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
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
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
世尊。轉于法輪。莫般涅槃。
佛答梵天。
眾生之類。塵垢所弊。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
爾時梵天。復更傾倒。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往昔。無數劫時。恒為眾生。採集法藥。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過去久遠。於閻浮提。有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覆育民物。豐樂無極。
王心念曰。
如我今者。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脫。
即時宣令。閻浮提內。
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須。不敢違逆。
募出周遍。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毘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輒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頭髮悉竪。火從口出。
來詣宮門。口自宣言。
誰欲聞法。我當為說。
王聞是語。喜不自勝。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後圍遶。欲得聽聞。
爾時夜叉。復告王曰。
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
王叉手曰。
一切所須。不敢有逆。
夜叉報曰。
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與汝法。
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捨此事。王為法故。心堅不迴。
時夜叉鬼。食妻子盡。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即便書寫。遣使頒示。閻浮提內。咸使誦習。
時毘沙門王。還復本形。讚言。
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猶存如故。
爾時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為法尚爾。云何今欲。便捨眾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濟。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虔闍尼婆梨。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王有慈悲。矜及一切。人民蒙賴。穀米豐賤。感佩王恩。猶視慈父。
時王心念。
我今最尊。位居豪首。人民於我。各各安樂。雖復有是。未盡我心。今當推求。妙寶法財。以利益之。
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
誰有妙法。與我說者。當給所須。隨其所欲。
時有婆羅門。名勞度差。來詣宮門。云我有法。王聞之喜。即出奉迎。前為作禮。敷好床褥。請令就座。
王與左右。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垂矜愚鄙。開闡妙法。令得聞知。
時勞度差。復報王曰。
我之智慧。追求遐方。積學不易。云何直爾。便欲得聞。
王復報曰。
一切所須。悉見告勅。皆當供給。
勞度差曰。
大王今日。能於身上。剜燃千燈。用供養者。乃與汝說。
王聞此語。倍用歡喜。即時遣人。乘八萬里象。告語一切。閻浮提內。
虔闍婆梨。大國王者。卻後七日。為於法故。當剜其身。以燃千燈。
時諸小王。一切人民。聞此語已。各懷愁毒。悉來詣王。到作禮畢。共白之言。
今此世界。有命之類。依恃大王。如盲依導。孩兒仰母。王薨之後。當何所怙。若於身上。剜千燈者。必不全濟。云何為此。一婆羅門。棄此世界。一切眾生。
是時宮中。二萬夫人。五百太子。一萬大臣。合掌勸請。亦皆如是。
時王報曰。
汝等諸人。慎勿卻我。無上道心。吾為是事。誓求作佛。後成佛時。必先度汝。
是時眾人。見王意正。啼哭懊惱。自投於地。王意不改。語婆羅門。
今可剜身。而燃千燈。
尋為剜之。各著脂炷。眾會見已。絕而復穌。以身投地。如大山崩。
王復白言。
唯願大師。垂哀矜採。先為說法。然後燃燈。我命儻斷。不及聞法。
時勞度差。便唱法言。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皆死。
說是偈已。而便燃火。當此之時。王大歡喜。心無悔恨。自立誓願。
我今求法。為成佛道。後得佛時。當以智慧光明。照悟眾生。結縛黑闇。
作是誓已。天地大動。乃至淨居諸天。宮殿動搖。咸各下視。見於菩薩。作法供養。毀壞身體。不顧軀命。僉然俱下。側塞虛空。啼哭之淚。猶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
時天帝釋。下至王前。種種讚歎。復問之曰。
大王今者。苦痛極理。心中頗有。悔恨事不。
王即言。
無。
帝釋復白。
今觀王身。戰掉不寧。自言無悔。誰當知之。
王復立誓。
若我從始。乃至於今。心不悔者。身上眾瘡。即當平復。
作是語已。尋時平復。
時彼王者。今佛是也。世尊往昔。苦毒求法。皆為眾生。今者滿足。云何捨棄。欲入涅槃。永使一切。失大法明。
又復。世尊。過去世中。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毘楞竭梨。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王有慈悲。視民如子。
爾時大王。心好正法。即時遣臣。宣令一切。
誰有經法。為我說者。當隨其意。給足所須。
有婆羅門。名勞度差。來詣宮門。言。
有大法。誰欲聞者。我當為說。
王聞此語。喜不自勝。躬出奉迎。接足為禮。問訊起居。將至大殿。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當為說法。
勞度差曰。
我之所知。四方追學。勞苦積年。云何大王。直爾欲聞。
王叉手曰。
一切所須。幸垂勅及。於大師所。不敢有惜。
尋報王言。
若能於汝身上。斵千鐵釘。乃與汝法。
王即可之。
卻後七日。當辦斯事。
爾時大王。尋時遣人。乘八萬里象。遍告一切。閻浮提內。
毘楞竭梨大王。卻後七日。當於身上。斵千鐵釘。
臣民聞之。悉來雲集。白大王言。
我等四遠。承王恩德。各獲安樂。唯願大王。為我等故。莫於身上。斵千鐵釘。
爾時宮中。夫人婇女。太子大臣。一切眾會。咸皆同時。向王求哀。
唯願大王。以我等故。莫為一人。便取命終。孤棄天下。一切眾生。
爾時國王。報謝之曰。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殺身無數。或為貪欲。瞋恚愚癡。計其白骨。高於須彌。斬首流血。過於五江。啼哭之淚。多於四海。如是種種。唐捐身命。未曾為法。吾今斵釘。以求佛道。後成佛時。當以智慧利劍。斷除汝等。結使之病。云何乃欲。遮我道心。
爾時眾會。默然無言。
於時大王。語婆羅門。
唯願大師。垂恩先說。然後下釘。我命儻終。不及聞法。
時勞度差。便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
生者皆有苦。
諸法空無生。
實非我所有。
說是偈已。即於身上。斵千鐵釘。時諸小王。群臣之眾。一切大會。以身投地。如大山崩。宛轉啼哭。不識諸方。是時天地。六種震動。欲色諸天。怪其所以。僉然俱下。見於菩薩。困苦為法。傷壞其身。同時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花。而以供養。
時天帝釋。來到王前。而問王言。
大王今者。勇猛精進。不憚苦痛。為於法故。欲何所求。欲作帝釋。轉輪王乎。為欲求作。魔王梵王。
王答之曰。
我之所為。不求三界。受報之樂。所有功德。用求佛道。
天帝復言。
王今壞身。乃如是苦。寧悔恨意耶。
王言。
無也。
天帝復言。
今觀王身。不能自持。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尋立誓。
若我至誠。心無悔恨者。我今身體。還復如故。
作是語已。即時平復。天及人民。欣勇無量。世尊今者。法海已滿。功德悉備。云何欲捨。一切眾生。疾入涅槃。而不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字曇摩鉗。好樂正法。遣使推求。四方周遍。了不能得。爾時太子。求法不獲。愁悶懊惱。
時天帝釋。知其至誠。化作婆羅門。來詣宮門。言。
我知法。誰欲聞者。吾當為說。
太子聞之。即出奉迎。接足為禮。將至大殿。敷好床座。請令就坐。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垂愍為說。
婆羅門言。
學事甚難。追師積久。爾乃得之。云何直爾。便欲得聞。理不可也。
太子復言。
大師所須。願見告勅。身及妻子。一皆不惜。
婆羅門言。
汝今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滿中熾火。自投於中。以供養者。吾乃與法。
爾時太子。即如其言。作大火坑。王及夫人。群臣婇女。聞是語已。不能自寧。咸悉都集。詣太子宮。諫喻太子。曉婆羅門。
唯願慈愍。以我等故。勿令太子。投於火坑。若其所須。國城妻子。及與我身。當為給使。
婆羅門言。
吾不相逼。隨太子意。能如是者。我為說法。不者不說。
觀其志固。各自默然。
爾時大王。即遣使者。乘八萬里象。宣告一切。閻浮提內。
曇摩鉗太子。為於法故。卻後七日。身投火坑。其欲見者。宜早來會。
時諸小王。四遠士民。強弱相扶。悉皆雲集。詣太子所。長跪合掌。異口同音。白太子言。
我等諸臣。仰憑太子。猶如父母。今若投火。天下喪父。永無所怙。願愍我曹。莫為一人孤棄一切。
爾時太子。語眾人言。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喪身無數。人中為貪。更相斬害。天上壽盡。失欲憂苦。地獄之中。火燒湯煮。斧鋸刀戟。灰河劍樹。一日之中。喪身難計。痛徹心髓。不可具陳。餓鬼之中。百毒鑽軀。畜生中苦。身供眾口。負重食草。苦亦難數。空荷眾苦。唐失身命。未曾善心。為於法也。吾今以此。臭穢之身。供養法故。汝等云何。復欲卻我。無上道心。我捨此身。為求佛道。後成佛時。當施汝等。五分法身。
