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卷第十五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種德經第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鴦伽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止宿瞻婆城。伽伽池側。

時有婆羅門。名曰種德。住瞻婆城。其城人民眾多。熾盛豐樂。波斯匿王。即封此城。與種德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時瞻婆城內。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從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

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寧可。往與相見。

作此言已。即共相率。出瞻婆城。隊隊相隨。欲往詣佛。

時種德婆羅門。在高臺上。遙見眾人。隊隊相隨。故問侍者。

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

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瞿曇沙門耳。

時種德婆羅門。即勅侍者。

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

卿等小住。須我往至。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時彼侍者。即以種德聲。往語諸人言。

諸人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時諸人。報侍者言。

汝速還。白婆羅門言。

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侍者還白。

諸人已住。言。

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時種德婆羅門。即便下臺。至中門立。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以少因緣。先集門下。見種德婆羅門來。皆悉起迎問言。

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種德報言。

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是真人。宜往覲現。我今欲往。至彼相見。

時五百婆羅門。即白種德言。

勿往相見。

所以者何。彼應詣此。此不應往。今大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

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儀禮。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顏貌端正。得梵色像。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所言柔和。辯才具足。義味清淨。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為大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爾時種德。告諸婆羅門曰。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非不有也。汝當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有功德。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

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彼成就此法者。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生尊貴處。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光色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毛不竪。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不毀餘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恒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鋸齒婆羅門。首迦摩納都耶子。所見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餘鬼神眾。之所恭敬。釋種。俱利。冥寧。跋祇。末羅。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授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自歸五戒。諸天。釋種。俱利等。皆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遊行之時。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聚落。為人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鬼神。不敢觸嬈。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涕泣。愛惜戀恨。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若其在家。當居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言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彼瞿曇。今來至此。瞻婆城。伽伽池側。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親覲。

時五百婆羅門。白種德言。

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彼於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種德答言。

汝欲行者。宜知是時。

時種德。即嚴駕寶車。與五百婆羅門。及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詣伽伽池。

去池不遠。自思惟言。

我設問瞿曇。或不可彼意。彼沙門瞿曇。當呵我言。

應如是問。不應如是問。

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沙門瞿曇。問我義者。我答或不稱彼意。彼沙門當呵我言。

應如是答。不應如是答。

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我默然。於此還者。眾人當言。

此無所知。

竟不能至。沙門瞿曇所。損我名稱。若沙門瞿曇。問我婆羅門法者。我答瞿曇。足合其意耳。

時種德。於伽伽池側。作是念已。即便前行。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

時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有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或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

眾坐既定。佛知種德婆羅門。心中所念。而告之曰。

汝所念者。當隨汝願。

佛問種德。

汝婆羅門。成就幾法。所言誠實。能不虛妄。

爾時種德。默自念言。

甚奇。甚特。沙門瞿曇。有大神力。乃見人心。如我所念。而問我義。

時種德婆羅門。端身正坐。四顧大眾。熙怡而笑。方答佛言。

我婆羅門。成就五法。所言至誠。無有虛妄。云何為五。

一者。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

二者。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

三者。顏貌端正。

四者。持戒具足。







佛言。

善哉。種德。頗有婆羅門。於五法中。捨一成四。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得名婆羅門耶。

種德。白佛言。

有。

所以者何。瞿曇。何用生為。若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有此四法。則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佛告種德。

善哉善哉。若於此四法中。捨一成三者。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種德報言。

有。

所以者何。何用生。誦為。若婆羅門。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成此三者。所言真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佛言。

善哉善哉。云何。若於三法中。捨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答曰。

有。

所以者何。何用生。誦及端正為。

爾時五百婆羅門。各各舉聲。語種德婆羅門言。

何故呵止生。誦及與端正。謂為無用。

爾時世尊。告五百婆羅門曰。

若種德婆羅門。容貌醜陋。無有種姓。諷誦不利。無有辯才。智慧善答。不能與我言者。汝等可語。若種德顏貌端正。種姓具足。諷誦通利。智慧辯才。善於問答。足堪與我。共論義者。汝等且默。聽此人語。

