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第一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十奢王緣

昔人壽萬歲時。有一王。號曰十奢。王閻浮提。

王大夫人。生育一子。名曰羅摩。

第二夫人。有一子。名曰羅漫。

羅摩太子。有大勇武。那羅延力。兼有扇羅。聞聲見形。皆能加害。無能當者。

時第三夫人。生一子。名婆羅陀。

第四夫人。生一子。字滅怨惡。

第三夫人。王甚愛敬。而語之言。

我今於爾。所有財寶。都無悋惜。若有所須。隨爾所願。

夫人對言。

我無所求。後有情願。當更啟白。

時王遇患。命在危惙。即立太子羅摩。代己為王。以帛結髮。頭著天冠。儀容軌則。如王者法。

時小夫人。瞻視王病。小得瘳差。自恃如此。見於羅摩。紹其父位。心生嫉妬。尋啟於王。求索先願。

願以我子為王。廢於羅摩。

王聞是語。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

正欲廢長。已立為王。正欲不廢。先許其願。

然十奢王。從少已來。未曾違信。又王者之法。法無二語。不負前言。思惟是已。即廢羅摩。奪其衣冠。

時弟羅漫。語其兄言。

兄有勇力。兼有扇羅。何以不用。受斯耻辱。

兄答弟言。

違父之願。不名孝子。然今此母。雖不生我。我父敬待。亦如我母。弟婆羅陀。極為和順。實無異意。如我今者。雖有大力。扇羅。寧可於父母及弟。所不應作。而欲加害。

弟聞其言。即便默然。

時十奢王。即徙二子。遠置深山。經十二年。乃聽還國。羅摩兄弟。即奉父勅。心無結恨。拜辭父母。遠入深山。

時婆羅陀。先在他國。尋召還國。以用為王。然婆羅陀。素與二兄。和睦恭順。深存敬讓。既還國已。父王已崩。方知己母。妄興廢立。遠擯二兄。嫌所生母。所為非理。不向拜跪。

語己母言。

母之所為。何期勃逆。便為燒滅。我之門戶。

向大母拜。恭敬孝順。倍勝於常。

時婆羅陀。即將軍眾。至彼山際。留眾在後。身自獨往。

當弟來時。羅漫語兄言。

先恒稱弟婆羅陀。義讓恭順。今日將兵來。欲誅伐我之兄弟。

兄語婆羅陀言。

弟今何為。將此軍眾。

弟白兄言。

恐涉道路。逢於賊難。故將兵眾。用自防衛。更無餘意。願兄還國。統理國政。

兄答弟言。

先受父命。遠徙來此。我今云何。輒得還返。若專輒者。不名仁子。孝親之義。

如是慇懃。苦求不已。兄意礭然。執志彌固。

弟知兄意。終不可迴。尋即從兄。索得革屣。惆悵懊惱。齎還歸國。統攝國政。常置革屣。於御坐上。日夕朝拜問訊之義。如兄無異。亦常遣人。到彼山中。數數請兄。然其二兄。以父先勅十二年還。年限未滿。至孝盡忠。不敢違命。其後漸漸年歲已滿。知弟慇懃屢遣信召。又知敬屣如己無異。感弟情至。遂便還國。

既至國已。弟還讓位。而與於兄。

兄復讓言。

父先與弟。我不宜取。

弟復讓言。

兄為嫡長。負荷父業。正應是兄。

如是展轉。互相推讓。兄不獲已。遂還為王。兄弟敦穆。風化大行。道之所被。黎元蒙賴。忠孝所加。人思自勸。奉事孝敬。婆羅陀母。雖造大惡。都無怨心。

以此忠孝因緣故。風雨以時。五穀豐熟。人無疾疫。閻浮提內。一切人民。熾盛豐滿。十倍於常。

王子以肉濟父母緣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小兒。有盲父母。乞索得食。好者。供養父母。麁者。便自食之。

