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七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靈鷲山。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菩薩八萬四千俱。各從十方。諸佛世界。而來集會。皆已通達。一生補處。得無所著。無所罣礙。

從勇猛伏。三昧出生。獲上蓮花三昧。金剛道場三昧。善堅住三昧。淳淑修三昧。幢英王三昧。金剛三昧。淨德事三昧。

分別權行。皆得親近。諸佛之法。在佛樹下。多所降伏。度諸魔界。而得建立。諸佛之土。逮成無盡。所說總持。得知眾生。一切根原。以妙辯才。可悅諸心。為師子步。猛無所畏。

若入眾會。應順時宜。宣文字句。成就諸行。則以威相。而自嚴飾。捨於世財。棄諸外道。功勳顯布。聲徹十方。諸佛諮嗟。德不可量。悉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成。

從無數劫。百千那術。修治道業。覩見一切。眾生之疾。應病與藥。皆令瘳愈。入於深妙。明緣起法。以捨斷滅。有常之事。其行清淨。志無瑕穢。心性鮮明。開化群生。各各攝護。令得其所。曉了教誨。意得自在。勢力堅強。不毀慈心。信戒聞施。慚愧智慧。具足七財。欲化眾生。以善方便。現處閑居。所用修力。善誓諸願。聖德無量。心如虛空。

其名曰。光觀菩薩。常明曜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步菩薩。師子雷音菩薩。尊意菩薩。金剛意菩薩。金剛步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志菩薩。步不動迹菩薩。獨步世菩薩。善明菩薩。蓮花目菩薩。蓮花淨菩薩。寶淨菩薩。鈎鎖菩薩。寶幢菩薩。寶事菩薩。寶印手菩薩。德曜王菩薩。淨王菩薩。執離意王菩薩。電光嚴菩薩。虛空藏菩薩。濡音菩薩。雨音菩薩。不離音菩薩。意淨菩薩。電音菩薩。解縛菩薩等。十六正士。溥首之等。六十聖士。眾香首等。三十有二。清淨行士。慈氏之等。皆是賢劫諸菩薩也。

降魔天子。淨復淨天子。善妙天子。賢護天子。獲勝天子。意勝天子。寂化音天子。善思天子等類二萬。皆悉大乘。

四天王天。帝釋。忍迹梵天。魔子導師。濡美天子。并餘諸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及人非人。不可稱計。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遶。而為說經。坐大清淨。師子之床。勇猛無畏。為師子吼。如日普照。若月盛明。如火消冥。其座暉赫。威光巍巍。超踰釋梵。佛身特顯。猶須彌山。現于大海。所說經典。上中意語。靡不妙善。義美具足。究竟清淨。常修梵行。廣演恩慈。宣菩薩行。講菩薩法。所當遵修。名曰淨行。

爾時東方。去此佛國。九百二十萬佛土。世界名善變。其佛號淨住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

時佛左右。有一菩薩。名羅陀隣那朱。與八千菩薩俱。於其佛土。忽然不現。至此忍界。住于梵天。以一寶蓋。覆斯三千大千忍土。普雨天華。其色若干。

在於梵天。而說頌曰。

諸天人民獲善利。
心願見佛釋師子。
為消惱熱諸俗事。
心願堅固志佛道。

無數菩薩如江沙。
以精進力行超越。
降伏魔眾億百千。
得成佛道離垢憂。

吾從東方而發來。
其世界名曰善變。
在彼淨住佛左右。
欲得稽首釋師子。

假使有人欲聽法。
若覩十方諸菩薩。
設欲歸禮彼世尊。
速疾來到靈鷲山。

諸導師眾難得遇。
經典之要甚難值。
人身難得及閑暇。
篤信禁戒誠亦難。

假使今時造德本。
則見眾生處邪冥。
便能開心令滅度。
速行俱詣於最勝。

若欲解棄三惡道。
獲致安隱天人處。
逮得無為消生死。
則當往詣無等倫。

為良醫王施甘露。
尊猶導師示正路。
彼為法王執尊寶。
降伏一切眾生趣。

於時寶髻。說斯頌已。以此頌音。告于三千大千世界。

賢者舍利弗。聞說斯頌。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此妙頌義。為從何出。

佛言。

東方去此。九百二十萬佛界。名善變。佛號淨住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其佛左右。有菩薩名寶髻。與八千菩薩。俱到此忍界。欲來見佛。稽首問訊。咨受經典。并欲見十方。諸會菩薩。故住梵天。說此頌耳。斯頌之音。普聞三千大千世界。令無央數。眾生之類。殖眾德本。俱來詣佛。

於是寶髻。與八千菩薩。及無央數。諸天子眾。周匝圍遶。鼓百千伎。雨諸妙花。演大光明。動三千界。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各遶七匝。正住佛前。八千菩薩。亦復如是。諸天子眾。悉皆侍從。

寶髻菩薩。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淨住如來。敬問無量。所志康寧。住於輕便。勢力安乎。蒙天中天。鄙身詣此。願垂恩慈。為諸菩薩大士之眾。班宣道教。所當應行。菩薩住此。得究竟成。具足清淨。而普被服。一切德鎧。積累眾善。平等之行。淨修其身。皆見一切。群生所念。觀其相行。而隨開化。則以智慧。為淫怒癡。而講說法。令致妙行。

