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梵天所問普首所暢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難問品第五
於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
持心梵天。而從如來。聞說大哀。所分別法。不喜不慼。
持心答曰。
設。族姓子。修知二行。彼人則有。歡喜愁慼。真際所處。永無二事。由是之故。不喜不慼。猶如幻師所幻。奇異之術。又彼化人所行。而至無喜無慼。是族姓子。已得遊入諸法。自然之相。自然覩於如來。所現變化。不喜不慼。如來所化。聞於如來。所說辯才。不喜不慼。假使如是。分別諸法。一切如幻。等無差特。不於如來。殷勤喜悅。不於眾生。有下劣意。
明網又曰。
仁者已解。諸法幻相乎。
答曰。
族姓子。假使有行。諸法有處。乃能問斯。
又問梵天。
仁何所行。
答曰。
一切愚夫。所遵行者。吾之所設。行在于彼。
又問。
愚夫行婬。怒癡狐疑。計身是吾軀體。是我所有。行在邪見。云何仁者。行在于彼。
答曰。
卿為欲令。凡夫之士。至無凡夫。成就法乎。
報曰。
吾不欲樂。凡夫之事。安當志于。諸法成就乎。喻族姓子。一切諸法。無所成就。法無所住。無積聚處。無有結恨。無所忘失。亦無懷來。報應不也。
答曰。
族姓子。離婬怒癡。不行諸法。是謂為相。有行凡夫。斯賢聖行。其有行者。則興二事。
又。族姓子。一切所行。為無所行。一切所教。為無有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又問梵天。
何謂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答曰。
假使遵行。億百千姟。諸劫之教。不知法性。之所增減。以是之故。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又問梵天。
何謂為一切所教。為無所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答曰。
一切諸法。如來所教。如來所處。以是之故。一切所教。為無所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又問。
何謂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答曰。
計無有人。有所趣生。以是之故。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爾時世尊。讚持心曰。
善哉善哉。若欲說者。當造斯講。
於是明網菩薩。問持心曰。
如向仁者所說。一切愚夫所行。吾之所修。行在于彼。設如是者。則為致行。有所獲矣。
答曰。
豈可遊在所生。致所行也。
又問梵天。
設不遊生。焉能教化。於眾生乎。
答曰。
猶若如來。之所化生。吾如彼生。
又問。
如來所化。豈有生乎。
答曰。
寧有變現。所當現乎。佛之境界。誰所興乎。
報曰。
有現所現。及與境界。雖有所現。為無所現。
答曰。
吾之所生。當造斯觀。其所生者。因緣立界。
又問。
仁者豈為因緣。生死行乎。
答。
吾無因緣。生死之行。
又問。
以是之故。何所因緣。而緣境界。有所恐懼。
答曰。
猶如因緣。因緣界懼。亦復如是。計無本者。無所退轉。
於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
唯。天中天。假使有人。而與斯等。諸天龍俱。入於言辭。獲福無量。
所以者何。如今。世尊。能得逮聞。斯諸正士。之所名號。為甚快矣。何況乃值。講說法乎。譬如有樹。生立於地。而於虛空。現于莖節。枝葉華實。
如是大聖。斯諸正士。之所行相。當作斯觀。住於諸法。而現所生。終始存沒。周旋往來。現諸佛土。而以上妙。如是比慧。無礙辯才。自在遊已。已見如是。智慧變化。何族姓子。及族姓女。不發無上。正真道乎。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華。謂舍利弗。
今者耆年。豈不得入。此法性乎。佛說耆年。智慧最尊。何故不堪。如是感動。所變化乎。
答曰。
世尊說余。於聲聞上。知其境界。
又問。
眾可解說。法境界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云何耆年。有所講說。如其境界。
答曰。
如其所入。所說亦然。
又問。
耆年能令法性。無邊際乎。而造證耶。
答曰。
如是。
又問。
何謂隨其所入。所說亦然。
唯。舍利弗。隨其所入。之所節限。有所講說。節限亦然。則為限節。自縛法性也。其法性者。無有邊際。
又問普華。
其法性者。無入相乎。
答曰。
唯。舍利弗。假使法性。無有入相。然於法性。無所入相。仁何因設。殷勤法性。志解脫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若於平等。順如所入。法性亦然。
答曰。
普華。吾身欲見。亦欲聞之。
答曰。
唯。舍利弗。云何法性。為有所念。一切諸法。為有所說。有所聞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仁者何故說言。欲有所見。有所聞乎。
答曰。
普華。世尊說曰。
則有二人。得福無量。
專精說法。一心聽者。
以是之故。仁者講法。吾當聽之。
梵天又問。
耆年豈能。滅於思想。而思惟定。聽於法乎。
答曰。
族姓子。其滅定者。無有二事。聽法之理。
報曰。
耆年舍利弗身。寧樂志乎。寂於本淨。及諸法乎。
答曰。
如是。族姓子。一切諸法。本淨寂滅。
報曰。
是故。耆年舍利弗。不能堪任。常定聽法。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悉寂靜。
舍利弗問。
卿族姓子。寧能堪任。不從定起。而講法乎。
答曰。
唯然。舍利弗。省察諸法。豈可獲乎。而仁說言。不從定起。能說法耶。
答曰。
不然。
梵天又曰。
是故。仁者。一切凡夫。愚戇之黨。常得定意。
耆年又曰。
凡夫愚戇。以何定意。而三昧乎。
答曰。
一切諸法。而無所趣。斯曰常定。
又問。
如是等習。凡夫愚戇。及與賢聖。無差別乎。
答曰。
唯。舍利弗。誠如所云。吾之所察。又不欲令。凡夫愚戇。及與賢聖。造若干也。
所以者何。諸賢聖法。無所滅除。愚戇之法。亦無所興。猶法界等。以斯之故。無有度者。
則復而問。
族姓子。諸法無本。為何謂耶。
答曰。
如耆年身。所分別知。豈復興發。賢聖法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仁為滅除。凡夫法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豈復逮得。賢聖法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寧復分別。凡夫法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云何耆年。分別知時。
答曰。
如所聞法。離於凡夫。則為無本。平等亦如。無有解脫。滅度亦如。無本亦如。
答曰。
唯。舍利弗。其無本者。無有差別。不若干也。其無本者。無所歸趣。所謂無本。如無本者。一切諸法。悉入無本。
於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
唯。天中天。猶如大火。熾盛赫奕。無所不燒。諸族姓子。亦復如是。諸所說法。皆分別了。一切法性。處靡不盡。
世尊告曰。
然。舍利弗。諸族姓子。講說法性。如汝所云。
爾時明網菩薩。謂舍利弗。
佛歎仁者。智慧為尊。歎於耆年。以何智慧。
答曰。
明網當知。諸聲聞中。倚于音聲。但自照身。而得解脫。歎我於中。而為尊耳。不在菩薩。而有智慧也。
又問。
唯。舍利弗。察於智慧。有言相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其智慧者。行不普乎。不平等耶。
答曰。
如是。誠如所云。智慧平等。
又問。
何故諸法普等。乃為智慧。而反講說。智慧之限。
答曰。
然。族姓子。智慧法性。無有邊限。繫在限者。從其境界。因本慧行。而有所入。
又問。
仁之所知。其無限者。而可限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以何齊限。而自繫閡。有所說乎。
時舍利弗。默然無言。
於是賢者大迦葉。承佛聖旨。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明網菩薩。何故號曰。為明網也。
於是世尊。見於耆年。大迦葉請。欲令眾會。德本具足。告於明網。
汝族姓子。自現本德。所造之業。而致淨光。當為天上。及世間人。顯示暉曜。令菩薩眾。所為善本。志純熟者。或發道心。使得精進。
明網菩薩。聞佛音詔。更整衣服。便從右掌。縵網指爪。尋放光明。通徹無量。不可稱限。照於十方。諸佛國土。無有邊際。而悉普周。一切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地獄餓鬼。畜生群萌。盲聾瘖瘂。跛蹇疾病。尫羸狂騃愚冥。懷婬怒癡。裸形不蔽。若飢若渴。若繫若縛。貧匱醜陋。老耄年邁。法應當死。慳貪嫉妬。犯戒瞋恚。懈怠放意。惡智無信。而無博聞。不知慚愧。墮於邪見。六十二疑。生於八難。不閑之處。悉蒙斯光。尋時皆安。
時彼眾生。則無貪婬。不患瞋怒。不迷愚癡。無有結恨。亦無熱惱。
當爾之時。世尊之前。諸來眾會。菩薩。聲聞。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普現一像。悉為金色。一切等現。相好形容。皆如如來。普現一等。無見頂相。身如金剛。一切盡坐。自然蓮華。珠交露帳。眾寶之蓋。一切悉等。而無差別。現自然身。如佛無異。一切色身。悉獲安隱。猶如菩薩。逮得三昧。各興歡豫。彼時眾會。怪未曾有。各各相見。悉如世尊。而無差別。不復自覩。疵瑕之體。
適放是光。尋時下方。有四菩薩。自然踊出。叉手而住。
各自念曰。
今者當禮。何所如來。
空中有聲。則語之曰。
明網菩薩。殊特光明。普令眾會。悉現一色。為如來像。
時四菩薩。得未曾有。則舉聲曰。
假令至誠。吾等所建。如今所覩像色。一類無異。諸法平等。而無差別。以斯真諦。而無虛者。吾等特當。覩能仁佛。瑞應之體。設見如來。當奉事之。
於時世尊。蓮華交露。師子之座。去地七尺。
時四菩薩。稽首佛足。俱發聲言。
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智慧。不可窮極。明網菩薩。本性清淨。德願乃爾。演其光明。令諸眾生。威容顏貌。所現若茲。
於時世尊。告明網菩薩。
汝族姓子。還攝光明。所顯弘曜。以作佛事。多所建立。令無量人。志于道心。
明網菩薩。聞佛教命。則還攝光。應時眾會。一切如故。威儀禮節。復現如前。如來獨處。於師子床。
