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經卷第五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復有十法。名菩薩具旃衣。何等為十。
不隨染欲。名為旃衣。不隨瞋故。名為旃衣。不隨癡故。名為旃衣。不隨惱害故。名為旃衣。不隨貪嫉故。名為旃衣。不隨憍慢吾我故。名為旃衣。不為人知故。名為旃衣。不為名聞利養故。名為旃衣。不使魔得自在故。名為旃衣。心不高下故。名為旃衣。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旃衣。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乞食。何等為十。
為益眾生。令得福故。是以乞食。次第乞食。好惡隨時。不生悔恨。少欲知足。乞食得已。與人共同。於食好惡。不生增減。不生貪著。於食知量。趣向於善。修集善根。離諸取著。云何乞食。為益眾生。菩薩乞食。見諸眾生。善根鮮少。受乞食法。為利益眾生故。若城邑聚落。到中乞食。繫念不捨。威儀具足。若顧視時。終不輕躁。舉動安庠。諸根寂定。諦視目前。不過一尋。於佛法僧。深生信敬。然後乞食。次第乞食。心無算擇。剎利。婆羅門。富貴之家。一向次第。食足便止。除惡狗。新生犢母。先破禁戒。墮畜生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諸能擾惱者。皆悉不往。可譏嫌處。亦皆不往。次第乞食。不得生著。不得生瞋。於諸眾生。不起憎愛。於好於惡。其心正等。少欲知足。隨得多少。還至僧坊。安置衣鉢。至洗足處。若到佛像。塔寺眾僧所。恭敬供養。乞食之食。分作四分。
一分與同梵行者。第二分與窮下。乞食之者。第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食。
我今食者。但念修道。不應於食。而起染著。亦不憍逸。貪嗜無厭。作如是食。為存此身。濟其軀命。
是故於食。趣得安身。不使羸乏。亦不令肥。
何以故。若身羸瘦。妨廢行道。若食厚重。復多睡眠。為行道故。於食知節。不多不少。勤修精進。除去懈怠。為滿菩提覺支。滿菩提覺支故。我見得滅。我見滅故。能以身肉。施於眾生。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乞食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一處坐。何等為十。
於菩提樹。一坐道場。降伏魔官。皆悉驚怖。此處不動。得出世定。此處不動。得世間慧。此處不動。得出世間智。此處不動。得空三昧。此處不動。得覺一切法。此處不動。得八正道。此處不動。得於真實。此處不動。得於如實。此處不動。得一切種智坐。
善男子。一坐者即是法坐。菩薩不動搖故。名為一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一坐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一受食。何等為十。
不貪食。不染著食。以言食足。一切不受。蘇油。黑石蜜。阿摩勒汁。甘蔗汁。及諸果汁。
時非時都不飲食。見他飲食。而不生惱。常一受食。菩薩設有患苦。若為命難。善法留難。當爾之時。不生疑悔。作藥想服。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一受食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阿練若處。何等為十。
久習梵行。善解毘尼。諸根具足。具足多聞。廣博多智。除去我見。譬如獐鹿。不肥不瘦。心常厭惡。樂處閑靜。阿練若處。
云何久修梵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出家學道。三業清淨。淨持禁戒。善知諸法。善知威儀。行止之處。來去坐臥。盡依法律。
於如來法中。上中下坐。教戒威儀。能教禪法。
如此之法。已自體解。不從他受。知義。知出要。知坐。知出罪。避諸毀犯。精勤修戒。少有所犯。譏呵懺悔。
隨所犯處。及以不犯。悉能了知。若犯重事。乃至中下。悉能分別。受報輕重近遠。
諸根具足。依阿練若處。所依之處。不為他惱。常樂乞食。往返不近不遠。近清淨水。不污不濁。多諸林樹。無恐怖處。花果具足。遠離惡獸。多諸龕窟。往返不難。寂靜第一。
菩薩如此處。晝誦三遍。夜亦三遍。聲不高下。善守諸根。心不散亂。深信歡喜。能憶偈句。善取因相。除去睡眠。