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

唯願瞿曇。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訓此人。

爾時種德。尋告五百婆羅門曰。

鴦伽摩納。今在此眾中。是我外甥。汝等見不。今諸大眾。普共集此。唯除瞿曇。顏貌端正。其餘無及。此摩納者。而此摩納。殺生。偷盜。淫逸。無禮。虛妄。欺誑。以火燒人。斷道為惡。諸婆羅門。此鴦伽摩納。眾惡悉備。然則諷誦。端正。竟何用為。

時五百婆羅門。默然不對。

種德白佛言。

若持戒具足。智慧通達。則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得名婆羅門也。

佛言。

善哉善哉。云何。種德。若於二法中。捨一成一。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答曰。

不得。

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門。

佛言。

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

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

婆羅門。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

云何為戒。

佛言。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一一分別。

對曰。

唯然。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曰。

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若長者。長者子。聞此法者。信心清淨。

信心清淨已。作如是觀。

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彼於異時。捨家財業。棄捐親族。服三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毘尼。具足戒律。捨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禪。現得歡樂。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婆羅門。是為具戒。

又問。

云何為慧。

佛言。

若比丘。以三昧心。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至得三明。除去無明。生於慧明。滅於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婆羅門。是為智慧具足。

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

今我歸依。佛法聖眾。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時種德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究羅檀頭經第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至俱薩羅。佉㝹婆提。婆羅門村北。止宿尸舍婆林中。

時有婆羅門。名究羅檀頭。止佉㝹婆提村。其村豐樂。人民熾盛。園觀浴池。樹木清涼。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究羅檀頭婆羅門。以為梵分。

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時婆羅門。欲設大祀。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時佉㝹婆提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從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佉㝹婆提村北。尸舍林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

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等寧可。往共相見。

作此語已。即便相率。出佉㝹婆提村。隊隊相隨。欲詣佛所。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在高樓上。遙見眾人。隊隊相隨。顧問侍者。

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

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俱薩羅國。遊行人間。詣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中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沙門瞿曇耳。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勅侍者。

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言。

卿等小住。須待我往。當共俱詣。沙門瞿曇。

時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語諸人言。

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沙門瞿曇所。

諸人報使者言。

汝速還。白婆羅門。

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

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時婆羅門。即便下樓。出中門立。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在中門外坐。助究羅檀頭。施設大祀。

見究羅檀頭。皆悉起迎問言。

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報言。

我聞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詣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人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

諸婆羅門。我又聞瞿曇。知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今我眾中。先學舊識。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牛羊已備。欲詣瞿曇。問三種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稱遠聞。

時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

大師勿往。

所以者何。彼應來此。此不應往。大師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此法者。彼應來此。此不應詣彼。

又言。

大師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儀禮。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顏貌端正。得梵色像。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所言柔和。辯才具足。義味清淨。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為眾導首。弟子眾多。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大師若具足。此十一法。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時究羅檀頭言。

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實有此德。非不有也。汝當復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成功德。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彼成此法者。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生尊貴家。出家為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光明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毛不竪。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不毀餘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常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種德婆羅門。首伽摩納兜耶子。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及諸鬼神。之所恭敬。釋種。俱梨。冥寧。跋祇。末羅。蘇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歸五戒。諸天。釋種。俱梨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遊行處。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村邑。無不傾動。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鬼神。不敢觸嬈。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宗親。涕泣戀恨。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語言。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舊。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具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彼瞿曇來。至此佉㝹婆提村。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覲現。

時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

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曇。於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究羅檀頭言。

欲行者。宜知是時。

時婆羅門。即嚴駕寶車。與五百婆羅門。及佉㝹婆提。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詣尸舍婆林。到已。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

時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

眾坐已定。究羅檀頭。白佛言。

欲有所問。若有閑暇。得見聽者。乃敢請問。

佛言。

隨意所問。

時婆羅門。白佛言。

我聞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及十六種祭具。我等先宿耆舊。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為大祭祀。已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今日顧來。問三祭法。及十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報。名稱遠聞。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婆羅門曰。