阿難白佛言。

世尊。此小兒者。甚為希有。乞得好食。用奉父母。擇麤惡者。而自食之。

佛言。

此未為難。我過去世中。供養父母。乃極為難。

阿難。白佛言。

世尊。過去之世。供養父母。其事云何。

佛言。

乃往過去。有大國王。統領國土。王有六子。各領一國。

時有一大臣。名羅睺求。計謀興軍。殺彼大王。及其五子。

其第六小子。先有鬼神。來語之言。

汝父大王。及諸五兄。悉為大臣羅睺求。之所殺害。次欲到汝。

王子聞已。即還家中。婦見王子。顏色憂悴。不與常同。而問夫言。

汝何以爾。

夫答婦言。

男子之事。不得語汝。

婦言。

王子。我今與汝。生死共同。有何急緩。而不見語。

夫答婦言。

適有鬼神。來語我言。

汝父大王。及與五兄。悉為他殺。次來到汝。

以是憂懼。莫知所適。

夫婦作計。即共將兒。逃奔他國。持七日糧。計應達到。惶怖所致。錯從曲道。行經十日。猶不達到。糧食乏盡。困餓垂死。

王子思惟。

三人併命。苦痛特劇。寧殺一人。存二人命。

即便拔劍。欲得殺婦。

兒顧見父。合掌白言。

願父今者。莫殺我母。寧殺我身。以代母命。

父用兒語。欲殺其子。

子復白言。

莫斷我命。若斷我命。肉則臭爛。不得久停。或恐其母。不得前達。不斷我命。須臾削割。日日稍食。

未到人村。餘在身肉。唯有三臠。子白父母。

此肉二臠。父母食之。餘有一臠。還用與我。

擲兒放地。父母前進。

時釋提桓因。宮殿震動。便即觀之。是何因緣。見此小兒。作希有事。即化作餓狼。來從索肉。

小兒思惟。

我食此肉。亦當命盡。不食亦死。

便捨此肉。而與餓狼。

釋提桓因。即化作人。語小兒言。

汝今割肉。與汝父母。生悔心不。

答言。

不悔。

天言。

汝今苦惱。誰當信汝。不生悔心。

小兒於是。即出實言。

我若不生悔心。身肉還生。平復如故。若有悔者。於是即死。

作此言已。身體平復。與本無異。

釋提桓因。即將其子。并其父母。使得一處。見彼國王。心大悲喜。愍其至孝。嘆未曾有。即給軍眾。還復本國。釋提桓因。即漸擁護。作閻浮提王。

爾時小兒。我身是也。

爾時父母。今日父母是也。

佛言。

非但今日。讚嘆慈孝。於無量劫。常亦讚嘆。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過去世中。供養父母。其事云何。

佛言。

昔迦尸國王。土界之中。有一大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父母年老。而眼俱盲。常取好菓。鮮花美水。以養父母。安置閑靜。無怖畏處。凡有所作。舉動行止。先白父母。白父母已。便取水去。