王若王等。若諸王子。婆羅門。剎利及餘人民。往至菩薩。阿練若處。比丘唱言。
善來。大王。可坐此處。
彼若坐時。菩薩共坐。彼若不坐。菩薩不坐。
彼王根若不定。應當讚歎。
大王。善得大利。王之國界。多諸持戒。沙門。婆羅門。住王界中。不為惡臣盜賊。之所惱害。
王若利根。柔和善順。堪為法器。當為種種說法。若不樂種種說法。當為說五欲無常。令知厭惡。若不樂厭惡。當復為說諸佛。有大慈悲。威德自在。之所行處。
剎利。婆羅門。邑主。長者及以國人。隨宜為說。如是多聞。堪法器者。即便為說。種種之法。聞已信受。心生悅樂。皆令歡喜。
多聞廣博故。無煩惱起。善修對治。能除我見故。不生怖畏。智辯具足故。無大眾畏。勇猛無難。具如是事。能得阿練若處。安止而住。繼心厭惡。樂獨靜處。
猶如野鹿。常在山林。阿練若比丘。不如野鹿。恒懷驚怖。
譬如野鹿。見人避走。以畏死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憒閙處。一切男女。悉皆遠離。
何以故。令我心亂。遠離定故。
不得厭惡。修於功德。復樂寂靜。我今不應。染近憒亂。令失定心。住阿練若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阿練若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樹下止處。何等為十。
不近聚落。依止樹木而住。不近於饒棘刺處。依止而住。不近摩樓陀。蘭草之處。依止而住。不依枯葉處住。不依猨猴處住。不依鳥樔窟處住。不依惡獸處住。不依盜賊。危難處住。菩薩所依止處。無諸恐怖。令心悅樂。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樹下止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露地坐。何等為十。
春秋冬夏。不依牆壁住。亦不依樹下住。不依蘘草𧂐住。不依山掩處住。不依河岸住。不作障寒具。不作障風具。不作障遮雨具。不作遮熱具。不作障露具。
菩薩在於露地。而身有病。形體羸弱。應至僧坊。便作是念。
如來為遮。諸結使故。說於頭陀。我今雖在僧坊。當斷除結使。我今雖在僧坊中。不生貪著心。我不為己身。但為僧坊檀越。成諸功德故。常作露地想。
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露地而坐。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塚間坐。何等為十。
隨所住處。多厭惡心。常修死想。噉殘想。血塗想。青淤想。膖脹想。燒然想。解散想。骨想。塚間坐者。常修慈心。生利益想。憐愍眾生。淨持禁戒。威儀不闕。終不食肉。
何以故。不遠塚間。有諸非人。及惡鬼神。以食肉故。心皆厭賤。無喜見者。常作惱害。塚間比丘。往至僧坊。先禮佛塔。卻禮上坐。與諸下坐。談論語說。立住而去。不坐僧祇旃蓐。
何以故。為護惜僧物故。如凡夫愚人。鄙賤塚間。設若有人。施於床敷。請命使坐。
問言。
為是汝己有。為是僧有。
觀前人意。不生悔心。然後始坐。心生下劣。如旃陀羅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塚間坐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常坐不臥。何等為十。
不為苦身故常坐。不為苦心故常坐。不為止睡故常坐。不為疲極故常坐。為滿足菩提故常坐。欲使心專一故常坐。欲使向正道故常坐。欲坐道場。為得菩提故常坐。欲利益眾生故常坐。為斷一切結使故常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坐不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隨敷坐。何等為十。
不貪著敷故。隨敷而坐。不自安敷。亦不使他敷。不作形相使他敷。敷若草。若枯樹枝葉。隨在上坐。若有蟻子。蚊蚋蠅𧎇。毒蝎之處。即時捨去。不住於中。若欲臥時。右脇而臥。足足相疊。善斂衣服。不令解散。若睡眠時。當繫心明相。作必起意。不著睡眠。以為喜樂。右脇臥時。若有疲極。終不更轉。左脇而臥。為調和四大。常不離善。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隨敷而坐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成就禪。何等為十。
