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七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
譬如耆婆醫王。普觀大地。一切草木。無非是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亦復如是。觀一切法。無非菩提。
又舍利子。譬如羅睺阿修羅王。雖有勢力。不能於其。日月道中。而為障礙。一切魔眾。亦復如是。雖有勢力。不能於其。勤行精進。菩薩所修。菩提道中。而為障礙。
又舍利子。譬如色界。諸天子眾。所有宮殿。依空而住。修甚深行。諸菩薩眾。亦復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礙。諸法亦然。與虛空等。如是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諸有器用。既成就已。隨彼大小。空量現中。然彼虛空。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修諸善力。得成熟已。隨其深淺。能受佛法。然彼佛法。不增不減。
又舍利子。譬如力士。極盡其力。舉箭射空。終不能至。虛空邊際。菩薩亦復如是。盡其信力。於佛法中。而生信解。然不能得。佛法邊際。
又舍利子。如世陶器。未成熟時。即不能得。器用之名。菩薩亦復如是。菩提善根。未成熟時。即不能得。波羅蜜名。
又舍利子。如人得見。轉輪聖王已。不復樂見。諸小國王。菩薩亦復如是。得見如來。大法王已。不復樂見。諸聲聞緣覺。
又舍利子。譬如牛跡水中。而不能出。一切珍寶。聲聞戒中。亦復如是。不能出生。佛法僧寶。
又舍利子。譬如大海。乃能出生。諸妙珍寶。菩薩亦復如是。聞戒海中。而能出生。佛法僧寶。
又舍利子。譬如新生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不名為佛。非不名佛。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未經治瑩。摩尼之寶。人不愛樂。初發心菩薩。雖復說法。未得無畏。亦復如是。
又舍利子。如摩尼寶。經治瑩者。清淨明亮。人所愛樂。具修勝行。菩薩亦復如是。獲得無畏。而善說法。一切眾生。皆生忻樂。
又舍利子。如江湖中。所出小寶。亦不可輕。
何以故。是寶雖小。若在房舍。或復闇中。能以光明。普遍照耀。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勿生輕慢。
何以故。而是菩薩。得菩提已。能於一切。佛剎土中。普放光明。廣大照耀。
又舍利子。譬如無價。大摩尼寶。最極殊妙。離諸塵垢。不退轉菩薩。亦復如是。離諸慢心。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穀稼成熟。實穗垂𥠄。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得圓滿已。於諸眾生。謙下無礙。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劫火歘起。而此大地。一切草木。燒爇無餘。菩薩亦復如是。智火若然。一切煩惱。種子習氣。悉爇無餘。既滅盡已。然後乃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又舍利子。譬如有火。若小若大。燒三千界。而虛空性。本自如是。菩薩亦復如是。若有菩薩。成等正覺。若無菩薩。成等正覺。而一切法。自性如是。
舍利子。如是等諸有譬喻。如來所說。而能攝受。諸菩薩眾。若有菩薩。聞此說已。生勝解者。而能於彼。一切喻中。悉得成就。
當佛說是。見邊法時。會中有二萬四千人。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難得最上佛菩提。
深妙無垢無所有。
若人於此欲圓成。
是中勿當生疑惑。
淨妙智慧無虛假。
真實光明普照耀。
安住無垢妙印中。
此佛菩提能觀見。
心自性淨而明亮。
前際後際亦復然。
煩惱染污意中時。
應當勿離深固意。
是中無作無受者。
諸法自在無主宰。
無我人故說無我。
如空如夢無自性。
當觀此法非身業。
非語非心所分別。
無為實性異想無。
譬喻言詞不能說。
與虛空等自性淨。
非色相故不可觀。
非眼耳鼻識所知。
非舌非身亦非意。
遠離非相非無相。
無依寂靜湛如月。
非意亦非心所行。
非識非想非思度。
此非智業可能知。
云何識心而曉了。
由佛無上大悲心。
假以文字而說法。
眾生先世勝行業。
為善知識所攝受。
如是相中聞法已。
獲無等喜無愛著。
非彼諸魔伺得便。
不能知心及境界。
隨何所作何所行。
而彼魔業不能勝。
菩薩超越四魔已。
如理如教修福慧。
善住諸佛境界中。
此名修勝菩提者。
眾生不能知所行。
修菩提者所行勝。
施設多種行門中。
隨彼彼相為說法。
如是世間種種行。
互相所緣而和合。
大智了知諸行中。
隨所宣說無間斷。
或有眾生多貪染。
或復多瞋悉了知。
見瞋煩惱逼迫時。
彼癡性中起諸害。
如是世間種種行。