若有眾人。住於邪法。便為演示。平等之教。為諸如來。所見覆蓋。眾生之類。皆得蒙賴。一切諸魔。不能得便。逮覩諸佛。無所罣礙。敢可遵修。皆成如來。清淨之行。如此之義。何因致乎。

佛告寶髻。

善哉善哉。族姓子。乃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諸菩薩等。所行清淨。

寶髻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

菩薩有四事法。所行清淨。

何謂為四。

一曰。行度無極。二曰。常當遵修。諸佛道品。三曰。具足神通。四曰。開化眾生。

是為四。

行度無極。所可勸助。靡不周普。入眾德本。

道品法者。遊于大慈。曉了應時。慧之所入。

具神通者。分別人民。心念所行。善惡之業。

化眾生者。大哀堅固。明識志性。之所歸趣。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施度無極。所行清淨。

謂所可習。慳貪之心。皆棄捐之。習布施心。已能放捨。壞於貪懿。瑕穢之事。興勸布施。一切所有。惠而不悋。彼行施已。而於四事。不造若干。

何謂為四。

一曰。眾生之類。無有若干。二曰。一切經法。不各各異。三曰。所可勸助。亦無差別。四曰。志性所施。亦無若干。

彼何謂於諸眾生。無有若干。不興此念。

吾當施某。不施於甲。施某福多。施甲福少。厚施於某。薄施於甲。好供施某。趣施於甲。常當施某。時一施甲。親自斟酌。授與於某。不自勞身。授與於甲。盡用施某。粗施於甲。此人奉戒。斯人毀禁。此人眾祐。斯人寡祐。此人能畢。眾祐之德。斯人不能。此人修正。斯人行邪。此人奉行。平等之業。斯人墮落。反邪之業。

佛言。

如是族姓子。菩薩布施。皆當棄捐。如是輩心。修平等志。不懷若干。常念眾生。等心應之。而以開化。平意識戒。慈悲喜護。無所遺忘。所謂等者。猶如虛空。都無增減。是謂眾生。無有若干。

佛告寶髻。

何謂諸法。不各各異。假使說法。而宣平等。亦不念言。

奉修法者。吾當與經。不能順法。則不授也。若使普備。一切法者。吾當與之。不能具法。吾不與也。

欲興道教。行法施者。施於凡夫。不謂損耗。施於聖賢。不謂長益。

又計諸法。本悉清淨。等無差特。以是之故。所施當等。是於諸法。不各各異。彼所施與。供養之具。有所勸助。亦無若干。

若布施時。不作此念。

吾當獲福。望於帝釋。梵天人位。

不願國主。豪尊長者。亦不慕求。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不志饒財。珍寶重貨。眷屬侍從。亦不貪羨。五趣生死。所周旋處。不求聲聞。緣覺之乘。敢可所施。則用志求。無上正真之道。

是謂勸助。而不差別。諸可放捨。志性在道。無差特心。合會別離。初無增減。不望相報。唯欲開度。諸不及者。越于彼岸。其心質朴。而無諛諂。懷抱篤信。內性淳淑。未曾悔變。施所珍愛。其心歡喜。若有來求。意能惠與。益用悅豫。是族姓子。志性所施。亦不別異。

