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利養品第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受人利養。甚為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之處。

所以然者。若修羅陀比丘。不貪利養者。終不於法中。捨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羅陀比丘。大作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或正中食。樹下露坐。樂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苦行。行此頭陀。

是時修羅陀比丘。常受蒲呼國王供養。以百味之食。日來給與。

爾時彼比丘。意染此食。漸捨阿練若行。

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正中食。樹下露坐。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苦體。盡捨此已。去三法衣。還為白衣。屠牛殺生。不可稱計。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諸比丘。以此方便。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制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滅。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果神通。諸漏得盡。

云何為一法。所謂。味欲。

是故。諸比丘。當滅此味欲。我證汝等。成神通果。諸漏得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眾生著此味。
死墮惡趣中。
今當捨此欲。
便成阿羅漢。

是故。諸比丘。常當捨此。味著之想。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於舍衛城內。有一長者。適喪一子。甚愛敬念。未曾能捨。彼見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來。不停一處。

若見人時。便作是語。

頗有見我兒乎。

爾時彼人。漸漸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

爾時彼人。白世尊曰。

瞿曇沙門。頗見我兒乎。

世尊告長者曰。

何故顏貌不悅。諸根錯亂。

爾時長者。報瞿曇曰。

焉得不爾。

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捨我無常。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問沙門。見我兒耶。

世尊告曰。

如是。長者。如汝所問。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愛離苦。怨憎會苦。子捨汝無常。豈得不念乎。

爾時彼人。聞世尊所說。不入其懷。便捨而退去。前行見人。復作是語。

沙門瞿曇。說言曰。

恩愛分別。便有快樂。

如沙門所說。為審爾不。

前人對曰。

恩愛別離。有何樂哉。

當於爾時。去舍衛城不遠。有眾多人。而共博戲。

爾時彼人。便作是念。

此諸男子。聰明智慧。無事不知。我今當以此義。問彼諸人。

爾時即詣博戲所。問眾人曰。

沙門瞿曇。向我說曰。

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者快樂。

諸人等今。於意云何。

是時諸博戲者。報斯人曰。

恩愛別離。有何樂哉。言快樂者。此義不然。

是時彼人。便作是念。

審如來言。終不虛妄。云何恩愛別離。當有樂耶。此義不然。

爾時彼人。入舍衛城。至宮門外稱。

沙門瞿曇。而作是教。

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者快樂。

爾時舍衛城。及中宮內。普傳此語。靡不周遍。

當於爾時。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樓之上。相娛樂戲。

爾時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

沙門瞿曇。審有斯語。

恩愛離別。怨憎之會。此皆快樂。

夫人報曰。

吾不從如來。聞此言教。設當如來。有此教者。事亦不虛。

王波斯匿告曰。

猶如師教弟子。

為是。捨是。

弟子報言。

如是。大師。

汝今摩利。亦復如是。彼瞿曇沙門。雖作是說。汝應作是言。

如是不異。無有虛妄。

然卿速去。不須在吾前立。

爾時摩利夫人。語竹膊婆羅門曰。

汝今往詣。祇洹精舍。到如來所。持我名字。跪如來足。復以此義。具白世尊云。

舍衛城內。及中宮人。有此言論。沙門瞿曇言。

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皆快樂。

不審世尊。有此教耶。

若世尊所有說者。汝善承受。還向我說。

是時竹膊婆羅門。受夫人教勅。尋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問訊。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時彼梵志。白世尊曰。