時梵摩達王。遊獵而行。見鹿飲水。挽弓射之。藥箭誤中。睒摩迦身。

被毒箭已。高聲唱言。

一箭殺三人。斯痛何酷。

其王聞其聲。尋以弓箭。投之於地。便即往看。誰作此言。

我聞此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慈仁孝順。養盲父母。舉世稱嘆。汝今非睒摩迦也。

答言。

我即是也。

而白王言。

今我此身。不計苦痛。但憂父母。年老目冥。從今飢困。無人供養耳。

王復問言。

汝盲父母。今在何許。

睒摩迦。指示王言。

在彼草屋中。

王即至盲父母所。

睒摩迦父。時語婦言。

我眼瞤動。將非我孝子。睒摩迦。有衰患不。

婦復語夫。

我乳亦惕惕而動。將非我子。有不祥事不。

時盲父母。聞王行聲索索。心生恐怖。

非我子行。為是誰也。

王到其前。唱言作禮。

盲父母言。

我眼無所見。為是誰禮。

答言。

我是迦尸國王。

時盲父母。命王言坐。

我子若在。當以好華菓。奉上於王。我子朝往取水。遲晚久待不來。

王便悲泣。而說偈言。

我為斯國王。
遊獵於此山。
但欲射禽獸。
不覺中害人。


盲父母。以偈答王曰。

我子慈孝順。
天上人中無。
王雖見憐愍。
何得如我子。

王當見憐愍。
願將示子處。
得在兒左右。
并命意分足。

於是。王將盲父母。往至睒摩迦邊。既至兒所。搥胸懊惱。號咷而言。

我子慈仁。孝順無比。天神。地神。山神。樹神。河神。池神諸神。

說偈而言。

釋梵天世王。
云何不佐助。
我之孝順子。
使見如此苦。
深感我孝子。
而速救濟命。

時釋提桓因。宮殿震動。以天耳。聞盲父母。悲惻語聲。即從天下。往到其所。而語睒摩迦言。

汝於王所。生惡心也。

答言。

實無惡心。

釋提桓因言。

誰當信汝。無惡心也。

睒摩迦答言。

我於王所。有惡心者。毒遍身中。即爾命終。若我於王。無惡心者。毒箭當出。身瘡便愈。

即如其言。毒箭自出。平復如故。

王大歡喜。踊躍無量。便出教令。普告國內。

當修慈仁。孝事父母。

睒摩迦。從昔已來。慈仁孝順。供養父母。

欲知爾時。盲父者。今淨飯王是。

爾時盲母者。摩耶夫人是。

睒摩迦者。今我身是。

迦尸國王。舍利弗是。

時釋提桓因。摩訶迦葉是。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

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言。

有二邪行。如似拍毱。速墮地獄。

云何為二。

一者。不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諸不善。

有二正行。如似拍毱。速生天上。

云何為二。

一者。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眾善行。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如來極能。讚嘆父母。

佛言。

非但今日。於過去世。雪山之中。有一鸚鵡。父母都盲。常取好花菓。先奉父母。

爾時有一田主。初種穀時。而作願言。

所種之穀。要與眾生。而共噉食。

時鸚鵡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即常於田。採取稻穀。以供父母。

是時田主。按行苗行。見諸虫鳥。揃穀穗處。瞋恚懊惱。便設羅網。捕得鸚鵡。

鸚鵡子言。

田主先有好心。施物無悋。由是之故。故我敢來。採取稻穀。如何今者。而見網捕。且田者如母。種子如父。實語如子。田主如王。擁護由己。

作是語已。田主歡喜。問鸚鵡言。

汝取此穀。竟復為誰。

鸚鵡答言。

有盲父母。願以奉之。

田主答言。

自今已後。常於此取。勿復疑難。

佛言。

鸚鵡樂多菓種。田者亦然。

爾時鸚鵡。我身是也。

爾時田主。舍利弗是。

爾時盲父。淨飯王是。

爾時盲母。摩耶是也。

棄老國緣

佛在舍衛國。

爾時世尊。而作是言。

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聞事。而得聞解。名稱遠達。智者所敬。

諸比丘言。

如來世尊。而常讚嘆。恭敬父母。耆長宿老。

佛言。

不但今日。我於過去。無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長宿老。

諸比丘。白佛言。

過去恭敬。其事云何。

佛言。

過去久遠。有國名棄老。彼國土中。有老人者。皆遠驅棄。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國法。應在駈遣。大臣孝順。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著中。隨時孝養。