耆年大迦葉。前白佛言。
斯四菩薩。從何所來。
四菩薩曰。
吾從下方。異佛界來。
又問。
世界所名。
答曰。
眾寶普現。
又問。
如來至真。其號云何。現說法乎。
答曰。
號一寶蓋如來。于彼講法。
又問。
彼之世界。去是遠近。
答曰。
世尊知之。
又問。
仁等何因至此。
答曰。
明網菩薩。演放光明。吾於本土。見其光明。下方佛國。聞于能仁世尊。明網之名。故詣此土。欲覲世尊。稽首奉事。欲覩正士。明網菩薩。
時大迦葉。前白佛言。
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佛土。去是幾所。
佛告迦葉。
下方去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諸佛國土。乃得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佛所處。此四菩薩。從彼間來。
又問世尊。
幾如之頃。乃達到此。
告曰。
一發意頃。便來至斯。
迦葉白佛。
難及大聖。菩薩大士。所放光明。神足聖達。巍巍如是。明網菩薩。演其光明。照遠無際。斯四菩薩。尋即至此。其誰見是。神足威變。智慧所為。而不願樂。建立大乘。
世尊告曰。
如汝所云。諸菩薩行。不可思議。聲聞緣覺。所不能及也。
問談品第六
於是大迦葉。謂明網菩薩。
族姓子光。猶若如來。威容姿顏。紫磨金形。眾會蒙曜。色像普齊。
答曰。
唯。大迦葉。當問世尊。而發遣之。耆年尋時。前問大聖。
佛告迦葉。
明網菩薩。得為佛時。當爾眾會。悉紫金容。咸樂一義。同心篤信。達諸通慧。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大士之眾。
迦葉白佛。
其有菩薩。生彼佛土。便當謂之。為如來耶。
世尊告曰。
如是。迦葉。如爾所言。便當謂之。為如來也。
爾時四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願生彼土。異口同音。僉共歎曰。
明網菩薩。得佛道時。吾等悉當。生彼佛土。
於是迦葉。復白佛言。
明網卻後幾如。當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乎。
佛告迦葉。
自問明網。久如成佛。當為汝發遣之。
耆年迦葉。問明網曰。
仁族姓子。久如當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
答曰。
唯。迦葉。若有人問言。幻師化人。久如當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以何答彼。
報曰。
族姓子。幻師所化。虛而無實。何所答乎。
答曰。
如是。一切諸法。猶如幻化。自然而成。何問如斯。
仁當久如。成最正覺。
又問。
云何族姓子。猶如幻師所化。幻者寂漠。不可分別。無有想念。亦無言辭。仁謂諸法。亦如是乎。以何限節。利益眾生。開導之乎。
答曰。
如道自然。人亦自然。如人自然。幻亦自然。如幻自然。眾生自然。如眾生自然。諸法自然。亦復如此。
唯。大迦葉。以計於斯。不當觀採。有益無益。亦不有利。亦不無利。無度不度。
又問。
不立眾生。於佛道乎。
答曰。
如來之道。有立想乎。
報曰。
不也。以是之故。吾不建立。眾生之類。於佛道也。亦不令志。聲聞緣覺。
又問。
族姓子。如今仁者。於何所立。
答曰。
如無本立。吾之所立。亦復如是。
又問。
如無本者。則無所立。亦無退還。
答曰。
如是。猶如無本。而無所立。亦無退還。其無本者。亦復如茲。立無所立。以是之故。吾謂諸法。無立無退。
又問明網。
仁者。何以開化眾生。而言無立。無退還乎。
答曰。
其有解達。志有所願。微妙之事。不化眾生。其於諸法。有退還者。亦不開化。
又問。
卿族姓子。不還眾生。出生死乎。
答曰。
吾亦不得生死事。亦無所見。況還眾生。
又問。
仁者豈不化於。終始展轉。眾生之倫。至泥洹乎。
答曰。
吾亦不得泥洹。亦無所見。何因勸化。眾生類乎。
譬如。族姓子。設無始終。不得滅度。今何以故。勸化開導。無央數人。行佛道乎。斯等眾生。不求滅度耶。
答曰。
假使菩薩。若得生死者。有泥洹也。為眾生想。而言有人。以行佛道。不可為菩薩。不當謂之。求於佛道也。
又問。
卿族姓子。於何所行。
答曰。
吾身所行。不行生死。不行滅度。無眾生想。
唯。大迦葉。向者問言。於何所行。如化如來。之所行者。吾之所行。亦從于彼。
報曰。
族姓子。如化如來。不有所行。
答曰。
一切眾生。相亦如是。不當觀之。而有所行也。
又問。
族姓子。觀眾生行。相如是乎。何故眾生。行婬怒癡。
其化如來。無所染污。亦無結恨。無所忘失。是故耆年。今欲相問。如其所知。以報答之。又如耆年。豈為有此。婬怒癡乎。
報曰。
不然。
又問。
其婬怒癡。寧為盡乎。
報曰。
不然。
假使耆年。無婬怒癡。亦不滅除。其婬怒癡。徙著何所。
報曰。
唯。族姓子。愚癡凡夫。處於顛倒。思想眾念。有所慕求。應與不應。則便習行。於婬怒癡。又諸聖賢。則以法律。覺了顛倒。便不習行。思想眾念。無應不應。則便無復。婬怒癡也。
於迦葉意。所憶云何。其處顛倒。而生諸法。從致法耶。因有所生。為無所生。
報曰。
族姓子。其不有生。則無所生。
答曰。
唯然。大迦葉。意趣云何。其不有生。無所有者。寧有所生乎。
報曰。
不然。
答曰。
如是。唯大迦葉。其不有生。欲令生者。於何所生乎。
報曰。
不然。
又問。
耆年為求所生。緣是致生。婬怒癡乎。
報曰。
不然。
答曰。
以是之故。唯大迦葉。何從得致。婬怒癡乎。眾生猗著。致塵勞耶。
報曰。
如是如是。族姓子。一切諸法本為悉淨。無婬怒癡。
答曰。
吾以是故。而說此言。一切諸法。悉如幻化。如來自然之相。
說是語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於是大迦葉。白佛言。
其有目見。明網菩薩。不歸惡趣。諸魔官屬。不能得便。假使有人。聞說法者。斯菩薩等。終不墮落。聲聞緣覺。所處之地。其見教授。有所講者。佛已歎於。明網菩薩。國土之德。
佛告迦葉。
明網菩薩。所遊佛土。則所遊處。開化度脫。無數眾生。
迦葉。為見諸族姓子。蒙光者乎。
答曰。
已見。
世尊告曰。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斯數可知。別其多少。明網菩薩。所開化人。立于佛道。不可計量。
迦葉。欲知明網菩薩。假使眾生。見其光明。以權方便。而說經法。
又復。迦葉。聽我所說。此族姓子。國土差特。名德嚴淨。明網處所。明網菩薩。六百七十。萬阿僧祇劫。過是數已。當得作佛。號普明變動光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名等集殊勝。
適詣佛樹。則得為佛。其佛國土。無有諸魔。及諸魔天。一切皆志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國土。以妙栴檀。而為土地。世界平正。猶如手掌。若網縵也。其界眾生。身體柔軟。土地和良。安隱豐熟。一切眾寶。合成佛國。無沙礫石。荊棘之穢。無有惡趣。勤苦之患。亦無八難。不閑之劇。
其佛境域。悉生蓮華。斯諸蓮華。悉以寶成。其華甚香。若干種色。世界廣大。東西南北。不可稱限。
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有無央數。諸菩薩眾。隨其音聲。佛法聖眾。威神變化。已光莊嚴。逮總持藏。辯才無閡。智慧名德。獲大神通。降伏眾魔。志意所遊。常知羞恥。精修聖明。以慧教化。
佛言。
迦葉。又彼佛土。不生女人。一切菩薩。生寶蓮華。自然長大。斯諸菩薩。以禪為食。屋宅經行。床榻臥具。宮殿浴池。園觀產業。譬若天上。其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所講經法。無文字說。唯諸菩薩。蒙佛光明。適照其身。即便逮得。不起法忍。光明消竭。婬怒癡垢。又其餘明。至他佛界。消滅眾生。色欲之塵。令無瑕疵。斯等順律。
佛告迦葉。
其光明中。自然演出。法門之音。出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
諸法空哉。淨一切見故。諸法無想哉。離想念故。諸法無願哉。度三界故。諸法無欲哉。本淨寂然。諸法無怒哉。蠲除眾想。諸法無癡哉。離諸幽冥。諸法無來哉。都無所起。諸法當來哉。順於遊觀。諸法無住哉。為自然立。諸法永度哉。無去來今。諸法無異哉。則為自然。諸法無生哉。為無報應。諸法無造報哉。無所興故。諸法無作哉。因行而起。諸法無形哉。緣念而有。諸法無貌哉。離諸所生。諸法審諦哉。覺了真實。諸法至誠哉。為同一等。諸法無人哉。無獲人故。諸法無壽哉。為真究竟。諸法愚騃哉。不受教故。諸法護視哉。蠲除諸結。諸法無著哉。為無熱惱。諸法無近哉。本淨無塵。諸法一品哉。真際寂然。諸法澹泊哉。為一等定。諸法住本原哉。因對而發。諸法無本行哉。而緣破壞。諸法等御法哉。一切普入。諸法無緣哉。不相雜錯。諸法覺哉。順如所現。諸法無為哉。無眾事對。
佛言迦葉。
是為普明變動光王如來光明。出是輩聲。以斯光明。而照菩薩。因作佛事。其佛國土。無有魔事。無所妨廢。
佛言迦葉。
又彼如來。壽無有量。
於是賢者大迦葉。白世尊曰。
設使有人。欲取佛國。當受清淨。佛之境界。亦當如斯。今族姓子。即當具足。一切普備。
佛言。
如爾所云。從不可計。億百千姟。諸如來所。志願清淨。
爾時持心梵天。謂明網菩薩。
今者如來。受族姓子決乎。
答曰。
梵天。如來皆受一切人決。
又問。
云何授決。
答曰。
隨其所作。而受報應。斯為受決。
又問。
以何因故。授報應決。所以授於。仁者之決。
答曰。
梵天。所謂緣者。身無所作。口無言辭。意不可見。是為罪福。之所作乎。
報曰。
不然。
又問。
其佛道者。有行相乎。
報曰。
不然。道無有形。亦無所有。道即無名。而無行相。
又問。
設無有行。豈可令道。有行之貌。而有獲乎。
報曰。
不然。
是故梵天。當作斯說。設無所造。無有果報。無有行貌。無行貌性。乃名曰道。猶如道者。獲者亦如受決。亦如不以行貌。而受決也。
又問。
族姓子。不行六度無極。然後授決乎。
答曰。
如是。梵天。行六度無極。然後受決。
又復聖賢。捨一切塵。是則名曰。施度無極。設無所行。無所造者。是則名曰。戒度無極。靡所不堪。是則名曰。忍度無極。假使澹泊。是則名曰。進度無極。隨如應住。是則名曰。寂度無極。而悉曉了。是則名曰。智度無極。
設令。梵天。若有菩薩。而奉行斯。六度無極。寧有行乎。
答曰。
無有行也。
所以者何。如應行者。設有行者。有所行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斯乃為行。
答曰。
是故。梵天。當建斯說。無所行者。則為道行。
又而梵言。
爾已受決。至于道乎。設使法性。已無本者。斯無本者。所見受決。吾之受決。亦復如此。
答曰。
族姓子。其無本者。及與法性。悉無授決。
答曰。