斯謂菩薩。施度無極。無有若干。

佛言。

復有八事。棄捐邪徑。行布施業。

何謂為八。

不見吾我。不見有人。不見有壽。不見斷滅。不覩有常。不住三處。不見無處。

若布施者。則當嚴淨。於是八事。菩薩布施。棄四住業。

何謂為四。

一曰。捨於非法。則以經典。開化凡夫。二曰。捨聲聞意。志于大道。三曰。捨緣覺法。修於平等。四曰。遠於止處。諸所倚著。

是為四。

當復離於。四事思想。

何謂為四。

一曰。常想。二曰。安想。三曰。淨想。四曰。我想。

是為四。

復有四事。為清淨施。

何謂為四。

一曰。身淨。二曰。言淨。三曰。心淨。四曰。性淨。

是為四。

復有三事施。越諸罣礙。

何謂為三。

一曰。捨於悕望。二曰。棄捐懷恨。三曰。離於小乘。

是為三。

復有三事。捨於應施。離諸恐懼。

何謂為三。

一曰。貢高。二曰。輕慢。三曰。魔業。

是為三。

復有四施。以法見印。

何謂為四。

一曰。內空。二曰。外空。三曰。人空。四曰。道空。

是為四。

復有四施。專惟精進。

何謂為四。

一曰。飽滿眾生。二曰。具足。諸佛之法。三曰。備悉成就。相好嚴容。四曰。淨治佛土。

是為四事。

復有四施。心常不捨。

何謂為四。

一曰。意常念道。二曰。常欲見佛。三曰。修于大慈。四曰。滅除眾生。塵勞之穢。

是為四。

復有三施。嚴淨道場。

何謂為三。

一曰。淨我。二曰。淨人。三曰。至道場淨。

是為三。

復有四施。所與清淨。

何謂為四。

一曰。以慧布施。二曰。則能可悅。眾生之心。三曰。曉了勸助。四曰。明解觀察經典。

是為四。

佛告族姓子。

是為菩薩。所可修法。施度無極。致清淨行。

佛告族姓子。

菩薩行戒度無極。有一事。致于清淨。

何謂為一。

解菩薩心。而無等倫。其心超過。一切世間。最尊無比。越諸聲聞。緣覺之意。心能降伏。一切諸魔。入於眾生。所至名德。為無量寶。諸遵習法。普有所護。心未曾忘。

是為一。

復有二事。戒度無極。為清淨行。

何謂為二。

一曰。常懷慈愍。無害眾生。二曰。心志於道。調柔性行。

是為二。

復有三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三。

一曰。身淨。淨身三事。戒無闕漏。究竟備悉。二曰。言淨。一切所說。無有諛諂。三曰。意淨。蠲除諸穢。貪欲危害。

是為三。

復有四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四。

一曰。其戒清淨。二曰。奉禁不毀。三曰。以此戒法。教化眾生。四曰。見持戒人。敬之如佛。

是為四。

復有五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五。

一曰。不歎己身。二曰。不毀他人。三曰。捨聲聞志。四曰。離緣覺意。五曰。無所貪著。

是為五。

復有六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六。

一曰。常念於佛。不毀禁戒。二曰。常念經法。順修其行。三曰。常念聖眾。不違佛教。四曰。常念於施。普捨塵欲。五曰。常念禁戒。不復貪慕。一切五趣。六曰。常念諸天。宣眾德本。

是為六。

復有七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七。

一曰。篤信樂諸佛法。二曰。常自念慚。為眾重任。三曰。念愧思道品法。而不自大。四曰。仁和不惱彼我。五曰。無害畏於後世。殃罪之患。六曰。不煩擾人。止心憂慼。七曰。見諸眾生。在苦惱者。而愍哀之。

是為七。

復有八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八。

一曰。無有諛諂。二曰。無希冀心。三曰。不貪利養。四曰。捨於慳懿。無所依倚。五曰。己身所有。而知止足。六曰。行賢聖禪。具足澹怕。七曰。處於閑居。不惜身命。八曰。樂於獨處。遠離眾會。好於道法。畏懼三界。不取無為。

是為八。

復有九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九。

一曰。無所趣律。教化眾生。而令得度。二曰。稍漸習定。修治其原。三曰。令心究竟。不懷惱熱。四曰。求於靜漠。止心所念。五曰。習行威儀。禮節之正。六曰。超度禁戒。不見己身。七曰。未曾欺惑。愍哀群生。具足大乘。八曰。究竟成就。戒法之業。使不缺漏。九曰。心常懷念。勸助德本。

是為九。

復有十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十。

一曰。淨身三事。二曰。淨口四事。三曰。淨意三事。四曰。念棄諛諂。志性質直。而不細碎。五曰。心性普入。靡不蒙度。六曰。一切所覺。而知節限。愍哀為本。悉解諸結。七曰。心無剛鞕。教化眾生。悉調和業。八曰。常修己身。見諸等類。恂恂恭敬。九曰。於諸眾祐。勸示法事。十曰。奉以衣食。使離世業。

是為十。

復有二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二。

一曰。有毀辱者。寧失身命。終不毀戒。不興想念。不慕財業。二曰。無所周旋。亦不貪求。一切諸法。戒空無像。

復有二事。

何謂為二。

一曰。內淨。除諸衰入。二曰。外淨。捨諸境界。

是為二。

復有二事。

一曰。淨其道心。解自然相故。二曰。戒品清淨。無諸相故。

佛告族姓子。

是為菩薩。戒度無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忍度無極。所行清淨。

若罵詈者。默而不報。是口清淨。

若撾捶者。受而不校。是身清淨。

若瞋恚者。哀而不慍。是心清淨。

若毀辱者。而不懷恨。是性清淨。

又若聞人。發麁獷辭。以護眾生。不興忿恨。

設有刀杖加身。瓦石打擲。護於後世。而不懷害。

節節解身。不以憂慼。將順道故。

見人求乞。不起瞋恚。濟四恩故。

發于慈心。不惱恚者。親佛道故。

造悲哀心。具足願故。

功勳流布。莫不奉命。多所愍故。

仁心德稱。所可布施。為道法行。棄魔天故。

又念佛道。而行忍辱。成佛身故。

若念覺意。而行忍辱。具十力故。

若念於惠。而行忍辱。欲備三達。無罣礙故。

設念愍傷。而行忍辱。成大慈故。

念度虛妄。而行忍辱。究大哀故。

念如師子。無恐懼者。而行忍辱。無所畏故。

念無見頂。而行忍辱。處於眾生。不自大故。

念具相好。而行忍辱。普欲救濟。一切世故。

具諸佛法。而行忍辱。成通慧故。

佛告族姓子。

有二事法。淨忍辱力。

一曰。精修道業。二曰。合集義力。彼所可言。

若能忍辱。身心無倚。是集義力。於一切法。而無所著。行忍辱者。是修道義。有淨忍者。能忍眾生。了知無人。堪任諸法。悉為澹怕。是為淨忍。

所以者何。於彼亦無可忍。及與非忍。於一切法。無所逮得。乃名曰忍。

計於忍者。亦不可獲。於一切法。無所著者。乃名曰忍。

其無所倚。忍無處所。不受諸法。是曰為忍。不以所取。為忍辱也。

其有不計我人。壽命之法。是曰忍辱。不著身命。察如牆壁。瓦石之數。乃曰為忍也。

佛告族姓子。

菩薩有二忍。

一曰。曉了身分散事。二曰。明識諸法。皆悉本無。乃成忍辱。

是為菩薩。忍度無極。行清淨也。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進度無極。

為清淨行。不捨道心。所可興業。未曾怯弱。常遵勤修。而不睡寐。不離德本。積累功德。不以退還。於度無極。若造行者。方便求法。堪任為人。講說經典。護于正法。多所度脫。不厭大慧。開化眾生。嚴淨佛土。度于小乘。具足本願。究竟聖慧。未曾違失。施戒博聞。親近權慧。已至福家。當以何意。勉濟群生。令無憍慢。是謂精進。

