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
唐法師玄奘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五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頗有初心。勝後心不。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當為汝說。亦有初心。勝後心義。謂阿羅漢。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復有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具引發。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疾能證得。一切智智。由斯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捨惡趣苦。聲聞獨覺。諸無漏心。雖令自身。證涅槃樂。而不能引。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亦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捨惡趣苦。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威力殊勝。若善修習。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菩薩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獨覺行。於人天中。遇緣證得。獨覺菩提。具六神通。自在安樂。
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聲聞行。於人天中。得聲聞果。
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作善惡業。經爾所劫。生人天趣。或墮惡趣。生死流轉。
非諸獨覺。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不能記。諸菩薩言。
汝於未來。經爾所劫。當得作佛。號某名等。
亦不能記。
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決定當得。獨覺菩提。或聲聞果。或善惡趣。受諸苦樂。
亦非聲聞。能授他記。設有能記。皆從佛聞。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既發。大菩提心。欲盡未來。饒益一切。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六返變動。魔王驚怖。諸天龍神。皆大歡喜。咸言。
菩薩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拔濟我等。生死大苦。令得安樂。
聲聞獨覺。安住最後。無漏心時。無如是事。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假使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獨覺。阿羅漢果。不能攝受。波羅蜜多。及一切智。若有教授。教誡菩薩。令發無上。正等覺心。即能攝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
所以者何。聲聞獨覺。不能成辦。無上菩提。以所發心。極羸劣故。要諸菩薩。乃能成辦。無上菩提。是謂初心。勝後心義。是故欲證。無上菩提。皆應發心。求一切智。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
云何應知。諸菩薩相。修何等行。得菩薩名。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若有能發。大菩提心。精進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心無厭倦。雖遇種種。惡友退緣。而不退屈。是菩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修諸善法。心無厭倦。受持淨戒。終不毀犯。常樂利樂。一切有情。雖遇苦緣。而無怯弱。隨所修學。願與有情。同證菩提。畢竟安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
云何解佛。所說深義。謂菩薩心。勝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惟願世尊。為解斯義。令我等解。無倒受持。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汝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汝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汝謂獨覺。及阿羅漢。諸漏永盡。有時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欲令得樂。及離眾苦。彼頗能令。諸有情類。真實得樂。及離苦不。
舍利子言。
不爾。世尊。不爾。善逝。彼諸獨覺。及阿羅漢。其心都無。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實令有情。得樂離苦。唯暫假想。作如是觀。諸菩薩眾。發菩提心。決定趣求。一切智智。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間斷。是故菩薩。入慈悲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及離眾苦。無重障者。即此剎那。實皆得樂。及離眾苦。況得無上正等覺時。而不能令。諸有情類。實皆得樂。及離眾苦。由此因緣。若言菩薩。實能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斯有是處。若言獨覺。及阿羅漢。滿贍部洲。具八解脫。同時現入。慈無量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於中有一。實得樂者。無有是處。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由此緣故。諸菩薩心。於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又舍利子。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盡諸漏。成阿羅漢。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一一化作。百億魔軍。此諸魔軍。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
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阿羅漢。其數尚多。況彼一一。復能化作。百億魔軍。是諸魔軍。寧可知量。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如是無邊。諸阿羅漢。所化無量。無數魔軍。頗有力能。暫時令一。不退菩薩。心轉變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無量。無數魔軍。不能令一。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於意云何。如是一切。永盡諸漏。阿羅漢心。與一不退。菩薩之心。威神勢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退菩薩。心力為勝。非無數量。阿羅漢心。
佛言。
如是。如汝所說。汝今應觀。如是無量。永離貪欲。瞋恚愚癡。及憍慢等。諸阿羅漢。無漏之心。一一復能。化作百億。勇健魔軍。此諸魔軍。盡其神力。不能令一。有貪瞋癡。慢等煩惱。菩薩心變。由此應知。菩薩心力。勝諸漏盡。阿羅漢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誰於如是。離貪瞋癡。慢等煩惱。阿羅漢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
諸不退轉。菩薩之心。雖有貪欲。瞋恚。愚癡。慢等煩惱。而於無漏。阿羅漢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所以者何。如是無漏。無量無邊。阿羅漢心。及所化者。盡其神力。不能令一。具貪瞋癡。慢等煩惱。不退菩薩。心轉變故。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於意云何。若有積聚。迦遮末尼。其中置一。吠瑠璃寶。迦遮末尼。光彩價直。頗能映奪。吠瑠璃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一吠瑠璃。光彩價直。普能映奪。大迦遮聚。
