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鬪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

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

須彌山下。道逕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

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

可回車還。勿殺鳥子。

御者白王。

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為彼所困。

帝釋告言。

寧當回還。為阿修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

於道。御者轉乘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

佛告諸比丘。

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王舍城中。有一士夫。貧窮辛苦。而住佛法僧。受持禁戒。多聞廣學。力行惠施。正見成就。彼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生三十三天。有三事勝。於餘三十三天。何等為三。

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

諸三十三天。見是天子。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天名稱勝。

餘諸天見已。往詣天帝釋所。作如是言。

憍尸迦當知。有一天子。始生此天。於先諸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

時天帝釋。告彼天子。

諸仁者。我見此人。於王舍城。作一士夫。貧窮辛苦。於如來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見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此天。於諸三十三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

時天帝釋。即說偈言。

正信於如來。
決定不傾動。
受持真實戒。
聖戒無厭者。

於佛心清淨。
成就於正見。
當知非貧苦。
不空而自活。

故於佛法僧。
當生清淨信。
智慧力增明。
思念佛正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為請種種異道。

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

我今請遮羅迦道天。先作福田。

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火弟子者。

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

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

時天帝釋。作是念。

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

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眾。前後導從。持金斗繖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眾會中。

諸王舍城。一切士女。咸作是念。

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為良福田。

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逕詣耆闍崛山。至於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善分別顯示。
一切法彼岸。
悉度諸恐怖。
故稽首瞿曇。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餘果。

願為說福田。
令斯施果成。
帝釋大自在。
天王之所問。

於耆闍崛山。
大師為記說。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餘果。
今當說福田。
施得大果處。

正向者有四。
四聖住於果。
是名僧福田。
明行定具足。

僧福田增廣。
無量踰大海。
調人師弟子。
照明顯正法。

斯等善供養。
施僧良福田。
於僧良福田。
佛說得大果。

以僧離五蓋。
清淨應讚嘆。
施彼最上田。
少施收大利。

是故諸人者。
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
明行定相應。

供此珍寶僧。
施主心歡喜。
起於三種心。
施衣服飲食。

離塵垢劒刺。
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啟請。
自手平等與。

自利亦利他。
是施獲大利。
慧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無罪安樂施。
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

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到諸人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

晨朝遣使。白佛。

時到。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至大會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食訖。洗鉢澡漱畢。還復本座。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廣說如上說。差別者。

時天帝釋。說異偈。而問佛言。

今請問瞿曇。
微密深妙慧。
世尊之所體。
無障礙知見。

眾人普設會偈。如上廣說。乃至為王舍城。諸設會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聞世尊。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

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

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

雖復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

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王。

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

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剎利形相具。
貴族發名稱。
雖復年幼稚。
智者所不輕。

此必居王位。
顧念生怨害。
是故難可輕。
應生大恭敬。

善求自護者。
自護如護命。
以平等自護。
而等護於命。

聚落及空處。
見彼幼龍者。
莫以小蛇故。
而生輕慢想。

雜色小龍形。
亦應令安樂。
輕蛇無士女。
悉為毒所害。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於彼。

猛火之所食。
雖小食無限。
小燭亦能燒。
足薪則彌廣。

從微漸進燒。
盡聚落城邑。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於彼。
盛火之所焚。
百卉蕩燒盡。

滅已不盈縮。
戒火還復生。
若輕毀比丘。
受持淨戒火。

燒身及子孫。
眾災流百世。
如燒多羅樹。
無有生長期。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於彼。

剎利形相具。
幼龍及小火。
比丘具淨戒。
不應起輕想。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於彼。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闍維。供養舍利畢。弊衣亂髮。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

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髮。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捨我命終。出於城外闍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

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極敬重愛戀。

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

曾聞世尊所說。

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

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

大王。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輒死。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

佛告大王。

正使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

若復。大王。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

若復。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

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

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

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輒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一切眾生類。
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
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
為善上昇天。
修習勝妙道。
漏盡般涅槃。

如來及緣覺。
佛聲聞弟子。
會當捨身命。
何況俗凡夫。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

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

復作是念。

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

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

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於靜處。獨一思惟。作是念。

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

復作是念。

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

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

佛告大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彼雖自謂。為自愛念。而實非自念。

所以者何。無有惡知識。所作惡不念者。所不念不愛者。所不愛所作。如其自為。自己所作者。是故斯等。為不自念。

若復。大王。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斯等自謂。不自愛惜己身。然其斯等。實為自念。

