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此法云何能證。云何能解。
佛言。
善男子。出世間慧。乃能證入。內自明解。
除蓋障菩薩言。
豈非慧證。即是自心。內解入邪。
佛言。
不也。善男子。
何以故。慧但如實。能觀諸法。由身作證故。
除蓋障菩薩言。
若諸善男子。豈非以彼。聞思修慧。能證法時。便能內自。得解入邪。
佛言。
不也。善男子。非彼聞思修慧。纔得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我今當以。譬喻略明斯義。
善男子。譬如大曠野中。夏盛熱時。或有一人。自東而西。
復有一人。自西而東。當其炎毒。渴乏所逼時。西至人謂東來者。
我今極熱。為渴所逼。汝所從來。善履途道。何處當有。流泉池沼。清冷之水。願為我說。令我飲之。除其渴惱。
其東來者。善知東方。所有道路。亦復悉知。有水之處。其味甘美。及深淺等。即告之云。
汝今前去。當觀一處。有二道路。出於左者。不應當詣。由於右者。汝可往之。彼有園林。蒼翠滋茂。中有池沼。清流甘美。衍漾彌滿。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渴乏人。纔聞說示。有妙池沼。起思念時。便能除去。渴惱之患。即能內自。得清涼邪。
除蓋障菩薩言。
不也。世尊。而炎渴人。若親詣彼。有水之處。於其池中。飲其水已。是人乃能。除去炎渴。內自清涼。
佛言。
善男子。聞思修慧。非纔得聞。便能內自。解入法性。亦復如是。
汝今當知。大曠野者。是生死境。夏盛熱時。受炎渴人。即是一切。諸有情類。極炎熾者。即是煩惱。六塵愛境。善知路人。即諸菩薩。善能知於。一切智道。其飲水者。即是內自。入證解者。得法勝味。輕清甘美。第一義諦。諸法實性。
善男子。汝今當聽。復說譬喻。假使如來。住壽一劫。於閻浮提。一切人前。稱讚天蘇陀。妙色妙香。最上清淨。精美之味。其所飲者。得妙樂觸。
善男子。閻浮提人。聞如是說。於色香等。內了知邪。
除蓋障菩薩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汝今復聽。譬若有人。於果實中。知一果名。自先食已。與未食人。說其果味。及色香等。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未食人。而能了知。其果味邪。
除蓋障菩薩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
善說世尊。善說善逝。如是內證理法。若有善男子。能一歷耳。當知是人。即能具足。聞思修法。
何以故。是人已具。不顛倒因。故得此法。
佛言。
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解。法界之理。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空境界。何等為十。
一者。知力空。二者。知無畏空。三者。知不共佛法空。四者。知戒蘊空。五者。知定蘊空。六者。智慧蘊空。七者。知解脫蘊空。八者。知解脫知見蘊空。九者。知空空。十者。知勝義空。雖知是空。亦不以其空因緣故。而於彼空。有所得相。亦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止空。復不以其。空因緣故。墮於斷見。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空境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何等為十。
一者。離外相。二者。離內相。三者。離戲論相。四者。離一切遍計相。五者。離一切有所得相。六者。離一切舉動相。七者。離一切虛假相。八者。離一切所緣相。九者。離識有得相。十者。離識所知境相。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是行相。是菩薩修無相之行。云何復見。如來所修。
佛言。
善男子。當知此是。不思議處。
何以故。離心境界故。一切有情。若謂如來。有所思者。彼即狂亂。所有如來。若此岸事。若彼岸事。乃至疲極。終不可見。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如來之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莫究其際。與虛空等。超出一切。尋伺境界。超出一切。有所得相。非諸惟忖。較計度量。之所能及。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有少疑。欲伸請問。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見聽我問。願為略說。
佛言。
除蓋障。汝今當問。斯為常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諸有自高之者。乃非正士。如何世尊。為大法王。今自讚說。得非自高邪。
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而汝心志深固。能發是問。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
時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
善男子。如來無我慢心。亦不自高。不為利養。名稱所欲。生於我慢。亦不為求。人所知故。亦不起於。諂誑心故。生於我慢。但以己所得法。廣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何以故。欲令有情。於如來所。發生清淨。歡喜之心。堪任法器者。令彼獲得。一切善法。使其長夜。得大利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有情。而不能知。如來勝德。
佛言。
善男子。彼實不知。
何以故。此佛剎中。諸有情類。信解狹劣。志著麁弊。少慧少信。善根微尠。而不能知。如來勝德。是故如來。乃自讚說。所有功德。意欲令諸有情。發生淨信。能成如來。諸勝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為大醫師。善療眾病。國中第一。無有倫比。然其國中。不知是人。明善方藥。具醫勝德。
時彼醫師。見有疾苦。所逼惱者。即起是念。
是人疾苦。不善方藥。我今應當。為其治療。
是時醫師。詣病人所。語其人言。
我是醫師。明練方術。善知眾病。及病所因。汝之病惱。善為治療。