眾人默然。是時太子。立火坑上。白婆羅門。
唯願大師。為我說法。我命儻終。不及聞法。
時婆羅門。即便為說此偈。
常行於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眾生。
矜傷為雨淚。
修行大喜心。
同己所得法。
救護以道意。
乃應菩薩行。
說是偈已。便欲投火。
爾時帝釋。并梵天王。各捉一手。而復難之。
閻浮提內。一切生類。賴太子恩。莫不得所。今投火坑。天下喪父。何為自沒。孤棄一切。
爾時太子。報謝天王。及諸臣民。
何為遮我。無上道心。
天及人眾。即各默然。輒自并身。投於火坑。天地大動。虛空諸天。同時號哭。淚如盛雨。即時火坑。變成花池。太子於中。坐蓮花臺。諸天雨華。乃至於膝。
爾時梵天大王。今父王淨飯是。爾時母者。今摩耶是。爾時太子。曇摩鉗者。今世尊是。世尊爾時。如是求法。為教眾生。今已成滿。宜當潤彼。枯槁之類。云何便欲。捨至涅槃不肯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波羅㮈國。有五百仙士。
時仙人師。名欝多羅。恒思正法。欲得修學。四方推求。宣告一切。
誰有正法。為我說者。隨其所欲。悉當供給。
有婆羅門。來應之言。
吾有正法。誰欲聞者。我當為說。
時仙人師。合掌白言。
唯願矜愍。垂哀為說。
婆羅門言。
學法事難。久苦乃獲。汝今云何。直爾欲聞。於理不可。汝若至誠。欲得法者。當隨我教。
仙人白言。
大師所勅。不敢違逆。
尋即語曰。
汝今若能。剝皮作紙。析骨為筆。血用和墨。寫吾法者。乃與汝說。
是時欝多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敬如來教。即剝身皮。析取身骨。以血和墨。仰白之曰。
今正是時。唯願速說。
時婆羅門。便說此偈。
常當攝身行。
而不殺盜婬。
不兩舌惡口。
妄言及綺語。
心不貪諸欲。
無瞋恚毒想。
捨離諸邪見。
是為菩薩行。
說是偈已。即自書取。遣人宣寫。閻浮提內。一切人民。咸使誦讀。如說修行。世尊爾時。如是求法。為於眾生。心無悔恨。今者云何。欲捨一切。入於涅槃。而不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尸毘。王所住城。號提婆拔提。豐樂無極。
時尸毘王。主閻浮提。八萬四千。諸小國土。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時天帝釋。五德離身。其命將終。愁憒不樂。
毘首羯摩。見其如是。即前白言。
何為慷慨。而有愁色。
帝釋報言。
吾將終矣。死證已現。如今世間。佛法已滅。亦復無有。諸大菩薩。我心不知。何所歸依。是以愁耳。
毘首羯摩。白天帝言。
今閻浮提。有大國王。行菩薩道。名曰尸毘。志固精進。必成佛道。宜往投歸。必能覆護。解救危厄。
天帝復白。
若是菩薩。當先試之。為至誠不。汝化為鴿。我變作鷹。急追汝後。相逐詣彼。大王坐所。便求擁護。以此試之。足知真偽。
毘首羯摩。復答天帝。
菩薩大人。不宜加苦。正應供養。不須以此。難事逼也。
爾時帝釋。便說偈言。
我亦非惡心。
如真金應試。
以此試菩薩。
知為至誠不。
說是偈已。毘首羯摩。自化為鴿。帝釋作鷹。急追鴿後。臨欲捉食。時鴿惶怖。飛趣大王。入王腋下。歸命於王。
鷹尋後至。立於殿前。語大王言。
今此鴿者。是我之食。來在王邊。宜速還我。我飢甚急。
尸毘王言。
吾本誓願。當度一切。此來依我。終不與汝。
鷹復言曰。
大王。今者云度一切。若斷我食。命不得濟。如我之類。非一切耶。
王時報言。
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即言曰。
唯得新殺熱肉。我乃食之。
王復念曰。
今求新殺熱肉者。害一救一。於理無益。
內自思惟。
唯除我身。其餘有命。皆自護惜。
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與鷹。貿此鴿命。
鷹報王曰。
王為施主。等視一切。我雖小鳥。理無偏枉。若欲以肉。貿此鴿者。宜稱使停。
王勅左右。
疾取稱來。
以鉤鉤中。兩頭施盤。即時取鴿。安著一頭。所割身肉。以著一頭。割股肉盡。故輕於鴿。復割兩臂兩脇。身肉都盡。故不等鴿。
爾時大王。舉身自起。欲上稱盤。氣力不接。失跨墮地。悶無所覺。良久乃穌。自責其心。
我從久遠。為汝所困。輪迴三界。酸毒備嘗。未曾為福。今是精進。立行之時。非懈怠時也。
種種責已。自強起立。得上稱盤。心中歡喜。自以為善。是時天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乃至色界諸天。同時來下。於虛空中。見於菩薩。行於難行。傷壞軀體。心期大法。不顧身命。各共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
爾時帝釋。還復本形。住在王前。語大王曰。
今作如是。難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轉輪聖王。帝釋魔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
菩薩答言。
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榮之樂。所作福報。欲求佛道。
天帝復言。
汝今壞身。乃徹骨髓。寧有悔恨意耶。
王言。
無也。
天帝復曰。
雖言無悔。誰能知之。我觀汝身。戰掉不停。言氣斷絕。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即立誓。
我從始來。乃至於今。無有悔恨。大如毛髮。我所求願。必當果獲。至誠不虛。如我言者。令吾身體。即當平復。
作誓已訖。身便平復。倍勝於前。天及世人。歎未曾有。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尸毘王者。今佛身是也。世尊往昔。為於眾生。不顧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
爾時梵王。於如來前。合掌讚歎。說於如來。先身求法。為於眾生。凡有千首。世尊爾時。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㮈國。鹿野苑中。轉于法輪。三寶因是。乃現於世。
時諸人天。諸龍鬼神。八部之眾。聞說是已。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乞食時到。著衣持鉢。獨將阿難。入城乞食。時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盜無度。財主捕得。便將詣王。平事按律。其罪應死。即付旃陀羅。將至殺處。
遙見世尊。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頭求哀。
唯願天尊。垂濟苦厄。救我子命。
誠心欵篤。甚可憐愍。如來慈矜。即遣阿難。詣王請命。王聞佛教。即便放之。得脫此厄。
感戴佛恩。欣踊無量。尋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
蒙佛慈恩。得濟餘命。唯願天尊。慈愍我等。聽在道次。
佛即可之。告曰。
善來比丘。
鬚髮自墮。身所著衣。變成袈裟。敬心內發。志信益固。佛為說法。諸垢永盡。得阿羅漢道。其母聞法。得阿那含。
爾時阿難。目見此事。歎未曾有。讚說如來。若干德行。又復呰嗟。
母子三人。宿有何慶。值遇世尊。得免重罪。獲涅槃安。一身之中。特蒙利益。何其快哉。
佛告阿難。
此三人者。非但今日。蒙我得活。乃往過去。亦蒙我恩。而得濟活。
阿難白佛。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濟活三人。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乃往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摩訶羅檀囊。典領小國。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訶富那寧。次名摩訶提婆。次名摩訶薩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愍一切。猶如赤子。
爾時大王。與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遊觀。時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遊林間。見有一虎。適乳二子。飢餓逼切。欲還食之。
其王小子。語二兄曰。
今此虎者。酸苦極理。羸瘦垂死。加復初乳。我觀其志。欲自噉子。
二兄答言。
如汝所云。
弟復問兄。
此虎今者。當復何食。
二兄報曰。
若得新殺。熱血肉者。乃可其意。
又復問曰。
今頗有人。能辦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
二兄答言。
是為難事。
時王小子。內自思惟。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捐身無數。唐捨軀命。或為貪欲。或為瞋恚。或為愚癡。未曾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
設計已定。復共前行。前行未遠。白二兄言。
兄等且去。我有私緣。比爾隨後。
作是語已。疾從本徑。至於虎所。投身虎前。餓虎口噤。不能得食。
爾時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開。即噉身肉。二兄待之。經久不還。尋迹推覓。憶其先心。必能至彼。餧於餓虎。追到岸邊。見摩訶薩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塗漫。自撲墮地。氣絕而死。經於久時。乃還穌活。啼哭宛轉。迷憒悶絕。而復還穌。夫人眠睡。夢有三鴿。共戲林野。鷹卒捉得。其小者食。
覺已驚怖。向王說之。
我聞諺言。
鴿子孫者也。
今亡小鴿。我所愛兒。必有不祥。
即時遣人。四出求覓。未久之間。二兒已到。
父母問言。
我所愛子。今為所在。
二兒哽噎。隔塞斷絕。不能出聲。經于久時。乃復出言。
虎已食之。
父母聞此。躃地悶絕。而無所覺。良久乃穌。即與二兒。夫人婇女。馳奔至彼。死屍之處。
爾時餓虎。食肉已盡。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頭。父捉其手。哀號悶絕。絕而復穌。