爾時天神。捉持二蛇。著王殿上。而作是言。

若別雄雌。汝國得安。若不別者。汝身及國。七日之後。悉當覆滅。

王聞是已。心懷懊惱。即與群臣。參議斯事。各自陳謝。稱不能別。

即募國界。

誰能別者。厚加爵賞。

大臣歸家。往問其父。

父答子言。

此事易別。以細軟物。停蛇著上。其躁擾者。當知是雄。住不動者。當知是雌。

即如其言。果別雄雌。

天神復問言。

誰於睡者。名之為覺。誰於覺者。名之為睡。

王與群臣。復不能辯。復募國界。無能解者。

大臣問父。

此是何言。

父言。

此名學人。於諸凡夫。名為覺者。於諸羅漢。名之為睡。

即如其言以答。

天神。又復問言。

此大白象。有幾斤兩。

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

大臣問父。

父言。

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

即以此智以答。

天神。又復問言。

以一掬水。多於大海。誰能知之。

群臣共議。又不能解。又遍募問。都無知者。

大臣問父。

此是何語。

父言。

此語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淨。以一掬水。施於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極多。不過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萬倍。多於大海。

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復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

世頗有人。飢窮瘦苦。劇於我不。

群臣思量。復不能答。

臣復以狀。往問於父。

父即答言。

世間有人。慳貪嫉妬。不信三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穀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細針。髮如錐刀。纏身至脚。舉動之時。支節火然。如此之人。劇汝飢苦。百千萬倍。

即以斯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復。化作一人。手脚杻械。項復著鎖。身中火出。舉體燋爛。而又問言。

世頗有人。苦劇我不。

君臣率爾。無知答者。

大臣復問其父。

父即答言。

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叛於夫主。誹謗三尊。將來之世。墮於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眾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方之。劇汝困苦。百千萬倍。

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政瓌瑋。踰於世人。而又問言。

世間頗有。端政之人。如我者不。

君臣默然。無能答者。

臣復問父。

父時答言。

世間有人。信敬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政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此方之。如瞎獼猴。

又以此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復問言。

何者是頭。

君臣智力。無能答者。

臣又問父。父答言。

易知。擲著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舉。

即以其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以。二白騲馬。形色無異。而復問言。

誰母誰子。

君臣亦復。無能答者。

復問其父。父答言。

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與子。

如是所問。悉皆答之。天神歡喜。大遺國王。珍琦財寶。而語王言。

汝今國土。我當擁護。令諸外敵。不能侵害。

王聞是已。極大踊悅。而問臣言。

為是自知。有人教汝。賴汝才智。國土獲安。既得珍寶。又許擁護。是汝之力。

臣答王言。

非臣之智。願施無畏。乃敢具陳。

王言。

設汝今有。萬死之罪。猶尚不問。況小罪過。

臣白王言。

國有制令。不聽養老。臣有老父。不忍遣棄。冒犯王法。藏著地中。臣來應答。盡是父智。非臣之力。唯願大王。一切國土。還聽養老。

王即嘆美。心生喜悅。奉養臣父。尊以為師。濟我國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

即便宣令。普告天下。

不聽棄老。仰令孝養。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爾時父者。我身是也。

爾時臣者。舍利弗是。

爾時王者。阿闍世是。

爾時天神。阿難是也。

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

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

我今欲往。忉利天上。夏坐安居。為母說法。汝諸比丘。誰樂去者。當隨我去。

作是語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樹下。夏坐安居。為母摩耶。及無量諸天說法。皆獲見諦。還閻浮提。

諸比丘言。

希有世尊。能為其母。九十日中。住忉利天。

佛言。

非但今日。我過去時。亦曾為母。拔苦惱事。

時諸比丘。而白佛言。

過去所為。其事云何。

佛言。

往昔久遠。雪山之邊。有獼猴王。領五百獼猴。時一獵師。張網圍捕。

獼猴王言。

汝等今日。慎勿恐怖。我當為汝。破壞彼網。汝諸獼猴。悉隨我出。

即時破網。皆得解脫。有一老獼猴。擔兒脚跌。墮於深坑。獼猴王覓母。不知所在。見一深坑。往到邊看。見母在下。

語諸獼猴。

各自勵力。共我出母。

時諸獼猴。互相捉尾。乃至坑下。挽母得出。離於苦難。況我今日。拔母苦難。

爾時拔免。深坑之難。今復拔母。三惡道難。

佛告諸比丘。

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無難。自致成佛。以是義故。諸比丘等。各應孝順。供養父母。

