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四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第六之十三
時諸天眾。心生敬重。復聽帝釋。所說法要。合掌頂上。白帝釋言。
我今現見。此法勢力。天王說法。隨我等心。得信清淨。閻羅使者。亦隨漸滅。隨聞如來。所說法力。即皆消滅。何況修行。若有修行。至不滅處。
爾時帝釋。心生歡喜。作如是言。
我於今者。所作已辦。我為如是。放逸諸天。除斷放逸。得不放逸。令其歡喜。
我今當為。此諸天眾。說深妙法。
如我往昔。於大師所。聞正法要。解脫城門。念出入息。阿那般那。於昔舊天。次第所聞。既得聞已。復見世尊。為我宣說。
是故我今。為諸天說。雜四聖諦法。於一諦中。四種分別。我今當說。利益如是。一切天眾。亦自利益。亦利益他。生死行眾生。種種方便。為之說法。令諸眾生。心得淳熟。
我已如是。說十五法。我今次為。諸天眾等。說十六法。阿那般那。出入息法。分別四聖諦。方便自因之相。
云何名為。次第說也。
是修行者。觀於自身。縛心獼猴。
諸天子。云何縛於覺觀。心之獼猴。縛何等心。所謂縛識。如是一心。次第觀身相觀。
身循身觀。染不染無記觀。受善受循受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受自相觀。法循法觀。善。不善。無記。如自相。是名四念處。
是修行者。入如是法。一心觀察。一切有為。自相寂滅。觀四念處。是四聖諦相。如是念處。遍一切處。所謂。次第行相。常無常。合和聚散。空無作者。空無我者。破壞衰惱。
如是觀苦無常。見四念處已。觀四聖諦自相。如實觀察。生於暖法。從於暖法。生於智慧。譬如鑽火。先見烟相。後乃見火。如鑽如燧。先生熱氣。後乃生火。以信樂故。於一切煩惱。無知法中。未來能生。聖法毘尼。亦復如是。以十六種。觀四聖諦。
如是暖法。云何生耶。云何觀於。四聖諦耶。
諸天子。所謂。是苦聖諦因緣。有故無常。敗壞故。苦。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如是四種分別。觀苦聖諦。
行者觀苦聖諦已。觀集聖諦。四種分別。
云何分別。
所謂行相續轉故。集相似果。流轉諸有故。因一切性。流轉有故。勢力不相似。相續緣有故。
行者復觀。苦滅聖諦。四種分別。
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修行。苦滅聖諦。
捨一切衰惱故。滅煩惱火離故。一切法。第一寂滅故。清淨法。出生死故。
行者復觀。道聖諦。四種分別。
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觀察。
所謂。得不退處故。道不顛倒故。一切聖人。所住法故。以無礙斷除。生死衰惱。出世間故。
是名十六種。修行之法。我已說之。汝等天眾。勤修精進。觀現煖法。展轉相教。從出入息。生於煖法。從於煖法。生於頂法。以信係念。三寶功德聚等。勝過前觀。
如是行者。云何觀察。名頂法道。
如山頂上。頂法增長。次第得生。忍法善根。以得忍故。住第三處。名生現前。非現法忍。以現忍法。故名忍法。
忍增長故。名世間第一法。於一念時。心心數法。名得世間第一法。次第得成須陀洹。
如是之法。我自證之。若人能證。如是之法。不見閻羅。可畏使者。亦不怖畏。
如是。諸天子。以不放逸故。得如是法。
是故。諸天子。莫得放逸。
爾時釋迦天王。而說頌曰。
若於出入息。
善知十六斷。
暖法及頂相。
忍法逆順觀。
知世第一法。
次第知真諦。
知次第正法。
不失於善道。
解脫於三結。
破壞八種有。
勇猛斷惡道。
故名須陀洹。
有漏不善法。
決定行惡道。
流趣於涅槃。
故名須陀洹。
爾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告諸天眾。
如是。十六種念。阿那般那。我已具說。汝當思惟。此道寂滅。入涅槃城。無所怖畏。一切聖人。之所愛念。
是故汝等。應當決定。修行此道。若汝畏於。閻羅使者。應當次第。憶念如是。阿那般那。十六之行。
復次。諸天子。有十七種。中陰有法。汝當係念。行寂滅道。
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終不畏於。閻羅使者。之所加害。
何等十七。中陰有耶。
所謂死時。見於色相。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見中陰有。猶如白氎。垂垂欲墮。細軟白淨。見已歡喜。顏色怡悅。
臨命終時。復見園林。甚可愛樂。蓮花池水。亦皆可愛。河亦可愛。林亦可愛。次第聞諸。歌舞戲笑。次聞諸香。一切愛樂。無量種物。和合細觸。如是次第。即生天上。
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得此樂已。含笑怡悅。顏色清淨。親族兄弟。悲啼號泣。以善相故。不聞不見。心亦不念。
以善業故。臨命終時。於中陰有。大樂成就。初生樂處。天身相似。天眾相似。如是之相。生處相似。如印所印。亦如一切。天眾色相。亦如欲界。六天受樂。亦如遊行。境界相似。觸亦相似。天色相似。
又住中陰。見諸天中。生處勝故。即生心取。愛境界故。即受天身。
是則名曰。初中陰有。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二。中陰有耶。
若閻浮提。人中命終。生欝單越。則見細軟赤氎。可愛之色。見之愛樂。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舉手攬之。如攬虛空。親族謂之。兩手摸空。
復有風吹。
若此病人。冬寒之時。暖風來吹。若暑熱時。涼風來吹。除其欝蒸。令心喜樂。以心緣故。不聞哀泣。悲啼之聲。若其業動。其心亦動。聞其悲啼。哭泣之聲。業風吹令。生於異處。是故親族兄弟。臨命終時。悲泣啼哭。甚為障礙。若不妨礙。生欝單越。中間次第。有善相出。
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周遍具足。其人見之。即走往趣。如是中間。生於善心。命終即見。青蓮花池。入中遊戲。
若於欝單越。欲入母胎。從花池出。行於陸地。見於父母。染欲和合。因於不淨。以顛倒見。見其父身。乃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男子生。自見其身。作雄鵝身。若女人生。自見其身。作雌鵝身。若男子生。於父生礙。於母愛染。生欝單越。
是名第二。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中陰有耶。
若閻浮提中死。生瞿陀尼。則有相現。
若臨終時。見有屋宅。盡作黃色。猶如金色。遍覆如雲。見虛空中。有黃氎相。舉手攬之。親族兄弟。說言病人。兩手攬空。
是人爾時。善有將盡。見身如牛。見諸牛群。如夢所見。
若男子受生。見其父母。染愛和合。而行不淨。自見人身。多有宅舍。見其父相。猶如特牛。除去其父。與母和合。瞿陀尼人。男子生者。有如是相。
若女人生。瞿陀尼界。自見其身。猶若乳牛。作如是念。
何故特牛。與彼和合。不與我對。
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瞿陀尼國。女人受生。
是名第三。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四。中陰有耶。
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於。弗婆提界。則有相現。
見青氎相。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氎墮。以手遮之。親族兄弟。說言遮空。命終生於。弗婆提國。見中陰身。猶如馬形。自見其父。猶如父馬。母如草馬。父母交會。愛染和合。
若男子受生。作如是念。
我當與此。草馬和合。
若女人受生。自見己身。如草馬形。作如是念。