如是經久時。摩訶薩埵。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即自生念。
我因何行。來受此報。
天眼徹視。遍觀五趣。見前死屍。故在山間。父母悲悼。纏綿痛毒。憐其愚惑。啼泣過甚。或能於此。喪失身命。
我今當往。諫喻彼意。
即從天下。住於空中。種種言辭。解諫父母。
父母仰問。
汝是何神。願見告示。
天尋報曰。
我是王子。摩訶薩埵。我由捨身。濟虎餓乏。生兜率天。大王當知。有法歸無。生必有終。惡墮地獄。為善生天。生死常塗。今者何獨。沒於憂愁。煩惱之海。不自覺悟。懃修眾善。
父母報言。
汝行大慈。矜及一切。捨我取終。吾心念汝。荒塞寸絕。我苦難計。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於時天人。復以種種。妙善偈句。報謝父母。父母於是。小得惺悟。作七寶函。盛骨著中。葬埋畢訖。於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眾。還自歸宮。
佛告阿難。
爾時大王。摩訶羅檀那者。豈異人乎。今我父王。閱頭檀是。時王夫人。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摩訶富那寧者。今彌勒是。第二太子。摩訶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羅是。爾時太子。摩訶薩埵。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爾時虎母。今此老母是。爾時二子。今二人是。
我於久遠。濟其急厄。危頓之命。令得安全。吾今成佛。亦濟彼厄。令其永離。生死大苦。
爾時阿難。一切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梵志受齋品第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初夜。有二天來。詣於佛所。天人身光。照曜祇桓。皆如金色。佛便隨宜。演暢妙法。心意開悟。俱得道迹。頭面禮佛。還歸天上。
明日清朝。阿難白佛。
昨夜二天。來覲世尊。威相昞著。淨光赫奕。昔種何德。獲斯妙果。
佛告阿難。
迦葉如來。滅度之後。遺法垂末。有二婆羅門。受持八齋。其一人者。求願生天。其第二人。求作國王。其第一人。還歸其家。婦呼共食。
夫答婦言。
向受佛齋。過中不食。
婦復語曰。
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緣乃受。異道之齋。今若相違。不共我飯。當以斯事。語諸梵志。使驅擯汝。不與會同。
聞此語已。深懷恐怖。便與其婦。非時而食。二人隨壽長短。各取命終。願作王者。持齋完具。得生王家。願生天者。由破齋故。乃生龍中。
時有一人。為王守園。日日奉送。種種果蓏。
此人後時。於泉水中。得一異㮈。色香甚美。便作是念。
我每出入。常為門監。所見前卻。當以與之。
如念即與。門監受已。復自思惟。
我通事時。每為黃門。之所抴縮。當以與之。
便用斯㮈。奉貢黃門。黃門納竟。轉上夫人。夫人得㮈。復用獻王。
王食此㮈。甚覺甘美。便問夫人。
從何處得。
夫人即時。如實而對。展轉相推。到于園監。
王復召喚。而問之曰。
吾園之中。有此美果。何不見奉。乃與他人。
園監於是。本末自陳。
王復告言。
自今已後。常送斯㮈。莫令斷絕。
園監啟曰。
此㮈無種。從泉中得。勅使常送。無由可辦。
王復告言。
若不能得。當斬汝身。
園監還出。至彼園中。憂愁懊惱。舉聲大哭。
時有一龍。聞其哭音。變身為人。來問之言。
汝有何事。悲哭乃爾。
是時園監。具自宣說。龍還入水。以多美果。著金盤上。用與此人。因告之言。
可持此果。以奉汝王。并騰吾意。云吾及王。本是親友。乃昔在世。俱為梵志。共受八齋。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吾戒不全。生於龍中。今欲奉修齋法。求捨此身。願索八關齋法。用遺於我。若其相違。吾覆汝國。用作大海。
園監於是。奉果於王。因復說龍。所囑之變。王聞此已。甚用不樂。
所以者何。時世無佛。法又滅盡。八關齋文。今不可得。若不稱之。恐見危害。惟念此理。是故愁悒。王有大臣。最所敬重。
王告臣曰。
神龍從我。求索齋法。仰卿得之。當用寄與。
大臣對言。
今世無法。云何可得。
王又告曰。
汝今不獲。吾當殺卿。
大臣聞此。甚懷惆悵。往至自舍。此臣有父。年老耆舊。每從外來。和顏悅色。以慰父意。
當於是時。父見其子。面色改常。即便問之。
何由乃爾。
於時大臣。便向其父。委曲自說。
其父答曰。
吾家堂柱。每現光明。試破看之。儻有異物。
奉父言教。令他拕伐。取而斬析。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二是八關齋文。大臣即持。奉上於王。王得歡喜。不能自勝。便以此經。著金盤上。自送與龍。龍獲此經。大用欣慶。便用好寶。贈遺於王。受持八齋。懃而奉行。命終之後。生於天宮。人王亦復。修奉齋法。壽盡生天。共同一處。昨夜俱來。諮稟法化。應時尋得。須陀洹果。永息三塗。遊人天道。從是已往。畢得涅槃。
佛說是時。一切眾會。歡喜奉行。
波羅㮈人身貧供養品第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國中。有大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政。
既生數日。復能言語。問其父母。
世尊在不。
答曰。
故在。
復更問曰。
尊者舍利弗。阿難等。悉為在不。
答言。
悉在。
父母見子。生便能言。謂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問佛。
佛言。
此兒有福。不足疑也。
父母歡喜。還歸其家。
兒又啟曰。
唯願二親。為我請佛。及比丘僧。
父母告曰。
請佛及僧。當須供具。非卒可辦。
兒又啟曰。
但掃灑堂舍。莊嚴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飲食。當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猶存在。居波羅㮈國。為我喚之。
父母隨語。使人乘象。馳奔召來。所以作三高座者。一為如來。二為本生母。三為今身母。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饍美味。自在豐足。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聞法歡喜。盡得初果。此兒轉長。便辭出家。精懃正業。獲致羅漢。
阿難白佛。
此沙門者。宿種何德。生於豪貴。小而能言。又復學道。逮得神通。
佛告阿難。
此人前身。生波羅㮈。為長者子。父亡沒後。家業衰耗。漸致貧窮。雖值佛世。無以供養。念此不悅。情不自釋。便捨豪姓。求為客作。終竟一歲。索金千兩。
豪姓問曰。
卿欲娶妻耶。
答曰。
不也。
豪姓又問。
用金何為。
答曰。
欲用飯佛。及於聖僧。
豪姓告曰。
若欲請佛。吾當與金。并為經營。會於我舍。
貧者唯諾。便設餚饍。請佛及僧。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在長者家。今復請佛。聞法得道。
佛告阿難。
往昔貧人者。今長者子。沙門是也。
佛說此時。一切眾會。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海神難問船人品第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此國。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
自共議言。
當求明人。用作導師。
便請一五戒優婆塞。共入大海。既到海中。海神變身。作一夜叉。形體醜惡。其色青黑。口出長牙。頭上火燃。
來牽其船。問估客曰。
世間可畏。有過我者無。
賢者對曰。
更有可畏。劇汝數倍。
海神復問。
何者是耶。
答曰。
世有愚人。作諸不善。殺生盜竊。婬妷無度。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沒在邪見。死入地獄。受苦萬端。獄卒阿傍。取諸罪人。種種治之。或以刀斫。或以車裂。分壞其身。作數千段。或復臼擣。或復磨之。刀山劍樹。火車鑊湯。寒氷沸屎。一切備受。荷如此苦。經數千萬歲。此之可畏。劇汝甚多。
海神放之。隱形而去。船進數里。海神復更。化作一人。形體痟瘦。筋骨相連。
復來牽船。問諸人曰。
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
賢者答言。
更有羸瘦。甚劇於汝。
海神復問。
誰復劇耶。
賢者答曰。
有愚癡人。心性弊惡。慳貪嫉妬。不知布施。死墮餓鬼。身大如山。咽如針鼻。頭髮長亂。形體黑瘦。數千萬歲。不識水穀。如是之形。復劇於汝。
海神放船。沒而不現。船行數里。海神復化。更作一人。極為端政。
復來牽船。問諸商客。
人之美妙。有與我等者無。
賢者答曰。
乃有勝汝。百千萬倍。
海神復問。
誰為勝者。
賢者答曰。
世有智人。奉行諸善。身口意業。恒令清淨。信敬三寶。隨時供養。其人命終。生於天上。形貌皎潔。端政無雙。殊勝於汝。數千萬倍。以汝方之。如瞎獼猴。比彼妙女。
海神取水一掬。而問之曰。
掬中水多。海水多耶。
賢者答曰。
掬中水多。非海水也。
海神重問。
汝今所說。為至誠不。
賢者答曰。
此言真諦。不虛妄也。何以明之。海水雖多。必有枯竭。劫欲盡時。兩日竝出。泉源池流。悉皆旱涸。三日出時。諸小河水。悉皆枯乾。四日出時。諸大江海。悉皆枯竭。五日出時。大海稍減。六日出時。三分減二。七日出時。海水都盡。須彌崩壞。下至金剛地際。皆悉燋燃。若復有人。能以信心。以一掬水。供養於佛。或用施僧。或奉父母。或匃貧窮。給與禽獸。此之功德。歷劫不盡。以此言之。知海為少。掬水為多。
海神歡喜。即以珍寶。用贈賢者。兼寄妙寶。施佛及僧。
時諸賈客。即與賢者。採寶已足。還歸本國。是時賢者。五百賈客。咸詣佛所。稽首佛足。
作禮畢已。各持寶物。并海神所寄。奉佛及僧。悉皆長跪。叉手白佛。
願為弟子。稟受清化。
佛尋可之。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為說法。應適其情。即時開悟。諸欲都淨。得阿羅漢。
時諸會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恒伽達品第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是時國中。有一輔相。其家大富。然無兒子。
時恒河邊。有摩尼跋羅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
時此輔相。往詣祠所。而禱之言。
