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唐罽賓法師般若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一食。何等為十。

一者。成就食時。性不貪求。二者。成就食時。性無染著。三者。隨得食時。常知止足。四者。恒依時食。不墮非時。五者。若為利養。悉不應食。六者。若得甘美。亦不應食。七者。若見他食。亦不生瞋。八者。見他食時。亦無慳妬。九者。乃至命盡。亦常一食。十者。於所食時。當起藥想。

善男子。是為十法。成就一食。妙行功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阿蘭若法。何等為十。

一者。成就久修梵行。二者。成就清淨律儀。三者。成就諸根不亂。四者。成就常樂多聞。五者。成就一切處力。六者。成就遠離我執。七者。成就不計著身。八者。成就常樂遠離。九者。成就正法現前。十者。成就樂於獨處。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修梵行。乃至成就。樂於獨處。

善男子。如是菩薩。得出家已。於諸如來。所說教中。具足三輪。戒印清淨。於諸戒中。獲得善巧。不由他教。能自開解。

所謂。隨義善巧。而能修行。隨文善巧。受持不忘。於出要道。善巧隨順。於五犯聚。善巧悔除。隨所行住。離諸犯境。於諸惡人。心常怖畏。乃至小罪。亦不覆藏。於諸學處。有罪無罪。悉能了知。知如是等。業之久近。墮三惡趣。復生人天。如是菩薩。善調六根。令無動亂。以是方便。住阿蘭若。居無惱害。無過難處。不親一切。居人境界。不遠城邑。乞食便易。藥草滋茂。清淨泉流。遠惡禽獸。空閑寂靜。依如是處。而為居止。於所習誦。應自精勤。諷誦之時。調其氣息。聲離高下。心不外緣。專想憶持。思惟文義。離諸惛掉。止觀相應。若見大臣。婆羅門等。來至其所。當於來者。起愛敬心。先意問訊。命令安坐。觀其根性。為說正法。咸令歡喜。信受修行。

若見國王。應善迎奉。方便承意。作如是言。

唯願大王。就此敷座。

王既坐已。請其所欲。一切供給。

或時彼王。心無信樂。應以善言。讚美王德。

我觀大王。妙得善利。今王境內。持戒多聞。一切沙門。及婆羅門。良祐福田。悉於中住。以王威力。一切盜賊。不來侵擾。由王德化。一切惡獸。悉皆遠離。

王聞語已。歡喜踊躍。諸根調伏。其心寂靜。堪任法器。當為宣說。種種正法。或為演說。厭生死法。或為演說。如來功德。廣大自在。甚深妙法。如是一切。皆令歡喜。

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堪修正行。菩薩成就。自利利他。遠離一切。我執煩惱。菩薩成就。不計著身。於阿蘭若。心無恐怖。菩薩成就。常樂遠離。住阿蘭若。其心寂靜。菩薩成就。正法現前。於諸世間。悉皆捨離。菩薩成就。樂於獨處。猶如野鹿。無鹿恐怖。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住阿蘭若。妙行功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成就。樹下而坐。何等為十。

一者。不近村邑聚落。二者。不依太遠城邑。三者。不依荊棘之處。四者。不依多毒草處。五者。不依無枝葉樹。六者。不依多猨狖處。七者。不依眾鳥集處。八者。不依惡獸住處。九者。不依近怨賊處。十者。不依造作非法。惡律儀處。

如是等處。悉不應依。能令身心。安隱喜樂。可修善行。即應安住。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樹下而坐。妙行功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露地而坐。何等為十。

一者。隨寒熱雨。不擇溫涼。二者。不依牆壁。三者。不依樹林。四者。不依草𧂐。五者。不依危險。六者。寒不覆障。七者。雨不覆蓋。八者。熱不覆障。九者。風不覆障。十者。若有病苦。得居房舍。菩薩應當。作如是念。

