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第二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五十人。得大神通。變現自在。證無生忍。及陀羅尼。

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慧菩薩。妙栴檀菩薩。調御菩薩。大調御菩薩。光勝菩薩。光現菩薩。光威菩薩。光嚴菩薩。明覺菩薩。眾上菩薩。調御眾生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

復有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并諸無量。天龍夜叉。阿修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所圍遶。

如來世尊。大名稱故。普聞世間。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五眼具足。記說神變。教誨神變。神通神變。皆悉圓滿。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城邑。草木叢林。須彌山等。大海江河。諸天宮殿。置一毛端。令住虛空。或經一劫。或過一劫。隨念所期。而不傾動。

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一切人民。皆於如來。深生尊重。以諸上妙。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恭敬供養。

於彼城中。有一幻師。名跋陀羅。善閑異論。工巧咒術。於諸幻師。最為上首。摩竭提國。唯除見諦之人。及於正信優婆塞。優婆夷等。諸餘愚人。皆被幻惑。無不歸信。

時彼幻師。聞於如來。功德名稱。便生是念。

今此城中。一切眾生。悉皆於我。生尊重心。唯有瞿曇沙門。猶未信伏。我今應當。往彼較試。彼若歸我。摩竭提人。必皆於我。倍加恭敬。

時彼幻師。宿殖善緣。成熟時至。及由世尊。威德力故。從王舍城。往耆闍崛山。覩佛光明。踰百千日。面輪嚴好。猶如滿月。身相圓滿。如尼拘陀樹。毫相清淨。如摩尼光。其目紺色。如青蓮花。乃至梵天。無能見頂。以六十種。清淨音聲。為眾說法。而此幻師。雖覩如來。威德特尊。猶懷邪慢。

復更念言。

我今應當。試驗於彼。若是一切。知見之者。應知我意。

作是念已。前禮佛足。而作是言。

願於明日。受我微供。

爾時世尊。觀彼幻師。及王舍城。諸眾生等。根熟時至。為成熟故。默然受請。

時彼幻師。既見世尊。受其請已。復作是念。

今此瞿曇。不識我意。定知非是。一切智人。

即便辭退。作禮而去。

尊者目連。時在會中。既覩斯事。前白佛言。

此跋陀羅。欲於如來。及比丘眾。有所欺誑。唯願世尊。勿受其請。

佛告目連。

莫作是念。然貪瞋癡。能為誑惑。我於是事。久已斷滅。證得諸法。本無生故。我於長劫。安住正行。何有人能。欺誑我者。汝今當知。彼之所作。非真幻化。如來所作。是真幻化。

所以者何。現證諸法。皆如幻故。假使一切。諸眾生類。皆成幻術。如跋陀羅。比於如來。百分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復告目連。

於意云何。彼之幻師。頗能變現。三千大千。所有世界。令嚴飾不。

答言。

不也。

目連當知。我今能於。一毛端中。變現莊嚴。恒沙世界。猶未盡於。如來神力。

目連當知。有大風輪。名為碎壞。彼能破壞。三千世界。

復有風輪。名毘嵐婆。能壞世界。復能成立。

復有風輪。名為鼓動。彼風常能。旋轉世界。

復有風輪。名為安住。彼風能行。有頂之處。

復有風輪。名為飄散。彼能飄散。須彌山王。及黑山等。

復有風輪。名為猛焰。劫火燒時。能飄猛焰。上至梵天。

復有風輪。名為止息。劫火燒時。彼能止息。劫火所燒。

復有風輪。名為清涼。能使一雲普。覆三千大千世界。

復有風輪。名為遍霔。劫火燒時。普於世界。降霔大雨。

復有風輪。名為乾竭。劫水漂時。能令彼水。悉皆枯涸。

如是風輪。我若具說。窮劫不盡。

目連當知。於意云何。此之幻師。能於如是。諸風輪中。暫安住不。

答言。

不也。

佛言目連。

如來能於。如是風輪。行住坐臥。得無搖動。又復能以。如是風輪。內芥子中。現諸風輪。所作之事。然於芥子。無增無損。而諸風輪。不相妨礙。

目連當知。如來成就。幻術之法。無有限極。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及諸大眾。聞於如來。作是說時。生希有心。頂禮佛足。同聲唱言。

