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優波離因緣品第五十五下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彼時童子。剃髮師者。莫作異想。即優波離。比丘是也。
然優波離。昔於尊者。辟支佛邊。剃鬚髮已。乞如是願。
願我生生。世世之中。若得人身。恒常生在。剃髮師家。
復於彼時。更乞願言。
願我莫生。惡道之中。
由彼發願。果報力故。不生惡道。從爾已來。流轉天人。多受快樂。
現得已利。復作是願。
願我當於。未來世時。恒常值遇。如是教師。或勝此者。若彼教師。所說之法。願我速證。即得知解。
由斯業報。今得值我。以為教師。即得出家。受具足戒。證羅漢果。
亦復在於。迦葉如來。法教之中。作如是願。
願我於彼。未來世中。值遇釋迦牟尼如來。莫背彼法。隨順出家。若得出家。於彼持律。諸弟子中。我最第一。
藉彼業報。今我法中。而得出家。乃至持律。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汝諸比丘。彼優波離。於過去世。作如是業。今得報生。剃髮師家。復以造彼。願業因緣。現今得報。於我法中。如是出家。及受具戒。證羅漢果。
我今又復。授彼記言。
於我持律。弟子之中。最為第一。
羅睺羅因緣品第五十六上
又於一時。輸頭檀王。白佛言。
世尊。願佛及僧。受我明朝。所設飲食。
于時世尊。默然而許。輸頭檀王。既見世尊。默然許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圍遶三匝。辭退而去。
至本宮已。即於彼夜。辦具微妙。多種飲食。所謂。飡食嚙食。唼食𠲿食。
辦具已訖。過夜至朝。灑掃鋪設。即遣使人。白世尊言。
今已時至。飲食備辦。唯願降赴。
爾時世尊。日在東方。著衣持鉢。諸比丘僧。左右圍遶。佛為導首。來至輸頭檀王宮內。到已坐於。所設佛座。諸比丘僧。各各依次。如法而坐。
爾時輸頭檀王。以佛為首。諸比丘僧。次第坐已。自手行諸。微妙飲食。盡其種數。乃至唼𠲿。悉令充飽。稱意自恣。既見佛僧。飲食飽已。洗治鉢器。將置別處。一小座上。卻在一面。
既安坐已。輸頭檀王。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教誨於我。又願世尊。善逝示現。令我長夜。常得利益。安樂之事。
爾時世尊。告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大王今日。若知時者。應須捨此。聽法之事。亦復不須。數來問訊。諸比丘等。王身不久。應自得其。最勝妙果。
於時世尊。方便教化。輸頭檀王。說法顯示。令其解悟。令歡喜已。從座而起。還於本處。
輸頭檀王。又於一時。因舍利弗。得法眼淨。兼得證於。須陀洹果。而淨飯王。已得諸法。已證諸法。已入諸法。已度諸疑。心無有惑。已得無畏。更不復問。自餘法行。
悉證知已。詣向佛所。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願度我。出家入道。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輸頭檀王。於此教中。捨家出家。復更能證。勝上法不。
爾時世尊。思惟是已。自證知此。輸頭檀王。決定不合。捨家出家。亦不得證。勝上之法。
如是知已。而告之言。
大王今日。若知時者。但在本家。行檀布施。造福業耳。
至於後日。摩訶波闍波提大夫人。請佛及僧。供給飲食。悉令飽滿。至第三日。第一宮內。諸妃眷屬。又復請佛。及比丘僧。供給餚饍。亦悉充足。至第四日。其第二宮。又復請佛。及比丘僧。供奉種種。百味餚饍。亦悉充足。
其羅睺羅。如來出家。六年已後。始出母胎。如來還其。父家之日。其羅睺羅。年始六歲。
爾時如來。至迦毘羅婆蘇都城。羅睺羅母。作如是念。
我昔因此。羅睺羅故。為諸眷屬。之所誹謗。今日時至。我於彼事。應自清淨。以明其身。以是因緣。必須請佛。及比丘僧。布施飲食。及請一切。諸眷屬等。以自明白。
耶輸陀羅。作是念已。於其彼夜。辦具種種。微妙飲食。
既備辦已。過於彼夜。即遣使人。往白佛言。
所設飲食。辦具已訖。世尊知時。
兼告一切。諸眷屬等。悉令聚集。來赴所請。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與諸比丘。左右圍遶。佛為導首。與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向王宮。如所鋪座。次第而坐。