佛說往昔母迦旦遮羅緣

佛時遊行。到居荷羅國。便於中路。一樹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羅。繫屬於人。井上汲水。

佛語阿難。

往索水來。

阿難承佛勅。即往索水。

爾時老母。聞佛索水。自擔盥往。既到佛所。放盥著地。直往抱佛。阿難欲遮。

佛言。

莫遮。此老母者。五百生中。曾為我母。愛心未盡。是以抱我。若當遮者。沸血從面門出。而即命終。

既得抱佛。嗚其手足。在一面立。

佛語阿難。

往喚其主。

其主來至。頭面禮佛。卻住而立。

佛語主言。

放此老母。使得出家。若出家者。當得羅漢。

主便即放。

佛告阿難。

付波闍波提比丘尼。使度出家。

不久即得。阿羅漢道。比丘尼中。善解契經。最為第一。

諸比丘疑怪。白佛言。

世尊。以何因緣。繫屬於他。復以何緣。得阿羅漢。

佛言。

迦葉佛時。出家學道。以是因故。得阿羅漢。當於爾時。為徒眾主。罵諸賢聖。勝尼為婢。以此因緣。今屬於他。五百生中。恒為我母。慳貪嫉妬。遮我布施。以是因緣。常生貧賤。非但今日。拔其貧賤。

諸比丘言。

不審於過去世。拔濟貧賤。其事云何。

佛言。

過去世時。波羅捺國。有一貧家。母子共活。兒恒傭作。以供養母。得少錢財。且支旦夕。

爾時其子。即白母言。

我今欲與。諸賈客等。遠行商估。

其母然可。於是發去。兒發去後。賊來破家。劫掠錢財。并駈老母。異處出賣。兒既來還。推覓其母。即知處所。多齎錢財。勉贖其母。即於本國。而為生活。資財滿足。倍勝於前。

爾時母者。今迦旦遮羅是。

爾時兒者。我身是也。

我當爾時。已拔母苦。

慈童女緣

昔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

於父母所。少作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獲罪無量。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罪福之報。其事云何。

佛言。

我於過去。久遠世時。波羅奈國。有長者子。名慈童女。其父早喪。錢財用盡。役力賣薪。日得兩錢。奉養老母。方計轉勝。日得四錢。以供於母。遂復漸差。日得八錢。供養於母。轉為眾人。之所體信。遠近投趣。獲利轉多。日十六錢。奉給於母。

眾人見其。聰明福德。而勸之言。

汝父在時。常入海採寶。汝今何為。不入海也。

聞是語已。而白母言。

我父在時。恒作何業。

母言。

汝父在時。入海取寶。

便白母言。

我父若當。入海採寶。我今何故。不復入海。

母見其子。慈仁孝順。謂不能去。戲語之言。

汝亦可去。

得母此語。謂呼已定。便計伴侶。欲入海去。莊嚴既竟。辭母欲去。

母即語言。

我唯一子。當待我死。何由放汝。

兒答母言。

先若不許。不敢正意。母已許我。那得復遮。望以此身。立信而死。許他已定。不復得住。

母見子意正。前抱脚哭。而作是言。

不待我死。何由得去。

兒便決意。自掣手出脚。絕母數十根髮。母畏兒得罪。即放使去。共諸商賈。遂入於海。達到寶渚。多取珍寶。與諸同伴。便還發引。

時有二道。一是水道。一是陸道。眾人皆言。從陸道去。即從陸道。

時彼國法。賊來劫奪。若得商主。諸商人物。皆入於賊。不得商主。雖獲財物。商主來還。盡歸財物。以是之故。是慈童女。恒出營別宿。商人早起。來迎取之。一夜大風。商人卒起。忘不迎取。商主於後。即不得伴。不識途徑。見有一山。便往至上。遙見有城。紺琉璃色。飢渴困乏。疾走向之。