汝今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婆羅門言。

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究羅檀頭曰。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剎利王。水澆頭種。欲設大祀。集婆羅門大臣。而告之曰。

我今大有。財寶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邁。士眾強盛。無有怯弱。庫藏盈溢。今欲設大祀。汝等說祀法。斯何所須。

時彼大臣。即白王言。

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但諸民物。多懷惡心。習諸非法。若於此時。而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盜逐盜。則不成使。

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殺。能呵能止。諸近王者。當給其所須。諸治生者。當給其財寶。諸修田業者。當給其牛犢種子。使彼各各自營。王不逼迫於民。則民人安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告究羅檀頭。

時王聞諸臣語已。諸親近者。給其衣食。諸有商賈。給其財寶。修農田者。給牛種子。是時人民。各各自營。不相侵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言。

時王復召諸臣。語言。

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無所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我今欲設大祀。汝說祀法。悉何所須。

諸臣白王。

如是如是。如王所說。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王欲祀者。可語宮內使知。

時王即如臣言。入語宮內。

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欲設大祀。

時諸夫人。尋白王言。

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珍寶。欲設大祀。今正是時。

王出報諸臣言。

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今欲大祀。已語宮內。汝盡語我。斯須何物。

時諸大臣。即白王言。

如是如是。如王所說。欲設大祀。已語宮內。而未語太子。皇子。大臣。將士。王當語之。

時王聞諸臣語已。即語太子。皇子。群臣。將士言。

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大祀。

時太子。皇子。及諸群臣。將士。即白王言。

如是如是。大王。今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祀者。今正是時。

時王復告大臣曰。

我國富兵強。多有財寶。欲設大祀。已語宮內。太子。皇子。乃至將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須。

諸臣白王。

如大王言。欲設祀者。今正是時。

王聞語已。即於城東。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塗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頭上。牛屎塗地。坐臥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羅門。大臣。選一黃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養大眾。餘與犢子。

時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

彼剎利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成就初法。

彼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是為二法。

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為三法。

彼王習種種技術。乘象馬車。刀牟弓矢。戰鬪之法。無不具知。是為四法。

彼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無不靡伏。是為五法。

彼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是為六法。

彼王多有財寶。庫藏盈溢。是為七法。

彼王智謀勇果。無復怯弱。是為八法。

彼剎利種王。成此八法。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

彼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初法。

復次。彼大臣。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是為二法。

復次大臣。善於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是為三法。

復次大臣。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是為四法。

時彼王成就八法。婆羅門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時婆羅門大臣。於彼新舍。以十六事。開解王意。除王疑想。云何十六。

大臣白王。

或有人言。

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所見輕毀。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

或有人言。

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顏貌醜陋。非剎利種。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

或有人言。

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無增上戒。智慧不具。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

或有人言。

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不善諸術。乘象馬車。種種兵法。不能解知。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善諸技術。戰陣兵法。無不解知。

或有人言。

王欲為大祀。而無大威力。攝諸小王。

設有是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不善於言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無多財寶。

設有是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庫藏盈溢。多有財寶。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無智謀。志意怯弱。

設有是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智謀勇果。無有怯弱。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不語宮內。

設有是語。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宮內。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不語太子。皇子。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太子。皇子。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不語群臣。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語群臣。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不語將士。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將士。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之所輕毀。

設有是語。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我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大臣於。異學三部。諷誦不利。種種經書。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綜練。不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我於三部異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我善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

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謀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

設有是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我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

佛告究羅檀頭。

彼王於十六處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開解王意。

佛言。

時大臣。於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於王。云何為十。

大臣言。

王祭祀時。諸有殺生。不殺生。來集會者。平等施與。

若有殺生而來者。亦施與。彼自當知。不殺而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

若復有偷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來在會者。亦施與。彼自當知。若有不盜。乃至正見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羅門。

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羅門。

時彼剎利王。於彼新舍。生三悔心。大臣滅之。云何為三。

王生悔言。

我今大祀。已為大祀。當為大祀。今為大祀。多損財寶。起此三心。而懷悔恨。

大臣語言。

王已為大祀。已施。當施。今施。於此福祀。不宜生悔。

是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滅之。

佛告婆羅門。

爾時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出彼新舍。於舍前露地。然大火𧂐。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