爾時羅睺羅母。別作一枚。大歡喜丸。喚羅睺羅。內著手裏。作如是言。
汝羅睺羅。往至比丘。僧眾之內。是汝父者。施歡喜丸。
羅睺羅母。復告一切。諸眷屬言。
是羅睺羅。今當覓父。
時羅睺羅。持歡喜丸。遍觀一切。諸比丘已。直往佛邊。而白佛言。
如是沙門。蔭涼快哉。如是沙門。蔭涼快哉。
爾時輸頭檀王。白佛言。
世尊。此事云何。耶輸陀羅。頗有如此。過患已不。
爾時世尊。告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大王今日。莫作是疑。耶輸陀羅。無此過患。其羅睺羅。真我之子。但是往昔。業緣所逼。在胎六年。
爾時輸頭檀王。及諸眷屬。聞佛此語。皆悉歡喜。踊躍遍身。不能自勝。各各以手。持諸種種。飲食餚饍。供佛及僧。令得充足。自恣飽已。佛及大眾。洗鉢澡手。各將小座。遶佛左右。卻坐一面。
爾時輸頭檀王。以敬佛故。不能廣問。如上因緣。而白眾中。諸比丘言。
願諸師等。請問世尊。其羅睺羅。及耶輸陀羅。往昔造業。因緣之事。
爾時諸比丘。即白佛言。
是羅睺羅。往昔造作。何業因緣。以何業報。處胎六歲。耶輸陀羅。復作何業。懷孕六年。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時有一王。婆羅門種。名曰人天。生其二子。大者名日。次者名月。其大王子。恒不樂世。願欲出家。經未多時。其王人天。算盡命終。命終之後。其子日。月。互相推讓。
其長子言。
汝當為王。治國政事。
其第二子。復語彼言。
汝當為王。治國政事。
其日王子。告月王子。復作是言。
汝必為王。我當捨家。而出家也。
時月王子。復白彼兄。作如是言。
汝既長大。王位當汝。我不合受。
其日王子。復告其弟。月王子言。
凡受王位。先作何法。
其月王子。復報彼言。
先頒號令。
時日王子。復問彼言。
世若有人。違號令者。當合何罪。
其月王子。復報彼言。
必須重罰。罪之重者。
其日王子。復語其弟。月王子言。
依其道理。我合得王。我今但捨。王位付汝。汝當作王。我欲捨家。而出家也。
時日王子。以其王位。付月王子。遂即捨家。出家修道。其日王子。所有眷屬。皆隨出家。
時日仙人。作如是念。
此等諸人。依我出家。我今既與。此輩為師。當須勤學。求於道業。以勝於彼。
作是念已。因發誓言。
願我此身。從今已後。若非他施。不得自取。乃至一物。水及楊枝。
爾時仙人。至於一時。忘失本念。他不施與。藥草根等。及以諸菓。而自取食。又時夜渴。見他澡盥。謂言自許。遂取而飲。而自澡盥。在於一邊。
時彼仙人。本澡盥主。見自澡盥。空無有水。而問之言。
是誰取我。澡盥中水。此乃是賊。住居之處。本非仙人。所居地也。
時彼仙人。取水飲者。見自澡盥。水滿其中。在於一邊。遂報彼言。
我不知故。取汝水飲。謂言我許。
而彼仙人。告彼飲水。日仙人言。
汝若飲者。善哉快哉。
爾時錯誤。飲水仙人。正自思念。
我已違失。昔日誓言。為不善也。此非仙法。我今云何。不與不受。諸藥草根。及果子等。而自食之。復取他水。而自飲也。
以此因緣。悵怏不樂。心生憂惱。蹲坐地上。思惟正念。憂愁此事。
爾時弟子。摩那婆輩。便即詣向。日仙人所。頂禮其足。如法承事。
而彼仙人。告彼弟子。摩那婆言。
汝等童子。從今已後。莫頂禮我。
何以故。我於今日。已成賊也。
彼諸童子。即問王仙。作如是言。
優波陀。事云何也。
時日王仙。便報彼等。摩那婆言。
汝等童子。今須知我。不從他邊。受得藥草。根及果等。復取他水。而自飲之。
作是語已。彼等童子。尋復白彼。日王仙言。
師於今者。莫作是語。所食飲者。一切皆是。優波陀物。
時日王仙。復語彼等。摩那婆言。
汝等知我。不從他得。而自取不。然我今者。不從他得。草葉根果。及澡盥水。而自取飲。我已成賊。是故汝等。當罰我罪。如治賊者。等莫有異。
時諸童子。咸白彼仙。
我不敢決。優波陀罪。優波陀弟。今者作王。現領此境。如法治化。至於彼邊。必能治罰。優波陀也。
爾時王仙。詣月王所。於時月王。既聞此事。知其日王。欲來其邊。即辦四兵。出迎城外。
日王到已。頂禮其足。
時日王仙。止月王言。
莫禮我足。
所以者何。我今是賊。
大王必須。治罰我罪。如賊莫異。
爾時彼王。即問其兄。日仙人言。
聖者今日。作何賊也。
彼時仙人。報月王言。
大王當知。我在空閑。清靜樹林。修道之時。不從他得。藥草根果。并取他水。而自飲也。
