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雲經卷第七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寶積品第七
爾時佛告。寶積菩薩言。
善男子。有四種法。退失菩薩智慧。何謂為四。於佛正法。無尊重心。亦不恭敬。是說法者。慳嫉正法。設有人來。求正法者。而不為說。於樂法者。為作留難。遮護覆藏。自生憍慢。復加誹謗。說正法者。
寶積。如是四法。退失智慧。
善男子。有四種法。增長菩薩摩訶薩。廣大智慧。何等為四。所謂。敬重正法。及說法者。隨所聽得。微妙正法。廣為他人。分別解說。不求名聞。無希望心。而為說法。勤求正法。如救頭然。隨所聞聽。堅固受持。如法修行。不但說是。名字而已。
善男子。如是四法。增長菩薩。廣大智慧。
善男子。具有四法。而皆忘失。菩薩摩訶薩。大菩提心。何等為四。所謂不隨順。和上阿闍梨。一切福田。他人不疑。而為作疑。見行大乘者。而誹謗之。自心欺誑。復誑於他。
善男子。如是四法。失菩提心。
善男子。有四種法。菩薩摩訶薩。生生世世。大菩提心。自然現前。中間不失。乃至坐於。菩提道場。何等為四。所謂。若失身命。終不妄語。乃至戲笑。知而不說。虛妄之言。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心無欺誑。亦不誑他。於諸菩薩。生世尊想。不樂小乘故。
善男子。如是四法。生生世世。大菩提心。自然現前。中間不失。乃至坐於。菩提道場。
善男子。具四種法。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根。不得生長。何等為四。自生憍慢。勤求世間。文章咒術。勤求利養。貪著名聞。以欺誑心。而誑於他。
善男子。具是四法。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根。永不增長。
善男子。具有四法。菩薩摩訶薩。生生世世。增長善根。轉勝明淨。不復退失。何謂為四。捨離一切。不淨之法。勤求一切。清淨正法。夫正法者。所謂。六波羅蜜。菩薩法藏。於諸眾生。心無憍慢。猶若家犬。如法受施。而自知量。捨離一切。諸邪慢等。安心知足。住於聖種。不說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亦於世世。增長善根。轉勝明淨。不復退失。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諂曲之心。常應捨離。何謂為四。於諸佛法。心生疑悔。不決了等。於諸不毀謗。當作是念。
唯佛作證。佛法無量。為諸眾生。隨機所說。甚深難解。唯佛自知。非我所解。
是故不生。違逆之心。
善男子。是名四法。令眾生生憍慢心。瞋恨惱等。於他利養。起嫉妬心。呵罵菩薩。廣其惡名。
善男子。是名四種。諂曲之心。菩薩摩訶薩。常應捨離。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有四種。真實之相。何等為四。所謂。於所犯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懺悔改往。心無蓋纏。若以實言。應失國土。身命財物。如是急事。不捨實語。亦不異緣。作諸餘語。一切惡事。罵詈誹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此苦時。但自咎責。推於往業。不瞋恨他。不懷其惡。善住信力。自心淨故。若於諸佛。甚深之法。難信難解。悉能信受。讀誦受持。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真實。質直之相。
善男子。具有四法。𢤱悷難調。難伏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翻為戲論。雖口說法。不隨順行。於諸教誨。違逆不信。不能隨順。恭奉供養。和上闍梨。諸福田等。令心喜悅。損他信施。恭敬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諸調御。菩薩大士。輕欺生慢。而不恭敬。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種法。𢤱悷難調。難伏之相。
善男子。菩薩有四。調順之相。何謂為四。隨所聞法。而善說之。如說而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承奉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諸善調。信順大士。恭敬愛樂。隨順善訓。稟受德行。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調順之相。
善男子。菩薩有四僻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說小法。是菩薩謬。若布施時。但施持戒。供養善者。不施惡人。是菩薩謬。
善男子。是名菩薩。四種僻謬。
善男子。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於諸眾生。生平等心。普信眾生。等以佛慧。於諸眾生。說法平等。等令眾生。等住正行。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正道。
善男子。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為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心樂少事。歎外經典。路伽耶陀。文章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慕法利。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善男子。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諸來乞者。是善知識。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故。勸令出家。是善知識。出三界苦。諸佛菩薩。是善知識。增長一切。正妙法故。
善男子。是名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善男子。菩薩有四實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為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功德。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樂聚徒眾。不樂遠離。
善男子。是名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善男子。有四種真實菩薩。何謂為四。能信於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布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
善男子。是為菩薩。四種真實。菩薩功德。
善男子。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為四。若有菩薩。值佛出世。因爾得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趣。以無礙心。侍說法者。不暫遠離。心無懈怠。住阿蘭若。而無放逸。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大藏。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法。能壞魔事。何謂為四。常不捨離。菩提之心。於諸眾生。心無罣礙。於諸執著。悉皆覺知。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種法。能壞魔事。
善男子。菩薩有四。不可思量。福德行業。何謂為四。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眾生。稱揚歎詠。菩提之心。於無力者。修習忍辱。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不可思量。福德行業。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法。破碎煩惱。無明住地。何謂為四。戒品清淨。若輕若重。悉皆不犯。攝持正法。不憚劬勞。布施燈明。供養福田。捨施財物。無有親踈。是名四法。破碎煩惱。無明住地。
善男子。有四種法。得無礙智。何謂為四。無希望心。常行法施。受持正法。與理相應。於他利養。不生嫉妬。恒自攝心。不生憍慢。是名四法。得無礙智。
善男子。非但名字。號為菩薩。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若能成就。三十二法。則名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常自稱量。無上法器。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心地堅固。敬無虛假。親友究竟。得至成佛。於親非親心常平等。言常含笑。言語知量。前應問訊。面無顰蹙。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責己過。不譏彼短。於有罪者。慈悲呵責。以菩提心。行諸威儀。所行布施。不求反報。不求生處。而行持戒。於諸眾生。生無礙忍。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遣無色界。取於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持戒毀戒。慈心平等。至心聽法。心樂遠離。住阿蘭若。而不樂著。一切世間。種種榮華。於大乘中。見大利益。離惡知識。親近善友。常運平等。四種梵心。遊戲五通。常依真智。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棄捨。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善根。以菩薩心。而為上首。
若人具此。三十二法。則得名為。菩薩之位。
善男子。菩薩功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知之。
善男子。譬如大地。容受眾生。無分別心。不求報恩。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報恩。
善男子。如一切水。潤生百種。稻禾藥草。叢林樹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潤諸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善男子。譬如火種。皆能成熟。百種禾穀。藥草華果。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就。一切善根。
善男子。譬如風輪。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諸佛剎土。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切善法。
善男子。如月初生。光明炎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善男子。如日初出。一時發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發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善男子。如師子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持戒清淨。智慧真實。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善男子。譬如善調。大龍象王。荷負重擔。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荷負一切。眾生之類。作大利益。而無疲倦。