授決之相。亦復如是。猶如無本。及與法性。等無差特。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
其菩薩者。為何所行。而得受決。至於無上。正真道乎。
佛告梵天。
假使菩薩所行。不起於行。亦無所滅。不行於善。亦無有惡。不隨世行。亦不度世。無有罪行。亦無有福。不犯於行。亦無不犯。無有漏行。亦無不漏。無有造行。亦無不造。不為有行。亦不離行。不專修行。不離專精。無斷除行。亦無不除。無生死行。亦無滅度。無有見行。亦無所聞。無意念行。亦無所知。而不行施。亦無慳貪。不奉梵行。亦無所犯。而無忍行。亦無不忍。無精進行。亦無懈怠。不行禪定。無所專一。不行智慧。亦無不智。亦無達行。亦無所入。
佛告梵天。
假使菩薩。所行若茲。如來則為。受斯決矣。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所以者何。設使。梵天。應如行者。有所行者。志有所造。若行於道。而起想行。若無想行。而行於道。有所造行。若無造行。行於道者。有所放逸。無所放逸。有所戲樂。無所戲樂。斯為道者。則非道行。以是之故。
梵天當知。莫作斯觀。皆度一切。諸所造行。則為菩薩。乃得受決。
又復問曰。
唯然。世尊。所謂授決。而得決者。為何謂耶。
世尊答曰。
一切諸法。除諸有二。則名受決。於一切法。而不造二。則名受決。於諸所起。而等眾色。則名受決。其身口意。所為澹泊。則名受決。
佛告梵天。
吾自憶念。往古世時。爾時有劫。劫名喜見。而於彼劫。供養七十二姟。諸如來等。斯諸如來。不見授決。
復次有劫。劫名善化。于彼劫中。加復供養。二十二億。諸如來等。不見授決。
復次有劫。劫名梵歎。吾於彼劫。而復供養。萬八千佛。不見受決。
復次有劫。劫名欣樂。吾於彼劫。加復供養。三百二十萬。諸如來眾。彼如來等。不見受決。
過是然後。復次有劫名大演。而於彼劫。亦復興出。八百四十萬。諸如來眾。吾悉供養。斯諸如來。以若干種。隨其所安。而奉進之。又彼諸佛。不見受決。
佛告梵天。
今吾一劫。若復過劫。說諸如來。所有名號。昔所供養。諸佛之數。又復在彼。淨修梵行。一切布施。所有供具。靡不獻進。遵一切戒。而悉具足。奉忍辱慈。離於結恨。慇懃精進。一切所聞。皆苞覽持。一心定意。所行寂漠。坐而專思。亦有講問。音聲智慧。斯諸如來。不見受決。
所以者何。用所造行。而有猗故。
梵天。欲知當造斯觀。皆當超度。一切諸行。斯乃名曰。菩薩受決。然後值見。定光如來。爾乃獲致。不起法忍。
定光正覺。見授決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
當彼世時。乃超眾行。具六度無極。
所以者何。皆悉棄捨。一切想故。是則名曰。施度無極。蠲除一切。所在緣使。名曰戒度無極。忍於諸性。名曰忍度無極。於一切行。皆悉寂然。名曰進度無極。於一切念。而無習行。名曰寂度無極。了本清淨。不起法忍。是則名曰。智度無極。見錠光如來。尋則具足。六度無極。
吾初發意來。一切放捨。所可施與。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喻五蓮華。供養之德。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從初發意。布施知足。奉禁順戒。忍辱仁和。究竟受恥。堪任於法。精進慇懃。遵修不倦。禪定寂漠。常無有著。從初發意。觀察智慧。常不放逸。計斯智慧。諸度無極。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是故。梵天。當造斯觀。在彼世時。尋即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世尊。
云何具足。六度無極。
大聖告曰。
不念於施。不著於戒。不想忍辱。不專精進。禪無所住。智慧無二。是為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
假使具足。六度無極。何所具足。
答曰。
設使具足。六度無極。便即具足。於諸通慧。
又問世尊。
設具六度。云何便具。諸通慧乎。
答曰。
梵天。若等布施。則等諸通慧。以等戒者。則等通慧。設等忍者。則等通慧。如等精進。則等通慧。若等禪者。則等通慧。等智慧者。則等通慧。以能等此。則等諸法。便能平等。於諸通慧。
復次。梵天。念具足施。則具通慧。念戒。念忍。念進。念寂。念慧。悉具足者。則具諸通慧矣。離諸通慧念。斯名具足。六度無極。備諸通慧也。
如是。梵天。已能具足。六度無極。則便具足。諸通之慧。
又問。
云何具諸通慧。
大聖告曰。
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口不受味。身不受細滑。意不受法。其無有內。亦無有外。而不所由。亦無所受。亦不自念。具足周辯。諸通之慧。已具足此。名曰諸通慧。
眼不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而無所著。以故如來。慧無罣閡。所見無限。達諸通慧。則復不受。諸通慧也。
所以者何。若欲成就。諸通慧器。則不成器。而無有器。已無有器。則曰暴露。已能平等。暴露行者。為諸通慧。斯無所受。
猶如。梵天。一切所為。悉依猗空。空無所倚。一切悉達。無所不知。而志求猗。諸通之慧。如諸通慧。無所猗求。
又問世尊。
諸通慧者。為何謂耶。何因名曰。諸通慧乎。
世尊答曰。
諸通慧者。假託名耳。悉無所著。普了眾行。無有聲聞。緣覺之事。名諸通慧。探一切念。而療治之。名諸通慧。而皆分別。諸所至趣。名諸通慧。智不可限。曉眾生行。名諸通慧分識。一切隨時。而順有所。學不復學。緣覺之慧。無所不達。應時現教。名諸通慧。等療隨行。順不失時。名諸通慧。曉知諸藥。所可療者。名諸通慧。滅除眾病。名諸通慧。拔諸罣閡。猗著根原。名諸通慧。常三昧定。名諸通慧。了一切法。無有疑網。名諸通慧。究竟普達。靡所不知。開暢世間。度世之慧。名諸通慧。綜練分別。所說周備。一切敏達。
梵天。是故名諸通慧。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
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佛世尊。而無有心。因慧名心。心本清淨。如來至真。究盡曉了。眾生心行。
唯然。大聖。若有族姓子。族姓女。聞諸通慧。其誰不發。無上正真道乎。乃致斯類。無量之德。興發殊特。
於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
假使菩薩。希望名德。而志道者。則為不慕佛道。不立大乘。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則無名德。無有伴黨。
天中天。斯非菩薩。之名德也。
天中天。無有緣應。爾乃名曰。建志佛道。因於大哀。欲滅眾生。苦患惱故。忍於己勞。不以厭惓。不畏終始。以無量故。不斷佛教故。護正法故。敬聖眾故。又以善法。除惡法故。諸見脫門。以解度故。療除諸病。令滅盡故。救濟一切。生善處故。將順拯拔。所愛憎故。於世間法。無所著故。嶮道逐生死。令得出故。使處無為。務安隱故。
唯。天中天。又諸菩薩。不當疑望。不為眾生。有所造作。而有悕望。亦無所疑。
天中天。菩薩大士。不以苦樂。而患厭也。
天中天。何謂菩薩。種姓清淨。
世尊答曰。
菩薩不以族姓。轉輪聖王。不以帝釋梵天。有所生處。種姓清淨。菩薩所立。能具德本。興發他人。眾善之原。是為菩薩。種姓清淨。又在畜生。所生之處。則離諸見。慈悲喜護。等與法藥。除意瑕穢。是則菩薩。種姓清淨。施為種姓。無所悋故。戒為種姓。無熱惱故。忍為種姓。離瞋恚故。進為種姓。無懈怠故。禪為種姓。一心定故。慧為種姓。無闇蔽故。斯為菩薩。棄諸瑕穢。不捨道心。則為菩薩。之種姓也。不樂聲聞。緣覺乘故。
談論品第七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
溥首童真。在斯眾會。默然而坐。無所言講。亦不談論。
佛告溥首。
豈能樂住。說斯法乎。有所及處。屈意分別。
溥首白佛。
世尊。所因法義。致正覺者。又計彼法。有言教乎。
告曰。
溥首。法無言教。
又問。
其法寧有言辭。有所思念。講論說乎。
告曰。
法無言辭。無所思念。亦無論說。
又問。
假使諸法。無言無念。亦無論說。則不可講。
持心梵天。謂溥首曰。
仁豈不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
答曰。
梵天。可講法性。分別二耶。
報曰。
不然。
又問。
其法性者。不可銜之。一切法乎。
答曰。
如是。
報曰。
若茲。梵天。法性無二。然而法性。銜一切法。何因當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
又問溥首。
其有說法。計吾我者。豈不謂為。二事者乎。
答曰。
假使。梵天。有所獲致。而有所說。有聽者乎。
又問。
如來豈不。講說法乎。
答曰。
梵天。如來所說。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如來無二。不造二事。
又問。
假使諸法。無有二者。誰造為二。
答曰。
眾生猗名。而受吾我。愚騃凡夫。便造二事。其二事者。終不為二。何況無數。以不造二。其真際者。則無有二。不造二事。
又問。
其無二者。寧可知乎。
答曰。
梵天。假使可知。則為二事。其可知者。識無二法。知教者也。如來雖說。有至誠法。如如者。則無所說。
所以者何。又其法者。無有文字。
又問。
如來說法。何所歸趣。
答曰。
梵天。趣無所趣。則為如來。之所說法。
又問。
如來說法。豈不歸趣。於泥洹乎。
答曰。
梵天。其泥洹者。寧有歸趣。而反還耶。
又問。
其泥洹者。無有歸趣。亦無還反。
答曰。
如是。如來說法。趣無所趣。
又問。
聽者云何。
答曰。
心等之故。
又問。
云何心等。
答曰。
如無言教。亦無所聞。
又問。
如來說法。聽者何謂。
答曰。
假於法性。無所聞者。
又問。
當何因由。曉了法乎。
答曰。
能分別者。則不諍訟。
又問。
云何比丘。憙諍訟乎。
答曰。
斯者如應。此不如應。是為諍訟。斯有因緣。此無因緣。是為諍訟。斯為欲塵。此為結恨。是為諍訟。斯為善事。此不善事。是為諍訟。斯為奉戒。此為犯禁。是為諍訟。斯當奉行。此宜捨離。是為諍訟。斯有所獲。此為時節。是為諍訟。
又謂梵天。
有名無名。興於有數。合會之事。是皆名曰。為諍訟事。如來說法。無有諍訟。無有漏失。無有異行。無眾訟理。則為沙門。沙門無欲。平等色像。
又問。
何謂比丘。奉如來教。如佛所言。
答曰。
假使。梵天。遭諸驅逐。而見教誡。不以為患。順如所教。而不放逸。不在二慧。則順言教。設貪眾求。入不以惑。則順言教。不諍所志。則順言教。若護法者。則順言教。不亂正辭。則順言教。
又問。
何謂比丘。護正法乎。
答曰。
假使普行。而不亂者。則護正法。不違法性。則護正法。
又問。
何謂比丘。親近如來。順教行諦。
