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第三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兄弟二人俱出家緣
往昔之世。有兄弟二人。心樂佛法。出家學道。
其兄精懃。集眾善法。修阿練行。未久之頃。得羅漢道。
其弟聰明。學問博識。誦三藏經。後為輔相。請作門師。多與財錢。委使營造。僧房塔寺。
時三藏法師。受其財物。將人經地。為造塔寺。基剎端嚴。堂宇瑩麗。制作之意。妙絕工匠。輔相見已。倍生信敬。供養供給。觸事無乏。
三藏比丘。見其心好。即作是念。
寺廟訖成。俱須眾僧。安置寺上。當語輔相。使請我兄。
作是念已。語輔相言。
我有一兄。在於彼處。捨家入道。懃心精進。修阿練行。檀越今可。請著寺上。
輔相答言。
師所約勅。但是比丘。不敢違逆。況復師兄。是阿練也。
即便遣人。慇懃往請。既來到已。輔相見其。精懃用行。倍加供養。
其後輔相。以一妙氎。價直千萬。以與於彼。阿練比丘。阿練比丘。不肯受之。慇懃強與。然後乃受。
而作是念。
我弟營事。當須財物。
即以與之。
輔相後時。以一麤氎。用與三藏。三藏得已。深生瞋恚。
又於後日。輔相更以。一張妙氎。直千萬錢。與兄阿練。其兄既得。復以與弟。其弟見已。倍懷嫉妬。
即持此氎。往至輔相。愛敬女所。而語之言。
汝父輔相。先看我厚。今彼比丘。至止已來。不知以何。幻惑汝父。今於我薄。與汝此氎。汝可持向。輔相之前。縫以為衣。
若其問者。汝可答言。
父所愛重。阿練若者。捉以與我。
輔相必定。瞋不共語。
女語三藏言。
我父今厚。敬彼比丘。如愛眼睛。亦如明珠。云何卒當。而到謗毀。
三藏復言。
汝若不爾。與汝永斷。
女人又答。
何故太卒。當更方宜。
情不能已。便受此氎。於其父前。裁以為衣。
爾時輔相。見氎即識。而作念言。
彼比丘者。甚大惡人。得我之氎。不自供給。反以誑惑。小兒婦女。
於是後日。阿練若來。不復出迎。顏色變異。
時此比丘。見輔相爾。心自思惟。
必有異人。毀謗於我。使彼爾耳。
即昇空中。作十八變。輔相見已。深懷敬服。即與其婦。禮足懺悔。恭敬情濃。倍於常日。即驅三藏。及其己女。悉令出國。
佛言。
爾時三藏。我身是。以謗他故。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乃至今日。為孫他利。之所毀謗。
爾時此女。由謗聖故。現被驅出。窮困乞活。是以世人。於一切事。應當明察。莫輕誹謗。用招咎罰。
仇伽離謗舍利弗等緣
昔有尊者舍利弗。目連。遊諸聚落。到瓦師所。值天大雨。即於中宿。
會值窰中。先時有一。牧牛之女。在後深處。而聲聞人。不入定時。無異凡夫。故不知見。彼牧牛女。見舍利弗。目連。其容端政。心中惑著。便失不淨。
尊者舍利弗。目連。從瓦窰出。仇伽離。善於形相。觀人顏色。知作欲相。不作欲相。見牧牛女。在後而出。其女顏色。有成欲相。不知彼女。自生惑著。而失不淨。
即便謗言。
尊者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
向諸比丘。廣說是事。
時諸比丘。即便三諫。
莫謗尊者舍利弗。目連。
時仇伽離。心生瞋嫉。倍更忿盛。
有一長者。名曰婆伽。尊者舍利弗。目連。為說法要。得阿那含。命終生梵天上。即稱名為婆伽梵。
時婆伽梵。遙於天上。知仇伽離。謗尊者舍利弗。目連。即便來下。至仇伽離房中。
仇伽離問言。
汝是阿誰。
答言。
我是婆伽梵。
為何事來。
梵言。
我以天耳。聞汝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汝莫說尊者等。有如此事。
如是三諫。諫之不止。
反作是言。
汝婆伽梵。言得阿那含。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何以來至我邊。若如是者。佛語亦虛。
梵言。
不還者。謂不還欲界受生。
時仇伽離。於其身上。即生惡瘡。從頭至足。大小如豆。
往至佛所。而白佛言。
云何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
佛復諫言。
汝莫說是舍利弗。目連是事。
聞佛此語。倍生瞋恚。
時惡疱瘡。轉大如㮈。第二。又以此事。而白於佛。
佛復諫言。
莫說此事。
疱瘡轉大如拳。第三不止。其疱轉大如瓠。身體壯熱。入冷池中。能令氷池。甚大沸熱。疱瘡盡潰。即時命終。墮摩訶優波地獄。
爾時比丘。白佛言。
世尊。以何因緣。尊者舍利弗。目連等。為他重謗。
佛言。
過去劫時。舍利弗。目連等。曾為凡夫。見辟支佛。出瓦師窰中。亦有牧牛女。從後而出。
即便謗言。
彼比丘者。必與此女。共為交通。
由是業緣。墮三惡道中。受無量苦。今雖得聖。先緣不盡。猶被誹謗。當知聲聞人。不能為眾生。作大善知識。
所以者何。若舍利弗。目連。為仇伽離。現少神足。仇伽離。必免地獄。不為現故。使仇伽離。墮於地獄。如此之事。
佛作是說。
是菩薩人。如鳩留孫佛時。有一仙人。名曰定光。共五百仙人。在於山林中。草窟裏住。
時有婦人。偶行在此。值天降雨。風寒理極。無避雨處。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
諸仙人見之。即便謗言。
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淨行。
爾時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誹謗。墮於地獄。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作十八變。
諸仙人見已。而作是言。
身能離地四指。無有婬欲。何況定光。昇虛空中。有大神變。而有欲事。我等云何。於清淨人。而起誹謗。
時五百仙人。即五體投地。曲躬懺悔。緣是之故。得免重罪。當知菩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佛言。
爾時定光仙人者。今彌勒是也。
爾時五百仙人者。今長老等。五百比丘是也。
龍王偈緣
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往至佛所。惡口罵詈。
阿難聞已。極生瞋恚。驅提婆達多。令出去。而語之曰。
汝若更來。我能使汝。得大苦惱。
諸比丘見已。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常於。提婆達多。生慈愍心。而提婆達多。於如來所。恒懷惡心。阿難瞋恚。即驅使去。
佛言。
非但今日。於過去世。亦曾如此。
昔於迦尸國。時有龍王。兄弟二人。一名大達。二名優婆大達。恒雨甘雨。使其國內。草木滋長。五穀成熟。畜生飲水。皆得肥壯。牛羊蕃息。
時彼國王。多殺牛羊。至於龍所。而祠於龍。
龍即現身。而語王言。
我既不食。何用殺生。而祠我為。
數語不改。兄弟相將。遂避此處。更到一小龍住處。名屯度脾。屯度脾龍。晝夜瞋恚。惡口罵詈。
大達語言。
汝莫瞋恚。比爾還去。
優婆大達。極大忿怒。而語之言。
唯汝小龍。常食蝦蟇。我若吐氣。吹汝眷屬。皆使消滅。
大達語弟。
莫作瞋恚。我等今當。還向本處。迦尸國王。渴仰我等。
迦尸國王。作是言曰。
二龍若來。隨其所須。以乳酪祀。更不殺生。
龍王聞已。即還本處。
於是大達。而作是偈言。
盡共合和至心聽。
極善清淨心數法。
菩薩本緣所說事。
今佛顯現故昔偈。