摩利夫人。禮世尊足。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乎。訓化盲冥。得無勞耶。

復作是語。

此舍衛城。內普傳此言。

沙門瞿曇。而作是教。

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樂快哉。

不審世尊。有是言教耶。

爾時世尊。告竹膊婆羅門曰。

於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東西馳走。

見人便問。

誰見我子。

然。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皆無有歡樂。

昔日此舍衛城中。復有一老母無常。亦復狂惑。不識東西。

復有一老父無常。亦復有兄弟姊妹。皆悉無常。彼見此無常之變。生狂失性。不識東西。

婆羅門。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便自貧窮。

時彼婦父母。見此人貧。便生此念。

吾當奪女。更嫁與餘人。

彼人竊聞。婦家父母。欲奪吾婦。更嫁與餘家。

爾時彼人。衣裏帶利刀。便往至婦家。當於爾時。彼婦在牆外紡作。

是時彼人。往至婦父母家。問曰。

我婦今為所在。

婦母報言。

卿婦。在牆外陰中紡作。

爾時彼人。便往至婦所。

到已。問婦曰。

云卿父母。欲奪汝。更餘嫁耶。

婦報言。

信有此語。然我不樂。聞此言耶。

爾時彼人。即拔利劍。取婦刺殺。復取利劍。自刺其腹。

並復作是語。

我二人俱取死。

婆羅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皆愁憂。實不可言。

爾時竹膊婆羅門。白世尊曰。

如是。世尊。有此諸惱。實苦不樂。

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捨我無常。晝夜追憶。不離心懷。

時我念兒。心意狂惑。馳走東西。

見人便問。

誰見我兒。

沙門瞿曇。今所說者。誠如所言。國事煩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

今正是時。

竹膊婆羅門。即從坐起。遶佛三匝而去。往來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緣。具白夫人。

時摩利夫人。復至波斯匿王所。

到已。白大王曰。

今欲有所問。唯願大王。事事見報。

云何。大王。為念琉璃王子不。

王報言。

甚念。愛愍不去心首。

夫人問曰。

若當王子。有遷變者。大王。為有憂也。

王復報言。

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問曰。

大王當知。恩愛別離。皆興愁想。

云何。大王。為念伊羅王子乎。

王報言。

我甚愛敬。

夫人問曰。

大王。若當王子。有遷變者。有愁憂耶。

王報言。

甚有愁憂。

夫人報言。

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無有歡樂。云何。

大王。念薩羅陀。剎利種不。

王報言。

甚愛敬念。

夫人言。

云何。大王。若使薩羅陀夫人。有變易者。大王為有憂耶。

王報言。

吾有愁憂。

夫人言。

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此皆是苦。

夫人言。

王念我不。

王言。

我愛念汝。

夫人言。

設當我身。有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

設汝身有變易。便有愁憂。

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無歡樂心。

夫人言。

云何。大王。念迦尸拘薩羅人民乎。

王言。

我甚愛念迦尸拘薩羅人民。

夫人言。

迦尸拘薩羅人民。設當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

迦尸拘薩羅人民。當有變易者。我命不存。況言愁憂乎。

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薩羅國人民力。當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況不生愁憂乎。

夫人言。

以此知之。恩愛別離。皆有此苦。無有歡樂。

爾時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說。

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說此法。若當彼沙門瞿曇來者。爾乃可得共言論。

復語夫人。

自今以後。當更看汝。勝於常日。所著服飾。與吾無異。

爾時世尊。聞摩利夫人。與大王立此論本。告諸比丘。

摩利夫人。甚大聰明。設當王波斯匿。問我此語者。我亦當以此義。向彼王說之。如夫人向王所說。而無有異。

又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得證優婆斯。篤信牢固。所謂。摩利夫人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祇國。尸牧摩羅山。鬼林鹿園中。

爾時那憂羅公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須臾退坐。白世尊曰。

我今年朽。加復抱病。多諸憂惱。唯願世尊。隨時教訓。使眾生類。長夜獲安隱。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

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依憑此身者。正可須臾之樂。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貴。

是故。長者。雖心有病。令心無病。

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說斯言。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爾時長者。復作是念。