答曰。
設使比丘。而於諸法。不遠不近。亦無所見。是比丘者。則親如來。奉順教也。為次第行。
又問。
云何比丘。奉事如來。而侍從乎。
答曰。
梵天。設使比丘。身無所造。亦無所行。無言無意。則奉如來。為侍從也。
又問。
何謂供養如來。
答曰。
其不衣食。恭敬承順者也。
又問。
誰為見如來耶。
答曰。
其無肉眼。亦無天眼。亦無慧眼。無所猗者也。
又問。
誰見法乎。
答曰。
其不滅盡。緣起者也。
又問。
誰為覩見。緣起者乎。
答曰。
其有平等。不見起者也。若使平等。不復起者。則無所生。
又問。
誰為逮神通者。
答曰。
其不起漏。亦無所滅者。
又問。
誰為學如來所學。
答曰。
其無所造。若無所起。無所捨者。
又問。
何謂獲致平等。
答曰。
於諸三界。皆無所逮也。
又問。
何謂善開化乎。
答曰。
於諸法所有。無所著也。
又問。
何謂為安乎。
答曰。
無吾我者也。
又問。
誰為脫乎。
答曰。
不為諸縛。之所繫綴者也。
又問。
誰為度耶。
答曰。
不處生死。不滅度者也。
又問。
漏盡比丘。為何所盡。
答曰。
梵天。於諸所盡。而無所盡。其諸漏者。則無有本。了知無本。此名漏盡。
又問。
何謂誠諦。蠲諸言辭。
答曰。
其能分別。解諸難者。
又問。
誰為成道。
答曰。
愚戇凡夫。乃成為道。亦不懷來。於賢聖事。無所歸趣。曉了一切。終始者也。
又問。
其誠諦者。當以何見。
答曰。
其誠諦者。則無有見。
所以者何。其習所見。則為虛妄。無所觀者。為誠諦見。
又問。
何所觀者。為誠諦見。
答曰。
於一切見。而無所覩。則為諦見。
又問。
其誠諦者。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四顛倒中求。
又問。
何故說斯。為何謂耶。
答曰。
四顛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亦無有安。亦無吾我。無有嚴淨。及與實事。其無常者。非常亦然。其無安者。非安亦然。其無身者。非身亦然。其無空者。非空亦然。
又若。梵天。於一切法。無所樂者。為求聖諦。其求真諦。則不知苦。便不斷習。不造盡證。不念由道。
又問。
當以何便。念由道乎。
答曰。
無念造行。無不造行。除於二事。於道無道。而求道者。於一切法。而不可得。斯乃名曰。為由道耳。若於由道。無所起者。無所不起。亦無所斷。無所不斷。無有生死。亦無滅度。
所以者何。亦無有起。無有不起。則為名曰。賢聖之道。
爾時梵志。大姓之子。名曰普行。問溥首曰。
何謂清信士。而歸命佛。歸命法。歸命眾。
答曰。
設族姓子。不興二見。斯清信士。則歸命佛。應歸命法。及與聖眾。不自見身。不覩他人。亦不見佛。不自覿己。亦不見法。則不覿己。不見聖眾。則不覿己。不興諸見。則清信士。為歸命佛。及法聖眾。
設清信士。不入志慕。如來之色。亦不志于。痛痒行識。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是則名曰。歸命於佛。而於諸法。無所想念。而於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是則名曰。為歸命法。於諸有形。而無所猗。亦不志樂。於有形者。亦不志樂。於無形者。是名曰歸命聖眾。若清信士。不得於佛。亦不得法。及與聖眾。則為歸命。佛法聖眾。
普行菩薩。又而問曰。
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
答曰。
則為所空。
所以者何。道等如空。
又問。
云何菩薩。謂求道者。
答曰。
設使菩薩。於一切求。而無所求。了知諸法。已知諸法。則了眾生。是為菩薩。志祈佛道。
於是普行菩薩。白世尊曰。
唯然。大聖。何故菩薩。名為菩薩。
佛告族姓子。
假使菩薩。覩邪見類。興發愍哀。而為分別。正見之事。誘進眾生。使入正道。是故菩薩。為菩薩也。
所以者何。其菩薩者。亦無有御。亦無不御。為眾生故。而心發願。為若干種。墮於邪見。眾生之故。而建志願。故族姓子。菩薩為墮。邪見眾生。而發愍哀。建立道志。故為菩薩也。
於是道意菩薩。白世尊曰。
我各志樂。所名菩薩。
佛告曰。
若欲樂者。可說之耳。
道意白佛。
譬如世間。男子女人。晝夜精進。奉八關齋。無所毀失。亦不缺戒。
如是。大聖。行菩薩者。從初發意。未成正覺。常八關齋。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堅意菩薩曰。
假使菩薩。堅固之性。行慈具足。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度人菩薩曰。
譬若如船。又如橋梁。若有人來。悉過度之。不以勤勞。亦無想念。其有喻心。如是行者。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棄惡菩薩曰。
假使菩薩。適能等立。於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眾惡。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光世音菩薩曰。
假使眾生。適見菩薩。則得歸趣。志于佛道。但察名號。則得解脫。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得大勢菩薩曰。
舉脚經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悉為之動。是則名曰。為菩薩也。
患厭菩薩曰。
假使江河沙劫。彼於晝夜。慇懃精進。若十五日。旦夕造行。若於一月。若十二月。若於一年。設若千年。億百千歲。乃有佛興。若復施與。江河沙等。諸如來。淨修梵行。然後授決。則為眾生。而發大哀。建立於道。亦不想念。無有放逸。亦無所疑。心不懈厭。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導師菩薩曰。
假使眾生。墮邪道者。為發大哀。立之正道。不以戲逸。有所悕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大山菩薩曰。
其於諸法。等如大山。而無想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鈎鎖菩薩曰。
其有所見。亦不覩除。一切塵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勇心菩薩曰。
假使以心。念一切法。而發忍辱。無所增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欲師子變菩薩曰。
其無恐懼。而無畏者。於深妙法。降化諸外異學。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無念菩薩曰。
假使以心。入於心者。而無有念。亦無不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善潤天子曰。
假使生於。諸天宮殿。而無染污。亦不歸於。離欲之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誠言菩薩曰。
假使轉行。於至誠者。其言所入。如審諦者。亦無不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愛敬菩薩曰。
一切見色。悉如佛像。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慘菩薩曰。
見于眾生。沒於終始。一切諸樂。而不興樂。我當度脫。於眾生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莫能當菩薩曰。
唯然。世尊。不為欲魔。之所危陷。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笑喜根菩薩曰。
踊躍無量。諸根欣悅。具足己願。所作已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壞諸疑網菩薩曰。
其不離意。亦無狐疑。於一切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師子童女曰。
其無女法。無男子法。而能示現。若干種形。開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女曰。
不以珍寶。而有所樂。唯樂三寶。佛法聖眾。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離憂施清信士曰。
設無顛倒。亦無迷惑。菩薩於道。於一切法。而無所得。亦無所起。亦無所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賢護長者曰。
設使菩薩。假以名號。導御眾生。至於佛道。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月童女曰。
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無所想念。而不習欲。何況志求。於財富乎。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香花菩薩曰。
如忉利天子。而以戒香。勳塗己形。為菩薩者。無異香流。唯以戒禁。之法香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造樂菩薩曰。
其不志樂。於異法者。唯志三法。奉侍於佛。講說經法。教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曰。
假使菩薩。不志於法。亦不慕於。諸佛訓典。欽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慈氏菩薩曰。
假使菩薩。覩見眾生。行慈三昧。得齊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溥首童真曰。
假使菩薩。說一切法。亦無所說。亦無法想。亦不興發。諸法之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明網菩薩曰。
假使菩薩。所有光明。滅諸欲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普花菩薩曰。
在於十方。諸佛國土。見諸如來。猶如眾華。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辯現。陳唱本志。
於是世尊。告普行菩薩。