所以者何。吠瑠璃寶。內外明淨。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光彩潤澤。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本色紺青。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族類殊勝。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威德廣大。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價直無量。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尊貴有情。業增上力。生大海渚。迦遮末尼。若貴若賤。同所受用。工業所造。故吠瑠璃。光彩價直。映奪一切。迦遮末尼。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亦復如是。普能映奪。一切獨覺。聲聞之心。如吠瑠璃。映迦遮聚。我觀此義。作如是說。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不退菩薩。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樂離苦。聲聞獨覺。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無實用。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擲此世界。置於餘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吹壞殑伽。沙數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以神通力。能吹殑伽。沙數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熾然。皆令頓滅。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由此緣故。我作是說。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
甚奇。世尊。希有。善逝。不退菩薩摩訶薩心。具足如是。大威神力。聲聞獨覺。不能轉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何以故。舍利子。諸佛世尊。其言無二。佛所說義。皆實不虛。汝應受持。廣為他說。
又舍利子。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無量無邊。假使十方。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殑伽沙。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假使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地水火風。碎為極微。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是諸有情。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
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
如是一切有情。假使一時。成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成就廣大。自在神通。一切皆如。大採菽氏。如是一一。大阿羅漢。皆能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復能化作。爾所勇健。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如是諸軍。可知數不。
舍利子曰。
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
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能知其數。以神通力。破諸魔軍。皆令退散。於意云何。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為廣大不。
舍利子曰。
廣大。世尊。廣大。善逝。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不可當敵。不可思議。
佛言。
假使如是。所說男子。女人。如前所說。諸有情數。如是一一。男子女人。各如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殑伽沙等。大劫而住。念念化作。如前所說。無量惡魔。一一惡魔。各復化作。如前所說。無量勇健。象馬軍等。亦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爾所有情。成阿羅漢。一一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具大神力。如是神力。與不退轉。一菩薩心。所有神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彼為勝。
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宣說。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於意云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誰能說彼。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唯佛世尊。乃能說彼。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說。於餘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何以故。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訶薩心。無餘有情。能令轉變。亦無如實。知者說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知彼菩薩。不退轉心。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何因緣故。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
如諸菩薩。行布施時。無不皆緣。一切智智。其心堅固。不可傾動。如是證得。不退轉時。心不隨緣。而有轉變。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善解斷事。曾於無量。長者居士。商賈眾中。數數斷事。有匱乏故。頻於長者。居士等所。借便財物。恐他來索。無力酬還。遂依附王。冀免拘縶。時諸債主。怖畏王故。不敢牽掣。挫辱彼人。
所以者何。彼所依附。王力甚大。難可當敵。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不退轉。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力。一切獨覺。及阿羅漢。皆不能令。心有變動。
又滿慈子。如人依王。雖極貧匱。而不被辱。如是菩薩。依一切智智。二乘惡魔。不能傾動。而能降伏。一切惡魔。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是故菩薩。欲不退轉。常應依止。一切智智。修菩薩行。勿樂餘乘。
滿慈子言。
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所勝。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聞說獨覺。聲聞勝事。心生欣慕。作是念言。
我當云何。得如是法。
亦深樂著。讚二乘教。是諸菩薩。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為一切。獨覺聲聞。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何緣說此。菩薩作意。名非理耶。
舍利子言。
此能障礙。一切智智。令能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名菩薩。非理作意。如瑜伽師。欲證實際。欣樂趣入。正性離生。若貪瞋癡。遇緣現起。令能引發。阿羅漢心。有障有礙。漸微漸遠。是故說為。非理作意。如是菩薩。求大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障一切智。損菩提心。是故名為。非理作意。若諸菩薩。有此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發起二乘。相應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當知不入。諸菩薩數。