爾時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寶珠。作倡伎樂。而共來迎。四萬歲中。受大快樂。於是自然。厭離心生。便欲捨去。

諸玉女言。

閻浮提人。甚無反復。共我生活。經四萬歲。云何一旦捨我而去。

不顧其言。便復前行。見頗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亦作伎樂。而來迎之。八萬歲中。極大歡樂。生厭惡心。復捨遠去。

至白銀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來迎。十六萬歲。受大快樂。亦復捨去。

至黃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來迎。又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亦欲捨去。

諸玉女言。

汝前後所住。常得好處。自此已去。更無好處。不如即住。

聞是語已。而自念言。

諸玉女等。戀慕我故。作是語耳。若當前進。必有好處。

即便捨去。

遙見鐵城。心生疑怪。而作是念言。

外雖是鐵。內為極好。

漸漸前進。並近於城。亦無玉女。來迎之者。

復作念言。

城中甚似。極大快樂。是故不及。來迎於我。

轉轉前進。遂入鐵城。門關已下。中有一人。頭戴火輪。捨此火輪。著於童女頭上。即便出去。

慈童女。問獄卒言。

我戴此輪。何時可脫。

答言。

世間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採寶。經歷諸城。久近如。然後當來。代汝受罪。此鐵輪者。終不墮地。

慈童女問言。

我作何福。復作何罪。

答言。

汝昔於閻浮提。日以二錢。供養於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萬歲中。受其快樂。

四錢供養母故。得頗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萬歲中。受諸快樂。

八錢供養母故。得白銀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萬歲。受於快樂。

十六錢供養母故。得黃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

以絕母髮故。今得戴鐵火輪。不曾墮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脫。

又問言。

今此獄中。頗有受罪。如我比不。

答言。

百千無量。不可稱計。

聞是語已。即自思惟。

我終不免。願使一切。應受苦者。盡集我身。

作是念已。鐵輪即墮地。

慈童女。語獄卒言。

汝道此輪。不曾有墮。今何以墮。

獄卒瞋忿。即以鐵叉。打童女頭。尋便命終。生兜術陀天。

欲知爾時。慈童女者。即我身是。

諸比丘當知。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

蓮華夫人緣

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

若於父母。若復於佛。及弟子所。起瞋恚心。此人為墮。黑繩地獄。受苦無量。無有邊際。

諸比丘。問佛言。

世尊。敬重父母。若於父母。不生敬重。作少不善。其事云何。

佛言。

過去久遠。無量世時。雪山邊。有一仙人。名提婆延。是婆羅門種。婆羅門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

此婆羅門。常石上。行小便。有精氣。流墮石宕。有一雌鹿。來舐小便處。即便有娠。日月滿足。來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華裹其身。從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女。便取畜養。漸漸長大。既能行來。脚蹈地處。皆蓮華出。婆羅門法。夜恒宿火。偶值一夜。火滅無有。走至他家。欲從乞火。

他人見其跡。跡有蓮華。而便語言。

遶我舍七匝。我與汝火。

即遶七匝。得火還歸。

值烏提延王遊獵。見彼人舍。有七重蓮華。怪而問之。

爾舍所以。有此蓮華。

即答王言。

山中梵志女。來乞火。彼女足下。生此蓮華。

尋其脚跡。到仙人所。

王見是女。端正殊妙。語仙人言。

與我此女。

便即與之。而語王言。

當生五百王子。

遂立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為上首。

王大夫人。甚妬鹿女。而作是言。

王今愛重。若生五百子。倍當敬之。

其後不久。生五百卵。盛著篋中。

時大夫人。捉五百麵段。以代卵處。即以此篋。封蓋記識。擲恒河中。

王問夫人言。

為生何物。

答言。

純生麵段。

王言。

仙人妄語。

即下夫人職。更不見王。

時薩躭菩王。在於下流。與諸婇女。遊戲河邊。

見此篋來。而作是言。

此篋屬我。

諸婇女言。

王今取篋。我等當取。篋中所有。

遣人取篋。五百夫人。各與一卵。卵自開敷。中有童子。面目端正。養育長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竪五百力士幢。

