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上品第三十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婆羅門。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

在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世尊告曰。

如是。梵志。如汝所言。

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所以然者。我曩昔。未成佛道時。為菩薩行。恒作是念。

在閑靜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婆羅門。白佛言。

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今沙門瞿曇。最為上首。多所饒益。為彼萠類。而作獎導。

世尊告曰。

如是。婆羅門。如汝所言。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我最為上首。多所饒益。與彼萠類。而作獎導。

設彼見我。皆起慚愧。詣山澤之中。閑靜穴處。我爾時。便作是念。

諸有沙門。婆羅門。身行不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身行不淨。唐勞其功。不是真行。畏惡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為不淨。親近閑居之處。諸有身行不淨。親近閑靜之處者。此非我之所有。

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淨。諸阿羅漢。身行清淨者。樂閑居穴處。我最為上首。

如是。婆羅門。我自觀身。所行清淨。樂閑居之處。倍復喜悅。

我爾時。便作是念。

諸有沙門。婆羅門。意行不清淨。命不清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彼雖有此行。猶不真正。惡不善法。彼皆悉備具。此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有沙門。婆羅門。身口意命清淨。樂在閑居。清淨之處。彼則我所有。

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諸有阿羅漢。身口意命清淨者。樂在閑靜之處。我最為上首。

如是。婆羅門。當我身口意命清淨。在閑靜之處時。倍增喜悅。

爾時。我便作是念。

是謂沙門。婆羅門。多所畏懼。處在閑靜之處。爾時便畏懼。惡不善法。然我今日。永無所畏。在無人閑靜之處。謂諸沙門。婆羅門。有畏懼之心。在閑靜處。謂彼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永無畏懼。在閑靜之處。而自遊戲。

諸有畏懼之心。在閑居者。此非我也。

所以然者。我今以離苦患。不與此同也。

如是。婆羅門。我觀此義已。無有恐怖。增於喜悅。

諸有沙門。婆羅門。毀彼自譽。雖在閑居之處。猶有不淨之想。

然我。梵志。亦非毀他。復非自譽。諸有自歎。復毀他者。此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無有慢故。諸賢聖無有慢者。我最為上首。

我觀此義已。倍復喜悅。

諸有沙門。求於利養。不能自休。然我今日。無有利養之求。

所以然者。我今無求於人。亦同知足。然我知足之中。我最為上首。

我觀此義已。倍復歡喜。

諸有沙門。婆羅門。心懷懈怠。不勤精進。親近閑靜之處。彼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有勇猛之心。故中不懈惓。諸有賢聖。勇猛之心者。我最為上首也。

我自觀此義已。倍增歡喜。

我爾時。復作是念。

諸有沙門。婆羅門。多諸忘失。居在閑處。雖有此行。猶有惡不善法。然我今日。無有諸忘失。

設復。梵志。有忘失之人者。彼非我有。諸有賢聖之人。不忘失者。我最為上首。

我今觀此義已。在閑居處。倍增歡喜。

爾時。我復作是念。

諸有沙門。婆羅門。意亂不定。彼便有惡不善法。與惡行共并。然我今日。意終不亂。恒若一心。諸有亂意。心不定者。彼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恒一心。設有賢聖。心一定者。我最為上首。

我今觀此已。雖居閑靜之處。倍增歡喜。

我爾時。復作是念。

諸有沙門。婆羅門。愚癡闇冥。亦如群羊。彼人便有。惡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無有愚癡。處在閑居。設有如此行者。彼是我有。我今智慧成就。諸有賢聖。智慧成就者。我最為上首。

我今觀此義已。雖在閑居。倍增歡喜。

我當在。閑居之中時。設使樹木摧折。鳥獸馳走。爾時我作是念。

此是大畏之林。

爾時復作是念。

設使畏怖來者。當求方便。不復使來。

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

爾時。我亦不坐臥。要除畏怖。然後乃坐。

設我住時。有畏怖來者。

爾時。我亦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坐。

設我坐時。有畏怖來者。我不經行。要除畏怖。然後乃坐。

若我臥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臥。

梵志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說彼。人極為愚惑。

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於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虛妄。意不錯亂。恒若一心。無貪欲想。有覺有觀。念持喜樂。遊於初禪。