何以故。舍利子。夫為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預流者。煩惱現行。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預流。非煩惱行。有勤求義。
何以故。舍利子。夫預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二斷遍知。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預流者。常應精勤。求智遍知。滅諸煩惱。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作意。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遠離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則不名為。真實菩薩。
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薩者。要常希求。一切智智。心無間斷。若諸菩薩。住菩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善射夫。住所習處。不為一切。怨敵所伏。能伏怨敵。離諸怖畏。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一切惡緣。所不能壞。能壞一切。眾魔事業。
若聞宣說。二乘法教。便作是念。
我當證得。無上菩提。為諸有情。亦當宣說。如是法教。如今世尊。能寂如來。應。正等覺。為諸獨覺。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宣說二乘。相應法教。我未來世。得作佛時。亦為如是。諸有情類。說如是教。令獲利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住菩薩心。雖聞二乘。相應法教。而無所損。謂雖聞彼。相應法教。而於二乘。無所貪染。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不為二乘。惡魔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瑜伽師。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勝伏。
所以者何。心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於菩薩心。常不離故。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皆不可勝伏耶。
滿慈子言。
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當知一切。不可勝伏。
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一切惡緣。不能令捨。本誓願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於諸有情。欲常饒益。如是二事。誓願堅牢。一切惡緣。不能傾動。若諸菩薩。安住此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又舍利子。如諸如來。若初成佛。若已成佛。住百千歲。俱不捨離。一切智心。於一切時。成一切智。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於一切時。緣一切智。求證作意。未嘗暫捨。
舍利子言。
若如是者。菩薩諸位。有何差別。
滿慈子言。
菩薩諸位。心無差別。但有成佛。遲速不同。謂菩薩心。初中後位。皆求引發。無上菩提。安住此心。常無退轉。
又舍利子。如阿羅漢。終不退失。阿羅漢心。謂無漏心。必無退轉。菩薩亦爾。終不退失。大菩提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若阿羅漢。心有退失。彼是真實。阿羅漢不。
舍利子言。
不也。具壽。若阿羅漢。心有退失。當知彼為。增上慢者。決定未得。阿羅漢果。
滿慈子言。
菩薩亦爾。若有菩薩。退菩提心。當知彼先。自稱菩薩。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污菩薩眾。如穢蝸螺。污澄清水。不堪飲用。
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當知彼類。無知蔽心。自稱菩薩。實未得入。真菩薩數。但有虛名。譬如丈夫。男根成就。有根缺者。自稱丈夫。彼有虛言。而無實義。菩薩亦爾。退菩提心。但有虛名。非真菩薩。如缺根者。名半擇迦。退菩提心。名偽菩薩。是故菩薩。初中後位。決定不退。大菩提心。若退此心。便非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當起何等。相應作意。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菩薩。法應安住。如是作意。若諸菩薩。住此作意。修行布施。是諸菩薩。即能迴向。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如是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攝受布施波羅蜜多。若諸菩薩。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行布施時。作是思惟。
我捨少分。不捨少分。我施此物。不捨此物。我施彼類。不施彼類。
是諸菩薩。由此思惟。障一切智。經久乃能。得一切智。多時布施波羅蜜多。乃得圓滿。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欲令布施波羅蜜多。疾得圓滿。應離如是。分別思惟。應捨一切分。應施一切物。於一切類。應平等施。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住布施波羅蜜多。應於布施波羅蜜多。如是而住。
若諸菩薩。於日初分。能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中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後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夜三分。亦復如是。如是布施。經於殑伽。沙數大劫。常無間斷。是諸菩薩。如是施已。若不迴求。一切智智。雖名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若能迴求。一切智智。乃名布施波羅蜜多。謂布施時。不作分限。隨多隨少。發廣大心。普緣有情。總施一切。
如是菩薩。行布施時。雖不捨多。布施一切。而成布施波羅蜜多。
所以者何。為欲證得。無量佛法。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若布施時。心有限量。定不能證。無量佛法。若諸菩薩。心有限量。而行布施。是諸菩薩。定不能證。一切智智。定於布施波羅蜜多。不能圓滿。是故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若諸菩薩。有限量心。而行布施。是諸菩薩。攝受慳悋。不能永捨。不能攝受。一切智智。與此相違。乃能證得。一切智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欲行布施。應起是心。
我當修行。無限量施。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諸有情。且行財施。若證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有情。當行法施。
謂若未證。無上菩提。且於有情。以財攝受。令離貧苦。得世間樂。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當於有情。以法攝受。令離煩惱。得出世樂。如人事王。先得衣食。養活妻子。後得王意。多獲珍財。自身妻子。俱受富貴。安隱快樂。如是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修多百千。難行苦行。先以財施。攝受有情。令離世間。諸貧窮苦。後證無上正等覺時。以無染法。教誡教授。諸有情類。令其解脫。生死眾苦。