所以者何。無有善友。於善友。所作念者。念作愛者。愛作如自為。己所作者。是故斯等。則為自念。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謂為自念者。
不應造惡行。
終不因惡行。
令己得安樂。

謂為自念者。
終不造惡行。
造諸善業者。
令己得安樂。

若自愛念者。
善護而自護。
如善護國王。
外防邊境城。

若自愛念者。
極善自寶藏。
如善守之王。
內防邊境城。

如是自寶藏。
剎那無間缺。
剎那缺致憂。
惡道長受苦。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如是念。

云何自護。云何不自護。

復作是念。

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

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

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思惟。而作是念。

云何為自護。云何為不自護。

復作是念。

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

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

佛告大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

所以者何。雖護於外。不護於內。

是故。大王。名不自護。

大王。若復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彼雖不以。象馬車步。四軍自防。而實自護。

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
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

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放逸。能不貪著。能於眾生。不起惡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起於放逸。增其貪著。起諸邪行。

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

世間少有人。得勝妙財。能於財利。不起放逸。不起貪著。不作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而起放逸。生於貪著。多起邪行。

佛告波斯匿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起諸邪行。

大王當知。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大王。譬如獵師。獵師弟子。空野林中。張網施羂。多殺禽獸。困苦眾生。惡業增廣。

如是世人。得勝妙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造諸邪行。亦復如是。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貪欲於勝財。
為貪所迷醉。
狂亂不自覺。
猶如捕獵者。
緣斯放逸故。
當受大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於正殿上。自觀察王事。見勝剎利大姓。見勝婆羅門大姓。見勝長者大姓。因貪欲故。欺詐妄語。

即作是念。

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更不復。親臨斷事。我有賢子。當令斷事。云何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欲故。欺詐妄語。

時波斯匿王。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於殿上。自斷王事。見諸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利故。欺詐妄語。

世尊。我見是事已。作是念。

我從今日。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有賢子。當令其斷。不親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緣貪利故。欺詐妄語。

佛告波斯匿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彼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大王當知。譬如漁師。漁師弟子。於河溪谷。截流張網。殘殺眾生。令遭大苦。

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於財起貪欲。
貪欲所迷醉。
狂亂不自覺。
猶如漁捕者。
緣斯惡業故。
當受劇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此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多財巨富。藏積真金。至百千億。況復餘財。

世尊。摩訶男長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麤碎米。食豆羹。食腐敗薑。著麤布衣。單皮革屣。乘羸敗車。戴樹葉蓋。未曾聞其供養。施與沙門。婆羅門。給恤貧苦。行路頓乏。諸乞匃者。閉門而食。莫令沙門。婆羅門。貧窮。行路。諸乞匃者。見之。

佛告波斯匿王。

此非正士。得勝財利。不自受用。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恤諸僕使。施與知識。不知隨時。供給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得勝財物。不知廣用。收其大利。

大王。譬如曠野。湖池聚水。無有受用。洗浴。飲者。即於澤中。煎熬消盡。

如是。不善士夫。得勝財物。乃至不廣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勝財利。快樂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恤僕使。施諸知識。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未來生天。得勝錢財。能廣受用。倍收大利。

譬如。大王。聚落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樹林蔭覆。令人受樂。多眾受用。乃至禽獸。

如是善男子。得勝妙財。自供快樂。供養父母。乃至種勝福田。廣收大利。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曠野湖池水。
清涼極鮮淨。
無有受用者。
即於彼消盡。

如是勝妙財。
惡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
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積聚。
聚已而自喪。
慧者得勝財。
能自樂受用。

廣施作功德。
及與親眷屬。
隨所應給與。
如牛王領眾。

施與及受用。
不失所應者。
乘理而壽終。
生天受福樂。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命終。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挍閱財物。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

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惓。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此國長者。摩訶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從其舍來。

佛問波斯匿王。

彼摩訶男長者。大富多財耶。

波斯匿王白佛。

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錢寶物。況復餘財。

世尊。彼摩訶男。在世之時。麤衣惡食。

如上廣說。

佛告波斯匿王。

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施一飯食。非淨信心。不恭敬與。不自手與。

施後變悔。言。

此飯食。自可供給。我諸僕使。無辜持用。施於沙門。

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衛國中。最勝族姓。最富錢財。以彼施辟支佛時。不淨信心。不手自與。不恭敬與。施後隨悔故。在所生處。雖得財富。猶故受用。麤衣麤食。麤弊臥具。屋舍車乘。初不嘗得。上妙色聲香味觸。以自安身。