多修不淨觀。多修慈心。多修十二因緣。多修離過患法。多修於空。多修無相。多修習禪。多修不悔恨。持戒完具。
善男子。云何多修不淨觀。菩薩獨處閑靜。默然攝意。厭惡現前。正身端坐。支節完具。深心喜悅。結跏趺坐。作是思惟。
如人飲食。美味好漿。及餘麁澁。是諸美味。及不美味。皆依此身。變成不淨。膿血臭穢。悉皆可惡。一切眾生。貪嗜美味。心恒樂著。我今當願。依佛正法。如實之相。觀察此身。不可染著。亦不厭離。速求涅槃。
是名菩薩。多觀不淨。
云何菩薩。多修慈心。如上染處。端身獨坐。寂靜思惟。
眾生多有瞋恚。便生惱害。作諸不善。若有眾生。與我等者。云何來世。自生怨恨。如是眾生。我當方便。斷其瞋恚。
作如是念。深心思惟。不但口說。
云何菩薩。多修十二因緣。眾生多起。貪欲瞋恚。有如是等。皆因緣生。假使餘法。一切皆從。因緣而起。云何智者。見如是相。一剎那頃。從因緣法。皆悉是空。不應為此。而自毀害。
云何菩薩。多修離過患法。若自生過。尋能除斷。見他過患。深入捨心。云何尋自除患。患者於諸佛。不生信敬心。於法僧所。亦不生信敬心。於戒不生信敬心。於和上阿闍梨。時類宿舊。有智者邊。上中下坐。亦不生信敬心。自高己身。卑下他人。於五欲所。心樂趣向。背捨涅槃。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者見。計有虛空。起於斷見。深著有想。起於常見。於賢聖所。背捨遠離。親近凡愚。遠離持戒者。親近破戒者。近惡知識。遠離善知識。誹謗經法。常生不信。聞諸深義。心生驚畏。懈怠懶墮。於修法所。輕而不為。意志下劣。無有言辯。應不疑處。返生疑惑。於可疑處。而不生疑。為五蓋所覆。幻惑諂詭。睡眠所覆。貪著利養。世間名稱。愛樂種姓。恃於居業。愛著徒眾。遠離正法。樂俗談話。捨離禪思。見善不欣。聞惡貪樂。而心不肯。親近出家。但念親近。年少婦女。童男童女。不悕阿練若處。食不知量。不親近有智。師友善人。不知誦習。經行時節。亦不知所應行。來往返之處。
於微細戒。而作輕心。輕於小惡。視瞻不端。舉動輕躁。恒作左法。言語麁獷。於好惡色。心皆貪著。好憙瞋恚。不修慈心。於苦眾生。不生憐愍。見病苦者。亦不厭惡。聞死不驚。常處熾然。不求出要。不觀察身。不守禁戒。不觀己身。可作。不可作。可覺。不覺。可思。不思。非道為道。道為非道。未得謂得。若少營福。便多封著。而心錯亂。於大功德。終不修行。謗毀摩訶衍。誹謗聲聞。誹謗樂大乘者。誹謗樂小乘者。亦生誹謗。譏呵於戒。為戒鬪諍。為人剛強。言常麁惡。而自貢高。無懷慚色。不知羞厭。躁惡麁弊。言辭不遜。好喜綺語。常行惡口。多諸妄語。調戲無度。有如是等過。為離此過患法。離一切調戲。修習空定。多修空故。處處觀察。體性悉空。能觀空智。此亦是空。作是觀已。繫心無相。觀內外法。不得身相。亦不得繫念相。
爾時不見。繫心於身。亦不得身相。亦不得外相。亦不得念外相。去除外相。身相亦除。除斷內相。心樂善法。修道增廣。次第不斷。常念定慧。修功德本。正觀諸法。如實深義。是名為慧。
善攝亂意。歡喜無悔。是名為定。
何以故。淨持戒故。菩薩能淨持戒。必成就禪。戒具足禪道。是故持戒具足。名為修禪。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修禪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持修多羅。何等為十。
為守護法。聞則能持。不為財物。飲食故持。為紹三寶種。佛法不斷。不為利養故持。為使摩訶衍。廣流布故持。不為恭敬。利養故持。無救眾生。為作救護故持。不為名稱。讚歎故持。為苦惱眾生。使得樂故持。為令眾生。得慧眼故持。為求聲聞者。令得聲聞道故持。為修摩訶衍。成就摩訶衍故持。為成一切種智故持。不為求下乘故持。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持修多羅。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律師。何等為十。
善解毘尼。所起因緣。善解毘尼。甚深之處。善解毘尼。微細之事。善解毘尼。此事得。彼事不得。善解毘尼性重戒。善解毘尼制重戒。善解毘尼。制起因緣。善解聲聞毘尼。善解辟支佛毘尼。善解菩薩毘尼。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善持律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威儀。善知可行。不可行處。善知行法。善知威儀舉止。何等為十。