天中之天三佛陀。
如來在世諸比丘。
更出惡言相譏毀。
大悲見聞如此言。
集比丘僧作是說。
諸比丘依我出家。
非法之事不應作。
汝等各各作麤語。
更相誹謗自毀害。
汝不聞知求菩提。
修集慈忍難苦行。
汝等若欲依佛法。
應當奉行六和敬。
智者善聽學佛道。
為欲利益安眾生。
普於一切不惱害。
修行若聞應遠惡。
出家之人起忿諍。
猶如氷水出於火。
若欲隨順出家法。
應斷瞋諍合道行。
我於過去作龍王。
兄弟有二同處住。
第一兄名為大達。
第二者名優婆達。
俱不殺生持淨戒。
有大威德厭龍形。
恒向善趣求作人。
若見沙門婆羅門。
修持淨戒又多聞。
變形供養常親近。
八日十四十五日。
受持八戒撿心意。
捨己住處詣他方。
有龍名曰屯度脾。
見我二龍大威德。
知己不如生嫉恚。
恒以惡口而罵詈。
膖頷腫口氣麤出。
瞋怒心盛身脹大。
出是惡聲而謗言。
幻惑諂偽見侵逼。
聞此下賤惡龍罵。
優波大達極瞋恚。
請求其兄大達言。
以此惡語而見毀。
恒食蝦蟇水際住。
如此賤物敢見罵。
若在水中惱水性。
若在陸地惱害人。
聞惡欲忍難可堪。
今當除滅身眷屬。
一切皆毀還本處。
大力龍王聞弟言。
所說妙偈智者讚。
若於一宿住止處。
少得供給而安眠。
不應於彼生惡念。
知恩報恩聖所讚。
若息樹下少蔭涼。
不毀枝葉及花菓。
若於親厚少作惡。
是人終始不見樂。
一飡之惠以惡報。
是不知恩行惡人。
善菓不生復消滅。
如林被燒而燋兀。
後還生長復如故。
背恩之人善不生。
若養惡人百種供。
終不念恩必報怨。
譬如仙人象依住。
生子即死仙養活。
長大狂逸殺仙人。
樹木屋宇盡蹋壞。
惡人背恩亦如是。
心意輕躁不暫停。
譬如洄澓中有樹。
不修親友無返復。
如似白氎甄叔染。
若欲報怨應加善。
不應以惡而毀害。
智者報怨皆以慈。
擔負天地及山海。
此擔乃輕背恩重。
一切眾生平等慈。
是為第一最勝樂。
如渡河津安隱過。
慈等二樂亦如是。
不害親友是快樂。
滅除憍慢亦是樂。
內無德行外憍逸。
實無有知生憍慢。
好與強諍親惡友。
名稱損減得惡聲。
孤小老者及病人。
新失富貴羸劣者。
貧窮無財失國主。
單己苦厄無所依。
於上種種困厄者。
不生憐愍不名仁。
若至他國無眷屬。
得眾惡罵忍為快。
能遮眾惡鬪諍息。
寧在他國人不識。
不在己邦眾所輕。
若於異國得恭敬。
皆來親附不瞋諍。
即是己國親眷屬。
世間富貴樂甚少。
衰滅苦惱甚眾多。
若見眾生皆退失。
制不由己默然樂。
怨敵力勝自羸弱。
親友既少無所怙。
自察如是默然樂。
非法人所貪且慳。
不信無慚不受言。
於彼惡所默然樂。
瞋恚甚多殘害惡。
好加苦毒於眾生。
如此人邊默然樂。
不信強梁喜自高。
得逆諂偽詐幻惑。
於如此人默然樂。
破戒兇惡無慮忍。
恒作非法無信行。
於此人所默然樂。
妄語無愧好兩舌。
邪見惡口或綺語。
傲慢自高深計我。
極大慳貪懷嫉妬。
於此人所默然樂。
若於他處不知己。
亦無識別種性行。
不應自高生憍慢。
至餘國界而停住。
衣食仰人不自在。
若得毀罵皆應忍。
他界寄住仰衣食。
若為基業欲快樂。
亦應如上生忍辱。
若住他界仰衣食。
乃至下賤來輕己。
諸是智者宜忍受。
在他界住惡知友。
愚小同處下賤人。
智者自隱如覆火。
猶如熾火猛風吹。
炎著林野皆焚燒。
瞋恚如火燒自他。
此名極惡之毀害。
瞋恚欲心智者除。
若修慈等瞋漸滅。
未曾共住輙親善。
恒近惡者是癡人。
不察其過輙棄捨。
作如上事非智者。
若無愚小智不顯。
如鳥折翅不能飛。
智者無愚亦如是。
以多愚小及無智。
不能覺了智有力。
以是義故諸賢哲。
博識多聞得樂住。
智者得利心不高。
失利不下無愚癡。
所解義理稱實說。
諸有所言為遮惡。
安樂利益故宣辯。
為令必解說是語。
智者聞事不卒行。
思惟籌量論其實。
明了其理而後行。
是名自利亦利他。
智者終不為身命。
造作惡業無理事。
不以苦樂違正法。
終不為己捨正行。
智者不慳無嫉恚。
亦不嚴惡無愚癡。
危害垂至不恐怖。
終不為利讒搆人。
亦不威猛不怯弱。
又不下劣正處中。
如此諸事智者相。
威猛生嫌懦他輕。
去其兩邊處中行。
或時默然如瘂者。
或時言教如王者。
或時作寒猶如雪。
或時現熱如熾火。
或現高大如須彌。
或時現卑如臥草。
或時顯現猛如王。
或時寂滅如解脫。
或時能忍飢渴苦。
或時堪忍苦樂事。
於諸財寶如糞穢。
自在能調諸瞋恚。
或時安樂縱伎樂。
或時恐怖猶如鹿。
或時威猛如虎狼。
觀時非時力無力。
能觀富貴及衰滅。
忍不可忍是真忍。
忍者應忍是常忍。
於羸弱者亦應忍。
富貴強盛常謙忍。
不可忍忍是名忍。
嫌恨者所不嫌恨。
於瞋人中常心淨。
見人為惡自不作。
忍勝己者名怖忍。
忍等己者畏鬪諍。
忍下劣者名盛忍。
惡罵誹謗愚不忍。
如似兩石著眼中。
能受惡罵重誹謗。
智者能忍花雨象。
若於惡罵重誹謗。
明智能忍有慧眼。
猶如降雨於大石。
石無損壞不消滅。
惡言善語苦樂事。
智者能忍亦如石。
若以實事見罵辱。
此人實語不足瞋。
若以虛事而罵辱。
彼自欺誑如狂言。
智者解了俱不瞋。
若為財寶及諸利。
忍受苦樂惡罵謗。
若能不為財寶利。
設得百千諸珍寶。
猶應速疾離惡人。
樹枝被斫不應拔。
人心已離不可親。
便從異道遠避去。
可親友者滿世間。
先敬後慢而輕毀。
亦無恭敬不讚歎。
如似白鵠輕飛去。
智者遠愚速應離。
好樂鬪諍懷諂曲。
喜見他過作兩舌。
妄言惡口亦綺語。
輕賤毀辱諸眾生。
更出痛言入心髓。
不護身業口與意。
智者遠離至他方。
嫉妬惡人無善心。
見他利樂及名稱。
心生熱惱大苦毒。
言語善濡意極惡。
唯智能遠至他方。
人樂惡欲貪利養。
諂曲要取無慚愧。
內不清淨外亦然。
智者速遠至他方。
若人無有恭恪心。
憍慢所懷無教法。
自謂智者實愚癡。
慧者遠離至他方。
此處飲食得臥具。
并諸衣被憑活路。
應當擁護念其恩。
猶如慈母救一子。
愛能生長一切苦。
先當斷愛而離瞋。
悉能將人至惡趣。
自高憍慢亦應捨。
富貴親友貧賤離。
如此之友當速遠。
若為一家捨一人。
若為一村捨一家。
若為一國捨一村。
若為己身捨天下。
若為正法捨己身。
若為一指捨現財。
若為身命捨四支。
若為正法捨一切。
正法如蓋能遮雨。
修行法者法擁護。
行法力故斷惡趣。
如春盛熱得蔭涼。
修行法者亦復然。
與諸賢智趣向俱。
多得財利不為喜。
若失重寶不為憂。
不常懃苦求乞索。
是名堅實大丈夫。
施他財寶甚歡喜。
世間過惡速捨離。
安立己身深於海。
是名雄健勝丈夫。
若解義理眾事巧。
為人柔軟共行樂。
諸人歎說善丈夫。
優波大達作是言。
我今於兄倍信敬。
假使遭苦極困厄。
終不復作諸惡事。
若死若活得財產。
及失財產不造惡。
兄今當知我奉事。
願以持戒而取死。
不以犯戒而取生。
何故應當為一生。
而可放逸作惡行。
生死之中莫放逸。
我於生死作不善。
遭值惡友造非法。
得遇善友以斷除。
佛入宿命知了說。
告諸比丘是本偈。
爾時大達是我身。
優波大達是阿難。
當知爾時屯度脾。
即是提婆達多身。
比丘當知作是學。
是名集法總攝說。
宜廣慎行應恭敬。
諸比丘僧修是法。
提婆達多欲毀傷佛因緣
佛在王舍城。告提婆達多言。
汝莫於如來。生過患心。自取減損。得不安事。自受其苦。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提婆達多。於如來所。常生惡心。世尊長夜。慈心憐愍。柔軟共語。
佛言。
不但今日。乃往過去。迦尸之國。波羅㮈城。有大龍王。名為瞻蔔。常降時雨。使穀成熟。十四日。十五日時。化作人形。受持五戒。布施聽法。
時南天竺國。有咒師來。竪箭結咒。取瞻蔔龍王。
