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詔譯。

得勝師助伴速獲悉地分第一

爾時藥叉主。金剛手菩薩。有大慈悲。愍於後世。放千光明。端心而住。

於是妙臂菩薩。以持誦者。於一切真言明。得成就義。不成就義。一心敬禮。彼藥叉主。金剛手菩薩。而發問言。

菩薩。我見世間。有持誦人。齋潔清淨。精勤修行。於真言明。而不成就。

菩薩。如日舒光。無所不照。唯願哀愍。說彼因緣。云何彼持誦人。雖復精勤。最上第一。於諸真言。上中下法。由不能成。云何修因。而不得果。莫是罪障。而未滅除。

惟願菩薩。說彼修持。得成就義。及不成就義。諸障難事。

菩薩。如佛所言。

智慧之明。能滅癡暗。癡暗不滅。明慧可棄。

云何能使。諸持誦人。於諸修行。而無疑惑。

菩薩。云何誦持。及護摩等。所作事業。諸真言王。及諸賢聖。不與成就。惟願菩薩。以大悲心。一一顯說。令無疑惑。

菩薩。為是法力無能耶。為所作非時耶。為種性非性耶。為真言字句闕剩耶。為修持輕慢耶。為供養不具耶。

惟願菩薩。於種種事。及彼障難。一一開說。使諸行人。皆得曉了。

爾時。金剛手菩薩。聞妙臂菩薩。發如是正心。利益言已。乃須臾間瞑。光明焰蓮花眼。思惟觀察已。告妙臂菩薩言。

妙臂汝大慈悲。利益眾生。此心清淨。如夜滿月。光明皎潔。復無雲翳。使諸行人。不失正道。入佛境界。到於彼岸。菩薩所作。非求己樂。於他有情。故無嫌害。見他苦惱。如自苦惱。見他快樂。自亦快樂。

妙臂。我觀汝意。為於有情。由若赤子。問於此義。汝可諦聽。為汝解說。

妙臂。我今所說。依於佛言。若有修行。最上事業。修真言行。求成就者。當須離諸煩惱。起於深信。發菩提心。重佛法眾。信重於我。及復歸命。大金剛族。

又復遠離。十不善業。於身口意。凡所興起。常離愚迷。邪見等行。若求果報。須有智慧。

譬如農夫。務其稼穡。於肥壤地。而下焦種。雖功夫以時。雨澤霶霈。以種子焦故。無由得生。

愚癡邪見。亦復如是。凡諸行人。所修事業。先須自心。離彼邪見。愚癡等事。不動不搖。行十善法。乃至恒行。一切善法。

若有天魔。阿修羅等。乃至羅剎。種種鬼神之類。食血肉者。以惡毒心。行三界中。惱害眾生。於修行人。使令散亂。若有行人。樂於我法。修持誦習。真言行者。彼等若見。自然恐怖。不能侵惱。

若欲令彼。種種大力天魔。及諸宿曜。乃至種種鬼神。不能為障。而降伏者。當須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羅。以其入彼。諸天大力。聖眾所安住處。是故名為。大曼拏羅。亦復須入大明王。大真言等。最勝曼拏羅。以其數入。種種曼拏羅故。是為入彼。諸佛菩薩。大金剛族。大明王等。福聚之所。

是為承事。諸佛菩薩。及明王等。便得如是。佛菩薩等。影之覆護。使彼作障天魔。及阿修羅藥叉。并諸龍鬼等。無能侵惱。望持誦人。所居之地。不敢侵近。自然退散。不為障難。所修上中下品。成就之法。世間出世間。一切真言等。而易成就。蓋以數數。入彼諸曼拏羅。及三昧耶等。承彼聖力。而加護故。一切惡心。自然破壞。

既能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羅。仍須發勇猛心。發菩提心。唯信於佛。不信外道天魔等。若背此心。持誦我法者。當得自壞。

又復持誦行人。求成就者。先須求依阿闍梨。戒德清淨。無諸缺犯。福德最勝者。若獲此等阿闍梨。稟受持誦。復自決志。勇猛精進。於所修持。易得成就。速獲靈驗。

譬如種田。須依好地。地既肥壤。子實易得。若得勝師。亦復如是。若或靈驗難得。是有宿業。應須隨取勝地。或印沙為塔。或積土等為塔。於中安像。及藏舍利。當以種種。香花燈塗。妙幢幡蓋。及以妓樂。而為供養。復伸讚歎。專注虔誠。而作懺悔。

懺悔畢已。依前持誦。專注不間。定獲靈驗。如是修行。須具助伴。若無助伴。修持是闕。

譬如車行。須全二輪。若闕一者。無由進趣。修行助伴。亦復如是。若求助伴者。當求種族尊勝。形貌端嚴。諸根不缺。心性調柔。好修善法。智慧明利。精勤勇猛。有大悲心。恒樂布施。信重三寶。承事供養。不歸信於。諸餘外道。及天魔等。此為住賢劫中。具足功德。修行助伴。諸持誦人。於諸修行。速獲成就。如此應知。