善學聲聞戒。善學辟支佛戒。以善學故。威儀具足。威儀具足故。不可行處。終不往彼。不應往方。亦不往彼。非時不行。沙門所行處行。不可行處不行。是故威儀具足。沙門。婆羅門。所譏呵處。亦終不住。以是故沙門。婆羅門。無譏呵者。亦能教他修行。如是威儀禁戒。以是義故。威儀具足。寂滅威儀。無諂誑威儀。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威儀進止。所行具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除嫉妬。何等為十。
自行布施。亦教他人行布施。讚歎布施法。見他布施。心生隨喜。為說法要。讚歎彼人。令使歡喜。終不生念。但施於我。莫施於彼。願一切眾生。皆得施利。所須具足。皆得快樂。得世間利樂。得出世利樂。我今勤為眾生。修無上道。為欲利益故。云何當起。嫉妬之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除嫉妬。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為眾生。起平等心。何等為十。
為一切眾生。作修福因緣。令一切眾生。心無嫌恨。不使一切眾生。起於瞋忿。為一切眾生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一切眾生故。發一切種智心。為一切眾生故。自滿一切種智心。皆不生二想。所作功德。與一切眾生。悉皆共之。緣一切眾生。以為境界。
如是思惟時。能速成就。菩薩之法。速成就菩薩法故。能觀生死。如火熾然。自乘此法。能出生死。亦使眾生。得濟苦海。皆起等心。不生增減。
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六子。其心愛著。於諸子中。悉皆平等。為設方便。然諸子等。幼小無智。不能行來。不識善惡。其家火起。是諸小兒。各在異處。
善男子。而此長者。寧可作心。
此子應出。彼不應出。此子先出。彼應後出。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長者等心於子。無差別故。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心皆如子。愚小無智。於生死摩竭。熾然世界。是諸子等。各處六道。菩薩隨應成就。皆悉拔濟。咸令得出。置寂滅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供養佛。何等為十。
以法供養於佛。以救拔濟眾生。供養於佛。以教化眾生。令立諸善。供養於佛。常與一切眾生利。供養於佛。不捨願行。供養於佛。不捨菩薩所行。供養於佛。言行相應。供養於佛。心無疲厭。供養於佛。不捨菩提。供養於佛。不以財施。供養於佛。
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法身。不待財施供養。惟以法施。供養為上。以具足供養。利益眾生。令得安樂。常獲善利。
善男子。若不能利益眾生。放捨善法。所作疲厭。好憙妄語。志意下劣。心生疲惓。離菩提心。有如是等。不能為諸眾生。而作利益。
何以故。菩薩要依眾生。修諸功德。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終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不以財施。為真供養。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善供養。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摧伏憍慢。何等為十。
菩薩或時出家。作是思惟。
父母眷屬。已捨出家。猶如被棄。壞爛死尸。云何於中。當起憍慢。我今剃除鬚髮。毀形向道。節身知足。著壞色衣。改先所好。修出家法。捨俗威儀。云何當起。憍慢之心。剃頭持鉢。而行乞食。作乞匃想。不應憍慢。當自卑下。如旃陀羅子。我今乞匃。由他濟命。云何憍慢。而自毀傷。
是故思惟。摧伏憍慢。
我今受乞食法。為他所賤。人與食時。如似捨棄。
如是思惟。云何憍慢。
我今於一切眾生。恒如和上。阿闍梨想。應加謙敬。
摧伏憍慢。
我與諸同學。同梵行者。善護威儀。常念順行。不應到於。非律儀處。當使諸同梵行者。見我歡喜。
如此思惟時。摧伏憍慢。
我未曾得行佛法。今得修行。於瞋恚惱害眾生中。當念忍辱。
如是思惟時。摧伏憍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摧伏憍慢。