善男子。譬如蓮華。生於水中。水不染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諸世間法。而不染污。
善男子。如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
善男子。譬如諸方。流水入于大海。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習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善男子。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大菩提心。亦復如是。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善男子。如大國王。以群臣力。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以方便力。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善男子。譬如天淨清明。無諸雲氣。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所知解。無法雨潤。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天陰雲起。必能降雨。充足眾生。生長萌牙。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善男子。如轉輪聖王。所出之處。則具七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三十七品。現於世間。
善男子。如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如是菩薩。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善男子。如忉利天。入雜藏園。隨意所用。悉在其中。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諸眾生。平等教化。
善男子。譬如咒術藥力。毒不能害。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善男子。如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蒱萄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餘習氣。為一切智。而作因緣。
善男子。譬如有人。不曾習學。戈矛之法。則無武用。菩薩亦爾。不曾習學。一切諸法。而不能為。算擇分別。受持修行。
善男子。譬如陶師。於諸坏器。未燥之時。不堪大火。菩薩亦爾。於諸眾生。智慧微弱。不堪聽聞。諸佛大法。故不為說。彼設得聞。則生狂亂。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欲學寶雲。微妙經者。常應修習。實法正觀。云何正觀。所謂。真實思惟。是法正觀。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
善男子。夫實觀者。觀色非常。亦非無常。亦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法觀。
所以者何。常是一邊。無常一邊。常與無常。二邊中間。無色無形。無命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一邊。我與無我。二邊中間。無色無形。無命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善男子。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諸大地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善法。不善之法。世間諸法。出世間法。有罪之法。無罪之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乃至有垢無垢。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取。亦不可說。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善男子。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命無知。是名中道。真實法觀。
善男子。我之所說。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而為招集。成大苦聚。
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聚滅。
明與無明。無二無別。若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與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非六入。觸及所觸。受及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皆是無二無別。若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復次。善男子。夫真實觀。不以空故。令諸法空。法性自空。非無相故。令法無相。法性之體。本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諸法性。本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本來。自無起。無取。無性。若如是觀。是名實觀。
復次。善男子。非無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空。前際後際。中際亦空。但法自空。非色滅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而依於空。佛說是人。則為退墮。
善男子。寧起我見。積如須彌。莫以空見。起增上慢。
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治。
善男子。如醫授藥。令治彼病。是藥在內。祕而不出。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得差不。
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
善男子。如是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治。
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號搥胸。作如是言。
卻此虛空。
於意云何。如是虛空。可除卻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
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
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則怖畏。迷悶躄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不自覺知。
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猛虎。幻虎成已。還食幻師。行道沙門。亦復如是。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見者。是觀亦空。
善男子。譬如兩木。本無火相。以兩相揩。從中火生。遂燒是木。
善男子。如是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遂滅實觀。
善男子。譬如然燈。一切黑暗。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
而此燈明。亦無是念。
我能滅暗。
但因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
善男子。如是。實智慧生。無智自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
善男子。譬如千歲暗室。未曾見明。設復有人。於中然燈。於意云何。
暗寧作念。
我久住此。不欲去也。
不也。世尊。若燈然時。是暗無力。必當滅去。
善男子。如是。百千萬劫。久集結業。以一觀智。即皆能滅。其燈明者。聖慧根是。其黑暗者。諸結業是。
善男子。譬如種植空中。若能增長。無有是處。菩薩取證。亦復如是。增長佛法。亦無是處。
善男子。譬如種植。在於良田。則能生長。斯有是處。菩薩亦爾。有諸結使。雜世間垢。能長佛法。
善男子。譬如於彼。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菩薩亦爾。於無為中。不生佛法。
善男子。譬如卑濕污泥。乃生蓮華。菩薩亦爾。生死污泥。邪定眾生。能生佛法。
善男子。譬如四大海水。生蘇滿中。菩薩有為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滴。一切聲聞。有為善根。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虫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
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
善男子。初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相。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
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必紹尊位。不斷佛種。
善男子。譬如一琉璃珠。勝於水精。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一切。眾生之類。
善男子。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來拜謁。菩薩亦爾。初發心時。諸天世人。所應禮拜。
善男子。譬如雪山王諸藥草。遍無所屬。。無所分別。隨有所病。悉能療治。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別。普為眾生。平等救護。
善男子。如月初生。眾人愛敬。踰於滿月。
善男子。如是眾生。信我語者。愛敬菩薩。甚於如來。
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爾時世尊。復告寶積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常為利益。一切眾生。修集梵行。清淨功德。無上善根。以平等心。施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一切。煩惱病苦。皆令畢竟。永不復起。
