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同性經卷上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在。大摩羅耶精妙山頂。摩訶園林華池。沼邊大持咒神。所居止處。人不能行。最得道者。所居之處。共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摩訶聲聞。所作已辦。已過一切。凡夫之地。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阿說示。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揵連。與如是等。諸大聲聞。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皆大菩薩。悉得一切。菩薩三昧。陀羅尼行。一切已住。諸菩薩地。
其名曰。聖者彌勒菩薩摩訶薩。大意菩薩摩訶薩。益意菩薩摩訶薩。堅意菩薩摩訶薩。定意菩薩摩訶薩。無盡意菩薩摩訶薩。無邊意菩薩摩訶薩。海意菩薩摩訶薩。正定意菩薩摩訶薩。淨意菩薩摩訶薩。智意菩薩摩訶薩。如是等一切。各各佛剎。已得受記。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故。
復有最上最勝。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并持咒神。及非人等。種種形容。天冠衣服。執持器杖。并諸幢蓋。及諸鬼神。仙人眾等。皆來集坐。為欲聽法。
爾時世尊。眾如大海。前後圍繞。有所說法。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廣說。清淨梵行。
爾時楞伽大城之中。有羅剎王。名毘毘沙那。治化於彼。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聞佛今住。大摩羅耶精妙山頂。摩訶園林華池。沼邊大持咒神。所居之處。人不能行。最得道處。與千二百五十比丘。現說梵行。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生念言。
如來名字。世間希有。如優曇華。於無數時。乃一得聞。何況值佛。我於是中。無量無數。時不得聞法。猶如盲龜。遇浮木孔。是中諸佛。及以佛法。入佛境界。證佛道者。如是之事。倍復最難。我若齎持。多諸珍寶。及真珠貫。無量香華。末香塗香。華冠衣服。寶幢幡蓋。并及繒束。音樂歌讚。與我眷屬。往詣佛所。到佛所已。以此種種。供養之具。供養如來。欲問正法。報我一生。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普皆宣告。諸羅剎眾。
汝等可共。同心和合。捉持豐足。勝妙金銀。摩尼寶珠。珂玉琉璃。珊瑚馬瑙。真珠瓔珞。并赤真珠。種種精妙。無量香華。作諸音樂。及以歌讚。須向佛所。如來法王。三界最勝。無上福聚。具足眾相。一切智見。無上福田。我等向彼。持此供具。以用供養。
所以者何。於無數時。值佛出世。得見佛難。離八難難。聞三寶難。
作此念已。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於其眾中。說偈告言。
無量無數時。
佛乃現世間。
欲離於八難。
復經無量世。
百千億劫中。
希逢於世尊。
譬如優曇華。
無數時乃出。
地獄與畜生。
最苦餓鬼道。
往來於六趣。
展轉如車輪。
令此眾生類。
離諸八難厄。
利益眾生故。
故出世間燈。
智日光所照。
能破無明盲。
相隨至彼處。
供養無上尊。
教天人世中。
供養獲大果。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說此偈已。佛神力故。於虛空中。放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網。遍照楞伽大城。照已。毘毘沙那。及一切羅剎眾。皆悉踊躍。
爾時彼大光明焰中。演出甚深。法相之偈。
諸法本寂空無我。
眾生初中後叵得。
譬如虛幻夢泡焰。
霧電水沫旋火輪。
世諦緣法悉非真。
無明愛根世間現。
真觀無愛及無明。
諸法如空淨叵說。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聞彼光明網中。演出如是。法相偈已。即得甚深。無我法忍。彼羅剎眾中。或得忍者。或有發於。菩提心者。或有發順忍者。有實見者。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於佛法中。明了無疑。既著菩提。堅鉀鎧已。復發此願。而說偈言。
天人及與阿修羅。
一切梵王上天眾。
如此無上最妙法。
彼等未曾得覺見。
我應未來得斯法。
具足一切無礙智。
此世界中成佛道。
度脫無量億眾生。
演說諸佛微妙法。
最勝無漏八聖道。
令我所作無邊智。
三十二相莊嚴身。
若有精勤行善行。
及佛功德行滿足。
利益眾生脫怖畏。
持諸功德滅有塵。
面如日月淨光明。
於三界中得作佛。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即隨其意應念。出生種種。精妙華香。塗香末香。華冠衣服。寶幢幡蓋。摩尼繒束。真珠瓔珞。作諸伎樂。擊掌歌讚。妙聲遍滿。讚歎如來。功德相好。持如是等。諸供養具。與其眷屬。於虛空中。如鵝王行。來向佛所。至佛所已。從空而下。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與眷屬俱。向佛合掌。接世尊足。頂禮百遍。禮拜訖已。遶佛三匝。乃至千匝。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於佛所。五體投地。如斫樹倒。復說此言。
南無無量功德莊嚴。最上法身師子丈夫。三界最勝。世尊釋迦牟尼。至真。等正覺。
出此語已。即起合掌。於世尊前。說偈讚歎。
昔世億生轉精事。
難行苦行求菩提。
布施飲食及衣乘。
億數七珍與乞者。
不思議劫無悔悋。
捨國聚落及臣民。
王宮莊嚴寶豐滿。
億劫難捨皆能捨。
昔名王子須大拏。
於山林中施妻子。
前捨自身救產虎。
割其身肉濟窮鴿。
挑眼施盲婆羅門。
於彼生中無怨恨。
施頭為求菩提因。
心於索者常歡喜。
為護戒品長清淨。
不犯聖行順無為。
不斷生命盜他物。
常順梵行世無妬。
離於飲酒不妄語。
護諸眾生如己身。
昔不兩舌諸惡言。
亦無瞋恚說綺語。
世尊離邪常調順。
於前眾生無惱觸。
功德如意離邪見。
供養三寶無壞心。
出家無垢除五欲。
依順佛戒解脫行。
前行忍辱受諸苦。
誹謗毀訾及困責。
往昔所受諸苦痛。
為眾生故無恨心。
若在佛邊起殺惱。
於彼慈心視如子。
佛生於世常修忍。
解脫億數苦眾生。
如來往昔求道時。
作大仙人名曰忍。
彼所生中被割截。
忍痛於王無害心。
為彼國王及夫人。
演說白法令歡喜。
不思億劫常精進。
懈怠邪意狹劣除。
昔諸苦行皆能忍。
廣大精進覺菩提。
經行不睡亦無乏。
尊重供養無量佛。
眾生所須常隨順。
熏修成佛無上法。
昔行禪定為伏心。
已善四禪無色定。
三昧念五神通力。
往昔行滿無漏禪。
如來智慧滿無漏。
知法如幻悉虛假。
無我眾生命及人。
煩惱網纏因業轉。
欲界不淨四種惑。
眾生煩惱界本淨。
既知實淨眾生本。
得具六種波羅蜜。
誰能說此智方便。
勤求無盡佛福聚。
發勝三業向如來。
來世得佛我頂禮。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說此偈已。復以無量。種種最妙。及以香華。末香塗香。華冠衣服。寶幢幡蓋。音樂歌詠。讚歎如來。尊重恭敬。具足承事。供養於佛。并諸聲聞。大菩薩眾。彼羅剎眾。亦復如是。如法發起。供養如來。稱可佛意。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供養訖已。白佛言。
世尊。我今有疑。欲問如來。至真。等正覺。唯願世尊。為我開解。
說此語已。
佛告楞伽王言。
楞伽王。吾常開汝。問佛所疑。隨汝意樂。當為解說。令心歡喜。