爾時彼王。聞此語已。煩冤懊惱。嗚噎悲啼。涕淚滿面。作是思惟。
如此仙人。功德本行。自來清淨。無有過患。云何今日。可罪罰也。
作是念已。報王仙言。
我許諸仙。取諸果子。及藥草根。乃至水等。自食自飲。是故仙人。所食之者。皆是己物。大仙非賊。亦不可罰。
時日王仙。告月王言。
大王今日。始許斯事。非昔日也。
王復白言。
我昔初承。王位之時。即有此語。
我施沙門。及婆羅門。草木及水。隨意用食。
是故大仙。實非賊耳。我於今者。云何罰罪。
而彼王仙。復告王言。
善哉大王。我今已造。不善之事。自念不能。消此過罪。我既取他。澡盥水飲。是故大王。須治罰我。如賊無二。
爾時月王。有一𡖦甥。在彼眾會。而彼𡖦甥。白月王言。
大王但與。此仙決罪。勿令此仙。煩冤懊惱。
爾時月王。白彼仙言。
事若爾者。入在我苑。止住修道。
爾時月王。令此仙人。入其苑已。尋即廢忘。不復更憶。
至於六日。然後始念。喚諸臣佐。諸卿等輩。
彼仙在苑。出去已未。
爾時諸臣。白月王言。
彼之仙人。猶未出苑。仍在園內。
爾時月王。放赦天下。一切囚繫。乃至飛走。諸禽獸等。別喚彼仙。布施種種。甘美飲食。而白之言。
唯願大仙。隨意而去。
放已月王。心懷不樂。
我於此仙。已有罪過。因此仙人。必得罪失。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若有心疑。於時王仙。號名日者。此是誰也。莫作異見。我身是也。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當於彼時。王名月者。此是誰也。莫作異見。即羅睺羅。是其人也。
為其將彼。仙人入苑。住六日故。因彼業報。住於生死。煩惱之中。無量受苦。因其餘業。復在母胎。止住六歲。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有一群牛。在於牧所。其牛主妻。自將一女。往至牛群。搆取乳酪。所將二器。並皆盈滿。其器大者。遣女而負。其器小者。身自擔提。
至其中路。語其女言。
汝速疾行。此間路嶮。有可怖畏。
爾時彼女。語其母言。
此器大重。我今云何。可得速疾。
其母如是。再語三語。
汝速疾行。今此路中。大有恐怖。
爾時彼女。而作是念。
云何遣我。負最大器。更復催促。遣令急行。
其女因此。便生瞋恚。而白母言。
母可且兼。將此乳器。我今暫欲。大小便耳。
而彼女母。取此大器。負擔行已。其女於後。徐徐緩行。
爾時彼母。兼負重擔。遂即行至。六拘盧舍。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等。若有心疑。彼女有瞋恚心。乃遣其母負重。行六拘盧舍者。莫作異見。耶輸陀羅。釋女是也。
既於彼時。遣母負重。行其道路。六拘盧舍。由彼業報。在於生死。煩惱之內。受無量苦。以彼殘業。今於此生。懷胎六歲。
諸比丘。所有諸業。非是虛受。隨造善惡。還自受之。是故汝等。諸比丘輩。恒須捨此。身口意惡。
何以故。作身口意。善惡因緣。
汝諸比丘。現見如是。善惡果報。
汝等比丘。應當如是。修學善業。
爾時世尊。與淨飯王。及彼大眾。說微妙法。使令歡喜。顯示宣通。教化訖已。從座而起。還於本處。
爾時羅睺羅母。遣羅睺羅。往向父邊。乞取父封。
時羅睺羅。隨佛而行。且行且語。作如是言。
惟願沙門。與我封邑。唯願沙門。與我封邑。
爾時世尊。自授手指。與羅睺羅。
時羅睺羅。執佛指已。傍佛而行。
爾時世尊。將羅睺羅。至於靜林。遙喚長老。舍利弗言。
汝舍利弗。將羅睺羅。令其出家。
時舍利弗。而白佛言。
如世尊教。
承佛教已。度羅睺羅。而出家也。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制禁戒時。其羅睺羅。甚大歡喜。遂受禁戒。如法奉行。
所以者何。教法應爾。
其舍利弗。依佛教戒。攝受教示。當爾之時。有善男子。皆悉獲得。正信正見。
何以故。並欲出家。求無上道。諸梵行故。利益現自。證見法故。
自證知已。口自唱言。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其羅睺羅。亦復如是。自證其心。得正解脫。
世尊即記。告諸比丘。
當知我之。聲聞弟子。持戒之中。其羅睺羅。最為第一。
爾時輸頭檀王。發遣世尊。及比丘僧。諸眷屬等。然後方自。欲坐食時。而作是言。
汝等當喚。羅睺羅來。與我共食。
爾時左右。處處求覓。了不能得。還至王所。俱白王言。