若於露坐。正念現前。隨所修行。速除煩惱。隨順佛說。頭陀功德。我當勤求。而得圓滿。

設住房舍。不生貪著。亦不應言。此好彼惡。應作是念。

我居寺舍。利益一切。修福眾生。露坐不能。為大利益。又露地坐。但能自利。不能利他。

而彼菩薩。雖居房舍。晝夜常作。露地坐想。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露地而坐。妙行功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能成就。住止塚間。何等為十。

一者。厭離世間想。二者。死相現前想。三者。初死未壞想。四者。青瘀現前想。五者。胮脹現前想。六者。膿流敗壞想。七者。禽獸食噉想。八者。火焚半然想。九者。肢節分離想。十者。骨鎖現前想。

善男子。若諸菩薩。住塚間時。於諸眾生。恒住慈心。及利益心。堅持淨戒。攝護威儀。澡潔其身。不應食肉。

何以故。止住寒林。應防二過。

一。離外道所譏毀故。二。離非人得其便故。

善男子。若彼菩薩。入僧伽藍。先禮佛塔。及諸形像。上中下座。隨應禮拜。如是畢已。應當守護。威儀法式。為住塚間。諸菩薩等。逆生死流。順聖法故。

善男子。若彼菩薩。入僧伽藍。舊住比丘。應以床敷。請令就坐。菩薩審觀。若有妨難。隨事思惟。若無妨難。乃可就坐。應當如是。謙下其心。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住止塚間。妙行功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常坐。何等為十。

一者。不為己身疲勞。二者。不為其心熱惱。三者。不為嬾惰睡眠。四者。不為久立不安。五者。為滿菩提法聚。六者。為修心一境性。七者。為求正道現前。八者。為欲坐菩提場。九者。為欲利益眾生。十者。為欲滅除煩惱。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成就常坐。妙行功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隨坐。何等為十。

一者。隨所遇座。心不貪著。二者。隨舊敷座。不自施設。三者。亦不教人。敷設床座。四者。於諸敷具。不作因緣。五者。遇草葉等。隨時而坐。六者。多毒蟲處。應當遠離。七者。若欲臥時。右脇著地。八者。心無放逸。念當時起。九者。繫想在明。順法寢息。十者。為欲修行。令身安樂。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成就隨坐。妙行功德。

善男子。此十二種。頭陀功德。菩薩修行。具足成就。能令一切。善知識法。圓滿清淨。能於一切。善知識法。永無退轉。

爾時善財童子。得聞如是。清淨妙行。頭陀功德。種種讚歎。諸善知識。種種隨順。菩薩行門。及能顯示。一切佛法。身心柔軟。歡喜踊躍。速疾增長。愛敬之心。頂禮童子。及童女。足遶無量匝。慇懃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善知識教。潤澤其心。正念思惟。諸菩薩行。漸漸前行。向海岸國。自憶往世。經多生死。不修禮敬。即時發意。深自剋責。勤力而行。

復憶往世。久處輪迴。身心不淨。即時發意。專自治潔。願達彼岸。

復憶往世。隨順世間。作諸惡業。即時發意。正念觀察。諸菩薩行。

復憶往世。煩惱覆心。起諸妄想。即時發意。恒正思惟。諸法實性。

復憶往世。所修諸行。但為自身。即時發意。令心廣大。普及含識。

復憶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損耗。即時發意。修行佛法。長養諸根。

復憶往世。起邪思念。顛倒相應。即時發意。生正見心。起菩薩願。

復憶往世。日夜劬勞。作諸惡事。即時發意。起大精進。成就佛法。

復憶往世。受五趣生。於自他身。皆無利益。即時發意。願以其身。饒益眾生。成就佛法。發起一切。眾生善根。承事一切。諸善知識。恒與正願。心共相應。如是思惟。生大歡喜。

復觀此身。從無始際。常是一切。生老病死。恩愛離別。眾苦之本。願盡未來。修行一切。菩薩之道。教化成熟。一切眾生。見諸如來。成就佛法。遊行一切。諸佛剎土。承事一切。善說法師。住持一切。如來正教。尋求一切。正法伴侶。見一切善知識。集一切諸佛法。與一切菩薩願智身。而作因緣。