是謂。梵志。是我初心。於現法中。而自娛樂。

若除有覺有觀。內有歡喜。兼有一心。無覺無觀。定念喜。遊於二禪。

是謂。梵志。第二之心。於現法中。而得歡樂。

我自觀知。內無念欲。覺身快樂。諸賢聖所希望。護念歡樂。遊於三禪。

是謂。梵志。第三之心。

若復苦樂已除。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是謂。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覺知。遊於心意。

當我在閑居之時。有此四增上之心。我以此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劫事。

爾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

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樂。從彼終。而此間生。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明了。

梵志當知。我初夜時。而得初明。除其無明。無復闇冥。心樂閑居。而自覺知。復以三昧。心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在定。得無所畏。

復知眾生。生者。死者。我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行善惡。皆悉分別。

諸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恒懷邪見。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諸有眾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誹謗賢聖。恒修正見。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

梵志當知。若中夜時。得第二明。無復闇冥。而自覺知。樂於閑居。我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得定。得無所畏。得盡漏心。亦知此苦。如實不虛。當我爾時。得此心時。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以得解脫。便得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是謂。梵志。我後夜時。得第三明。無復闇冥。

云何。梵志。頗有此心。

如來有欲心。瞋恚心。愚心未盡。在閑居之處。

梵志。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如來今日。諸漏永除。恒樂閑居。不在人間。

然我今日。觀此義已。樂閑居之處。

云何為二。又自遊閑居之處。兼度眾生。不可稱計。

爾時生漏梵志。白佛言。

以為眾生。愍度一切。

梵志。復白佛言。

止止。世尊。所說過多。猶如僂者得申。迷者得道。盲者得眼目。在闇見明。

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我今歸佛法眾。自今以後。受持五戒。不復殺生。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瞿師園中。過去四佛。所居之處。

爾時王優填。及五百女人。舍彌夫人等。欲詣園觀遊戲。

當於爾時。舍衛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

與世尊別久。欲往禮敬。承受問訊。

爾時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後。除去衣鉢坐具。又以神足。飛在虛空。往詣拘深園中。

爾時彼比丘。還捨神足。往詣林中。在一閑靜之處。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爾時舍彌夫人。將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是時舍彌夫人。遙見比丘。以道神足。在樹下坐。見已。往至比丘前。頭面禮足。在前叉手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頭面禮足。亦復叉手。而圍遶之。

爾時優填王。遙見五百女人。叉手。遶此比丘而住。

見已。便作是念。

此中必當有群鹿。若當有雜獸。必然不疑。

爾時。王乘馬急走。往詣女人聚中。

是時舍彌夫人。遙見王來。便作是念。

此優填王。極為凶惡備。能取此比丘害之。

是時夫人。舉右手。白王曰。

大王當知。此是比丘。勿復驚怖。

是時。王即下馬捨弓。來至比丘所。謂比丘言。

比丘。與我說法。

是時彼比丘。即舉眼。仰觀王。默然不語。

爾時王復。語比丘曰。

速與我說法。

爾時比丘。復舉眼。仰觀王已。默然不語。

是時。王復作是念。

我今可問。禪中間事。若當與我說者。當供養之。盡其形壽。施與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設不與我說者。當取殺之。

爾時王復。語比丘言。

比丘。與我說法。

爾時彼比丘。亦默然不對。

爾時樹神。即知其心。便遙化作鹿群。欲亂王耳目。使起異想。

是時。王遙見鹿已。便作是念。

今且捨此沙門。沙門竟當。何所至湊。

即乘馬。往射群鹿。

是時夫人。白道人曰。

比丘。今為所詣。

比丘曰。

欲至四佛住處。往覲世尊。

夫人白言。

比丘。今正是時。速往所在。勿復住此。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時彼比丘。即從坐起。收攝衣鉢。飛在虛空。遠逝而去。

