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經卷第四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不忘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十。
心無諂偽。亦無幻惑。心常吉實。澄清淨白。於佛法僧。終不生疑。受持佛法者。亦不生疑。不生師想。。而悋於法。除卻法慳。終不作滅。佛法因緣。言行相應。終不虛妄。受持大乘。若見受持者。常能恭敬。於摩訶衍。以漸深入。於說法者。生於佛想。生善知識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
曾多恭敬。供養諸佛。受持諸佛法。能淨持戒。除諸疑悔。除諸蓋障。多歡喜心。樂於禪定。常受化生。得不妄識。供養佛者。恒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得不離值佛。若聞佛。若憶佛。得不離常聞法。得不離常供養僧。得不離諸佛菩薩。禮拜問訊。恭敬合掌供養等。得不離多聞人。值說法人。得不離聞。諸波羅蜜。得不離聞諸道品。覺意之法。得不離聞。三解脫門。得不離聞四梵當。得不離聞。一切種智。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不離善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遠離破戒惡知識。遠離破正見者。遠離壞威儀者。遠離邪命者。遠離樂世俗言說。多憒閙者。遠離多懈怠者。遠離樂著生死者。遠離背菩提者。遠離在家之眾。遠離一切結使。菩薩雖樂遠離。如是等事。終不生惱害。亦不生輕毀之心。
菩薩作如是念。
我曾聞佛說眾生。性欲相染。以習近故。多有所壞。是故我應。一切遠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遠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
等身。無二身。清淨無盡身。久習善身。法身。非算數籌量。甚深之身。不思議身。寂滅身。虛空身。智身。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何時當得。如來法身滿。
答言。
善男子。初地菩薩得等身。
何以故。初地菩薩。除一切惡身。與諸菩薩同。是名等身。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持戒清淨故。三地菩薩。得無盡身。以除瞋惱害故。四地菩薩。得久積一切善身。以修集一切佛法故。五地菩薩。得於法身。以禪定力。知一切佛法故。六地菩薩。非世間算數籌量。所不能知身。以深遠故。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以善方便故。八地菩薩。得寂滅身。善除調戲。盡一切煩惱故。九地菩薩。得虛空身。得無礙身。遍虛空故。十地菩薩。得妙智身。
何以故。遍知一切菩薩。諸地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法身。如來法身。無差別耶。
佛言。
身無差別。但功德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身無差別。功德有異。
佛言。
身名無異。
何以故。身口一相故。而功德相。各有差別。
云何身中。別見功德相。
佛言。
善男子。我今為汝說。喻以釋此義。譬如摩尼珠。皆同名摩尼。此珠名雖是一。若瑩磨治。飾光則明顯。心意悅樂。譬如如來身。不瑩治者。猶如菩薩身。如來身摩尼寶。菩薩身摩尼寶。如實無異。然如來摩尼寶。菩薩摩尼寶。然其光明。色相各異。
何以故。如來身摩尼寶無量。滿眾生界。滿虛空界。清淨離一切塵垢。菩薩身摩尼寶有限。不能滿虛空界。
何以故。有垢障故。
善男子。譬如月初。至十五日。名盛滿月。後十五日。亦名為月。乃至月盡。皆名為月。雖月名同。而明不如。十五日月。盛然月法爾。而如來身。菩薩之身。俱名為月。如月名同。而實亦同。然光明照曜。菩薩如來。而各不同。菩薩之身。光明照曜。不及如來。其光熾盛。譬如月末時月。月初之月。不可相比。
善男子。以是故。如來身。菩薩身。二身雖同。功德有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
貪欲瞋恚。愚癡不能壞。惱害憍慢。著我自恃見。顛倒不能壞。世八法不能壞。惡道不能壞。一切苦不能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壞。一切外道異見不能壞。一切魔天。及魔眷屬不能壞。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壞。一切欲界不能壞。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金剛不壞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大商主。何等為十。
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能使商人。供養恭敬。能作引導。不畏諸難。能為眾人。作依憑處。能令人依。常得活命。豐饒資糧。多諸珍寶。心無止足。常為前導。得至一切種智大城。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若有所說。皆悉隨從。菩薩亦爾。善化眾生。能令一切。悉皆隨從。
譬如商主。為諸商人。恭敬供養。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學無學人。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人非人等。亦皆悉來。恭敬供養。