假使菩薩。為諸眾生。忍眾惱患。則無忘失。一切德本。而不棄捨。眾生之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所問普首所暢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難問品第五
於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
持心梵天。而從如來。聞說大哀。所分別法。不喜不慼。
持心答曰。
設。族姓子。修知二行。彼人則有。歡喜愁慼。真際所處。永無二事。由是之故。不喜不慼。猶如幻師所幻。奇異之術。又彼化人所行。而至無喜無慼。是族姓子。已得遊入諸法。自然之相。自然覩於如來。所現變化。不喜不慼。如來所化。聞於如來。所說辯才。不喜不慼。假使如是。分別諸法。一切如幻。等無差特。不於如來。殷勤喜悅。不於眾生。有下劣意。
明網又曰。
仁者已解。諸法幻相乎。
答曰。
族姓子。假使有行。諸法有處。乃能問斯。
又問梵天。
仁何所行。
答曰。
一切愚夫。所遵行者。吾之所設。行在于彼。
又問。
愚夫行婬。怒癡狐疑。計身是吾軀體。是我所有。行在邪見。云何仁者。行在于彼。
答曰。
卿為欲令。凡夫之士。至無凡夫。成就法乎。
報曰。
吾不欲樂。凡夫之事。安當志于。諸法成就乎。喻族姓子。一切諸法。無所成就。法無所住。無積聚處。無有結恨。無所忘失。亦無懷來。報應不也。
答曰。
族姓子。離婬怒癡。不行諸法。是謂為相。有行凡夫。斯賢聖行。其有行者。則興二事。
又。族姓子。一切所行。為無所行。一切所教。為無有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又問梵天。
何謂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答曰。
假使遵行。億百千姟。諸劫之教。不知法性。之所增減。以是之故。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又問梵天。
何謂為一切所教。為無所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答曰。
一切諸法。如來所教。如來所處。以是之故。一切所教。為無所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又問。
何謂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答曰。
計無有人。有所趣生。以是之故。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爾時世尊。讚持心曰。
善哉善哉。若欲說者。當造斯講。
於是明網菩薩。問持心曰。
如向仁者所說。一切愚夫所行。吾之所修。行在于彼。設如是者。則為致行。有所獲矣。
答曰。
豈可遊在所生。致所行也。
又問梵天。
設不遊生。焉能教化。於眾生乎。
答曰。
猶若如來。之所化生。吾如彼生。
又問。
如來所化。豈有生乎。
答曰。
寧有變現。所當現乎。佛之境界。誰所興乎。
報曰。
有現所現。及與境界。雖有所現。為無所現。
答曰。
吾之所生。當造斯觀。其所生者。因緣立界。
又問。
仁者豈為因緣。生死行乎。
答。
吾無因緣。生死之行。
又問。
以是之故。何所因緣。而緣境界。有所恐懼。
答曰。
猶如因緣。因緣界懼。亦復如是。計無本者。無所退轉。
於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
唯。天中天。假使有人。而與斯等。諸天龍俱。入於言辭。獲福無量。
所以者何。如今。世尊。能得逮聞。斯諸正士。之所名號。為甚快矣。何況乃值。講說法乎。譬如有樹。生立於地。而於虛空。現于莖節。枝葉華實。
如是大聖。斯諸正士。之所行相。當作斯觀。住於諸法。而現所生。終始存沒。周旋往來。現諸佛土。而以上妙。如是比慧。無礙辯才。自在遊已。已見如是。智慧變化。何族姓子。及族姓女。不發無上。正真道乎。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華。謂舍利弗。
今者耆年。豈不得入。此法性乎。佛說耆年。智慧最尊。何故不堪。如是感動。所變化乎。
答曰。
世尊說余。於聲聞上。知其境界。
又問。
眾可解說。法境界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云何耆年。有所講說。如其境界。
答曰。
如其所入。所說亦然。
又問。
耆年能令法性。無邊際乎。而造證耶。
答曰。
如是。
又問。
何謂隨其所入。所說亦然。
唯。舍利弗。隨其所入。之所節限。有所講說。節限亦然。則為限節。自縛法性也。其法性者。無有邊際。
又問普華。
其法性者。無入相乎。
答曰。
唯。舍利弗。假使法性。無有入相。然於法性。無所入相。仁何因設。殷勤法性。志解脫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若於平等。順如所入。法性亦然。
答曰。
普華。吾身欲見。亦欲聞之。
答曰。
唯。舍利弗。云何法性。為有所念。一切諸法。為有所說。有所聞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仁者何故說言。欲有所見。有所聞乎。
答曰。
普華。世尊說曰。
則有二人。得福無量。
專精說法。一心聽者。
以是之故。仁者講法。吾當聽之。
梵天又問。
耆年豈能。滅於思想。而思惟定。聽於法乎。
答曰。
族姓子。其滅定者。無有二事。聽法之理。
報曰。
耆年舍利弗身。寧樂志乎。寂於本淨。及諸法乎。
答曰。
如是。族姓子。一切諸法。本淨寂滅。
報曰。
是故。耆年舍利弗。不能堪任。常定聽法。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悉寂靜。
舍利弗問。
卿族姓子。寧能堪任。不從定起。而講法乎。
答曰。
唯然。舍利弗。省察諸法。豈可獲乎。而仁說言。不從定起。能說法耶。
答曰。
不然。
梵天又曰。
是故。仁者。一切凡夫。愚戇之黨。常得定意。
耆年又曰。
凡夫愚戇。以何定意。而三昧乎。
答曰。
一切諸法。而無所趣。斯曰常定。
又問。
如是等習。凡夫愚戇。及與賢聖。無差別乎。
答曰。
唯。舍利弗。誠如所云。吾之所察。又不欲令。凡夫愚戇。及與賢聖。造若干也。
所以者何。諸賢聖法。無所滅除。愚戇之法。亦無所興。猶法界等。以斯之故。無有度者。
則復而問。
族姓子。諸法無本。為何謂耶。
答曰。
如耆年身。所分別知。豈復興發。賢聖法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仁為滅除。凡夫法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豈復逮得。賢聖法乎。
答曰。
不也。
又問。
寧復分別。凡夫法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云何耆年。分別知時。
答曰。
如所聞法。離於凡夫。則為無本。平等亦如。無有解脫。滅度亦如。無本亦如。
答曰。
唯。舍利弗。其無本者。無有差別。不若干也。其無本者。無所歸趣。所謂無本。如無本者。一切諸法。悉入無本。
於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
唯。天中天。猶如大火。熾盛赫奕。無所不燒。諸族姓子。亦復如是。諸所說法。皆分別了。一切法性。處靡不盡。
世尊告曰。
然。舍利弗。諸族姓子。講說法性。如汝所云。
爾時明網菩薩。謂舍利弗。
佛歎仁者。智慧為尊。歎於耆年。以何智慧。
答曰。
明網當知。諸聲聞中。倚于音聲。但自照身。而得解脫。歎我於中。而為尊耳。不在菩薩。而有智慧也。
又問。
唯。舍利弗。察於智慧。有言相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其智慧者。行不普乎。不平等耶。
答曰。
如是。誠如所云。智慧平等。
又問。
何故諸法普等。乃為智慧。而反講說。智慧之限。
答曰。
然。族姓子。智慧法性。無有邊限。繫在限者。從其境界。因本慧行。而有所入。
又問。
仁之所知。其無限者。而可限乎。
答曰。
不然。
又問。
以何齊限。而自繫閡。有所說乎。
時舍利弗。默然無言。
於是賢者大迦葉。承佛聖旨。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明網菩薩。何故號曰。為明網也。
於是世尊。見於耆年。大迦葉請。欲令眾會。德本具足。告於明網。
汝族姓子。自現本德。所造之業。而致淨光。當為天上。及世間人。顯示暉曜。令菩薩眾。所為善本。志純熟者。或發道心。使得精進。
明網菩薩。聞佛音詔。更整衣服。便從右掌。縵網指爪。尋放光明。通徹無量。不可稱限。照於十方。諸佛國土。無有邊際。而悉普周。一切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地獄餓鬼。畜生群萌。盲聾瘖瘂。跛蹇疾病。尫羸狂騃愚冥。懷婬怒癡。裸形不蔽。若飢若渴。若繫若縛。貧匱醜陋。老耄年邁。法應當死。慳貪嫉妬。犯戒瞋恚。懈怠放意。惡智無信。而無博聞。不知慚愧。墮於邪見。六十二疑。生於八難。不閑之處。悉蒙斯光。尋時皆安。
時彼眾生。則無貪婬。不患瞋怒。不迷愚癡。無有結恨。亦無熱惱。
當爾之時。世尊之前。諸來眾會。菩薩。聲聞。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普現一像。悉為金色。一切等現。相好形容。皆如如來。普現一等。無見頂相。身如金剛。一切盡坐。自然蓮華。珠交露帳。眾寶之蓋。一切悉等。而無差別。現自然身。如佛無異。一切色身。悉獲安隱。猶如菩薩。逮得三昧。各興歡豫。彼時眾會。怪未曾有。各各相見。悉如世尊。而無差別。不復自覩。疵瑕之體。
適放是光。尋時下方。有四菩薩。自然踊出。叉手而住。
各自念曰。
今者當禮。何所如來。
空中有聲。則語之曰。
明網菩薩。殊特光明。普令眾會。悉現一色。為如來像。
時四菩薩。得未曾有。則舉聲曰。
假令至誠。吾等所建。如今所覩像色。一類無異。諸法平等。而無差別。以斯真諦。而無虛者。吾等特當。覩能仁佛。瑞應之體。設見如來。當奉事之。
於時世尊。蓮華交露。師子之座。去地七尺。
時四菩薩。稽首佛足。俱發聲言。
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智慧。不可窮極。明網菩薩。本性清淨。德願乃爾。演其光明。令諸眾生。威容顏貌。所現若茲。
於時世尊。告明網菩薩。
汝族姓子。還攝光明。所顯弘曜。以作佛事。多所建立。令無量人。志于道心。
明網菩薩。聞佛教命。則還攝光。應時眾會。一切如故。威儀禮節。復現如前。如來獨處。於師子床。
耆年大迦葉。前白佛言。
斯四菩薩。從何所來。
四菩薩曰。
吾從下方。異佛界來。
又問。
世界所名。
答曰。
眾寶普現。
又問。
如來至真。其號云何。現說法乎。