是時夫人。見道人。在虛空中。高飛而去。便遙語王曰。

唯願大王。觀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虛空。踊沒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況釋迦文佛。而可及乎。

是時彼比丘。到瞿師園中。還捨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比丘曰。

云何。比丘。在舍衛城。勞於夏坐乎。隨時乞食。不亦惓耶。

比丘曰。

我在舍衛城。實無所惓。

佛語比丘。

今日何故。來至此間。

比丘白佛。

故來覲尊。問訊起居。

世尊告曰。

汝今見我。及見此四佛住處耶。汝今得脫王手。甚為大奇。汝何為不。與王說法。

又復優填王。作是言。

比丘。今當為我說法。汝今何故。不為我說法。

若當比丘。與王說法者。優填王。極懷歡喜。已有歡喜。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比丘。白佛言。

時王欲問。禪中間事。是故不報此義耳。

世尊告曰。

汝比丘。何故不與王說。禪中間事。

比丘報曰。

優填王。用此禪為。本懷凶暴。無有慈心。殺害眾生。不可稱計。與欲相應。三毒熾盛。沒在深淵。不覩正法。習惑無知。諸惡普集。行於憍慢。依王力勢。貪著財寶。輕慢世人。盲無有眼。此人復用禪為。夫禪定法。諸法中妙。難可覺知。無有形相。非心所測。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以是之故。不與王說法。

是時。世尊告曰。

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

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

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爾時佛告比丘。

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惒。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

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

若剎利四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

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

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為眾生。善知識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

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

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恒共和合。無有諍訟。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污。寂靜無為。

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

所以然者。法之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事行跡。云何為四。有樂行跡。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跡。

復有樂行跡。所行速疾。

復有苦行跡。所行愚惑。

復有苦行跡。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為。樂行跡。所行愚惑。

或有一人。貪欲熾盛。瞋恚。愚癡熾盛。所行甚苦。不與行本相應。彼人五根愚闇。亦不捷疾。

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定根。

若以愚意。求三昧盡有漏者。是謂名為。樂行跡鈍根。得道者也。

彼云何名為。樂根行跡速疾。

或有一人。無欲無婬。然於貪欲。恒自偏少不慇懃。為瞋恚愚癡。極為減少。五根捷疾。無有放逸。

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五根。

然得五根。成於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利根。行於道跡也。

彼云何名為。苦行跡。行於愚惑。

或有一人。婬意偏多。瞋恚。愚癡熾盛。彼以此法。而自娛樂。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苦行跡。鈍根者也。

云何苦行跡。行於速疾。

於是。或有一人。少欲少婬。無有瞋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爾時有此五根。無有缺漏。

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為五。

彼以此法。得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苦行跡。利根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四行跡。當求方便。捨前三行跡。後一行者。當共奉行。

所以然者。苦行跡三昧者。難得。以得便成道。久存於世。

所以然者。不可以樂求樂。由苦然後成道。

是故。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跡。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處。作是論議。

此伺命來時。不避豪強。各共隱藏。使伺命不知來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終。

第二梵志。復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於彼命終。

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須彌山腹中。復於中死。

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欲得免死。復即彼而命終。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終。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不受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處。欲得免死。各歸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

是故。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云何為四。

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

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

一切法無我。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

滅盡為涅槃。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

如是。諸比丘。當共思惟。此四法本。

所以然者。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苦之元本。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三十三天。有四園觀。諸天於中。而自娛樂。五樂自娛。云何為四。