烏提延王。從薩躭菩王。常索貢獻。薩躭菩王。聞索貢獻。愁憂不樂。

諸子白言。

何以愁惱。

王言。

今我處世。為他所𣣋。

諸子問言。

為誰所𣣋。

王言。

烏提延王。而常隨我。責索貢獻。

諸子白言。

一切閻浮提王。欲索貢獻。我等能使。貢獻於王。王以何故。與他貢獻。

五百力士。遂將軍眾。伐烏提延王。

烏提延王。恐怖而言。

一力士。尚不可當。何況五百力士。

便募國中。能卻此敵。又復思憶。

彼仙人者。或能解知。

作諸方便。往到仙人所。語仙人言。

國有大難。何由攘卻。

答言。

有怨敵也。

王言。

薩躭菩王。有五百力士。皆將軍眾。欲來伐我。我今乃至。無是力士。與彼作對。知何方計。得卻彼敵。

仙人答言。

汝可還求。蓮華夫人。彼能卻敵。

王言。

彼云何能卻。

仙人答言。

此五百力士。皆是汝子。蓮華夫人。之所生也。汝大夫人。心懷憎嫉。擲彼蓮華。所生之子。著河水中。薩躭菩王。於河水下頭。接得養育。使令長大。王今以蓮華夫人。乘大象上。著軍陣前。彼自然當服。

即如仙人言。還來懺謝。蓮華夫人。共懺謝已。莊嚴夫人。著好衣服。乘大白象。著軍陣前。五百力士。舉弓欲射。手自然直。不得屈申。生大驚愕。

仙人飛來。於虛空中。語諸力士。

慎勿舉手。莫生惡心。若生惡心。皆墮地獄。此王及夫人。汝之父母。

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岐。皆入諸子口中。即向父母懺悔。自生慚愧。皆得辟支佛。二王亦自然開悟。亦得辟支佛。

爾時仙人。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遮彼諸子。使於父母。不生惡心。得辟支佛。我今亦復。讚歎供養。老父母之德也。

鹿女夫人緣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諸比丘。

有二種法。能使於人。疾得人天。至涅盤樂。

有二種法。能使於人。速墮三惡。受大苦惱。

何等二法。能使於人。疾得人天。至涅盤樂。

佛言。

一者。供養父母。二者。供養賢聖。

云何二法。速墮三惡。受大苦惱。

佛言。

一者。於父母所。作諸不善。二者。於賢聖所。亦作不善。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速成善惡。其事云何。

佛告諸比丘。

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國名波羅奈。國中有山。名曰仙山。

時有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恒於石上。後有精氣。墮小行處。雌鹿來舐。即便有娠。日月滿足。來至仙人所。生一女子。端正殊妙。唯脚似鹿。梵志取之。養育長成。梵志之法。恒奉事火。使火不絕。此女宿火。小不用意。使令火滅。此女恐怖。畏梵志瞋。有餘梵志。離此住處。一拘屢者。此女速疾。往彼梵志。而求乞火。