時彼病人。聞是言已。即於醫師。起信重心。而作依仗。醫師即時。為其治療。病得除愈。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於病人前。說已能解。為自讚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善療有情。諸煩惱病。知病所因。施大法藥。而諸有情。為無明等。諸煩惱病。之所逼迫。如來見已。即詣其前。稱說如來。具勝功德。令諸有情。為其病苦。所逼惱者。聞說如來。勝功德已。能生清淨。信重之心。以佛如來。而為依仗。是故如來。勝大醫王。為彼病者。施大法藥。使諸有情。煩惱重病。咸得銷滅。
善男子。何等是大法藥。所謂。多貪有情。作不淨觀。多瞋有情。作慈悲觀。愚癡有情。作緣生觀。以是緣故。乃見如來。自讚勝得。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諸願離著。何等為十。
一者。雖行布施。而有願求。亦不著於布施。二者。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戒。三者。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四者。雖起精進。亦不著於精進。五者。雖習禪定。亦不著於禪定。六者。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七者。雖依三界。亦不著於三界。八者。雖求菩提。亦不著於菩提。九者。雖行正道。亦不著於正道。十者。雖入涅槃。亦不著於涅槃。
何以故。菩薩離諸所著。雖於世間。一切所行。而悉無著。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離著。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慈身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無方分慈。二者。無種類慈。三者。法慈。四者。定慈。五者。不害慈。六者。利益慈。七者。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八者。等心無瞋恚慈。九者。周遍十方廣大慈。十者。出世間慈。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慈身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悲身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見諸苦惱。無救無依。無歸趣者。菩薩見已。發起菩提心。二者。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三者。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四者。慳貪有情。令行布施。五者。毀戒有情。令持淨戒。六者。瞋心有情。令修忍行。七者。懈怠有情。令發精進。八者。散亂有情。令住定心。九者。無智有情。令修智慧。十者。菩薩為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退轉。菩提勝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悲身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修喜行。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自得出離。三有熾然。故生歡喜。
二者。為斷長時。輪迴往來。繫縛之索。故生歡喜。
三者。菩薩遠離。種種尋求。自已得渡。生死海中。諸惡雜類。故生歡喜。
四者。菩薩自已摧折。久遠以來。高慢之幢。故生歡喜。
五者。菩薩以智金剛。自已摧碎。煩惱高峯。細無塵末。故生歡喜。
六者。菩薩自得安隱。亦復令他。悉得安隱。故生歡喜。
七者。菩薩於其世間。貪愛執縛。暗瞑所覆。不得自在。長眠境中。自能醒然。睡眼明已。亦復令他。悉能開覺。故生歡喜。
八者。菩薩自能解脫。出離惡趣。亦復令他。悉得解脫。出離惡趣。故生歡喜。
九者。有情久處。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獨行無侶。周旋往返。不知其道。不識方所。菩薩自能。超出遠離。而悉為他。指導開示。故生歡喜。
十者。菩薩得近。一切智城。故生歡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喜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何等為十。
一者。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二者。耳雖聽聲。
三者。鼻雖嗅香。四者。舌雖了味。
五者。身雖覺觸。
六者。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諸塵。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七者。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行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八者。雖觀苦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苦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九者。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不見壞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十者。觀所作已辦有情。菩薩於彼。生歡喜心。乃起是念。
我欲度彼。彼已自度。
故修捨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何等為十。
一者。示現捨壽。二者。入胎受生。三者。現童子相。宮中游戲。四者。出家。五者。苦行。六者。詣菩提場。七者。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八者。現寂靜相。九者。轉妙法輪。十者。入大涅槃。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菩薩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示現。入大涅槃。
佛言。