云何名為。菩薩智藥。謂不淨觀。治於貪欲。以修慈心。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癡。以修空觀。治諸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境界。以無願觀。治於一切。生三界願。以四非倒。治於四倒。以無常觀。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修苦觀。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法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涅槃寂滅。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身受心法。四念處觀。則為對治。四種顛倒。順身相觀。不墮我見。順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治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不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舉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四如意足。治於身心。一合之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以此五根。治諸無信。懈怠失念。亂心無慧。一切眾生。以此五力。摧諸煩惱。以七覺分。治諸法中。疑悔妄謬。以八正道。治諸邪道。一切論師。
善男子。是為畢竟。智慧妙藥。菩薩常應修集。殷勤行之。
善男子。閻浮提內。耆婆醫王。最為第一。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如耆婆。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病藥。尚不能答。何況能治。
菩薩於中。應作是念。
我終不以。世藥為足。我當修習。出世智藥。亦修一切。善根福德。
如是菩薩。得智藥已。遍到十方。畢竟療治。一切眾生。煩惱等病。
何謂菩薩。出世智藥。信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眾生。壽命知見。亦無作者。亦無受者。信解通達。無我我所。於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心相。菩薩摩訶薩。如是求心。
何等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若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心過去。過去已滅。若心未來。未來未至。若心現在。現在無住。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是心無色。無識無形。無見無知。無住處。如是之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已曾見。非今現見。非當來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所不見者。云何當有。但以顛倒。妄想因緣。心生諸法。種種差別。
善男子。是心如幻。憶想分別。起種種業。受種種身。
善男子。心去如風。於非境界。遠行難收。心如流水。生滅不住。心如燈炎。眾緣故有。是心如電。剎那不停。心如虛空。客塵煩惱。之所障蔽。心如獼猴。取一捨一。遍諸境界。心如畫師。能造種種。業因緣故。心無暫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心唯獨一。無第二故。心如大王。一切諸法。增上主故。心常獨行。無伴侶故。心如怨家。能作一切。諸苦惱故。心如狂象。踏小兒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是心貪著。如魚吞鈎。於苦受中。生樂想故。是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心如青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心如債主。生苦楚故。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瞋逼故。心如偷劫。奪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心常貪聲。如戰鼓響。心常貪香。如猪樂廁。心常貪味。如駝愛蜜。心常貪觸。如蠅著油。
善男子。菩薩如是。求於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現在未來。若非過去。現在未來。則出三世。若出三世。則非有無。若非有無。則是不起。夫不起者。則是無性。若無性者。則是無生。若無生者。則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若無離者。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去。無退無生。則無諸行。若無諸行。是則無為。若無為者。是為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有。心心數法。若無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是則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下差別。
聖性平等。猶若虛空。是性平等。無有優劣。一切諸法。等一味故。是性平等。遠離一切。身心相故。是性遠離。一切諸法。順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故。是性無我。離我所故。是性真實。順如如故。是性寂靜。常安樂故。是性無有高下。從平等出故。是性真實。第一義故。是性無盡。畢竟不生故。是性常住。諸法常爾故。是性安樂。涅槃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是性無我。求不可得故。
善男子。汝等應當。內善觀察。莫外馳騁。
善男子。當來沙門。如狗逐塊。云何名為。如狗逐塊。譬如有人。以塊擲狗。狗即捨人。而走逐塊。
如是。善男子。有諸沙門。清信士女。怖畏色聲。香味觸故。住阿蘭若。空閑之處。獨無等侶。離眾憒閙。身離五欲。而心不捨。是人存念。色聲香味觸等。心貪樂著。而不內察。不知云何。當離五塵。以不知故。有時來入。城邑聚落。在人眾中。還為五欲。之所繫縛。若空閑處。持有漏戒。死得生天。又為天上。五欲所縛。從天上墮。終不得脫。於三惡道。所謂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沙門。如狗逐塊。
善男子。云何沙門。不如於彼。逐塊之狗。
若有沙門。為人所罵。而不加報。打害瞋毀。亦不報之。但自內責。求伏於心。作如是觀。
罵者是誰。受者是誰。打者害者。毀者瞋者。亦復是誰。
是名沙門。不如於彼。逐塊癡狗。
善男子。如調馬師。馬若𢤱悷。即為制伏。行者亦爾。隨心所向。則能收攝。不令放逸。
善男子。譬如有人。咽喉閉塞。則能斷命。
如是。善男子。一切諸見。唯有我見。則能斷於。智慧命根。
善男子。譬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如是。
善男子。隨心所著。當應求解。
善男子。出家之人。則有二種。不淨污心。何謂為二。
一者讀誦。世間文章。外道諸術。二者多畜。諸好衣鉢。種種服飾。
又出家人。二種堅縛。何謂為二。
一。執著縛。二。供養縛。
又出家人。二種障法。何謂為二。
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友。
又出家人。有二種垢。何謂為二。
一者。忍受煩惱。二者。求諸檀越。
又出家人。二種雹雨。何謂為二。
一者。毀壞善根。違逆正法。二者。以破戒身。受他信施。
又出家人。二種癰瘡。何謂為二。
一者。求顯他過。二者。自覆其罪。
又出家人。二種燒熱。何謂為二。
一者。以垢穢心。愛著法服。二者。持戒人邊。受其供養。
又出家人。有二種病。何謂為二。
一者。懷增上慢。而調伏心。二者。破壞他人。發大乘心。
善男子。夫沙門者。凡有四種。何謂為四。
一者。形相詐現沙門。二者。威儀欺誑沙門。三者。求名沙門。四者。實行沙門。
何謂形相。詐現沙門。有一沙門。形相具足。服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應器。而便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心業。不善護身。慳嫉懈怠。破戒懷惡。是名形相。詐現沙門。
何謂威儀。欺誑沙門。有一沙門。具足沙門。身四威儀。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斷諸美味。修四聖種。遠離眾會。憒閙之所。言語柔軟。如是德行。欲為欺誑。不為寂靜。而於空法。見有所得。於無所得。而生怖畏。如臨坑想。於說法者。而生忿怒。如怨賊想。是名威儀。欺誑沙門。
何謂名聞沙門。有一沙門。偽作相貌。現行持戒。欲令人聞。努力讀誦。欲令他知。自為多聞。獨處閑靜。不餘雜閙。欲使人知。住阿蘭若。少欲知足。修遠離法。欲得人知。我是厭離。不為寂靜。不為得道。不為沙門。及沙門果。不為涅槃。微妙勝果。是則名為。求名沙門。
善男子。何謂實行沙門。有一沙門。於自身命。尚不生貪。何況利養。名聞等事。於空無相。無取之法。聞大歡喜。順達真如。隨說而行。不為涅槃。而修梵行。豈樂三界。無樂之處。空尚不執。何況我見。眾生人見。依止於法。而求解脫。夫求解脫。不外馳騁。見一切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但依自身。不依於他。於佛法身。尚不執著。何況色身。以空遠離。而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眾。於諸法中。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得。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如是。善男子。汝等當學。實行沙門。莫著名字。空無利益。
善男子。譬如貧窮。下賤之人。強為作字。名為富貴。於意云何。是貧賤人。稱此名不。
不也。世尊。
如是。寶積。雖為沙門。而無沙門。實行之德。如彼貧人。空荷名字。
善男子。譬如有人。漂溺海中。渴乏而死。
如是。寶積。有諸沙門。雖多讀誦。種種經典。而不能止。貪恚癡渴。在法水中。煩惱渴死。墮諸惡道。
善男子。譬如醫王。多畜眾藥。自身有病。而不能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何能自利。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王貴藥。不能將節。為藥所害。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行。自害慧命。
善男子。如摩尼珠。墮不淨中。未即可用。多聞之人。貪著利養。未能利益。一切天人。
善男子。譬如死人。著金瓔珞。多聞破戒。而被法服。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長者子。若男若女。淨自洗浴。剪除爪甲。以香自熏。著新淨衣。寶飾華鬘。莊嚴身首。
如是。寶積。多聞之人。受持淨戒。而被法服。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善男子。有四種破戒。似善持律。何謂為四。設有一人。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口意業。悉皆明白。正命清潔。如是之人。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復有一人。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二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復有一人。具足持戒。取眾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是三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復有一人。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罪相。是四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夫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作法。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成。無不成。無取。無捨。無可取。無可棄。無眾生。無眾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持戒。而自矜高。亦不輕蔑。毀破戒者。亦不憶想。分別此戒。