作是念時。速疾增長。不可思議。無量善根。即於一切。諸菩薩所。發起深信。尊重之心。生希有想。生大師想。諸根清淨。善法增益。起一切菩薩。恭敬供養。作一切菩薩。曲躬合掌。生一切菩薩。普見世間眼。起一切菩薩。普念眾生想。入一切菩薩。無量平等門。現一切菩薩。無量願化身。出一切菩薩。清淨語言。願欲莊嚴。一切佛土想。見過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威德圓滿。於一切處。示現成道。神通變化。乃至無有。一毛端處。佛菩薩身。而不周遍。

又得清淨。一切菩薩。智光明眼。見一切菩薩。所行境界。其心普入。十方剎網。其願普遍。虛空法界。隨順一切。盡無餘處。普修一切。三世平等。無分別行。相續不斷。無有休息。普入一切。甚深法門。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識教。之所致耳。

善財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養。如是稱讚。如是觀察。如是加持。如是願力。如是想念。如是隨順。如是思惟。如是出生。遍滿無量。智慧境界。於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暫時斂念。思惟觀察。發起甚深。廣大信解。廣大願力。變化自身。遍一切處。入智慧身。住平等門。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一切菩薩前。一切善知識前。一切如來塔廟前。一切如來形像前。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住處前。一切法寶堂宇前。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其塔廟前。一切聖眾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眾生身前。遍一切處。皆如上說。尊重禮讚。如是充滿。一切緣中。無盡願力。加持變化。盡未來際。遍一切處。無有休息。等虛空無邊量故。等法界無障礙故。等實際遍一切故。等如來無分別故。猶如影隨智想現故。猶如夢從。思等起故。猶如像表。示一切故。猶如響善。緣所發故。無有生更。遞興謝故。無有相應。心遷動故。無有性隨。緣轉變故。又決定知。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諸報。皆從業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諸果。皆從因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諸業。皆從習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如來。出興於世。皆從信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化現。諸供養事。皆悉從於。決定解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如來。所變化佛。皆從尊重。愛敬心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佛法。從善根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化佛。從方便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佛事。從大願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菩薩。所修諸行。從迴向起。甚深信解。

如是如是。一切法界。廣大莊嚴。從一切智境界。而起甚深信解。離於斷見。知迴向故。離於常見。知無生故。離無因見。知正因故。離顛倒見。知如實理故。離自在見。知不由他故。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離諸邪見。知因果力故。離邊執見。知法界無邊故。離往來見。知如影像故。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知不自在故。知願力出生故。離一切相見。入無相際故。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不失壞故。如印印文。相續起故。知質如像故。知聲如響故。知境如夢故。知業如幻故。了世心現故。了果因起故。了報業集故。了知一切。諸功德法。皆從菩薩。善巧方便。之所流故。了知一切。法非法性。平等現前。增長成就。真法界故。

善財童子。入如是智。如是思惟。如是作意。端心潔念。於樓閣前。舉體投地。慇懃頂禮。不思議善根。速疾現前。流注身心。清涼悅澤。然後安徐。從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暫捨。合掌圍遶。毘盧遮那普莊嚴藏廣大樓閣。經無量匝。