又滿慈子。如多百千。諸有情類。奉事王子。晝夜精勤。王子爾時。隨分資給。衣服飲食。臥具等事。後登王位。隨昔勤勞。量所堪任。重賜爵祿。或主事業。或主川原。或主大城。或主關防。或主村邑。或主軍戎。如是菩薩。求一切智。未證無上正等覺時。先以資財。攝有情類。後證無上正等覺時。隨諸有情。覺慧差別。以無上法。教誡教授。令其安住。阿羅漢果。或不還果。或一來果。或預流果。或十善業道。或菩薩勝位。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求大菩提。行菩薩行。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作大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亦於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譬如王子。未紹王位。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若紹王位。亦與有情。作大饒益。若命終後。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又滿慈子。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爵祿漸增。如是菩薩。求一切智。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功德漸增。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財攝受。謂以種種。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方便善巧。攝受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法攝受。謂以種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業事。及餘無量。世間善法。攝受饒益。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供養佛。設利羅故。或於如來。無上正法。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皆得無邊。廣大饒益。謂人天樂。或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樂。
爾時滿慈子謂。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仁者所說。無不如義。是故如來。應。正等覺。常說仁者。聲聞眾中。智慧辯才。最為第一。
又舍利子。譬如真金。常與有情。作大饒益。謂未出礦。若出礦時。若轉變成。諸莊嚴具。若復出賣。轉買餘物。皆與無量。無邊有情。隨其所應。作大饒益。如是菩薩。修菩薩行。未證無上正等覺時。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謂以財法。隨其所應。方便善巧。攝受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轉妙法輪。作大饒益。謂宣說色蘊。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識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地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因緣。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無明。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我。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色無色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如是宣說。種種法門。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正法像法。及設利羅。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聲聞獨覺。無如是事。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修菩薩行。常與有情。作大饒益。
由斯故說。
諸菩薩眾。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
菩薩摩訶薩眾。被大願鎧。趣大菩提。具勝善巧。增上意樂。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捨法捨財。無染無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舍利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餘聲聞。諸菩薩眾。并餘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
唐法師玄奘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五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頗有初心。勝後心不。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當為汝說。亦有初心。勝後心義。謂阿羅漢。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復有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具引發。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疾能證得。一切智智。由斯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捨惡趣苦。聲聞獨覺。諸無漏心。雖令自身。證涅槃樂。而不能引。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亦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捨惡趣苦。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威力殊勝。若善修習。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菩薩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獨覺行。於人天中。遇緣證得。獨覺菩提。具六神通。自在安樂。
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聲聞行。於人天中。得聲聞果。
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作善惡業。經爾所劫。生人天趣。或墮惡趣。生死流轉。
非諸獨覺。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不能記。諸菩薩言。
汝於未來。經爾所劫。當得作佛。號某名等。
亦不能記。
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決定當得。獨覺菩提。或聲聞果。或善惡趣。受諸苦樂。
亦非聲聞。能授他記。設有能記。皆從佛聞。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既發。大菩提心。欲盡未來。饒益一切。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六返變動。魔王驚怖。諸天龍神。皆大歡喜。咸言。
菩薩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拔濟我等。生死大苦。令得安樂。
聲聞獨覺。安住最後。無漏心時。無如是事。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假使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獨覺。阿羅漢果。不能攝受。波羅蜜多。及一切智。若有教授。教誡菩薩。令發無上。正等覺心。即能攝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
所以者何。聲聞獨覺。不能成辦。無上菩提。以所發心。極羸劣故。要諸菩薩。乃能成辦。無上菩提。是謂初心。勝後心義。是故欲證。無上菩提。皆應發心。求一切智。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
云何應知。諸菩薩相。修何等行。得菩薩名。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若有能發。大菩提心。精進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心無厭倦。雖遇種種。惡友退緣。而不退屈。是菩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修諸善法。心無厭倦。受持淨戒。終不毀犯。常樂利樂。一切有情。雖遇苦緣。而無怯弱。隨所修學。願與有情。同證菩提。畢竟安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