寶雲經卷第五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復有十法。名菩薩具旃衣。何等為十。
不隨染欲。名為旃衣。不隨瞋故。名為旃衣。不隨癡故。名為旃衣。不隨惱害故。名為旃衣。不隨貪嫉故。名為旃衣。不隨憍慢吾我故。名為旃衣。不為人知故。名為旃衣。不為名聞利養故。名為旃衣。不使魔得自在故。名為旃衣。心不高下故。名為旃衣。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旃衣。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乞食。何等為十。
為益眾生。令得福故。是以乞食。次第乞食。好惡隨時。不生悔恨。少欲知足。乞食得已。與人共同。於食好惡。不生增減。不生貪著。於食知量。趣向於善。修集善根。離諸取著。云何乞食。為益眾生。菩薩乞食。見諸眾生。善根鮮少。受乞食法。為利益眾生故。若城邑聚落。到中乞食。繫念不捨。威儀具足。若顧視時。終不輕躁。舉動安庠。諸根寂定。諦視目前。不過一尋。於佛法僧。深生信敬。然後乞食。次第乞食。心無算擇。剎利。婆羅門。富貴之家。一向次第。食足便止。除惡狗。新生犢母。先破禁戒。墮畜生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諸能擾惱者。皆悉不往。可譏嫌處。亦皆不往。次第乞食。不得生著。不得生瞋。於諸眾生。不起憎愛。於好於惡。其心正等。少欲知足。隨得多少。還至僧坊。安置衣鉢。至洗足處。若到佛像。塔寺眾僧所。恭敬供養。乞食之食。分作四分。
一分與同梵行者。第二分與窮下。乞食之者。第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食。
我今食者。但念修道。不應於食。而起染著。亦不憍逸。貪嗜無厭。作如是食。為存此身。濟其軀命。
是故於食。趣得安身。不使羸乏。亦不令肥。
何以故。若身羸瘦。妨廢行道。若食厚重。復多睡眠。為行道故。於食知節。不多不少。勤修精進。除去懈怠。為滿菩提覺支。滿菩提覺支故。我見得滅。我見滅故。能以身肉。施於眾生。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乞食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一處坐。何等為十。
於菩提樹。一坐道場。降伏魔官。皆悉驚怖。此處不動。得出世定。此處不動。得世間慧。此處不動。得出世間智。此處不動。得空三昧。此處不動。得覺一切法。此處不動。得八正道。此處不動。得於真實。此處不動。得於如實。此處不動。得一切種智坐。
善男子。一坐者即是法坐。菩薩不動搖故。名為一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一坐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一受食。何等為十。
不貪食。不染著食。以言食足。一切不受。蘇油。黑石蜜。阿摩勒汁。甘蔗汁。及諸果汁。
時非時都不飲食。見他飲食。而不生惱。常一受食。菩薩設有患苦。若為命難。善法留難。當爾之時。不生疑悔。作藥想服。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一受食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阿練若處。何等為十。
久習梵行。善解毘尼。諸根具足。具足多聞。廣博多智。除去我見。譬如獐鹿。不肥不瘦。心常厭惡。樂處閑靜。阿練若處。
云何久修梵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出家學道。三業清淨。淨持禁戒。善知諸法。善知威儀。行止之處。來去坐臥。盡依法律。
於如來法中。上中下坐。教戒威儀。能教禪法。
如此之法。已自體解。不從他受。知義。知出要。知坐。知出罪。避諸毀犯。精勤修戒。少有所犯。譏呵懺悔。
隨所犯處。及以不犯。悉能了知。若犯重事。乃至中下。悉能分別。受報輕重近遠。
諸根具足。依阿練若處。所依之處。不為他惱。常樂乞食。往返不近不遠。近清淨水。不污不濁。多諸林樹。無恐怖處。花果具足。遠離惡獸。多諸龕窟。往返不難。寂靜第一。
菩薩如此處。晝誦三遍。夜亦三遍。聲不高下。善守諸根。心不散亂。深信歡喜。能憶偈句。善取因相。除去睡眠。
王若王等。若諸王子。婆羅門。剎利及餘人民。往至菩薩。阿練若處。比丘唱言。
善來。大王。可坐此處。