時天神。語迦尸王言。
有咒師。將瞻蔔龍王。去迦尸國。
王即出軍眾。而往逐之。彼婆羅門。便復結咒。使王軍眾。都不能動。王大出錢財。贖取龍王。婆羅門。第二更來。咒取龍王。諸龍眷屬。興雲降雨。雷電霹靂。欲殺婆羅門。
龍王慈心。語諸龍眾。
莫害彼命。善好慰喻。令彼還去。
第三復來。時諸龍等。即欲殺之。龍王遮護。不聽令殺。即放使去。
爾時龍王。今我身是也。
爾時咒師者。提婆達多是也。
我為龍時。尚能慈心。數數救濟。況於今日。而當不慈。
共命鳥緣
佛在王舍城。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提婆達多。是如來弟。云何常欲。怨害於佛。
佛言。
不但今日。昔雪山中。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一頭常食美菓。欲使身得安隱。
一頭便生。嫉妬之心。而作是言。
彼常云何。食好美菓。我不曾得。
即取毒菓食之。使二頭俱死。
欲知爾時。食甘菓者。我身是也。
爾時食毒菓者。提婆達多是。
昔時與我。共有一身。猶生惡心。今作我弟。亦復如是。
白鵝王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推山壓佛。放護財象。欲蹋於佛。惡名流布。提婆達多。於眾人前。向佛懺悔。嗚如來足。無眾人時。於比丘中。惡口罵佛。
諸人皆言。
提婆達多。向佛懺悔。心極調順。無故得此。惡名流布。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提婆達多。甚能諂偽。於眾人前。調順向佛。於屏處時。惡心罵佛。
佛言。
不但今日。乃往過去時。有蓮花池。多有水鳥。在中而住。時有鸛雀。在於池中。徐步舉脚。
諸鳥皆言。
此鳥善行。威儀庠序。不惱水性。
時有白鵝。而說偈言。
舉脚而徐步。
音聲極柔軟。
欺誑於世間。
誰不知諂詭。
鸛雀語言。
何為作此語。來共作親善。
白鵝答言。
我知汝諂詭。終不親善。
汝欲知爾時鵝王。即我身是也。
爾時鸛雀。提婆達多是。
大龜因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心常懷惡。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射婆羅門。使持弓箭。詣世尊所。挽弓射佛。所射之箭。變成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波頭摩華。優鉢羅華。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怖畏。即捨弓箭。禮佛懺悔。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皆得須陀洹道。
復白佛言。
願聽我等。出家學道。
佛言。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服著體。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神力。甚為希有。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恒生大慈。
佛言。
非但今日。於過去時。波羅㮈國。有一商主。名不識恩。共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得寶還返。到迴淵處。遇水羅剎。而捉其船。不能得前。
眾商人等。極大驚怖。皆共唱言。
天神地神。日月諸神。誰能慈愍。濟我厄也。
有一大龜。背廣一里。心生悲愍。來向船所。負載眾人。即得渡海。
時龜小睡。不識恩者。欲以大石。打龜頭殺。
諸商人言。
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不識恩也。
不識恩曰。
我停飢急。誰問爾恩。
輙便殺龜。而食其肉。即日夜中。有大群象。蹋殺眾人。
爾時大龜。我身是也。
爾時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
五百商人者。五百婆羅門。出家學。得道者是。
我於往昔。濟彼厄難。今復拔其。生死之患。
二輔相詭媾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作種種因緣。欲得殺佛。然不能得。
時南天竺國。有婆羅門來。善知咒術。和合毒藥。提婆達多。於婆羅門所。即合毒藥。以散佛上。風吹此藥。反墮己頭上。即便悶絕。躃地欲死。醫不能治。
阿難。白佛言。
世尊。提婆達多。被毒欲死。
佛憐愍故。為說實語。
我從菩薩。成佛已來。於提婆達多。常生慈悲。無惡心者。提婆達多。毒自當滅。
作是語已。毒即消滅。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提婆達多。恒起惡心於如來所。如來云何。猶故活之。
佛言。
非但今日。惡心向我。過去亦爾。
時問佛言。
惡心於佛。其事云何。
佛言。
過去之世。迦尸國中。有波羅㮈城。有二輔相。一名斯那。二名惡意。斯那常順法行。
惡意恒作惡事。好為詭媾。而語王言。
斯那欲作逆事。
王即收閉。諸天善神。於虛空中。出聲而言。
如此賢人。實無過罪。云何拘繫。
諸龍爾時。亦作是語。群臣人民。亦作是語。王便放之。第二。惡意劫王庫藏。著斯那舍。
王亦不信。而語之言。
汝憎嫉於彼。橫作此事。
王言。
捉此惡意。付與斯那。仰使斷之。
斯那即教惡意。向王懺悔。惡意自知有罪。便走向毘提醯王所。作一寶篋。盛二惡蛇。見毒具足。令毘提醯王。遣使送與。
彼國國王。并及斯那。二人共看。莫示餘人。
王見寶篋。極以嚴飾。心大歡喜。即喚斯那。欲共發看。
斯那答言。
遠來之物。不得自看。遠來菓食。不得即食。
何以故。彼有惡人。或能以惡。來見中傷。
王言。
我必欲看。
慇懃三諫。王不用語。
復白王言。
不用臣語。王自看之。臣不能看。
王即發看。兩眼盲冥。不見於物。斯那憂苦。愁悴欲死。遣人四出。遍歷諸國。遠覓良藥。既得好藥。以治王眼。平復如故。
爾時王者。舍利弗是也。
爾時斯那。我身是也。
爾時惡意。提婆達多是。
山鷄王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往至佛所。而作是言。
如來今者。可閑靜住。以此大眾。付囑於我。
佛言。
食唾癡人。我尚不以。諸大眾等。付囑舍利弗。目犍連。云何乃當。付囑於汝。
提婆達多。瞋罵而去。
諸比丘言。
世尊。提婆達多。欲作種種。苦惱於佛。又多方便。欺誑如來。
佛言。
不但今日。於過去世。雪山之側。有山鷄王。多將鷄眾。而隨從之。鷄冠極赤。身體甚白。
語諸鷄言。
汝等遠離。城邑聚落。莫為人民。之所噉食。我等多諸怨嫉。好自慎護。
時聚落中。有一猫子。聞彼有鷄。便往趣之。
在於樹下。徐行低視。而語鷄言。
我為汝婦。汝為我夫。而汝身形。端正可愛。頭上冠赤。身體俱白。我相承事。安隱快樂。
鷄說偈言。
猫子黃眼愚小物。
觸事懷害欲噉食。
不見有畜如此婦。
而得壽命安隱者。
爾時鷄者。我身是也。
爾時猫者。提婆達多是。
昔於過去。欲誘誑我。今日亦復。欲誘誑我。
吉利鳥緣
佛在王舍城。
爾時提婆達多。作是念言。
佛有五百。青衣鬼神。恒常侍衛。佛有十力。百千那羅延。所不能及。我今不能得害。當還奉事。觀其要脉。而傷害之。乃可得殺。