難檀槃那園觀。麁澁園觀。晝夜園觀。雜種園觀。

然四園之內。有四浴池。極冷浴池。香味浴池。輕便浴池。清徹浴池。云何為四。

一者。難陀浴池。二名。難陀頂浴池。三名。蘇摩浴池。四名。歡悅浴池。

比丘當知。四園之內。有此四浴池。令人身體香潔。無有塵垢。

何以故名為。難檀槃那園。

若三十三天。入難檀槃那園已。心性喜悅。不能自勝。於中而自娛樂。故名為難檀槃那園。

復以何故。名為麁澁園觀。

若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身體極麁。猶如冬時。以香塗身。身體極麁。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身體極麁。不與常同。以是之故。名為麁澁園觀。

復以何故。名為晝夜之園。

若使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爾時諸天。顏色各異。作若干種形體。猶如婦女。著種種衣裳。不與本形同。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作若干種色。不與本同。以是故。名為晝夜之園。

復以何故。名為雜種之園。

爾時最尊之天。及中天。下天。入此園已。皆同一類。設復最下之天。大不得入。餘三園中。

猶如轉輪聖王。所入之園。餘王不復得入。園中浴洗。人民之類。正可得遙見耳。此亦如是。若最尊神天。所入園中浴洗。餘小天。不復得入。是故名為。雜種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難陀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極懷歡悅。是故名為。難陀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難陀頂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兩兩捉手。摩其頂而浴洗。正使天女。亦復如是。以是之故。名為難陀頂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蘇摩浴池。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爾時諸天顏貌。盡同人色。無有若干。是故名為。蘇摩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歡悅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盡無憍慢上下之想。望意偏少。爾時盡同一心。而浴洗。故名為歡悅浴池。

是謂。比丘。有此因緣。便有此之名。

今如來正法之中。亦復如是。有四園之名。云何為四。

一者。慈園。二者。悲園。三者。喜園。四者。護園。

是謂。比丘。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

復以何故。名為慈園。

比丘當知。由此慈園。生梵天上。從梵天終。當生豪尊之家。饒財多寶。恒有五樂自娛。未曾離目。以是之故。名為慈園。

復以何故。名為悲園。

比丘當知。若能親近。悲解脫心。生梵光音天。若來生人中。生豪族家。無有瞋恚。亦饒財多寶。故名為悲園。

復以何故。名為喜園。

若能親近喜園者。生光音天。若來生人間。國王家生。恒懷歡喜。故名為喜園。

復以何故。名為護園。

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復來生人中。當生中國家。亦無瞋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為護園。

比丘當知。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使諸聲聞。得遊戲其中。

然如來。此四園之中。有四浴池。使我聲聞。於中洗浴。而自遊戲。盡有漏。成無漏。無復塵垢。云何為四。

一名。有覺有觀浴池。二名。無覺無觀浴池。三名。護念浴池。四名。無苦無樂浴池。

以何等故。名為有覺有觀浴池。

若有比丘。得初禪已。於諸法中。恒有覺觀。思惟諸法。除去結纏。永無有餘。以是之故。名為有覺有觀。

復以何故。名為無覺無觀浴池。

若有比丘。得二禪已。滅有覺有觀。以禪為食。以是故名之為。無覺無觀。

復以何故。名為護念浴池。

若比丘。得三禪已。滅有覺有觀。無覺無觀。恒護念三禪。以是之故。名為護念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不苦不樂浴池。

若有比丘。得四禪已。亦不念樂。復非念苦。亦不念過去。當來之法。但用心於。現在法中。以是之故。名為不苦不樂浴池。

是故。諸比丘。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聲聞。於中洗浴。滅二十一結。度生死海。入涅槃城。是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當求方便。滅二十一結。入涅槃城。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猶如四大毒蛇。極為凶暴。舉著一函中。若有人。從四方來。欲令活。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不愚不闇。心意不亂。無所繫屬。