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問斯義。舍利弗。去彼不遠。在樹下坐。

是時。那優羅公。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舍利弗。問長者。

顏貌和悅。諸根寂靜。必有所因。長者故當。從佛聞法耶。

時長者。白舍利弗言。

云何。尊者舍利弗。顏貌焉得。不和悅乎。

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舍利弗言。

云何。長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長者報言。

於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我白世尊曰。

年朽長大。恒抱疾病。多諸苦痛。不可稱計。唯願世尊。分別此身。普使眾生。獲此安隱。

爾時世尊。便告我言。

如是。長者。此身多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須之樂。不知長夜。受苦無量。

是故。長者。此身雖有患。當使心無患。

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見溉灌。

舍利弗言。

云何。長者。更不重問如來。此義乎。

云何身有患。心無患。云何身有病。心無病。

長者。白舍利弗言。

實無此辯。重問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無患。

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辯。願具分別。

舍利弗言。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對曰。

如是。舍利弗。

從彼受教。

舍利弗。告長者曰。

於是。長者。凡夫之人。不見聖人。不受聖教。不順其訓。亦不見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彼計色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會一處。彼色我色。以集一處。色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痛想行識。皆觀我有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彼識我識。合會一處。彼識我識。以會一處。識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

如是。長者。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長者。問舍利弗曰。

云何身有患。心無患耶。

舍利弗言。

於是。長者。賢聖弟子。承事聖賢。修行禁法。與善知識從事。親近善知識。彼亦不觀我有色。不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彼色遷轉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憂苦惱。憂色之患。亦復不見。痛想行識。不見識中有我。我中有識。亦不見識我所。亦不見我所識。彼識我識。以會一處。識便敗壞。於中不起。愁憂苦惱。

如是。長者。身有患。而心無患。

是故。長者。當作是習。遺身去心。亦無染著。

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那憂羅公。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江側婆羅門。身負重擔。便至世尊所。到已捨擔。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

爾時彼婆羅門。作是思惟。

今日沙門瞿曇。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今清淨。與沙門瞿曇。等無有異。

所以然者。沙門瞿曇。食好粳糧。種種餚饌。今我食菓蓏。以自濟命。

爾時世尊。以知婆羅門。心中所念。告諸比丘。

其有眾生。以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彼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云何為二十一結。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結。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疾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幻為心結。姦為心結。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增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

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猶如白氎新衣。久久朽故。多諸塵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黃赤黑。終不得成。

何以故。以有塵垢故。

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設復有人。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墮地獄中。猶如新淨白氎。隨意欲作何色。青黃赤黑。必成其色。終不敗壞。

所以然者。以其淨故。

此亦如是。其有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生天上。不墮惡趣。

若彼賢聖弟子。起瞋恚心結。觀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結。起睡眠心結。起調戲心結。起疑心結。起怒心結。起忌心結。起惱心結。起疾心結。起憎心結。起無慚心結。起無愧心結。起幻心結。起姦心結。起偽心結。起諍心結。起憍心結。起慢心結。起妬心結。起增上慢心結。起貪心結。

若彼賢聖弟子。無瞋無恚。無有愚惑。心意和悅。以慈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限無量。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慈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悲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悲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喜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喜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護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護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便於如來所。成於信根。根本不移。豎高顯幢。不可移動。諸天。龍。神。阿須倫。沙門。婆羅門。或世人民。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亦復成就於法。如來法者。甚為清淨。不可移動。人所愛敬。

如是智者。當作是觀。便於中。而得歡喜。亦復成就於眾。如來聖眾。甚為清淨。性行純和。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

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愛可貴。實可承事。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諸結便盡。亦無沾污。性行柔軟。逮於神通。便得自識。無量宿命事。所從來處。靡不知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敗劫。不成敗劫。成敗不成敗劫。無數成敗劫。無數不成敗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受命長短。從彼終。生彼間。從彼終。生此間。如是自識。無數宿命事。

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知眾生心。所念之事。彼復以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心行惡。誹謗賢聖。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生三惡道。趣泥黎中。

或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正見。無有邪見。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