時楞伽王。得開許已。白佛言。
世尊。眾生眾生者。世尊。以何義故。名為眾生。
佛言。
楞伽王。眾生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又眾生者。猶如束竹。緣業故報。緣業得果。我。人。眾生。壽命。畜養。眾數。知者。見者。作者。觸者。受者。是名眾生。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彼眾生者。以何為本。依何而住。以何為因。
佛言。
楞伽王。此眾生者。無明為本。依愛而住。以業為因。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業有幾種。
佛言。
業有三種。何等為三。身口意業。
復有三相。淨。不淨。非淨非不淨。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眾生。捨此壽命。受彼壽命。捨此故身。受彼新身。
佛言。
楞伽王。眾生捨此身已。業風力吹。移識將去。自所造業。而受其果。若善及不善。非善非不善。眾生如此。造業行者。即於彼處。而受新身。或受卵生。或受濕生。或受胎生。或受化生。皆是一切。業風所造。而業亦不。自知所造。各自受報。
楞伽王。眾生如是。捨此身命。受彼新身。
楞伽王言。
世尊。眾生捨此身命。未受彼身。於其中間。識停何處。
佛言。
楞伽王。於汝意云何。田中種子。至生牙時。為當子先滅已。然後牙生。為當其牙先生。然後子滅。為當唯子滅時。其牙即生。
毘毘沙那王言。
不也。世尊。
佛言。
楞伽王。是義云何。
楞伽王言。
世尊。其子若滅。其牙即生。非先子滅。然後牙生。非先生牙。然後子滅。
佛言。
如是。楞伽王。非識先滅。後識方生。
楞伽王。亦非先生前識。後識方滅。
楞伽王。唯後識滅。前識即生。
楞伽王。如步屈蟲。先安頭足。次後足隨。其形屈伸。間無斷絕。
如是如是。楞伽王。此之神識。見前有中。生處了已。識即令移。託就於彼。間無斷絕。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若如是者。無中陰耶。
佛言。
楞伽王。一種眾生。卵生是也。捨此身已。入於卵中。而是神識。業風所捉。停住卵中。昏鈍不覺。及至覆成。識方覺了。當知彼卵。已為熟也。
何以故。卵生眾生。法如是故。未成熟時。不覺不了。
所以者何。為業力故。
楞伽王。復有眾生。福力純厚。得於轉輪王家作子。而彼在胎。不為胎污。亦不與胎。不淨共住。亦不污染。
楞伽王。其轉輪王。所生子者。多受化生。設受胎者。初入胎中。結子已成。及生出後。破膜出身。
楞伽王。是因緣故。說有中陰。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眾生神識。為當幾大。為作何色。
佛言。
楞伽王。眾生神識無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
毘毘沙那言。
世尊。識相如此。無有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者。豈非斷絕。
佛言。
楞伽王。吾今問汝。隨汝意答。當為汝說。
楞伽王。譬如大王。在宮殿中。或高樓上。婇女圍遶。安樂坐時。著種種衣。及諸瓔珞。時大園林。阿輸歌樹。種種雜華。莊嚴精麗。其園在處。有細軟風。或大駃風。吹彼園林。阿輸歌樹。眾華香氣。至王所者。王聞之不。
毘毘沙那白言。
世尊。我聞此香。
佛言。
楞伽王。汝聞此香。分別知不。
王言。
世尊。我能得知。
佛言。
楞伽王。此華香氣。王言知者。見大小耶。定作何色。
楞伽王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此香氣相。無色無現。無礙無相。無定處。不可說。是故不見。大小形色。
佛言。
楞伽王。於意云何。若不見彼。香氣大小。非斷絕相耶。
毘毘沙那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若此眾香。是斷相者。無人得聞。
佛言。
如是如是。楞伽王。識相亦爾。應如是見。
楞伽王。若識斷相。則無生死。而可得知。如是楞伽王。識相清淨。唯是無明貪愛。習氣業等。諸客煩惱。之所覆障。
楞伽王。譬如清淨。虛空之界。唯有四種。客塵污染。何等為四。所謂。烟雲塵霧。
楞伽王。識相如是。本清淨故。無邊。不可捉。無有色染。唯是諸客煩惱。之所覆染。
所以者何。楞伽王。若正觀時。不得眾生。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畜養。無人。無眾生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
楞伽王。若正觀時。無有分別。而可得者。
楞伽王。諸法和合。無有實相。汝雖得是。眾生實相。亦莫捨此。生有曠野。云何名得。眾生實相。所謂得彼。大智同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眾生業力自迴轉。
不得八聖最上道。
若離諸業證無漏。
行無上行利眾生。
時毘毘沙那言。
世尊。有無量恒河沙等眾生。於此三界。稠林有海。到彼岸者。復欲到者。有證聲聞法者。有證緣覺法者。亦有若干。已證無上。大智同性者。於未來世。亦有無量無邊。不可數。阿僧祇。過是數。恒河沙等眾生。乘此三乘。各各別乘。得入涅槃。而眾生界。無增無減。如是世尊。我知如是。心生厭惓。
佛言。
楞伽王。汝莫於此。生厭惓想。
所以者何。諸眾生界。前後不可盡故。虛空界。法界亦爾。
是故楞伽王。諸眾生界。不可言說。以是得知。不增不減。如是三界稠林。有為海中。已得度者。當欲度者。而眾生界。亦不增減。
楞伽王。譬如虛空界。不增不減。無前無後。亦無中間。是故虛空。不可得知。遍一切處。無礙無憂。無作無想。
如是如是。楞伽王。非眾生界。有初中後。求之可得。
楞伽王。唯有已得。聖法同性。是名盡於。眾生界耳。而有為道。不盡不滅。
楞伽王。亦不離彼。有解脫道。
何以故。是眾生界。法如此故。是故無初。無中無後。
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眾生有為行海。相貌何似。
佛言。
楞伽王。眾生有為行海。猶如大海。
復問佛言。
世尊。諸佛之法。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諸佛之法。猶如船舶。
復問佛言。
世尊。出家比丘。受具戒法。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出家比丘。受具戒法。似治生人。乘於船舶。
復問佛言。
世尊。如世尊說。依佛戒法。具足奉行。無毀破者。復似何等。
佛言。
持戒精進。受法知足。似治生人。乘堅牢船。成就具足。
楞伽王。有能如佛。所說戒法。不破不犯。具足行者。亦復如是。
復問佛言。
世尊。善知識者。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善知識者。猶如船師。
復問佛言。
世尊。勤行八聖道。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勤行八聖道者。似正疾風。吹於船舶。
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禪定三昧。及諸神通。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神通三昧。猶如寶國。
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七菩提分。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七菩提分。猶如七種寶性。
復問佛言。
世尊。得七菩提分。證大乘同性者。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得七菩提分。證大乘同性者。譬如值得。七種寶性。巨富貨賄。稱意滿足。善哉善出家者。於我法中。證於無礙。無上佛果。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觀察諸有苦。