彼何謂淨。

若曉了身。猶如影響。所言柔軟。識不以倦。其慧究竟。而心淨寂。明於所行。永不可盡。分別諸滅。以慧消化。而成一心。慧無所起。

彼以三事。離於精進。

一曰。倚著因緣。二曰。行顛倒事。三曰。望想之滅。

若於三界。無所倚著。是為精進。

復有三事。何謂為三。

眼無所著。不倚於色。不貪於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煖識。意法識。亦復如是。悉無所著。彼無所受。亦無所習。故曰精進。無施不慳。無戒不犯。無忍不諍。無進不殆。無禪不亂。無智不愚。不造德本。亦無不善。不求佛道。不得聲聞。緣覺之地。其無所行。亦無不行。則便逮成。二精進淨。

何謂二。

一曰。內無所住。興諸因緣。二曰。捨於外見。眾想諸識。

是為二精進。

復有二淨。

何謂二淨。

一曰。於內寂定。二曰。不遊於外。亦無放逸。

是為二淨。其根精進。於諸所行。而無所行。亦不輕戲。

是為菩薩。進度無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寂度無極。清淨之行。慇懃合集。一心之事。觀所應察。而以正受。

彼若一心。禪不著色。棄捐痛痒。思想生死識。

彼若禪者。不著眼耳鼻。舌身意識。

彼若禪者。不貪色聲香。味細軟法。

彼若禪者。不著地水火風空。不著帝釋。日月梵天。尊豪之位。不著欲色。無色之界。不倚今世。及與後世。不住於身。亦無所處。不倚言辭。心不疲懈。悉無所住。無卒無暴。不住邊際。得無所念。

彼若禪者。不計有身。不興諸見。不貪我人壽命。不見微妙。可不可事。不見斷滅。不覩無常。不見生滅。有處無處。

彼若禪者。亦不永盡。眾漏之源。不著諸佛。不入寂滅。果證之跡。亦不長處。於無所行。

若行禪者。一心解空。不以空為證。求於無相無願。不以無相。無願為證。被大德鎧。行無極慈。住於大哀。一切具足。奉行空事。

何謂具足行空。

不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不想善權。諸所開化。不想慈悲喜護。亦不悕望。入於聖慧。不想道心。有所觀察。不想志性。意有所應。不想四恩。慧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不想其意安詳。而有所存。不想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及八由行。

不想寂默。而觀察法。不想調定。柔濡之行。不想慚愧。有所羞恥。常住佛道。未曾斷絕。隨法眼教。執於炬曜。從聖眾戒。常修鮮潔。立觀眾生。成就佛身。

以德莊嚴。而從世雄。聞具足音。奉佛三昧。獲於正覺。神足之辯。受十種力。住無所畏。逮於微妙。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不與聲聞。緣覺合同。拔去止處。諸欲塵穢。不離神通。開導眾生。四分別辯。精進明了。現世度世之法。教化眾生。與眾超異。

質直出家。度於駛水。而過泛流。斷諸所有。所可住處。自然靜寞。法教澹怕。觀於身法。無所貪愛。志於佛法。了自然想。越諸住行。默口言辭。有所說者。常宣佛語。以此至誠。消滅常然。開化眾生。是曰具足行空。

佛告族姓子。

譬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悉為畫師。各有所習。巧能不同。所善不等。或工畫屋宅。不工畫體。或便摸者。不能博彩。或工於手足。巧於耳目。或頭首不端。身形姝好。或有不能。所習各異。或能可人。或不可人。所知殊別。容貌不同。王盡召畫師。應時皆至。

王令畫作。三界諸形。而告之曰。

各自畫像。以持示吾。

皆合眾師。聚於一處。各各畫形。一師最上。悉得其體。

族姓子。所憶云何。為能普備。諸所能不。

答曰。

唯能。

佛言。

借引為喻。當解斯義。如一畫師。悉圖諸形。各各得體。不失其旨。其學此法。亦復如是。慇懃精進。淨修梵行。逮成佛法。以一正行。悉具眾事。由此之故。具足空行。靡所不達。便得成就。一切佛道。皆除塵欲。顛倒眾想。貢高自大。不樂放逸。雖處眾穢。不與合同。

是謂菩薩。具足空行。

說是語時。八千菩薩。普備空行。逮得法忍。

是為菩薩。寂度無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智度無極。清淨之行。

有十二事。為清淨行。

何等十二。

見於過去。慧無罣礙。見於當來。慧無罣礙。見於現在。慧無罣礙。有為無為。皆能曉了。一切世間。所有術藝。當可造業。明解度世。分別說於。真諦之義。知其所習。宣其本末。一切眾生。諸根所趣。柔劣明達。中容之人。去來之慧。無所罣礙。其聖巍巍。超逾世智。悉見眾生。志性所行。形色變異。難解難逮。深奧之義。消化諸見。離於眾邪。諸所住處。罣礙之事。入于聖慧。普周眾生。

入於法慧。明解聖藏。義之所歸。了真所入。其明所照。無所錯亂。亦無所礙。觀察時節。所樂無量。所見諸事。咸皆了了。無所違失。覺識誠諦。實不滅盡。彼所觀察。一切無拒。以用一行。而無所行。皆見眾生。之所奉行。威儀禮節。世間人民。心志所趣。