善男子。兜率陀天。諸有情等。多生常想。而彼有情見菩薩。於一切世間。最上最勝。而復高顯。觀者無厭。不為五欲。境界所染。能起捨壽。而彼有情見已。轉於常想。生無常想。由依止無常故。即起不放逸行。
又復有情。起放逸心者。於菩薩所。雖有愛樂。信重之心。然於諸境。生愛著故。於菩薩所。不來親近。恭敬承事。而彼有情。乃起是念。
菩薩久住於此。我亦久住。
生放逸心。菩薩為欲。令彼有情。起於厭離。得不放逸。由能不起。放逸心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緣故。於兜率陀天。示現捨壽。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胎受生。而可度者。菩薩即現入胎。受生之相。令其見已。生希有心。菩薩處母胎中。為彼彼有情。如應說法。令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緣故。示現受生。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童子宮中。游戲之相。而可度者。又以下劣信解。諸有情類。菩薩為成熟故。為護持故。乃現童子宮中。游戲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出家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成熟故。乃現出家之相。
善男子。若有志著麁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應以苦行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欲。成熟彼故。及為降伏。諸外道故。乃現苦行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於長時中。念求菩薩。當於何時。詣菩提場。我當隨應。作供養事。菩薩為欲。成熟彼有情故。即為示現。詣菩提場。至菩提場已。令諸有情。隨應供養。作供養已。而彼有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若有有情。自恃我慢貢高。菩薩為欲。令彼轉於。我慢心故。現坐道場。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復為有情。樂寂靜者。便謂獲得。勝上所證。菩薩乃為示。現成等正覺。菩薩成正覺時。三千大千世界。種種音聲。皆悉寂然。
而彼樂寂有情。見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寂然已。俱發願言。
願我亦復如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善男子。若有有情。樂為師尊。專志願求。然不能知。出離之法。亦復不知。後世因果。菩薩為彼。有情成熟善根。令其堪任法器。乃為開示正道故。成正覺已。詣迦尸國。三轉十二行相。聖妙法輪。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涅槃相。而可度者。菩薩乃為示現。入大涅槃。
善男子。菩薩以是因緣。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入大涅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此法云何能證。云何能解。
佛言。
善男子。出世間慧。乃能證入。內自明解。
除蓋障菩薩言。
豈非慧證。即是自心。內解入邪。
佛言。
不也。善男子。
何以故。慧但如實。能觀諸法。由身作證故。
除蓋障菩薩言。
若諸善男子。豈非以彼。聞思修慧。能證法時。便能內自。得解入邪。
佛言。
不也。善男子。非彼聞思修慧。纔得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我今當以。譬喻略明斯義。
善男子。譬如大曠野中。夏盛熱時。或有一人。自東而西。
復有一人。自西而東。當其炎毒。渴乏所逼時。西至人謂東來者。
我今極熱。為渴所逼。汝所從來。善履途道。何處當有。流泉池沼。清冷之水。願為我說。令我飲之。除其渴惱。
其東來者。善知東方。所有道路。亦復悉知。有水之處。其味甘美。及深淺等。即告之云。
汝今前去。當觀一處。有二道路。出於左者。不應當詣。由於右者。汝可往之。彼有園林。蒼翠滋茂。中有池沼。清流甘美。衍漾彌滿。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渴乏人。纔聞說示。有妙池沼。起思念時。便能除去。渴惱之患。即能內自。得清涼邪。
除蓋障菩薩言。
不也。世尊。而炎渴人。若親詣彼。有水之處。於其池中。飲其水已。是人乃能。除去炎渴。內自清涼。
佛言。
善男子。聞思修慧。非纔得聞。便能內自。解入法性。亦復如是。
汝今當知。大曠野者。是生死境。夏盛熱時。受炎渴人。即是一切。諸有情類。極炎熾者。即是煩惱。六塵愛境。善知路人。即諸菩薩。善能知於。一切智道。其飲水者。即是內自。入證解者。得法勝味。輕清甘美。第一義諦。諸法實性。
善男子。汝今當聽。復說譬喻。假使如來。住壽一劫。於閻浮提。一切人前。稱讚天蘇陀。妙色妙香。最上清淨。精美之味。其所飲者。得妙樂觸。
善男子。閻浮提人。聞如是說。於色香等。內了知邪。
除蓋障菩薩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汝今復聽。譬若有人。於果實中。知一果名。自先食已。與未食人。說其果味。及色香等。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未食人。而能了知。其果味邪。
除蓋障菩薩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
善說世尊。善說善逝。如是內證理法。若有善男子。能一歷耳。當知是人。即能具足。聞思修法。
何以故。是人已具。不顛倒因。故得此法。
佛言。
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解。法界之理。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空境界。何等為十。
一者。知力空。二者。知無畏空。三者。知不共佛法空。四者。知戒蘊空。五者。知定蘊空。六者。智慧蘊空。七者。知解脫蘊空。八者。知解脫知見蘊空。九者。知空空。十者。知勝義空。雖知是空。亦不以其空因緣故。而於彼空。有所得相。亦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止空。復不以其。空因緣故。墮於斷見。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空境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何等為十。