自苦眾生苦。
亦捨諸有縛。
我法中出家。
即名為佛子。
眾中最大德。
勤苦如法行。
當得為世尊。
爾時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若有眾生。於佛法中。得出家已。不能持戒。或有犯戒。或有破戒。犯欲行者。或有脫於法服。捨戒還俗。
世尊。如是癡人。譬如何等。
佛言。
楞伽王。若有眾生。於我法中。得出家已。受於戒法。作諸毀犯。是癡人輩。多墮惡道。如治生人。在大海中。船舶破壞。沒命於水。
毘毘沙那言。
世尊。若有破戒犯戒。犯欲行者。復說我行。精進梵行。
復有捐棄法服。捨戒還俗。彼一種人。命終亡已。或生好處。彼似何等。
佛言。
如治生人。於大海中。船舶破壞。沒溺水中。或有得船板者。或有得死屍者。或有自力浮者。
楞伽王。是治生人。得船板者。因風力吹。得至洲島。捉死屍者。海波所推。漸到彼岸。
何以故。大海之法。不宿死屍。若其自力。能浮得度。隨意所至。此是海神。慈悲濟彼。
如是如是。楞伽王。若我法中。得出家者。不能依戒。如法護持。若捨戒法。著於俗服。得生善處者。或因我邊。得正信者。或復內淨。或雖破戒。恒有慈行。或有精進。
是故楞伽王。雖是破戒。及還俗者。還因我法。得生善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往昔已作多罪業。
無邊千億世生中。
發露懺悔更不造。
滅無增長故清淨。
時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凡有幾種。助菩提法。
佛言。
楞伽王。有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何者名為。三十七品。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及八聖道。
楞伽王。是名三十七品助菩提法。
復問佛言。
世尊。解脫門者。為有幾許。
佛言。
楞伽王。有三解脫門。何者為三。所謂。空。無相。無願。
復問佛言。
世尊。須念何法。
佛言。
念厭滅入涅槃。
復問佛言。
世尊。諸對治法。凡有幾許。
佛言。
楞伽王。總而言之。三種對治。何者為三。謂貪欲心者。不淨觀。瞋恚心者。慈悲觀。愚癡心者。因緣觀。是名三種。對治之法。
復問佛言。
世尊。幾許巧能。應須念持。
佛言。
楞伽王。須念持者。巧知陰。巧知界。巧知入。巧知方便。
復問佛言。
世尊。須作何觀。
佛言。
楞伽王。須觀甚深。十二因緣。及四聖諦。因果證等。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復更圍遶。世尊三匝。以諸雜色。七寶之華。散於佛上。散已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驚歎如來。而說偈言。
云何菩薩諸聖行。
生精進意利世間。
施戒忍辱及精進。
發最上意為菩提。
求彼無漏智慧時。
攝化多億諸眾生。
眾寶莊嚴無濁垢。
精妙剎中得成佛。
爾時世尊。告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善哉善哉。楞伽王。汝能諮問。如來此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解說。
楞伽王。菩薩摩訶薩。常須行六波羅蜜。於一切眾生邊。不生惡心。
楞伽王。菩薩行如是法時。不減不少。於諸佛法。常得增長。亦不染著。世間之法。攝受教化。無量眾生。亦能清淨。如來剎土。復能具得。大智同性。於佛法中。無障無礙。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白佛言。
世尊。云何修行。云何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放捨憍慢。貢高嫉妬。常行四種。清淨梵行。歡喜普為。一切眾生。恒行正真。須捨殺盜。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飲酒婬妷。莫使暫忘。菩提之心。意樂勤行。六波羅蜜。所作恒為。安樂眾生。於有為中。心常寂靜。欲度有海。多諸怖畏。汝當正觀。三界眾生。令得度脫。
復次楞伽王。汝若欲求。菩提之者。須如是知。言菩提者。但有名字言語。謂菩提耳。
何以故。楞伽王。無有是菩提。無根是菩提。無住是菩提。無垢是菩提。無塵是菩提。無我是菩提。不可捉是菩提。無色是菩提。無形是菩提。無此是菩提。無彼是菩提。無憂是菩提。無惱是菩提。無著是菩提。無染是菩提。無邊是菩提。無為是菩提。無濁是菩提。已過一切根是菩提。除一切憶想念是菩提。已過一切有行是菩提。無底是菩提。難知是菩提。甚深是菩提。無字是菩提。無相是菩提。寂靜是菩提。清淨是菩提。無上是菩提。無譬喻是菩提。無求是菩提。無斷是菩提。不壞是菩提。無破是菩提。無思惟是菩提。無物是菩提。無為是菩提。無見是菩提。無害是菩提。無明是菩提。無流注是菩提。常住是菩提。虛空是菩提。無等等是菩提。不可說是菩提。
楞伽王。欲求菩提者。若不求法。是求菩提。
何以故。楞伽王。若無有著。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無我相。眾生相。命相。人相。畜養相。眾數相。作相。受相。知相。見相。乃可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世諦相者。不執著法。不執著陰界。乃至不執著。諸佛菩薩。乃可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楞伽王。無所執著。即是菩提。若不執著物。若不執著常。若不執著斷者。於未來世。證成菩提。
所以者何。楞伽王。一切諸法。後際滅故。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得知。一切世諦法耶。
佛言。
楞伽王。知一切世諦法。如幻如化。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乾闥婆城。一切世諦法。應如是知。如是覺。如是觀。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得菩薩三昧。名無等等法光明智相。得陀羅尼。名一切巧音。
得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三昧陀羅尼已。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白佛言。
世尊。我今得此。三昧陀羅尼已。覺知一切。世諦之法。
佛言。
楞伽王。云何覺知。
毘毘沙那言。
世尊。一切世諦之法。如夢如幻。如響聲等。如山水駃。如水中月。如風吹空華。如秋雲起。如珠光明。如燈焰火。如華上露。如揵闥婆城。如水上泡。如虹如焰。
世尊。我已覺知。世諦諸法。現皆無常。
爾時世尊。即放頂上。百千億那由他。種種妙色光明。所謂。青黃赤白。紅紫頗梨。及金等色。普照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剎土。既遍照已。還入頂上。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說偈問言。
佛上妙德非無因。
開放清淨光明網。
今意精妙覺發誰。
放百光網願佛說。
佛告目犍連言。
汝見此毘毘沙那楞伽王。在於我前。合掌正立。以此廣大。供養之具。用供養我。及聲聞眾。諸菩薩眾。因此功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
目犍連言。
世尊。我見。世尊。我見。
佛言。