譬如商主。善於曠野。賊難之處。能令眾伴。安隱得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於生死曠野。煩惱賊處。能將諸人。安隱得過。
譬如商主。能將諸人。出於曠野。令濟身命。菩薩亦復如是。令諸外道。鉢羅婆殖。尼乾陀等。於生死曠野。將導使出。濟其軀命。
或有王者。大臣官屬。及諸眾生。樂生死者。亦依菩薩。大商主故。悉得全濟。
如大商主。善備資糧。所須珍寶。能將眾人。過險道已。便得安隱。乃到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欲至佛所。多共眾伴。經歷生死。險遠曠野。到彼岸城。當修功德。以自莊嚴。禪定解脫。悉令具足。菩薩商主。欲至一切種智大城。具一切佛法。功德珍寶。
譬如商主。集諸珍寶。無有止足。菩薩亦爾。集法財寶。無有厭足。
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聰慧最勝。財產巨富。所有言說。眾悉奉用。菩薩商主。亦復如是。為眾導首。功德無量。於法自在。所言無二。
善能將導。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將導諸眾生。超生死險。能到涅槃。種智大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為大商主。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道。何等為十。
知於平道。知險惡處。知安隱道。知不安隱處。知諸奇道。知諸道處。知止住處所。知於道相。知道曲直。知道出要。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於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
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
觀身身念處。觀受受念處。觀心心念處。觀法法念處。阿練若處。攝心而行。觀於五欲。攝心而行。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云何觀受念處。菩薩作是念。
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
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心意止。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法念處。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
又世尊說。
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
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糞掃衣。何等為十。
以能受持。終不毀壞。心常卑下。而不疲厭。不以此事。而得解脫。不見其過。見功德利。不自高己。不多聚積。善持禁戒。諸天親近。云何受持。能不毀壞。菩薩有信敬心。體性具足。於如來所。深生敬信。寧捨身命。不捨所受。所受不動。以所受堅固。心能卑下。以卑下故。不生我慢。以意卑下故。便於惡賤。糞掃之物。取以淨洗。洗以縫染。心不疲厭。不疲厭故。常取糞掃衣。亦不以小行。而懷自足。方進求上法。必獲前利。亦不現此。糞掃衣過。
我常著糞掃衣。乃至今老。
不以此衣。而為麁弊。亦不作念。
此衣麁弊。多有蚤虱。若常著者。令身垢污。
當念思惟。
著糞掃衣。有諸功德。賢聖所服。遠離欲者。之所修行。是名聖種。諸佛所讚。如來所譽。
以是因緣故。不自稱譽。不應自高。亦不下他。是名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親近。諸佛讚歎。菩薩守護。善能觀察。人非人等。剎利。婆羅門。聚落邑主。恭敬禮拜。同梵行者。之所讚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糞掃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志大。何緣樂此。下劣麁弊。
佛答言。
善男子。菩薩為護眾生。德力所能。非諸凡愚。下劣所堪。為未生煩惱。作障礙故。
佛語除蓋障菩薩。
善男子。汝謂如來。為是大志。為是小乎。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無此辯。當何能答。
何以故。無有能知。如來量者。現見如來。知一切法。受糞掃衣者。能制結使。不見如來。有所遮制。
此四天下。天人龍鬼。皆有卑下之志。如來雖見卑下。但為成熟。彼眾生故。於諸眾生。前讚歎頭陀。汝今當知。如是因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為成熟眾生。及新學者。菩薩遮斷結使。故說此事。
善男子。威德力菩薩。為化眾生。現受糞掃衣。非志卑漏。以是義故。菩薩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
少欲知足。不多貪求。不多積聚。無積聚故。離諸過患。無失壞故。離諸憂惱。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欲。無愛欲故。能盡諸漏。少欲菩薩。趣得為足。知足之人。少得而足。以少欲故。無多所求。離所求故。無多積聚。離積聚故。無惱失苦。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