菩薩隨了而能入。
行相所緣及緣成。
隨其相言為宣說。
譬如周遍置繩網。
大智持明者善知。
普遍能破諸網已。
隨意所觀出無礙。
菩薩勇智亦如是。
世間心意悉能入。
普使令諸煩惱除。
周遍所行無覆障。
如日舒光無援助。
蛇毒亦無於等侶。
師子振吼亦復然。
菩薩所修無助伴。
菩薩單己而無二。
積集最上諸佛法。
精進勢力悉具圓。
摧滅世間諸煩惱。
譬如有火得乾薪。
隨處增長其勢力。
菩薩增長慧光明。
悉能照破諸煩惱。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
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常所堅固。勤行樂欲。所起精進。無有休息。而諸菩薩。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
何以故。海意。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於佛菩提。遠中復遠。無懈怠者。能行布施。無懈怠者。而能持戒。無懈怠者。能起精進。無懈怠者。能修禪定。無懈怠者。能集智慧。無懈怠者。能行自利。無懈怠者。而能利他。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彼諸菩薩。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
海意。我念過去世中。大阿僧祇劫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號勇猛精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善見。劫名花積。以何緣故。劫名花積。
海意。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滿。水中復出。八萬四千。廣大蓮花。花有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葉。殊妙可愛。觀者悅意。
爾時淨居天眾。見是花已。咸生歡喜。意樂適悅。俱發是言。
若此蓮花。廣大出現。決定當有。正等正覺。出此劫中。此劫不空。有佛世尊。出現於世。猶如花積。
是故此劫。名為花積。
又復何緣。而彼世界。名為善見。以其世界。最勝清淨。十方一切。諸佛剎中。無量無數。諸菩薩眾。咸悉往詣。於彼世界。而共瞻仰。當瞻仰時。一切大眾。於彼世界。皆得喜相三摩地。一切妙樂。皆悉具足。於彼世界。所觀善妙。故名善見。
海意。此善見世界。七寶所成。有眾寶樹。及寶樓閣。是寶光明。普遍照耀。而彼世界。無有女人。不受胎藏。於蓮花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
又其世界。無有餘乘。諸修行者。唯住大乘。其土人民。諸所受用。如兜率天。須飲食者。悉得如意。復得神通遊戲。能履虛空。彼勇猛精進。如來法中。有二十六俱胝。出家菩薩。具菩薩道。入菩薩眾。
復有無量。在家之眾。修大乘行。是時彼佛。為諸菩薩。宣說勤行。精進之法。
彼佛告言。
汝諸大士。當勤精進。常所堅固。深極勤勞。深極樂欲。無令休息。
海意。其佛會中。有一菩薩。名堅固鎧。從座而起。白其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能發精進。復以何法。如來教授。諸菩薩眾。
時勇猛精進如來。告堅固鎧菩薩言。
善男子。所謂精進。有其四種。而能普攝。一切善法。何等為四。
一者。發起。二者。勤作。三者。伺察。四者。修行。
如是四種。而能普攝。一切善法。
又復云何。名為發起。何名勤作。何名伺察。何名修行。
善男子。發起者。所謂發起。大菩提心。勤作者。廣大積集。一切善根。伺察者。於諸眾生。作利益事。修行者。隨何等法。悉住於忍。
又發起者。勤求多聞。勤作者。如聞能說。伺察者。深固作意。修行者。起聖正見。
又發起者。攝止慳心。勤作者。捨諸所有。伺察者。所有善利。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菩提。修行者。不求果報。
又發起者。振大捨聲。勤作者。諸來求者。起善知識想。伺察者。諸所受用。觀無常分。修行者。施已無悔。
又發起者。諸所受用。依法而求。勤作者。淨命自資。伺察者。行真實施。修行者。施時不起意念。
又發起者。滌破戒垢。勤作者。禁戒無缺。伺察者。破戒眾生。而將護之。修行者。雖具戒德。不起意念。
又發起者。身業清淨。勤作者。語業清淨。伺察者。心業清淨。修行者。諸法清淨。
又發起者。諸有瞋心。而不容受。勤作者。忍力發現。伺察者。自他作護。修行者。雖住忍辱。不起意念。
又發起者。諸有忿恚。皆令歡喜。復得清淨。勤作者。令諸忿恚。歡喜和合。伺察者。內心清涼。而無熱惱。修行者。自他無所得。
又發起者。遣除懈怠。勤作者。於精進力而善決擇。伺察者。懈怠眾生。而救護之。修行者。隨何等法。皆住於忍。
又發起者。積集善法。勤作者。成辦善法。伺察者。不樂餘乘。修行者。不壞諸業。
又發起者念。勤作者行。伺察者慧。修行者住。