彼若坐時。菩薩共坐。彼若不坐。菩薩不坐。
彼王根若不定。應當讚歎。
大王。善得大利。王之國界。多諸持戒。沙門。婆羅門。住王界中。不為惡臣盜賊。之所惱害。
王若利根。柔和善順。堪為法器。當為種種說法。若不樂種種說法。當為說五欲無常。令知厭惡。若不樂厭惡。當復為說諸佛。有大慈悲。威德自在。之所行處。
剎利。婆羅門。邑主。長者及以國人。隨宜為說。如是多聞。堪法器者。即便為說。種種之法。聞已信受。心生悅樂。皆令歡喜。
多聞廣博故。無煩惱起。善修對治。能除我見故。不生怖畏。智辯具足故。無大眾畏。勇猛無難。具如是事。能得阿練若處。安止而住。繼心厭惡。樂獨靜處。
猶如野鹿。常在山林。阿練若比丘。不如野鹿。恒懷驚怖。
譬如野鹿。見人避走。以畏死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憒閙處。一切男女。悉皆遠離。
何以故。令我心亂。遠離定故。
不得厭惡。修於功德。復樂寂靜。我今不應。染近憒亂。令失定心。住阿練若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阿練若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樹下止處。何等為十。
不近聚落。依止樹木而住。不近於饒棘刺處。依止而住。不近摩樓陀。蘭草之處。依止而住。不依枯葉處住。不依猨猴處住。不依鳥樔窟處住。不依惡獸處住。不依盜賊。危難處住。菩薩所依止處。無諸恐怖。令心悅樂。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樹下止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露地坐。何等為十。
春秋冬夏。不依牆壁住。亦不依樹下住。不依蘘草𧂐住。不依山掩處住。不依河岸住。不作障寒具。不作障風具。不作障遮雨具。不作遮熱具。不作障露具。
菩薩在於露地。而身有病。形體羸弱。應至僧坊。便作是念。
如來為遮。諸結使故。說於頭陀。我今雖在僧坊。當斷除結使。我今雖在僧坊中。不生貪著心。我不為己身。但為僧坊檀越。成諸功德故。常作露地想。
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露地而坐。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塚間坐。何等為十。
隨所住處。多厭惡心。常修死想。噉殘想。血塗想。青淤想。膖脹想。燒然想。解散想。骨想。塚間坐者。常修慈心。生利益想。憐愍眾生。淨持禁戒。威儀不闕。終不食肉。
何以故。不遠塚間。有諸非人。及惡鬼神。以食肉故。心皆厭賤。無喜見者。常作惱害。塚間比丘。往至僧坊。先禮佛塔。卻禮上坐。與諸下坐。談論語說。立住而去。不坐僧祇旃蓐。
何以故。為護惜僧物故。如凡夫愚人。鄙賤塚間。設若有人。施於床敷。請命使坐。
問言。
為是汝己有。為是僧有。
觀前人意。不生悔心。然後始坐。心生下劣。如旃陀羅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塚間坐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常坐不臥。何等為十。
不為苦身故常坐。不為苦心故常坐。不為止睡故常坐。不為疲極故常坐。為滿足菩提故常坐。欲使心專一故常坐。欲使向正道故常坐。欲坐道場。為得菩提故常坐。欲利益眾生故常坐。為斷一切結使故常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坐不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隨敷坐。何等為十。
不貪著敷故。隨敷而坐。不自安敷。亦不使他敷。不作形相使他敷。敷若草。若枯樹枝葉。隨在上坐。若有蟻子。蚊蚋蠅𧎇。毒蝎之處。即時捨去。不住於中。若欲臥時。右脇而臥。足足相疊。善斂衣服。不令解散。若睡眠時。當繫心明相。作必起意。不著睡眠。以為喜樂。右脇臥時。若有疲極。終不更轉。左脇而臥。為調和四大。常不離善。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隨敷而坐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成就禪。何等為十。
多修不淨觀。多修慈心。多修十二因緣。多修離過患法。多修於空。多修無相。多修習禪。多修不悔恨。持戒完具。