是時。若王。若王大臣。喚此人。而告之曰。

今有四大毒蛇。極為兇暴。汝今當隨時將養。沐浴令淨。隨時飲食。無令使乏。今正是時。可往施行。

是時彼人。心懷恐懼。不敢直前。便捨馳走。莫知所湊深。

復重告彼人。作是語。

今使五人。皆持刀劍。而隨汝後。其有獲汝者。當斷其命。不足稽遲。

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捉持刀劍者。馳走東西。不知如何。

復告彼人曰。

今復使六怨家。使隨汝後。其有得者。當斷其命。欲所為者。可時辦之。

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杖者。復畏六怨家。便馳走東西。

彼人若見。空墟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牆間。無堅牢處。若見空器。盡無所有。

若復有人。與此人親友。欲令免濟。便告之曰。

此間空閑之處。多諸賊寇。欲所為者。今可隨意。

是時彼人。復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杖者。復畏六怨家。復畏空墟村中。便馳走東西。

彼人前行。若見大水。極深且廣。亦無人民。及橋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復彼人。所立之處。多諸惡賊。

是時彼人。作是思惟。

此水極為深廣。饒諸賊寇。當云何得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作栰。依此栰。從此岸。得至彼岸。

是時彼人。便集薪草作栰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動。

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為有何義。

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

云何為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

五人持刀劍者。此是五盛陰也。

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也。

六怨家者。欲愛是也。

空村者。內六入是也。

云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若有智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亦不牢固。

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

云水者。四流是也。

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

大栰者。賢聖八品道是也。

云何為八。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謂賢聖八品道也。

水中求度者。善權方便。精進之力也。

此岸者。身邪也。

彼岸者。滅身邪也。

此岸者。阿闍世國界也。

彼岸者。毘沙王國界也。

此岸者。波旬國界也。

彼岸者。如來之境界也。

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舍衛城中。有一優婆塞。而命終。還生舍衛城中。大長者家。最大夫人妊身。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此優婆塞。生舍衛城中。最富長者家。

即於其日。復有梵志。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爾時世尊。亦以天眼觀。

復即以其日。阿那邠邸長者命終。生善處。天上。是時世尊。亦以天眼觀。

即其日。有一比丘。而取滅度。世尊亦以。天眼觀見。

爾時世尊。見此四事已。便說斯偈。

若人受胞胎。
惡行入地獄。
善者生天上。
無漏入涅槃。

賢者今受胎。
梵志入地獄。
須達生天上。
比丘取滅度。

是時世尊。從靜室起。詣普集講堂。而就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今有四事。若人能修行者。身壞命終。得生人中。

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清淨。無瑕穢者。若命終時。得生人中。

若復。比丘。更有四法。有人習行者。入地獄中。

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不清淨。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若有人親近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習修行者。生善處。天上。

云何為四。惠施。仁愛。利人。等利。

是謂。比丘。有人行此法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復次。比丘。更有四法。若有人修行者。身壞命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云何為四。有覺有觀禪。無覺無觀禪。護念禪。苦樂滅禪。

是謂。比丘。有四事法。若有人習行者。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是故。諸比丘。若有族姓子。四部之眾。欲生人中者。當求方便。行身口意命清淨。若得生天上者。亦當求方便。行四恩。若得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亦當求方便。行四禪。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城外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昔未成佛道時。爾時。依彼大畏山而住。是時彼山。其有欲心。無欲心。入中者。衣毛皆竪。若復極盛熱時。野馬縱橫。露其形體而坐。夜便入深林中。若復極寒之日。風雨交流。晝便入林中。夜便露坐。