一者。離外相。二者。離內相。三者。離戲論相。四者。離一切遍計相。五者。離一切有所得相。六者。離一切舉動相。七者。離一切虛假相。八者。離一切所緣相。九者。離識有得相。十者。離識所知境相。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是行相。是菩薩修無相之行。云何復見。如來所修。
佛言。
善男子。當知此是。不思議處。
何以故。離心境界故。一切有情。若謂如來。有所思者。彼即狂亂。所有如來。若此岸事。若彼岸事。乃至疲極。終不可見。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如來之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莫究其際。與虛空等。超出一切。尋伺境界。超出一切。有所得相。非諸惟忖。較計度量。之所能及。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有少疑。欲伸請問。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見聽我問。願為略說。
佛言。
除蓋障。汝今當問。斯為常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諸有自高之者。乃非正士。如何世尊。為大法王。今自讚說。得非自高邪。
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而汝心志深固。能發是問。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
時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
善男子。如來無我慢心。亦不自高。不為利養。名稱所欲。生於我慢。亦不為求。人所知故。亦不起於。諂誑心故。生於我慢。但以己所得法。廣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何以故。欲令有情。於如來所。發生清淨。歡喜之心。堪任法器者。令彼獲得。一切善法。使其長夜。得大利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有情。而不能知。如來勝德。
佛言。
善男子。彼實不知。
何以故。此佛剎中。諸有情類。信解狹劣。志著麁弊。少慧少信。善根微尠。而不能知。如來勝德。是故如來。乃自讚說。所有功德。意欲令諸有情。發生淨信。能成如來。諸勝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為大醫師。善療眾病。國中第一。無有倫比。然其國中。不知是人。明善方藥。具醫勝德。
時彼醫師。見有疾苦。所逼惱者。即起是念。
是人疾苦。不善方藥。我今應當。為其治療。
是時醫師。詣病人所。語其人言。
我是醫師。明練方術。善知眾病。及病所因。汝之病惱。善為治療。
時彼病人。聞是言已。即於醫師。起信重心。而作依仗。醫師即時。為其治療。病得除愈。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於病人前。說已能解。為自讚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善療有情。諸煩惱病。知病所因。施大法藥。而諸有情。為無明等。諸煩惱病。之所逼迫。如來見已。即詣其前。稱說如來。具勝功德。令諸有情。為其病苦。所逼惱者。聞說如來。勝功德已。能生清淨。信重之心。以佛如來。而為依仗。是故如來。勝大醫王。為彼病者。施大法藥。使諸有情。煩惱重病。咸得銷滅。
善男子。何等是大法藥。所謂。多貪有情。作不淨觀。多瞋有情。作慈悲觀。愚癡有情。作緣生觀。以是緣故。乃見如來。自讚勝得。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諸願離著。何等為十。
一者。雖行布施。而有願求。亦不著於布施。二者。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戒。三者。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四者。雖起精進。亦不著於精進。五者。雖習禪定。亦不著於禪定。六者。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七者。雖依三界。亦不著於三界。八者。雖求菩提。亦不著於菩提。九者。雖行正道。亦不著於正道。十者。雖入涅槃。亦不著於涅槃。
何以故。菩薩離諸所著。雖於世間。一切所行。而悉無著。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離著。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慈身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無方分慈。二者。無種類慈。三者。法慈。四者。定慈。五者。不害慈。六者。利益慈。七者。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八者。等心無瞋恚慈。九者。周遍十方廣大慈。十者。出世間慈。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慈身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悲身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見諸苦惱。無救無依。無歸趣者。菩薩見已。發起菩提心。二者。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三者。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四者。慳貪有情。令行布施。五者。毀戒有情。令持淨戒。六者。瞋心有情。令修忍行。七者。懈怠有情。令發精進。八者。散亂有情。令住定心。九者。無智有情。令修智慧。十者。菩薩為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退轉。菩提勝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悲身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修喜行。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自得出離。三有熾然。故生歡喜。