便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眾之中。向佛懺悔。而作是念。
受我懺悔。得作方便。不受我悔。足使如來。惡名流布。
便白佛言。
世尊。受我懺悔。我欲於彼。閑靜之處。自修其志。
佛言。
法無諂誑。諸諂誑者。無有法也。
外道六師皆言。
提婆達多。好向佛懺悔。佛不受懺悔。
諸比丘言。
提婆達多。諂曲向佛。
佛言。
非但今日。過去久遠。波羅㮈國。有王名梵摩達。作制斷殺。
時有獵師。著仙人衣服。殺諸鹿鳥。人無知者。
有吉利鳥。語諸人言。
此大惡人。雖著仙人衣。實是獵師。常行殺害。而人不知。
眾人皆信。吉利鳥。實如其言。
爾時吉利鳥者。我身是也。
爾時獵師者。提婆達多是。
爾時王者。舍利弗是也。
老仙緣
佛在王舍城。
爾時阿闍世王。為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
諸比丘。皆白世尊言。
阿闍世王。日為提婆達多。送五百釜飯。
佛言。
比丘。莫羨提婆達多。得利養事。
即說偈言。
芭蕉生實枯。
蘆竹葦亦然。
駏驉懷妊死。
騾䮫亦復然。
愚貪利養害。
智者所嗤笑。
說是偈已。告諸比丘言。
提婆達多。非但今日。為利養所害。誹謗於我。過去亦爾。
比丘問佛言。
過去之事。其義云何。
佛言。
往昔波羅㮈國。仙山之中。有二仙人。
其一老者。獲五神通。其一壯者。竟無所得。
時老仙人。即以神力。往欝單越。取成熟粳米。而來共食之。復至閻浮樹。取閻浮提菓。亦來共食。到忉利天。取天須陀味。來共食之。
少仙人。見是已。心生悕仰。白老者言。
願教授我。修五神通。
老仙人言。
若有好心。得五神通。必有利益。若無好心。反為惡害。
猶懃啟請。
唯願教我。
時老仙人。便教五通。尋即獲得。既得五神通。於眾人前。現種種神足。於是已後。大得名稱利養。乃於老者。生嫉妬心。處處誹謗。即退失神足。
諸人聞已。作是言曰。
老仙人者。宿舊有德。是壯仙人。橫生誹謗。
便皆瞋之。城門下遮。不聽使入。便失利養。
欲知爾時。老仙人者。我身是也。
爾時壯仙人者。提婆達多是也。
二估客因緣
佛在王舍城。
爾時諸比丘等。用佛語者。皆得涅槃。天人之道。用提婆達多語者。悉墮地獄。受大苦惱。
佛言。
非但今日。奉我教者。得大利益。用提婆達多語。獲於大苦。往昔亦爾。
過去之世。有二賈客。俱將五百商人。到曠野中。有夜叉鬼。化作年少。著好衣服。頭戴花鬘。彈琴而行。
語賈客言。
不疲極也。載是水草。竟何用為。近在前頭。有好水草。從我去來。當示汝道。
一賈客主。尋用其言。
我等今棄。所載水草。
便即輕行。在前而去。
一賈客言。
我等今者。不見水草。慎莫擲棄。
前棄水草者。渴旱死盡。不棄之者。達到所在。
爾時。不棄水草者。我身是。
棄水草者。提婆達多是也。
八天次第問法緣
昔佛在世。於夜分中。忽有八天。次第而來。至世尊所。其初來者。容貌端政。光照一里。有十天女。以為眷屬。來詣佛所。至心頂禮。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以修福。得受天身。五欲自娛。快獲安樂。
於時此天。即白佛言。
世尊。我雖生處天上。心常憂苦。
所以者何。以我先身。修行之時。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雖為忠孝。心生恭敬。然於其所。不能慇懃。恭敬禮拜。迎來送去。以是業緣。果報實少。不如餘天。以不如故。自責修行。不能滿足。
復有一天。容貌身光。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生天上。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世尊。我雖生處天上。亦常憂苦。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修行之時。雖於父母師長所。沙門。婆羅門。生忠孝心。恭敬禮拜。然而不能。為施床坐。熅煖敷具。以是業緣。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自責修因。不能滿足。
復有一天。形貌光明。及以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處天宮。常懷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身。雖復善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為施床敷。然於其所。不能廣設。餚饍飲食。以用供養。以是業緣。今得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心自悔責。修因不具。是故憂惱。
復有一天。容貌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天。心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過去。雖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為施敷具。及以飲食。然不聽法。以是因緣。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常自剋責。修因不滿。是故憂惱。
次復一天。身色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天。心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雖復於君。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能忠孝恭敬禮拜。敷具飲食。而聽於法。而不解義。以不解故。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心常悔責。修因不滿。是故憂惱。
次有一天。身色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處天堂。心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修行之時。雖能於君。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敷具飲食。聽法解義。然復不能。如說修行。以是業緣。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深自悔責。修因不滿。是故憂惱。
次有一天。容貌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於今日。得生天宮。五欲自娛。所須之物。應念輙至。真實快樂。無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修因之時。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敷具飲食。聽法。能解其義。如說修行。以是因緣。受天果報。身形端正。光明殊妙。眷屬眾多。勝餘諸天。以修此行故。得果滿足。以滿足故。得最勝果報。勝果報故。一切諸天。無有及者。以無及者。心得快樂也。