我爾時。正能誦一偈。昔所未聞。昔所未見也。

澹淡夜安。
大畏山中。
露其形體。
是我誓願。

若我至塚間。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體。

爾時若案吒村人。來取木支。著我耳中。或著鼻中。或有唾者。或有溺者。或以土坌其身上。然我爾時。終不起意。向彼人民。

爾時有此護心。

爾時有𤚐牛之處。設見犢子屎。便取食之。若無犢子屎者。便取大牛屎食之。

爾時食此之食。我復作是念。

今用食為。乃可終日不食。

時我以生此念。諸天便來到我所。而作是言。

汝今勿復斷食。若當斷食者。我當以甘露精氣相益。使存其命。

爾時。我復作是念。

今以斷食。何緣復使諸天。送甘露與我。今身將有虛詐。

是時。我復作是念。

今可食麻米之餘。

爾時日食。一麻一米。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肉自墮。

猶如敗壞瓠盧。亦不成就我頭。爾時亦復如是。頂上生瘡。皮肉自墮。皆由不食故也。

亦如深水之中。星宿現中。爾時我眼。亦復如是。皆由不食故。

猶如故車敗壞。我身亦復如是。皆悉敗毀。不可承順。

亦如駱駝脚跡。兩尻亦復如是。若我以手。按摩腹時。便值脊骨。若按脊時。復值腹皮。身體羸弱者。皆由不食故。

我爾時。復以一麻一米。以此為食。竟無所益。亦復不得。上尊之法。

若我意中。欲大小便者。即便倒地。不能自起居。

是時。諸天見已。便作是說。

此沙門瞿曇。以取滅度。

或復有諸天。而作是說。

此沙門未命終。今必命終。

或復有諸天。而作是說。

此沙門。亦非命終。此沙門。實是阿羅漢。夫羅漢之法。有此苦行。

我爾時。猶有神識。知外來機趣。

時我復作是念。

今可入無息禪中。

便入無息禪中。數出入息。我今以數出入息。覺知有氣。從耳中出。是時風聲。如似雷鳴。

爾時。復作是念。

我今閉口塞耳。使息不出。

息以不出。是時內氣。便從手脚中出。正使氣。不得從耳鼻口出。爾時內聲。如似雷吼。我爾時。亦復如是。是時神識。猶隨身迴。

是時。復作是念。

我宜更入。無息禪中。

是時盡塞。諸孔之息。我以塞諸出入息。是時便患頭額痛。如似有人。以鑽鑽頭。我亦如是。極苦頭痛。

爾時。我故有神識。

爾時。我復作是念。

我今更可坐禪。息氣不得出入。

爾時。我便塞出入息。是時諸息。盡集腹中。爾時息轉時。極為少類。

猶如屠牛之家。以刀殺牛。我亦如是。極患苦痛。

亦如兩健人。共執一劣人。於火上炙。極患疼痛。不可堪忍。我亦如是。此苦疼痛。不可具陳。

爾時。我猶有神識存。

當我爾時。坐禪之日。形體不作人色。

其中有人見已。而作是說。

此沙門。顏色極黑。

有人見已。而作是說。

此沙門。顏色似終。

比丘當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爾時我作是念。

今日可食一果。

爾時。我便食一果。當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節離散。不能扶持。

比丘當知。爾時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棗耳。

爾時。我復作是念。

非我成道之本。故當更有餘道。

爾時。我復作是念。

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婬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剋獲。或臥荊棘之上。或臥板木。鐵釘之上。或懸鳥身體遠地。兩脚在上。而頭首向地。或交脚蹲踞。或養長鬚髮。未曾揃除。或日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體沒水。或寂寞不語。

或時一食。或時二食。或時三食。四食。乃至七食。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實。或食花香。或食種種果蓏。

或時倮形。或時著弊壞之衣。或著莎草之衣。或著毛毳之衣。或時以人髮覆形。或時養髮。或時取他髮益戴。

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於斯。然不獲。四法之本。

云何為四。所謂。賢聖戒律。難曉難知。賢聖智慧。難曉難知。賢聖解脫。難曉難知。賢聖三昧。難曉難知。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獲此要。

爾時。我復作是念。

吾今要當。求無上之道。

何者是無上之道。所謂。向四法是也。賢聖戒律。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

爾時。我復作是念。

不可以此。羸劣之體。求於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氣。長育身體。氣力熾盛。然後得修行道。