寶積。是名聖戒。無流之戒。不著三有。無所依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憍慢。
亦無所依止。
持戒無愚癡。
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污。
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軟。
畢竟常恒寂。
遠離於一切。
憶想諸分別。
解脫諸亂念。
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身命。
不用諸有生。
修習於正行。
安住於正道。
是名為佛法。
堅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無暗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
已知見諸相。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無有此彼岸。
亦無有中間。
於無此彼中。
亦不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
亦無有欺誑。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為安住。
真實淨持戒。
雖持諸戒行。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為上。
過戒求智慧。
是名為真實。
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為最。
亦不貴三昧。
過此二事已。
修習於智慧。
空寂無所有。
是諸賢聖性。
如是淨戒者。
諸佛所稱美。
心脫於身見。
除滅我我所。
信解於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
則為無有等。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於淨智。
已得淨智者。
具足清淨戒。
佛說是語時。五百沙門。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沙門。得於禪定。聞此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不入內懷。從座而起。還于山林。
爾時大迦葉。前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沙門。皆得禪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座起去。
佛語大迦葉。
是諸沙門。以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流戒相。不能信解。通達了知。佛所說偈。其義甚深。不入內懷。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無福德。未種善根。隨逐惡友。多不能信。受此深法。
迦葉。是五百人。於過去世。迦葉佛時。外道弟子。往到佛所。欲求佛過。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
是佛希有。快說妙法。
以是善心。福德因緣。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從彼墮落。生閻浮提。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沙門。深著諸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而不隨順。不能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不以此生。更墮惡道。當用此身。得入涅槃。
爾時世尊。告長老須菩提言。
汝往就彼。諸沙門邊。為教誨之。令其得解。
長老須菩提對曰。
世尊。是等沙門。於佛所說。尚不信受。豈能信受。於我語耶。
是時如來。即為化作。二沙門像。隨逐如是。五百沙門。所遊道路。
是諸沙門。見是二人。而問之曰。
汝何去耶。
答曰。
我等欲去。就阿蘭若。住於山林。閑寂之處。修禪定樂。
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殊不可解。
諸沙門言。
長老。我等聞佛說法。亦不能解。故欲入山。修學禪定。
時化沙門。而對之曰。
我等當離。自高逆心。應當求解。佛所說義。
所以者何。無高無諍。是沙門法。
長老。如佛所說。涅槃之名。空無所有。誰得涅槃。為何所滅。何法當名。為涅槃耶。於此身中。頗有我人。眾生壽者。作者士夫。弗伽羅等。得涅槃耶。
又問。
何法名涅槃耶。
諸沙門曰。
長老。貪瞋癡盡。故涅槃耶。
化沙門曰。
長老。是貪瞋癡。可盡滅者。當何處有。
諸沙門曰。
是貪瞋癡。非內非外。亦非中間。若無憶想。虛妄分別。是貪瞋癡。亦不得生。
化沙門曰。
長老。若爾。不須分別。
長老。若不分別。貪瞋癡等。豈得生耶。
是貪瞋癡。若不更生。是名寂靜。不為生死。不為涅槃。
長老。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生不滅。
長老。如是等法。顯了涅槃。是等諸法。性相空寂。不取不捨。
長老。當滅此相。謂涅槃想。若於無相。而作想解。若於有相。而作想解。於此有無。而起想者。是名相縛。
長老。應當入於。滅受想定。若一能得入。滅想定者。所作已辦。則為滿足。更無餘事。
是化沙門。說是語時。五百沙門。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得解脫已。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卻坐一處。
爾時長老須菩提。問諸沙門言。
汝等向者。為何處去。今何來耶。
諸沙門曰。
長老。佛所說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又復問曰。
汝等沙門。云何聽法。
沙門答曰。
不為繫縛。不為解脫。
又問。
汝等沙門。習行何法。
答曰。
不為得故。不為失故。
又問。
誰調伏汝。
答曰。
身無決定。心無所著。有此二者。能調伏我。
又問。
汝等云何解脫。
答曰。
不斷無明。不生明故。
又問。
汝等為誰弟子。
答曰。
無證無覺。是彼弟子。
又問。
汝等幾何。當入涅槃。
答曰。
猶如如來。所作化人。其入涅槃。我等當入。
又問。
汝等已得己利耶。
答曰。
自利不可得故。
又問。
汝等所化。已得辦耶。
答曰。
我及我所。不可得故。
又問。
汝等修梵行耶。
答曰。
於三界中。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
又問。
汝等煩惱盡耶。
答曰。
一切諸法。畢竟盡故。
又問。
汝等破魔眾耶。
答曰。
陰魔不可得故。
又問。
汝等承事如來耶。
答曰。
不以身心故。
又問。
汝等住福田耶。
答曰。
無有住故。
又問。
汝等斷於生死。諸往來耶。
答曰。
無常斷故。
又問。
汝等斷諸行耶。
答曰。
無礙解脫故。
又問。
汝等究竟。當至何所。
答曰。
隨於如來。化人所至。
於是。長老須菩提。問沙門時。五百沙門。不受諸流。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普明。在大眾中。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菩薩欲學。是寶雲經。當云何學。
佛言。
善男子。汝當勤心。學此經典。
何以故。諸佛如來。說此寶雲。微妙經典。但為實行。有善根者。大利益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乘土坏船。欲渡大河。
善男子。於意云何。以何精進。乘是坏船。是人得渡。如是大河。
對曰。
世尊。以大勇猛。精進力故。
所以者何。是人念言。
我今漂溺。四種大流。莫於中間。是船破壞。
勇猛精進。乃可得渡。
佛告普明菩薩摩訶薩言。
菩薩亦爾。欲學此法。當勤精進。倍過於此。
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難信難養。必當敗壞。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勿令於中。而破壞故。我在大河。為渡眾生。於四流故。常習法船。往來生死。度諸群品。
云何菩薩。習於法船。謂平等心。於諸眾生。為船因緣。習無量善。以為牢厚。清淨戒行。以為板障。布施及果。以為裝飾。信心佛道。為諸林木。一切福德。以為校具。慈悲喜捨。堅固繫縛。忍辱柔軟。憶念為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諸法林中。出生如是。不可思議。無量禪定。功德業慧。善寂調心。以為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刀。防諸惡賊。善權方便。種種諸法。合集奉行。以為裝飾。四正念處。以為樓櫓。四正勤行。以為人力。四如意足。以為疾風。五根善察。以為船師。五力強壯。以為防備。七覺覺悟。能破魔賊。八直正道。隨意到彼。離外道法。止為調御。觀為利益。不著二邊。有因緣法。甚為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群品。
而自唱言。
汝等當來。上我法船。從安隱道。得至涅槃。度於斷常。到無為岸。
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常應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船。於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脫漂沒。長流眾生。
佛復告普明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又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身心清淨。不捨精進。樂近光明。修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碎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功德故。樂住山林。無爭競故。不處憒閙。離惡友故。深求諸法。決定依於。第一義故。求於智慧。通達真實。諸法相故。求於空法。所行正故。求於遠離。永寂滅故。
如是。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速成。諸佛神通。當如是學。如是修行。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復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是寶雲。微妙經典。大為利益。一切天人。無量無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大乘。寶雲經典。受持讀誦。若為人說。若稱善哉。及諸幢幡。華香燈燭。而供養之。乃至讀誦。一四句偈。而不誹謗。歡喜信受。是人得福。無量無邊。
所以者何。財施果報。但在三界。法施之力。出於三界。無老病死。得涅槃樂。設有女人。能誦此經。彼則離於。四種惡趣。從今以去。永不復受。女人之身。轉女身已。得成男身。聰明智慧。生正信家。當速得成。如來法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不壞。真實之身。