選求勝處分第二

復次。持誦行人。若欲修真言行。求成就者。先求諸佛所說。佛及菩薩。辟支聲聞。昔所住處。是為勝地。如是等處。常有天龍。阿修羅等。而為守護。供養恭敬。

何以故。以有天上人間。最聖丈夫。曾所居止。

得此地已。持誦行人。亦要清淨身心。律儀具足。常此居止。若無此福地。秖得大河岸邊。或小河邊。或泉池側。乃至陂濼。有清流瀰滿。無諸水族。毒惡之類。其側亦得。

其處但有蓮華。烏鉢羅花。及諸名花異果。軟草遍布。或是山中。巖窟之所。是處清淨。無諸師子猛獸。可畏之類。

得是處已。仍須墾掘。深一肘量。除去荊棘瓦礫。灰炭鹻鹵。糠骨毛髮。蟲窟之類。乃至掘深。不能盡者。亦可棄之。更求別處。如前墾掘。一肘之量。別填淨土。於上立舍。用淨土作埿。內外埿飾。復以衢摩夷塗地。於中坐臥。常在地上。不用床榻之類。其室開門。唯得向東向西。或向於北。不得向南。

如是造立舍已。隨彼相應。所作事業。於彼方所。安置尊像。安尊像處。先用種種妙香。而塗飾之。其所尊像。或以彫刻。或是鑄成。或是彩畫。若是彩畫。先求淨縷。揀去毛髮。織成其幅。量其大小。長短相稱。存兩頭縷。不得截棄。

既織成已。用香水漬渡。復展令端正。然令畫人。蔬食澡浴。復受八戒。內外清淨。運心起手。

凡所用彩色。須求最上。第一好者。無用皮膠。用諸香膠。調和彩色。

畫像成已。隨應方面。安置定已。用種種飲食。香花燈塗。作大供養。如無力廣辦。隨有供養。但要專注虔誠。信重讚歎。禮拜供養。如是作已。於此像前。所作所求。速得成就。

其持誦行人。將欲起首持誦。必先剃頭澡浴。著新淨衣。其衣非用蠶絲。亦不得白色。可用布及樹皮。草木之類。仍用赤土。染壞其色。亦須受持。乞食應器。其器可用娑羅木。及於瓦器。乃至銅鐵。及匏瓠等。事持端正。滑淨光潔。不得疎漏。及以缺壞。執此應器。巡行乞食。

凡乞食所。可於聚落。不近不遠。多首陀處。信重三寶。多有飲食之處。兼無外道。婆羅門處。緣彼婆羅門。執性無慚。我慢所覆。

又復外道。若見行人。執持應器。巡行乞食。修於佛法。誦念真言者。便生瞋恚。而欲障難。

謂行人言。

汝若本族。婆羅門者。可修婆羅門法。奉行六法。多聞淨行。信重諸天。為臣事王。亦須娶妻。生男繼種。若行此者。是汝解脫。云何誦持。釋教真言。信行佛法。

行人若是。剎帝利種。而作是言。

汝剎帝利種。應可奉行王法。紹繼王位。云何誦持。佛教真言。背自本宗。而求解脫。

乃至毘舍。首陀之類。皆說本宗本事。而得解脫。不合持誦。佛教真言。以求解脫。以瞋火燒心。種種綺語。多作方便。而為障難。惱亂行人。使令退心。

修正道者。依時乞食。不同外道。過午而食。凡乞食處。勿往外道之家。及多外道之處。若論善惡。因果之法。能造善法。當證涅盤。若作惡業。終墮苦趣。善惡之果。非由種族。但為世間。妄分別故。

復次眾生。無始以來。垢穢之身。不由食淨。得身心淨。諸惡遠離。常修善法。以此方得。身心清淨。

譬如有人。身患瘡故。求藥塗瘡。唯望除差。不望餘故。行人喫食。但為除飢。不為適悅。

又如有人。陷於難處。飢餓所逼。殺子而食。為除飢苦。非貪滋味。行人喫食。亦復如是。

喫食之法。由如秤物。物非輕重。秤自平正。行人喫食。亦復如是。不得過量。亦勿減少。但可支持。勿傷飢飽。

又如朽舍換柱。所免崩摧。以油膏轄。貴在前進。行人喫食。亦復如是。但為支持。非為滋味。

是故佛言。

欲界有情。依食而住。

又復行人。雖喫食飲。支持於身。恒觀此身。由如芭蕉。無有堅實。常此制心。不住貪愛。

凡乞食時。持鉢巡行。次第而乞。常須思念。世尊所說。以智慧方便。調伏六根。勿令散亂。所覩妙色。及諸塵境。是魔境界。欲惑人心。

凡修行人。而起方便。寧以熱鐵。燒刺兩目。不以亂心。貪視妙色。乃至殊常。種種塵境。隨緣乞食。而不住著。常作比觀。調伏其心。默然乞食。巡行他舍。無上中下。遠離取捨。然不往新產之家。及多人飲酒之處。男女迷醉。愛染之處。眾多小兒。戲樂之處。諸男女眾。聚會之處。戲伎男女。作音樂處。乃至有惡犬處。如是等處。皆不應往。