如是父馬。何故不與。我共和合。
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第四。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五。中陰有耶。
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見上行相。
諸天子。若大業大心。心業自在。生於天上。臨命終時。以手攬空。如一夢心。夢中所見。種種好花。見之歡喜。又聞第一。上妙之香。第一妙色。皆悉具足。第一莊嚴。青黃赤白。第一香氣。在其手中。
是人見花。生於貪心。作如是念。
今見此樹。我當昇之。
作是念已。臨終生於。中陰有中。見蓮花樹。青黃赤白。有無量種。
復作是念。
我當昇樹。
作是念已。即上大樹。乃是昇於。須彌寶山。
昇此山已。見天世界。花果莊嚴。作如是念。
我當遊行。如是之處。我今至此。花果之林。處處具足。
是名欝單越人。下品受生。是名第五。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六。中陰有耶。
若欝單越人。以中業故。臨命終時。欲生天上。則有相現。
臨命終時。見蓮花池。甚可愛樂。眾峯莊嚴。一切皆香。昇此蓮花。昇已須臾。乘空而飛。猶如夢中。生於天上。見妙蓮花。可愛勝妙。最為第一。
作如是念。
我今當至。勝蓮花池。攝此蓮花。
是名欝單越人。中品受生。是名第六。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七。中陰有耶。
欝單越人。以勝業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三十三處。從欝單越。臨命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其人爾時。即昇勝殿。實非昇殿。乃昇虛空。至天世界。見其宮殿。心念即往。生此殿中。以為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之後。生於天上。受上品生。
是名第七。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陰。有道相續。
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
諸天子。其人見於。園林行列。遊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無苦惱故。其心不濁。以清淨心。捨其壽命。受中陰身。
見天宮殿。作如是念。
我當昇此。宮殿遊戲。
作是念已。即昇宮殿。見諸天眾。遊空而行。或走或住。山峯之中。或身相觸。處處遊戲。住於中陰。自見其身。昇於天上。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
作如是念。
我今當至。如是之處。
作是念已。即生天上。取因緣有。如是有分。有上中下。生天上已。見於種種。殊勝園林。悕望欲得。從欝單越死。生此天中。如是一切。欝單越人。生此天已。餘業意生。樂於欲樂。貪五欲境。歌舞遊戲。受愛欲樂。憙遊山峯。多受欲樂。愛一切欲。
何以故。由前習故。愛習增長。
如是。諸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生天。生此天處。熏習遊戲。及死時相。
是名第八。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九。中陰有耶。
若瞿陀尼人。命終生天。有二種業。
何等為二。
一者。餘業。二者。生業。
生於天上。其人云何。中陰受生。
臨命終時。則有相生。現報將盡。或中陰有。則有相生。動亂如夢。
諸天子。瞿陀尼人。臨命終時。以善業故。垂捨命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于時次第。見大池水。如毘琉璃。入池欲渡。其水調適。不冷不熱。洋洋而流。浮至彼岸。
如是如是。近受生處。既至彼岸。見諸天女。第一端正。種種莊嚴。戲笑歌舞。其人見已。欲心親近。前抱女人。即時生天。受天快樂。如夢中陰。即時滅壞。無量亂心。生已即覺。見眾妙色。受勝妙身。
是名第九。中陰有也。
瞿陀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業。同一光明。等一中陰。等同一見。同一生行。一切相似。不如欝單越人。三種受生。差別相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中陰有也。
若弗婆提人。臨命終時。見於死相。見自業相。或見他業。或見殿堂。殊勝幢幡。欄楯莊嚴。於中陰有。心生歡喜。周遍遊戲。欲近受生。於殿堂外。見業相似。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第一莊嚴。歌舞戲笑。
於中陰有。作如是念。
我當出殿。見諸婇女。及諸丈夫。共其遊戲。歌舞戲笑。
何以故。以諸婇女。與諸丈夫。第一遊戲。歌舞戲笑。
念已即出。入遊戲眾。爾時其人。自知我入。猶如睡覺。即生天上。
是名第十。中陰有也。
是名四天下。中陰有也。如是光明。中陰有生。我微細知。餘不能了。諸餘外道。莫能知者。雖世間法。無人能見。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一。中陰有耶。
諸餓鬼等。以不善業。生餓鬼中。惡業既盡。受餘善業。本於餘道。所作善業。可愛之業。猶如父母。欲生天中。則有相現。
云何盡有。而心相現。
諸天子。若餓鬼中死。欲生天上。於餓鬼中。飢渴燒身。嫉妬破壞。常貪飲食。常念漿水。但念飲食。餘無所知。命欲終時。不復起念。本念皆滅。其身無熱。柔軟清涼。身有長毛。遍身惡蟲。皆悉墮落。面色清淨。涼風觸身。臨至命終。悉無飢渴。諸根淨潔。鵰鷲烏鵄。諸惡禽獸。常啄其眼。至臨終時。皆悉不近。
見飲食河。盈溢充滿。入中陰有。以前習故。雖見飲食。不飲不食。唯以目視。如人夢中見食。不飲不食。或如夢食。雖食不飽。如是雖見。而未飽滿。唯生歡喜。見天可愛。如覺見色。心即生念。走往趣之。悕望欲往。至於彼處。念已即趣。生於天上。
是名十一。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二。中陰有耶。
希有之業。以愚癡故。受畜生身。無量種類。多癡因緣。業成熟故。餘業受於。無量百千億。生死之身。業成就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無量劫。所作之業。輪轉世間。不可窮盡。不可思量。無始邪曲。不作利益。惱害眾生。輪轉無窮。
於畜生中。無量種類。無量種食。無量諸道。無量種身。無量種地。有無量種。諸心種子。造無量業。或教他不信。作諸惡業。受報既盡。猶如渧於。大海之水。令海枯竭。業海生渧。
畜生業盡。以餘善業。畜生中死。生二天處。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於畜生惡道。苦報欲盡。將得脫身。則有相現。
其相所緣。有無量種。不可具說。畜生中死。生於天上。甚為希有。非謂餓鬼。地獄中也。
何以故。以癡心故。多作惡業。墮畜生中。
於一世中。所作惡業。百千億生。受之不盡。或於一劫。至百千劫。生死流轉。從生至生。業鎖所繫。流轉世間。受畜生身。
是故寧墮。地獄餓鬼。不受愚癡。畜生之身。以是因緣。畜生之中。命終生天。甚為難有。非地獄也。
如是畜生。苦處臨終。見光明現。以餘善業。癡心薄少。本智少增。智心漸利。臨命終時。見光明相。若見山谷。見諸樹林。種種流水。種種河池。及見飲食。若憶念見。世間智故。見有樂處。或在山中。或在林間。或憶飲食。或見樂處。即走往趣。如夢所見。走往趣之。
如是如是。近受生處。即受天身。如從夢覺。見眾色相。於百千億。受生之處。悉皆未曾。見如是色。
見已歡喜。發希有心。