菩薩悉見。不離於世。而皆超度。諸世境界。尚未成就。佛之土地。皆越一切。所作因緣。開化眾生。過於諸行。而普究竟。眾德之行。廣度一切。因緣心行。皆見眾生。心之所念。護世間法。莫不周遍。

不捨世俗所行。信入眾生之念。計其智慧。無有卒暴。不犯巇嶮。諸根寂定。未曾疲懈。不以為亂。永觀聖慧。常與德合。詣於佛樹。而坐道場。降伏眾魔。捨於外道。行有所受。聖曜普徹。亦無所取。大聖所逮。得諸佛住。可悅眾生。悉見定慧。普入眾義。一切諸法。皆為同味。執權方便。智度無極。越於彼岸。不可限量。

此乃名曰。智度無極。皆能曉了。一切因緣。所興眾想。瑞應怪變。心行所念。令得過度。是則名曰。度於彼岸。

又計此慧。有二清淨。

一曰。無礙慧想。清淨之行。二曰。嚴淨。莫能有人。當其慧相。

復有二淨。

一曰。淨除顛倒。二曰。淨去諸見。

又彼菩薩。所行智慧。靡不普入。聖明備悉。曉了眾生。達識經典。其菩薩者。以此智慧。解無所有。皆入勞塵。親化愛欲。在諸所生。處于諸界。建立智慧。遊諸境土。皆了境界。誠諦智慧。不度彼此。不處中間。其慧普入。見於十方。無所罣礙。用無蔭蔽。致無邊際。見誠諦慧。明曉一切。諸法本末。部黨時節。已能識別。真諦智慧。義之所歸。無應不應。無合無別。無懈無進。不雙不隻。計於諸法。亦無應合。

又族姓子。菩薩若行。智慧事者。以慧為舍。則成福堂。篤信名德。道法之室。住於總持。分別智辯。一切備悉。具足慧事。是族姓子。菩薩奉修。智度無極。清淨之行。

說此語已。彼時會中。二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五千比丘。漏盡意解。一萬天子。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時諸天子。舉聲歎曰。

若有眾生。逮得聞是。諸度無極。清淨之行。道法門者。則為諸佛。所見授記。何況有聞。能奉受持。諷讀誦行。如上教乎。

佛告寶髻。

何謂菩薩。佛道品法。清淨之行。自觀其身。知本無身。是為意止。則以二事。而立其志。

何謂為二。

一曰。察於荒穢。二曰。觀清淨行。

何謂荒穢。

此身無常。積滿不淨。是身薄力。劣而無勢。是身化立。如傾危屋。

何謂觀淨。

吾當以此。不淨之身。精勤解空。得如來身法身。法身巍巍。德身無限。為諸眾生。示現色像。悅可一切。是族姓子。觀身二事。以立其意。

又族姓子。菩薩觀身。了無身已。得淨二法。

何謂為二。

一。見無常。二。察有常。

是身無常。不得久立。老病俱合。會當歸死。已達此義。不用身故。而造邪業。以不會身。則修堅要。行三堅法。

一曰。身要。二曰。命要。三曰。財要。

此身無常。一切眾生。以為貴重。何所益乎。當行愍傷。

何謂身要。

身不犯惡。謙卑恭順。稽首博智。

何謂命要。

歸命三寶。奉修十德。六度四等。

何謂財要。

捐已布施。給諸貧乏。身非我有。口之所言。皆多有失。從致諛諂。麁辭不正。用是之故。悉棄此行。不復為非。已見無身。不保壽命。假使被害。不犯惡事。曉身非常。為分離法。不犯非宜。一切所有。施無所貪。已解無身。所獲善德。功勳顯著。不可稱限。

何謂有常。

設使觀身。了無身者。以時攝取。心所了慧。勸一切智。不違佛教。不失法言。不壞聖眾。勸化群黎。執御人民。是謂有常。

所以言常。不可盡故。所言無盡。謂無為也。與道合同。無終無始。玄妙永存。此謂無為。

其無為者。乃為常耳。菩薩在彼。以諸德本。觀諸通慧。至於無為。是謂有常。

所以言常。以空無相。無願之故。修菩薩道。常奉空行。觀於無相。不著無願。普具一切。精進之行。是謂有常。

所言常者。謂如虛空。菩薩等心。如空無異。無有思想。如是行者。乃為菩薩。是謂有常。無上正真。

佛告族姓子。

菩薩觀身。了本無身。則曰意止。一切人身。皆悉本空。以解身空。意無所著。觀眾生身。立在佛身。當作是觀。若如來身。無有諸漏。吾身亦然。察於諸法。奉行道義。不失佛教。得無漏身。而觀眾生。分別諸相。以無漏身。無漏清淨。本際亦淨。如其德本。興立諸行。勸助德本。亦無諸漏。以能逮成。無漏法者。能住諸漏。

何謂諸漏。

一曰。欲漏。二曰。有漏。三曰。見漏。

彼斷欲漏。設生欲界。開化眾生。若斷有漏。遊在生死。於諸所受。教授人民。

又見漏者。則是無明。癡冥之漏。菩薩於彼。精進不懈。究竟精進。拔其根原。彼若觀身。奉修意止。超度往古。諸不應行。離於眾穢。而遵澹怕。乃為觀身。便無所度。亦無所生。則無所為。乃為觀身。