復次。大王。時彼摩訶男長者。殺其異母兄。取其財物。緣斯罪故。經百千歲。墮地獄中。彼餘罪報。生舍衛國。七反受身。常以無子。財沒入王家。

大王。摩訶男長者。今此壽終。過去施報盡。於此身。以彼慳貪。於財放逸。因造過惡。於此命終已。墮地獄。受極苦惱。

波斯匿王。白佛言。

世尊。摩訶男長者。命終已。入地獄。受苦痛耶。

佛言。

如是。大王。已入地獄。

時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淚。而說偈言。

財物真金寶。
象馬莊嚴具。
奴僕諸僮使。
及諸田宅等。

一切皆遺棄。
裸神獨遊往。
福運數已窮。
永捨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
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捨。
如影之隨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唯有罪福業。
若人已作者。
是則己之有。
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
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
涉遠遭苦難。

不修功德者。
必經惡道苦。
如人豐資糧。
安樂以遠遊。

修德淳厚者。
善趣長受樂。
如人遠遊行。
歲久安隱歸。

宗親善知識。
歡樂欣集會。
善修功德者。
此沒生他世。

彼諸親眷屬。
見則心歡喜。
是故當修福。
積集期永久。

福德能為人。
建立他世樂。
福德天所歎。
等修正行故。

現世人不毀。
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普設大會。為大會故。以千特牛。行列繫住。集眾供具。遠集一切。諸異外道。悉來聚集。波斯匿王。大會之處。

時有眾多比丘。亦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外道。皆悉來集。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

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

如上廣說。乃至種種異道。集於會所。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月月設大會。
乃至百千數。
不如正信佛。
十六分之一。

如是信法僧。
慈念於眾生。
彼大會之福。
十六不及一。

若人於世間。
億年設福業。
於直心敬禮。
四分不及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忿諸國人。多所囚執。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鞞舍。若首陀羅。若旃陀羅。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皆被錄。或鏁。或杻械。或以繩縛。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攝錄。乃至或鏁。或縛。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

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收錄。乃至鏁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繩鏁杻械。
名曰堅固縛。
染污心顧念。
錢財寶妻子。

是縛長且固。
雖緩難可脫。
慧者不顧念。
世間五欲樂。

是則斷諸縛。
安隱永超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摩竭提國。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四種軍至。亦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出共鬪戰。阿闍世王。四軍得勝。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起四種軍。出共鬪戰。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波斯匿王。恐怖狼狽。單車馳走。還舍衛城。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

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摩竭提主。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起四種軍。

如是廣說。乃至。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戰勝增怨敵。
敗苦臥不安。
勝敗二俱捨。
臥覺寂靜樂。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倍興四軍。出共鬪戰。

波斯匿王。四種軍勝。阿闍世王。四種軍退。摧伏星散。波斯匿王。悉皆虜掠。阿闍世王。象馬車乘。錢財寶物。生禽阿闍世王身。載以同車。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波斯匿王。白佛言。

世尊。此是阿闍世王。韋提希子。長夜於我。無怨恨人。而生怨結。於好人所。而作不好。然其是我。善友之子。當放令還國。

佛告波斯匿王。

善哉。大王。放其令去。令汝長夜。安樂饒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乃至力自在。
能廣虜掠彼。
助怨在力增。
倍收己他利。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及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

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

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

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佛告波斯匿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大王。我於一時。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時阿難陀比丘。獨靜思惟。作是念。

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作是念已。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

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

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我時告言。

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讚歎不放逸。
是則佛正教。
修禪不放逸。
逮得證諸漏。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

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

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佛告波斯匿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謂不放逸善法。

不放逸善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

大王。譬如世間。所作麁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

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

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

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國土人民。應當念。

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

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稱譽不放逸。
毀呰放逸者。
帝釋不放逸。
能主忉利天。

稱譽不放逸。
毀呰放逸者。
不放逸具足。
攝持於二義。

一者現法利。
二後世亦然。
是名無間等。
甚深智慧者。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

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

何等為三。謂老病死。

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

波斯匿王。作是念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廣白世尊。

佛告波斯匿王。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王所乘寶車。
終歸有朽壞。
此身亦復然。
遷移會歸老。

唯如來正法。
無有衰老相。
稟斯正法者。
永到安隱處。

但凡鄙衰老。
醜弊惡形類。
衰老來踐蹈。
迷魅愚夫心。

若人壽百歲。
常慮死隨至。
老病競追逐。
伺便輒加害。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