目犍連。是毘毘沙那楞伽王。從我已去。乃至當欲。供養承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過是已後。彼身功德。本力具足。有世界名蓮華城。彼有世尊。號蓮華功德相震聲威王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現在彼住。遊行說法。彼佛如來。壽命無量。世界清淨。此毘毘沙那楞伽王。化生彼剎。生彼中已。即得菩薩。歡喜之地。如是乃至。得菩薩十地。過無量劫數已。於後生此。娑婆世界。當得成佛。號曰善妙震聲。金威善淨光明。現功德寶蓋。莊嚴頂相。毘盧遮那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最後生。彼世界者。名電寶冠。除諸山阜。坑坎崖坂。土石糞穢。無有女身。及惡道等。而彼佛剎清淨。勝彼現在。阿彌陀如來佛剎。諸菩薩眾。充滿彼國。劫名善觀明。彼佛如來。壽命無量。
目犍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微笑。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以為法故。歡喜踊躍。遍體戰慄。飛上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說此偈言。
一切諸法空如夢。
清淨非有同虛空。
我及無我悉皆無。
我知如化如電光。
眾生有中自生滅。
諦求一法不可得。
初中後等無所有。
畜養眾生命亦然。
眾生隨業得果報。
有中展轉不休息。
若行如此菩提行。
得知諸法體皆空。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說是偈已。從空中下。遶佛三匝。遶三匝已。蒙佛威神。卻坐一面。
時海眾中。或有天龍。阿修羅等。證法得果者。或有夜叉羅剎。發菩提心者。或有緊那羅。摩睺羅伽。於諸佛法。得無疑者。或有迦樓羅。乾闥婆。及咒神等。得陀羅尼。證法得果。於一切法。得不退轉者。即時大地震動。自然光明。遍滿佛剎。乃至大小。鐵圍山間。普皆明照。一切惡道。諸苦悉除。上虛空中。雨諸天華。響擊天鼓。叫嘯等聲。并諸衣服。空中舒卷。自然顯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觀其自眾。如是告言。
汝等一切。相與和合。來向世尊。生恭敬心。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彼無量。百千羅剎。相與和合。向佛合掌。白言。
世尊。我等聚集。相與和合。從今已去。歸依於佛。及以法僧。發菩提心。
世尊。我等從今已去。行大乘行。如來證知。
世尊。我等於未來世。在此娑婆剎中。得成正覺。定斷惡業。為無上尊。為一切眾生。作利益故。
佛言。
善哉善哉。汝等若能。發菩提心者。汝等當行。四種善法。凡善行者。行此四法。得不忘彼。菩提之心。何等為四。
一者。所有願行。不違不失。二者。於諸眾生。常行慈心。三者。一日三時。供養三寶。晝夜不絕。四者。不願聲聞。辟支佛果。
此為汝等。四法具足。不忘失彼。菩提之心。
爾時海龍王。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白佛。
世尊。毘毘沙那楞伽王。往昔造何善根。乃能如是。廣供養具。供養於佛。及無數聲聞。菩薩眾等。供養訖已。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已。證不退轉。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作是語已。佛告海龍王言。
龍王。往昔過無量。阿僧祇劫數時。彼有佛號。大悲所生智相幢如來。至真。等正覺。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彼如來。亦還生此。娑婆世界。五濁世中。而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於眾生中。演說分別。三乘之法。
龍王。時彼如來。亦還住此。摩羅耶山頂上。與五百比丘。大聲聞眾。無量天龍。及非人等。眾中說法。
龍王。時有羅剎童子。名毘毘沙歌。亦還住此。楞伽大城。形貌雄猛。大腷巨力。其性䩕惡。面目鄙醜。唯食肉血。口牙可畏。
龍王。時彼毘毘沙歌羅剎童子。聞佛世尊。住摩羅耶山頂上。即作是念。
我不欲此沙門。及比丘眾。在摩羅耶山頂上居住。
何以故。若彼沙門。住在摩羅耶山頂上者。我不能攝。大海雜類。亦無眾生。可殺害者。我今住此。則恒飢餓。
龍王。時彼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即告其眾。諸羅剎言。
汝等有大力者。宜可速來。著堅牢甲。各執刀杵。槌弩斧戟。弓箭鉾楯。并金剛杵。鬪輪槊等。嚴持如是。種種器杖。
何以故。我今應當。驅彼沙門。及沙門眾。去我境界。令其捨離。我所住處。
龍王。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帶好堅甲。及羅剎眾。各持種種。別色器杖。飛行虛空。向彼大悲所生智相幢如來。
往至彼已。住在虛空。與其徒眾。語世尊言。
去去沙門。我不用汝。住此山頂。莫復令我。殺汝沙門。及汝眾等。
龍王。爾時大悲所生智相幢如來。即現神通。現神通已。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其徒眾。各見自身。被五繫縛。又見十方。鐵網羅布。欲走無路。㦗然定住。
龍王。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羅剎眾。心驚惶怖。即生是念。
我等今者。欲何處去。求歸命誰。向誰求救。誰脫我等難。
龍王。爾時彼佛眾中。有咒神王。名正定深滿功德威。與彼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宿作善友。在彼世尊眾中集坐。
龍王。爾時正定深滿功德威持咒神王。語毘毘沙歌羅剎童子言。
善友。諸佛世尊。教化人天。所得無量。諸功德法。三界獨尊。眾生中寶。有大悲行。汝善友及羅剎眾。此可歸依。及以法僧。汝等歸依三寶。發菩提心。一切繫縛。即得解脫。
說是語已。龍王。爾時正定深滿功德威持咒神王。教化力故。及佛神力。即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羅剎眾。俱共合掌。出如是言。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身者。南無最上大悲覺者。我等與汝。今日已去。歸依於佛。及以法僧。我等恒行。歸依三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龍王。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一切羅剎眾。出此言已。一切繫縛。即得解脫。從虛空來。向大悲所生智相幢王如來。至彼世尊。三匝圍遶。
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羅剎眾。一切俱時。頂禮佛足。於彼如來。乞求懺悔。乞懺悔已。各還本處。
龍王。於汝意云何。汝今當知。是時世中。毘毘沙歌羅剎童子者。豈異人乎。今毘毘沙那楞伽王是也。時彼世中。羅剎眾者。更非別眾。今毘毘沙那楞伽王。羅剎眾者是也。
龍王。於汝意云何。時彼世中。正定深滿功德威持咒神王者。亦非別人。即是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摩訶薩是也。
作是語已。此三千大千世界。即時震動。猶如船舶。在大海中。隨波動搖。眾生類中。無見驚怖。及以害者。唯得一切。安隱快樂。一切眾生。持十善行。
時此娑婆佛剎。除去高山。須彌大海。國土聚落。山林海島。黑山龕窟稠林。園池河泉。陂澤丘陵。坑坎崖隴。石壁沙鹵。棘刺泥糞。臭穢可惡。除閻浮檀金。大光普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大小鐵圍山中。一切諸闇。一切光明。及以日月。所不照處。彼明遍照。隱蔽日月。況餘光明。一切諸影。是時不現。滅除一切。地獄畜生。餓鬼等苦。即時此娑婆世界。諸天人等。若有苦惱。一切皆得。安隱受樂。若有眾生。飢者得食。渴者得飲。裸者得衣。貧者得寶。盲者見色。聾者聞聲。啞者能語。六根殘缺。悉得具足。閉在牢獄。普皆解脫。