假使觀已。不見有身。亦無所察。捨於貪身。不計吾我。已無吾我。則無所貪。已無所貪。則無所諍。已無所諍。則無殃釁。已無殃釁。逮得法忍。已得法忍。則無所歸。已無所歸。則無卒暴。已無卒暴。不住自大。則住於法。已住法者。不行非法。

順法行者。常與法俱。修道法者。則逮法慈。已受法慈。則聞法音。已行法音。不聞界音。已寂界音。便逮三昧。而已正受。則觀審諦。已觀審諦。則無所想。已無所想。則無所作。已無所作。則無非作。已於諸作。無作非作。致正真法。便等諸法。已等諸法。便逮通慧。一切之智。

是族姓子。菩薩觀身。了本無身。意止行淨。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痛痒意止。

謂觀痛痒。本無痛痒。乃為意止。覩諸苦痛。皆見眾生。諸在患難。為之雨淚。逮成大哀。

作是惟念。

眾人在惱。若得安者。乃無痛痒。

則為斷除。一切危害。乃致觀痛。知本無痛。意止所行。已滅痛痒。為諸群生。被大德鎧。先自消身。非法之行。亦不想念。滅已痛痒。若有遭痛。普為一切。執御大哀。為示永安。長消眾患。

為貪欲人。興發大哀。先除己貪。不為欲縛。設身遇苦。不以為難。

為瞋恚人。興發大哀。斷己恚結。彼則觀見。不苦不樂。之痛痒也。

為愚行人。興發大哀。滅已癡縛。彼觀痛樂。則無所著。消壞諸結。而自由安。

若得苦痛。不以憂慼。捨諸有為。則能遵修。令無苦樂。以壞愚癡。若遇樂痛。無所積聚。若遭眾患。了身非常。觀苦痛痒。察痛無我。彼觀樂痛。修行安隱。其觀苦痛。則為瘡病。以是之故。名曰不樂不苦。

設使觀見。諸所有安。皆歸無常。其有眾苦。計於苦者。不苦不樂。則亦無我。菩薩若見。諸安樂事。明識一切。本則無安。是觀痛痒。知痛無本。適起尋滅。曉了諸法。不得久存。察於萬物。焰生忽沒。視一切法。所生如影。從何所來。而尋散滅。

觀諸法本。如瞻手掌。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即便了之。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以觀諸法。不以為患。普見一切。篤信休息。因此成道。以成於道。亦無所得。不復退還。

所以者何。以能逮見。一切眾人。根本所興。則求滅盡。不為己身。而求滅也。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善權方便。執御大哀。觀於痛痒。了本無痛。意止之行。消諸所見。明識於此。不以遇於。三界諸痛滅。取證際也。

彼於眾痛。觀佛歎本。曉了諸痛。寂默恬澹。本無所有。亦無遭患。永無遭患。諸法皆空。離於吾我。徒見合會。依於因緣。悉無有主。亦無吾我。捨諸所見。無所長育。

彼觀如是。則真諦見。因緣所合。皆不可得。已不可得。便作是察。如因緣空。從是興立。諸法亦空。已達空義。乃為觀痛。本無痛痒。為意止也。所謂寂寞。身澹怕故。選擇諸義道聖慧。

是族姓子。菩薩觀身痛痒。了本無痛。意止淨行。

佛告族姓子。

菩薩觀心。了本無心。為意止行。立於道心。以得立心。以己意慧。求其心本。不見內心。不見外心。不住內外。察其心本。不見五陰。無諸種。無諸入。

其心寂定。求其持處。從何所起。則更思惟。心從緣起。尋復思惟。其心為異。因緣異乎。即復自了。設因緣異。其心異者。則有二心。設使因緣是心。心是因緣。

以是之故。心不見心。計於心者。非不見心。猶如虛偽。無實諸塵。住於虛空。利刀傷指。本時為瘡。指瘡已差。無所患苦。如是族姓子。心亦如是。由是之故。心不見心。心所見者。則無所見。應觀如是。心所住處。亦不起罪。不見斷滅。不念常存。亦無有身。身如牆壁。因緣不亂。不離愍傷。亦不有是。亦不有異。是為心也。

持心如是。心動為法。心無所住。亦無所行。心不可見。心相自然。作是曉了。所見若茲。不離所見。其心寂然。明識無本。是為菩薩。觀心無心。為意止也。

又族姓子。設心不起。而不可見。則無有想。無應不應。亦無輕慢。則不放逸。是為觀心。知本無心。為意止也。

又如心無色。其因緣合。及與辯才。亦復如是。德本無色。如心無為。德亦無色。所勸道心。亦復無色。設使道心。及與勸助。無有形色。道亦如是。悉無所有。

是故言曰。如其心者。行亦如之。計若勸助。道心亦如。如其道心。人心本淨。亦復如是。道心本淨。一切諸法。亦復如斯。如此心者。曉了普入。是為菩薩。觀心無心。為意止也。

眾患所惱。未曾停住。猶如獼猴。及河駛水。亦若油燈。光曜所出。忽然遠遊。無有身形。而易退轉。貪悋諸界。六情之患。以為屋宅。須臾變異。各隨所應。心無有處。而獨遊行。無有堅要。亦無不要。寂然獨觀。是謂觀心無心。意止清淨。

心所入慧。心之法界。慧心所住。其明本淨。鮮潔無穢。知心真諦。心了現在。目之所見。心法平等。慧亦如心。心等三世。已能平等。便知真正。心慧自然。無能護持。觀不可見。是謂觀心。無心為意止也。

