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戒品第十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是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謂。殺生者也。

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極短。

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

是故。當學莫殺生。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

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

所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

是故。諸比丘。當學不殺生。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謂。劫盜也。

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墮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

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

是故。諸比丘。當學遠離。不與取。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

若有人。廣行布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眾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

是故。諸比丘。當行布施。勿有慳心。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姦婬。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

云何一法。所謂。邪婬也。

佛告諸比丘。

若有人。婬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婬亂。

是故。諸比丘。常當正意。莫興婬想。慎莫他婬。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佛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他婬。身體香潔。亦無邪想。

佛告諸比丘。

若有人。貞潔不婬。便受天上。人中之福。

是故。諸比丘。莫行邪婬。以興婬意。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妄語。

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鬪亂是非。便墮畜生。餓鬼中。

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也。

是故。當至誠。莫得妄語。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

云何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

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

是故。諸比丘。當行莫妄語。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所謂。飲酒也。

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

如是。諸比丘。慎莫飲酒。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

云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

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五地獄經。
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
令知次第數。

有無品第十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知有此二見。

云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沙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持沙門行。婆羅門。知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復受有。如真知之。

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見。

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

彼云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

彼云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

云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口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

彼云何名為無見。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無斷滅見。有邊見。無邊見。有身見。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此六十二見。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名為無見。

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施。

云何為二。所謂。法施。財施。

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

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業。

云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

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恩。

云何為二。所謂。法恩。財恩。恩中之上者。所謂。不過法恩也。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愚者有此。二相像貌。

云何為二。於是愚者。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

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

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

云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辦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

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二相。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

云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

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

云何二法。有力。有無畏。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

云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

云何為二。受法教化。內思止觀。

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見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禮法如來廟。
正見最在後。

火滅品第十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

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

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休息止。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

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于家業。

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

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

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

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

尊者當知。向在普集講堂。聞尊者捨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

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

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

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

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

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

骨猶如鎖。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菓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

猶如劍樹之藪。亦如毒害藥。亦如毒藥。如毒華菓。觀此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

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

以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

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不然。

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

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

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

今我。大王。已成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

我今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

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

復以此偈。向難陀曰。

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容顏。
五樂恒自娛。

彈琴鼓絃歌。
音響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

此是魔行天人。

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心。
婬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欲淵。
無污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
婬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端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

諸根澹泊。亦難陀比丘是。

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

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

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

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

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弟子端正者。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法涅槃界。

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猪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恒習婬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彈。

此人習欲。作諸惡行。

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恒患苦飢。便食不淨。

尋即拭𠿘。恐有餘鳥見言。

此烏食不淨。

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婬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

此人習欲。作諸惡行。

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

向人自譽。貢高自用。

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

彼作惡已。不羞恥。此人喻如猪。恒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猪。此亦如是。

若有一人。習於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

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

是名為人如猪。

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人像驢者。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

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

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鉢。都違禁戒。

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

咄。此愚人。像如沙門。

便取彈舉。

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

彼作是說。

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

猶如驢。入牛群之中。而自稱曰。

我亦是牛。我亦是牛。

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

爾時群牛。或以角觝。或以脚蹋。或以口嚙者。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

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

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念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

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

咄。此愚人。像如沙門。

便見彈舉。

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

爾時彼作是說。

我是沙門。

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

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

爾時意根。則得清淨。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

諸梵行人。遙以見來。各自揚聲。

善來。同學。

隨時供養。不使有短。

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

我今是牛。

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

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

爾時眼根。則得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

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

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世尊告彼。

云何名為不善。云何名為善。

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

不與取為不善。與取為善。

婬泆為不善。不婬為善。

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

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

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

鬪亂彼此為不善。不鬪亂彼此為善。

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

起恚為不善。不起恚為善。

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

如是。比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

是故。當遠離惡行。修習善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為二法。所謂。邪見。正見。邪治。正治。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

是謂比丘。名為二法。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觀誦。勿有懈惓。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彼云何名燭明者。所謂。貪婬。瞋恚。愚癡盡。

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

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力。

云何為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

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

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

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

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

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

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

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

以汝無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

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

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

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

梵志問曰。

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

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

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

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

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

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

云何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

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

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

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

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

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憍慢結也。

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

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彼天。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偈告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脫。

爾時眾多比丘。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

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

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

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

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

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

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

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

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鉢。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

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

到已。告羅雲曰。

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

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

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

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

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

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起著想。
恒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
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
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
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
恒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
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勅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

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

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須臾退坐。白世尊曰。

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

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

於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之心。

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

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

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

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

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