大乘寶雲經卷第七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寶積品第七
爾時佛告。寶積菩薩言。
善男子。有四種法。退失菩薩智慧。何謂為四。於佛正法。無尊重心。亦不恭敬。是說法者。慳嫉正法。設有人來。求正法者。而不為說。於樂法者。為作留難。遮護覆藏。自生憍慢。復加誹謗。說正法者。
寶積。如是四法。退失智慧。
善男子。有四種法。增長菩薩摩訶薩。廣大智慧。何等為四。所謂。敬重正法。及說法者。隨所聽得。微妙正法。廣為他人。分別解說。不求名聞。無希望心。而為說法。勤求正法。如救頭然。隨所聞聽。堅固受持。如法修行。不但說是。名字而已。
善男子。如是四法。增長菩薩。廣大智慧。
善男子。具有四法。而皆忘失。菩薩摩訶薩。大菩提心。何等為四。所謂不隨順。和上阿闍梨。一切福田。他人不疑。而為作疑。見行大乘者。而誹謗之。自心欺誑。復誑於他。
善男子。如是四法。失菩提心。
善男子。有四種法。菩薩摩訶薩。生生世世。大菩提心。自然現前。中間不失。乃至坐於。菩提道場。何等為四。所謂。若失身命。終不妄語。乃至戲笑。知而不說。虛妄之言。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心無欺誑。亦不誑他。於諸菩薩。生世尊想。不樂小乘故。
善男子。如是四法。生生世世。大菩提心。自然現前。中間不失。乃至坐於。菩提道場。
善男子。具四種法。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根。不得生長。何等為四。自生憍慢。勤求世間。文章咒術。勤求利養。貪著名聞。以欺誑心。而誑於他。
善男子。具是四法。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根。永不增長。
善男子。具有四法。菩薩摩訶薩。生生世世。增長善根。轉勝明淨。不復退失。何謂為四。捨離一切。不淨之法。勤求一切。清淨正法。夫正法者。所謂。六波羅蜜。菩薩法藏。於諸眾生。心無憍慢。猶若家犬。如法受施。而自知量。捨離一切。諸邪慢等。安心知足。住於聖種。不說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亦於世世。增長善根。轉勝明淨。不復退失。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諂曲之心。常應捨離。何謂為四。於諸佛法。心生疑悔。不決了等。於諸不毀謗。當作是念。
唯佛作證。佛法無量。為諸眾生。隨機所說。甚深難解。唯佛自知。非我所解。
是故不生。違逆之心。
善男子。是名四法。令眾生生憍慢心。瞋恨惱等。於他利養。起嫉妬心。呵罵菩薩。廣其惡名。
善男子。是名四種。諂曲之心。菩薩摩訶薩。常應捨離。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有四種。真實之相。何等為四。所謂。於所犯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懺悔改往。心無蓋纏。若以實言。應失國土。身命財物。如是急事。不捨實語。亦不異緣。作諸餘語。一切惡事。罵詈誹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此苦時。但自咎責。推於往業。不瞋恨他。不懷其惡。善住信力。自心淨故。若於諸佛。甚深之法。難信難解。悉能信受。讀誦受持。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真實。質直之相。
善男子。具有四法。𢤱悷難調。難伏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翻為戲論。雖口說法。不隨順行。於諸教誨。違逆不信。不能隨順。恭奉供養。和上闍梨。諸福田等。令心喜悅。損他信施。恭敬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諸調御。菩薩大士。輕欺生慢。而不恭敬。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種法。𢤱悷難調。難伏之相。
善男子。菩薩有四。調順之相。何謂為四。隨所聞法。而善說之。如說而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承奉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諸善調。信順大士。恭敬愛樂。隨順善訓。稟受德行。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調順之相。
善男子。菩薩有四僻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說小法。是菩薩謬。若布施時。但施持戒。供養善者。不施惡人。是菩薩謬。
善男子。是名菩薩。四種僻謬。
善男子。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於諸眾生。生平等心。普信眾生。等以佛慧。於諸眾生。說法平等。等令眾生。等住正行。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正道。
善男子。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為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心樂少事。歎外經典。路伽耶陀。文章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慕法利。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善男子。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諸來乞者。是善知識。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故。勸令出家。是善知識。出三界苦。諸佛菩薩。是善知識。增長一切。正妙法故。
善男子。是名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善男子。菩薩有四實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為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功德。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樂聚徒眾。不樂遠離。
善男子。是名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善男子。有四種真實菩薩。何謂為四。能信於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布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
善男子。是為菩薩。四種真實。菩薩功德。
善男子。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為四。若有菩薩。值佛出世。因爾得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趣。以無礙心。侍說法者。不暫遠離。心無懈怠。住阿蘭若。而無放逸。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大藏。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法。能壞魔事。何謂為四。常不捨離。菩提之心。於諸眾生。心無罣礙。於諸執著。悉皆覺知。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種法。能壞魔事。
善男子。菩薩有四。不可思量。福德行業。何謂為四。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眾生。稱揚歎詠。菩提之心。於無力者。修習忍辱。
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不可思量。福德行業。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法。破碎煩惱。無明住地。何謂為四。戒品清淨。若輕若重。悉皆不犯。攝持正法。不憚劬勞。布施燈明。供養福田。捨施財物。無有親踈。是名四法。破碎煩惱。無明住地。
善男子。有四種法。得無礙智。何謂為四。無希望心。常行法施。受持正法。與理相應。於他利養。不生嫉妬。恒自攝心。不生憍慢。是名四法。得無礙智。
善男子。非但名字。號為菩薩。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若能成就。三十二法。則名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常自稱量。無上法器。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心地堅固。敬無虛假。親友究竟。得至成佛。於親非親心常平等。言常含笑。言語知量。前應問訊。面無顰蹙。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責己過。不譏彼短。於有罪者。慈悲呵責。以菩提心。行諸威儀。所行布施。不求反報。不求生處。而行持戒。於諸眾生。生無礙忍。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遣無色界。取於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持戒毀戒。慈心平等。至心聽法。心樂遠離。住阿蘭若。而不樂著。一切世間。種種榮華。於大乘中。見大利益。離惡知識。親近善友。常運平等。四種梵心。遊戲五通。常依真智。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棄捨。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善根。以菩薩心。而為上首。
若人具此。三十二法。則得名為。菩薩之位。
善男子。菩薩功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知之。
善男子。譬如大地。容受眾生。無分別心。不求報恩。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報恩。
善男子。如一切水。潤生百種。稻禾藥草。叢林樹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潤諸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善男子。譬如火種。皆能成熟。百種禾穀。藥草華果。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就。一切善根。
善男子。譬如風輪。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諸佛剎土。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切善法。
善男子。如月初生。光明炎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善男子。如日初出。一時發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發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善男子。如師子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持戒清淨。智慧真實。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善男子。譬如善調。大龍象王。荷負重擔。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荷負一切。眾生之類。作大利益。而無疲倦。