計其本淨。則為自然。心亦本淨。了眾生心。以心淨故。開化人民。為其說法。以能解知。己心自然。一切眾生。亦復自然。若能分別。心如是者。見其心相。而為說法。如心相自然。眾生心相。自然如此。若能達斯相者。為其說法。己心則空。眾生之心。亦復為空。

已解此空。為其說法。等御己心。若能等御。而為說法。己身則等。已等己心則等眾生。已等眾生。則等諸法。已等諸法。則等諸佛。曉此真諦。不令其心。離於貪欲。不處於欲。心已止者。則入法界。趣於自然。心無所住。於法無動。是謂菩薩。觀心無心。意止清淨。

佛告族姓子。

菩薩觀法。知本無法。為意止行。即自念言。

法起則起。法滅則滅。計於本末。亦無我身。人壽有命。人與非人。生老病死。終沒所趣。於此諸法。諸法合會。因其合會。而為習俗。設無緣合。則無有此。從其習樂。因成緣會。則興善本。及與惡本。以歸無常。無有緣會。不從無習。而起諸法。

彼觀如是。曉了諸法。見所歸趣。亦無所有。空無相無願。所作功德。及無功德。彼諸所行。如幻無常。當奉精進。設興因緣。有十尊行。極上無蓋。除去因緣。志于大法。

何謂為十。

身淨無穢。諸相種好。無能見頂。超度一切。諸所侵枉。志性清淨。具足十事。其心清淨。具足正行。六十億音。口之所說。可悅眾生。其心淨者。常懷慈仁。愍念一切。無所加害。其意常定。未曾有亂。辯才清淨。有所講說。應于法義。辯不可盡。大慈清淨。勸化眾生。一切令樂。泥洹之界。大哀清淨。無央數劫。不厭生死。淨十種力。曉了眾生。根原所念。各各不同。清淨無畏。分別執御。無央數法。眾生積聚。欲具諸佛。不共之法。去來今慧。三世無礙。諸佛法淨。用能自在。歸聖慧故。

是為十。

彼已逮此。尊妙極上。無蓋大法。十事之行。稱量思惟。不以厭倦。積累功勳。而不毀墮。無德之行。慇懃精進。

何謂諸法。

根原所來。令無處所。度於所住。諸宿塵勞。已曉萬物。一切無常。便能興成。無常三昧。得是定者。無堅要想。不亂三昧。從其本願。示所向生。來有所入。而復出生。則以班宣。功德之行。開化眾生。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善權方便。普說經典。觀於諸法。達本無法。為意止也。

其有致道。遵修經典。若能曉了。道品之法。不作眾善。不見有常。亦無所著。不除惡法。道心所見。所在無斷。亦不計常。不墮斷滅。若有菩薩。棄捐見常。斷滅之事。執心平等。而無所住。處於中間。

何謂中間。

不應念行。無明眾冥。悉除去此。是謂中間。

無有教令。無可誨授。無言無說。是謂中間。

取要言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痛。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慼之患。惱無可會。皆已除盡。是謂中間。

其所教者。無有智慧。亦無處所。是謂中間。

其中間者。無有驛使。亦無遣者。如是宿處。計彼所有。無有教令。無訓誨者。計是本末。不可決了。未有所處。不可捉持。則無所著。寂寞澹怕。忽然已滅。是謂中間。

譬族姓子。呼響所出。無有處所。其趣親近。音生於對。若見諦者。墮於真偽。是為中間。

無言無說。彼則無見。亦無所處。如是族姓子。所因興發。識色之事。及所教令。所因合成。從二緣對。其中間者。無教無說。是謂中間。

因緣合成。不用義理。其義理者。則不可得。其不可得。則不重來。其不重來。是謂中間。

又計我者。則了無我。滅寂於此。於我不我。自然清淨。是處中間。計人壽命。於人壽命。而無所見。清淨自然。是謂中間。

於想無想。而無想樂。是謂中間。

所興顛倒。所得之事。而無所有。是為中間。

虛妄愚癡。至誠之教。悉不可得。是謂中間。

此岸彼際。消化己身。令無所著。有為無為。不行諸習。是謂中間。

蠲除生死。而去泥洹。悉無言教。是處中間。

佛告族姓子。

其觀於法。了法本無。為意止者。不壞法界。其意自然。而得意止。彼導法界。曉了諸法。計其法界。及與人界。於彼法界。亦無所壞。不毀人界。人界法界。此二事者。等如空界。彼以一界。普見諸法。以慧眼見。則用法界。觀佛所行。

假使有人。不選擇法。彼則無見。以是之故。諸法若干。見無本法。不觀若干。若以觀法。見本無者。不肉眼見。不天眼見。不慧眼見。

所以者何。計使眼者。不受於想。不肉眼見。彼眼不墮。生死之行。

若以天眼。無所見者。不用彼眼。行於放逸。若以慧眼。無所見者。彼為觀法。了法本無。普見諸法。無有處所。法無所住。已見諸法。無所住者。則行法意。便不違失。往古所誓。

是為菩薩。隨諸佛教。而自立意。敢可觀察。深妙之法。不捨道心。諸通慧矣。

是為族姓子。菩薩大士。觀本無法。意止淨行。

佛告族姓子。

是四意止。行四精進。

何謂為四。

觀身無身。棄捐計實。不淨為淨。顛倒之想。觀痛無痛。棄苦為樂。顛倒之想。觀心無心。蠲除無常。計有常想。觀法無法。捨遠無我。為我想者。於四顛倒。而修平等。則無所著。

菩薩若能。行平等者。則能清淨。一切諸行。菩薩奉此。平等清淨。微妙行者。便逮法忍。名四意斷。亦得法忍。

何謂意斷清淨。

行者講說道法。以此因緣。善本法行。自然隨順。不從惡本。不發瑕穢。諸不善本。萌牙未生。不令興起。為奉精進。諸惡適起。非法之事。尋便滅之。為修精進。諸善法事。未興起者。勸令發生。以興善法。益加精進。令其具足。不使忘失。為行精進。