云何解佛。所說深義。謂菩薩心。勝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惟願世尊。為解斯義。令我等解。無倒受持。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汝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汝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汝謂獨覺。及阿羅漢。諸漏永盡。有時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欲令得樂。及離眾苦。彼頗能令。諸有情類。真實得樂。及離苦不。
舍利子言。
不爾。世尊。不爾。善逝。彼諸獨覺。及阿羅漢。其心都無。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實令有情。得樂離苦。唯暫假想。作如是觀。諸菩薩眾。發菩提心。決定趣求。一切智智。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間斷。是故菩薩。入慈悲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及離眾苦。無重障者。即此剎那。實皆得樂。及離眾苦。況得無上正等覺時。而不能令。諸有情類。實皆得樂。及離眾苦。由此因緣。若言菩薩。實能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斯有是處。若言獨覺。及阿羅漢。滿贍部洲。具八解脫。同時現入。慈無量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於中有一。實得樂者。無有是處。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由此緣故。諸菩薩心。於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又舍利子。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盡諸漏。成阿羅漢。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一一化作。百億魔軍。此諸魔軍。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
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阿羅漢。其數尚多。況彼一一。復能化作。百億魔軍。是諸魔軍。寧可知量。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如是無邊。諸阿羅漢。所化無量。無數魔軍。頗有力能。暫時令一。不退菩薩。心轉變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無量。無數魔軍。不能令一。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於意云何。如是一切。永盡諸漏。阿羅漢心。與一不退。菩薩之心。威神勢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退菩薩。心力為勝。非無數量。阿羅漢心。
佛言。
如是。如汝所說。汝今應觀。如是無量。永離貪欲。瞋恚愚癡。及憍慢等。諸阿羅漢。無漏之心。一一復能。化作百億。勇健魔軍。此諸魔軍。盡其神力。不能令一。有貪瞋癡。慢等煩惱。菩薩心變。由此應知。菩薩心力。勝諸漏盡。阿羅漢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誰於如是。離貪瞋癡。慢等煩惱。阿羅漢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
諸不退轉。菩薩之心。雖有貪欲。瞋恚。愚癡。慢等煩惱。而於無漏。阿羅漢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所以者何。如是無漏。無量無邊。阿羅漢心。及所化者。盡其神力。不能令一。具貪瞋癡。慢等煩惱。不退菩薩。心轉變故。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於意云何。若有積聚。迦遮末尼。其中置一。吠瑠璃寶。迦遮末尼。光彩價直。頗能映奪。吠瑠璃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一吠瑠璃。光彩價直。普能映奪。大迦遮聚。
所以者何。吠瑠璃寶。內外明淨。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光彩潤澤。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本色紺青。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族類殊勝。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威德廣大。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價直無量。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尊貴有情。業增上力。生大海渚。迦遮末尼。若貴若賤。同所受用。工業所造。故吠瑠璃。光彩價直。映奪一切。迦遮末尼。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亦復如是。普能映奪。一切獨覺。聲聞之心。如吠瑠璃。映迦遮聚。我觀此義。作如是說。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不退菩薩。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樂離苦。聲聞獨覺。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無實用。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擲此世界。置於餘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吹壞殑伽。沙數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以神通力。能吹殑伽。沙數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熾然。皆令頓滅。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由此緣故。我作是說。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
甚奇。世尊。希有。善逝。不退菩薩摩訶薩心。具足如是。大威神力。聲聞獨覺。不能轉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何以故。舍利子。諸佛世尊。其言無二。佛所說義。皆實不虛。汝應受持。廣為他說。
又舍利子。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無量無邊。假使十方。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殑伽沙。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假使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地水火風。碎為極微。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是諸有情。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
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
如是一切有情。假使一時。成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成就廣大。自在神通。一切皆如。大採菽氏。如是一一。大阿羅漢。皆能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復能化作。爾所勇健。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如是諸軍。可知數不。
舍利子曰。
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
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能知其數。以神通力。破諸魔軍。皆令退散。於意云何。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為廣大不。
舍利子曰。
廣大。世尊。廣大。善逝。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不可當敵。不可思議。
佛言。