我等今者。遇大威德。神通導師。獲大饒益。若有得聞。如來世尊。如是神力。深生信解。此人必當。獲大善利。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彼幻師。即於其夜。詣王舍城。於最下劣。穢惡之處。化作道場。寬廣平正。繒綵幡蓋。種種莊嚴。散諸花香。覆以寶帳。復現八千。諸寶行樹。其寶樹下。一一皆有。師子之座。無量敷具。悉皆嚴好。為欲供養。諸比丘故。而復化為。百味飲食。并現五百。給侍之人。服以白衣。飾以嚴具。

作是化已。時四天王。來至會中。告幻師言。

汝於明日。為供如來。化作如是。無量嚴具。由是因緣。獲大功德。我今為欲。助於汝故。供養如來。於此化為。第二道場。頗能聽不。

時彼幻師。聞是語已。生奇特心。即便聽許。

於是四王。即便變現。無量殊妙。莊嚴之具。倍於幻師。幻化之事。

時天帝釋。復與三萬。諸天子等。來詣道場。語幻師言。

我今亦欲。因汝供養。莊嚴道場。

幻師驚悚。又便聽許。

於是天帝。為如來故。化作堂宇。猶如三十三天。殊勝之殿。又復化作。波利質多。俱鞞陀羅。天妙樹等。次第行列。

幻師爾時。見斯事已。嗟歎驚悔。欲攝所化。盡其咒術。幻化之事。宛然如故。

便自思念。

此為甚奇。我從昔來。於所變化。隱現從心。而於今時。不能隱沒。必由為彼。如來故然。

時天帝釋。知彼心念。告幻師言。

汝於今者。為如來故。莊嚴道場。無能隱沒。以是當知。若復有人。於如來所。乃至發於。一念之心。由斯善本。畢竟能作。般涅槃因。

彼聞天帝。作如是說。心甚歡喜。

過夜分已。往如來所。白言。

世尊。我於今時。營辦已訖。願垂哀慜。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諸大眾。恭敬圍遶。入王舍城。赴彼幻師。道場之所。摩竭提國。外道梵志。婆羅門等。咸願如來。為於幻師。之所幻惑。為欲見故。皆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樂欲見聞。如來神變。及師子吼。亦皆集會。