此何等物。云何有此。何因有此。
以不習故。諸識鈍故。是故生於。希有之心。
我當至此盡攝此物。
餘善業故。起如是心。以此因緣。生如是意。生此念時。即生天上。
是名十二。中陰有也。
第一難有。第一希有。第一難知。戲弄之中。業最第一。種種業處。心大幻師。遊戲諸道。生死之處。戲弄眾生。
爾時諸天。聞天帝釋。說此語已。心生深信。而說頌曰。
天王如父母。
利益天世間。
天王利我等。
此世及未來。
為我等說法。
斷於放逸心。
我等必當得。
盡苦涅槃道。
以現業果報。
為我等宣說。
以生死之法。
示世令解知。
天王見實諦。
饒益於我等。
以我愚癡故。
示之以智慧。
貪心愛婇女。
常求於欲樂。
天王示我等。
生死之因緣。
王如盲者導。
病者大良藥。
演說正法道。
利益諸天眾。
天王既如是。
說法以利益。
令閻羅獄卒。
悉滅不復現。
爾時諸天眾。說此偈已。爾時天帝釋。復告諸天子。
云何名曰。第十三。中陰有道。
地獄眾生。希有難得。生於天上。餘業因緣。善因緣故。如業成熟。第一清涼。第一利益。先墮地獄。善為出緣。從於無量。苦惱之中。既得脫已。生受無量。快樂之地。
地獄眾生者。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焦熱大地獄等。及眾隔處。受大苦處。第一可怖。毛竪之處。焰火熾然。周匝圍遶。
是地獄人。以業盡故。將欲得脫。從此地獄。臨命終時。則有相現。
云何中陰有。生於天上。
業因緣故。捨於大苦。受第一樂。
諸天子。地獄之人。惡業盡故。命欲終時。若諸獄卒。擲置鑊中。猶如水沫。滅已不生。若以棒打。隨打即死。不復更生。若置鐵函。置已即死。不復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復更生。若鐵棒打。隨打即死。滅已不生。若鐵嘴鳥。鐵烏食噉。食已不生。若師子虎狼。種種惡獸。取之食噉。食已不生。
是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
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
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
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闇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
惡口惡眼。如眾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
以如來說。
閻羅獄卒。非眾生數故。是名地獄。
眾生得脫地獄。生於天上。
爾時天帝釋。以偈頌曰。
如人值怨家。
得脫無眾難。
如得多知識。
一切方便利。
既得脫惡業。
大力獄卒處。
今已得善業。
生於天世間。
其人生天上。
無量諸莊嚴。
常受於天樂。
乃至善業盡。
其人不自在。
業盡還退沒。
如燈油炷盡。
光明亦隨滅。
業風之所吹。
從上而退下。
風力之所轉。
流轉於世間。
若人有智慧。
不為業所縛。
諸業不能縛。
不流轉生死。
如以藕根絲。
欲繫須彌山。
其人渡曠野。
無憂及衰惱。
智者不流轉。
猶如須彌山。
爾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是偈已。復說地獄。中陰有相。
本所不見。忽於虛空中。見有第一。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受第一樂。眾妙音聲。謂樂器音。種種音聲。
聞如是等。風吹樂音。聞可愛香。見妙色相。園林花池。聞眾妙音。自見身相。忽生妙色。威德第一。
見身香潔。花鬘莊嚴。一切無礙。見諸虛空。清淨無垢。星宿滿空。聞河流聲。鵝鴨鴛鴦。出種種音。皆悉聞知。
如是中陰。聞當生處。有諸音樂。琴瑟箜篌。種種樂音。先於無量。百千億歲。未曾得生。如是歡喜。遍生善相。
如自見身。在於兄弟。親族知識。念念之中。生大歡喜。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
至此天已。見眾園林。及聞香氣。七寶蓮花。天子端正。作如是念。
我今當至。如是之處。
念已即生。如是有分。取因緣有。如是眾生。惡業既盡。從地獄出。於不可說。大苦惱處。命終生於。大樂之處。
是名十三。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四中陰。有道相續。云何知耶。
若人中死。還生人中。有何等相。云何悕望。
其人死時。若生人中。則有相現。云何悕望。
若生人中。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
爾時其人。作如是念。
此山或當。墮我身上。
是故動手。欲遮此山。兄弟親里見之。謂為觸於虛空。
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氎。即昇此氎。乃見赤氎。次第臨終。復見光明。以少習故。臨終迷亂。見一切色。如夢所見。
以心迷故。見其父母。愛欲和合。見之生念。而起顛倒。
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
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
當於爾時。中陰則壞。生陰識起。次第緣生。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
是名十四。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第十五中陰。有道相續。
天中命終。還生天上。則無苦惱。如餘天子。命終之時。愛別離苦。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不見種種。苦惱之相。所坐之處。無餘天生。
此天命終。生於勝天。若四天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可愛勝相。聞眾歌音。先所未聞。見五欲境。皆悉勝妙。次第命終。見中陰有。第一天女。種種音聲。手執蓮花。色相殊勝。河池流水。園林勝妙。昔所未覩。如夢所見。是中陰有。見如是事。若近生有。如從眠覺。見於正色。見五欲功德。境界具足。本所未見。
嗚呼歎言。
如是希有。昔所未見。我當往至。如是之處。
念已即往。生於天中。是名第十五中陰。有相續道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六中陰。有道相續。云何有耶。
若從上天。退生下天。見眾蓮花。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已。飢渴苦惱。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雖同生天。二種陰有。二種相生。
是名第十六中陰。有相續道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七中陰。有道相續。
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何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復有何相。
諸天子。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臨命終時。見黑闇窟。於此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見之。以手攬捉。是人爾時。現陰即滅。以手接幡。次第緣幡。入此窟中。受中陰身。近於生陰。見受生法。亦如前說。或見二牛。或見二馬。愛染交會。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陰。