當食精微之氣。

時五比丘。捨我還退。

此沙門瞿曇。性行錯亂。以捨真法。而就邪業。

當我爾時。即從坐起。東向經行。

是時。我復作是念。

過去久遠。恒沙諸佛。成道之處。為在何所。

是時虛空神天。住在上。而語我曰。

賢士當知。過去恒沙。諸佛世尊。坐於道樹。清涼蔭下。而得成佛。

時我復作是念。

為坐何處。得成佛道。坐耶。立耶。

是時諸天。復來告我。而作是說。

過去恒沙。諸佛世尊。坐於草蓐。然後成佛。

是時。去我不遠。有吉祥梵志。在側刈草。

即往至彼。問。

汝是何人。為名何等。為有姓耶。

梵志報曰。

我名吉祥。其姓弗星。

我爾時。語彼人曰。

善哉善哉。如是姓字。世之希有。姓名不虛。必成其號。當使現世。吉無不利。生老病死。永使除盡。汝姓弗星。與我共同。吾今欲所求。見惠少草。

吉祥問曰。

瞿曇。今日用斯草為。

爾時。我報吉祥曰。

吾欲敷樹王下。求於四法。

云何為四。所謂。賢聖戒律。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

比丘當知。爾時吉祥。躬自執草。詣樹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計念在前。

爾時貪欲意解。除諸惡法。有覺有觀。遊志初禪。有覺有觀除盡。遊志二。三禪。護念清淨。憂喜除盡。遊志四禪。

我爾時。以清淨之心。除諸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來變。我便自憶。無數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無數成敗之劫。我曾死此生彼。從彼命終。而來生此。無其本末。因緣所從。憶如此無數世事。

我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終者。善趣。善色。惡趣。惡色。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

或有眾生。身修惡行。口修惡行。意修惡行。誹謗賢聖。造邪業本。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或有眾生之類。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於人間。是謂此眾生。身口意。行無有邪業。

我以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

若使比丘。或有沙門。婆羅門。明了諸趣。然此趣無本。吾昔未始不行。除一淨居天上。不來此世。

或復沙門。婆羅門。當可所生之處。然我不生者。則非其宜。已生淨居天。不復來此世間。

卿等以得。賢聖戒律。我亦得之。

賢聖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賢聖智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賢聖解脫。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賢聖解脫知見。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以斷胞胎之根。生死永盡。更不復受胞胎。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四法。

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難。

如我今日。成無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久遠。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及將諸玉女。詣難檀槃那園遊。

是時。有一天人。便說此偈。

不見難檀園。
則不知有樂。
諸天之所居。
無有過是者。

是時有天。語彼天言。

汝今無智。不能分別正理。憂苦之物。反言是樂。無牢之物。而言是牢。無常之物。反言是常。不堅要之物。復言堅要。

所以然者。汝竟不聞。如來說偈乎。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必不死。
此滅最為樂。

彼有此義。又有此偈。云何方言此處。最為樂耶。

汝今當知。如來亦說。有四流法。若一切眾生。沒在此流者。終不得道。

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云何名為欲流。所謂。五欲是也。

云何為五。所謂。若眼見色。起眼色想。若耳聞聲。起識想。若鼻嗅香。起識想。若舌知味。起識想。若身知細滑。起識想。是謂名為欲流。

云何名為有流。所謂。有者。三有是也。

云何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謂名為有流也。

云何名為見流。所謂。見流者。世有常。無常。世有邊見。無邊見。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來死。無如來死。若有如來死。無如來死。亦非有如來死。亦非無如來死。是謂名為見流。

彼云何無明流。所謂。無明者。無知。無信。無見。心意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蓋。

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復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是謂名為無明流。

天子當知。如來說此四流。若有人沒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是時彼天。聞此語已。猶如力士。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彼天。而白我言。