爾時如來。以佛神力。令彼幻師。帝釋。四王。各見世尊。在於已所。莊嚴之處。

彼時幻師。既見是已。捨於憍慢。前禮佛足。白言。

世尊。今於如來。悔過發露。我先於佛。妄生欺誑。幻化種種。莊嚴之事。後雖漸悔。無能隱沒。

爾時世尊。告幻師言。

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汝今應以。幻化飲食。隨次而行。

時彼幻師。與四天王。釋提桓因。并來眷屬。及所幻化。給侍人等。即持飲食。施佛及僧。同會眾人。悉皆充足。

爾時摩訶迦葉。而說偈曰。

知食是幻化。
受者亦復然。
了此平等時。
乃名為淨施。

大目乾連曰。

知座是幻化。
坐者亦復然。
了此平等時。
乃名為淨施。

舍利弗曰。

如化給侍人。
受者心亦然。
施者能如是。
乃名為淨施。

須菩提曰。

勿以施為施。
勿以受為受。
施者能如是。
乃名為淨施。

阿難陀曰。

所施如虛空。
受者不可得。
遠離於身心。
其施最清淨。

光幢菩薩曰。

譬如彼幻師。
幻化莊嚴事。
諸法皆如是。
愚人不覺知。

光嚴菩薩曰。

如座及諸樹。
皆幻心所為。
幻心與虛空。
何有少差別。

師子菩薩曰。

野干未曾聞。
師子所哮吼。
其心無所懼。
嘷叫林樹間。

適聞師子聲。
藏竄而無所。
幻師亦如是。
不對如來前。

常於外道中。
自讚超過佛。
幻師雖造作。
幻術有其邊。

如來所成就。
幻術無窮盡。
一切諸天魔。
莫能知邊際。

師子慧菩薩曰。

了知給侍人。
飲食并食者。
一切皆幻化。
善施無過上。

彌勒菩薩曰。

如火得蘇油。
展轉而增盛。
世尊對幻師。
幻化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曰。

此會眾善事。
如本未曾為。
一切法皆然。
常等於前際。

爾時世尊。為欲成熟。彼幻師故。化一長者。入於會中。謂幻師曰。

汝今於此。欲何所作。

幻師答言。

我為供養。沙門瞿曇。設諸飲食。

長者告言。

莫作是說。如來今者。與諸比丘。在闍王宮。受供而食。

佛神力故。令彼幻師。見於如來。與諸比丘。在彼而食。

又復化作。第二長者。謂幻師言。

汝何所作。

幻師答言。

我為供養。沙門瞿曇。

長者復言。

莫作是說。如來今者。與諸比丘。在於梵志。里巷之中。巡行乞食。

佛神力故。令彼幻師。還見如來。與諸聖眾。在里巷中。巡行乞食。

又復化作。第三長者。告幻師言。

如來今者。在彼醫王。耆婆園中。為諸四眾。宣說妙法。

佛神力故。令彼幻師。皆見如是。

次復化作。釋提桓因。來詣幻師。而復告言。

如來今在。三十三天。為眾說法。

彼時幻師。復見如來。在天眾中。演諸法要。

爾時幻師。復於林樹。花葉之間。及諸一切。師子座上。并王舍城。里巷垣牆。室宅堂殿。及諸勝處。皆見如來。具諸相好。亦於一切。諸如來所。自見己身。悔過發露。

彼時幻師。唯見佛身。餘無所見。歡喜踊躍。而便獲於。念佛三昧。從三昧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昔於閻浮。
幻化無過上。
今比佛神通。
無能及少分。

由是方了知。
諸佛難思力。
隨心能變現。
化佛如恒沙。

所見諸如來。
皆具於相好。
願尊為顯示。
何者是真佛。

於此諸如來。
我欲修供養。
願尊為我說。
何者為勝果。

若人於佛所。
不生尊重心。
如是諸凡夫。
退失於安樂。

今於世尊前。
發露先所犯。
妄試如來罪。
永願滅無餘。

梵釋并大眾。
願皆證知我。
為度諸群生。
今發菩提心。

以智慧光明。
覺悟於世間。
施與甘露法。
悉皆令充滿。

若人於佛所。
見如是神變。
及聞悅意言。
勝行無礙智。

何有明慧者。
不發菩提心。
願示菩提道。
及遍清淨行。

何等為修行。
二乘不能入。
云何所行處。
尊重而供養。

云何具威儀。
及離諸疑悔。
云何於多聞。
無厭修堅實。

云何為人說。
令樂於正法。
無希利養心。
及善知恩報。

云何於眾生。
常為不壞友。
云何近善友。
捨離惡知識。

云何值諸佛。
供養心無倦。
云何為學處。
尊重及清淨。

云何定種姓。
成就如理心。
及捨不如理。
具足正思惟。

云何無怯弱。
不為魔所攝。
思惟於義理。
不捨諸眾生。

云何不應捨。
不取而攝取。
得入於正行。
具足善方便。

云何修慈悲。
成就諸神通。
證於無礙辯。
及得陀羅尼。

云何獲法忍。
清淨之辯才。
當捨應捨法。
得入甚深義。

云何於誓願。
一切皆圓滿。
於諸波羅蜜。
而得不退轉。

我於如是法。
當願勤修行。
唯願大悲尊。
為我廣宣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了一切法。
皆同於幻化。
是人則能現。
百億諸佛身。