乞得食已。持還本處。洗足敷座。然後可喫。其食未喫。先分三分。一分奉於本尊。而為供養。一施無礙。一乃自食。依時而食。

食畢盥漱。使令清淨。又須日三澡浴。先自清淨。然以香花燈塗。種種供養。讚歎禮拜。所獻尊像。一切食飲。切須潔淨。離諸葷穢。

每持誦時。坐吉祥草。凡所供養。如不辦廣大。但隨力分。奉於香花。所謂。零陵香。閼哩迦吉祥果。沒哩賀帝吉祥草。仍及蓮花。和合供養。使得適意。行人持誦。或行或坐。得通思念。唯除臥時。不許持念。

念誦訖已。恒於六時。思念功德。心無間斷。祈於圓滿。

分別數珠持心離障分第三

復次。欲等煩惱。與心合故。說為輪迴。根本煩惱若除。由如清淨。玻胝迦寶。若離輪迴。乃名解脫。

又如水本清淨。於一剎那間。塵能渾濁。亦如有情。心源本淨。於剎那頃。被諸煩惱。而為染污。

復次。說於數珠。乃有多種。所謂。菩提子。金剛子。蓮花子。木槵子。及與𤥭璖。諸寶錫鑞銅等。隨取一物。為珠數。一百八。如是得已。持誦行人。常保重之。

凡持誦時。於本尊前。依法安坐。調伏諸根。端身自在。不得隈倚。繫念本尊。及真言印契。收攝其心。勿令散亂。然取數珠。右手執持。左手仰承。每誦真言一遍。乃掐一珠。所持遍數。恒須剋定。勿令少剩。持念之法。令脣微動。勿使有聲。亦不露齒。一心專注。勿令散動。

有情之界。居凡夫位。心如猿猴。貪著諸境。樂而不捨。又如大海。被風所激。生起波濤。不能自息。凡夫覩境。亦復如是。常須收攝。不令散動。勿令心源。而有波浪。

持誦行人。若是疲倦。將欲昏睡。恐其失念。即起經行。或觀四方。以適神思。或用冷水。洗其面目。既得醒爽。復座持誦。

行人若是。怖於勞苦。心有移動。便作是念。

此身無主。因業所受。無依無定。隨業流轉。輪迴八苦。何處得免。至於寒暑飢渴。蚤虱蚊虻。如是苦惱。處處皆有。

又復貪欲若盛。作白骨及爛壞。不淨之觀。瞋恚若盛。作慈悲觀。無明若盛。作緣起觀。

又復若遇冤家。觀如親友知識。

或復親友知識。忽作冤家。行者若是。遇此冤親境時。莫起分別。憎愛之心。當住平等。無著正念。

又出道場時。不得與婆羅門。吠舍首陀等語。又復不應。與不男之人。女人等語。

何以故。蓋非樂法之侶。

可與助伴。同事等語。或是入觸。便利等事。便須入水澡浴。使其潔淨。或獻香花燈塗。讚嘆供養。乃至持戒精進。持誦修行。一切善法。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譬如眾流。皆歸於海。既入海已。咸成一味。集諸善因。總趣佛果。無量福聚。自然相隨。

譬如有人。耕田種穀。唯望子實。不為藁幹。既豐子實。其於藁幹。自然而有。

求趣佛果。亦復如是。一切福樂。不求自至。

又持誦人。不應為小。而妨於大。

或若有人。來有來請。便應答言。

待我自得長壽。及其一切樂具。此心滿足。然後能滿。一切有情之願。

又復行人。當要遠離。世之八法。所謂。善稱惡稱。得利失利。讚歎毀謗。苦樂等事。如是之法。不得在心。還如大海。不宿死屍。乃至剎那。亦不同處。

又如室中。然燈為防。風故飄鼓若免。光明即盛。如持誦人。持誦真言。亦須勤勇。加行若立。善法增長。亦復如是。

又持誦人。要在攝心。不得歌舞戲樂。我人憍慢。邪見邪染。嫉妬懈怠。懶惰睡眠。及入喜會。迷醉邪論。及無義論。以至瞋怒。惡口兩舌。如是等事。皆須遠離。

又復不得。喫供養殘食。及鬼神殘食。行人唯得食三白。及樹果菜。根乳酪漿等。及大麥麵。餅油麻滓。及種種麋粥等。

又持誦行人。當須晝夜精勤。如法持誦。常於諸佛法僧。及遺身舍利。恭信珍重。誠心懺悔。願一切先罪。悉皆消滅。

每持誦時。先依法請召。持誦了畢。依法迴向發願訖。然後發遣。或至夜分。將欲眠睡。於本尊側。不近不遠。地上敷吉祥草。於草上坐臥。坐定後然。於一切有情。起利樂心。作慈悲喜捨。等觀然後眠睡。