寶雲經卷第四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不忘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十。
心無諂偽。亦無幻惑。心常吉實。澄清淨白。於佛法僧。終不生疑。受持佛法者。亦不生疑。不生師想。。而悋於法。除卻法慳。終不作滅。佛法因緣。言行相應。終不虛妄。受持大乘。若見受持者。常能恭敬。於摩訶衍。以漸深入。於說法者。生於佛想。生善知識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
曾多恭敬。供養諸佛。受持諸佛法。能淨持戒。除諸疑悔。除諸蓋障。多歡喜心。樂於禪定。常受化生。得不妄識。供養佛者。恒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得不離值佛。若聞佛。若憶佛。得不離常聞法。得不離常供養僧。得不離諸佛菩薩。禮拜問訊。恭敬合掌供養等。得不離多聞人。值說法人。得不離聞。諸波羅蜜。得不離聞諸道品。覺意之法。得不離聞。三解脫門。得不離聞四梵當。得不離聞。一切種智。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不離善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遠離破戒惡知識。遠離破正見者。遠離壞威儀者。遠離邪命者。遠離樂世俗言說。多憒閙者。遠離多懈怠者。遠離樂著生死者。遠離背菩提者。遠離在家之眾。遠離一切結使。菩薩雖樂遠離。如是等事。終不生惱害。亦不生輕毀之心。
菩薩作如是念。
我曾聞佛說眾生。性欲相染。以習近故。多有所壞。是故我應。一切遠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遠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
等身。無二身。清淨無盡身。久習善身。法身。非算數籌量。甚深之身。不思議身。寂滅身。虛空身。智身。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何時當得。如來法身滿。
答言。
善男子。初地菩薩得等身。
何以故。初地菩薩。除一切惡身。與諸菩薩同。是名等身。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持戒清淨故。三地菩薩。得無盡身。以除瞋惱害故。四地菩薩。得久積一切善身。以修集一切佛法故。五地菩薩。得於法身。以禪定力。知一切佛法故。六地菩薩。非世間算數籌量。所不能知身。以深遠故。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以善方便故。八地菩薩。得寂滅身。善除調戲。盡一切煩惱故。九地菩薩。得虛空身。得無礙身。遍虛空故。十地菩薩。得妙智身。
何以故。遍知一切菩薩。諸地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法身。如來法身。無差別耶。
佛言。
身無差別。但功德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身無差別。功德有異。
佛言。
身名無異。
何以故。身口一相故。而功德相。各有差別。
云何身中。別見功德相。
佛言。
善男子。我今為汝說。喻以釋此義。譬如摩尼珠。皆同名摩尼。此珠名雖是一。若瑩磨治。飾光則明顯。心意悅樂。譬如如來身。不瑩治者。猶如菩薩身。如來身摩尼寶。菩薩身摩尼寶。如實無異。然如來摩尼寶。菩薩摩尼寶。然其光明。色相各異。
何以故。如來身摩尼寶無量。滿眾生界。滿虛空界。清淨離一切塵垢。菩薩身摩尼寶有限。不能滿虛空界。
何以故。有垢障故。
善男子。譬如月初。至十五日。名盛滿月。後十五日。亦名為月。乃至月盡。皆名為月。雖月名同。而明不如。十五日月。盛然月法爾。而如來身。菩薩之身。俱名為月。如月名同。而實亦同。然光明照曜。菩薩如來。而各不同。菩薩之身。光明照曜。不及如來。其光熾盛。譬如月末時月。月初之月。不可相比。
善男子。以是故。如來身。菩薩身。二身雖同。功德有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
貪欲瞋恚。愚癡不能壞。惱害憍慢。著我自恃見。顛倒不能壞。世八法不能壞。惡道不能壞。一切苦不能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壞。一切外道異見不能壞。一切魔天。及魔眷屬不能壞。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壞。一切欲界不能壞。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金剛不壞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大商主。何等為十。
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能使商人。供養恭敬。能作引導。不畏諸難。能為眾人。作依憑處。能令人依。常得活命。豐饒資糧。多諸珍寶。心無止足。常為前導。得至一切種智大城。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若有所說。皆悉隨從。菩薩亦爾。善化眾生。能令一切。悉皆隨從。
譬如商主。為諸商人。恭敬供養。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學無學人。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人非人等。亦皆悉來。恭敬供養。