假使如是。所說男子。女人。如前所說。諸有情數。如是一一。男子女人。各如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殑伽沙等。大劫而住。念念化作。如前所說。無量惡魔。一一惡魔。各復化作。如前所說。無量勇健。象馬軍等。亦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爾所有情。成阿羅漢。一一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具大神力。如是神力。與不退轉。一菩薩心。所有神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彼為勝。
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宣說。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
於意云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誰能說彼。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唯佛世尊。乃能說彼。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說。於餘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何以故。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訶薩心。無餘有情。能令轉變。亦無如實。知者說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知彼菩薩。不退轉心。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何因緣故。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
如諸菩薩。行布施時。無不皆緣。一切智智。其心堅固。不可傾動。如是證得。不退轉時。心不隨緣。而有轉變。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善解斷事。曾於無量。長者居士。商賈眾中。數數斷事。有匱乏故。頻於長者。居士等所。借便財物。恐他來索。無力酬還。遂依附王。冀免拘縶。時諸債主。怖畏王故。不敢牽掣。挫辱彼人。
所以者何。彼所依附。王力甚大。難可當敵。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不退轉。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力。一切獨覺。及阿羅漢。皆不能令。心有變動。
又滿慈子。如人依王。雖極貧匱。而不被辱。如是菩薩。依一切智智。二乘惡魔。不能傾動。而能降伏。一切惡魔。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是故菩薩。欲不退轉。常應依止。一切智智。修菩薩行。勿樂餘乘。
滿慈子言。
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所勝。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聞說獨覺。聲聞勝事。心生欣慕。作是念言。
我當云何。得如是法。
亦深樂著。讚二乘教。是諸菩薩。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為一切。獨覺聲聞。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何緣說此。菩薩作意。名非理耶。
舍利子言。
此能障礙。一切智智。令能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名菩薩。非理作意。如瑜伽師。欲證實際。欣樂趣入。正性離生。若貪瞋癡。遇緣現起。令能引發。阿羅漢心。有障有礙。漸微漸遠。是故說為。非理作意。如是菩薩。求大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障一切智。損菩提心。是故名為。非理作意。若諸菩薩。有此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發起二乘。相應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當知不入。諸菩薩數。
何以故。舍利子。夫為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預流者。煩惱現行。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預流。非煩惱行。有勤求義。
何以故。舍利子。夫預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二斷遍知。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預流者。常應精勤。求智遍知。滅諸煩惱。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作意。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遠離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則不名為。真實菩薩。
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薩者。要常希求。一切智智。心無間斷。若諸菩薩。住菩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善射夫。住所習處。不為一切。怨敵所伏。能伏怨敵。離諸怖畏。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一切惡緣。所不能壞。能壞一切。眾魔事業。
若聞宣說。二乘法教。便作是念。
我當證得。無上菩提。為諸有情。亦當宣說。如是法教。如今世尊。能寂如來。應。正等覺。為諸獨覺。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宣說二乘。相應法教。我未來世。得作佛時。亦為如是。諸有情類。說如是教。令獲利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住菩薩心。雖聞二乘。相應法教。而無所損。謂雖聞彼。相應法教。而於二乘。無所貪染。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不為二乘。惡魔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瑜伽師。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勝伏。
所以者何。心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於菩薩心。常不離故。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皆不可勝伏耶。
滿慈子言。
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當知一切。不可勝伏。
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一切惡緣。不能令捨。本誓願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於諸有情。欲常饒益。如是二事。誓願堅牢。一切惡緣。不能傾動。若諸菩薩。安住此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又舍利子。如諸如來。若初成佛。若已成佛。住百千歲。俱不捨離。一切智心。於一切時。成一切智。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於一切時。緣一切智。求證作意。未嘗暫捨。
舍利子言。
若如是者。菩薩諸位。有何差別。
滿慈子言。
菩薩諸位。心無差別。但有成佛。遲速不同。謂菩薩心。初中後位。皆求引發。無上菩提。安住此心。常無退轉。
又舍利子。如阿羅漢。終不退失。阿羅漢心。謂無漏心。必無退轉。菩薩亦爾。終不退失。大菩提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若阿羅漢。心有退失。彼是真實。阿羅漢不。
舍利子言。
不也。具壽。若阿羅漢。心有退失。當知彼為。增上慢者。決定未得。阿羅漢果。
滿慈子言。
菩薩亦爾。若有菩薩。退菩提心。當知彼先。自稱菩薩。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污菩薩眾。如穢蝸螺。污澄清水。不堪飲用。