大乘同性經卷上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在。大摩羅耶精妙山頂。摩訶園林華池。沼邊大持咒神。所居止處。人不能行。最得道者。所居之處。共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摩訶聲聞。所作已辦。已過一切。凡夫之地。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阿說示。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揵連。與如是等。諸大聲聞。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皆大菩薩。悉得一切。菩薩三昧。陀羅尼行。一切已住。諸菩薩地。
其名曰。聖者彌勒菩薩摩訶薩。大意菩薩摩訶薩。益意菩薩摩訶薩。堅意菩薩摩訶薩。定意菩薩摩訶薩。無盡意菩薩摩訶薩。無邊意菩薩摩訶薩。海意菩薩摩訶薩。正定意菩薩摩訶薩。淨意菩薩摩訶薩。智意菩薩摩訶薩。如是等一切。各各佛剎。已得受記。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故。
復有最上最勝。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并持咒神。及非人等。種種形容。天冠衣服。執持器杖。并諸幢蓋。及諸鬼神。仙人眾等。皆來集坐。為欲聽法。
爾時世尊。眾如大海。前後圍繞。有所說法。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廣說。清淨梵行。
爾時楞伽大城之中。有羅剎王。名毘毘沙那。治化於彼。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聞佛今住。大摩羅耶精妙山頂。摩訶園林華池。沼邊大持咒神。所居之處。人不能行。最得道處。與千二百五十比丘。現說梵行。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生念言。
如來名字。世間希有。如優曇華。於無數時。乃一得聞。何況值佛。我於是中。無量無數。時不得聞法。猶如盲龜。遇浮木孔。是中諸佛。及以佛法。入佛境界。證佛道者。如是之事。倍復最難。我若齎持。多諸珍寶。及真珠貫。無量香華。末香塗香。華冠衣服。寶幢幡蓋。并及繒束。音樂歌讚。與我眷屬。往詣佛所。到佛所已。以此種種。供養之具。供養如來。欲問正法。報我一生。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普皆宣告。諸羅剎眾。
汝等可共。同心和合。捉持豐足。勝妙金銀。摩尼寶珠。珂玉琉璃。珊瑚馬瑙。真珠瓔珞。并赤真珠。種種精妙。無量香華。作諸音樂。及以歌讚。須向佛所。如來法王。三界最勝。無上福聚。具足眾相。一切智見。無上福田。我等向彼。持此供具。以用供養。
所以者何。於無數時。值佛出世。得見佛難。離八難難。聞三寶難。
作此念已。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於其眾中。說偈告言。
無量無數時。
佛乃現世間。
欲離於八難。
復經無量世。
百千億劫中。
希逢於世尊。
譬如優曇華。
無數時乃出。
地獄與畜生。
最苦餓鬼道。
往來於六趣。
展轉如車輪。
令此眾生類。
離諸八難厄。
利益眾生故。
故出世間燈。
智日光所照。
能破無明盲。
相隨至彼處。
供養無上尊。
教天人世中。
供養獲大果。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說此偈已。佛神力故。於虛空中。放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網。遍照楞伽大城。照已。毘毘沙那。及一切羅剎眾。皆悉踊躍。
爾時彼大光明焰中。演出甚深。法相之偈。
諸法本寂空無我。
眾生初中後叵得。
譬如虛幻夢泡焰。
霧電水沫旋火輪。
世諦緣法悉非真。
無明愛根世間現。
真觀無愛及無明。
諸法如空淨叵說。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聞彼光明網中。演出如是。法相偈已。即得甚深。無我法忍。彼羅剎眾中。或得忍者。或有發於。菩提心者。或有發順忍者。有實見者。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於佛法中。明了無疑。既著菩提。堅鉀鎧已。復發此願。而說偈言。
天人及與阿修羅。
一切梵王上天眾。
如此無上最妙法。
彼等未曾得覺見。
我應未來得斯法。
具足一切無礙智。
此世界中成佛道。
度脫無量億眾生。
演說諸佛微妙法。
最勝無漏八聖道。
令我所作無邊智。
三十二相莊嚴身。
若有精勤行善行。
及佛功德行滿足。
利益眾生脫怖畏。
持諸功德滅有塵。
面如日月淨光明。
於三界中得作佛。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即隨其意應念。出生種種。精妙華香。塗香末香。華冠衣服。寶幢幡蓋。摩尼繒束。真珠瓔珞。作諸伎樂。擊掌歌讚。妙聲遍滿。讚歎如來。功德相好。持如是等。諸供養具。與其眷屬。於虛空中。如鵝王行。來向佛所。至佛所已。從空而下。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與眷屬俱。向佛合掌。接世尊足。頂禮百遍。禮拜訖已。遶佛三匝。乃至千匝。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於佛所。五體投地。如斫樹倒。復說此言。
南無無量功德莊嚴。最上法身師子丈夫。三界最勝。世尊釋迦牟尼。至真。等正覺。
出此語已。即起合掌。於世尊前。說偈讚歎。
昔世億生轉精事。
難行苦行求菩提。
布施飲食及衣乘。
億數七珍與乞者。
不思議劫無悔悋。
捨國聚落及臣民。
王宮莊嚴寶豐滿。
億劫難捨皆能捨。
昔名王子須大拏。
於山林中施妻子。
前捨自身救產虎。
割其身肉濟窮鴿。
挑眼施盲婆羅門。
於彼生中無怨恨。
施頭為求菩提因。
心於索者常歡喜。
為護戒品長清淨。
不犯聖行順無為。
不斷生命盜他物。
常順梵行世無妬。
離於飲酒不妄語。
護諸眾生如己身。
昔不兩舌諸惡言。
亦無瞋恚說綺語。
世尊離邪常調順。
於前眾生無惱觸。
功德如意離邪見。
供養三寶無壞心。
出家無垢除五欲。
依順佛戒解脫行。
前行忍辱受諸苦。
誹謗毀訾及困責。
往昔所受諸苦痛。
為眾生故無恨心。
若在佛邊起殺惱。
於彼慈心視如子。
佛生於世常修忍。
解脫億數苦眾生。
如來往昔求道時。
作大仙人名曰忍。
彼所生中被割截。
忍痛於王無害心。
為彼國王及夫人。
演說白法令歡喜。
不思億劫常精進。
懈怠邪意狹劣除。
昔諸苦行皆能忍。
廣大精進覺菩提。
經行不睡亦無乏。
尊重供養無量佛。
眾生所須常隨順。
熏修成佛無上法。
昔行禪定為伏心。
已善四禪無色定。
三昧念五神通力。
往昔行滿無漏禪。
如來智慧滿無漏。
知法如幻悉虛假。
無我眾生命及人。
煩惱網纏因業轉。
欲界不淨四種惑。
眾生煩惱界本淨。
既知實淨眾生本。
得具六種波羅蜜。
誰能說此智方便。
勤求無盡佛福聚。
發勝三業向如來。
來世得佛我頂禮。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說此偈已。復以無量。種種最妙。及以香華。末香塗香。華冠衣服。寶幢幡蓋。音樂歌詠。讚歎如來。尊重恭敬。具足承事。供養於佛。并諸聲聞。大菩薩眾。彼羅剎眾。亦復如是。如法發起。供養如來。稱可佛意。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供養訖已。白佛言。
世尊。我今有疑。欲問如來。至真。等正覺。唯願世尊。為我開解。
說此語已。
佛告楞伽王言。
楞伽王。吾常開汝。問佛所疑。隨汝意樂。當為解說。令心歡喜。
