以軍荼利忿怒真言。作淨地法。
其最勝佛頂。濕縛縛訶。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為於本部咒。是其能辨諸事。是故於一切事。用此真言。一切事者。謂淨地法。及以護身。加被弟子。辟除諸難。清淨香等。於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說。應當用之。
從迦唎提迦月。毘舍迦滿月。於其中間。如法作曼荼羅。
若欲作辟除鬼魅。及避毘那夜迦。或得本尊進止。令作成就。如是等事。假使雨時。應作此等曼荼羅。
若作灌頂弟子。曼荼羅許。及傳法。并三摩耶。及與增益。最上成就。如是等曼荼羅。即依彼時。七箇月內。而作法事。或觀其國。及以時節。并有利益。或觀其時。無諸障難。具種種德。及弟子渴仰之心。縱於雨時。亦通許作曼荼羅。
作法之時。塗香及燒香飲食。燈明護摩。如是六種。縱不獲辦。自餘等物。必不應闕。此六種物。若闕卻損。相違上日。及以惡時。并以惡國。不依其法。必不應作。曼荼羅法。若強作者。當損無疑。
如上所說。七箇月中。當於黑白十五日。及十三日。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於此十種。吉祥之日。應作勝上曼荼羅。
縱於黑月十五日。及十三日。亦通作勝上曼荼羅。
若作佛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十五日。
若作蓮華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五日十日。及十五日。
若作金剛部中。入阿修羅宮。及猛利事法。并諸忿怒。曼荼羅者。當用前說黑月吉日。於誓跢羅月。及毘舍迦月。於此二月。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若辦須。供養等具。無闕少。或發大信之時。或欲作成就。及作上事。即當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觀其時。無諸障難。豐足諸華。及與供養。亦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阿闍梨。見其弟子。堪為法器。或久承仕稱尊意。應作摩訶曼荼羅。
或日月蝕時。或希奇異相現時。或於神通月內。如是等時。皆悉通作。大曼荼羅。
若作息災。曼荼羅者。於日沒時。起首而作法。
若作增益。曼荼羅者。於日出時。起首而作法。
若作降伏。曼荼羅者。於日午時。起首而作法。
然諸曼荼羅。皆於日沒之時。起首而作。明相未動。要須發遣。此名都作。一切曼荼羅法。或須本尊進止。或於本法作訖。或事相應。及日月蝕。并異相現。悉皆通作。
若違此時。作曼荼羅者。必不成就。但是一切。大曼荼羅。勿於晝日。起首而作。若晝日作。獲大苦惱。
於日沒時。應作事者。勿中夜作。違本時故。種種難起。自餘諸時。准此應知。於夜分時。諸事寂靜。作法有驗。是故於夜。應作三摩耶等。大曼荼羅。
又於日沒之時。諸天集會。觀視作法之處。加威彼人。是故於夜。作曼荼羅。於日沒時。如法起首。奉請諸尊。即來降赴。益於彼人。取其本時。依教而作。用好宿日。誠心奉請。諸尊即來降赴。成所求願。
於其月宿。直太白星。勿離訶娑婆羝。預直應作吉祥。及增益事。曼荼羅法。若作猛害。及降伏事。曼荼羅者。還取自餘。猛害曜直。作彼事法。於鬼宿直。取如是等。吉祥宿直。還作吉祥增益。曼荼羅法。
若作猛害。及降伏事。還取依彼。損害宿直。於其娑尾跢利須庾。微誓夜須庾。補瑟拏須庾。怛跛裟跛須庾。皤嚕醯儞須庾。娑跛須庾。蘇波怛羅須庾。皤嚕拏須庾。皤羅訶摩須庾。蘇迷藥須庾。忙揭羅須庾。楞比計沙拏須庾。鉢羅闍鉢底須庾。阿反濕尼須庾。味跢唎須庾。輸羅須庾。阿摩羅須庾。取如是等。吉祥須庾。還作吉祥。增益之事。若取惡直者。必不成就。
是故當取。吉祥時日。宿曜須庾。及觀徵祥。若善相現。方可起首。若不善者。即不應作。假使作其猛畏。及降伏事。還取好相。方可起首。何況吉祥事。不看相。隨其先相。即知成就。及不成就。是故慇懃。觀其徵相。方可作法。
淨地品第四
次說淨地之法。
作曼荼羅時。七日已前。往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子。供養地神及其地。方起掘地。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
是故。當除其地。骨石炭灰。樹根蟲窠。及瓦礫等。盡去令淨。次當細擣。其所堀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己還打。搥令平正。猶如手掌。次以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泥。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如是置寶。及淨治已。次應當作。是受持地法。
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辦事真言。持誦香水。於日沒時。用灑其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辦事真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辦事真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
召請品第五
次應作召請法。
一日已前。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衣而記以心。布置諸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說。飲食如法淨潔。意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喫其食。於日沒時。澡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淨。曼荼羅處。
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為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真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大尊等。亦為作如前。香曼荼羅。各以部心。真言奉請。加持諸香華。乃至飲食。而用供養。用部心真言。而作召請。