大王。我今。求羅睺羅。莫知所在。
爾時輸頭檀王。復告之言。
汝等往至。阿輸迦林。及諸宮內。處處求覓。
時彼左右。復即往至。阿輸迦林。及諸宮內。求亦不得。來告王言。
往至彼處。求亦不見。
爾時輸頭檀王。復告之言。
速往至於。尼拘陀園。或非世尊。將令出家。如是去也。
爾時左右。聞王此勅。速即至彼。尼拘陀園。處處求覓。見羅睺羅。已為世尊。遣令出家。
見已還宮。而白王言。
大王當知。其羅睺羅。已被世尊。放令出家。
王聞是已。迷悶躃地。經於少時。還得醒悟。從城出至。尼拘陀林。到於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
世尊往昔。在家之日。諸解相師。婆羅門等。已曾授記。
若其在家。必當得作。轉輪聖王。
世尊今已。捨家出家。
我見世尊。出家之後。作是思惟。
欲以王位。付與難陀。世尊於後。復令出家。
彼既出家。我復思惟。令阿難陀。紹其王位。復為世尊。已放出家。
彼出家後。我復作念。當欲令彼。阿尼樓陀。紹其王位。復為世尊。放令出家。
彼出家後。我復作念。婆提唎迦。紹其王位。世尊亦復。放令出家。
今者望欲。留羅睺羅。擬付王位。復為世尊。將出家也。
世尊如是。將羅睺羅。出家之後。豈不斷我。王種姓耳。
復次世尊。雖復如此。兼戀子情。穿徹皮肉。筋骨及髓。是故世尊。從今日後。作如是教制。
諸比丘。有出家者。令諮父母。許出家已。然後乃放。
爾時佛告。輸頭檀王。
如大王意。我不違也。我必當教。作如是事。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向淨飯王。說諸法義。顯示教化。令王欣悅。加其威力。復令歡喜。
爾時輸頭檀王。既歡喜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遶佛三匝。辭退而去。還其宮內。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而告之言。
汝等比丘。當知兒子。於其父母。報恩最難。
所以者何。然其父母。難作能作。顯示世間。長育諸陰。故令乳哺。養成身體。
是故汝等。諸比丘輩。從今已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求出家者。先須令彼。諮其父母。然後乃聽。若不許可。放出家者。須如法治。
我今日後。立如是制。凡人來投。請出家者。先須問言。
汝之父母。生存已不。
彼人若報云。
我父母。現今生在。
方更問言。
復當聽汝。出家已不。
爾時輸頭檀王。及諸宮內。一切眷屬。左右圍遶。王為導首。在前而行。
爾時復有。同姓種族。合有九萬九千人俱。同來見佛。其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同在彼眾。往詣佛所。為看其子。羅睺羅故。
爾時如來。現雙神變。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既聞他說。
今我之子。顯現神通。所謂。於身下分。放其火光。於身上分。出其冷水。
如是聞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往詣佛所。到佛所已。為敬佛故。取其佛身。所流之水。自灑己身。及以洗面。
爾時世尊。為令摩訶波闍波提。起於慈悲。遍滿其體。受其快樂。其所壞眼。尋得清淨。勝於本時。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即於佛邊。更增信敬。
時諸比丘。又白佛言。
希有世尊。云何今此。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為世尊故。憂愁啼泣。失壞其目。復因世尊。還得清淨。
爾時佛告。諸比丘僧。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其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非但今日。為我作是。憂愁啼哭。失壞此眼。還復因我。而得清淨。過去之世。亦曾為我。憂愁啼哭。失壞其眼。復還因我。眼得清明。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此事云何。願為說之。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優波離因緣品第五十五下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彼時童子。剃髮師者。莫作異想。即優波離。比丘是也。