善男子。譬如蓮華。生於水中。水不染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諸世間法。而不染污。
善男子。如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
善男子。譬如諸方。流水入于大海。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習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善男子。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大菩提心。亦復如是。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善男子。如大國王。以群臣力。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以方便力。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善男子。譬如天淨清明。無諸雲氣。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所知解。無法雨潤。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天陰雲起。必能降雨。充足眾生。生長萌牙。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善男子。如轉輪聖王。所出之處。則具七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三十七品。現於世間。
善男子。如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如是菩薩。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善男子。如忉利天。入雜藏園。隨意所用。悉在其中。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諸眾生。平等教化。
善男子。譬如咒術藥力。毒不能害。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善男子。如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蒱萄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餘習氣。為一切智。而作因緣。
善男子。譬如有人。不曾習學。戈矛之法。則無武用。菩薩亦爾。不曾習學。一切諸法。而不能為。算擇分別。受持修行。
善男子。譬如陶師。於諸坏器。未燥之時。不堪大火。菩薩亦爾。於諸眾生。智慧微弱。不堪聽聞。諸佛大法。故不為說。彼設得聞。則生狂亂。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欲學寶雲。微妙經者。常應修習。實法正觀。云何正觀。所謂。真實思惟。是法正觀。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
善男子。夫實觀者。觀色非常。亦非無常。亦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法觀。
所以者何。常是一邊。無常一邊。常與無常。二邊中間。無色無形。無命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一邊。我與無我。二邊中間。無色無形。無命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善男子。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諸大地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善法。不善之法。世間諸法。出世間法。有罪之法。無罪之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乃至有垢無垢。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取。亦不可說。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善男子。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命無知。是名中道。真實法觀。
善男子。我之所說。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而為招集。成大苦聚。
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聚滅。
明與無明。無二無別。若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與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非六入。觸及所觸。受及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皆是無二無別。若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復次。善男子。夫真實觀。不以空故。令諸法空。法性自空。非無相故。令法無相。法性之體。本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諸法性。本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本來。自無起。無取。無性。若如是觀。是名實觀。
復次。善男子。非無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空。前際後際。中際亦空。但法自空。非色滅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而依於空。佛說是人。則為退墮。
善男子。寧起我見。積如須彌。莫以空見。起增上慢。
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治。
善男子。如醫授藥。令治彼病。是藥在內。祕而不出。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得差不。
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
善男子。如是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治。
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號搥胸。作如是言。
卻此虛空。
於意云何。如是虛空。可除卻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
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
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則怖畏。迷悶躄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不自覺知。
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猛虎。幻虎成已。還食幻師。行道沙門。亦復如是。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見者。是觀亦空。
善男子。譬如兩木。本無火相。以兩相揩。從中火生。遂燒是木。
善男子。如是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遂滅實觀。
善男子。譬如然燈。一切黑暗。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
而此燈明。亦無是念。
我能滅暗。
但因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
善男子。如是。實智慧生。無智自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
善男子。譬如千歲暗室。未曾見明。設復有人。於中然燈。於意云何。
暗寧作念。
我久住此。不欲去也。
不也。世尊。若燈然時。是暗無力。必當滅去。
善男子。如是。百千萬劫。久集結業。以一觀智。即皆能滅。其燈明者。聖慧根是。其黑暗者。諸結業是。
善男子。譬如種植空中。若能增長。無有是處。菩薩取證。亦復如是。增長佛法。亦無是處。
善男子。譬如種植。在於良田。則能生長。斯有是處。菩薩亦爾。有諸結使。雜世間垢。能長佛法。
善男子。譬如於彼。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菩薩亦爾。於無為中。不生佛法。
善男子。譬如卑濕污泥。乃生蓮華。菩薩亦爾。生死污泥。邪定眾生。能生佛法。
善男子。譬如四大海水。生蘇滿中。菩薩有為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滴。一切聲聞。有為善根。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虫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
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
善男子。初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相。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
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必紹尊位。不斷佛種。
善男子。譬如一琉璃珠。勝於水精。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一切。眾生之類。
善男子。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來拜謁。菩薩亦爾。初發心時。諸天世人。所應禮拜。
善男子。譬如雪山王諸藥草。遍無所屬。。無所分別。隨有所病。悉能療治。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別。普為眾生。平等救護。
善男子。如月初生。眾人愛敬。踰於滿月。
善男子。如是眾生。信我語者。愛敬菩薩。甚於如來。
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爾時世尊。復告寶積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常為利益。一切眾生。修集梵行。清淨功德。無上善根。以平等心。施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一切。煩惱病苦。皆令畢竟。永不復起。