我無子息。承聞天神。功德無量。救護群生。能與其願。今故自歸。若蒙所願。願賜一子。當以金銀。校飾天身。及以名香。塗治神室。如其無驗。當壞汝廟。屎塗汝身。
天神聞已。自思惟言。
此人豪富。力勢強盛。非是凡品。得為其子。我德尠少。不能與願。願若不果。必見毀辱。
廟神便復。往白摩尼跋羅。摩尼跋羅。其力不辦。自詣毘沙門王。啟白此事。
毘沙門言。
亦非我力。能使有子。當詣天帝。從求斯願。
毘沙門王。即時上天。啟帝釋曰。
我有一臣。摩尼跋羅。近日見語云。
王舍城。有一輔相。從其求子。結立重誓。若願得遂。倍加供養。所願若違。當破我廟。而毀辱之。
彼人豪兇。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
帝釋答曰。
斯事至難。當覓因緣。
時有一天。五德離身。臨命欲盡。
帝釋告曰。
卿命垂終。可願生彼。輔相之家。
天子答言。
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榮。離俗則難。欲在中流。莫遂所志。
帝釋復曰。
但往生彼。若欲學道。吾當相佐。
天子命終。降神受胎。輔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師。為其立字。
相師問曰。
本於何處。求得此兒。
輔相答言。
昔從恒河。天神求之。
因為作字。為恒伽達。年漸長大。志在道法。便啟父母。求索出家。
父母告曰。
吾今富貴。產業弘廣。唯汝一子。當嗣門戶。遣吾存活。終不相聽。
兒不從志。深自惆悵。便欲捨身。更求凡處。於中求出。必極易也。於是密去。自墜高巖。既墮在地。無所傷損。復至河邊。投身水中。水還漂出。亦無所苦。復取毒藥。而吞噉之。毒氣不行。無由致死。
復作是念。
當犯官法。為王所殺。
值王夫人。及諸婇女。出宮到園。池中洗浴。皆脫衣服。置林樹間。
時恒伽達。密入林中。取其服飾。抱持而出。門監見之。將往白阿闍世王。王聞此事。瞋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還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
王怖投弓。問彼人言。
卿是天龍鬼神乎。
恒伽達言。
賜我一願。乃敢自陳。
王曰。
當與。
恒伽達言。
我非是天。亦非龍鬼。是王舍國。輔相之兒。我欲出家。父母不聽。故欲自殺。更生餘處。投巖赴河。飲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復不能傷。事情如是。何酷之甚。願見顧愍。聽我為道。
王尋告曰。
聽汝出家。修學聖道。
因復將之。共到佛所。啟白世尊。如向之事。於時如來。聽為沙門。法衣在體。便成比丘。佛為說法。心意開暢。成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阿闍世王。尋白佛言。
此恒伽達者。先世之時。種何善根。投山不死。墮水不溺。食毒無苦。箭射無傷。加遇聖尊。得度生死。
佛告王曰。
乃往過去。無數世時。有一大國。名波羅㮈。其王名梵摩達。將諸宮人。林中遊戲。諸婇女輩。激聲而歌。外有一人。高聲和之。王聞其聲。便生瞋妬。遣人捕來。勅使殺之。
時有大臣。從外邊來。見此一人。而被囚執。便問左右。
何緣乃爾。
其傍諸人。具列事狀。
臣曰。
且停。待我見王。
大臣進入。啟白王言。
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殺之。雖和其音。而不見形。既無交通。奸婬之事。幸願垂矜。匃其生命。
王不能違。赦不刑戮。其人得脫。奉事大臣。懃謹無替。
如是承給。經歷多年。便自思惟。
婬欲傷人。利於刀劍。我今困厄。皆由欲故。
即語大臣。
聽我出家。遵修道業。
大臣答曰。
不敢相違。學若成道。還來相見。
即詣山澤。專思妙理。精神開悟。成辟支佛。還來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歡喜。請供養之。甘饍妙服。四事無乏。
時辟支佛。於虛空中。現神變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
大臣見之。欣然無量。便立誓願。
由吾恩故。命得全濟。使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數千萬倍。令我智德。相與共等。
佛告王曰。
時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達是。由是因緣。所生之處。命不中夭。今值我時。逮致應真。
佛說此已。諸在會者。信敬歡喜。頂受奉行。
須闍提品第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
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
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匃。以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餘殘酸澁。臭穢惡者。便自食之。
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匃。所得之物。飯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甚可愛敬。
佛語阿難。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
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阿難白言。
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慈孝父母。不惜身命。能以身肉。濟救父母。危嶮之命。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諦聽善念。我當說之。
阿難。
唯然。當善聽之。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特叉尸利。爾時有王。名曰提婆。時彼國王。有十太子。各領諸國。最小太子。字修婆羅提致。所領國土。人民觀望。最為豐樂。
時父王邊。有一大臣。名曰羅睺。每懷兇逆。反殺大王。大王已死。攝正為王。即遣兵眾。往詣諸國。殺諸太子。此最小者。鬼神所敬。時入園中。欲行觀看。
有一夜叉。從地而出。長跪白言。
羅睺大臣。反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復遣人。欲來殺汝。王可思計。避其禍難。
時王聞之。心崩惶怖。到於其夜。便思計校。而欲突去。時有一兒。字須闍提。至年七歲。端正聰黠。甚為可愛。其王愛念。出復來還。而抱此兒。悲泣歎息。
其婦見王。入出惶怖。即而問之。
何以怱怱。如恐怖狀。
其夫答曰。
非卿所知。
婦復牽之。
我今與汝。身命共并。危嶮相隨。莫見捐捨。今有何事。當以告示。
其王答言。
我近入園。有夜叉鬼。從地而出。長跪白我。
羅睺大臣。今興惡逆。已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亦遣兵。當來殺王。宜可避之。
我聞是語。心懷恐怖。但恐兵眾。如是來到。是故急疾。欲得去耳。
其婦長跪。即白王言。
願得隨侍。莫見孤棄。
時王即便。將婦抱兒。相將而去。欲至他國。時有二道。一道七日。一道十四日。初發惶懅。唯作七日糧調。規俟一人而已。既已出城。其心憒亂。乃涉十四日道。已經數日。糧食乏盡。飢餓迷荒。無餘方計。憐愛其子。欲殺其婦。而欲自濟。并用活兒。令婦在前。擔兒而行。於後拔刀。欲殺其婦。時兒迴顧。見父拔刀。欲殺其母。
兒便叉手。曉父王言。
唯願大王。寧殺我身。勿害我母。
慇懃諫父。救其母命。而語父言。
莫絕殺我。稍割食之。可經數日。若斷我命。肉便臭爛。不可經久。
於是父母。欲割兒肉。啼哭懊惱。而割食之。日日割食。其肉稍盡。唯有骨在。未至他國。飢荒遂甚。父復捉刀。於其節解。次第剝之。而得少肉。
於是父母。臨當棄去。兒自思惟。
我命少在。唯願父母。向所有肉。可以少許。還用見施。
父母不違。即作三分。二分自食。餘有一分。并殘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
於是別去。兒便立願。
我今身肉。供養父母。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使離眾苦。至涅槃樂。
發是願時。三千世界。六反震動。色欲諸天。而皆愕然。不知何故。宮殿動搖。即以天眼。觀於世間。而見菩薩。以身之肉。供養父母。願成佛道。誓度眾生。以是之故。天地大動。於是諸天。皆悉來下。側塞虛空。悲泣墮淚。猶如盛雨。時天帝釋。來欲試之。化作乞兒。來從其乞。持手中肉。復用施之。即復化作。師子虎狼。來欲噉之。
其兒自念。
此諸禽獸。欲食我者。我身餘殘。骨肉髓腦。悉以施之。
心生歡喜。無有悔恨。
爾時天帝。見其執志。心不移轉。還復釋身。住其兒前。而語之曰。
如汝慈孝。能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是功德。用求何等。天帝魔王。梵天王耶。
兒即答言。
我不願求。三界快樂。持此功德。用求佛道。願度一切。無量眾生。
天帝復言。
汝能以身。供養父母。得無悔恨。於父母耶。
其兒答言。
我今至誠。供養父母。無有悔恨。大如毛髮。
天帝復言。
我今視汝。身肉已盡。言不悔恨。是事難信。
其兒答言。
若無悔恨。我願當成佛者。使我身體。平復如故。
言誓已竟。身即平復。時天帝釋。及餘諸天。異口同音。讚言善哉。其兒父母。及國中人。皆到兒所。歎未曾有。
時彼國王。見其太子。所作奇特。倍加恭敬。歡喜無量。將其父母。及其太子。入宮供養。極為恭敬。哀此太子。
時彼國王。躬將軍馬。共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還至本國。誅滅羅睺。立作本王。父子相繼。其國豐樂。遂致太平。
佛語阿難。
爾時善住王者。今現我父。白淨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我身是。
佛語阿難。
由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以持身肉。濟父母厄。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常生豪尊。受福無量。緣是功德。自致作佛。
爾時眾會。聞佛自說。宿世本緣。爾時會者。皆各悲歎。感佛奇特。慈孝之行。其中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羅漢者。有發無上。正真道者。有住不退地者。一切眾會。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