善男子。云何多修不淨觀。菩薩獨處閑靜。默然攝意。厭惡現前。正身端坐。支節完具。深心喜悅。結跏趺坐。作是思惟。
如人飲食。美味好漿。及餘麁澁。是諸美味。及不美味。皆依此身。變成不淨。膿血臭穢。悉皆可惡。一切眾生。貪嗜美味。心恒樂著。我今當願。依佛正法。如實之相。觀察此身。不可染著。亦不厭離。速求涅槃。
是名菩薩。多觀不淨。
云何菩薩。多修慈心。如上染處。端身獨坐。寂靜思惟。
眾生多有瞋恚。便生惱害。作諸不善。若有眾生。與我等者。云何來世。自生怨恨。如是眾生。我當方便。斷其瞋恚。
作如是念。深心思惟。不但口說。
云何菩薩。多修十二因緣。眾生多起。貪欲瞋恚。有如是等。皆因緣生。假使餘法。一切皆從。因緣而起。云何智者。見如是相。一剎那頃。從因緣法。皆悉是空。不應為此。而自毀害。
云何菩薩。多修離過患法。若自生過。尋能除斷。見他過患。深入捨心。云何尋自除患。患者於諸佛。不生信敬心。於法僧所。亦不生信敬心。於戒不生信敬心。於和上阿闍梨。時類宿舊。有智者邊。上中下坐。亦不生信敬心。自高己身。卑下他人。於五欲所。心樂趣向。背捨涅槃。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者見。計有虛空。起於斷見。深著有想。起於常見。於賢聖所。背捨遠離。親近凡愚。遠離持戒者。親近破戒者。近惡知識。遠離善知識。誹謗經法。常生不信。聞諸深義。心生驚畏。懈怠懶墮。於修法所。輕而不為。意志下劣。無有言辯。應不疑處。返生疑惑。於可疑處。而不生疑。為五蓋所覆。幻惑諂詭。睡眠所覆。貪著利養。世間名稱。愛樂種姓。恃於居業。愛著徒眾。遠離正法。樂俗談話。捨離禪思。見善不欣。聞惡貪樂。而心不肯。親近出家。但念親近。年少婦女。童男童女。不悕阿練若處。食不知量。不親近有智。師友善人。不知誦習。經行時節。亦不知所應行。來往返之處。
於微細戒。而作輕心。輕於小惡。視瞻不端。舉動輕躁。恒作左法。言語麁獷。於好惡色。心皆貪著。好憙瞋恚。不修慈心。於苦眾生。不生憐愍。見病苦者。亦不厭惡。聞死不驚。常處熾然。不求出要。不觀察身。不守禁戒。不觀己身。可作。不可作。可覺。不覺。可思。不思。非道為道。道為非道。未得謂得。若少營福。便多封著。而心錯亂。於大功德。終不修行。謗毀摩訶衍。誹謗聲聞。誹謗樂大乘者。誹謗樂小乘者。亦生誹謗。譏呵於戒。為戒鬪諍。為人剛強。言常麁惡。而自貢高。無懷慚色。不知羞厭。躁惡麁弊。言辭不遜。好喜綺語。常行惡口。多諸妄語。調戲無度。有如是等過。為離此過患法。離一切調戲。修習空定。多修空故。處處觀察。體性悉空。能觀空智。此亦是空。作是觀已。繫心無相。觀內外法。不得身相。亦不得繫念相。
爾時不見。繫心於身。亦不得身相。亦不得外相。亦不得念外相。去除外相。身相亦除。除斷內相。心樂善法。修道增廣。次第不斷。常念定慧。修功德本。正觀諸法。如實深義。是名為慧。
善攝亂意。歡喜無悔。是名為定。
何以故。淨持戒故。菩薩能淨持戒。必成就禪。戒具足禪道。是故持戒具足。名為修禪。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修禪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持修多羅。何等為十。
為守護法。聞則能持。不為財物。飲食故持。為紹三寶種。佛法不斷。不為利養故持。為使摩訶衍。廣流布故持。不為恭敬。利養故持。無救眾生。為作救護故持。不為名稱。讚歎故持。為苦惱眾生。使得樂故持。為令眾生。得慧眼故持。為求聲聞者。令得聲聞道故持。為修摩訶衍。成就摩訶衍故持。為成一切種智故持。不為求下乘故持。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持修多羅。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律師。何等為十。
善解毘尼。所起因緣。善解毘尼。甚深之處。善解毘尼。微細之事。善解毘尼。此事得。彼事不得。善解毘尼性重戒。善解毘尼制重戒。善解毘尼。制起因緣。善解聲聞毘尼。善解辟支佛毘尼。善解菩薩毘尼。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善持律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威儀。善知可行。不可行處。善知行法。善知威儀舉止。何等為十。