是謂清淨天眼。觀眾生類。

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無有結使。心性柔軟。逮於神通。復以漏盡通。而自娛樂。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復觀苦盡。復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如是。比丘。賢聖弟子。心得解脫。雖復食粳糧。善美種種餚饍。摶若須彌。終無有罪。

所以然者。以無欲。盡愛故。以無瞋。盡恚故。以無愚癡。盡愚癡故。

是謂。比丘中比丘。則內極沐浴已。

爾時江側婆羅門。白世尊曰。

瞿曇沙門。可往至。孫陀羅江側。沐浴。

世尊告曰。

云何。婆羅門。名之為。孫陀羅江水。

婆羅門曰。

孫陀羅江水是。福之深淵。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諸惡。皆悉除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此身無數劫。
經歷彼河浴。
及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樂彼。
闇行不清淨。
宿罪內充軀。
彼河焉能救。

淨者常快樂。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願必果成。

設護不與取。
行慈不殺生。
守誠不妄語。
心等無增減。

汝今於此浴。
必獲安隱處。
彼河何所至。
猶盲投乎冥。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

止止。瞿曇。猶如軁者得伸。闇者見明。迷者示道。於闇室然明。無目者。為作眼目。

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說此妙法。願聽為道。

爾時江側婆羅門。即得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時尊者孫陀羅諦利。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孫陀羅諦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日時已過。向暮。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釋提桓因。即以偈頌。問如來義。

能說能宣布。
渡流成無漏。
以渡生死淵。
今問瞿曇義。

我觀此眾生。
所作福祐業。
造行若干種。
施誰福最尊。

尊今靈鷲山。
唯願演此義。
知釋意所趣。
亦為施者宣。

四趣造福無。
四果具足成。
諸學得跡人。
宜信奉其法。

無欲亦無恚。
愚盡成無漏。
盡度一切淵。
施彼成大果。

諸此眾生類。
所作福德業。
造行若干種。
施僧獲福多。

此眾度無量。
猶海出珍寶。
聖眾亦如是。
演慧光明法。

瞿曇彼善處。
能施眾僧者。
獲福不可計。
最勝之所說。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已。即禮佛足。便於彼退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須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屋廬。而自禪思。

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

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

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思惟諸入。欲害苦痛。

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

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
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速來往問疾。
覲省尊上顏。
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時波遮旬對曰。

如是。尊者。

爾時釋提桓因。將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頃。便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靈鷲山中。離尊者須菩提不遠。

復以此偈。語波遮旬曰。

汝今覺善業。
樂禪三昧定。
柔和清淨音。
今使從禪坐。

波遮旬對曰。

如是。

爾時波遮旬。從釋提桓因聞語已。便調琉璃之琴。前至須菩提所。便以此偈。歎須菩提曰。

結盡永無餘。
諸念不錯亂。
諸塵垢悉盡。
願速從禪覺。

心息渡有河。
降魔度諸結。
功德如大海。
願速從定起。

眼淨如蓮花。
諸穢永不著。
無歸與作歸。
空定速時起。

渡四流無為。
善解無老病。
以脫有為災。
唯尊時定覺。

五百天在上。
釋種躬自來。
欲覲聖尊顏。
解空速時起。

爾時尊者須菩提。即從坐起。復歎波遮旬曰。

善哉。波旬。汝今音與琴合。琴與音合。而無有異。然琴音。不離歌音。歌音。不離琴音。二事共合。乃成妙聲。

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

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病。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

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

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

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

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

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

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雷雹壞苗。華菓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

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已除。無復患苦。

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

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欲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時須菩提言。

今正是時。宜可時去。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前禮須菩提足。遶三匝而去。

是時尊者須菩提。便說此偈。

能仁說此語。
根本悉具足。
智者獲安隱。
聞法息諸病。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須菩提所說。歡喜奉行。

調達及二經。
皮及利師羅。
竹膞孫陀利。
善業釋提桓。

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