往於俱胝剎。
度脫諸眾生。
譬如跋陀羅。
無色現眾色。

不生亦不滅。
無住無去來。
世尊變化身。
及與比丘眾。

亦無有生滅。
乃至於涅槃。
此皆是如來。
不思議神變。

亦如幻化者。
現象馬軍陣。
迷惑諸眾生。
妄見為真實。

如是象馬軍。
無性亦無生。
諸佛無色相。
無去亦無來。

住於我見人。
妄生於佛想。
不應以色相。
種族及生處。

乃至梵音聲。
而欲觀如來。
亦難以心識。
分別於諸佛。

諸佛法性身。
超過於三世。
自性離諸相。
不墮於法數。

所現諸如來。
自性無生起。
亦無蘊界處。
住於無所依。

如是佛法身。
非五眼能見。
若謂我見佛。
是則不能見。

以無見為見。
如空中鳥跡。
如汝所見佛。
及餘未見者。

平等如虛空。
一相無差別。
戒定慧解脫。
及解脫知見。

一切諸如來。
功德無差別。
皆住於空性。
於法無所著。

一切皆幻化。
無性亦無生。
供養一如來。
則供於多佛。

諸佛之法身。
平等無差別。
如是一切佛。
咸能生福利。

普施諸如來。
皆獲於大果。
同證於平等。
清淨之法性。

是故諸如來。
無種種差別。
如汝先所問。
何者為真佛。

當捨散亂心。
諦聽我宣說。
應住正念慧。
觀察於諸法。

一切皆無生。
妄見為真實。
色相若有生。
則應亦有滅。

是故諸如來。
畢竟無有生。
彼亦非己生。
亦無有散滅。

由是觀如來。
以無見為見。
如汝所見佛。
不依止方所。

一切諸凡夫。
皆依於五蘊。
應當於彼蘊。
如佛而觀察。

諸佛及諸法。
乃至於眾生。
以無相為相。
無有依止者。

若作是觀察。
速證於菩提。
諸法皆非有。
由妄分別生。

因緣體性空。
離作者性故。
如是能了達。
因緣作者空。

彼則能了知。
離染清淨法。
以清淨法眼。
得見諸如來。

時彼幻師。聞是說已。得順法忍。五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薩。證無生忍。

爾時世尊。飯食已訖。欲滿幻師。所施願故。復說偈言。

能於所施物。
施者及受人。
等無分別心。
是則施圓滿。

爾時阿難。白佛言。

世尊。我等願於如來。以佛神力。加持幻師。今所施設。莊嚴之事。於七日中。令不隱沒。

是時如來。為眾請故。令彼幻師。幻化道場。滿足七日。嚴飾如故。

爾時如來。與諸比丘。及大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圍遶。還耆闍崛山。為眾說法。

爾時幻師。復往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世尊。願為演說。諸菩薩道。勤修行者。速當得至。菩提道場。

佛言。

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幻師白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

善男子。有四種法。是菩薩道。若能修行。速當得至。菩提道場。

云何為四。

一者。於菩提心。永不退失。二者。於諸眾生。常無棄捨。三者。一切善根。求無厭足。四者。護持正法。起大精進。

善男子。菩薩復有四法。遍清淨行。

云何為四。

一者。律儀清淨。二者。意樂清淨。三者。智慧清淨。四者。受生清淨。

復有四法。唯菩薩行。非彼二乘。之所能入。

云何為四。

一者。修習禪定。而不隨生。二者。於甚深義。心能簡擇。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四者。種種辯才。演法無礙。

復有四法。所行之處。

云何為四。

一者。樂住閑寂。二者。厭於憒閙。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慈心。四者。能了諸行。無有去來。