善學聲聞戒。善學辟支佛戒。以善學故。威儀具足。威儀具足故。不可行處。終不往彼。不應往方。亦不往彼。非時不行。沙門所行處行。不可行處不行。是故威儀具足。沙門。婆羅門。所譏呵處。亦終不住。以是故沙門。婆羅門。無譏呵者。亦能教他修行。如是威儀禁戒。以是義故。威儀具足。寂滅威儀。無諂誑威儀。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威儀進止。所行具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除嫉妬。何等為十。
自行布施。亦教他人行布施。讚歎布施法。見他布施。心生隨喜。為說法要。讚歎彼人。令使歡喜。終不生念。但施於我。莫施於彼。願一切眾生。皆得施利。所須具足。皆得快樂。得世間利樂。得出世利樂。我今勤為眾生。修無上道。為欲利益故。云何當起。嫉妬之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除嫉妬。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為眾生。起平等心。何等為十。
為一切眾生。作修福因緣。令一切眾生。心無嫌恨。不使一切眾生。起於瞋忿。為一切眾生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一切眾生故。發一切種智心。為一切眾生故。自滿一切種智心。皆不生二想。所作功德。與一切眾生。悉皆共之。緣一切眾生。以為境界。
如是思惟時。能速成就。菩薩之法。速成就菩薩法故。能觀生死。如火熾然。自乘此法。能出生死。亦使眾生。得濟苦海。皆起等心。不生增減。
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六子。其心愛著。於諸子中。悉皆平等。為設方便。然諸子等。幼小無智。不能行來。不識善惡。其家火起。是諸小兒。各在異處。
善男子。而此長者。寧可作心。
此子應出。彼不應出。此子先出。彼應後出。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長者等心於子。無差別故。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心皆如子。愚小無智。於生死摩竭。熾然世界。是諸子等。各處六道。菩薩隨應成就。皆悉拔濟。咸令得出。置寂滅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供養佛。何等為十。
以法供養於佛。以救拔濟眾生。供養於佛。以教化眾生。令立諸善。供養於佛。常與一切眾生利。供養於佛。不捨願行。供養於佛。不捨菩薩所行。供養於佛。言行相應。供養於佛。心無疲厭。供養於佛。不捨菩提。供養於佛。不以財施。供養於佛。
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法身。不待財施供養。惟以法施。供養為上。以具足供養。利益眾生。令得安樂。常獲善利。
善男子。若不能利益眾生。放捨善法。所作疲厭。好憙妄語。志意下劣。心生疲惓。離菩提心。有如是等。不能為諸眾生。而作利益。
何以故。菩薩要依眾生。修諸功德。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終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不以財施。為真供養。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善供養。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摧伏憍慢。何等為十。
菩薩或時出家。作是思惟。
父母眷屬。已捨出家。猶如被棄。壞爛死尸。云何於中。當起憍慢。我今剃除鬚髮。毀形向道。節身知足。著壞色衣。改先所好。修出家法。捨俗威儀。云何當起。憍慢之心。剃頭持鉢。而行乞食。作乞匃想。不應憍慢。當自卑下。如旃陀羅子。我今乞匃。由他濟命。云何憍慢。而自毀傷。
是故思惟。摧伏憍慢。
我今受乞食法。為他所賤。人與食時。如似捨棄。
如是思惟。云何憍慢。
我今於一切眾生。恒如和上。阿闍梨想。應加謙敬。
摧伏憍慢。
我與諸同學。同梵行者。善護威儀。常念順行。不應到於。非律儀處。當使諸同梵行者。見我歡喜。
如此思惟時。摧伏憍慢。
我未曾得行佛法。今得修行。於瞋恚惱害眾生中。當念忍辱。
如是思惟時。摧伏憍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摧伏憍慢。
寶雲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