如是。諸天子。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
汝等當知。既知此法。勿得放逸。
何以故。放逸之人。不得脫於。生老病死。於世間法。不得利益。如是放逸。永無安樂。若欲脫苦。當自勉力。捨於放逸。若天若人。有智慧者。應捨放逸。
天子當知。是名十七種。中陰有道。相續不斷。汝等應當。捨諸放逸。
諸天子。如是十七中陰。有道相續。汝等應當。思惟觀察。既觀察已。則如實知。如實知已。勤修精進。
復次。諸天子。於二十法中。從一漸增。已為汝等。次第宣說。十七中陰。有道相續。
今為汝等。說十八界。
何等十八。
眾生無量。信解不同。無量種性。怖畏三過。三聚眾生。三種自在。微細信解。種種所作。種種性。種種業。種種道。種種苦樂。種種色。種種增上。一切眾生。心界之性。心界廣多。身體各異。如是無量。眾生心界。
總略麁數。有十八惡。心過所使。以廣心界。故有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輪轉。總說諸法。十八所攝。初界性中。欲為增上。天之與人。欲心增上。一切鬼女。及畜生女。能變化者。慢心增上。瞋恚增上。以瞋心故。欲心薄少。是則名曰。畜生非人。
初界性也。
於畜生中。復有多欲。欲心增上。謂孔雀鳥。俱翅羅鳥。鳩鴿鷄雀。鵝鴨鴛鴦。眾蜂魚等。迦陵頻伽鳥。其性多欲。是名上欲。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二。心性界也。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為中欲。
所謂。猫狗猪牛。水牛駱駝。象馬騾驢。烏鵄雕鷲。鸜鵒鳥等。是名中欲。
是名第二。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心性界耶。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下欲心。
所謂。師子虎兕。狼狗熊羆。豺豹狐狸。摩伽羅魚。俱賒耶魚。吉利斯摩羅魚。摩伽羅魚。屯頭摩羅魚。
如是等類。時節行欲。非時不行。是名下欲。
是名第三。心性界也。
諸天子。於畜生中。有無量種。無量生處。無量名字。不可具說。不可數知。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四。心性界耶。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瞋心偏多。非欲心多。
此第四界。所謂。師子虎狼。狗蛇黃狖。兕豹熊羆。角鵄烏雕。失收摩羅。及野猪等。如是眾生。瞋心偏多。
是名第四。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五。心性界耶。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為中瞋。
所謂。牛馬水牛。迦陵頻伽鳥。娑林陀鳥。迦盧陀鳥。孔雀鷄雉。及猫鼠等。中瞋恚性。
是名第五。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六。心性界耶。
謂下瞋性。所謂下瞋者。鵝鴨鴛鴦。食魚白鳥。俱翅羅鳥。雀娑羅鳥。驢鹿龜鼈。兔蝟山烏。鴈鳥蝦蟇。如是等比。名為下瞋。
是名第六。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七。心性界耶。
於鬼神中。若有神通。行於欲心。阿修羅神。畜生之數。欲性增多。名為上欲。
是名第七。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八。心性界耶。
若食香餓鬼。名曰中欲。
是名第八。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九。心性界耶。
若悕望鬼。食棄食鬼。是名下欲。
是名第九。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心性界耶。
迦樓足天等。名曰下欲。瞋心則多。好愛鬪諍。常欲與諸。阿修羅鬪。以其瞋故。欲心則薄。
是名第十。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一。心性界耶。
謂鬘持天。中欲。中瞋。中性。
是名第十。一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二。心性界耶。
所謂。常恣意天。欲性則多。瞋恚性少。不善鬪諍。行使諸天。多瞋少欲。
是名十二。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三。心性界耶。
所謂一切。三十三天。欲性則多。瞋恚薄少。
是名第十。三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四。心性界耶。
謂欝單越人。瞋恚心薄。欲性界多。
是名第十。四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五。心性界耶。
謂瞿陀尼人。一切瞋恚心多。欲心亦多。二性同等。
是名第十五。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六。心性界耶。
弗婆提人。欲心。瞋心。二俱雜有。
是名第十。六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七。心性界耶。
謂閻浮提人。種種性。種種行。種種信解。
是名十七。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八。心性界耶。
一切餘天。及地獄人。雖受苦惱。見業幻女人。猶生欲心。以業作故。如是地獄。欲心亦多。四天王天。眾生心性。如是界。如是依止。如是信解。是名總說。一切十八界性。如是一切。有欲有瞋。則有癡心。以癡因緣。而有貪瞋。若離癡心。則無貪瞋。以癡心故。或貪。或瞋。
如是。諸天子。是名分別。三種之過。以依過故。無量分別。
復次。諸天子。復有十八界。所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如是。諸天子。是名十八界。若天若人。思惟如是。十八界者。能於境界。護放逸行。此是一切。愚癡凡夫。癡因緣也。
復次。諸天子。放逸之人。有十九處。二種所攝。
所謂。四禪處。除淨居天。有十六處。欲界。三處。地獄。畜生。餓鬼。人受苦多者。地獄所攝。是為十九。
復次。諸天子。如前所說。四禪。十六處。人及地獄。餓鬼畜生。是為二十。如是生死。不調伏故。各各差別。或說十種掉悔。
爾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是法已。即以偈頌。讚帝釋曰。
天王說此法。
寂靜最第一。
我今受此法。
怖畏故修行。
若人能說法。
利益於他人。
其人如父母。
示以涅槃城。
若為他人說。
一句之善法。
則為善導師。
為眾生所尊。
天王之所說。
善法價無量。
此法得寂靜。
非為餘寶物。
寶物歸無常。
善法增智慧。
世間物破壞。
善法常堅固。
若有順法行。
隨人百千世。
雖種種寶物。
不能至後世。
種種財寶物。
則可強劫奪。
王賊及水火。
不能劫法財。
爾時諸天子。讚歎供養。天帝釋已。於帝釋前。恭敬而住。
爾時帝釋。調伏諸天。為諸天子。示一切天樂。皆悉無常。變壞無我。除滅所化。
時諸天眾。皆生厭心。還歸本宮。受天之樂。乃至愛集。樂業既盡。命終還退。不墮惡道。生於人中。第一順法。以自修行。樂遊林野。畏未來世。得聞法已。出家學道。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或得阿羅漢。以前聞法。因緣力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四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第六之十三