思惟作意。發起深心。曲躬恭敬。作是念言。

此大樓閣。是解甚深。空無相願。三解脫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於諸法。了達法性。無分別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了法界。本際平等。無差別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知一切。諸眾生界。不可得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知一切諸法。無生住滅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執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執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愛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依著。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遠離。一切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壞散。一切妄想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知諸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斷一切。分別業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於一切法。不來不去。不入不出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方便。安住一切。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寂靜。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勝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出生一切。諸禪解脫。等持等至。三昧通明。而遊戲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觀察一切。諸大菩薩。三昧境界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安住一切。諸如來所。親近依止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於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於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於一法。而不相雜亂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一眾生。入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入一眾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於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於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於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於一切眾生前。悉現其身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得自在力。能遍至一切處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雖已出一切世間。為欲教化。諸眾生故。而恒於中。普現其身。不捨離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依著。一切剎土。欲為供養。一切佛故。而遊一切。諸佛剎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動本處。能普往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遍親近。一切諸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遍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起善知識想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住一切魔宮。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知一切。心意識法。而永離一切。心想見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雖於一切眾生中。而現其身。然於自他。不生二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於法界。無差別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願住未來一切劫。而於諸劫。無長短想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離一毛端處。而普現身。隨順十方。一切世界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演說。難遭遇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難知解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甚深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無二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無相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無對治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無所得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無戲論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安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處。

是已越度。一切二乘。所知境者。之所住處。

是已超過。一切魔境界者。之所住處。

是已能於。一切世法。無所染者。之所住處。

是已能到。一切菩薩。所到岸者。之所住處。

是已能住。一切如來。所住處者。之所住處。

是雖已離。一切諸相。而亦不入。聲聞正位者。之所住處。

是雖已了。諸法無生。而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

是雖已觀。貪欲不淨。而不證離貪法。亦不與貪欲俱者。之所住處。

是雖修於慈。而不證離瞋法。亦不與瞋垢俱者。之所住處。

是雖觀一切。十二緣起。而不證離癡法。亦不與癡惑俱者。之所住處。

是雖住四禪。而以大悲願力。不隨禪生者。之所住處。

是雖住四無量。為化眾生故。而不生於色界者。之所住處。

是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

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脫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於捨。而以大悲。不捨一切。化眾生事者。之所住處。

是雖觀於空。然不起空見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無相。而常教化。著相眾生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無願。而不捨菩提。一切行願者。之所住處。

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為欲教化。成熟眾生。而現隨順。業煩惱者。之所住處。

是雖無生死。而為化眾生。示受生死者。之所住處。

是雖已離。一切諸趣。為化眾生。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於悲。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於喜。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於捨。而不廢捨。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者。之所住處。

是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者。之所住處。

是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者。之所住處。

是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者。之所住處。

是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者。之所住處。

是雖修八聖道。而不求永出世間者。之所住處。

是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者。之所住處。

是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者。之所住處。

是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境界者。之所住處。

是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者。之所住處。

是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者。之所住處。

是雖說一切乘。而不捨大乘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住如是。一切無量。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爾時善財童子。合掌瞻仰。恭敬一心。而說偈言。