雜寶藏經卷第三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兄弟二人俱出家緣
往昔之世。有兄弟二人。心樂佛法。出家學道。
其兄精懃。集眾善法。修阿練行。未久之頃。得羅漢道。
其弟聰明。學問博識。誦三藏經。後為輔相。請作門師。多與財錢。委使營造。僧房塔寺。
時三藏法師。受其財物。將人經地。為造塔寺。基剎端嚴。堂宇瑩麗。制作之意。妙絕工匠。輔相見已。倍生信敬。供養供給。觸事無乏。
三藏比丘。見其心好。即作是念。
寺廟訖成。俱須眾僧。安置寺上。當語輔相。使請我兄。
作是念已。語輔相言。
我有一兄。在於彼處。捨家入道。懃心精進。修阿練行。檀越今可。請著寺上。
輔相答言。
師所約勅。但是比丘。不敢違逆。況復師兄。是阿練也。
即便遣人。慇懃往請。既來到已。輔相見其。精懃用行。倍加供養。
其後輔相。以一妙氎。價直千萬。以與於彼。阿練比丘。阿練比丘。不肯受之。慇懃強與。然後乃受。
而作是念。
我弟營事。當須財物。
即以與之。
輔相後時。以一麤氎。用與三藏。三藏得已。深生瞋恚。
又於後日。輔相更以。一張妙氎。直千萬錢。與兄阿練。其兄既得。復以與弟。其弟見已。倍懷嫉妬。
即持此氎。往至輔相。愛敬女所。而語之言。
汝父輔相。先看我厚。今彼比丘。至止已來。不知以何。幻惑汝父。今於我薄。與汝此氎。汝可持向。輔相之前。縫以為衣。
若其問者。汝可答言。
父所愛重。阿練若者。捉以與我。
輔相必定。瞋不共語。
女語三藏言。
我父今厚。敬彼比丘。如愛眼睛。亦如明珠。云何卒當。而到謗毀。
三藏復言。
汝若不爾。與汝永斷。
女人又答。
何故太卒。當更方宜。
情不能已。便受此氎。於其父前。裁以為衣。
爾時輔相。見氎即識。而作念言。
彼比丘者。甚大惡人。得我之氎。不自供給。反以誑惑。小兒婦女。
於是後日。阿練若來。不復出迎。顏色變異。
時此比丘。見輔相爾。心自思惟。
必有異人。毀謗於我。使彼爾耳。
即昇空中。作十八變。輔相見已。深懷敬服。即與其婦。禮足懺悔。恭敬情濃。倍於常日。即驅三藏。及其己女。悉令出國。
佛言。
爾時三藏。我身是。以謗他故。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乃至今日。為孫他利。之所毀謗。
爾時此女。由謗聖故。現被驅出。窮困乞活。是以世人。於一切事。應當明察。莫輕誹謗。用招咎罰。
仇伽離謗舍利弗等緣
昔有尊者舍利弗。目連。遊諸聚落。到瓦師所。值天大雨。即於中宿。
會值窰中。先時有一。牧牛之女。在後深處。而聲聞人。不入定時。無異凡夫。故不知見。彼牧牛女。見舍利弗。目連。其容端政。心中惑著。便失不淨。
尊者舍利弗。目連。從瓦窰出。仇伽離。善於形相。觀人顏色。知作欲相。不作欲相。見牧牛女。在後而出。其女顏色。有成欲相。不知彼女。自生惑著。而失不淨。
即便謗言。
尊者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
向諸比丘。廣說是事。
時諸比丘。即便三諫。
莫謗尊者舍利弗。目連。
時仇伽離。心生瞋嫉。倍更忿盛。
有一長者。名曰婆伽。尊者舍利弗。目連。為說法要。得阿那含。命終生梵天上。即稱名為婆伽梵。
時婆伽梵。遙於天上。知仇伽離。謗尊者舍利弗。目連。即便來下。至仇伽離房中。
仇伽離問言。
汝是阿誰。
答言。
我是婆伽梵。
為何事來。
梵言。
我以天耳。聞汝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汝莫說尊者等。有如此事。
如是三諫。諫之不止。
反作是言。
汝婆伽梵。言得阿那含。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何以來至我邊。若如是者。佛語亦虛。
梵言。
不還者。謂不還欲界受生。
時仇伽離。於其身上。即生惡瘡。從頭至足。大小如豆。
往至佛所。而白佛言。
云何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
佛復諫言。
汝莫說是舍利弗。目連是事。
聞佛此語。倍生瞋恚。
時惡疱瘡。轉大如㮈。第二。又以此事。而白於佛。
佛復諫言。
莫說此事。
疱瘡轉大如拳。第三不止。其疱轉大如瓠。身體壯熱。入冷池中。能令氷池。甚大沸熱。疱瘡盡潰。即時命終。墮摩訶優波地獄。
爾時比丘。白佛言。
世尊。以何因緣。尊者舍利弗。目連等。為他重謗。
佛言。
過去劫時。舍利弗。目連等。曾為凡夫。見辟支佛。出瓦師窰中。亦有牧牛女。從後而出。
即便謗言。
彼比丘者。必與此女。共為交通。
由是業緣。墮三惡道中。受無量苦。今雖得聖。先緣不盡。猶被誹謗。當知聲聞人。不能為眾生。作大善知識。
所以者何。若舍利弗。目連。為仇伽離。現少神足。仇伽離。必免地獄。不為現故。使仇伽離。墮於地獄。如此之事。
佛作是說。
是菩薩人。如鳩留孫佛時。有一仙人。名曰定光。共五百仙人。在於山林中。草窟裏住。
時有婦人。偶行在此。值天降雨。風寒理極。無避雨處。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
諸仙人見之。即便謗言。
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淨行。
爾時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誹謗。墮於地獄。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作十八變。
諸仙人見已。而作是言。
身能離地四指。無有婬欲。何況定光。昇虛空中。有大神變。而有欲事。我等云何。於清淨人。而起誹謗。
時五百仙人。即五體投地。曲躬懺悔。緣是之故。得免重罪。當知菩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佛言。
爾時定光仙人者。今彌勒是也。
爾時五百仙人者。今長老等。五百比丘是也。
龍王偈緣
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往至佛所。惡口罵詈。
阿難聞已。極生瞋恚。驅提婆達多。令出去。而語之曰。
汝若更來。我能使汝。得大苦惱。
諸比丘見已。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常於。提婆達多。生慈愍心。而提婆達多。於如來所。恒懷惡心。阿難瞋恚。即驅使去。
佛言。
非但今日。於過去世。亦曾如此。
昔於迦尸國。時有龍王。兄弟二人。一名大達。二名優婆大達。恒雨甘雨。使其國內。草木滋長。五穀成熟。畜生飲水。皆得肥壯。牛羊蕃息。
時彼國王。多殺牛羊。至於龍所。而祠於龍。
龍即現身。而語王言。
我既不食。何用殺生。而祠我為。
數語不改。兄弟相將。遂避此處。更到一小龍住處。名屯度脾。屯度脾龍。晝夜瞋恚。惡口罵詈。
大達語言。
汝莫瞋恚。比爾還去。
優婆大達。極大忿怒。而語之言。
唯汝小龍。常食蝦蟇。我若吐氣。吹汝眷屬。皆使消滅。
大達語弟。
莫作瞋恚。我等今當。還向本處。迦尸國王。渴仰我等。
迦尸國王。作是言曰。
二龍若來。隨其所須。以乳酪祀。更不殺生。
龍王聞已。即還本處。
於是大達。而作是偈言。
盡共合和至心聽。
極善清淨心數法。
菩薩本緣所說事。
今佛顯現故昔偈。
天中之天三佛陀。
如來在世諸比丘。
更出惡言相譏毀。
大悲見聞如此言。