云何名為。菩薩智藥。謂不淨觀。治於貪欲。以修慈心。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癡。以修空觀。治諸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境界。以無願觀。治於一切。生三界願。以四非倒。治於四倒。以無常觀。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修苦觀。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法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涅槃寂滅。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身受心法。四念處觀。則為對治。四種顛倒。順身相觀。不墮我見。順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治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不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舉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四如意足。治於身心。一合之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以此五根。治諸無信。懈怠失念。亂心無慧。一切眾生。以此五力。摧諸煩惱。以七覺分。治諸法中。疑悔妄謬。以八正道。治諸邪道。一切論師。
善男子。是為畢竟。智慧妙藥。菩薩常應修集。殷勤行之。
善男子。閻浮提內。耆婆醫王。最為第一。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如耆婆。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病藥。尚不能答。何況能治。
菩薩於中。應作是念。
我終不以。世藥為足。我當修習。出世智藥。亦修一切。善根福德。
如是菩薩。得智藥已。遍到十方。畢竟療治。一切眾生。煩惱等病。
何謂菩薩。出世智藥。信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眾生。壽命知見。亦無作者。亦無受者。信解通達。無我我所。於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心相。菩薩摩訶薩。如是求心。
何等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若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心過去。過去已滅。若心未來。未來未至。若心現在。現在無住。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是心無色。無識無形。無見無知。無住處。如是之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已曾見。非今現見。非當來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所不見者。云何當有。但以顛倒。妄想因緣。心生諸法。種種差別。
善男子。是心如幻。憶想分別。起種種業。受種種身。
善男子。心去如風。於非境界。遠行難收。心如流水。生滅不住。心如燈炎。眾緣故有。是心如電。剎那不停。心如虛空。客塵煩惱。之所障蔽。心如獼猴。取一捨一。遍諸境界。心如畫師。能造種種。業因緣故。心無暫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心唯獨一。無第二故。心如大王。一切諸法。增上主故。心常獨行。無伴侶故。心如怨家。能作一切。諸苦惱故。心如狂象。踏小兒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是心貪著。如魚吞鈎。於苦受中。生樂想故。是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心如青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心如債主。生苦楚故。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瞋逼故。心如偷劫。奪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心常貪聲。如戰鼓響。心常貪香。如猪樂廁。心常貪味。如駝愛蜜。心常貪觸。如蠅著油。
善男子。菩薩如是。求於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現在未來。若非過去。現在未來。則出三世。若出三世。則非有無。若非有無。則是不起。夫不起者。則是無性。若無性者。則是無生。若無生者。則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若無離者。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去。無退無生。則無諸行。若無諸行。是則無為。若無為者。是為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有。心心數法。若無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是則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下差別。
聖性平等。猶若虛空。是性平等。無有優劣。一切諸法。等一味故。是性平等。遠離一切。身心相故。是性遠離。一切諸法。順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故。是性無我。離我所故。是性真實。順如如故。是性寂靜。常安樂故。是性無有高下。從平等出故。是性真實。第一義故。是性無盡。畢竟不生故。是性常住。諸法常爾故。是性安樂。涅槃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是性無我。求不可得故。
善男子。汝等應當。內善觀察。莫外馳騁。
善男子。當來沙門。如狗逐塊。云何名為。如狗逐塊。譬如有人。以塊擲狗。狗即捨人。而走逐塊。
如是。善男子。有諸沙門。清信士女。怖畏色聲。香味觸故。住阿蘭若。空閑之處。獨無等侶。離眾憒閙。身離五欲。而心不捨。是人存念。色聲香味觸等。心貪樂著。而不內察。不知云何。當離五塵。以不知故。有時來入。城邑聚落。在人眾中。還為五欲。之所繫縛。若空閑處。持有漏戒。死得生天。又為天上。五欲所縛。從天上墮。終不得脫。於三惡道。所謂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沙門。如狗逐塊。
善男子。云何沙門。不如於彼。逐塊之狗。
若有沙門。為人所罵。而不加報。打害瞋毀。亦不報之。但自內責。求伏於心。作如是觀。
罵者是誰。受者是誰。打者害者。毀者瞋者。亦復是誰。
是名沙門。不如於彼。逐塊癡狗。
善男子。如調馬師。馬若𢤱悷。即為制伏。行者亦爾。隨心所向。則能收攝。不令放逸。
善男子。譬如有人。咽喉閉塞。則能斷命。
如是。善男子。一切諸見。唯有我見。則能斷於。智慧命根。
善男子。譬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如是。
善男子。隨心所著。當應求解。
善男子。出家之人。則有二種。不淨污心。何謂為二。
一者讀誦。世間文章。外道諸術。二者多畜。諸好衣鉢。種種服飾。
又出家人。二種堅縛。何謂為二。
一。執著縛。二。供養縛。
又出家人。二種障法。何謂為二。
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友。
又出家人。有二種垢。何謂為二。
一者。忍受煩惱。二者。求諸檀越。
又出家人。二種雹雨。何謂為二。
一者。毀壞善根。違逆正法。二者。以破戒身。受他信施。
又出家人。二種癰瘡。何謂為二。
一者。求顯他過。二者。自覆其罪。
又出家人。二種燒熱。何謂為二。
一者。以垢穢心。愛著法服。二者。持戒人邊。受其供養。
又出家人。有二種病。何謂為二。
一者。懷增上慢。而調伏心。二者。破壞他人。發大乘心。
善男子。夫沙門者。凡有四種。何謂為四。
一者。形相詐現沙門。二者。威儀欺誑沙門。三者。求名沙門。四者。實行沙門。
何謂形相。詐現沙門。有一沙門。形相具足。服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應器。而便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心業。不善護身。慳嫉懈怠。破戒懷惡。是名形相。詐現沙門。
何謂威儀。欺誑沙門。有一沙門。具足沙門。身四威儀。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斷諸美味。修四聖種。遠離眾會。憒閙之所。言語柔軟。如是德行。欲為欺誑。不為寂靜。而於空法。見有所得。於無所得。而生怖畏。如臨坑想。於說法者。而生忿怒。如怨賊想。是名威儀。欺誑沙門。
何謂名聞沙門。有一沙門。偽作相貌。現行持戒。欲令人聞。努力讀誦。欲令他知。自為多聞。獨處閑靜。不餘雜閙。欲使人知。住阿蘭若。少欲知足。修遠離法。欲得人知。我是厭離。不為寂靜。不為得道。不為沙門。及沙門果。不為涅槃。微妙勝果。是則名為。求名沙門。
善男子。何謂實行沙門。有一沙門。於自身命。尚不生貪。何況利養。名聞等事。於空無相。無取之法。聞大歡喜。順達真如。隨說而行。不為涅槃。而修梵行。豈樂三界。無樂之處。空尚不執。何況我見。眾生人見。依止於法。而求解脫。夫求解脫。不外馳騁。見一切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但依自身。不依於他。於佛法身。尚不執著。何況色身。以空遠離。而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眾。於諸法中。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得。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如是。善男子。汝等當學。實行沙門。莫著名字。空無利益。
善男子。譬如貧窮。下賤之人。強為作字。名為富貴。於意云何。是貧賤人。稱此名不。
不也。世尊。
如是。寶積。雖為沙門。而無沙門。實行之德。如彼貧人。空荷名字。
善男子。譬如有人。漂溺海中。渴乏而死。
如是。寶積。有諸沙門。雖多讀誦。種種經典。而不能止。貪恚癡渴。在法水中。煩惱渴死。墮諸惡道。
善男子。譬如醫王。多畜眾藥。自身有病。而不能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何能自利。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王貴藥。不能將節。為藥所害。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行。自害慧命。
善男子。如摩尼珠。墮不淨中。未即可用。多聞之人。貪著利養。未能利益。一切天人。
善男子。譬如死人。著金瓔珞。多聞破戒。而被法服。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長者子。若男若女。淨自洗浴。剪除爪甲。以香自熏。著新淨衣。寶飾華鬘。莊嚴身首。
如是。寶積。多聞之人。受持淨戒。而被法服。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善男子。有四種破戒。似善持律。何謂為四。設有一人。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口意業。悉皆明白。正命清潔。如是之人。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復有一人。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二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復有一人。具足持戒。取眾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是三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復有一人。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罪相。是四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夫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作法。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成。無不成。無取。無捨。無可取。無可棄。無眾生。無眾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持戒。而自矜高。亦不輕蔑。毀破戒者。亦不憶想。分別此戒。