復有四法。尊重供養。

云何為四。

一者。不惜身命。二者。心常歡悅。三者。捨離憍慢。四者。如說修行。

復有四法。威儀具足。

一者。知時。二者。知處。三者。寂靜。四者。真實。

復有四法。能離疑悔。

云何為四。

一者。於惡作事。應預防護。二者。於諸智人。當樂親近。三者。於所聞義。常善思惟。四者。不以慈心。不舉他過。

復有四法。多聞無厭。

云何為四。

一者。增長自他。正智慧故。二者。於他疑惑。能斷除故。三者。於佛正法。能攝受故。四者。於諸如來。讚無盡故。

復有四法。多聞堅實。

云何為四。

一者。聞正法已。能善解了。二者。聞正法已。不作諸惡。三者。聞正法已。為他開示。四者。聞正法已。迴向菩提。

復有四法。說法利益。

云何為四。

一者。常受他人。香味飲食。二者。恒受衣服。種種供養。三者。令魔眷屬。勢力羸弱。四者。諸天護持。魔不得便。

復有四法。令他信樂。所說之法。

云何為四。

一者。心少欲故。二者。常知足故。三者。語柔軟故。四者。身順法故。

復有四法。能演正法。無有希望。

云何為四。

一者。於生死中。恒懷怖畏。二者。不求世間。利養親友。三者。於諸眾生。常生擁護。四者。於諸聖種。而能修習。

復有四法。知恩報恩。

云何為四。

一者。勸諸眾生。趣菩提故。二者。知所作業。不失壞故。三者。慈愛眾生。如己身故。四者。善能修行。菩薩事故。

復有四法。於諸眾生。為不壞友。

云何為四。

一者。能被忍辱。大甲冑故。二者。福利眾生。不求報故。三者。於大悲心。常不退故。四者。雖多惱害。亦不捨故。

復有四法。於諸善友。應當親近。

云何為四。

一者。成就善巧方便。二者。成就殊勝意樂。三者。成就菩薩正行。四者。成就勸讚菩提。

復有四法。於諸惡友。應當捨離。

云何為四。

一者。讚說二乘。二者。令退菩提。三者。增長惡法。四者。損壞諸善。

復有四法。得值諸佛。

云何為四。

一者。恒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復有四法。供養諸佛。心無懈惓。

云何為四。

一者。應自慶快。我今供養。最上福田。二者。由我供養。一切眾生。亦當供養。三者。因供養已。於菩提心。當得堅固。四者。覩於如來。三十二相。善根增長。

復有四法。於諸學處。生尊重心。

云何為四。

一者。超過惡道。二者。得生善趣。三者。尊重如來。四者。圓滿諸願。

復有四法。所應學處。

云何為四。

一者。於菩提心。常不捨離。二者。於諸眾生。心行平等。三者。於波羅蜜。精進修行。四者。聞無量法。不生恐怖。

復有四法。學處清淨。

云何為四。

一者。不造諸惡。二者。深解空性。三者。不謗諸佛。四者。滅壞諸見。

復有四法。三昧種姓。

云何為四。

一者。離憒閙故。二者。樂寂靜故。三者。心無亂故。四者。善根增故。

復有四法。如理之心。應當成就。

云何為四。

一者。所修善法。迴趣菩提。二者。心常宴寂無有執著。三者。於解脫門。常勤修習。四者。曾不求證。二乘涅槃。

復有四法。不如理心。應當捨離。

云何為四。

一者。於諸生死。有所怖畏。二者。於所修行。不生信受。三者。於祕密教。不求勝解。四者。於諸善根。而不修習。

復有四法。正思惟心。應善修學。

云何為四。

一者。菩薩乃至。為一眾生。於無量劫。受生死苦。

二者。應先了知。一切眾生。根性差別。而為說法。令捨煩惱。

三者。應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降伏魔軍。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者。當為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眾生。以一梵音。演諸法要。

復有四法。無怯弱心。魔不能摧。

云何為四。

一者。觀一切法。猶如幻化。二者。常與如理。正智相應。三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四者。於一切相。無所執著。

復有四法。思惟於義。

云何為四。

一者。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二者。知無少法。名為起者。三者。知緣生法。彼即無起。四者。知法無生。亦無滅壞。