然優波離。昔於尊者。辟支佛邊。剃鬚髮已。乞如是願。
願我生生。世世之中。若得人身。恒常生在。剃髮師家。
復於彼時。更乞願言。
願我莫生。惡道之中。
由彼發願。果報力故。不生惡道。從爾已來。流轉天人。多受快樂。
現得已利。復作是願。
願我當於。未來世時。恒常值遇。如是教師。或勝此者。若彼教師。所說之法。願我速證。即得知解。
由斯業報。今得值我。以為教師。即得出家。受具足戒。證羅漢果。
亦復在於。迦葉如來。法教之中。作如是願。
願我於彼。未來世中。值遇釋迦牟尼如來。莫背彼法。隨順出家。若得出家。於彼持律。諸弟子中。我最第一。
藉彼業報。今我法中。而得出家。乃至持律。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汝諸比丘。彼優波離。於過去世。作如是業。今得報生。剃髮師家。復以造彼。願業因緣。現今得報。於我法中。如是出家。及受具戒。證羅漢果。
我今又復。授彼記言。
於我持律。弟子之中。最為第一。
羅睺羅因緣品第五十六上
又於一時。輸頭檀王。白佛言。
世尊。願佛及僧。受我明朝。所設飲食。
于時世尊。默然而許。輸頭檀王。既見世尊。默然許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圍遶三匝。辭退而去。
至本宮已。即於彼夜。辦具微妙。多種飲食。所謂。飡食嚙食。唼食𠲿食。
辦具已訖。過夜至朝。灑掃鋪設。即遣使人。白世尊言。
今已時至。飲食備辦。唯願降赴。
爾時世尊。日在東方。著衣持鉢。諸比丘僧。左右圍遶。佛為導首。來至輸頭檀王宮內。到已坐於。所設佛座。諸比丘僧。各各依次。如法而坐。
爾時輸頭檀王。以佛為首。諸比丘僧。次第坐已。自手行諸。微妙飲食。盡其種數。乃至唼𠲿。悉令充飽。稱意自恣。既見佛僧。飲食飽已。洗治鉢器。將置別處。一小座上。卻在一面。
既安坐已。輸頭檀王。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教誨於我。又願世尊。善逝示現。令我長夜。常得利益。安樂之事。
爾時世尊。告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大王今日。若知時者。應須捨此。聽法之事。亦復不須。數來問訊。諸比丘等。王身不久。應自得其。最勝妙果。
於時世尊。方便教化。輸頭檀王。說法顯示。令其解悟。令歡喜已。從座而起。還於本處。
輸頭檀王。又於一時。因舍利弗。得法眼淨。兼得證於。須陀洹果。而淨飯王。已得諸法。已證諸法。已入諸法。已度諸疑。心無有惑。已得無畏。更不復問。自餘法行。
悉證知已。詣向佛所。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願度我。出家入道。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輸頭檀王。於此教中。捨家出家。復更能證。勝上法不。
爾時世尊。思惟是已。自證知此。輸頭檀王。決定不合。捨家出家。亦不得證。勝上之法。
如是知已。而告之言。
大王今日。若知時者。但在本家。行檀布施。造福業耳。
至於後日。摩訶波闍波提大夫人。請佛及僧。供給飲食。悉令飽滿。至第三日。第一宮內。諸妃眷屬。又復請佛。及比丘僧。供給餚饍。亦悉充足。至第四日。其第二宮。又復請佛。及比丘僧。供奉種種。百味餚饍。亦悉充足。
其羅睺羅。如來出家。六年已後。始出母胎。如來還其。父家之日。其羅睺羅。年始六歲。
爾時如來。至迦毘羅婆蘇都城。羅睺羅母。作如是念。
我昔因此。羅睺羅故。為諸眷屬。之所誹謗。今日時至。我於彼事。應自清淨。以明其身。以是因緣。必須請佛。及比丘僧。布施飲食。及請一切。諸眷屬等。以自明白。
耶輸陀羅。作是念已。於其彼夜。辦具種種。微妙飲食。
既備辦已。過於彼夜。即遣使人。往白佛言。
所設飲食。辦具已訖。世尊知時。
兼告一切。諸眷屬等。悉令聚集。來赴所請。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與諸比丘。左右圍遶。佛為導首。與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向王宮。如所鋪座。次第而坐。