善哉。世尊。快說此語。如來乃說四流。若凡夫之人。不聞此四流者。則不獲四樂。

云何為四。所謂。休息樂。正覺樂。沙門樂。涅槃樂。

若凡夫之人。不知此四流者。不獲此四樂。

作是語已。我復告曰。

如是。天子。如汝所言。若不覺此四流。則不覺此四樂。

我時與彼天人。漸漸共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樂。

爾時天人。以發歡喜之心。是時。我便廣演。說四流之法。及說四樂。

爾時彼天。專心一意。思惟此法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我今亦說此四法。四樂。便得四諦之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無常想。當廣布無常想。已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斷欲界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盡斷憍慢。

猶如燎燒草木。皆悉除盡。此亦如是。若修無常想。盡除斷一切諸結。

所以然者。往昔久遠。有一天子。將五百玉女。前後導從。出遊難檀槃那園中戲廬。轉詣迦尼樹下。五欲自娛樂。

時彼天子。登樹遊戲。心意錯亂。並復採華。即便墮樹而命終。生此舍衛城中。大長者家。是時五百玉女。椎胸喚呼。不能自勝。

我爾時。以天眼觀見天子。而命終。生舍衛城中。大長者家。經八九月。便生男兒。端正無雙。如桃華色。

是時長者子。漸漸長大。父母便求婦處。取婦未久。便復命終。生大海中。作龍蛇形。

是時彼長者。居門大小。追慕號哭。痛毒傷心。

是時彼龍。復為金翅鳥所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時諸龍女。追慕情切。實不可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彼天採華時。
心意亂不寧。
猶水飄村落。
悉沒不得濟。

是時玉女眾。
圍遶而啼哭。
顏貌極端正。
愛華而命終。

人中亦啼哭。
失我窮腸子。
尋復取命終。
無常之所壞。

龍女隨後追。
諸龍皆共集。
七頭極勇猛。
金翅之所害。

諸天亦愁憂。
人中亦復爾。
龍女亦愁憂。
地獄受苦痛。

四諦之妙法。
如實而不知。
有生亦有死。
不脫長流海。

是故當起想。
修諸清淨法。
必當離苦惱。
更不受有患。

是故。諸比丘。常當修行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色愛。無色愛。亦斷憍慢。無明永盡無餘。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目連弟子。阿難弟子。二人共談。

我等二人。同聲經唄。誰者為勝。

是時眾多比丘。聞此二人。各各共論。聞已。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

今有二人共論。

我等二人。共誦經唄。何者為妙。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

汝往呼。此二比丘。使來。

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比丘從佛受教。即往至彼二人所。語彼二人曰。

世尊喚卿。

是時二人。聞比丘語已。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告二人曰。

汝等愚人。實有此語。

我等共誦經唄。何者為妙。

二人對曰。

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

汝等頗聞。我說此法。共競諍乎。如此之法。何異梵志。

諸比丘對曰。

不聞如來。而說此法。

世尊告曰。

我由來不與諸比丘。而說此法。當諍勝負耶。然我今日所說法。欲有降伏。有所教化。

若有比丘。受法之時。當念思惟。四緣之法。意與契經。阿毘曇。律。共相應不。設共相應者。當念奉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多誦無益事。
此法非為妙。
猶算牛頭數。
非此沙門要。

若少多誦習。
於法而行法。
此法極為上。
可謂沙門法。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句。
聞可得道。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可得道。

千千為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已忍者上。

是故。諸比丘。自今以後。未復諍訟。有勝負心。

所以然者。念當降伏。一切人民。

若復比丘。有勝負心。共諍訟心。而共競者。即以法律治彼。

比丘。以是之故。當自修行。

是故。二比丘。聞佛此語已。即從坐起。禮世尊足。而求悔過。

自今已後。更不復為。唯願世尊。受其悔過。

世尊告曰。

大法之中。快得改過。自知有諍競之心。聽汝悔過。

諸比丘。更莫復爾。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上坐行跡。
無常園觀池。
無漏無息禪。
四樂無諍訟。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