說金剛杵頻那夜迦分第四

我今分別。說諸跋折羅量。

其量或長八指。或長十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或最長者。不過二十指。如是五類。無有過者。

造跋折羅物。或金或木。隨所求事。種種不同。

若欲求佛法。真明成就。用菩提木。作跋折羅。

若降伏地天。及持明天。當用金作跋折羅。

若求大富貴。用鍮石作跋折羅。

若降龍。用熟銅作。

若降修羅。入修羅窟。用寶石作。

若欲成就。一切法者。可用金銀銅相和作。

若欲成就。長命吉祥。及無病多財寶。乃至降諸宿曜者。可用佉禰囉木作。

若欲降伏。夜叉女者。可用末度木作。

若欲降伏冤家。用刺木作。

若降害極惡冤敵者。可用人骨作。

若欲成幻術者。用玻璃寶作。

若欲令極相憎嫌者。用苦棟木作。

若欲興兵鬪敵。及降鬼神。用吠鼻多迦木作。

若欲成就。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者。可用柏木。及松木作。

若欲成就。龍女愛重者。當以龍木作。

若欲成就變形者。可用土及銀作。

若欲求財。用無憂木作。

若欲成就。對敵得勝者。可用吉祥木。及阿祖曩木。柳木等作。

若欲求成就意樂者。可用赤檀白檀作。

如上所說。造跋折羅。皆須五股。不得缺減。小有破損。即法不成。仍須事持。光淨殊妙。端嚴可愛。

若念誦時。先獻塗香。及妙香花。而為供養。然後發廣。大慈悲之心。手執跋折羅。依法專注。持誦本部真言。如數滿畢。不得少剩。依時持誦。滿畢數已。然將彼跋折羅。安本尊足下。復以諸妙香。花塗香等。乃至作禮。而供養之。

若持誦時。手不執跋折羅者。其法終不成就。如再持誦。依前次第。而作不得虧闕。又若於供養。具諸事法等。有所闕者。當須一一作印。以供養之。然可念誦。

凡成就法。有多種物。所謂。雄黃。雌黃。牛黃。黃丹。及眼藥。菖蒲等藥。又有衣甲。槍劍羂索。三股叉。諸器仗等。如是等。諸成就法。有三等驗。所說本尊真言。及儀軌中。乃至諸真言中。成就之法。亦不越此。

復次世間。有持明行人。持誦真言。求成就處。便有作障。頻那夜迦。隨持誦人。伺求其便。入其身中。使持誦人。心如迷醉。及發諸病。如是種種。而作障難。

彼作障者。有其四部。

一曰。摧壞。二曰。野干。三曰。一牙。四曰。龍象。

於此四部。各有無量。頻那夜迦。而為眷屬。於大地中。隨彼處處。而作障難。

第一。摧壞部主。名曰無憂。其部眷屬。有七俱胝。於其護世四王。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

第二。野干部主。名曰象頭。其部眷屬。有十八俱胝。於其大自在天。所說真言。而作障難。

第三。一牙部主。名曰垂髻。其部眷屬。有六十俱胝。於其大梵天。及帝釋天。日天。月天。風天。那羅延天。如是天等。所說真言。有持誦者。而作障難。

第四。龍象部主。名曰母哩達吒迦。其部眷屬。有俱胝那由他。千波頭摩。於其佛教。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

又有呵利帝兒。名曰愛子。於其般支迦所說真言。而作障難。

又摩尼賢將子。名曰滿賢。於其自部。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子滿賢。而作障難。

如是等諸。頻那夜迦。各於本部。而作障難。不欲行人。得其成就。

或時變化。作本真言主。來就行人之處。而受供養。而彼本真言主。來至道場。見是事已。卻還自宮。而作是念。

云何如來。與彼所願。不卻此等。令於行人。正修行者。而得惱亂。使彼持誦。功不成就。

正使梵王帝釋。諸天及龍。不能破彼。頻那夜迦。作障誓願。唯除大明真言。有大功力。能退如是。諸作障者。頻那夜迦。

諸修行人。當依法持誦。得數滿已。然更成就。妙曼拏羅。及以護摩。使作障難。頻那夜迦。退散遠離。

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