與與。

時彼王夫人。聞王以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大火𧂐。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

與與。

彼夫人。婇女。多持財寶。來詣王所。而白王言。

此諸雜寶。助王為祀。

婆羅門。彼王尋告夫人。婇女言。

止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以祭祀。

諸夫人。婇女。自生念言。

我等不宜。將此寶物。還於宮中。若王於東方。設大祀時。當用佐助。

婆羅門。其後王於東方。設大祀時。夫人婇女。即以此寶物。助設大祀。

時太子。皇子。聞王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大火𧂐。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

與與。

彼太子。皇子。多持財寶。來詣王所。白王言。

以此寶物。助王大祀。

王言。

止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已祭祀。

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

我等不宜。持此寶物還也。王若於南方。設大祀者。當以佐助。

如是大臣。持寶物來。

願已助王。祭祀西方。

將士持寶物來。

願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羅門。

彼王大祭祀時。不殺牛羊。及諸眾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為祭祀。

佛告婆羅門。

彼剎利王。為大祀時。初喜。中喜。後亦喜。此為成辦。祭祀之法。

佛告婆羅門。

彼剎利王。為大祀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為道。修四無量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時王夫人。為大施已。亦復除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婆羅門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為大施。然後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佛告婆羅門。

時王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於汝意云何。

時究羅檀頭。聞佛言已。默然不對。

時五百婆羅門。語究羅檀頭言。

沙門瞿曇。所言微妙。大師何故。默然不答。

究羅檀頭答言。

沙門瞿曇。所說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門瞿曇說此事。不言從他聞。我默思惟。

沙門瞿曇。將無是彼。剎利王耶。或是彼婆羅門大臣耶。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曰。

善哉善哉。汝觀如來。正得其宜。是時剎利王。為大祀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吾身是也。我於爾時。極大施慧。

究羅檀頭。白佛言。

齊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

復有勝者耶。

佛言。

有。

問曰。

何者是。

佛言。

於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功德勝彼。

又問。

於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為此功德最勝。

復有勝者耶。

佛言。

有。

又問。

何者是。

佛言。

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者。不如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此施最勝。

又問。

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為此福最勝。

復有勝者耶。

佛言。

有。

又問。

何者是。

佛言。

若為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心。口自發言。

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此福最勝。

又問。

齊此三歸。得大果報耶。

復有勝者。

佛言。

有。

又問。

何者是。

佛言。

若以歡喜心。受行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此福最勝。

又問。

齊此三祀。至於五戒。得大果報耶。

復有勝者。

佛言。

有。

又問。

何者是。

佛言。

若能以慈心。念一切眾生。如搆牛乳頃。其福最勝。

又問。

齊此三祀。至於慈心。得大果報耶。

復有勝者。

佛言。

有。

又問。

何者是。

佛言。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有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眾德悉備。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

所以者何。以不放逸。樂閑靜故。此福最勝。

究羅檀頭。又白佛言。

瞿曇。我為祭祀。具諸牛羊。各五百頭。今盡放捨。任其自遊。隨逐水草。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時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時婆羅門。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繞三匝而去。還家供辦。種種餚饍。明日時到。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婆羅門舍。就座而坐。

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佛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祭祀火為上。
諷誦詩為上。
人中王為上。
眾流海為上。

星中月為上。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
唯佛為最上。
欲求大福者。
當供養三寶。

爾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於佛前坐。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分布顯示。諸清淨行。

爾時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諦。分別顯示。說集聖諦。集滅聖諦。出要聖諦。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白疊。易為受染。

檀頭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而白佛言。

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重白佛言。

唯願世尊。更受我七日請。

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時婆羅門。即於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過七日已。世尊遊行人間。

佛去未久。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得病命終。

時眾多比丘。聞究羅檀頭。供養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終。

即自念言。

彼人命終。當何所趣。

時諸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

彼究羅檀頭。今者命終。當生何所。

佛告諸比丘。

彼人淨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於法。有所觸嬈。以斷五下分結。於彼現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經卷第十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