復有四法。不捨眾生。

云何為四。

一者。不捨弘願。二者。忍於疲苦。三者。不惜身命。四者。恒修四攝。

復有四法。不應捨離。

云何為四。

一者。於諸布施。而不捨離。二者。成熟眾生。而不捨離。三者。常自覺察。而不捨離。四者。增長他善。而不捨離。

復有四法。常應攝受。

云何為四。

一者。微少善根。亦當修習。二者。增長他善。心無懈怠。三者。聞說施戒。則能信受。四者。不求一切。利養名譽。

復有四法。入於正行。

云何為四。

一者。成就通智。二者。住大三昧。三者。修習空性。四者。無所執著。

復有四法。善巧方便。

云何為四。

一者。菩薩。於諸發心。以菩提心。而為上首。乃至煩惱。猶令順趣。無上菩提。何況發起。諸善心等。

二者。觀諸眾生。乃至住於邪見。之者。皆為法器。

三者。了知諸法。無有自性。

四者。修習解脫。於三昧門。無執著想。

復有四法。修大慈心。

云何為四。

一者。修大慈心。救護眾生。二者。修大慈心。度脫眾生。三者。修大慈心。覺悟眾生。四者。修大慈心。為令眾生。入涅槃故。

復有四法。修大悲心。

云何為四。

一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諸惡道。住善趣故。二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捨諸惡行。習善法故。三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小乘。入大乘故。四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生死。得涅槃故。

復有四法。成就神通。

云何為四。

一者。不惜身命。無愛戀故。二者。了一切法。如幻化故。三者。於諸眾生。起尊重故。四者。修奢摩他。無散亂故。

復有四法。得無礙辯。

云何為四。

一者。隨順於義。不隨於文。二者。隨順於法。不隨於人。三者。了達諸法。離於文字。四者。依了文字。演說無盡。

復有四法。得陀羅尼。

云何為四。

一者。於諸多聞。無有厭足。二者。於多聞者。恭敬供養。三者。以種種名。說真實義。四者。隨祕密教。能正趣入。

復有四法。能得法忍。

云何為四。

一者。多修勝解。二者。無有退轉。三者。資糧圓滿。四者。精勤無倦。

復有四法。得淨辯才。

云何為四。

一者。於說法人。無所違逆。二者。尊重法師。恭敬聽受。三者。不以多聞。而自憍慢。四者。於少聞者。不生輕賤。

復有四法。應當捨離。

云何為四。

一者。於貪瞋癡。應當捨離。二者。於聲聞乘。應當捨離。三者。於緣覺乘。應當捨離。四者。於善法想。應當捨離。

復有四法。入甚深義。

云何為四。

一者。於有為法。深達緣起。二者。於祕密義。能正了知。三者。於諸法性。深生正解。四者。於一切法。了達空義。

復有四法。令願圓滿。

云何為四。

一者。尸羅清淨。二者。淨除惡業。三者。無有諂誑。四者。增長善根。

復有四法。於諸波羅蜜。而得不退轉。

云何為四。

一者。以善巧方便。能於一波羅蜜。遍通諸波羅蜜。

二者。以善巧方便。隨了一眾生。遍了一切眾生。

三者。以善巧方便。證於一法清淨。遍證一切。諸法清淨。

四者。以善巧方便。了知一佛。遍能了知。一切諸佛。

何以故。由於法性。無差別故。

佛說如是。菩薩四法門時。幻師跋陀羅。證無生忍。心懷踊悅。即昇虛空。其身去地。七多羅量。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其光普照。諸佛世界。還於如來。頂上而沒。

爾時尊者。阿難。作是念言。

如來。應。正等覺。現此微笑。非無因緣。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普聞三界遍知尊。
威德智處難思者。
已達菩提功德岸。
今現微笑有何緣。