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
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
世尊。轉于法輪。莫般涅槃。
佛答梵天。
眾生之類。塵垢所弊。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
爾時梵天。復更傾倒。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往昔。無數劫時。恒為眾生。採集法藥。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過去久遠。於閻浮提。有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覆育民物。豐樂無極。
王心念曰。
如我今者。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脫。
即時宣令。閻浮提內。
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須。不敢違逆。
募出周遍。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毘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輒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頭髮悉竪。火從口出。
來詣宮門。口自宣言。
誰欲聞法。我當為說。
王聞是語。喜不自勝。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後圍遶。欲得聽聞。
爾時夜叉。復告王曰。
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
王叉手曰。
一切所須。不敢有逆。
夜叉報曰。
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與汝法。
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捨此事。王為法故。心堅不迴。
時夜叉鬼。食妻子盡。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即便書寫。遣使頒示。閻浮提內。咸使誦習。
時毘沙門王。還復本形。讚言。
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猶存如故。
爾時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為法尚爾。云何今欲。便捨眾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濟。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虔闍尼婆梨。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王有慈悲。矜及一切。人民蒙賴。穀米豐賤。感佩王恩。猶視慈父。
時王心念。
我今最尊。位居豪首。人民於我。各各安樂。雖復有是。未盡我心。今當推求。妙寶法財。以利益之。
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
誰有妙法。與我說者。當給所須。隨其所欲。
時有婆羅門。名勞度差。來詣宮門。云我有法。王聞之喜。即出奉迎。前為作禮。敷好床褥。請令就座。
王與左右。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垂矜愚鄙。開闡妙法。令得聞知。
時勞度差。復報王曰。
我之智慧。追求遐方。積學不易。云何直爾。便欲得聞。
王復報曰。
一切所須。悉見告勅。皆當供給。
勞度差曰。
大王今日。能於身上。剜燃千燈。用供養者。乃與汝說。
王聞此語。倍用歡喜。即時遣人。乘八萬里象。告語一切。閻浮提內。
虔闍婆梨。大國王者。卻後七日。為於法故。當剜其身。以燃千燈。
時諸小王。一切人民。聞此語已。各懷愁毒。悉來詣王。到作禮畢。共白之言。
今此世界。有命之類。依恃大王。如盲依導。孩兒仰母。王薨之後。當何所怙。若於身上。剜千燈者。必不全濟。云何為此。一婆羅門。棄此世界。一切眾生。
是時宮中。二萬夫人。五百太子。一萬大臣。合掌勸請。亦皆如是。
時王報曰。
汝等諸人。慎勿卻我。無上道心。吾為是事。誓求作佛。後成佛時。必先度汝。
是時眾人。見王意正。啼哭懊惱。自投於地。王意不改。語婆羅門。
今可剜身。而燃千燈。
尋為剜之。各著脂炷。眾會見已。絕而復穌。以身投地。如大山崩。
王復白言。
唯願大師。垂哀矜採。先為說法。然後燃燈。我命儻斷。不及聞法。
時勞度差。便唱法言。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皆死。
說是偈已。而便燃火。當此之時。王大歡喜。心無悔恨。自立誓願。
我今求法。為成佛道。後得佛時。當以智慧光明。照悟眾生。結縛黑闇。
作是誓已。天地大動。乃至淨居諸天。宮殿動搖。咸各下視。見於菩薩。作法供養。毀壞身體。不顧軀命。僉然俱下。側塞虛空。啼哭之淚。猶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
時天帝釋。下至王前。種種讚歎。復問之曰。
大王今者。苦痛極理。心中頗有。悔恨事不。
王即言。
無。
帝釋復白。
今觀王身。戰掉不寧。自言無悔。誰當知之。
王復立誓。
若我從始。乃至於今。心不悔者。身上眾瘡。即當平復。
作是語已。尋時平復。
時彼王者。今佛是也。世尊往昔。苦毒求法。皆為眾生。今者滿足。云何捨棄。欲入涅槃。永使一切。失大法明。
又復。世尊。過去世中。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毘楞竭梨。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王有慈悲。視民如子。
爾時大王。心好正法。即時遣臣。宣令一切。
誰有經法。為我說者。當隨其意。給足所須。
有婆羅門。名勞度差。來詣宮門。言。
有大法。誰欲聞者。我當為說。
王聞此語。喜不自勝。躬出奉迎。接足為禮。問訊起居。將至大殿。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當為說法。
勞度差曰。
我之所知。四方追學。勞苦積年。云何大王。直爾欲聞。
王叉手曰。
一切所須。幸垂勅及。於大師所。不敢有惜。
尋報王言。
若能於汝身上。斵千鐵釘。乃與汝法。
王即可之。
卻後七日。當辦斯事。
爾時大王。尋時遣人。乘八萬里象。遍告一切。閻浮提內。
毘楞竭梨大王。卻後七日。當於身上。斵千鐵釘。
臣民聞之。悉來雲集。白大王言。
我等四遠。承王恩德。各獲安樂。唯願大王。為我等故。莫於身上。斵千鐵釘。
爾時宮中。夫人婇女。太子大臣。一切眾會。咸皆同時。向王求哀。
唯願大王。以我等故。莫為一人。便取命終。孤棄天下。一切眾生。
爾時國王。報謝之曰。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殺身無數。或為貪欲。瞋恚愚癡。計其白骨。高於須彌。斬首流血。過於五江。啼哭之淚。多於四海。如是種種。唐捐身命。未曾為法。吾今斵釘。以求佛道。後成佛時。當以智慧利劍。斷除汝等。結使之病。云何乃欲。遮我道心。
爾時眾會。默然無言。
於時大王。語婆羅門。
唯願大師。垂恩先說。然後下釘。我命儻終。不及聞法。
時勞度差。便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
生者皆有苦。
諸法空無生。
實非我所有。
說是偈已。即於身上。斵千鐵釘。時諸小王。群臣之眾。一切大會。以身投地。如大山崩。宛轉啼哭。不識諸方。是時天地。六種震動。欲色諸天。怪其所以。僉然俱下。見於菩薩。困苦為法。傷壞其身。同時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花。而以供養。
時天帝釋。來到王前。而問王言。
大王今者。勇猛精進。不憚苦痛。為於法故。欲何所求。欲作帝釋。轉輪王乎。為欲求作。魔王梵王。
王答之曰。
我之所為。不求三界。受報之樂。所有功德。用求佛道。
天帝復言。
王今壞身。乃如是苦。寧悔恨意耶。
王言。
無也。
天帝復言。
今觀王身。不能自持。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尋立誓。
若我至誠。心無悔恨者。我今身體。還復如故。
作是語已。即時平復。天及人民。欣勇無量。世尊今者。法海已滿。功德悉備。云何欲捨。一切眾生。疾入涅槃。而不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字曇摩鉗。好樂正法。遣使推求。四方周遍。了不能得。爾時太子。求法不獲。愁悶懊惱。
時天帝釋。知其至誠。化作婆羅門。來詣宮門。言。
我知法。誰欲聞者。吾當為說。
太子聞之。即出奉迎。接足為禮。將至大殿。敷好床座。請令就坐。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垂愍為說。
婆羅門言。
學事甚難。追師積久。爾乃得之。云何直爾。便欲得聞。理不可也。
太子復言。
大師所須。願見告勅。身及妻子。一皆不惜。
婆羅門言。
汝今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滿中熾火。自投於中。以供養者。吾乃與法。
爾時太子。即如其言。作大火坑。王及夫人。群臣婇女。聞是語已。不能自寧。咸悉都集。詣太子宮。諫喻太子。曉婆羅門。
唯願慈愍。以我等故。勿令太子。投於火坑。若其所須。國城妻子。及與我身。當為給使。
婆羅門言。
吾不相逼。隨太子意。能如是者。我為說法。不者不說。
觀其志固。各自默然。
爾時大王。即遣使者。乘八萬里象。宣告一切。閻浮提內。
曇摩鉗太子。為於法故。卻後七日。身投火坑。其欲見者。宜早來會。
時諸小王。四遠士民。強弱相扶。悉皆雲集。詣太子所。長跪合掌。異口同音。白太子言。
我等諸臣。仰憑太子。猶如父母。今若投火。天下喪父。永無所怙。願愍我曹。莫為一人孤棄一切。
爾時太子。語眾人言。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喪身無數。人中為貪。更相斬害。天上壽盡。失欲憂苦。地獄之中。火燒湯煮。斧鋸刀戟。灰河劍樹。一日之中。喪身難計。痛徹心髓。不可具陳。餓鬼之中。百毒鑽軀。畜生中苦。身供眾口。負重食草。苦亦難數。空荷眾苦。唐失身命。未曾善心。為於法也。吾今以此。臭穢之身。供養法故。汝等云何。復欲卻我。無上道心。我捨此身。為求佛道。後成佛時。當施汝等。五分法身。