又發起者理。勤作者教。伺察者門。修行者出離道。
又發起者。積集文字。勤作者。文義總持。伺察者。若聲若文。皆悉不著。修行者。覺了諸法。悉不可說。
又發起者。親近善友。勤作者。遠離惡友。伺察者。於善惡友。起心平等。修行者。如所說言。隨能憶持。
又發起者。起出家心。勤作者。於愛非愛。所觀平等。伺察者。隨何等善。悉樂希求。修行者。得現量智。
又發起者。樂居曠野。勤作者。遠離憒閙。伺察者。樂處寂靜。修行者。修寂靜行。
又發起者少欲。勤作者知足。伺察者。獲得妙樂。修行者。知所應量。
又發起者。修增上戒學。勤作者。所修無雜。伺察者。修增上心學。修行者。修增上慧學。
又發起者布施。勤作者愛語。伺察者利行。修行者同事。
又發起者大慈。勤作者大悲。伺察者大喜。修行者大捨。
又發起者。剎土清淨。勤作者。相好圓滿。伺察者。護持正法。修行者。救度眾生。
又發起者。了知蘊魔。勤作者。越煩惱魔。伺察者。遠離死魔。修行者。摧伏天魔。
又發起者知苦。勤作者斷集。伺察者修道。修行者證滅。
又發起者。修身念處。勤作者。修受念處。伺察者。修心念處。修行者。修法念處。
又發起者信。勤作者精進。伺察者念定。修行者慧。
又發起者。防斷不善之法。勤作者。圓滿生起。一切善法。伺察者。若身若心。輕安調暢。修行者。獲得無加行神足。
又發起者。修七覺分。勤作者。行八正道。伺察者。修習止觀。修行者。得明解脫。
又發起者。發起諸行。勤作者。表示潔白之行。伺察者。心得輕安。修行者。不轉境界相智。
復次。海意。彼勇猛精進如來。復告堅固鎧菩薩言。
善男子。由精進故。身心輕安。即此精進。若因若見。悉當遠離。
又此精進。能知名色。
又此精進。能滅我我所見。
又此精進。能解所取之縛。
又此精進。能除五蓋。及現所起。一切煩惱。
又此精進。能斷惡作。及彼疑惑。
又此精進。破諸結病。
又此精進。而能勤力。除斷諸障。
又此精進。離慢過慢。
又此精進。超越一切。所依所著。
又此精進。離諸喜恚。
又此精進。於無明有愛。悉不染著。
又此精進。於貪瞋法。而悉不行。
又此精進。於其癡法。而常伺察。
又此精進。知覺內外。十二處法。
又此精進。了知五蘊。及十八界。本來不生。
又此精進。心住寂靜。遍寂近寂。
又此精進。決了諸法。悉無所得。
又此精進。於一切法。不取二相。
又此精進。了知法性。本來常住。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來不去。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取無捨。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作無止。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高無下。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出不入。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縛無解。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勤無墮。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放逸。無不放逸。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能作。無所作。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觀。無不觀。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止息。無熾然。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所護。無不護。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集無散。
海意。彼勇猛精進如來。為諸菩薩。說如是等。勤行精進法時。會中有一萬人。得無生法忍。堅固鎧菩薩。於彼佛所。得聞如是。精進法已。轉復發起。精進勤求善法。如是精進。常無休息。經俱胝歲。過是已後。得柔順忍。如是精進。勤求善法。經爾所時。即於彼滅。滅已還於。彼如來前。重復化生。聽受宣說。大集會正法。又復精進。勤求善法。
海意。其堅固鎧菩薩。以是緣故。經爾許時。普遍親近。八萬四千佛。於彼花積劫中。發起精進。勤求善法。經如是時。一切勤行。
海意。汝今勿生疑念。是時堅固鎧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昔曾歷。多菩薩位。棄背生死。勤求菩提。乃至我今。得成正覺。廣行精進。深歷艱苦。況復世間。懈怠眾生。起下劣精進者。而能獲得。菩提果邪。
海意。若諸眾生。能發精進者。於我法中。即得清淨。非懈怠者。而能成就。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諸有精進。不放逸者。即得菩提。