寶積。是名聖戒。無流之戒。不著三有。無所依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憍慢。
亦無所依止。
持戒無愚癡。
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污。
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軟。
畢竟常恒寂。
遠離於一切。
憶想諸分別。
解脫諸亂念。
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身命。
不用諸有生。
修習於正行。
安住於正道。
是名為佛法。
堅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無暗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
已知見諸相。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無有此彼岸。
亦無有中間。
於無此彼中。
亦不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
亦無有欺誑。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為安住。
真實淨持戒。
雖持諸戒行。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為上。
過戒求智慧。
是名為真實。
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為最。
亦不貴三昧。
過此二事已。
修習於智慧。
空寂無所有。
是諸賢聖性。
如是淨戒者。
諸佛所稱美。
心脫於身見。
除滅我我所。
信解於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
則為無有等。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於淨智。
已得淨智者。
具足清淨戒。
佛說是語時。五百沙門。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沙門。得於禪定。聞此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不入內懷。從座而起。還于山林。
爾時大迦葉。前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沙門。皆得禪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座起去。
佛語大迦葉。
是諸沙門。以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流戒相。不能信解。通達了知。佛所說偈。其義甚深。不入內懷。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無福德。未種善根。隨逐惡友。多不能信。受此深法。
迦葉。是五百人。於過去世。迦葉佛時。外道弟子。往到佛所。欲求佛過。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
是佛希有。快說妙法。
以是善心。福德因緣。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從彼墮落。生閻浮提。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沙門。深著諸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而不隨順。不能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不以此生。更墮惡道。當用此身。得入涅槃。
爾時世尊。告長老須菩提言。
汝往就彼。諸沙門邊。為教誨之。令其得解。
長老須菩提對曰。
世尊。是等沙門。於佛所說。尚不信受。豈能信受。於我語耶。
是時如來。即為化作。二沙門像。隨逐如是。五百沙門。所遊道路。
是諸沙門。見是二人。而問之曰。
汝何去耶。
答曰。
我等欲去。就阿蘭若。住於山林。閑寂之處。修禪定樂。
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殊不可解。
諸沙門言。
長老。我等聞佛說法。亦不能解。故欲入山。修學禪定。
時化沙門。而對之曰。
我等當離。自高逆心。應當求解。佛所說義。
所以者何。無高無諍。是沙門法。
長老。如佛所說。涅槃之名。空無所有。誰得涅槃。為何所滅。何法當名。為涅槃耶。於此身中。頗有我人。眾生壽者。作者士夫。弗伽羅等。得涅槃耶。
又問。
何法名涅槃耶。
諸沙門曰。
長老。貪瞋癡盡。故涅槃耶。
化沙門曰。
長老。是貪瞋癡。可盡滅者。當何處有。
諸沙門曰。
是貪瞋癡。非內非外。亦非中間。若無憶想。虛妄分別。是貪瞋癡。亦不得生。
化沙門曰。
長老。若爾。不須分別。
長老。若不分別。貪瞋癡等。豈得生耶。
是貪瞋癡。若不更生。是名寂靜。不為生死。不為涅槃。
長老。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生不滅。
長老。如是等法。顯了涅槃。是等諸法。性相空寂。不取不捨。
長老。當滅此相。謂涅槃想。若於無相。而作想解。若於有相。而作想解。於此有無。而起想者。是名相縛。
長老。應當入於。滅受想定。若一能得入。滅想定者。所作已辦。則為滿足。更無餘事。
是化沙門。說是語時。五百沙門。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得解脫已。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卻坐一處。
爾時長老須菩提。問諸沙門言。
汝等向者。為何處去。今何來耶。
諸沙門曰。
長老。佛所說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又復問曰。
汝等沙門。云何聽法。
沙門答曰。
不為繫縛。不為解脫。
又問。
汝等沙門。習行何法。
答曰。
不為得故。不為失故。
又問。
誰調伏汝。
答曰。
身無決定。心無所著。有此二者。能調伏我。
又問。
汝等云何解脫。
答曰。
不斷無明。不生明故。
又問。
汝等為誰弟子。
答曰。
無證無覺。是彼弟子。
又問。
汝等幾何。當入涅槃。
答曰。
猶如如來。所作化人。其入涅槃。我等當入。
又問。
汝等已得己利耶。
答曰。
自利不可得故。
又問。
汝等所化。已得辦耶。
答曰。
我及我所。不可得故。
又問。
汝等修梵行耶。
答曰。
於三界中。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
又問。
汝等煩惱盡耶。
答曰。
一切諸法。畢竟盡故。
又問。
汝等破魔眾耶。
答曰。
陰魔不可得故。
又問。
汝等承事如來耶。
答曰。
不以身心故。
又問。
汝等住福田耶。
答曰。
無有住故。
又問。
汝等斷於生死。諸往來耶。
答曰。
無常斷故。
又問。
汝等斷諸行耶。
答曰。
無礙解脫故。
又問。
汝等究竟。當至何所。
答曰。
隨於如來。化人所至。
於是。長老須菩提。問沙門時。五百沙門。不受諸流。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普明。在大眾中。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菩薩欲學。是寶雲經。當云何學。
佛言。
善男子。汝當勤心。學此經典。
何以故。諸佛如來。說此寶雲。微妙經典。但為實行。有善根者。大利益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乘土坏船。欲渡大河。
善男子。於意云何。以何精進。乘是坏船。是人得渡。如是大河。
對曰。
世尊。以大勇猛。精進力故。
所以者何。是人念言。
我今漂溺。四種大流。莫於中間。是船破壞。
勇猛精進。乃可得渡。
佛告普明菩薩摩訶薩言。
菩薩亦爾。欲學此法。當勤精進。倍過於此。
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難信難養。必當敗壞。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勿令於中。而破壞故。我在大河。為渡眾生。於四流故。常習法船。往來生死。度諸群品。
云何菩薩。習於法船。謂平等心。於諸眾生。為船因緣。習無量善。以為牢厚。清淨戒行。以為板障。布施及果。以為裝飾。信心佛道。為諸林木。一切福德。以為校具。慈悲喜捨。堅固繫縛。忍辱柔軟。憶念為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諸法林中。出生如是。不可思議。無量禪定。功德業慧。善寂調心。以為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刀。防諸惡賊。善權方便。種種諸法。合集奉行。以為裝飾。四正念處。以為樓櫓。四正勤行。以為人力。四如意足。以為疾風。五根善察。以為船師。五力強壯。以為防備。七覺覺悟。能破魔賊。八直正道。隨意到彼。離外道法。止為調御。觀為利益。不著二邊。有因緣法。甚為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群品。
而自唱言。
汝等當來。上我法船。從安隱道。得至涅槃。度於斷常。到無為岸。
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常應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船。於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脫漂沒。長流眾生。
佛復告普明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又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身心清淨。不捨精進。樂近光明。修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碎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功德故。樂住山林。無爭競故。不處憒閙。離惡友故。深求諸法。決定依於。第一義故。求於智慧。通達真實。諸法相故。求於空法。所行正故。求於遠離。永寂滅故。
如是。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速成。諸佛神通。當如是學。如是修行。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復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是寶雲。微妙經典。大為利益。一切天人。無量無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大乘。寶雲經典。受持讀誦。若為人說。若稱善哉。及諸幢幡。華香燈燭。而供養之。乃至讀誦。一四句偈。而不誹謗。歡喜信受。是人得福。無量無邊。
所以者何。財施果報。但在三界。法施之力。出於三界。無老病死。得涅槃樂。設有女人。能誦此經。彼則離於。四種惡趣。從今以去。永不復受。女人之身。轉女身已。得成男身。聰明智慧。生正信家。當速得成。如來法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不壞。真實之身。
大乘寶雲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