復取淨水。和其塗香。亦散名花。以香薰持誦。先須備具。優曇婆羅木。或阿修他木。取無病者。無蟲食。而作齒木。量十二指。非麁非細。以香水洗已。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纏花。
復以香塗。及燒香薰。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真言。誦數多遍。或七遍。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齊置。嚼其小頭。應須如法護身。及護弟子。并與其處。次第供養。然後用諸薪木。兩頭搵蘇。及胡麻和蘇護摩。次中但用。蘇作護摩。最後護摩酪飯。初杓碎伏難故。應作降伏護摩。次為自增益故。以部心真言。作增益護摩。然後以寂靜真言。作息災護摩。
揀擇弟子品第六
初應揀擇弟子。然後方可受持。謂族姓家生。清淨無畏。深樂正法。具信能忍。勇猛精進。心求大乘。不懷我慢。顏貌有相。盛年端正。具解諸論。智惠具足。正直調伏。能攝歸者。善言懷德。
其弟子等。具此相者。方可攝受。不具法則。諂曲猛害。恒麁惡語。撥無因果。常樂不善。愚癡我慢。無智多言。下賤家生。諸相不具。或加支分。極長極短。極肥極瘦。心懷破具。眼目常赤。面貌可畏。越分形色。支分不祥。復無善相。外相不順。內無德行。生於穢族。作惡業事。病疥無信。婬男婬女。耽酒博戲。極惡性行。其諸弟子。若有此相。必應遠離。
深信三寶。具律儀戒。深信大乘。應可攝受。身無過患。內懷諸德。無病族姓。具信大乘。堅持大願。具足如是之相。甚難可得。
是故。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深樂大乘。復求福德。應當攝受。如是弟子。若見渴仰此法。常勤念誦。善逝真言。假使身無善相。及見內無福德。亦應攝受。但四部眾。若具本戒。及信大乘。亦應攝受。
凡入曼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
一。謂成就真言故。二。謂滅罪獲福故。三。謂來生求果故。
若為來生求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現在。獲得安樂。
若為現在。求安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為未來果。入曼荼羅。即獲得二世。安樂果報。應所受持。弟子等數。或一。或三。或七。乃至二十五隻。不得雙取。更不得已上。
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懷怨心。不應攝受。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伏寂靜。於尊者所。有敬愛心。生善因者。如是弟子。方可攝取。
其召請日。遣弟子等。令喫乳粥。皆為一食。及受律儀。著新淨衣。皆令面向東坐。與弟子等。作召請法。先作護身。次受三歸。發菩提心。若已發者。重更憶念。以忿怒真言。持誦香水。各灑其頂。
復以手按其頂上。各誦七遍。以香塗手。復安心上。各持誦明王。真言七遍。輪王佛頂。一字真言。是其佛部明王。高頭大尊。十字真言。是蓮華部明王。𠹀婆忿怒。其彼真言。有吽發字。是金剛部明王。其軍荼利尊。通是三部明王。碎諸難故。密迹主說。
次復手按頂上。持辦辦事真言。還復灑水。以燒香薰。其欲灌頂。瓶置五穀等物。及著花枝。置少許水。以明王真言。持誦其瓶。奉獻閼伽。薰香召請。正作曼荼羅。
日三時。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灌頂。其弟子等。令面向北。坐次弟子。受與前辦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擲。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竪。應知得上成就。
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若向北者。及餘方橫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竪者。應知入修羅宮成就。
知其相已。其諸弟子。還如前坐。其阿闍梨。用辦事真言。持誦前所辦水。各取三掬。令與飲之。飲已然後。出外漱口。
次即更復供養。手執香爐。以至誠心。召請諸尊。初應持誦。曼荼羅主真言。應如是真言而召請。歸命某甲。明王大尊。
我今明日。以大慈悲。作曼荼羅。為愍弟子故。及為供養。諸大尊故。唯願諸尊。照知我心。而降加被。
一切如來。具諸佛大悲者。羅漢菩薩。諸真言主。諸天善神。及護世神。大威補多。及歸依佛。有天眼者。悉皆憶念。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羅。隨力供養。唯願諸尊等。憐愍弟子。及與我故。皆降於此。曼荼羅處。而作加被。
如是三請。至誠禮拜。以妙伽陀。讚嘆諸尊。然後發遣。分別吉祥。不吉祥相。
次即為諸弟子。廣說願欲。相應正法。然後教令。頭面向東。敷茅草臥。
天明起已。阿闍梨應問彼等。善不善夢。所謂夢見如來。具功德海。制底尊容。及見供養。或於僧所聞法。或餘人處聞法。或聞決擇法義。或見轉讀經典。或見僧眾。或見一僧。或共住及語。或見自出家。或見僧伽藍。或見尼僧。或見菩薩眾。或見父母。及諸兄弟。或見尊者。或見誦真言。及見真言。或受得明。或見成就。或受律儀。或見樹林江河。及海大山及島。
或見敬信。國王仙人。及婆羅門。或見豪富宰相。或見牛馬。犢子師子。及鹿吉祥鳥。或見得金。及諸珍寶。或見得地藏。種種財物。及淨衣服。或得諸穀。器杖花果。諸嚴身具。或食乳粥。
或見童男童女。端正婦人。或見交友。或見與共語。或蒙灌頂。或得軍持。或於陣得勝殺害怨敵。或見親情眷屬。集會一處。見諸天神。登山乘象及車輅。上高樓閣。
見諸希奇。異相之相。或作護摩。及諸善事。或見渡河。及超大坑。亦決惡賊。相撲叫喚。種種遊戲。作諸縱事。及諸吉祥善夢。或聞真言法則。或見節日。又見善人。或蒙讚嘆。又見向起首。作成就法。亦見他作。
如是等夢。應知吉祥。若反此相。即應棄捨。
若見善夢。准知成就。若見惡相。應知不成就。是故應棄。不善夢相。隨所見夢。上中下品。獲得成就。
准此應知。雖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真言。護摩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淨。以憐愍故。隨意將入。
蕤呬耶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