梵志見其跡。跡有蓮華。要此女言。

遶我舍七匝。當與汝火。若出去時。亦遶七匝。莫行本跡。異道而還。

即如其言。取火而去。

時梵豫國王。出行遊獵。見彼梵志。遶舍周匝。十四重蓮華。復見二道。有兩行蓮華。

怪其所以。問梵志言。

都無水池。云何有此。妙好蓮華。

答言。

彼仙住處。有一女來。從我乞火。此女足跡。皆生蓮華。我便要之。

若欲得火。遶舍七匝。將去之時。亦復七匝。

是以有此。周匝蓮華。

王尋華跡。至梵志所。從索女看。見其端正。甚適悅意。即從梵志。求索此女。梵志即與王。王即立為。第二夫人。

此女少小。仙人養育。受性端直。不解婦女。妖𦾨之事。後時有娠。

相師占言。

當生千子。

王大夫人。聞此語已。心生妬忌。漸作計校。恩厚招喻。鹿女夫人。左右侍從。饒與錢財珍寶。

爾時鹿女。日月滿足。便生千葉蓮華。欲生之時。大夫人。以物瞞眼。不聽自看。捉臭爛馬肺。承著其下。取千葉蓮華。盛著檻裏。擲於河中。

還為解眼。而語之言。

看汝所生。唯見一段。臭爛馬肺。

王遣人問。

為生何物。

而答王言。

唯生臭爛。馬肺之物。

時大夫人。而語王言。

王喜到惑。此畜生所生。仙人所養。生此不祥。臭穢之物。

王大夫人。即便退其。夫人之職。不復聽見。

時烏耆延王。將諸徒從。夫人婇女。下流遊戲。見黃雲蓋。從河上流。隨水而來。

王作是念。

此雲蓋下。必有神物。

遣人往看。於黃雲下。見有一檻。即便接取。開而看之。見千葉蓮華。一葉有一小兒。取之養育。以漸長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

烏耆延王。歲常貢獻梵豫王。集諸獻物。遣使欲去。

諸子問言。

欲作何等。

時王答言。

欲貢獻彼。梵豫國王。

諸子各言。

若有一子。猶望能伏天下。使來貢獻。況有我等千子。而當獻他。

千子即時。將諸軍眾。降伏諸國。次第來到。梵豫王國。

王聞軍至。募其國中。

誰能攘卻。如此之敵。

都無有人。能攘卻者。第二夫人。來受募言。

我能卻之。

問言。

云何得攘卻之。

夫人答言。

但為我作。百丈之臺。我坐其上。必能攘卻。

作臺已竟。第二夫人。在上而坐。

爾時千子。欲舉弓射。自然手不能舉。

夫人語言。

汝慎莫舉手。向於父母。我是汝母。

千子問言。

何以為驗。得知我母。

答言。

我若按乳。一乳有五百岐。各入汝口。是汝之母。若當不爾。非是汝母。

即時兩手按乳。一乳之中。有五百岐。入千子口中。其餘軍眾。無有得者。千子降伏。向父母懺悔。諸子於是和合。二國無復怨讎。自相勸率。以五百子。與親父母。以五百子。與養父母。時二國王。分閻浮提。各畜五百子。

佛言。

欲知彼時千子者。賢劫千佛是也。

爾時嫉妬夫人。瞞他目者。交鱗瞽目龍是。

爾時父者。白淨王是。

爾時母者。摩耶夫人是。

諸比丘。白佛言。

此女有何因緣。生鹿腹中。足下生蓮華。復有何因緣。為王夫人。

佛言。

此女過去世時。生貧賤家。母子二人。田中鋤穀。見一辟支佛。持鉢乞食。

母語女言。

我欲家中。取我食分。與是快士。

女言。

亦取我分并與。

母即歸家。取母子二人食分。來與辟支佛。女取草採華。為之敷草坐。散華著上。請辟支佛坐。女怪母遲。上一高處。遙望其母。

已見其母。而語母言。

何不急疾。鹿驟而來。

母既至已。嫌母遲故。尋作恨言。

我生在母邊。不如鹿邊生也。

母即以二分食。與辟支佛。餘殘母子共食。辟支佛食訖。擲鉢著虛空中。尋逐飛去。到虛空中。作十八變。

時母歡喜。即發誓願。

使我將來。恒生聖子。如今聖人。

以是業緣。後生五百子。皆得辟支佛。一作養母。一作所生母。

以語母鹿驟。對言因緣。生鹿腹中。脚似鹿甲。

以採華。散辟支佛故。跡中一百華生。

以敷草故。常得為王夫人。

其母後身。作梵豫王。其女後身。作蓮華夫人。由是業緣。後生賢劫千聖。以誓願力。常生賢聖。

諸比丘。聞是語已。歡喜奉行。

雜寶藏經卷第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