時楞伽王。得開許已。白佛言。
世尊。眾生眾生者。世尊。以何義故。名為眾生。
佛言。
楞伽王。眾生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又眾生者。猶如束竹。緣業故報。緣業得果。我。人。眾生。壽命。畜養。眾數。知者。見者。作者。觸者。受者。是名眾生。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彼眾生者。以何為本。依何而住。以何為因。
佛言。
楞伽王。此眾生者。無明為本。依愛而住。以業為因。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業有幾種。
佛言。
業有三種。何等為三。身口意業。
復有三相。淨。不淨。非淨非不淨。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眾生。捨此壽命。受彼壽命。捨此故身。受彼新身。
佛言。
楞伽王。眾生捨此身已。業風力吹。移識將去。自所造業。而受其果。若善及不善。非善非不善。眾生如此。造業行者。即於彼處。而受新身。或受卵生。或受濕生。或受胎生。或受化生。皆是一切。業風所造。而業亦不。自知所造。各自受報。
楞伽王。眾生如是。捨此身命。受彼新身。
楞伽王言。
世尊。眾生捨此身命。未受彼身。於其中間。識停何處。
佛言。
楞伽王。於汝意云何。田中種子。至生牙時。為當子先滅已。然後牙生。為當其牙先生。然後子滅。為當唯子滅時。其牙即生。
毘毘沙那王言。
不也。世尊。
佛言。
楞伽王。是義云何。
楞伽王言。
世尊。其子若滅。其牙即生。非先子滅。然後牙生。非先生牙。然後子滅。
佛言。
如是。楞伽王。非識先滅。後識方生。
楞伽王。亦非先生前識。後識方滅。
楞伽王。唯後識滅。前識即生。
楞伽王。如步屈蟲。先安頭足。次後足隨。其形屈伸。間無斷絕。
如是如是。楞伽王。此之神識。見前有中。生處了已。識即令移。託就於彼。間無斷絕。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若如是者。無中陰耶。
佛言。
楞伽王。一種眾生。卵生是也。捨此身已。入於卵中。而是神識。業風所捉。停住卵中。昏鈍不覺。及至覆成。識方覺了。當知彼卵。已為熟也。
何以故。卵生眾生。法如是故。未成熟時。不覺不了。
所以者何。為業力故。
楞伽王。復有眾生。福力純厚。得於轉輪王家作子。而彼在胎。不為胎污。亦不與胎。不淨共住。亦不污染。
楞伽王。其轉輪王。所生子者。多受化生。設受胎者。初入胎中。結子已成。及生出後。破膜出身。
楞伽王。是因緣故。說有中陰。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眾生神識。為當幾大。為作何色。
佛言。
楞伽王。眾生神識無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
毘毘沙那言。
世尊。識相如此。無有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者。豈非斷絕。
佛言。
楞伽王。吾今問汝。隨汝意答。當為汝說。
楞伽王。譬如大王。在宮殿中。或高樓上。婇女圍遶。安樂坐時。著種種衣。及諸瓔珞。時大園林。阿輸歌樹。種種雜華。莊嚴精麗。其園在處。有細軟風。或大駃風。吹彼園林。阿輸歌樹。眾華香氣。至王所者。王聞之不。
毘毘沙那白言。
世尊。我聞此香。
佛言。
楞伽王。汝聞此香。分別知不。
王言。
世尊。我能得知。
佛言。
楞伽王。此華香氣。王言知者。見大小耶。定作何色。
楞伽王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此香氣相。無色無現。無礙無相。無定處。不可說。是故不見。大小形色。
佛言。
楞伽王。於意云何。若不見彼。香氣大小。非斷絕相耶。
毘毘沙那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若此眾香。是斷相者。無人得聞。
佛言。
如是如是。楞伽王。識相亦爾。應如是見。
楞伽王。若識斷相。則無生死。而可得知。如是楞伽王。識相清淨。唯是無明貪愛。習氣業等。諸客煩惱。之所覆障。
楞伽王。譬如清淨。虛空之界。唯有四種。客塵污染。何等為四。所謂。烟雲塵霧。
楞伽王。識相如是。本清淨故。無邊。不可捉。無有色染。唯是諸客煩惱。之所覆染。
所以者何。楞伽王。若正觀時。不得眾生。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畜養。無人。無眾生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
楞伽王。若正觀時。無有分別。而可得者。
楞伽王。諸法和合。無有實相。汝雖得是。眾生實相。亦莫捨此。生有曠野。云何名得。眾生實相。所謂得彼。大智同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眾生業力自迴轉。
不得八聖最上道。
若離諸業證無漏。
行無上行利眾生。
時毘毘沙那言。
世尊。有無量恒河沙等眾生。於此三界。稠林有海。到彼岸者。復欲到者。有證聲聞法者。有證緣覺法者。亦有若干。已證無上。大智同性者。於未來世。亦有無量無邊。不可數。阿僧祇。過是數。恒河沙等眾生。乘此三乘。各各別乘。得入涅槃。而眾生界。無增無減。如是世尊。我知如是。心生厭惓。
佛言。
楞伽王。汝莫於此。生厭惓想。
所以者何。諸眾生界。前後不可盡故。虛空界。法界亦爾。
是故楞伽王。諸眾生界。不可言說。以是得知。不增不減。如是三界稠林。有為海中。已得度者。當欲度者。而眾生界。亦不增減。
楞伽王。譬如虛空界。不增不減。無前無後。亦無中間。是故虛空。不可得知。遍一切處。無礙無憂。無作無想。
如是如是。楞伽王。非眾生界。有初中後。求之可得。
楞伽王。唯有已得。聖法同性。是名盡於。眾生界耳。而有為道。不盡不滅。
楞伽王。亦不離彼。有解脫道。
何以故。是眾生界。法如此故。是故無初。無中無後。
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眾生有為行海。相貌何似。
佛言。
楞伽王。眾生有為行海。猶如大海。
復問佛言。
世尊。諸佛之法。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諸佛之法。猶如船舶。
復問佛言。
世尊。出家比丘。受具戒法。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出家比丘。受具戒法。似治生人。乘於船舶。
復問佛言。
世尊。如世尊說。依佛戒法。具足奉行。無毀破者。復似何等。
佛言。
持戒精進。受法知足。似治生人。乘堅牢船。成就具足。
楞伽王。有能如佛。所說戒法。不破不犯。具足行者。亦復如是。
復問佛言。
世尊。善知識者。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善知識者。猶如船師。
復問佛言。
世尊。勤行八聖道。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勤行八聖道者。似正疾風。吹於船舶。
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禪定三昧。及諸神通。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神通三昧。猶如寶國。
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七菩提分。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七菩提分。猶如七種寶性。
復問佛言。
世尊。得七菩提分。證大乘同性者。復似何等。
佛言。
楞伽王。得七菩提分。證大乘同性者。譬如值得。七種寶性。巨富貨賄。稱意滿足。善哉善出家者。於我法中。證於無礙。無上佛果。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觀察諸有苦。