此是大悲清淨智。
利益世間慈氏尊。
灌頂地中佛長子。
隨順思惟入佛境。

一切名聞諸佛子。
住大智境解脫門。
遊行法界心無著。
此無等者之住處。

施戒忍進禪智慧。
方便願力及神通。
如是大乘諸度法。
悉具足者之住處。

智慧廣大如虛空。
普知三世一切法。
無礙無依無所取。
了諸有者之住處。

善能解了一切法。
無性無生無所依。
如鳥飛空得自在。
此無所畏之住處。

了知三毒真實性。
分別因緣虛妄起。
亦不厭彼而求出。
此寂靜人之住處。

三解脫門八聖道。
諸蘊處界及緣起。
悉能觀察不趣寂。
此善巧人之住處。

十方國土及眾生。
以無礙智咸觀察。
了性皆空不分別。
此寂滅人之住處。

普行法界悉無礙。
而求行性不可得。
如風行空無所行。
此無依者之住處。

普見惡道群生類。
受諸楚毒無所歸。
放大慈光悉除滅。
此哀愍者之住處。

見諸眾生失正道。
譬如生盲踐畏途。
引其令入解脫城。
此大導師之住處。

見諸眾生入魔網。
生老病死常逼迫。
令其解脫得慰安。
此勇健人之住處。

見諸眾生嬰惑病。
而興廣大悲愍心。
甘露智藥以除滅。
此大醫王之住處。

見諸眾生沒有海。
沈淪憂迫受眾苦。
大悲法船以救之。
此善度者之住處。

見諸眾生在惑海。
能發菩提妙寶心。
悉入其中而拔濟。
此善漁人之住處。

恒以大願慈悲眼。
普觀一切諸眾生。
從諸有海而拔出。
此妙翅王之住處。

譬如日月在虛空。
一切世間靡不燭。
願智光明亦如是。
此照世者之住處。

菩薩為化一眾生。
普盡未來無量劫。
如為一人一切爾。
此救世者之住處。

於一剎土化眾生。
盡未來劫無休息。
如於一剎十方然。
此堅固意之住處。

十方諸佛所說法。
一坐普受咸令盡。
盡未來劫志無厭。
此智海人之住處。

遍遊一切世界海。
普入一切道場海。
供養一切如來海。
此修行者之住處。

修行一切妙行海。
發起無邊大願海。
如是經於眾劫海。
此功德者之住處。

一毛端處無量剎。
佛眾生劫不可說。
如是明見靡不周。
此無礙眼之住處。

一念普攝無邊劫。
國土諸佛及眾生。
福智無礙波羅蜜。
此具德人之住處。

十方佛剎碎為塵。
一切大海以毛滴。
菩薩發願數如是。
此無礙者之住處。

成就總持三昧門。
大願諸禪及解脫。
一一皆住無邊劫。
此真佛子之住處。

無量無邊諸佛子。
種種說法度眾生。
亦說世間眾技藝。
此修行者之住處。

成就神通方便智。
修行如幻妙法門。
十方五趣悉現生。
此無礙者之住處。

菩薩始從初發心。
具足修行一切行。
化身無量遍法界。
此神力者之住處。

一念成就菩提道。
普作無邊智慧業。
世情思慮悉發狂。
此難量者之住處。

成就神通無障礙。
遊行法界靡不周。
其心未嘗有所得。
此淨慧者之住處。

菩薩修行無礙慧。
入諸國土無所著。
以無二智普照明。
此無我者之住處。

了性如空平等智。
本來寂靜無所依。
常行如是境界中。
此離垢人之住處。

普見群生受眾苦。
發大仁慈智慧心。
願常利益諸世間。
此悲愍者之住處。

佛子住於此。
普現眾生前。
猶如日月輪。
遍除生死暗。

佛子住於此。
普順眾生心。
變現無量身。
充滿十方剎。

佛子住於此。
遍遊諸世界。
一切如來所。
無量無數劫。

佛子住於此。
稱量佛境界。
無量無數劫。
其心無厭倦。

佛子住於此。
念念入三昧。
一一三昧門。
闡明諸佛境。

佛子住於此。
悉知一切剎。
無量無數劫。
眾生佛名號。

佛子住於此。
一念攝諸劫。
遠離諸妄想。
隨順於眾生。

佛子住於此。
修習諸三昧。
一一心念中。
了知三世法。

佛子住於此。
結跏身不動。
普現一切剎。
諸趣利眾生。

佛子住於此。
飲諸佛法海。
深入智慧海。
具足功德海。

佛子住於此。
悉知諸剎數。
世數眾生數。
佛不思議數。

佛子住於此。
一念悉能了。
一切三世中。
國土之成壞。

佛子住於此。
普知佛行願。
菩薩所修行。
眾生根性欲。

佛子住於此。
見一極微中。
無量剎道場。
眾生及諸劫。

如一極微內。
一切微悉然。
種種咸具足。
處處皆無礙。

佛子住於此。
普觀一切法。
眾生剎及世。
無起無所有。

觀察眾生等。
法等如來等。
剎等諸願等。
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於此。
教化諸群生。
供養諸如來。
思惟諸法性。

無量千萬劫。
所修願智行。
廣大不可量。
稱揚莫能盡。

彼諸大勇猛。
所行無障礙。
安住於此中。
我合掌敬禮。

諸佛之長子。
聖德慈氏尊。
我今恭敬禮。
願垂顧念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