爾時羅睺羅母。別作一枚。大歡喜丸。喚羅睺羅。內著手裏。作如是言。
汝羅睺羅。往至比丘。僧眾之內。是汝父者。施歡喜丸。
羅睺羅母。復告一切。諸眷屬言。
是羅睺羅。今當覓父。
時羅睺羅。持歡喜丸。遍觀一切。諸比丘已。直往佛邊。而白佛言。
如是沙門。蔭涼快哉。如是沙門。蔭涼快哉。
爾時輸頭檀王。白佛言。
世尊。此事云何。耶輸陀羅。頗有如此。過患已不。
爾時世尊。告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大王今日。莫作是疑。耶輸陀羅。無此過患。其羅睺羅。真我之子。但是往昔。業緣所逼。在胎六年。
爾時輸頭檀王。及諸眷屬。聞佛此語。皆悉歡喜。踊躍遍身。不能自勝。各各以手。持諸種種。飲食餚饍。供佛及僧。令得充足。自恣飽已。佛及大眾。洗鉢澡手。各將小座。遶佛左右。卻坐一面。
爾時輸頭檀王。以敬佛故。不能廣問。如上因緣。而白眾中。諸比丘言。
願諸師等。請問世尊。其羅睺羅。及耶輸陀羅。往昔造業。因緣之事。
爾時諸比丘。即白佛言。
是羅睺羅。往昔造作。何業因緣。以何業報。處胎六歲。耶輸陀羅。復作何業。懷孕六年。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時有一王。婆羅門種。名曰人天。生其二子。大者名日。次者名月。其大王子。恒不樂世。願欲出家。經未多時。其王人天。算盡命終。命終之後。其子日。月。互相推讓。
其長子言。
汝當為王。治國政事。
其第二子。復語彼言。
汝當為王。治國政事。
其日王子。告月王子。復作是言。
汝必為王。我當捨家。而出家也。
時月王子。復白彼兄。作如是言。
汝既長大。王位當汝。我不合受。
其日王子。復告其弟。月王子言。
凡受王位。先作何法。
其月王子。復報彼言。
先頒號令。
時日王子。復問彼言。
世若有人。違號令者。當合何罪。
其月王子。復報彼言。
必須重罰。罪之重者。
其日王子。復語其弟。月王子言。
依其道理。我合得王。我今但捨。王位付汝。汝當作王。我欲捨家。而出家也。
時日王子。以其王位。付月王子。遂即捨家。出家修道。其日王子。所有眷屬。皆隨出家。
時日仙人。作如是念。
此等諸人。依我出家。我今既與。此輩為師。當須勤學。求於道業。以勝於彼。
作是念已。因發誓言。
願我此身。從今已後。若非他施。不得自取。乃至一物。水及楊枝。
爾時仙人。至於一時。忘失本念。他不施與。藥草根等。及以諸菓。而自取食。又時夜渴。見他澡盥。謂言自許。遂取而飲。而自澡盥。在於一邊。
時彼仙人。本澡盥主。見自澡盥。空無有水。而問之言。
是誰取我。澡盥中水。此乃是賊。住居之處。本非仙人。所居地也。
時彼仙人。取水飲者。見自澡盥。水滿其中。在於一邊。遂報彼言。
我不知故。取汝水飲。謂言我許。
而彼仙人。告彼飲水。日仙人言。
汝若飲者。善哉快哉。
爾時錯誤。飲水仙人。正自思念。
我已違失。昔日誓言。為不善也。此非仙法。我今云何。不與不受。諸藥草根。及果子等。而自食之。復取他水。而自飲也。
以此因緣。悵怏不樂。心生憂惱。蹲坐地上。思惟正念。憂愁此事。
爾時弟子。摩那婆輩。便即詣向。日仙人所。頂禮其足。如法承事。
而彼仙人。告彼弟子。摩那婆言。
汝等童子。從今已後。莫頂禮我。
何以故。我於今日。已成賊也。
彼諸童子。即問王仙。作如是言。
優波陀。事云何也。
時日王仙。便報彼等。摩那婆言。
汝等童子。今須知我。不從他邊。受得藥草。根及果等。復取他水。而自飲之。
作是語已。彼等童子。尋復白彼。日王仙言。
師於今者。莫作是語。所食飲者。一切皆是。優波陀物。
時日王仙。復語彼等。摩那婆言。
汝等知我。不從他得。而自取不。然我今者。不從他得。草葉根果。及澡盥水。而自取飲。我已成賊。是故汝等。當罰我罪。如治賊者。等莫有異。
時諸童子。咸白彼仙。
我不敢決。優波陀罪。優波陀弟。今者作王。現領此境。如法治化。至於彼邊。必能治罰。優波陀也。
爾時王仙。詣月王所。於時月王。既聞此事。知其日王。欲來其邊。即辦四兵。出迎城外。
日王到已。頂禮其足。
時日王仙。止月王言。
莫禮我足。
所以者何。我今是賊。
大王必須。治罰我罪。如賊莫異。
爾時彼王。即問其兄。日仙人言。
聖者今日。作何賊也。
彼時仙人。報月王言。
大王當知。我在空閑。清靜樹林。修道之時。不從他得。藥草根果。并取他水。而自飲也。
爾時彼王。聞此語已。煩冤懊惱。嗚噎悲啼。涕淚滿面。作是思惟。