自苦眾生苦。
亦捨諸有縛。
我法中出家。
即名為佛子。
眾中最大德。
勤苦如法行。
當得為世尊。
爾時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若有眾生。於佛法中。得出家已。不能持戒。或有犯戒。或有破戒。犯欲行者。或有脫於法服。捨戒還俗。
世尊。如是癡人。譬如何等。
佛言。
楞伽王。若有眾生。於我法中。得出家已。受於戒法。作諸毀犯。是癡人輩。多墮惡道。如治生人。在大海中。船舶破壞。沒命於水。
毘毘沙那言。
世尊。若有破戒犯戒。犯欲行者。復說我行。精進梵行。
復有捐棄法服。捨戒還俗。彼一種人。命終亡已。或生好處。彼似何等。
佛言。
如治生人。於大海中。船舶破壞。沒溺水中。或有得船板者。或有得死屍者。或有自力浮者。
楞伽王。是治生人。得船板者。因風力吹。得至洲島。捉死屍者。海波所推。漸到彼岸。
何以故。大海之法。不宿死屍。若其自力。能浮得度。隨意所至。此是海神。慈悲濟彼。
如是如是。楞伽王。若我法中。得出家者。不能依戒。如法護持。若捨戒法。著於俗服。得生善處者。或因我邊。得正信者。或復內淨。或雖破戒。恒有慈行。或有精進。
是故楞伽王。雖是破戒。及還俗者。還因我法。得生善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往昔已作多罪業。
無邊千億世生中。
發露懺悔更不造。
滅無增長故清淨。
時毘毘沙那。復問佛言。
世尊。凡有幾種。助菩提法。
佛言。
楞伽王。有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何者名為。三十七品。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及八聖道。
楞伽王。是名三十七品助菩提法。
復問佛言。
世尊。解脫門者。為有幾許。
佛言。
楞伽王。有三解脫門。何者為三。所謂。空。無相。無願。
復問佛言。
世尊。須念何法。
佛言。
念厭滅入涅槃。
復問佛言。
世尊。諸對治法。凡有幾許。
佛言。
楞伽王。總而言之。三種對治。何者為三。謂貪欲心者。不淨觀。瞋恚心者。慈悲觀。愚癡心者。因緣觀。是名三種。對治之法。
復問佛言。
世尊。幾許巧能。應須念持。
佛言。
楞伽王。須念持者。巧知陰。巧知界。巧知入。巧知方便。
復問佛言。
世尊。須作何觀。
佛言。
楞伽王。須觀甚深。十二因緣。及四聖諦。因果證等。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復更圍遶。世尊三匝。以諸雜色。七寶之華。散於佛上。散已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驚歎如來。而說偈言。
云何菩薩諸聖行。
生精進意利世間。
施戒忍辱及精進。
發最上意為菩提。
求彼無漏智慧時。
攝化多億諸眾生。
眾寶莊嚴無濁垢。
精妙剎中得成佛。
爾時世尊。告毘毘沙那楞伽王言。
善哉善哉。楞伽王。汝能諮問。如來此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解說。
楞伽王。菩薩摩訶薩。常須行六波羅蜜。於一切眾生邊。不生惡心。
楞伽王。菩薩行如是法時。不減不少。於諸佛法。常得增長。亦不染著。世間之法。攝受教化。無量眾生。亦能清淨。如來剎土。復能具得。大智同性。於佛法中。無障無礙。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白佛言。
世尊。云何修行。云何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放捨憍慢。貢高嫉妬。常行四種。清淨梵行。歡喜普為。一切眾生。恒行正真。須捨殺盜。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飲酒婬妷。莫使暫忘。菩提之心。意樂勤行。六波羅蜜。所作恒為。安樂眾生。於有為中。心常寂靜。欲度有海。多諸怖畏。汝當正觀。三界眾生。令得度脫。
復次楞伽王。汝若欲求。菩提之者。須如是知。言菩提者。但有名字言語。謂菩提耳。
何以故。楞伽王。無有是菩提。無根是菩提。無住是菩提。無垢是菩提。無塵是菩提。無我是菩提。不可捉是菩提。無色是菩提。無形是菩提。無此是菩提。無彼是菩提。無憂是菩提。無惱是菩提。無著是菩提。無染是菩提。無邊是菩提。無為是菩提。無濁是菩提。已過一切根是菩提。除一切憶想念是菩提。已過一切有行是菩提。無底是菩提。難知是菩提。甚深是菩提。無字是菩提。無相是菩提。寂靜是菩提。清淨是菩提。無上是菩提。無譬喻是菩提。無求是菩提。無斷是菩提。不壞是菩提。無破是菩提。無思惟是菩提。無物是菩提。無為是菩提。無見是菩提。無害是菩提。無明是菩提。無流注是菩提。常住是菩提。虛空是菩提。無等等是菩提。不可說是菩提。
楞伽王。欲求菩提者。若不求法。是求菩提。
何以故。楞伽王。若無有著。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無我相。眾生相。命相。人相。畜養相。眾數相。作相。受相。知相。見相。乃可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世諦相者。不執著法。不執著陰界。乃至不執著。諸佛菩薩。乃可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楞伽王。無所執著。即是菩提。若不執著物。若不執著常。若不執著斷者。於未來世。證成菩提。
所以者何。楞伽王。一切諸法。後際滅故。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得知。一切世諦法耶。
佛言。
楞伽王。知一切世諦法。如幻如化。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乾闥婆城。一切世諦法。應如是知。如是覺。如是觀。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得菩薩三昧。名無等等法光明智相。得陀羅尼。名一切巧音。
得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三昧陀羅尼已。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即白佛言。
世尊。我今得此。三昧陀羅尼已。覺知一切。世諦之法。
佛言。
楞伽王。云何覺知。
毘毘沙那言。
世尊。一切世諦之法。如夢如幻。如響聲等。如山水駃。如水中月。如風吹空華。如秋雲起。如珠光明。如燈焰火。如華上露。如揵闥婆城。如水上泡。如虹如焰。
世尊。我已覺知。世諦諸法。現皆無常。
爾時世尊。即放頂上。百千億那由他。種種妙色光明。所謂。青黃赤白。紅紫頗梨。及金等色。普照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剎土。既遍照已。還入頂上。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說偈問言。
佛上妙德非無因。
開放清淨光明網。
今意精妙覺發誰。
放百光網願佛說。
佛告目犍連言。
汝見此毘毘沙那楞伽王。在於我前。合掌正立。以此廣大。供養之具。用供養我。及聲聞眾。諸菩薩眾。因此功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
目犍連言。
世尊。我見。世尊。我見。
佛言。
目犍連。是毘毘沙那楞伽王。從我已去。乃至當欲。供養承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過是已後。彼身功德。本力具足。有世界名蓮華城。彼有世尊。號蓮華功德相震聲威王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現在彼住。遊行說法。彼佛如來。壽命無量。世界清淨。此毘毘沙那楞伽王。化生彼剎。生彼中已。即得菩薩。歡喜之地。如是乃至。得菩薩十地。過無量劫數已。於後生此。娑婆世界。當得成佛。號曰善妙震聲。金威善淨光明。現功德寶蓋。莊嚴頂相。毘盧遮那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最後生。彼世界者。名電寶冠。除諸山阜。坑坎崖坂。土石糞穢。無有女身。及惡道等。而彼佛剎清淨。勝彼現在。阿彌陀如來佛剎。諸菩薩眾。充滿彼國。劫名善觀明。彼佛如來。壽命無量。