當佛說是。過去所行。精進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七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
譬如耆婆醫王。普觀大地。一切草木。無非是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亦復如是。觀一切法。無非菩提。
又舍利子。譬如羅睺阿修羅王。雖有勢力。不能於其。日月道中。而為障礙。一切魔眾。亦復如是。雖有勢力。不能於其。勤行精進。菩薩所修。菩提道中。而為障礙。
又舍利子。譬如色界。諸天子眾。所有宮殿。依空而住。修甚深行。諸菩薩眾。亦復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礙。諸法亦然。與虛空等。如是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諸有器用。既成就已。隨彼大小。空量現中。然彼虛空。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修諸善力。得成熟已。隨其深淺。能受佛法。然彼佛法。不增不減。
又舍利子。譬如力士。極盡其力。舉箭射空。終不能至。虛空邊際。菩薩亦復如是。盡其信力。於佛法中。而生信解。然不能得。佛法邊際。
又舍利子。如世陶器。未成熟時。即不能得。器用之名。菩薩亦復如是。菩提善根。未成熟時。即不能得。波羅蜜名。
又舍利子。如人得見。轉輪聖王已。不復樂見。諸小國王。菩薩亦復如是。得見如來。大法王已。不復樂見。諸聲聞緣覺。
又舍利子。譬如牛跡水中。而不能出。一切珍寶。聲聞戒中。亦復如是。不能出生。佛法僧寶。
又舍利子。譬如大海。乃能出生。諸妙珍寶。菩薩亦復如是。聞戒海中。而能出生。佛法僧寶。
又舍利子。譬如新生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不名為佛。非不名佛。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未經治瑩。摩尼之寶。人不愛樂。初發心菩薩。雖復說法。未得無畏。亦復如是。
又舍利子。如摩尼寶。經治瑩者。清淨明亮。人所愛樂。具修勝行。菩薩亦復如是。獲得無畏。而善說法。一切眾生。皆生忻樂。
又舍利子。如江湖中。所出小寶。亦不可輕。
何以故。是寶雖小。若在房舍。或復闇中。能以光明。普遍照耀。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勿生輕慢。
何以故。而是菩薩。得菩提已。能於一切。佛剎土中。普放光明。廣大照耀。
又舍利子。譬如無價。大摩尼寶。最極殊妙。離諸塵垢。不退轉菩薩。亦復如是。離諸慢心。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穀稼成熟。實穗垂𥠄。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得圓滿已。於諸眾生。謙下無礙。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劫火歘起。而此大地。一切草木。燒爇無餘。菩薩亦復如是。智火若然。一切煩惱。種子習氣。悉爇無餘。既滅盡已。然後乃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又舍利子。譬如有火。若小若大。燒三千界。而虛空性。本自如是。菩薩亦復如是。若有菩薩。成等正覺。若無菩薩。成等正覺。而一切法。自性如是。
舍利子。如是等諸有譬喻。如來所說。而能攝受。諸菩薩眾。若有菩薩。聞此說已。生勝解者。而能於彼。一切喻中。悉得成就。
當佛說是。見邊法時。會中有二萬四千人。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難得最上佛菩提。
深妙無垢無所有。
若人於此欲圓成。
是中勿當生疑惑。
淨妙智慧無虛假。
真實光明普照耀。
安住無垢妙印中。
此佛菩提能觀見。
心自性淨而明亮。
前際後際亦復然。
煩惱染污意中時。
應當勿離深固意。
是中無作無受者。
諸法自在無主宰。
無我人故說無我。
如空如夢無自性。
當觀此法非身業。
非語非心所分別。
無為實性異想無。
譬喻言詞不能說。
與虛空等自性淨。
非色相故不可觀。
非眼耳鼻識所知。
非舌非身亦非意。
遠離非相非無相。
無依寂靜湛如月。
非意亦非心所行。
非識非想非思度。
此非智業可能知。
云何識心而曉了。
由佛無上大悲心。
假以文字而說法。
眾生先世勝行業。
為善知識所攝受。
如是相中聞法已。
獲無等喜無愛著。
非彼諸魔伺得便。
不能知心及境界。
隨何所作何所行。
而彼魔業不能勝。
菩薩超越四魔已。
如理如教修福慧。
善住諸佛境界中。
此名修勝菩提者。
眾生不能知所行。
修菩提者所行勝。
施設多種行門中。
隨彼彼相為說法。
如是世間種種行。
互相所緣而和合。
大智了知諸行中。
隨所宣說無間斷。
或有眾生多貪染。
或復多瞋悉了知。
見瞋煩惱逼迫時。
彼癡性中起諸害。
如是世間種種行。
菩薩隨了而能入。
行相所緣及緣成。
隨其相言為宣說。