集比丘僧作是說。
諸比丘依我出家。
非法之事不應作。
汝等各各作麤語。
更相誹謗自毀害。
汝不聞知求菩提。
修集慈忍難苦行。
汝等若欲依佛法。
應當奉行六和敬。
智者善聽學佛道。
為欲利益安眾生。
普於一切不惱害。
修行若聞應遠惡。
出家之人起忿諍。
猶如氷水出於火。
若欲隨順出家法。
應斷瞋諍合道行。
我於過去作龍王。
兄弟有二同處住。
第一兄名為大達。
第二者名優婆達。
俱不殺生持淨戒。
有大威德厭龍形。
恒向善趣求作人。
若見沙門婆羅門。
修持淨戒又多聞。
變形供養常親近。
八日十四十五日。
受持八戒撿心意。
捨己住處詣他方。
有龍名曰屯度脾。
見我二龍大威德。
知己不如生嫉恚。
恒以惡口而罵詈。
膖頷腫口氣麤出。
瞋怒心盛身脹大。
出是惡聲而謗言。
幻惑諂偽見侵逼。
聞此下賤惡龍罵。
優波大達極瞋恚。
請求其兄大達言。
以此惡語而見毀。
恒食蝦蟇水際住。
如此賤物敢見罵。
若在水中惱水性。
若在陸地惱害人。
聞惡欲忍難可堪。
今當除滅身眷屬。
一切皆毀還本處。
大力龍王聞弟言。
所說妙偈智者讚。
若於一宿住止處。
少得供給而安眠。
不應於彼生惡念。
知恩報恩聖所讚。
若息樹下少蔭涼。
不毀枝葉及花菓。
若於親厚少作惡。
是人終始不見樂。
一飡之惠以惡報。
是不知恩行惡人。
善菓不生復消滅。
如林被燒而燋兀。
後還生長復如故。
背恩之人善不生。
若養惡人百種供。
終不念恩必報怨。
譬如仙人象依住。
生子即死仙養活。
長大狂逸殺仙人。
樹木屋宇盡蹋壞。
惡人背恩亦如是。
心意輕躁不暫停。
譬如洄澓中有樹。
不修親友無返復。
如似白氎甄叔染。
若欲報怨應加善。
不應以惡而毀害。
智者報怨皆以慈。
擔負天地及山海。
此擔乃輕背恩重。
一切眾生平等慈。
是為第一最勝樂。
如渡河津安隱過。
慈等二樂亦如是。
不害親友是快樂。
滅除憍慢亦是樂。
內無德行外憍逸。
實無有知生憍慢。
好與強諍親惡友。
名稱損減得惡聲。
孤小老者及病人。
新失富貴羸劣者。
貧窮無財失國主。
單己苦厄無所依。
於上種種困厄者。
不生憐愍不名仁。
若至他國無眷屬。
得眾惡罵忍為快。
能遮眾惡鬪諍息。
寧在他國人不識。
不在己邦眾所輕。
若於異國得恭敬。
皆來親附不瞋諍。
即是己國親眷屬。
世間富貴樂甚少。
衰滅苦惱甚眾多。
若見眾生皆退失。
制不由己默然樂。
怨敵力勝自羸弱。
親友既少無所怙。
自察如是默然樂。
非法人所貪且慳。
不信無慚不受言。
於彼惡所默然樂。
瞋恚甚多殘害惡。
好加苦毒於眾生。
如此人邊默然樂。
不信強梁喜自高。
得逆諂偽詐幻惑。
於如此人默然樂。
破戒兇惡無慮忍。
恒作非法無信行。
於此人所默然樂。
妄語無愧好兩舌。
邪見惡口或綺語。
傲慢自高深計我。
極大慳貪懷嫉妬。
於此人所默然樂。
若於他處不知己。
亦無識別種性行。
不應自高生憍慢。
至餘國界而停住。
衣食仰人不自在。
若得毀罵皆應忍。
他界寄住仰衣食。
若為基業欲快樂。
亦應如上生忍辱。
若住他界仰衣食。
乃至下賤來輕己。
諸是智者宜忍受。
在他界住惡知友。
愚小同處下賤人。
智者自隱如覆火。
猶如熾火猛風吹。
炎著林野皆焚燒。
瞋恚如火燒自他。
此名極惡之毀害。
瞋恚欲心智者除。
若修慈等瞋漸滅。
未曾共住輙親善。
恒近惡者是癡人。
不察其過輙棄捨。
作如上事非智者。
若無愚小智不顯。
如鳥折翅不能飛。
智者無愚亦如是。
以多愚小及無智。
不能覺了智有力。
以是義故諸賢哲。
博識多聞得樂住。
智者得利心不高。
失利不下無愚癡。
所解義理稱實說。
諸有所言為遮惡。
安樂利益故宣辯。
為令必解說是語。
智者聞事不卒行。
思惟籌量論其實。
明了其理而後行。
是名自利亦利他。
智者終不為身命。
造作惡業無理事。
不以苦樂違正法。
終不為己捨正行。
智者不慳無嫉恚。
亦不嚴惡無愚癡。
危害垂至不恐怖。
終不為利讒搆人。
亦不威猛不怯弱。
又不下劣正處中。
如此諸事智者相。
威猛生嫌懦他輕。
去其兩邊處中行。
或時默然如瘂者。
或時言教如王者。
或時作寒猶如雪。
或時現熱如熾火。
或現高大如須彌。
或時現卑如臥草。
或時顯現猛如王。
或時寂滅如解脫。
或時能忍飢渴苦。
或時堪忍苦樂事。
於諸財寶如糞穢。
自在能調諸瞋恚。
或時安樂縱伎樂。
或時恐怖猶如鹿。
或時威猛如虎狼。
觀時非時力無力。
能觀富貴及衰滅。
忍不可忍是真忍。
忍者應忍是常忍。
於羸弱者亦應忍。
富貴強盛常謙忍。
不可忍忍是名忍。
嫌恨者所不嫌恨。
於瞋人中常心淨。
見人為惡自不作。
忍勝己者名怖忍。
忍等己者畏鬪諍。
忍下劣者名盛忍。
惡罵誹謗愚不忍。
如似兩石著眼中。
能受惡罵重誹謗。
智者能忍花雨象。
若於惡罵重誹謗。
明智能忍有慧眼。
猶如降雨於大石。
石無損壞不消滅。
惡言善語苦樂事。
智者能忍亦如石。
若以實事見罵辱。
此人實語不足瞋。
若以虛事而罵辱。
彼自欺誑如狂言。
智者解了俱不瞋。
若為財寶及諸利。
忍受苦樂惡罵謗。
若能不為財寶利。
設得百千諸珍寶。
猶應速疾離惡人。
樹枝被斫不應拔。
人心已離不可親。
便從異道遠避去。
可親友者滿世間。
先敬後慢而輕毀。
亦無恭敬不讚歎。
如似白鵠輕飛去。
智者遠愚速應離。
好樂鬪諍懷諂曲。
喜見他過作兩舌。
妄言惡口亦綺語。
輕賤毀辱諸眾生。
更出痛言入心髓。
不護身業口與意。
智者遠離至他方。
嫉妬惡人無善心。
見他利樂及名稱。
心生熱惱大苦毒。
言語善濡意極惡。
唯智能遠至他方。
人樂惡欲貪利養。
諂曲要取無慚愧。
內不清淨外亦然。
智者速遠至他方。
若人無有恭恪心。
憍慢所懷無教法。
自謂智者實愚癡。
慧者遠離至他方。
此處飲食得臥具。
并諸衣被憑活路。
應當擁護念其恩。
猶如慈母救一子。
愛能生長一切苦。
先當斷愛而離瞋。
悉能將人至惡趣。
自高憍慢亦應捨。
富貴親友貧賤離。
如此之友當速遠。
若為一家捨一人。
若為一村捨一家。
若為一國捨一村。
若為己身捨天下。
若為正法捨己身。
若為一指捨現財。
若為身命捨四支。
若為正法捨一切。
正法如蓋能遮雨。
修行法者法擁護。
行法力故斷惡趣。
如春盛熱得蔭涼。
修行法者亦復然。
與諸賢智趣向俱。
多得財利不為喜。
若失重寶不為憂。
不常懃苦求乞索。
是名堅實大丈夫。
施他財寶甚歡喜。
世間過惡速捨離。
安立己身深於海。
是名雄健勝丈夫。
若解義理眾事巧。
為人柔軟共行樂。
諸人歎說善丈夫。
優波大達作是言。
我今於兄倍信敬。
假使遭苦極困厄。
終不復作諸惡事。
若死若活得財產。
及失財產不造惡。
兄今當知我奉事。
願以持戒而取死。
不以犯戒而取生。
何故應當為一生。
而可放逸作惡行。
生死之中莫放逸。
我於生死作不善。
遭值惡友造非法。
得遇善友以斷除。
佛入宿命知了說。
告諸比丘是本偈。
爾時大達是我身。
優波大達是阿難。
當知爾時屯度脾。
即是提婆達多身。
比丘當知作是學。
是名集法總攝說。
宜廣慎行應恭敬。
諸比丘僧修是法。
提婆達多欲毀傷佛因緣
佛在王舍城。告提婆達多言。
汝莫於如來。生過患心。自取減損。得不安事。自受其苦。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提婆達多。於如來所。常生惡心。世尊長夜。慈心憐愍。柔軟共語。
佛言。
不但今日。乃往過去。迦尸之國。波羅㮈城。有大龍王。名為瞻蔔。常降時雨。使穀成熟。十四日。十五日時。化作人形。受持五戒。布施聽法。
時南天竺國。有咒師來。竪箭結咒。取瞻蔔龍王。
時天神。語迦尸王言。
有咒師。將瞻蔔龍王。去迦尸國。