如此仙人。功德本行。自來清淨。無有過患。云何今日。可罪罰也。
作是念已。報王仙言。
我許諸仙。取諸果子。及藥草根。乃至水等。自食自飲。是故仙人。所食之者。皆是己物。大仙非賊。亦不可罰。
時日王仙。告月王言。
大王今日。始許斯事。非昔日也。
王復白言。
我昔初承。王位之時。即有此語。
我施沙門。及婆羅門。草木及水。隨意用食。
是故大仙。實非賊耳。我於今者。云何罰罪。
而彼王仙。復告王言。
善哉大王。我今已造。不善之事。自念不能。消此過罪。我既取他。澡盥水飲。是故大王。須治罰我。如賊無二。
爾時月王。有一𡖦甥。在彼眾會。而彼𡖦甥。白月王言。
大王但與。此仙決罪。勿令此仙。煩冤懊惱。
爾時月王。白彼仙言。
事若爾者。入在我苑。止住修道。
爾時月王。令此仙人。入其苑已。尋即廢忘。不復更憶。
至於六日。然後始念。喚諸臣佐。諸卿等輩。
彼仙在苑。出去已未。
爾時諸臣。白月王言。
彼之仙人。猶未出苑。仍在園內。
爾時月王。放赦天下。一切囚繫。乃至飛走。諸禽獸等。別喚彼仙。布施種種。甘美飲食。而白之言。
唯願大仙。隨意而去。
放已月王。心懷不樂。
我於此仙。已有罪過。因此仙人。必得罪失。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若有心疑。於時王仙。號名日者。此是誰也。莫作異見。我身是也。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當於彼時。王名月者。此是誰也。莫作異見。即羅睺羅。是其人也。
為其將彼。仙人入苑。住六日故。因彼業報。住於生死。煩惱之中。無量受苦。因其餘業。復在母胎。止住六歲。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有一群牛。在於牧所。其牛主妻。自將一女。往至牛群。搆取乳酪。所將二器。並皆盈滿。其器大者。遣女而負。其器小者。身自擔提。
至其中路。語其女言。
汝速疾行。此間路嶮。有可怖畏。
爾時彼女。語其母言。
此器大重。我今云何。可得速疾。
其母如是。再語三語。
汝速疾行。今此路中。大有恐怖。
爾時彼女。而作是念。
云何遣我。負最大器。更復催促。遣令急行。
其女因此。便生瞋恚。而白母言。
母可且兼。將此乳器。我今暫欲。大小便耳。
而彼女母。取此大器。負擔行已。其女於後。徐徐緩行。
爾時彼母。兼負重擔。遂即行至。六拘盧舍。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等。若有心疑。彼女有瞋恚心。乃遣其母負重。行六拘盧舍者。莫作異見。耶輸陀羅。釋女是也。
既於彼時。遣母負重。行其道路。六拘盧舍。由彼業報。在於生死。煩惱之內。受無量苦。以彼殘業。今於此生。懷胎六歲。
諸比丘。所有諸業。非是虛受。隨造善惡。還自受之。是故汝等。諸比丘輩。恒須捨此。身口意惡。
何以故。作身口意。善惡因緣。
汝諸比丘。現見如是。善惡果報。
汝等比丘。應當如是。修學善業。
爾時世尊。與淨飯王。及彼大眾。說微妙法。使令歡喜。顯示宣通。教化訖已。從座而起。還於本處。
爾時羅睺羅母。遣羅睺羅。往向父邊。乞取父封。
時羅睺羅。隨佛而行。且行且語。作如是言。
惟願沙門。與我封邑。唯願沙門。與我封邑。
爾時世尊。自授手指。與羅睺羅。
時羅睺羅。執佛指已。傍佛而行。
爾時世尊。將羅睺羅。至於靜林。遙喚長老。舍利弗言。
汝舍利弗。將羅睺羅。令其出家。
時舍利弗。而白佛言。
如世尊教。
承佛教已。度羅睺羅。而出家也。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制禁戒時。其羅睺羅。甚大歡喜。遂受禁戒。如法奉行。
所以者何。教法應爾。
其舍利弗。依佛教戒。攝受教示。當爾之時。有善男子。皆悉獲得。正信正見。
何以故。並欲出家。求無上道。諸梵行故。利益現自。證見法故。
自證知已。口自唱言。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其羅睺羅。亦復如是。自證其心。得正解脫。
世尊即記。告諸比丘。
當知我之。聲聞弟子。持戒之中。其羅睺羅。最為第一。
爾時輸頭檀王。發遣世尊。及比丘僧。諸眷屬等。然後方自。欲坐食時。而作是言。
汝等當喚。羅睺羅來。與我共食。
爾時左右。處處求覓。了不能得。還至王所。俱白王言。
大王。我今。求羅睺羅。莫知所在。
爾時輸頭檀王。復告之言。