譬如周遍置繩網。
大智持明者善知。
普遍能破諸網已。
隨意所觀出無礙。
菩薩勇智亦如是。
世間心意悉能入。
普使令諸煩惱除。
周遍所行無覆障。
如日舒光無援助。
蛇毒亦無於等侶。
師子振吼亦復然。
菩薩所修無助伴。
菩薩單己而無二。
積集最上諸佛法。
精進勢力悉具圓。
摧滅世間諸煩惱。
譬如有火得乾薪。
隨處增長其勢力。
菩薩增長慧光明。
悉能照破諸煩惱。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
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常所堅固。勤行樂欲。所起精進。無有休息。而諸菩薩。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
何以故。海意。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於佛菩提。遠中復遠。無懈怠者。能行布施。無懈怠者。而能持戒。無懈怠者。能起精進。無懈怠者。能修禪定。無懈怠者。能集智慧。無懈怠者。能行自利。無懈怠者。而能利他。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彼諸菩薩。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
海意。我念過去世中。大阿僧祇劫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號勇猛精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善見。劫名花積。以何緣故。劫名花積。
海意。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滿。水中復出。八萬四千。廣大蓮花。花有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葉。殊妙可愛。觀者悅意。
爾時淨居天眾。見是花已。咸生歡喜。意樂適悅。俱發是言。
若此蓮花。廣大出現。決定當有。正等正覺。出此劫中。此劫不空。有佛世尊。出現於世。猶如花積。
是故此劫。名為花積。
又復何緣。而彼世界。名為善見。以其世界。最勝清淨。十方一切。諸佛剎中。無量無數。諸菩薩眾。咸悉往詣。於彼世界。而共瞻仰。當瞻仰時。一切大眾。於彼世界。皆得喜相三摩地。一切妙樂。皆悉具足。於彼世界。所觀善妙。故名善見。
海意。此善見世界。七寶所成。有眾寶樹。及寶樓閣。是寶光明。普遍照耀。而彼世界。無有女人。不受胎藏。於蓮花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
又其世界。無有餘乘。諸修行者。唯住大乘。其土人民。諸所受用。如兜率天。須飲食者。悉得如意。復得神通遊戲。能履虛空。彼勇猛精進。如來法中。有二十六俱胝。出家菩薩。具菩薩道。入菩薩眾。
復有無量。在家之眾。修大乘行。是時彼佛。為諸菩薩。宣說勤行。精進之法。
彼佛告言。
汝諸大士。當勤精進。常所堅固。深極勤勞。深極樂欲。無令休息。
海意。其佛會中。有一菩薩。名堅固鎧。從座而起。白其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能發精進。復以何法。如來教授。諸菩薩眾。
時勇猛精進如來。告堅固鎧菩薩言。
善男子。所謂精進。有其四種。而能普攝。一切善法。何等為四。
一者。發起。二者。勤作。三者。伺察。四者。修行。
如是四種。而能普攝。一切善法。
又復云何。名為發起。何名勤作。何名伺察。何名修行。
善男子。發起者。所謂發起。大菩提心。勤作者。廣大積集。一切善根。伺察者。於諸眾生。作利益事。修行者。隨何等法。悉住於忍。
又發起者。勤求多聞。勤作者。如聞能說。伺察者。深固作意。修行者。起聖正見。
又發起者。攝止慳心。勤作者。捨諸所有。伺察者。所有善利。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菩提。修行者。不求果報。
又發起者。振大捨聲。勤作者。諸來求者。起善知識想。伺察者。諸所受用。觀無常分。修行者。施已無悔。
又發起者。諸所受用。依法而求。勤作者。淨命自資。伺察者。行真實施。修行者。施時不起意念。
又發起者。滌破戒垢。勤作者。禁戒無缺。伺察者。破戒眾生。而將護之。修行者。雖具戒德。不起意念。
又發起者。身業清淨。勤作者。語業清淨。伺察者。心業清淨。修行者。諸法清淨。
又發起者。諸有瞋心。而不容受。勤作者。忍力發現。伺察者。自他作護。修行者。雖住忍辱。不起意念。
又發起者。諸有忿恚。皆令歡喜。復得清淨。勤作者。令諸忿恚。歡喜和合。伺察者。內心清涼。而無熱惱。修行者。自他無所得。
又發起者。遣除懈怠。勤作者。於精進力而善決擇。伺察者。懈怠眾生。而救護之。修行者。隨何等法。皆住於忍。
又發起者。積集善法。勤作者。成辦善法。伺察者。不樂餘乘。修行者。不壞諸業。
又發起者念。勤作者行。伺察者慧。修行者住。
又發起者理。勤作者教。伺察者門。修行者出離道。