又復菩薩。本行淨業。能自制護。不失善法。得自在住。漸稍長育。顯揚善法。善法已興。不復忘失。

彼族姓子。如是行淨。此四意斷。其菩薩行。心得自在。不亂精進。其淨垢濁。不與俱合。清淨無垢。不違佛慧。則從道教。行于大哀。心心相見。覩其所念。不失精進。已行平等。曰得意斷。

所以者何。從等安祥。不用反邪。以因安祥。不從反邪。便逮意斷。平等三昧。已得三昧。名曰平等。四意斷也。

佛告族姓子。

若能修行。此四意斷。則能奉行。具四神足。斷除貪欲。奉行精進。則令道心。靜然無穢。所思薄尠。已去非法。則逮輕便。致成大哀。精進輕舉。獲權方便。已誡輕舉。因是之故。成四神足。昇于道堂。得四自在。

何謂為四。

於壽自在。已得長命。由已無限。在短命中。具無量壽。勸化眾生。在長命中。聽省說法。或有厭倦。現於短命。使渴仰法。慇懃求義。在在所生。天上人間。各得自在。於其壽命。是為第一。逮得自在。

又族姓子。身口自在。其人身口。逮致由己。心不倚身。逮意現形。隨其容貌。而示色像。因其眾生。威儀禮節。體之好醜。長短善惡。思惟正定。以何律儀。而可開化。菩薩則從。變其形貌。坐起進止。發意之頃。化一切人。蚑行喘息。人物之士。身形顏色。皆為一類。而為說法。是為第二。而得自在。

又復於法。而得自在。在於三界。執御度世之正典。不行俗法。則隨習俗。普現變化。亦不捨遠。度世之慧。亦無所失。至無礙慧。深奧之道。十二緣起。因緣之法。而見迷惑。若生天上。及與世間。隨其語言。令無數人。皆隨律教。從其所好。上中下願。各得其所。所得自在。巍巍如斯。是為第三。而得自在。

又有菩薩。建立其心。使得由已。其自在者。攝三千大千世界。諸有大海。合入一海。而建立之。亦無往來。而現變化。三千世界。諸須彌山。立為一山。使四天王。及忉利天。不知合散。去來所趣。因而現變。三千世界。而為建立。諸有民人。計皆知數。樹木華實。令虛空中。滿其水火。或化眾寶。從其所變。而建立之。已能建立。發意之頃。靡不蒙度。忽然如故。是為第四。而得自在。

又族姓子。菩薩以是。四神足行。而自修立。與十方佛。共俱言談。坐起經行。不離左右。與諸釋梵。及四天王。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一切眾生。俱共相隨。談言說事。坐起行步。

所以者何。菩薩神足。微妙巍巍。卓然有異。往古修行。善法之義。無有缺漏。因獲致此。

何謂神足。

往古修行。善法之義。輕便其身。恭敬尊長。奉事眾祐。趨走給使。不以為難。謙卑下意。不懷自大。口說善言。悅可眾人。莫不敬愛。自歸稽首。禮節備悉。言行相應。其心輕便。不懷慢恣。無危害意。彼修謙恭。自伏其意。聽受尊言。順教跪拜。執心柔軟。而制其志。精進修行。未曾捨離。

其人具足。戒之禮節。身所造行。與眾殊特。心不懈慢。亦不放逸。從其貪欲。而起瑕穢。瞋恚愚癡心。蠲除此已。無有貪嫉。饕餮自除。志性不起。則病瘳愈。度於眾事。所負重擔。由因羸劣。而致此患。陰蓋眾事。為去其擔。五事所受。施以恩惠。依橋道度。以大船度。四瀆具度。一切眾生。之類。越於泛流。有所開化。超然有異。

亂者正之。逸者定之。癖者立之。毀者笑之。不礙迴波。決諸狐疑。所說殊異。安諸動搖。救念諸界。覺諸不寤。所可愛重。每以惠施。後無所悔。將濟眾生。勸助道意。

若見他人。積累德本。代其歡喜。未曾歎己。為身獲安。見他人安。歡悅善之。易養知足。不望他利。愛樂出家。勸人出學。修大弘慈。常懷道心。等怨親友。樂如虛空。見疲極者。設以車乘。則以無畏。加於眾生。見學問者。敬之如佛。

其未學者。不以輕慢。其貧匱者。施以財業。若疾病者。救以醫藥。令得濟命。見救護者。為行恩報。而以孝順。行禁戒者。能自修慎。供養事之。不失其意。無恭恪者。勸救濟之。度於世法。所經遊行。不犯諸惡。於諸世事。而無所著。奉行諸德。

是族姓子。修諸神足。微妙巍巍。持行如是。不失神足。常與其俱。至成佛道。是為菩薩。神足淨行。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七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