時諸天眾。心生敬重。復聽帝釋。所說法要。合掌頂上。白帝釋言。
我今現見。此法勢力。天王說法。隨我等心。得信清淨。閻羅使者。亦隨漸滅。隨聞如來。所說法力。即皆消滅。何況修行。若有修行。至不滅處。
爾時帝釋。心生歡喜。作如是言。
我於今者。所作已辦。我為如是。放逸諸天。除斷放逸。得不放逸。令其歡喜。
我今當為。此諸天眾。說深妙法。
如我往昔。於大師所。聞正法要。解脫城門。念出入息。阿那般那。於昔舊天。次第所聞。既得聞已。復見世尊。為我宣說。
是故我今。為諸天說。雜四聖諦法。於一諦中。四種分別。我今當說。利益如是。一切天眾。亦自利益。亦利益他。生死行眾生。種種方便。為之說法。令諸眾生。心得淳熟。
我已如是。說十五法。我今次為。諸天眾等。說十六法。阿那般那。出入息法。分別四聖諦。方便自因之相。
云何名為。次第說也。
是修行者。觀於自身。縛心獼猴。
諸天子。云何縛於覺觀。心之獼猴。縛何等心。所謂縛識。如是一心。次第觀身相觀。
身循身觀。染不染無記觀。受善受循受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受自相觀。法循法觀。善。不善。無記。如自相。是名四念處。
是修行者。入如是法。一心觀察。一切有為。自相寂滅。觀四念處。是四聖諦相。如是念處。遍一切處。所謂。次第行相。常無常。合和聚散。空無作者。空無我者。破壞衰惱。
如是觀苦無常。見四念處已。觀四聖諦自相。如實觀察。生於暖法。從於暖法。生於智慧。譬如鑽火。先見烟相。後乃見火。如鑽如燧。先生熱氣。後乃生火。以信樂故。於一切煩惱。無知法中。未來能生。聖法毘尼。亦復如是。以十六種。觀四聖諦。
如是暖法。云何生耶。云何觀於。四聖諦耶。
諸天子。所謂。是苦聖諦因緣。有故無常。敗壞故。苦。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如是四種分別。觀苦聖諦。
行者觀苦聖諦已。觀集聖諦。四種分別。
云何分別。
所謂行相續轉故。集相似果。流轉諸有故。因一切性。流轉有故。勢力不相似。相續緣有故。
行者復觀。苦滅聖諦。四種分別。
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修行。苦滅聖諦。
捨一切衰惱故。滅煩惱火離故。一切法。第一寂滅故。清淨法。出生死故。
行者復觀。道聖諦。四種分別。
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觀察。
所謂。得不退處故。道不顛倒故。一切聖人。所住法故。以無礙斷除。生死衰惱。出世間故。
是名十六種。修行之法。我已說之。汝等天眾。勤修精進。觀現煖法。展轉相教。從出入息。生於煖法。從於煖法。生於頂法。以信係念。三寶功德聚等。勝過前觀。
如是行者。云何觀察。名頂法道。
如山頂上。頂法增長。次第得生。忍法善根。以得忍故。住第三處。名生現前。非現法忍。以現忍法。故名忍法。
忍增長故。名世間第一法。於一念時。心心數法。名得世間第一法。次第得成須陀洹。
如是之法。我自證之。若人能證。如是之法。不見閻羅。可畏使者。亦不怖畏。
如是。諸天子。以不放逸故。得如是法。
是故。諸天子。莫得放逸。
爾時釋迦天王。而說頌曰。
若於出入息。
善知十六斷。
暖法及頂相。
忍法逆順觀。
知世第一法。
次第知真諦。
知次第正法。
不失於善道。
解脫於三結。
破壞八種有。
勇猛斷惡道。
故名須陀洹。
有漏不善法。
決定行惡道。
流趣於涅槃。
故名須陀洹。
爾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告諸天眾。
如是。十六種念。阿那般那。我已具說。汝當思惟。此道寂滅。入涅槃城。無所怖畏。一切聖人。之所愛念。
是故汝等。應當決定。修行此道。若汝畏於。閻羅使者。應當次第。憶念如是。阿那般那。十六之行。
復次。諸天子。有十七種。中陰有法。汝當係念。行寂滅道。
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終不畏於。閻羅使者。之所加害。
何等十七。中陰有耶。
所謂死時。見於色相。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見中陰有。猶如白氎。垂垂欲墮。細軟白淨。見已歡喜。顏色怡悅。
臨命終時。復見園林。甚可愛樂。蓮花池水。亦皆可愛。河亦可愛。林亦可愛。次第聞諸。歌舞戲笑。次聞諸香。一切愛樂。無量種物。和合細觸。如是次第。即生天上。
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得此樂已。含笑怡悅。顏色清淨。親族兄弟。悲啼號泣。以善相故。不聞不見。心亦不念。
以善業故。臨命終時。於中陰有。大樂成就。初生樂處。天身相似。天眾相似。如是之相。生處相似。如印所印。亦如一切。天眾色相。亦如欲界。六天受樂。亦如遊行。境界相似。觸亦相似。天色相似。
又住中陰。見諸天中。生處勝故。即生心取。愛境界故。即受天身。
是則名曰。初中陰有。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二。中陰有耶。
若閻浮提。人中命終。生欝單越。則見細軟赤氎。可愛之色。見之愛樂。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舉手攬之。如攬虛空。親族謂之。兩手摸空。
復有風吹。
若此病人。冬寒之時。暖風來吹。若暑熱時。涼風來吹。除其欝蒸。令心喜樂。以心緣故。不聞哀泣。悲啼之聲。若其業動。其心亦動。聞其悲啼。哭泣之聲。業風吹令。生於異處。是故親族兄弟。臨命終時。悲泣啼哭。甚為障礙。若不妨礙。生欝單越。中間次第。有善相出。
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周遍具足。其人見之。即走往趣。如是中間。生於善心。命終即見。青蓮花池。入中遊戲。
若於欝單越。欲入母胎。從花池出。行於陸地。見於父母。染欲和合。因於不淨。以顛倒見。見其父身。乃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男子生。自見其身。作雄鵝身。若女人生。自見其身。作雌鵝身。若男子生。於父生礙。於母愛染。生欝單越。
是名第二。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中陰有耶。
若閻浮提中死。生瞿陀尼。則有相現。
若臨終時。見有屋宅。盡作黃色。猶如金色。遍覆如雲。見虛空中。有黃氎相。舉手攬之。親族兄弟。說言病人。兩手攬空。
是人爾時。善有將盡。見身如牛。見諸牛群。如夢所見。
若男子受生。見其父母。染愛和合。而行不淨。自見人身。多有宅舍。見其父相。猶如特牛。除去其父。與母和合。瞿陀尼人。男子生者。有如是相。
若女人生。瞿陀尼界。自見其身。猶若乳牛。作如是念。
何故特牛。與彼和合。不與我對。
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瞿陀尼國。女人受生。
是名第三。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四。中陰有耶。
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於。弗婆提界。則有相現。
見青氎相。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氎墮。以手遮之。親族兄弟。說言遮空。命終生於。弗婆提國。見中陰身。猶如馬形。自見其父。猶如父馬。母如草馬。父母交會。愛染和合。
若男子受生。作如是念。
我當與此。草馬和合。
若女人受生。自見己身。如草馬形。作如是念。
如是父馬。何故不與。我共和合。