又發起者。積集文字。勤作者。文義總持。伺察者。若聲若文。皆悉不著。修行者。覺了諸法。悉不可說。
又發起者。親近善友。勤作者。遠離惡友。伺察者。於善惡友。起心平等。修行者。如所說言。隨能憶持。
又發起者。起出家心。勤作者。於愛非愛。所觀平等。伺察者。隨何等善。悉樂希求。修行者。得現量智。
又發起者。樂居曠野。勤作者。遠離憒閙。伺察者。樂處寂靜。修行者。修寂靜行。
又發起者少欲。勤作者知足。伺察者。獲得妙樂。修行者。知所應量。
又發起者。修增上戒學。勤作者。所修無雜。伺察者。修增上心學。修行者。修增上慧學。
又發起者布施。勤作者愛語。伺察者利行。修行者同事。
又發起者大慈。勤作者大悲。伺察者大喜。修行者大捨。
又發起者。剎土清淨。勤作者。相好圓滿。伺察者。護持正法。修行者。救度眾生。
又發起者。了知蘊魔。勤作者。越煩惱魔。伺察者。遠離死魔。修行者。摧伏天魔。
又發起者知苦。勤作者斷集。伺察者修道。修行者證滅。
又發起者。修身念處。勤作者。修受念處。伺察者。修心念處。修行者。修法念處。
又發起者信。勤作者精進。伺察者念定。修行者慧。
又發起者。防斷不善之法。勤作者。圓滿生起。一切善法。伺察者。若身若心。輕安調暢。修行者。獲得無加行神足。
又發起者。修七覺分。勤作者。行八正道。伺察者。修習止觀。修行者。得明解脫。
又發起者。發起諸行。勤作者。表示潔白之行。伺察者。心得輕安。修行者。不轉境界相智。
復次。海意。彼勇猛精進如來。復告堅固鎧菩薩言。
善男子。由精進故。身心輕安。即此精進。若因若見。悉當遠離。
又此精進。能知名色。
又此精進。能滅我我所見。
又此精進。能解所取之縛。
又此精進。能除五蓋。及現所起。一切煩惱。
又此精進。能斷惡作。及彼疑惑。
又此精進。破諸結病。
又此精進。而能勤力。除斷諸障。
又此精進。離慢過慢。
又此精進。超越一切。所依所著。
又此精進。離諸喜恚。
又此精進。於無明有愛。悉不染著。
又此精進。於貪瞋法。而悉不行。
又此精進。於其癡法。而常伺察。
又此精進。知覺內外。十二處法。
又此精進。了知五蘊。及十八界。本來不生。
又此精進。心住寂靜。遍寂近寂。
又此精進。決了諸法。悉無所得。
又此精進。於一切法。不取二相。
又此精進。了知法性。本來常住。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來不去。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取無捨。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作無止。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高無下。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出不入。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縛無解。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勤無墮。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放逸。無不放逸。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能作。無所作。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觀。無不觀。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止息。無熾然。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所護。無不護。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集無散。
海意。彼勇猛精進如來。為諸菩薩。說如是等。勤行精進法時。會中有一萬人。得無生法忍。堅固鎧菩薩。於彼佛所。得聞如是。精進法已。轉復發起。精進勤求善法。如是精進。常無休息。經俱胝歲。過是已後。得柔順忍。如是精進。勤求善法。經爾所時。即於彼滅。滅已還於。彼如來前。重復化生。聽受宣說。大集會正法。又復精進。勤求善法。
海意。其堅固鎧菩薩。以是緣故。經爾許時。普遍親近。八萬四千佛。於彼花積劫中。發起精進。勤求善法。經如是時。一切勤行。
海意。汝今勿生疑念。是時堅固鎧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昔曾歷。多菩薩位。棄背生死。勤求菩提。乃至我今。得成正覺。廣行精進。深歷艱苦。況復世間。懈怠眾生。起下劣精進者。而能獲得。菩提果邪。
海意。若諸眾生。能發精進者。於我法中。即得清淨。非懈怠者。而能成就。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諸有精進。不放逸者。即得菩提。
當佛說是。過去所行。精進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