譬如商主。善於曠野。賊難之處。能令眾伴。安隱得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於生死曠野。煩惱賊處。能將諸人。安隱得過。
譬如商主。能將諸人。出於曠野。令濟身命。菩薩亦復如是。令諸外道。鉢羅婆殖。尼乾陀等。於生死曠野。將導使出。濟其軀命。
或有王者。大臣官屬。及諸眾生。樂生死者。亦依菩薩。大商主故。悉得全濟。
如大商主。善備資糧。所須珍寶。能將眾人。過險道已。便得安隱。乃到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欲至佛所。多共眾伴。經歷生死。險遠曠野。到彼岸城。當修功德。以自莊嚴。禪定解脫。悉令具足。菩薩商主。欲至一切種智大城。具一切佛法。功德珍寶。
譬如商主。集諸珍寶。無有止足。菩薩亦爾。集法財寶。無有厭足。
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聰慧最勝。財產巨富。所有言說。眾悉奉用。菩薩商主。亦復如是。為眾導首。功德無量。於法自在。所言無二。
善能將導。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將導諸眾生。超生死險。能到涅槃。種智大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為大商主。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道。何等為十。
知於平道。知險惡處。知安隱道。知不安隱處。知諸奇道。知諸道處。知止住處所。知於道相。知道曲直。知道出要。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於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
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
觀身身念處。觀受受念處。觀心心念處。觀法法念處。阿練若處。攝心而行。觀於五欲。攝心而行。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云何觀受念處。菩薩作是念。
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
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心意止。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法念處。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
又世尊說。
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
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糞掃衣。何等為十。
以能受持。終不毀壞。心常卑下。而不疲厭。不以此事。而得解脫。不見其過。見功德利。不自高己。不多聚積。善持禁戒。諸天親近。云何受持。能不毀壞。菩薩有信敬心。體性具足。於如來所。深生敬信。寧捨身命。不捨所受。所受不動。以所受堅固。心能卑下。以卑下故。不生我慢。以意卑下故。便於惡賤。糞掃之物。取以淨洗。洗以縫染。心不疲厭。不疲厭故。常取糞掃衣。亦不以小行。而懷自足。方進求上法。必獲前利。亦不現此。糞掃衣過。
我常著糞掃衣。乃至今老。
不以此衣。而為麁弊。亦不作念。
此衣麁弊。多有蚤虱。若常著者。令身垢污。
當念思惟。
著糞掃衣。有諸功德。賢聖所服。遠離欲者。之所修行。是名聖種。諸佛所讚。如來所譽。
以是因緣故。不自稱譽。不應自高。亦不下他。是名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親近。諸佛讚歎。菩薩守護。善能觀察。人非人等。剎利。婆羅門。聚落邑主。恭敬禮拜。同梵行者。之所讚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糞掃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志大。何緣樂此。下劣麁弊。
佛答言。
善男子。菩薩為護眾生。德力所能。非諸凡愚。下劣所堪。為未生煩惱。作障礙故。
佛語除蓋障菩薩。
善男子。汝謂如來。為是大志。為是小乎。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無此辯。當何能答。
何以故。無有能知。如來量者。現見如來。知一切法。受糞掃衣者。能制結使。不見如來。有所遮制。
此四天下。天人龍鬼。皆有卑下之志。如來雖見卑下。但為成熟。彼眾生故。於諸眾生。前讚歎頭陀。汝今當知。如是因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世尊為成熟眾生。及新學者。菩薩遮斷結使。故說此事。
善男子。威德力菩薩。為化眾生。現受糞掃衣。非志卑漏。以是義故。菩薩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
少欲知足。不多貪求。不多積聚。無積聚故。離諸過患。無失壞故。離諸憂惱。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欲。無愛欲故。能盡諸漏。少欲菩薩。趣得為足。知足之人。少得而足。以少欲故。無多所求。離所求故。無多積聚。離積聚故。無惱失苦。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
寶雲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