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第四。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五。中陰有耶。
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見上行相。
諸天子。若大業大心。心業自在。生於天上。臨命終時。以手攬空。如一夢心。夢中所見。種種好花。見之歡喜。又聞第一。上妙之香。第一妙色。皆悉具足。第一莊嚴。青黃赤白。第一香氣。在其手中。
是人見花。生於貪心。作如是念。
今見此樹。我當昇之。
作是念已。臨終生於。中陰有中。見蓮花樹。青黃赤白。有無量種。
復作是念。
我當昇樹。
作是念已。即上大樹。乃是昇於。須彌寶山。
昇此山已。見天世界。花果莊嚴。作如是念。
我當遊行。如是之處。我今至此。花果之林。處處具足。
是名欝單越人。下品受生。是名第五。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六。中陰有耶。
若欝單越人。以中業故。臨命終時。欲生天上。則有相現。
臨命終時。見蓮花池。甚可愛樂。眾峯莊嚴。一切皆香。昇此蓮花。昇已須臾。乘空而飛。猶如夢中。生於天上。見妙蓮花。可愛勝妙。最為第一。
作如是念。
我今當至。勝蓮花池。攝此蓮花。
是名欝單越人。中品受生。是名第六。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七。中陰有耶。
欝單越人。以勝業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三十三處。從欝單越。臨命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其人爾時。即昇勝殿。實非昇殿。乃昇虛空。至天世界。見其宮殿。心念即往。生此殿中。以為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之後。生於天上。受上品生。
是名第七。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陰。有道相續。
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
諸天子。其人見於。園林行列。遊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無苦惱故。其心不濁。以清淨心。捨其壽命。受中陰身。
見天宮殿。作如是念。
我當昇此。宮殿遊戲。
作是念已。即昇宮殿。見諸天眾。遊空而行。或走或住。山峯之中。或身相觸。處處遊戲。住於中陰。自見其身。昇於天上。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
作如是念。
我今當至。如是之處。
作是念已。即生天上。取因緣有。如是有分。有上中下。生天上已。見於種種。殊勝園林。悕望欲得。從欝單越死。生此天中。如是一切。欝單越人。生此天已。餘業意生。樂於欲樂。貪五欲境。歌舞遊戲。受愛欲樂。憙遊山峯。多受欲樂。愛一切欲。
何以故。由前習故。愛習增長。
如是。諸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生天。生此天處。熏習遊戲。及死時相。
是名第八。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九。中陰有耶。
若瞿陀尼人。命終生天。有二種業。
何等為二。
一者。餘業。二者。生業。
生於天上。其人云何。中陰受生。
臨命終時。則有相生。現報將盡。或中陰有。則有相生。動亂如夢。
諸天子。瞿陀尼人。臨命終時。以善業故。垂捨命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于時次第。見大池水。如毘琉璃。入池欲渡。其水調適。不冷不熱。洋洋而流。浮至彼岸。
如是如是。近受生處。既至彼岸。見諸天女。第一端正。種種莊嚴。戲笑歌舞。其人見已。欲心親近。前抱女人。即時生天。受天快樂。如夢中陰。即時滅壞。無量亂心。生已即覺。見眾妙色。受勝妙身。
是名第九。中陰有也。
瞿陀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業。同一光明。等一中陰。等同一見。同一生行。一切相似。不如欝單越人。三種受生。差別相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中陰有也。
若弗婆提人。臨命終時。見於死相。見自業相。或見他業。或見殿堂。殊勝幢幡。欄楯莊嚴。於中陰有。心生歡喜。周遍遊戲。欲近受生。於殿堂外。見業相似。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第一莊嚴。歌舞戲笑。
於中陰有。作如是念。
我當出殿。見諸婇女。及諸丈夫。共其遊戲。歌舞戲笑。
何以故。以諸婇女。與諸丈夫。第一遊戲。歌舞戲笑。
念已即出。入遊戲眾。爾時其人。自知我入。猶如睡覺。即生天上。
是名第十。中陰有也。
是名四天下。中陰有也。如是光明。中陰有生。我微細知。餘不能了。諸餘外道。莫能知者。雖世間法。無人能見。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一。中陰有耶。
諸餓鬼等。以不善業。生餓鬼中。惡業既盡。受餘善業。本於餘道。所作善業。可愛之業。猶如父母。欲生天中。則有相現。
云何盡有。而心相現。
諸天子。若餓鬼中死。欲生天上。於餓鬼中。飢渴燒身。嫉妬破壞。常貪飲食。常念漿水。但念飲食。餘無所知。命欲終時。不復起念。本念皆滅。其身無熱。柔軟清涼。身有長毛。遍身惡蟲。皆悉墮落。面色清淨。涼風觸身。臨至命終。悉無飢渴。諸根淨潔。鵰鷲烏鵄。諸惡禽獸。常啄其眼。至臨終時。皆悉不近。
見飲食河。盈溢充滿。入中陰有。以前習故。雖見飲食。不飲不食。唯以目視。如人夢中見食。不飲不食。或如夢食。雖食不飽。如是雖見。而未飽滿。唯生歡喜。見天可愛。如覺見色。心即生念。走往趣之。悕望欲往。至於彼處。念已即趣。生於天上。
是名十一。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二。中陰有耶。
希有之業。以愚癡故。受畜生身。無量種類。多癡因緣。業成熟故。餘業受於。無量百千億。生死之身。業成就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無量劫。所作之業。輪轉世間。不可窮盡。不可思量。無始邪曲。不作利益。惱害眾生。輪轉無窮。
於畜生中。無量種類。無量種食。無量諸道。無量種身。無量種地。有無量種。諸心種子。造無量業。或教他不信。作諸惡業。受報既盡。猶如渧於。大海之水。令海枯竭。業海生渧。
畜生業盡。以餘善業。畜生中死。生二天處。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於畜生惡道。苦報欲盡。將得脫身。則有相現。
其相所緣。有無量種。不可具說。畜生中死。生於天上。甚為希有。非謂餓鬼。地獄中也。
何以故。以癡心故。多作惡業。墮畜生中。
於一世中。所作惡業。百千億生。受之不盡。或於一劫。至百千劫。生死流轉。從生至生。業鎖所繫。流轉世間。受畜生身。
是故寧墮。地獄餓鬼。不受愚癡。畜生之身。以是因緣。畜生之中。命終生天。甚為難有。非地獄也。
如是畜生。苦處臨終。見光明現。以餘善業。癡心薄少。本智少增。智心漸利。臨命終時。見光明相。若見山谷。見諸樹林。種種流水。種種河池。及見飲食。若憶念見。世間智故。見有樂處。或在山中。或在林間。或憶飲食。或見樂處。即走往趣。如夢所見。走往趣之。
如是如是。近受生處。即受天身。如從夢覺。見眾色相。於百千億。受生之處。悉皆未曾。見如是色。
見已歡喜。發希有心。
此何等物。云何有此。何因有此。