目犍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微笑。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以為法故。歡喜踊躍。遍體戰慄。飛上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說此偈言。
一切諸法空如夢。
清淨非有同虛空。
我及無我悉皆無。
我知如化如電光。
眾生有中自生滅。
諦求一法不可得。
初中後等無所有。
畜養眾生命亦然。
眾生隨業得果報。
有中展轉不休息。
若行如此菩提行。
得知諸法體皆空。
爾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說是偈已。從空中下。遶佛三匝。遶三匝已。蒙佛威神。卻坐一面。
時海眾中。或有天龍。阿修羅等。證法得果者。或有夜叉羅剎。發菩提心者。或有緊那羅。摩睺羅伽。於諸佛法。得無疑者。或有迦樓羅。乾闥婆。及咒神等。得陀羅尼。證法得果。於一切法。得不退轉者。即時大地震動。自然光明。遍滿佛剎。乃至大小。鐵圍山間。普皆明照。一切惡道。諸苦悉除。上虛空中。雨諸天華。響擊天鼓。叫嘯等聲。并諸衣服。空中舒卷。自然顯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
時毘毘沙那楞伽王。觀其自眾。如是告言。
汝等一切。相與和合。來向世尊。生恭敬心。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彼無量。百千羅剎。相與和合。向佛合掌。白言。
世尊。我等聚集。相與和合。從今已去。歸依於佛。及以法僧。發菩提心。
世尊。我等從今已去。行大乘行。如來證知。
世尊。我等於未來世。在此娑婆剎中。得成正覺。定斷惡業。為無上尊。為一切眾生。作利益故。
佛言。
善哉善哉。汝等若能。發菩提心者。汝等當行。四種善法。凡善行者。行此四法。得不忘彼。菩提之心。何等為四。
一者。所有願行。不違不失。二者。於諸眾生。常行慈心。三者。一日三時。供養三寶。晝夜不絕。四者。不願聲聞。辟支佛果。
此為汝等。四法具足。不忘失彼。菩提之心。
爾時海龍王。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白佛。
世尊。毘毘沙那楞伽王。往昔造何善根。乃能如是。廣供養具。供養於佛。及無數聲聞。菩薩眾等。供養訖已。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已。證不退轉。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作是語已。佛告海龍王言。
龍王。往昔過無量。阿僧祇劫數時。彼有佛號。大悲所生智相幢如來。至真。等正覺。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彼如來。亦還生此。娑婆世界。五濁世中。而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於眾生中。演說分別。三乘之法。
龍王。時彼如來。亦還住此。摩羅耶山頂上。與五百比丘。大聲聞眾。無量天龍。及非人等。眾中說法。
龍王。時有羅剎童子。名毘毘沙歌。亦還住此。楞伽大城。形貌雄猛。大腷巨力。其性䩕惡。面目鄙醜。唯食肉血。口牙可畏。
龍王。時彼毘毘沙歌羅剎童子。聞佛世尊。住摩羅耶山頂上。即作是念。
我不欲此沙門。及比丘眾。在摩羅耶山頂上居住。
何以故。若彼沙門。住在摩羅耶山頂上者。我不能攝。大海雜類。亦無眾生。可殺害者。我今住此。則恒飢餓。
龍王。時彼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即告其眾。諸羅剎言。
汝等有大力者。宜可速來。著堅牢甲。各執刀杵。槌弩斧戟。弓箭鉾楯。并金剛杵。鬪輪槊等。嚴持如是。種種器杖。
何以故。我今應當。驅彼沙門。及沙門眾。去我境界。令其捨離。我所住處。
龍王。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帶好堅甲。及羅剎眾。各持種種。別色器杖。飛行虛空。向彼大悲所生智相幢如來。
往至彼已。住在虛空。與其徒眾。語世尊言。
去去沙門。我不用汝。住此山頂。莫復令我。殺汝沙門。及汝眾等。
龍王。爾時大悲所生智相幢如來。即現神通。現神通已。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其徒眾。各見自身。被五繫縛。又見十方。鐵網羅布。欲走無路。㦗然定住。
龍王。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羅剎眾。心驚惶怖。即生是念。
我等今者。欲何處去。求歸命誰。向誰求救。誰脫我等難。
龍王。爾時彼佛眾中。有咒神王。名正定深滿功德威。與彼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宿作善友。在彼世尊眾中集坐。
龍王。爾時正定深滿功德威持咒神王。語毘毘沙歌羅剎童子言。
善友。諸佛世尊。教化人天。所得無量。諸功德法。三界獨尊。眾生中寶。有大悲行。汝善友及羅剎眾。此可歸依。及以法僧。汝等歸依三寶。發菩提心。一切繫縛。即得解脫。
說是語已。龍王。爾時正定深滿功德威持咒神王。教化力故。及佛神力。即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羅剎眾。俱共合掌。出如是言。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身者。南無最上大悲覺者。我等與汝。今日已去。歸依於佛。及以法僧。我等恒行。歸依三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龍王。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一切羅剎眾。出此言已。一切繫縛。即得解脫。從虛空來。向大悲所生智相幢王如來。至彼世尊。三匝圍遶。
時毘毘沙歌羅剎童子。及羅剎眾。一切俱時。頂禮佛足。於彼如來。乞求懺悔。乞懺悔已。各還本處。
龍王。於汝意云何。汝今當知。是時世中。毘毘沙歌羅剎童子者。豈異人乎。今毘毘沙那楞伽王是也。時彼世中。羅剎眾者。更非別眾。今毘毘沙那楞伽王。羅剎眾者是也。
龍王。於汝意云何。時彼世中。正定深滿功德威持咒神王者。亦非別人。即是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摩訶薩是也。
作是語已。此三千大千世界。即時震動。猶如船舶。在大海中。隨波動搖。眾生類中。無見驚怖。及以害者。唯得一切。安隱快樂。一切眾生。持十善行。
時此娑婆佛剎。除去高山。須彌大海。國土聚落。山林海島。黑山龕窟稠林。園池河泉。陂澤丘陵。坑坎崖隴。石壁沙鹵。棘刺泥糞。臭穢可惡。除閻浮檀金。大光普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大小鐵圍山中。一切諸闇。一切光明。及以日月。所不照處。彼明遍照。隱蔽日月。況餘光明。一切諸影。是時不現。滅除一切。地獄畜生。餓鬼等苦。即時此娑婆世界。諸天人等。若有苦惱。一切皆得。安隱受樂。若有眾生。飢者得食。渴者得飲。裸者得衣。貧者得寶。盲者見色。聾者聞聲。啞者能語。六根殘缺。悉得具足。閉在牢獄。普皆解脫。
大乘同性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