王即出軍眾。而往逐之。彼婆羅門。便復結咒。使王軍眾。都不能動。王大出錢財。贖取龍王。婆羅門。第二更來。咒取龍王。諸龍眷屬。興雲降雨。雷電霹靂。欲殺婆羅門。
龍王慈心。語諸龍眾。
莫害彼命。善好慰喻。令彼還去。
第三復來。時諸龍等。即欲殺之。龍王遮護。不聽令殺。即放使去。
爾時龍王。今我身是也。
爾時咒師者。提婆達多是也。
我為龍時。尚能慈心。數數救濟。況於今日。而當不慈。
共命鳥緣
佛在王舍城。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提婆達多。是如來弟。云何常欲。怨害於佛。
佛言。
不但今日。昔雪山中。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一頭常食美菓。欲使身得安隱。
一頭便生。嫉妬之心。而作是言。
彼常云何。食好美菓。我不曾得。
即取毒菓食之。使二頭俱死。
欲知爾時。食甘菓者。我身是也。
爾時食毒菓者。提婆達多是。
昔時與我。共有一身。猶生惡心。今作我弟。亦復如是。
白鵝王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推山壓佛。放護財象。欲蹋於佛。惡名流布。提婆達多。於眾人前。向佛懺悔。嗚如來足。無眾人時。於比丘中。惡口罵佛。
諸人皆言。
提婆達多。向佛懺悔。心極調順。無故得此。惡名流布。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提婆達多。甚能諂偽。於眾人前。調順向佛。於屏處時。惡心罵佛。
佛言。
不但今日。乃往過去時。有蓮花池。多有水鳥。在中而住。時有鸛雀。在於池中。徐步舉脚。
諸鳥皆言。
此鳥善行。威儀庠序。不惱水性。
時有白鵝。而說偈言。
舉脚而徐步。
音聲極柔軟。
欺誑於世間。
誰不知諂詭。
鸛雀語言。
何為作此語。來共作親善。
白鵝答言。
我知汝諂詭。終不親善。
汝欲知爾時鵝王。即我身是也。
爾時鸛雀。提婆達多是。
大龜因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心常懷惡。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射婆羅門。使持弓箭。詣世尊所。挽弓射佛。所射之箭。變成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波頭摩華。優鉢羅華。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怖畏。即捨弓箭。禮佛懺悔。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皆得須陀洹道。
復白佛言。
願聽我等。出家學道。
佛言。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服著體。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神力。甚為希有。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恒生大慈。
佛言。
非但今日。於過去時。波羅㮈國。有一商主。名不識恩。共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得寶還返。到迴淵處。遇水羅剎。而捉其船。不能得前。
眾商人等。極大驚怖。皆共唱言。
天神地神。日月諸神。誰能慈愍。濟我厄也。
有一大龜。背廣一里。心生悲愍。來向船所。負載眾人。即得渡海。
時龜小睡。不識恩者。欲以大石。打龜頭殺。
諸商人言。
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不識恩也。
不識恩曰。
我停飢急。誰問爾恩。
輙便殺龜。而食其肉。即日夜中。有大群象。蹋殺眾人。
爾時大龜。我身是也。
爾時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
五百商人者。五百婆羅門。出家學。得道者是。
我於往昔。濟彼厄難。今復拔其。生死之患。
二輔相詭媾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作種種因緣。欲得殺佛。然不能得。
時南天竺國。有婆羅門來。善知咒術。和合毒藥。提婆達多。於婆羅門所。即合毒藥。以散佛上。風吹此藥。反墮己頭上。即便悶絕。躃地欲死。醫不能治。
阿難。白佛言。
世尊。提婆達多。被毒欲死。
佛憐愍故。為說實語。
我從菩薩。成佛已來。於提婆達多。常生慈悲。無惡心者。提婆達多。毒自當滅。
作是語已。毒即消滅。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提婆達多。恒起惡心於如來所。如來云何。猶故活之。
佛言。
非但今日。惡心向我。過去亦爾。
時問佛言。
惡心於佛。其事云何。
佛言。
過去之世。迦尸國中。有波羅㮈城。有二輔相。一名斯那。二名惡意。斯那常順法行。
惡意恒作惡事。好為詭媾。而語王言。
斯那欲作逆事。
王即收閉。諸天善神。於虛空中。出聲而言。
如此賢人。實無過罪。云何拘繫。
諸龍爾時。亦作是語。群臣人民。亦作是語。王便放之。第二。惡意劫王庫藏。著斯那舍。
王亦不信。而語之言。
汝憎嫉於彼。橫作此事。
王言。
捉此惡意。付與斯那。仰使斷之。
斯那即教惡意。向王懺悔。惡意自知有罪。便走向毘提醯王所。作一寶篋。盛二惡蛇。見毒具足。令毘提醯王。遣使送與。
彼國國王。并及斯那。二人共看。莫示餘人。
王見寶篋。極以嚴飾。心大歡喜。即喚斯那。欲共發看。
斯那答言。
遠來之物。不得自看。遠來菓食。不得即食。
何以故。彼有惡人。或能以惡。來見中傷。
王言。
我必欲看。
慇懃三諫。王不用語。
復白王言。
不用臣語。王自看之。臣不能看。
王即發看。兩眼盲冥。不見於物。斯那憂苦。愁悴欲死。遣人四出。遍歷諸國。遠覓良藥。既得好藥。以治王眼。平復如故。
爾時王者。舍利弗是也。
爾時斯那。我身是也。
爾時惡意。提婆達多是。
山鷄王緣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往至佛所。而作是言。
如來今者。可閑靜住。以此大眾。付囑於我。
佛言。
食唾癡人。我尚不以。諸大眾等。付囑舍利弗。目犍連。云何乃當。付囑於汝。
提婆達多。瞋罵而去。
諸比丘言。
世尊。提婆達多。欲作種種。苦惱於佛。又多方便。欺誑如來。
佛言。
不但今日。於過去世。雪山之側。有山鷄王。多將鷄眾。而隨從之。鷄冠極赤。身體甚白。
語諸鷄言。
汝等遠離。城邑聚落。莫為人民。之所噉食。我等多諸怨嫉。好自慎護。
時聚落中。有一猫子。聞彼有鷄。便往趣之。
在於樹下。徐行低視。而語鷄言。
我為汝婦。汝為我夫。而汝身形。端正可愛。頭上冠赤。身體俱白。我相承事。安隱快樂。
鷄說偈言。
猫子黃眼愚小物。
觸事懷害欲噉食。
不見有畜如此婦。
而得壽命安隱者。
爾時鷄者。我身是也。
爾時猫者。提婆達多是。
昔於過去。欲誘誑我。今日亦復。欲誘誑我。
吉利鳥緣
佛在王舍城。
爾時提婆達多。作是念言。
佛有五百。青衣鬼神。恒常侍衛。佛有十力。百千那羅延。所不能及。我今不能得害。當還奉事。觀其要脉。而傷害之。乃可得殺。
便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眾之中。向佛懺悔。而作是念。