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當知彼類。無知蔽心。自稱菩薩。實未得入。真菩薩數。但有虛名。譬如丈夫。男根成就。有根缺者。自稱丈夫。彼有虛言。而無實義。菩薩亦爾。退菩提心。但有虛名。非真菩薩。如缺根者。名半擇迦。退菩提心。名偽菩薩。是故菩薩。初中後位。決定不退。大菩提心。若退此心。便非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當起何等。相應作意。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菩薩。法應安住。如是作意。若諸菩薩。住此作意。修行布施。是諸菩薩。即能迴向。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如是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攝受布施波羅蜜多。若諸菩薩。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行布施時。作是思惟。
我捨少分。不捨少分。我施此物。不捨此物。我施彼類。不施彼類。
是諸菩薩。由此思惟。障一切智。經久乃能。得一切智。多時布施波羅蜜多。乃得圓滿。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欲令布施波羅蜜多。疾得圓滿。應離如是。分別思惟。應捨一切分。應施一切物。於一切類。應平等施。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住布施波羅蜜多。應於布施波羅蜜多。如是而住。
若諸菩薩。於日初分。能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中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後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夜三分。亦復如是。如是布施。經於殑伽。沙數大劫。常無間斷。是諸菩薩。如是施已。若不迴求。一切智智。雖名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若能迴求。一切智智。乃名布施波羅蜜多。謂布施時。不作分限。隨多隨少。發廣大心。普緣有情。總施一切。
如是菩薩。行布施時。雖不捨多。布施一切。而成布施波羅蜜多。
所以者何。為欲證得。無量佛法。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若布施時。心有限量。定不能證。無量佛法。若諸菩薩。心有限量。而行布施。是諸菩薩。定不能證。一切智智。定於布施波羅蜜多。不能圓滿。是故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若諸菩薩。有限量心。而行布施。是諸菩薩。攝受慳悋。不能永捨。不能攝受。一切智智。與此相違。乃能證得。一切智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欲行布施。應起是心。
我當修行。無限量施。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諸有情。且行財施。若證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有情。當行法施。
謂若未證。無上菩提。且於有情。以財攝受。令離貧苦。得世間樂。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當於有情。以法攝受。令離煩惱。得出世樂。如人事王。先得衣食。養活妻子。後得王意。多獲珍財。自身妻子。俱受富貴。安隱快樂。如是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修多百千。難行苦行。先以財施。攝受有情。令離世間。諸貧窮苦。後證無上正等覺時。以無染法。教誡教授。諸有情類。令其解脫。生死眾苦。
又滿慈子。如多百千。諸有情類。奉事王子。晝夜精勤。王子爾時。隨分資給。衣服飲食。臥具等事。後登王位。隨昔勤勞。量所堪任。重賜爵祿。或主事業。或主川原。或主大城。或主關防。或主村邑。或主軍戎。如是菩薩。求一切智。未證無上正等覺時。先以資財。攝有情類。後證無上正等覺時。隨諸有情。覺慧差別。以無上法。教誡教授。令其安住。阿羅漢果。或不還果。或一來果。或預流果。或十善業道。或菩薩勝位。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求大菩提。行菩薩行。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作大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亦於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譬如王子。未紹王位。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若紹王位。亦與有情。作大饒益。若命終後。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又滿慈子。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爵祿漸增。如是菩薩。求一切智。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功德漸增。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財攝受。謂以種種。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方便善巧。攝受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法攝受。謂以種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業事。及餘無量。世間善法。攝受饒益。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供養佛。設利羅故。或於如來。無上正法。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皆得無邊。廣大饒益。謂人天樂。或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樂。
爾時滿慈子謂。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仁者所說。無不如義。是故如來。應。正等覺。常說仁者。聲聞眾中。智慧辯才。最為第一。
又舍利子。譬如真金。常與有情。作大饒益。謂未出礦。若出礦時。若轉變成。諸莊嚴具。若復出賣。轉買餘物。皆與無量。無邊有情。隨其所應。作大饒益。如是菩薩。修菩薩行。未證無上正等覺時。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謂以財法。隨其所應。方便善巧。攝受饒益。
若證無上正等覺時。轉妙法輪。作大饒益。謂宣說色蘊。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識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地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因緣。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無明。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我。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常無常等。亦不可得。
宣說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色無色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如是宣說。種種法門。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正法像法。及設利羅。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聲聞獨覺。無如是事。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修菩薩行。常與有情。作大饒益。
由斯故說。
諸菩薩眾。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
菩薩摩訶薩眾。被大願鎧。趣大菩提。具勝善巧。增上意樂。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捨法捨財。無染無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舍利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餘聲聞。諸菩薩眾。并餘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