十方五趣諸眾生。
心行種性上中下。
如來於彼悉能了。
今現微笑有何緣。

人天八部諸大眾。
所出種種妙音聲。
比於如來清淨音。
乃至不及歌羅分。

世尊光明遍十方。
普照無量諸佛剎。
日月摩尼梵天光。
無有能比如來者。

已了性空甚深法。
無我無人及眾生。
有無二邊皆捨離。
善知三際如水月。

今誰趣於最上乘。
紹繼如來法種性。
生於廣大三寶中。
微笑因緣願宣說。

如來所現微笑光。
為彼諸乘有差別。
於膝於肩而沒者。
如斯為彼二乘人。

今者所放無量光。
此光入於如來頂。
天中勝者為何人。
於此佛乘當授記。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今見是。跋陀羅不。

白言。

已見。

佛告阿難。

此善男子。過於九萬二千劫。於大莊嚴土。善化劫中。當得成佛。號曰神變王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國土。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地平柔軟。如兜羅綿。花果諸樹。次第行列。幢幡寶蓋。以為莊嚴。眾樂自鳴。妙香充遍。所須飲食。應念而至。諸所受用。資生之具。如忉利天。而無有異。

彼國常現。種種莊嚴。是故號為。大莊嚴土。於彼國內。一切人民。皆住大乘。深信堅固。彼神變王如來。壽十千歲。正法住世。滿百億年。

臨涅槃時。授名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言。

汝於來世。次當作佛。號一切最勝如來。應。正等覺。

時跋陀羅。聞於如來。如是記已。從空而下。頂禮佛足。而作是言。

我今歸命如來。應。正等覺。及法比丘。

如是慇懃。無量俱胝。數百千遍。復作是言。

如佛世尊。以於真如。無有異故。說一切法。不異真如。乃至無有差別。無有缺減。無有分別。無生無作。我今歸依。亦復如是。

爾時尊者阿難。謂跋陀羅言。

汝若如佛。所說真如。而歸依者。汝今豈於。佛法性中。有所得耶。

幻師答言。

我身即是。如來法性。

所以者何。我及如來。無二無別。一切諸法。皆真如故。言真如者。則一切法。無差別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尊者當知。言無二者。無所分別。是為無二。

何以故。遍知諸法。但有名字。是佛智故。

尊者阿難。前白佛言。

奇哉世尊。此跋陀羅。乃有如是。智慧辯才。昔以幻化。惑亂世間。今時復以。智慧惑亂。

佛告跋陀羅言。

善男子。汝實爾耶。

跋陀羅言。

如佛所作。惑亂之事。我亦如是。惑亂世間。

所以者何。謂佛世尊。於無我中。說有眾生。及壽命者。此於世間。是大惑亂。如於如來。證菩提已。不見少法。是生死往來。而說生死往來。如我意者。唯有如來。是大惑亂。

佛言。

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諸佛如來。於無我中。乃至無有。生死往來。而隨世俗。說眾生等。亦無少法。名為涅槃。然為證得。涅槃法故。說於涅槃。

時跋陀羅。聞是說已。前白佛言。

我願出家。作於比丘。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汝當與是善男子。剃除鬚髮。授具足戒。

彌勒菩薩。承佛教旨。即與出家。受於具戒。

既出家已。復白佛言。

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說是語時。五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於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阿難。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為。授幻師跋陀羅記法門。亦名漸證菩提法門。

若有眾生。於未來世。欲見如來。及為眾生。作佛事者。當於此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所以者何。是人則為。已見如來。亦已為他。施作佛事。

是故阿難。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流通之者。則為哀愍。利樂眾生。

若欲發趣。無上菩提。亦於此經。當勤修習。此經能出。無上菩提。此經能生。無上菩提。是故此經。亦復名為。出生菩提。

若有受持。此經典者。當知諸佛。止住其身。何況於中。如理修行。

時跋陀羅。復白佛言。

世尊。此經亦名。發覺善根。

何以故。今於佛所。得聞是經。一切善根。皆現前故。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及跋陀羅。天人大眾。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