受我懺悔。得作方便。不受我悔。足使如來。惡名流布。
便白佛言。
世尊。受我懺悔。我欲於彼。閑靜之處。自修其志。
佛言。
法無諂誑。諸諂誑者。無有法也。
外道六師皆言。
提婆達多。好向佛懺悔。佛不受懺悔。
諸比丘言。
提婆達多。諂曲向佛。
佛言。
非但今日。過去久遠。波羅㮈國。有王名梵摩達。作制斷殺。
時有獵師。著仙人衣服。殺諸鹿鳥。人無知者。
有吉利鳥。語諸人言。
此大惡人。雖著仙人衣。實是獵師。常行殺害。而人不知。
眾人皆信。吉利鳥。實如其言。
爾時吉利鳥者。我身是也。
爾時獵師者。提婆達多是。
爾時王者。舍利弗是也。
老仙緣
佛在王舍城。
爾時阿闍世王。為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
諸比丘。皆白世尊言。
阿闍世王。日為提婆達多。送五百釜飯。
佛言。
比丘。莫羨提婆達多。得利養事。
即說偈言。
芭蕉生實枯。
蘆竹葦亦然。
駏驉懷妊死。
騾䮫亦復然。
愚貪利養害。
智者所嗤笑。
說是偈已。告諸比丘言。
提婆達多。非但今日。為利養所害。誹謗於我。過去亦爾。
比丘問佛言。
過去之事。其義云何。
佛言。
往昔波羅㮈國。仙山之中。有二仙人。
其一老者。獲五神通。其一壯者。竟無所得。
時老仙人。即以神力。往欝單越。取成熟粳米。而來共食之。復至閻浮樹。取閻浮提菓。亦來共食。到忉利天。取天須陀味。來共食之。
少仙人。見是已。心生悕仰。白老者言。
願教授我。修五神通。
老仙人言。
若有好心。得五神通。必有利益。若無好心。反為惡害。
猶懃啟請。
唯願教我。
時老仙人。便教五通。尋即獲得。既得五神通。於眾人前。現種種神足。於是已後。大得名稱利養。乃於老者。生嫉妬心。處處誹謗。即退失神足。
諸人聞已。作是言曰。
老仙人者。宿舊有德。是壯仙人。橫生誹謗。
便皆瞋之。城門下遮。不聽使入。便失利養。
欲知爾時。老仙人者。我身是也。
爾時壯仙人者。提婆達多是也。
二估客因緣
佛在王舍城。
爾時諸比丘等。用佛語者。皆得涅槃。天人之道。用提婆達多語者。悉墮地獄。受大苦惱。
佛言。
非但今日。奉我教者。得大利益。用提婆達多語。獲於大苦。往昔亦爾。
過去之世。有二賈客。俱將五百商人。到曠野中。有夜叉鬼。化作年少。著好衣服。頭戴花鬘。彈琴而行。
語賈客言。
不疲極也。載是水草。竟何用為。近在前頭。有好水草。從我去來。當示汝道。
一賈客主。尋用其言。
我等今棄。所載水草。
便即輕行。在前而去。
一賈客言。
我等今者。不見水草。慎莫擲棄。
前棄水草者。渴旱死盡。不棄之者。達到所在。
爾時。不棄水草者。我身是。
棄水草者。提婆達多是也。
八天次第問法緣
昔佛在世。於夜分中。忽有八天。次第而來。至世尊所。其初來者。容貌端政。光照一里。有十天女。以為眷屬。來詣佛所。至心頂禮。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以修福。得受天身。五欲自娛。快獲安樂。
於時此天。即白佛言。
世尊。我雖生處天上。心常憂苦。
所以者何。以我先身。修行之時。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雖為忠孝。心生恭敬。然於其所。不能慇懃。恭敬禮拜。迎來送去。以是業緣。果報實少。不如餘天。以不如故。自責修行。不能滿足。
復有一天。容貌身光。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生天上。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世尊。我雖生處天上。亦常憂苦。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修行之時。雖於父母師長所。沙門。婆羅門。生忠孝心。恭敬禮拜。然而不能。為施床坐。熅煖敷具。以是業緣。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自責修因。不能滿足。
復有一天。形貌光明。及以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處天宮。常懷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身。雖復善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為施床敷。然於其所。不能廣設。餚饍飲食。以用供養。以是業緣。今得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心自悔責。修因不具。是故憂惱。
復有一天。容貌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天。心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過去。雖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為施敷具。及以飲食。然不聽法。以是因緣。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常自剋責。修因不滿。是故憂惱。
次復一天。身色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天。心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雖復於君。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能忠孝恭敬禮拜。敷具飲食。而聽於法。而不解義。以不解故。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心常悔責。修因不滿。是故憂惱。
次有一天。身色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雖生處天堂。心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修行之時。雖能於君。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敷具飲食。聽法解義。然復不能。如說修行。以是業緣。今獲果報。不如餘天。以不如故。深自悔責。修因不滿。是故憂惱。
次有一天。容貌光明。及其眷屬。十倍勝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在一面。
佛告天曰。
汝受天身。快得安樂。
天白佛言。
我於今日。得生天宮。五欲自娛。所須之物。應念輙至。真實快樂。無諸憂惱。
所以者何。以我前世。修因之時。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忠孝恭敬禮拜。敷具飲食。聽法。能解其義。如說修行。以是因緣。受天果報。身形端正。光明殊妙。眷屬眾多。勝餘諸天。以修此行故。得果滿足。以滿足故。得最勝果報。勝果報故。一切諸天。無有及者。以無及者。心得快樂也。
雜寶藏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