以不習故。諸識鈍故。是故生於。希有之心。
我當至此盡攝此物。
餘善業故。起如是心。以此因緣。生如是意。生此念時。即生天上。
是名十二。中陰有也。
第一難有。第一希有。第一難知。戲弄之中。業最第一。種種業處。心大幻師。遊戲諸道。生死之處。戲弄眾生。
爾時諸天。聞天帝釋。說此語已。心生深信。而說頌曰。
天王如父母。
利益天世間。
天王利我等。
此世及未來。
為我等說法。
斷於放逸心。
我等必當得。
盡苦涅槃道。
以現業果報。
為我等宣說。
以生死之法。
示世令解知。
天王見實諦。
饒益於我等。
以我愚癡故。
示之以智慧。
貪心愛婇女。
常求於欲樂。
天王示我等。
生死之因緣。
王如盲者導。
病者大良藥。
演說正法道。
利益諸天眾。
天王既如是。
說法以利益。
令閻羅獄卒。
悉滅不復現。
爾時諸天眾。說此偈已。爾時天帝釋。復告諸天子。
云何名曰。第十三。中陰有道。
地獄眾生。希有難得。生於天上。餘業因緣。善因緣故。如業成熟。第一清涼。第一利益。先墮地獄。善為出緣。從於無量。苦惱之中。既得脫已。生受無量。快樂之地。
地獄眾生者。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焦熱大地獄等。及眾隔處。受大苦處。第一可怖。毛竪之處。焰火熾然。周匝圍遶。
是地獄人。以業盡故。將欲得脫。從此地獄。臨命終時。則有相現。
云何中陰有。生於天上。
業因緣故。捨於大苦。受第一樂。
諸天子。地獄之人。惡業盡故。命欲終時。若諸獄卒。擲置鑊中。猶如水沫。滅已不生。若以棒打。隨打即死。不復更生。若置鐵函。置已即死。不復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復更生。若鐵棒打。隨打即死。滅已不生。若鐵嘴鳥。鐵烏食噉。食已不生。若師子虎狼。種種惡獸。取之食噉。食已不生。
是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
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
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
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闇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
惡口惡眼。如眾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
以如來說。
閻羅獄卒。非眾生數故。是名地獄。
眾生得脫地獄。生於天上。
爾時天帝釋。以偈頌曰。
如人值怨家。
得脫無眾難。
如得多知識。
一切方便利。
既得脫惡業。
大力獄卒處。
今已得善業。
生於天世間。
其人生天上。
無量諸莊嚴。
常受於天樂。
乃至善業盡。
其人不自在。
業盡還退沒。
如燈油炷盡。
光明亦隨滅。
業風之所吹。
從上而退下。
風力之所轉。
流轉於世間。
若人有智慧。
不為業所縛。
諸業不能縛。
不流轉生死。
如以藕根絲。
欲繫須彌山。
其人渡曠野。
無憂及衰惱。
智者不流轉。
猶如須彌山。
爾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是偈已。復說地獄。中陰有相。
本所不見。忽於虛空中。見有第一。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受第一樂。眾妙音聲。謂樂器音。種種音聲。
聞如是等。風吹樂音。聞可愛香。見妙色相。園林花池。聞眾妙音。自見身相。忽生妙色。威德第一。
見身香潔。花鬘莊嚴。一切無礙。見諸虛空。清淨無垢。星宿滿空。聞河流聲。鵝鴨鴛鴦。出種種音。皆悉聞知。
如是中陰。聞當生處。有諸音樂。琴瑟箜篌。種種樂音。先於無量。百千億歲。未曾得生。如是歡喜。遍生善相。
如自見身。在於兄弟。親族知識。念念之中。生大歡喜。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
至此天已。見眾園林。及聞香氣。七寶蓮花。天子端正。作如是念。
我今當至。如是之處。
念已即生。如是有分。取因緣有。如是眾生。惡業既盡。從地獄出。於不可說。大苦惱處。命終生於。大樂之處。
是名十三。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四中陰。有道相續。云何知耶。
若人中死。還生人中。有何等相。云何悕望。
其人死時。若生人中。則有相現。云何悕望。
若生人中。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
爾時其人。作如是念。
此山或當。墮我身上。
是故動手。欲遮此山。兄弟親里見之。謂為觸於虛空。
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氎。即昇此氎。乃見赤氎。次第臨終。復見光明。以少習故。臨終迷亂。見一切色。如夢所見。
以心迷故。見其父母。愛欲和合。見之生念。而起顛倒。
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
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
當於爾時。中陰則壞。生陰識起。次第緣生。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
是名十四。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第十五中陰。有道相續。
天中命終。還生天上。則無苦惱。如餘天子。命終之時。愛別離苦。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不見種種。苦惱之相。所坐之處。無餘天生。
此天命終。生於勝天。若四天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可愛勝相。聞眾歌音。先所未聞。見五欲境。皆悉勝妙。次第命終。見中陰有。第一天女。種種音聲。手執蓮花。色相殊勝。河池流水。園林勝妙。昔所未覩。如夢所見。是中陰有。見如是事。若近生有。如從眠覺。見於正色。見五欲功德。境界具足。本所未見。
嗚呼歎言。
如是希有。昔所未見。我當往至。如是之處。
念已即往。生於天中。是名第十五中陰。有相續道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六中陰。有道相續。云何有耶。
若從上天。退生下天。見眾蓮花。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已。飢渴苦惱。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雖同生天。二種陰有。二種相生。
是名第十六中陰。有相續道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七中陰。有道相續。
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何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復有何相。
諸天子。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臨命終時。見黑闇窟。於此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見之。以手攬捉。是人爾時。現陰即滅。以手接幡。次第緣幡。入此窟中。受中陰身。近於生陰。見受生法。亦如前說。或見二牛。或見二馬。愛染交會。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陰。