汝等往至。阿輸迦林。及諸宮內。處處求覓。
時彼左右。復即往至。阿輸迦林。及諸宮內。求亦不得。來告王言。
往至彼處。求亦不見。
爾時輸頭檀王。復告之言。
速往至於。尼拘陀園。或非世尊。將令出家。如是去也。
爾時左右。聞王此勅。速即至彼。尼拘陀園。處處求覓。見羅睺羅。已為世尊。遣令出家。
見已還宮。而白王言。
大王當知。其羅睺羅。已被世尊。放令出家。
王聞是已。迷悶躃地。經於少時。還得醒悟。從城出至。尼拘陀林。到於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
世尊往昔。在家之日。諸解相師。婆羅門等。已曾授記。
若其在家。必當得作。轉輪聖王。
世尊今已。捨家出家。
我見世尊。出家之後。作是思惟。
欲以王位。付與難陀。世尊於後。復令出家。
彼既出家。我復思惟。令阿難陀。紹其王位。復為世尊。已放出家。
彼出家後。我復作念。當欲令彼。阿尼樓陀。紹其王位。復為世尊。放令出家。
彼出家後。我復作念。婆提唎迦。紹其王位。世尊亦復。放令出家。
今者望欲。留羅睺羅。擬付王位。復為世尊。將出家也。
世尊如是。將羅睺羅。出家之後。豈不斷我。王種姓耳。
復次世尊。雖復如此。兼戀子情。穿徹皮肉。筋骨及髓。是故世尊。從今日後。作如是教制。
諸比丘。有出家者。令諮父母。許出家已。然後乃放。
爾時佛告。輸頭檀王。
如大王意。我不違也。我必當教。作如是事。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向淨飯王。說諸法義。顯示教化。令王欣悅。加其威力。復令歡喜。
爾時輸頭檀王。既歡喜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遶佛三匝。辭退而去。還其宮內。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而告之言。
汝等比丘。當知兒子。於其父母。報恩最難。
所以者何。然其父母。難作能作。顯示世間。長育諸陰。故令乳哺。養成身體。
是故汝等。諸比丘輩。從今已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求出家者。先須令彼。諮其父母。然後乃聽。若不許可。放出家者。須如法治。
我今日後。立如是制。凡人來投。請出家者。先須問言。
汝之父母。生存已不。
彼人若報云。
我父母。現今生在。
方更問言。
復當聽汝。出家已不。
爾時輸頭檀王。及諸宮內。一切眷屬。左右圍遶。王為導首。在前而行。
爾時復有。同姓種族。合有九萬九千人俱。同來見佛。其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同在彼眾。往詣佛所。為看其子。羅睺羅故。
爾時如來。現雙神變。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既聞他說。
今我之子。顯現神通。所謂。於身下分。放其火光。於身上分。出其冷水。
如是聞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往詣佛所。到佛所已。為敬佛故。取其佛身。所流之水。自灑己身。及以洗面。
爾時世尊。為令摩訶波闍波提。起於慈悲。遍滿其體。受其快樂。其所壞眼。尋得清淨。勝於本時。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即於佛邊。更增信敬。
時諸比丘。又白佛言。
希有世尊。云何今此。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為世尊故。憂愁啼泣。失壞其目。復因世尊。還得清淨。
爾時佛告。諸比丘僧。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其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非但今日。為我作是。憂愁啼哭。失壞此眼。還復因我。而得清淨。過去之世。亦曾為我。憂愁啼哭。失壞其眼。復還因我。眼得清明。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此事云何。願為說之。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