答曰。
號一寶蓋如來。于彼講法。
又問。
彼之世界。去是遠近。
答曰。
世尊知之。
又問。
仁等何因至此。
答曰。
明網菩薩。演放光明。吾於本土。見其光明。下方佛國。聞于能仁世尊。明網之名。故詣此土。欲覲世尊。稽首奉事。欲覩正士。明網菩薩。
時大迦葉。前白佛言。
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佛土。去是幾所。
佛告迦葉。
下方去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諸佛國土。乃得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佛所處。此四菩薩。從彼間來。
又問世尊。
幾如之頃。乃達到此。
告曰。
一發意頃。便來至斯。
迦葉白佛。
難及大聖。菩薩大士。所放光明。神足聖達。巍巍如是。明網菩薩。演其光明。照遠無際。斯四菩薩。尋即至此。其誰見是。神足威變。智慧所為。而不願樂。建立大乘。
世尊告曰。
如汝所云。諸菩薩行。不可思議。聲聞緣覺。所不能及也。
問談品第六
於是大迦葉。謂明網菩薩。
族姓子光。猶若如來。威容姿顏。紫磨金形。眾會蒙曜。色像普齊。
答曰。
唯。大迦葉。當問世尊。而發遣之。耆年尋時。前問大聖。
佛告迦葉。
明網菩薩。得為佛時。當爾眾會。悉紫金容。咸樂一義。同心篤信。達諸通慧。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大士之眾。
迦葉白佛。
其有菩薩。生彼佛土。便當謂之。為如來耶。
世尊告曰。
如是。迦葉。如爾所言。便當謂之。為如來也。
爾時四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願生彼土。異口同音。僉共歎曰。
明網菩薩。得佛道時。吾等悉當。生彼佛土。
於是迦葉。復白佛言。
明網卻後幾如。當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乎。
佛告迦葉。
自問明網。久如成佛。當為汝發遣之。
耆年迦葉。問明網曰。
仁族姓子。久如當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
答曰。
唯。迦葉。若有人問言。幻師化人。久如當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以何答彼。
報曰。
族姓子。幻師所化。虛而無實。何所答乎。
答曰。
如是。一切諸法。猶如幻化。自然而成。何問如斯。
仁當久如。成最正覺。
又問。
云何族姓子。猶如幻師所化。幻者寂漠。不可分別。無有想念。亦無言辭。仁謂諸法。亦如是乎。以何限節。利益眾生。開導之乎。
答曰。
如道自然。人亦自然。如人自然。幻亦自然。如幻自然。眾生自然。如眾生自然。諸法自然。亦復如此。
唯。大迦葉。以計於斯。不當觀採。有益無益。亦不有利。亦不無利。無度不度。
又問。
不立眾生。於佛道乎。
答曰。
如來之道。有立想乎。
報曰。
不也。以是之故。吾不建立。眾生之類。於佛道也。亦不令志。聲聞緣覺。
又問。
族姓子。如今仁者。於何所立。
答曰。
如無本立。吾之所立。亦復如是。
又問。
如無本者。則無所立。亦無退還。
答曰。
如是。猶如無本。而無所立。亦無退還。其無本者。亦復如茲。立無所立。以是之故。吾謂諸法。無立無退。
又問明網。
仁者。何以開化眾生。而言無立。無退還乎。
答曰。
其有解達。志有所願。微妙之事。不化眾生。其於諸法。有退還者。亦不開化。
又問。
卿族姓子。不還眾生。出生死乎。
答曰。
吾亦不得生死事。亦無所見。況還眾生。
又問。
仁者豈不化於。終始展轉。眾生之倫。至泥洹乎。
答曰。
吾亦不得泥洹。亦無所見。何因勸化。眾生類乎。
譬如。族姓子。設無始終。不得滅度。今何以故。勸化開導。無央數人。行佛道乎。斯等眾生。不求滅度耶。
答曰。
假使菩薩。若得生死者。有泥洹也。為眾生想。而言有人。以行佛道。不可為菩薩。不當謂之。求於佛道也。
又問。
卿族姓子。於何所行。
答曰。
吾身所行。不行生死。不行滅度。無眾生想。
唯。大迦葉。向者問言。於何所行。如化如來。之所行者。吾之所行。亦從于彼。
報曰。
族姓子。如化如來。不有所行。
答曰。
一切眾生。相亦如是。不當觀之。而有所行也。
又問。
族姓子。觀眾生行。相如是乎。何故眾生。行婬怒癡。
其化如來。無所染污。亦無結恨。無所忘失。是故耆年。今欲相問。如其所知。以報答之。又如耆年。豈為有此。婬怒癡乎。
報曰。
不然。
又問。
其婬怒癡。寧為盡乎。
報曰。
不然。
假使耆年。無婬怒癡。亦不滅除。其婬怒癡。徙著何所。
報曰。
唯。族姓子。愚癡凡夫。處於顛倒。思想眾念。有所慕求。應與不應。則便習行。於婬怒癡。又諸聖賢。則以法律。覺了顛倒。便不習行。思想眾念。無應不應。則便無復。婬怒癡也。
於迦葉意。所憶云何。其處顛倒。而生諸法。從致法耶。因有所生。為無所生。
報曰。
族姓子。其不有生。則無所生。
答曰。
唯然。大迦葉。意趣云何。其不有生。無所有者。寧有所生乎。
報曰。
不然。
答曰。
如是。唯大迦葉。其不有生。欲令生者。於何所生乎。
報曰。
不然。
又問。
耆年為求所生。緣是致生。婬怒癡乎。
報曰。
不然。
答曰。
以是之故。唯大迦葉。何從得致。婬怒癡乎。眾生猗著。致塵勞耶。
報曰。
如是如是。族姓子。一切諸法本為悉淨。無婬怒癡。
答曰。
吾以是故。而說此言。一切諸法。悉如幻化。如來自然之相。
說是語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於是大迦葉。白佛言。
其有目見。明網菩薩。不歸惡趣。諸魔官屬。不能得便。假使有人。聞說法者。斯菩薩等。終不墮落。聲聞緣覺。所處之地。其見教授。有所講者。佛已歎於。明網菩薩。國土之德。
佛告迦葉。
明網菩薩。所遊佛土。則所遊處。開化度脫。無數眾生。
迦葉。為見諸族姓子。蒙光者乎。
答曰。
已見。
世尊告曰。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斯數可知。別其多少。明網菩薩。所開化人。立于佛道。不可計量。
迦葉。欲知明網菩薩。假使眾生。見其光明。以權方便。而說經法。
又復。迦葉。聽我所說。此族姓子。國土差特。名德嚴淨。明網處所。明網菩薩。六百七十。萬阿僧祇劫。過是數已。當得作佛。號普明變動光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名等集殊勝。
適詣佛樹。則得為佛。其佛國土。無有諸魔。及諸魔天。一切皆志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國土。以妙栴檀。而為土地。世界平正。猶如手掌。若網縵也。其界眾生。身體柔軟。土地和良。安隱豐熟。一切眾寶。合成佛國。無沙礫石。荊棘之穢。無有惡趣。勤苦之患。亦無八難。不閑之劇。
其佛境域。悉生蓮華。斯諸蓮華。悉以寶成。其華甚香。若干種色。世界廣大。東西南北。不可稱限。
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有無央數。諸菩薩眾。隨其音聲。佛法聖眾。威神變化。已光莊嚴。逮總持藏。辯才無閡。智慧名德。獲大神通。降伏眾魔。志意所遊。常知羞恥。精修聖明。以慧教化。
佛言。
迦葉。又彼佛土。不生女人。一切菩薩。生寶蓮華。自然長大。斯諸菩薩。以禪為食。屋宅經行。床榻臥具。宮殿浴池。園觀產業。譬若天上。其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所講經法。無文字說。唯諸菩薩。蒙佛光明。適照其身。即便逮得。不起法忍。光明消竭。婬怒癡垢。又其餘明。至他佛界。消滅眾生。色欲之塵。令無瑕疵。斯等順律。
佛告迦葉。
其光明中。自然演出。法門之音。出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
諸法空哉。淨一切見故。諸法無想哉。離想念故。諸法無願哉。度三界故。諸法無欲哉。本淨寂然。諸法無怒哉。蠲除眾想。諸法無癡哉。離諸幽冥。諸法無來哉。都無所起。諸法當來哉。順於遊觀。諸法無住哉。為自然立。諸法永度哉。無去來今。諸法無異哉。則為自然。諸法無生哉。為無報應。諸法無造報哉。無所興故。諸法無作哉。因行而起。諸法無形哉。緣念而有。諸法無貌哉。離諸所生。諸法審諦哉。覺了真實。諸法至誠哉。為同一等。諸法無人哉。無獲人故。諸法無壽哉。為真究竟。諸法愚騃哉。不受教故。諸法護視哉。蠲除諸結。諸法無著哉。為無熱惱。諸法無近哉。本淨無塵。諸法一品哉。真際寂然。諸法澹泊哉。為一等定。諸法住本原哉。因對而發。諸法無本行哉。而緣破壞。諸法等御法哉。一切普入。諸法無緣哉。不相雜錯。諸法覺哉。順如所現。諸法無為哉。無眾事對。
佛言迦葉。
是為普明變動光王如來光明。出是輩聲。以斯光明。而照菩薩。因作佛事。其佛國土。無有魔事。無所妨廢。
佛言迦葉。
又彼如來。壽無有量。
於是賢者大迦葉。白世尊曰。
設使有人。欲取佛國。當受清淨。佛之境界。亦當如斯。今族姓子。即當具足。一切普備。
佛言。
如爾所云。從不可計。億百千姟。諸如來所。志願清淨。
爾時持心梵天。謂明網菩薩。
今者如來。受族姓子決乎。
答曰。
梵天。如來皆受一切人決。
又問。
云何授決。
答曰。
隨其所作。而受報應。斯為受決。
又問。
以何因故。授報應決。所以授於。仁者之決。
答曰。
梵天。所謂緣者。身無所作。口無言辭。意不可見。是為罪福。之所作乎。
報曰。
不然。
又問。
其佛道者。有行相乎。
報曰。
不然。道無有形。亦無所有。道即無名。而無行相。
又問。
設無有行。豈可令道。有行之貌。而有獲乎。
報曰。
不然。
是故梵天。當作斯說。設無所造。無有果報。無有行貌。無行貌性。乃名曰道。猶如道者。獲者亦如受決。亦如不以行貌。而受決也。
又問。
族姓子。不行六度無極。然後授決乎。
答曰。
如是。梵天。行六度無極。然後受決。
又復聖賢。捨一切塵。是則名曰。施度無極。設無所行。無所造者。是則名曰。戒度無極。靡所不堪。是則名曰。忍度無極。假使澹泊。是則名曰。進度無極。隨如應住。是則名曰。寂度無極。而悉曉了。是則名曰。智度無極。
設令。梵天。若有菩薩。而奉行斯。六度無極。寧有行乎。
答曰。
無有行也。
所以者何。如應行者。設有行者。有所行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斯乃為行。
答曰。
是故。梵天。當建斯說。無所行者。則為道行。
又而梵言。
爾已受決。至于道乎。設使法性。已無本者。斯無本者。所見受決。吾之受決。亦復如此。
答曰。
族姓子。其無本者。及與法性。悉無授決。
答曰。
授決之相。亦復如是。猶如無本。及與法性。等無差特。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
其菩薩者。為何所行。而得受決。至於無上。正真道乎。