如是。諸天子。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
汝等當知。既知此法。勿得放逸。
何以故。放逸之人。不得脫於。生老病死。於世間法。不得利益。如是放逸。永無安樂。若欲脫苦。當自勉力。捨於放逸。若天若人。有智慧者。應捨放逸。
天子當知。是名十七種。中陰有道。相續不斷。汝等應當。捨諸放逸。
諸天子。如是十七中陰。有道相續。汝等應當。思惟觀察。既觀察已。則如實知。如實知已。勤修精進。
復次。諸天子。於二十法中。從一漸增。已為汝等。次第宣說。十七中陰。有道相續。
今為汝等。說十八界。
何等十八。
眾生無量。信解不同。無量種性。怖畏三過。三聚眾生。三種自在。微細信解。種種所作。種種性。種種業。種種道。種種苦樂。種種色。種種增上。一切眾生。心界之性。心界廣多。身體各異。如是無量。眾生心界。
總略麁數。有十八惡。心過所使。以廣心界。故有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輪轉。總說諸法。十八所攝。初界性中。欲為增上。天之與人。欲心增上。一切鬼女。及畜生女。能變化者。慢心增上。瞋恚增上。以瞋心故。欲心薄少。是則名曰。畜生非人。
初界性也。
於畜生中。復有多欲。欲心增上。謂孔雀鳥。俱翅羅鳥。鳩鴿鷄雀。鵝鴨鴛鴦。眾蜂魚等。迦陵頻伽鳥。其性多欲。是名上欲。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二。心性界也。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為中欲。
所謂。猫狗猪牛。水牛駱駝。象馬騾驢。烏鵄雕鷲。鸜鵒鳥等。是名中欲。
是名第二。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心性界耶。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下欲心。
所謂。師子虎兕。狼狗熊羆。豺豹狐狸。摩伽羅魚。俱賒耶魚。吉利斯摩羅魚。摩伽羅魚。屯頭摩羅魚。
如是等類。時節行欲。非時不行。是名下欲。
是名第三。心性界也。
諸天子。於畜生中。有無量種。無量生處。無量名字。不可具說。不可數知。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四。心性界耶。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瞋心偏多。非欲心多。
此第四界。所謂。師子虎狼。狗蛇黃狖。兕豹熊羆。角鵄烏雕。失收摩羅。及野猪等。如是眾生。瞋心偏多。
是名第四。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五。心性界耶。
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為中瞋。
所謂。牛馬水牛。迦陵頻伽鳥。娑林陀鳥。迦盧陀鳥。孔雀鷄雉。及猫鼠等。中瞋恚性。
是名第五。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六。心性界耶。
謂下瞋性。所謂下瞋者。鵝鴨鴛鴦。食魚白鳥。俱翅羅鳥。雀娑羅鳥。驢鹿龜鼈。兔蝟山烏。鴈鳥蝦蟇。如是等比。名為下瞋。
是名第六。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七。心性界耶。
於鬼神中。若有神通。行於欲心。阿修羅神。畜生之數。欲性增多。名為上欲。
是名第七。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八。心性界耶。
若食香餓鬼。名曰中欲。
是名第八。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九。心性界耶。
若悕望鬼。食棄食鬼。是名下欲。
是名第九。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心性界耶。
迦樓足天等。名曰下欲。瞋心則多。好愛鬪諍。常欲與諸。阿修羅鬪。以其瞋故。欲心則薄。
是名第十。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一。心性界耶。
謂鬘持天。中欲。中瞋。中性。
是名第十。一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二。心性界耶。
所謂。常恣意天。欲性則多。瞋恚性少。不善鬪諍。行使諸天。多瞋少欲。
是名十二。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三。心性界耶。
所謂一切。三十三天。欲性則多。瞋恚薄少。
是名第十。三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四。心性界耶。
謂欝單越人。瞋恚心薄。欲性界多。
是名第十。四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五。心性界耶。
謂瞿陀尼人。一切瞋恚心多。欲心亦多。二性同等。
是名第十五。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六。心性界耶。
弗婆提人。欲心。瞋心。二俱雜有。
是名第十。六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七。心性界耶。
謂閻浮提人。種種性。種種行。種種信解。
是名十七。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八。心性界耶。
一切餘天。及地獄人。雖受苦惱。見業幻女人。猶生欲心。以業作故。如是地獄。欲心亦多。四天王天。眾生心性。如是界。如是依止。如是信解。是名總說。一切十八界性。如是一切。有欲有瞋。則有癡心。以癡因緣。而有貪瞋。若離癡心。則無貪瞋。以癡心故。或貪。或瞋。
如是。諸天子。是名分別。三種之過。以依過故。無量分別。
復次。諸天子。復有十八界。所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如是。諸天子。是名十八界。若天若人。思惟如是。十八界者。能於境界。護放逸行。此是一切。愚癡凡夫。癡因緣也。
復次。諸天子。放逸之人。有十九處。二種所攝。
所謂。四禪處。除淨居天。有十六處。欲界。三處。地獄。畜生。餓鬼。人受苦多者。地獄所攝。是為十九。
復次。諸天子。如前所說。四禪。十六處。人及地獄。餓鬼畜生。是為二十。如是生死。不調伏故。各各差別。或說十種掉悔。
爾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是法已。即以偈頌。讚帝釋曰。
天王說此法。
寂靜最第一。
我今受此法。
怖畏故修行。
若人能說法。
利益於他人。
其人如父母。
示以涅槃城。
若為他人說。
一句之善法。
則為善導師。
為眾生所尊。
天王之所說。
善法價無量。
此法得寂靜。
非為餘寶物。
寶物歸無常。
善法增智慧。
世間物破壞。
善法常堅固。
若有順法行。
隨人百千世。
雖種種寶物。
不能至後世。
種種財寶物。
則可強劫奪。
王賊及水火。
不能劫法財。
爾時諸天子。讚歎供養。天帝釋已。於帝釋前。恭敬而住。
爾時帝釋。調伏諸天。為諸天子。示一切天樂。皆悉無常。變壞無我。除滅所化。
時諸天眾。皆生厭心。還歸本宮。受天之樂。乃至愛集。樂業既盡。命終還退。不墮惡道。生於人中。第一順法。以自修行。樂遊林野。畏未來世。得聞法已。出家學道。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或得阿羅漢。以前聞法。因緣力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