眾人默然。是時太子。立火坑上。白婆羅門。
唯願大師。為我說法。我命儻終。不及聞法。
時婆羅門。即便為說此偈。
常行於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眾生。
矜傷為雨淚。
修行大喜心。
同己所得法。
救護以道意。
乃應菩薩行。
說是偈已。便欲投火。
爾時帝釋。并梵天王。各捉一手。而復難之。
閻浮提內。一切生類。賴太子恩。莫不得所。今投火坑。天下喪父。何為自沒。孤棄一切。
爾時太子。報謝天王。及諸臣民。
何為遮我。無上道心。
天及人眾。即各默然。輒自并身。投於火坑。天地大動。虛空諸天。同時號哭。淚如盛雨。即時火坑。變成花池。太子於中。坐蓮花臺。諸天雨華。乃至於膝。
爾時梵天大王。今父王淨飯是。爾時母者。今摩耶是。爾時太子。曇摩鉗者。今世尊是。世尊爾時。如是求法。為教眾生。今已成滿。宜當潤彼。枯槁之類。云何便欲。捨至涅槃不肯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波羅㮈國。有五百仙士。
時仙人師。名欝多羅。恒思正法。欲得修學。四方推求。宣告一切。
誰有正法。為我說者。隨其所欲。悉當供給。
有婆羅門。來應之言。
吾有正法。誰欲聞者。我當為說。
時仙人師。合掌白言。
唯願矜愍。垂哀為說。
婆羅門言。
學法事難。久苦乃獲。汝今云何。直爾欲聞。於理不可。汝若至誠。欲得法者。當隨我教。
仙人白言。
大師所勅。不敢違逆。
尋即語曰。
汝今若能。剝皮作紙。析骨為筆。血用和墨。寫吾法者。乃與汝說。
是時欝多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敬如來教。即剝身皮。析取身骨。以血和墨。仰白之曰。
今正是時。唯願速說。
時婆羅門。便說此偈。
常當攝身行。
而不殺盜婬。
不兩舌惡口。
妄言及綺語。
心不貪諸欲。
無瞋恚毒想。
捨離諸邪見。
是為菩薩行。
說是偈已。即自書取。遣人宣寫。閻浮提內。一切人民。咸使誦讀。如說修行。世尊爾時。如是求法。為於眾生。心無悔恨。今者云何。欲捨一切。入於涅槃。而不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尸毘。王所住城。號提婆拔提。豐樂無極。
時尸毘王。主閻浮提。八萬四千。諸小國土。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時天帝釋。五德離身。其命將終。愁憒不樂。
毘首羯摩。見其如是。即前白言。
何為慷慨。而有愁色。
帝釋報言。
吾將終矣。死證已現。如今世間。佛法已滅。亦復無有。諸大菩薩。我心不知。何所歸依。是以愁耳。
毘首羯摩。白天帝言。
今閻浮提。有大國王。行菩薩道。名曰尸毘。志固精進。必成佛道。宜往投歸。必能覆護。解救危厄。
天帝復白。
若是菩薩。當先試之。為至誠不。汝化為鴿。我變作鷹。急追汝後。相逐詣彼。大王坐所。便求擁護。以此試之。足知真偽。
毘首羯摩。復答天帝。
菩薩大人。不宜加苦。正應供養。不須以此。難事逼也。
爾時帝釋。便說偈言。
我亦非惡心。
如真金應試。
以此試菩薩。
知為至誠不。
說是偈已。毘首羯摩。自化為鴿。帝釋作鷹。急追鴿後。臨欲捉食。時鴿惶怖。飛趣大王。入王腋下。歸命於王。
鷹尋後至。立於殿前。語大王言。
今此鴿者。是我之食。來在王邊。宜速還我。我飢甚急。
尸毘王言。
吾本誓願。當度一切。此來依我。終不與汝。
鷹復言曰。
大王。今者云度一切。若斷我食。命不得濟。如我之類。非一切耶。
王時報言。
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即言曰。
唯得新殺熱肉。我乃食之。
王復念曰。
今求新殺熱肉者。害一救一。於理無益。
內自思惟。
唯除我身。其餘有命。皆自護惜。
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與鷹。貿此鴿命。
鷹報王曰。
王為施主。等視一切。我雖小鳥。理無偏枉。若欲以肉。貿此鴿者。宜稱使停。
王勅左右。
疾取稱來。
以鉤鉤中。兩頭施盤。即時取鴿。安著一頭。所割身肉。以著一頭。割股肉盡。故輕於鴿。復割兩臂兩脇。身肉都盡。故不等鴿。
爾時大王。舉身自起。欲上稱盤。氣力不接。失跨墮地。悶無所覺。良久乃穌。自責其心。
我從久遠。為汝所困。輪迴三界。酸毒備嘗。未曾為福。今是精進。立行之時。非懈怠時也。
種種責已。自強起立。得上稱盤。心中歡喜。自以為善。是時天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乃至色界諸天。同時來下。於虛空中。見於菩薩。行於難行。傷壞軀體。心期大法。不顧身命。各共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
爾時帝釋。還復本形。住在王前。語大王曰。
今作如是。難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轉輪聖王。帝釋魔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
菩薩答言。
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榮之樂。所作福報。欲求佛道。
天帝復言。
汝今壞身。乃徹骨髓。寧有悔恨意耶。
王言。
無也。
天帝復曰。
雖言無悔。誰能知之。我觀汝身。戰掉不停。言氣斷絕。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即立誓。
我從始來。乃至於今。無有悔恨。大如毛髮。我所求願。必當果獲。至誠不虛。如我言者。令吾身體。即當平復。
作誓已訖。身便平復。倍勝於前。天及世人。歎未曾有。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尸毘王者。今佛身是也。世尊往昔。為於眾生。不顧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
爾時梵王。於如來前。合掌讚歎。說於如來。先身求法。為於眾生。凡有千首。世尊爾時。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㮈國。鹿野苑中。轉于法輪。三寶因是。乃現於世。
時諸人天。諸龍鬼神。八部之眾。聞說是已。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乞食時到。著衣持鉢。獨將阿難。入城乞食。時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盜無度。財主捕得。便將詣王。平事按律。其罪應死。即付旃陀羅。將至殺處。
遙見世尊。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頭求哀。
唯願天尊。垂濟苦厄。救我子命。
誠心欵篤。甚可憐愍。如來慈矜。即遣阿難。詣王請命。王聞佛教。即便放之。得脫此厄。
感戴佛恩。欣踊無量。尋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
蒙佛慈恩。得濟餘命。唯願天尊。慈愍我等。聽在道次。
佛即可之。告曰。
善來比丘。
鬚髮自墮。身所著衣。變成袈裟。敬心內發。志信益固。佛為說法。諸垢永盡。得阿羅漢道。其母聞法。得阿那含。
爾時阿難。目見此事。歎未曾有。讚說如來。若干德行。又復呰嗟。
母子三人。宿有何慶。值遇世尊。得免重罪。獲涅槃安。一身之中。特蒙利益。何其快哉。
佛告阿難。
此三人者。非但今日。蒙我得活。乃往過去。亦蒙我恩。而得濟活。
阿難白佛。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濟活三人。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乃往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摩訶羅檀囊。典領小國。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訶富那寧。次名摩訶提婆。次名摩訶薩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愍一切。猶如赤子。
爾時大王。與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遊觀。時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遊林間。見有一虎。適乳二子。飢餓逼切。欲還食之。
其王小子。語二兄曰。
今此虎者。酸苦極理。羸瘦垂死。加復初乳。我觀其志。欲自噉子。
二兄答言。
如汝所云。
弟復問兄。
此虎今者。當復何食。
二兄報曰。
若得新殺。熱血肉者。乃可其意。
又復問曰。
今頗有人。能辦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
二兄答言。
是為難事。
時王小子。內自思惟。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捐身無數。唐捨軀命。或為貪欲。或為瞋恚。或為愚癡。未曾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
設計已定。復共前行。前行未遠。白二兄言。
兄等且去。我有私緣。比爾隨後。
作是語已。疾從本徑。至於虎所。投身虎前。餓虎口噤。不能得食。
爾時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開。即噉身肉。二兄待之。經久不還。尋迹推覓。憶其先心。必能至彼。餧於餓虎。追到岸邊。見摩訶薩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塗漫。自撲墮地。氣絕而死。經於久時。乃還穌活。啼哭宛轉。迷憒悶絕。而復還穌。夫人眠睡。夢有三鴿。共戲林野。鷹卒捉得。其小者食。
覺已驚怖。向王說之。
我聞諺言。
鴿子孫者也。
今亡小鴿。我所愛兒。必有不祥。
即時遣人。四出求覓。未久之間。二兒已到。
父母問言。
我所愛子。今為所在。
二兒哽噎。隔塞斷絕。不能出聲。經于久時。乃復出言。
虎已食之。
父母聞此。躃地悶絕。而無所覺。良久乃穌。即與二兒。夫人婇女。馳奔至彼。死屍之處。
爾時餓虎。食肉已盡。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頭。父捉其手。哀號悶絕。絕而復穌。
如是經久時。摩訶薩埵。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即自生念。