佛告梵天。
假使菩薩所行。不起於行。亦無所滅。不行於善。亦無有惡。不隨世行。亦不度世。無有罪行。亦無有福。不犯於行。亦無不犯。無有漏行。亦無不漏。無有造行。亦無不造。不為有行。亦不離行。不專修行。不離專精。無斷除行。亦無不除。無生死行。亦無滅度。無有見行。亦無所聞。無意念行。亦無所知。而不行施。亦無慳貪。不奉梵行。亦無所犯。而無忍行。亦無不忍。無精進行。亦無懈怠。不行禪定。無所專一。不行智慧。亦無不智。亦無達行。亦無所入。
佛告梵天。
假使菩薩。所行若茲。如來則為。受斯決矣。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所以者何。設使。梵天。應如行者。有所行者。志有所造。若行於道。而起想行。若無想行。而行於道。有所造行。若無造行。行於道者。有所放逸。無所放逸。有所戲樂。無所戲樂。斯為道者。則非道行。以是之故。
梵天當知。莫作斯觀。皆度一切。諸所造行。則為菩薩。乃得受決。
又復問曰。
唯然。世尊。所謂授決。而得決者。為何謂耶。
世尊答曰。
一切諸法。除諸有二。則名受決。於一切法。而不造二。則名受決。於諸所起。而等眾色。則名受決。其身口意。所為澹泊。則名受決。
佛告梵天。
吾自憶念。往古世時。爾時有劫。劫名喜見。而於彼劫。供養七十二姟。諸如來等。斯諸如來。不見授決。
復次有劫。劫名善化。于彼劫中。加復供養。二十二億。諸如來等。不見授決。
復次有劫。劫名梵歎。吾於彼劫。而復供養。萬八千佛。不見受決。
復次有劫。劫名欣樂。吾於彼劫。加復供養。三百二十萬。諸如來眾。彼如來等。不見受決。
過是然後。復次有劫名大演。而於彼劫。亦復興出。八百四十萬。諸如來眾。吾悉供養。斯諸如來。以若干種。隨其所安。而奉進之。又彼諸佛。不見受決。
佛告梵天。
今吾一劫。若復過劫。說諸如來。所有名號。昔所供養。諸佛之數。又復在彼。淨修梵行。一切布施。所有供具。靡不獻進。遵一切戒。而悉具足。奉忍辱慈。離於結恨。慇懃精進。一切所聞。皆苞覽持。一心定意。所行寂漠。坐而專思。亦有講問。音聲智慧。斯諸如來。不見受決。
所以者何。用所造行。而有猗故。
梵天。欲知當造斯觀。皆當超度。一切諸行。斯乃名曰。菩薩受決。然後值見。定光如來。爾乃獲致。不起法忍。
定光正覺。見授決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
當彼世時。乃超眾行。具六度無極。
所以者何。皆悉棄捨。一切想故。是則名曰。施度無極。蠲除一切。所在緣使。名曰戒度無極。忍於諸性。名曰忍度無極。於一切行。皆悉寂然。名曰進度無極。於一切念。而無習行。名曰寂度無極。了本清淨。不起法忍。是則名曰。智度無極。見錠光如來。尋則具足。六度無極。
吾初發意來。一切放捨。所可施與。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喻五蓮華。供養之德。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從初發意。布施知足。奉禁順戒。忍辱仁和。究竟受恥。堪任於法。精進慇懃。遵修不倦。禪定寂漠。常無有著。從初發意。觀察智慧。常不放逸。計斯智慧。諸度無極。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是故。梵天。當造斯觀。在彼世時。尋即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世尊。
云何具足。六度無極。
大聖告曰。
不念於施。不著於戒。不想忍辱。不專精進。禪無所住。智慧無二。是為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
假使具足。六度無極。何所具足。
答曰。
設使具足。六度無極。便即具足。於諸通慧。
又問世尊。
設具六度。云何便具。諸通慧乎。
答曰。
梵天。若等布施。則等諸通慧。以等戒者。則等通慧。設等忍者。則等通慧。如等精進。則等通慧。若等禪者。則等通慧。等智慧者。則等通慧。以能等此。則等諸法。便能平等。於諸通慧。
復次。梵天。念具足施。則具通慧。念戒。念忍。念進。念寂。念慧。悉具足者。則具諸通慧矣。離諸通慧念。斯名具足。六度無極。備諸通慧也。
如是。梵天。已能具足。六度無極。則便具足。諸通之慧。
又問。
云何具諸通慧。
大聖告曰。
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口不受味。身不受細滑。意不受法。其無有內。亦無有外。而不所由。亦無所受。亦不自念。具足周辯。諸通之慧。已具足此。名曰諸通慧。
眼不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而無所著。以故如來。慧無罣閡。所見無限。達諸通慧。則復不受。諸通慧也。
所以者何。若欲成就。諸通慧器。則不成器。而無有器。已無有器。則曰暴露。已能平等。暴露行者。為諸通慧。斯無所受。
猶如。梵天。一切所為。悉依猗空。空無所倚。一切悉達。無所不知。而志求猗。諸通之慧。如諸通慧。無所猗求。
又問世尊。
諸通慧者。為何謂耶。何因名曰。諸通慧乎。
世尊答曰。
諸通慧者。假託名耳。悉無所著。普了眾行。無有聲聞。緣覺之事。名諸通慧。探一切念。而療治之。名諸通慧。而皆分別。諸所至趣。名諸通慧。智不可限。曉眾生行。名諸通慧分識。一切隨時。而順有所。學不復學。緣覺之慧。無所不達。應時現教。名諸通慧。等療隨行。順不失時。名諸通慧。曉知諸藥。所可療者。名諸通慧。滅除眾病。名諸通慧。拔諸罣閡。猗著根原。名諸通慧。常三昧定。名諸通慧。了一切法。無有疑網。名諸通慧。究竟普達。靡所不知。開暢世間。度世之慧。名諸通慧。綜練分別。所說周備。一切敏達。
梵天。是故名諸通慧。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
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佛世尊。而無有心。因慧名心。心本清淨。如來至真。究盡曉了。眾生心行。
唯然。大聖。若有族姓子。族姓女。聞諸通慧。其誰不發。無上正真道乎。乃致斯類。無量之德。興發殊特。
於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
假使菩薩。希望名德。而志道者。則為不慕佛道。不立大乘。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則無名德。無有伴黨。
天中天。斯非菩薩。之名德也。
天中天。無有緣應。爾乃名曰。建志佛道。因於大哀。欲滅眾生。苦患惱故。忍於己勞。不以厭惓。不畏終始。以無量故。不斷佛教故。護正法故。敬聖眾故。又以善法。除惡法故。諸見脫門。以解度故。療除諸病。令滅盡故。救濟一切。生善處故。將順拯拔。所愛憎故。於世間法。無所著故。嶮道逐生死。令得出故。使處無為。務安隱故。
唯。天中天。又諸菩薩。不當疑望。不為眾生。有所造作。而有悕望。亦無所疑。
天中天。菩薩大士。不以苦樂。而患厭也。
天中天。何謂菩薩。種姓清淨。
世尊答曰。
菩薩不以族姓。轉輪聖王。不以帝釋梵天。有所生處。種姓清淨。菩薩所立。能具德本。興發他人。眾善之原。是為菩薩。種姓清淨。又在畜生。所生之處。則離諸見。慈悲喜護。等與法藥。除意瑕穢。是則菩薩。種姓清淨。施為種姓。無所悋故。戒為種姓。無熱惱故。忍為種姓。離瞋恚故。進為種姓。無懈怠故。禪為種姓。一心定故。慧為種姓。無闇蔽故。斯為菩薩。棄諸瑕穢。不捨道心。則為菩薩。之種姓也。不樂聲聞。緣覺乘故。
談論品第七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
溥首童真。在斯眾會。默然而坐。無所言講。亦不談論。
佛告溥首。
豈能樂住。說斯法乎。有所及處。屈意分別。
溥首白佛。
世尊。所因法義。致正覺者。又計彼法。有言教乎。
告曰。
溥首。法無言教。
又問。
其法寧有言辭。有所思念。講論說乎。
告曰。
法無言辭。無所思念。亦無論說。
又問。
假使諸法。無言無念。亦無論說。則不可講。
持心梵天。謂溥首曰。
仁豈不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
答曰。
梵天。可講法性。分別二耶。
報曰。
不然。
又問。
其法性者。不可銜之。一切法乎。
答曰。
如是。
報曰。
若茲。梵天。法性無二。然而法性。銜一切法。何因當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
又問溥首。
其有說法。計吾我者。豈不謂為。二事者乎。
答曰。
假使。梵天。有所獲致。而有所說。有聽者乎。
又問。
如來豈不。講說法乎。
答曰。
梵天。如來所說。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如來無二。不造二事。
又問。
假使諸法。無有二者。誰造為二。
答曰。
眾生猗名。而受吾我。愚騃凡夫。便造二事。其二事者。終不為二。何況無數。以不造二。其真際者。則無有二。不造二事。
又問。
其無二者。寧可知乎。
答曰。
梵天。假使可知。則為二事。其可知者。識無二法。知教者也。如來雖說。有至誠法。如如者。則無所說。
所以者何。又其法者。無有文字。
又問。
如來說法。何所歸趣。
答曰。
梵天。趣無所趣。則為如來。之所說法。
又問。
如來說法。豈不歸趣。於泥洹乎。
答曰。
梵天。其泥洹者。寧有歸趣。而反還耶。
又問。
其泥洹者。無有歸趣。亦無還反。
答曰。
如是。如來說法。趣無所趣。
又問。
聽者云何。
答曰。
心等之故。
又問。
云何心等。
答曰。
如無言教。亦無所聞。
又問。
如來說法。聽者何謂。
答曰。
假於法性。無所聞者。
又問。
當何因由。曉了法乎。
答曰。
能分別者。則不諍訟。
又問。
云何比丘。憙諍訟乎。
答曰。
斯者如應。此不如應。是為諍訟。斯有因緣。此無因緣。是為諍訟。斯為欲塵。此為結恨。是為諍訟。斯為善事。此不善事。是為諍訟。斯為奉戒。此為犯禁。是為諍訟。斯當奉行。此宜捨離。是為諍訟。斯有所獲。此為時節。是為諍訟。
又謂梵天。
有名無名。興於有數。合會之事。是皆名曰。為諍訟事。如來說法。無有諍訟。無有漏失。無有異行。無眾訟理。則為沙門。沙門無欲。平等色像。
又問。
何謂比丘。奉如來教。如佛所言。
答曰。
假使。梵天。遭諸驅逐。而見教誡。不以為患。順如所教。而不放逸。不在二慧。則順言教。設貪眾求。入不以惑。則順言教。不諍所志。則順言教。若護法者。則順言教。不亂正辭。則順言教。
又問。
何謂比丘。護正法乎。
答曰。
假使普行。而不亂者。則護正法。不違法性。則護正法。
又問。
何謂比丘。親近如來。順教行諦。
答曰。
設使比丘。而於諸法。不遠不近。亦無所見。是比丘者。則親如來。奉順教也。為次第行。
又問。
云何比丘。奉事如來。而侍從乎。
答曰。
梵天。設使比丘。身無所造。亦無所行。無言無意。則奉如來。為侍從也。