二者。為斷長時。輪迴往來。繫縛之索。故生歡喜。
三者。菩薩遠離。種種尋求。自已得渡。生死海中。諸惡雜類。故生歡喜。
四者。菩薩自已摧折。久遠以來。高慢之幢。故生歡喜。
五者。菩薩以智金剛。自已摧碎。煩惱高峯。細無塵末。故生歡喜。
六者。菩薩自得安隱。亦復令他。悉得安隱。故生歡喜。
七者。菩薩於其世間。貪愛執縛。暗瞑所覆。不得自在。長眠境中。自能醒然。睡眼明已。亦復令他。悉能開覺。故生歡喜。
八者。菩薩自能解脫。出離惡趣。亦復令他。悉得解脫。出離惡趣。故生歡喜。
九者。有情久處。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獨行無侶。周旋往返。不知其道。不識方所。菩薩自能。超出遠離。而悉為他。指導開示。故生歡喜。
十者。菩薩得近。一切智城。故生歡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喜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何等為十。
一者。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二者。耳雖聽聲。
三者。鼻雖嗅香。四者。舌雖了味。
五者。身雖覺觸。
六者。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諸塵。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七者。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行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八者。雖觀苦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苦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九者。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不見壞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十者。觀所作已辦有情。菩薩於彼。生歡喜心。乃起是念。
我欲度彼。彼已自度。
故修捨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何等為十。
一者。示現捨壽。二者。入胎受生。三者。現童子相。宮中游戲。四者。出家。五者。苦行。六者。詣菩提場。七者。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八者。現寂靜相。九者。轉妙法輪。十者。入大涅槃。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菩薩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示現。入大涅槃。
佛言。
善男子。兜率陀天。諸有情等。多生常想。而彼有情見菩薩。於一切世間。最上最勝。而復高顯。觀者無厭。不為五欲。境界所染。能起捨壽。而彼有情見已。轉於常想。生無常想。由依止無常故。即起不放逸行。
又復有情。起放逸心者。於菩薩所。雖有愛樂。信重之心。然於諸境。生愛著故。於菩薩所。不來親近。恭敬承事。而彼有情。乃起是念。
菩薩久住於此。我亦久住。
生放逸心。菩薩為欲。令彼有情。起於厭離。得不放逸。由能不起。放逸心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緣故。於兜率陀天。示現捨壽。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胎受生。而可度者。菩薩即現入胎。受生之相。令其見已。生希有心。菩薩處母胎中。為彼彼有情。如應說法。令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緣故。示現受生。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童子宮中。游戲之相。而可度者。又以下劣信解。諸有情類。菩薩為成熟故。為護持故。乃現童子宮中。游戲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出家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成熟故。乃現出家之相。
善男子。若有志著麁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應以苦行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欲。成熟彼故。及為降伏。諸外道故。乃現苦行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於長時中。念求菩薩。當於何時。詣菩提場。我當隨應。作供養事。菩薩為欲。成熟彼有情故。即為示現。詣菩提場。至菩提場已。令諸有情。隨應供養。作供養已。而彼有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若有有情。自恃我慢貢高。菩薩為欲。令彼轉於。我慢心故。現坐道場。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復為有情。樂寂靜者。便謂獲得。勝上所證。菩薩乃為示。現成等正覺。菩薩成正覺時。三千大千世界。種種音聲。皆悉寂然。
而彼樂寂有情。見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寂然已。俱發願言。
願我亦復如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善男子。若有有情。樂為師尊。專志願求。然不能知。出離之法。亦復不知。後世因果。菩薩為彼。有情成熟善根。令其堪任法器。乃為開示正道故。成正覺已。詣迦尸國。三轉十二行相。聖妙法輪。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涅槃相。而可度者。菩薩乃為示現。入大涅槃。
善男子。菩薩以是因緣。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入大涅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