我因何行。來受此報。
天眼徹視。遍觀五趣。見前死屍。故在山間。父母悲悼。纏綿痛毒。憐其愚惑。啼泣過甚。或能於此。喪失身命。
我今當往。諫喻彼意。
即從天下。住於空中。種種言辭。解諫父母。
父母仰問。
汝是何神。願見告示。
天尋報曰。
我是王子。摩訶薩埵。我由捨身。濟虎餓乏。生兜率天。大王當知。有法歸無。生必有終。惡墮地獄。為善生天。生死常塗。今者何獨。沒於憂愁。煩惱之海。不自覺悟。懃修眾善。
父母報言。
汝行大慈。矜及一切。捨我取終。吾心念汝。荒塞寸絕。我苦難計。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於時天人。復以種種。妙善偈句。報謝父母。父母於是。小得惺悟。作七寶函。盛骨著中。葬埋畢訖。於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眾。還自歸宮。
佛告阿難。
爾時大王。摩訶羅檀那者。豈異人乎。今我父王。閱頭檀是。時王夫人。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摩訶富那寧者。今彌勒是。第二太子。摩訶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羅是。爾時太子。摩訶薩埵。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爾時虎母。今此老母是。爾時二子。今二人是。
我於久遠。濟其急厄。危頓之命。令得安全。吾今成佛。亦濟彼厄。令其永離。生死大苦。
爾時阿難。一切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梵志受齋品第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初夜。有二天來。詣於佛所。天人身光。照曜祇桓。皆如金色。佛便隨宜。演暢妙法。心意開悟。俱得道迹。頭面禮佛。還歸天上。
明日清朝。阿難白佛。
昨夜二天。來覲世尊。威相昞著。淨光赫奕。昔種何德。獲斯妙果。
佛告阿難。
迦葉如來。滅度之後。遺法垂末。有二婆羅門。受持八齋。其一人者。求願生天。其第二人。求作國王。其第一人。還歸其家。婦呼共食。
夫答婦言。
向受佛齋。過中不食。
婦復語曰。
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緣乃受。異道之齋。今若相違。不共我飯。當以斯事。語諸梵志。使驅擯汝。不與會同。
聞此語已。深懷恐怖。便與其婦。非時而食。二人隨壽長短。各取命終。願作王者。持齋完具。得生王家。願生天者。由破齋故。乃生龍中。
時有一人。為王守園。日日奉送。種種果蓏。
此人後時。於泉水中。得一異㮈。色香甚美。便作是念。
我每出入。常為門監。所見前卻。當以與之。
如念即與。門監受已。復自思惟。
我通事時。每為黃門。之所抴縮。當以與之。
便用斯㮈。奉貢黃門。黃門納竟。轉上夫人。夫人得㮈。復用獻王。
王食此㮈。甚覺甘美。便問夫人。
從何處得。
夫人即時。如實而對。展轉相推。到于園監。
王復召喚。而問之曰。
吾園之中。有此美果。何不見奉。乃與他人。
園監於是。本末自陳。
王復告言。
自今已後。常送斯㮈。莫令斷絕。
園監啟曰。
此㮈無種。從泉中得。勅使常送。無由可辦。
王復告言。
若不能得。當斬汝身。
園監還出。至彼園中。憂愁懊惱。舉聲大哭。
時有一龍。聞其哭音。變身為人。來問之言。
汝有何事。悲哭乃爾。
是時園監。具自宣說。龍還入水。以多美果。著金盤上。用與此人。因告之言。
可持此果。以奉汝王。并騰吾意。云吾及王。本是親友。乃昔在世。俱為梵志。共受八齋。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吾戒不全。生於龍中。今欲奉修齋法。求捨此身。願索八關齋法。用遺於我。若其相違。吾覆汝國。用作大海。
園監於是。奉果於王。因復說龍。所囑之變。王聞此已。甚用不樂。
所以者何。時世無佛。法又滅盡。八關齋文。今不可得。若不稱之。恐見危害。惟念此理。是故愁悒。王有大臣。最所敬重。
王告臣曰。
神龍從我。求索齋法。仰卿得之。當用寄與。
大臣對言。
今世無法。云何可得。
王又告曰。
汝今不獲。吾當殺卿。
大臣聞此。甚懷惆悵。往至自舍。此臣有父。年老耆舊。每從外來。和顏悅色。以慰父意。
當於是時。父見其子。面色改常。即便問之。
何由乃爾。
於時大臣。便向其父。委曲自說。
其父答曰。
吾家堂柱。每現光明。試破看之。儻有異物。
奉父言教。令他拕伐。取而斬析。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二是八關齋文。大臣即持。奉上於王。王得歡喜。不能自勝。便以此經。著金盤上。自送與龍。龍獲此經。大用欣慶。便用好寶。贈遺於王。受持八齋。懃而奉行。命終之後。生於天宮。人王亦復。修奉齋法。壽盡生天。共同一處。昨夜俱來。諮稟法化。應時尋得。須陀洹果。永息三塗。遊人天道。從是已往。畢得涅槃。
佛說是時。一切眾會。歡喜奉行。
波羅㮈人身貧供養品第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國中。有大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政。
既生數日。復能言語。問其父母。
世尊在不。
答曰。
故在。
復更問曰。
尊者舍利弗。阿難等。悉為在不。
答言。
悉在。
父母見子。生便能言。謂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問佛。
佛言。
此兒有福。不足疑也。
父母歡喜。還歸其家。
兒又啟曰。
唯願二親。為我請佛。及比丘僧。
父母告曰。
請佛及僧。當須供具。非卒可辦。
兒又啟曰。
但掃灑堂舍。莊嚴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飲食。當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猶存在。居波羅㮈國。為我喚之。
父母隨語。使人乘象。馳奔召來。所以作三高座者。一為如來。二為本生母。三為今身母。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饍美味。自在豐足。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聞法歡喜。盡得初果。此兒轉長。便辭出家。精懃正業。獲致羅漢。
阿難白佛。
此沙門者。宿種何德。生於豪貴。小而能言。又復學道。逮得神通。
佛告阿難。
此人前身。生波羅㮈。為長者子。父亡沒後。家業衰耗。漸致貧窮。雖值佛世。無以供養。念此不悅。情不自釋。便捨豪姓。求為客作。終竟一歲。索金千兩。
豪姓問曰。
卿欲娶妻耶。
答曰。
不也。
豪姓又問。
用金何為。
答曰。
欲用飯佛。及於聖僧。
豪姓告曰。
若欲請佛。吾當與金。并為經營。會於我舍。
貧者唯諾。便設餚饍。請佛及僧。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在長者家。今復請佛。聞法得道。
佛告阿難。
往昔貧人者。今長者子。沙門是也。
佛說此時。一切眾會。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海神難問船人品第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此國。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
自共議言。
當求明人。用作導師。
便請一五戒優婆塞。共入大海。既到海中。海神變身。作一夜叉。形體醜惡。其色青黑。口出長牙。頭上火燃。
來牽其船。問估客曰。
世間可畏。有過我者無。
賢者對曰。
更有可畏。劇汝數倍。
海神復問。
何者是耶。
答曰。
世有愚人。作諸不善。殺生盜竊。婬妷無度。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沒在邪見。死入地獄。受苦萬端。獄卒阿傍。取諸罪人。種種治之。或以刀斫。或以車裂。分壞其身。作數千段。或復臼擣。或復磨之。刀山劍樹。火車鑊湯。寒氷沸屎。一切備受。荷如此苦。經數千萬歲。此之可畏。劇汝甚多。
海神放之。隱形而去。船進數里。海神復更。化作一人。形體痟瘦。筋骨相連。
復來牽船。問諸人曰。
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
賢者答言。
更有羸瘦。甚劇於汝。
海神復問。
誰復劇耶。
賢者答曰。
有愚癡人。心性弊惡。慳貪嫉妬。不知布施。死墮餓鬼。身大如山。咽如針鼻。頭髮長亂。形體黑瘦。數千萬歲。不識水穀。如是之形。復劇於汝。
海神放船。沒而不現。船行數里。海神復化。更作一人。極為端政。
復來牽船。問諸商客。
人之美妙。有與我等者無。
賢者答曰。
乃有勝汝。百千萬倍。
海神復問。
誰為勝者。
賢者答曰。
世有智人。奉行諸善。身口意業。恒令清淨。信敬三寶。隨時供養。其人命終。生於天上。形貌皎潔。端政無雙。殊勝於汝。數千萬倍。以汝方之。如瞎獼猴。比彼妙女。
海神取水一掬。而問之曰。
掬中水多。海水多耶。
賢者答曰。
掬中水多。非海水也。
海神重問。
汝今所說。為至誠不。
賢者答曰。
此言真諦。不虛妄也。何以明之。海水雖多。必有枯竭。劫欲盡時。兩日竝出。泉源池流。悉皆旱涸。三日出時。諸小河水。悉皆枯乾。四日出時。諸大江海。悉皆枯竭。五日出時。大海稍減。六日出時。三分減二。七日出時。海水都盡。須彌崩壞。下至金剛地際。皆悉燋燃。若復有人。能以信心。以一掬水。供養於佛。或用施僧。或奉父母。或匃貧窮。給與禽獸。此之功德。歷劫不盡。以此言之。知海為少。掬水為多。
海神歡喜。即以珍寶。用贈賢者。兼寄妙寶。施佛及僧。
時諸賈客。即與賢者。採寶已足。還歸本國。是時賢者。五百賈客。咸詣佛所。稽首佛足。
作禮畢已。各持寶物。并海神所寄。奉佛及僧。悉皆長跪。叉手白佛。
願為弟子。稟受清化。
佛尋可之。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為說法。應適其情。即時開悟。諸欲都淨。得阿羅漢。
時諸會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恒伽達品第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是時國中。有一輔相。其家大富。然無兒子。
時恒河邊。有摩尼跋羅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
時此輔相。往詣祠所。而禱之言。
我無子息。承聞天神。功德無量。救護群生。能與其願。今故自歸。若蒙所願。願賜一子。當以金銀。校飾天身。及以名香。塗治神室。如其無驗。當壞汝廟。屎塗汝身。