又問。
何謂供養如來。
答曰。
其不衣食。恭敬承順者也。
又問。
誰為見如來耶。
答曰。
其無肉眼。亦無天眼。亦無慧眼。無所猗者也。
又問。
誰見法乎。
答曰。
其不滅盡。緣起者也。
又問。
誰為覩見。緣起者乎。
答曰。
其有平等。不見起者也。若使平等。不復起者。則無所生。
又問。
誰為逮神通者。
答曰。
其不起漏。亦無所滅者。
又問。
誰為學如來所學。
答曰。
其無所造。若無所起。無所捨者。
又問。
何謂獲致平等。
答曰。
於諸三界。皆無所逮也。
又問。
何謂善開化乎。
答曰。
於諸法所有。無所著也。
又問。
何謂為安乎。
答曰。
無吾我者也。
又問。
誰為脫乎。
答曰。
不為諸縛。之所繫綴者也。
又問。
誰為度耶。
答曰。
不處生死。不滅度者也。
又問。
漏盡比丘。為何所盡。
答曰。
梵天。於諸所盡。而無所盡。其諸漏者。則無有本。了知無本。此名漏盡。
又問。
何謂誠諦。蠲諸言辭。
答曰。
其能分別。解諸難者。
又問。
誰為成道。
答曰。
愚戇凡夫。乃成為道。亦不懷來。於賢聖事。無所歸趣。曉了一切。終始者也。
又問。
其誠諦者。當以何見。
答曰。
其誠諦者。則無有見。
所以者何。其習所見。則為虛妄。無所觀者。為誠諦見。
又問。
何所觀者。為誠諦見。
答曰。
於一切見。而無所覩。則為諦見。
又問。
其誠諦者。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四顛倒中求。
又問。
何故說斯。為何謂耶。
答曰。
四顛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亦無有安。亦無吾我。無有嚴淨。及與實事。其無常者。非常亦然。其無安者。非安亦然。其無身者。非身亦然。其無空者。非空亦然。
又若。梵天。於一切法。無所樂者。為求聖諦。其求真諦。則不知苦。便不斷習。不造盡證。不念由道。
又問。
當以何便。念由道乎。
答曰。
無念造行。無不造行。除於二事。於道無道。而求道者。於一切法。而不可得。斯乃名曰。為由道耳。若於由道。無所起者。無所不起。亦無所斷。無所不斷。無有生死。亦無滅度。
所以者何。亦無有起。無有不起。則為名曰。賢聖之道。
爾時梵志。大姓之子。名曰普行。問溥首曰。
何謂清信士。而歸命佛。歸命法。歸命眾。
答曰。
設族姓子。不興二見。斯清信士。則歸命佛。應歸命法。及與聖眾。不自見身。不覩他人。亦不見佛。不自覿己。亦不見法。則不覿己。不見聖眾。則不覿己。不興諸見。則清信士。為歸命佛。及法聖眾。
設清信士。不入志慕。如來之色。亦不志于。痛痒行識。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是則名曰。歸命於佛。而於諸法。無所想念。而於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是則名曰。為歸命法。於諸有形。而無所猗。亦不志樂。於有形者。亦不志樂。於無形者。是名曰歸命聖眾。若清信士。不得於佛。亦不得法。及與聖眾。則為歸命。佛法聖眾。
普行菩薩。又而問曰。
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
答曰。
則為所空。
所以者何。道等如空。
又問。
云何菩薩。謂求道者。
答曰。
設使菩薩。於一切求。而無所求。了知諸法。已知諸法。則了眾生。是為菩薩。志祈佛道。
於是普行菩薩。白世尊曰。
唯然。大聖。何故菩薩。名為菩薩。
佛告族姓子。
假使菩薩。覩邪見類。興發愍哀。而為分別。正見之事。誘進眾生。使入正道。是故菩薩。為菩薩也。
所以者何。其菩薩者。亦無有御。亦無不御。為眾生故。而心發願。為若干種。墮於邪見。眾生之故。而建志願。故族姓子。菩薩為墮。邪見眾生。而發愍哀。建立道志。故為菩薩也。
於是道意菩薩。白世尊曰。
我各志樂。所名菩薩。
佛告曰。
若欲樂者。可說之耳。
道意白佛。
譬如世間。男子女人。晝夜精進。奉八關齋。無所毀失。亦不缺戒。
如是。大聖。行菩薩者。從初發意。未成正覺。常八關齋。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堅意菩薩曰。
假使菩薩。堅固之性。行慈具足。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度人菩薩曰。
譬若如船。又如橋梁。若有人來。悉過度之。不以勤勞。亦無想念。其有喻心。如是行者。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棄惡菩薩曰。
假使菩薩。適能等立。於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眾惡。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光世音菩薩曰。
假使眾生。適見菩薩。則得歸趣。志于佛道。但察名號。則得解脫。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得大勢菩薩曰。
舉脚經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悉為之動。是則名曰。為菩薩也。
患厭菩薩曰。
假使江河沙劫。彼於晝夜。慇懃精進。若十五日。旦夕造行。若於一月。若十二月。若於一年。設若千年。億百千歲。乃有佛興。若復施與。江河沙等。諸如來。淨修梵行。然後授決。則為眾生。而發大哀。建立於道。亦不想念。無有放逸。亦無所疑。心不懈厭。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導師菩薩曰。
假使眾生。墮邪道者。為發大哀。立之正道。不以戲逸。有所悕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大山菩薩曰。
其於諸法。等如大山。而無想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鈎鎖菩薩曰。
其有所見。亦不覩除。一切塵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勇心菩薩曰。
假使以心。念一切法。而發忍辱。無所增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欲師子變菩薩曰。
其無恐懼。而無畏者。於深妙法。降化諸外異學。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無念菩薩曰。
假使以心。入於心者。而無有念。亦無不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善潤天子曰。
假使生於。諸天宮殿。而無染污。亦不歸於。離欲之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誠言菩薩曰。
假使轉行。於至誠者。其言所入。如審諦者。亦無不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愛敬菩薩曰。
一切見色。悉如佛像。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慘菩薩曰。
見于眾生。沒於終始。一切諸樂。而不興樂。我當度脫。於眾生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莫能當菩薩曰。
唯然。世尊。不為欲魔。之所危陷。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笑喜根菩薩曰。
踊躍無量。諸根欣悅。具足己願。所作已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壞諸疑網菩薩曰。
其不離意。亦無狐疑。於一切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師子童女曰。
其無女法。無男子法。而能示現。若干種形。開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女曰。
不以珍寶。而有所樂。唯樂三寶。佛法聖眾。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離憂施清信士曰。
設無顛倒。亦無迷惑。菩薩於道。於一切法。而無所得。亦無所起。亦無所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賢護長者曰。
設使菩薩。假以名號。導御眾生。至於佛道。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月童女曰。
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無所想念。而不習欲。何況志求。於財富乎。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香花菩薩曰。
如忉利天子。而以戒香。勳塗己形。為菩薩者。無異香流。唯以戒禁。之法香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造樂菩薩曰。
其不志樂。於異法者。唯志三法。奉侍於佛。講說經法。教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曰。
假使菩薩。不志於法。亦不慕於。諸佛訓典。欽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慈氏菩薩曰。
假使菩薩。覩見眾生。行慈三昧。得齊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溥首童真曰。
假使菩薩。說一切法。亦無所說。亦無法想。亦不興發。諸法之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明網菩薩曰。
假使菩薩。所有光明。滅諸欲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普花菩薩曰。
在於十方。諸佛國土。見諸如來。猶如眾華。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辯現。陳唱本志。
於是世尊。告普行菩薩。
假使菩薩。為諸眾生。忍眾惱患。則無忘失。一切德本。而不棄捨。眾生之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所問普首所暢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