天神聞已。自思惟言。
此人豪富。力勢強盛。非是凡品。得為其子。我德尠少。不能與願。願若不果。必見毀辱。
廟神便復。往白摩尼跋羅。摩尼跋羅。其力不辦。自詣毘沙門王。啟白此事。
毘沙門言。
亦非我力。能使有子。當詣天帝。從求斯願。
毘沙門王。即時上天。啟帝釋曰。
我有一臣。摩尼跋羅。近日見語云。
王舍城。有一輔相。從其求子。結立重誓。若願得遂。倍加供養。所願若違。當破我廟。而毀辱之。
彼人豪兇。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
帝釋答曰。
斯事至難。當覓因緣。
時有一天。五德離身。臨命欲盡。
帝釋告曰。
卿命垂終。可願生彼。輔相之家。
天子答言。
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榮。離俗則難。欲在中流。莫遂所志。
帝釋復曰。
但往生彼。若欲學道。吾當相佐。
天子命終。降神受胎。輔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師。為其立字。
相師問曰。
本於何處。求得此兒。
輔相答言。
昔從恒河。天神求之。
因為作字。為恒伽達。年漸長大。志在道法。便啟父母。求索出家。
父母告曰。
吾今富貴。產業弘廣。唯汝一子。當嗣門戶。遣吾存活。終不相聽。
兒不從志。深自惆悵。便欲捨身。更求凡處。於中求出。必極易也。於是密去。自墜高巖。既墮在地。無所傷損。復至河邊。投身水中。水還漂出。亦無所苦。復取毒藥。而吞噉之。毒氣不行。無由致死。
復作是念。
當犯官法。為王所殺。
值王夫人。及諸婇女。出宮到園。池中洗浴。皆脫衣服。置林樹間。
時恒伽達。密入林中。取其服飾。抱持而出。門監見之。將往白阿闍世王。王聞此事。瞋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還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
王怖投弓。問彼人言。
卿是天龍鬼神乎。
恒伽達言。
賜我一願。乃敢自陳。
王曰。
當與。
恒伽達言。
我非是天。亦非龍鬼。是王舍國。輔相之兒。我欲出家。父母不聽。故欲自殺。更生餘處。投巖赴河。飲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復不能傷。事情如是。何酷之甚。願見顧愍。聽我為道。
王尋告曰。
聽汝出家。修學聖道。
因復將之。共到佛所。啟白世尊。如向之事。於時如來。聽為沙門。法衣在體。便成比丘。佛為說法。心意開暢。成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阿闍世王。尋白佛言。
此恒伽達者。先世之時。種何善根。投山不死。墮水不溺。食毒無苦。箭射無傷。加遇聖尊。得度生死。
佛告王曰。
乃往過去。無數世時。有一大國。名波羅㮈。其王名梵摩達。將諸宮人。林中遊戲。諸婇女輩。激聲而歌。外有一人。高聲和之。王聞其聲。便生瞋妬。遣人捕來。勅使殺之。
時有大臣。從外邊來。見此一人。而被囚執。便問左右。
何緣乃爾。
其傍諸人。具列事狀。
臣曰。
且停。待我見王。
大臣進入。啟白王言。
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殺之。雖和其音。而不見形。既無交通。奸婬之事。幸願垂矜。匃其生命。
王不能違。赦不刑戮。其人得脫。奉事大臣。懃謹無替。
如是承給。經歷多年。便自思惟。
婬欲傷人。利於刀劍。我今困厄。皆由欲故。
即語大臣。
聽我出家。遵修道業。
大臣答曰。
不敢相違。學若成道。還來相見。
即詣山澤。專思妙理。精神開悟。成辟支佛。還來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歡喜。請供養之。甘饍妙服。四事無乏。
時辟支佛。於虛空中。現神變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
大臣見之。欣然無量。便立誓願。
由吾恩故。命得全濟。使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數千萬倍。令我智德。相與共等。
佛告王曰。
時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達是。由是因緣。所生之處。命不中夭。今值我時。逮致應真。
佛說此已。諸在會者。信敬歡喜。頂受奉行。
須闍提品第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
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
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匃。以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餘殘酸澁。臭穢惡者。便自食之。
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匃。所得之物。飯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甚可愛敬。
佛語阿難。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
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阿難白言。
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慈孝父母。不惜身命。能以身肉。濟救父母。危嶮之命。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諦聽善念。我當說之。
阿難。
唯然。當善聽之。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特叉尸利。爾時有王。名曰提婆。時彼國王。有十太子。各領諸國。最小太子。字修婆羅提致。所領國土。人民觀望。最為豐樂。
時父王邊。有一大臣。名曰羅睺。每懷兇逆。反殺大王。大王已死。攝正為王。即遣兵眾。往詣諸國。殺諸太子。此最小者。鬼神所敬。時入園中。欲行觀看。
有一夜叉。從地而出。長跪白言。
羅睺大臣。反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復遣人。欲來殺汝。王可思計。避其禍難。
時王聞之。心崩惶怖。到於其夜。便思計校。而欲突去。時有一兒。字須闍提。至年七歲。端正聰黠。甚為可愛。其王愛念。出復來還。而抱此兒。悲泣歎息。
其婦見王。入出惶怖。即而問之。
何以怱怱。如恐怖狀。
其夫答曰。
非卿所知。
婦復牽之。
我今與汝。身命共并。危嶮相隨。莫見捐捨。今有何事。當以告示。
其王答言。
我近入園。有夜叉鬼。從地而出。長跪白我。
羅睺大臣。今興惡逆。已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亦遣兵。當來殺王。宜可避之。
我聞是語。心懷恐怖。但恐兵眾。如是來到。是故急疾。欲得去耳。
其婦長跪。即白王言。
願得隨侍。莫見孤棄。
時王即便。將婦抱兒。相將而去。欲至他國。時有二道。一道七日。一道十四日。初發惶懅。唯作七日糧調。規俟一人而已。既已出城。其心憒亂。乃涉十四日道。已經數日。糧食乏盡。飢餓迷荒。無餘方計。憐愛其子。欲殺其婦。而欲自濟。并用活兒。令婦在前。擔兒而行。於後拔刀。欲殺其婦。時兒迴顧。見父拔刀。欲殺其母。
兒便叉手。曉父王言。
唯願大王。寧殺我身。勿害我母。
慇懃諫父。救其母命。而語父言。
莫絕殺我。稍割食之。可經數日。若斷我命。肉便臭爛。不可經久。
於是父母。欲割兒肉。啼哭懊惱。而割食之。日日割食。其肉稍盡。唯有骨在。未至他國。飢荒遂甚。父復捉刀。於其節解。次第剝之。而得少肉。
於是父母。臨當棄去。兒自思惟。
我命少在。唯願父母。向所有肉。可以少許。還用見施。
父母不違。即作三分。二分自食。餘有一分。并殘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
於是別去。兒便立願。
我今身肉。供養父母。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使離眾苦。至涅槃樂。
發是願時。三千世界。六反震動。色欲諸天。而皆愕然。不知何故。宮殿動搖。即以天眼。觀於世間。而見菩薩。以身之肉。供養父母。願成佛道。誓度眾生。以是之故。天地大動。於是諸天。皆悉來下。側塞虛空。悲泣墮淚。猶如盛雨。時天帝釋。來欲試之。化作乞兒。來從其乞。持手中肉。復用施之。即復化作。師子虎狼。來欲噉之。
其兒自念。
此諸禽獸。欲食我者。我身餘殘。骨肉髓腦。悉以施之。
心生歡喜。無有悔恨。
爾時天帝。見其執志。心不移轉。還復釋身。住其兒前。而語之曰。
如汝慈孝。能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是功德。用求何等。天帝魔王。梵天王耶。
兒即答言。
我不願求。三界快樂。持此功德。用求佛道。願度一切。無量眾生。
天帝復言。
汝能以身。供養父母。得無悔恨。於父母耶。
其兒答言。
我今至誠。供養父母。無有悔恨。大如毛髮。
天帝復言。
我今視汝。身肉已盡。言不悔恨。是事難信。
其兒答言。
若無悔恨。我願當成佛者。使我身體。平復如故。
言誓已竟。身即平復。時天帝釋。及餘諸天。異口同音。讚言善哉。其兒父母。及國中人。皆到兒所。歎未曾有。
時彼國王。見其太子。所作奇特。倍加恭敬。歡喜無量。將其父母。及其太子。入宮供養。極為恭敬。哀此太子。
時彼國王。躬將軍馬。共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還至本國。誅滅羅睺。立作本王。父子相繼。其國豐樂。遂致太平。
佛語阿難。
爾時善住王者。今現我父。白淨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我身是。
佛語阿難。
由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以持身肉。濟父母厄。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常生豪尊。受福無量。緣是功德。自致作佛。
爾時眾會。聞佛自說。宿世本緣。爾時會者。皆各悲歎。感佛奇特。慈孝之行。其中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羅漢者。有發無上。正真道者。有住不退地者。一切眾會。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