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下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受佛教已。即時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入此三昧已。起神通力。現於如上所說。神變之事。顯然明著。皆悉現前。如佛所言。不增不減。預斯會者。靡不咸見。

是時大眾。覩此神力。歎未曾有。同聲唱言。

善哉善哉。諸佛如來。為眾生故。出現世間。復有如是。善權大士。同出於世。而能現此。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爾時惡魔。見此種種。神變事已。歡喜踊躍。禮文殊師利菩薩足。合掌恭敬。而向如來。作如是言。

文殊師利童子。甚為希有。乃能現是。不可思議。神通變化。諸有聞者。孰不驚疑。

若有眾生。得聞此事。能生信受。假使惡魔。如恒河沙。欲為惱害。終不能也。

世尊。我是惡魔。常於佛所。伺求其便。心憙惱害。一切眾生。

若見有人。精勤習善。必以威力。為其障礙。

世尊。我從今日。深發誓心。但此法門。弘宣之處。所在國土。城邑聚落。百由旬內。我在其中。譬如盲者。無有所作。不於眾生。而生侵惱。

若見有。受持讀誦。思惟解釋是經者。必生尊重。供給供養。

世尊。我之儔黨。樂於佛法。而生留難。若見有人。修行於善。要加逼沮。令其退失。我今為斷。如是惡事。說陀羅尼。

即說咒曰。

怛姪他阿麼黎。毘麼黎。恥哆答鞞。阿羯波儞是多設咄。誓曳。誓耶末底。輸婆末底。睒迷扇底。阿普迷。普普迷。地𠼝。阿契。莫契。佉契。弭履羅。阿伽迷。普羅。普羅普羅。輸迷輸輸迷。地𠼝地𠼝。阿那跋底。恥哆答鞞。訖里多遏梯。訖里多毘。提毘盧折擔。薩達摩婆拏拘。曷寫蘇怛羅寫陀路迦。阿跋羅自多伊婆蘇履耶。

世尊。此陀羅尼。擁護法師。能令其人。勇猛精進。辯才無斷。一切惡魔。無能得便。更令其魔。心生歡喜。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諸有所須。而為供養。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咒。日夜不絕。則為一切。天。龍。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常所守護。一切怨憎。不能為害。

佛語魔言。

善哉善哉。汝今說此陀羅尼。令恒河沙等。無量世界。六種震動。

魔王當知。汝此辯才。皆是文殊師利童子。神力所作。

文殊師利菩薩。以神通力。令魔波旬。說此咒時。眾中三萬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作是變已。攝其神力。即告善勝天子言。

天子。我今欲詣兜率陀天。汝可先往。令其眾集。

時善勝天子。聞是語已。與其眷屬。右遶於佛。及文殊師利等菩薩。大眾於會中。沒須臾之間。到彼天宮。至天宮已。普告眾言。

汝等當知。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愍我等故。欲來至此。汝等諸天。皆應捨離。放逸諸樂。而共來集。為聽法故。

時善勝天子。作是語已。於天宮中。建立道場。其場廣博。清淨嚴好。以天如意。眾寶所成。東西三萬。二千由旬。南北一萬。六千由旬。又於其中。置無量百千。師子之座。其座高廣。種種莊嚴。以天寶衣。而覆其上。

時善勝天子。嚴辦道場。及師子座已。曲躬合掌。遙向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

我至天宮。所為事畢。唯仁降止。今正是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一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餘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於如來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至兜率陀天。詣道場中。如其敷擬。各坐其座。

爾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諸梵天眾。遞相傳告。而作是言。

今文殊師利菩薩。在兜率陀天。欲說大法。我等應共。往詣其所。為欲聽聞。所未聞法。及見種種。希有事故。

作是語已。欲色界中。無量阿僧祇。諸天子眾。於須臾頃。各從所住。而來共集。兜率天宮。以文殊師利菩薩。威神之力。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

大士。今此大眾。悉已來集。願以辯才。闡明法教。

時文殊師利菩薩。普告眾言。

諸仁者。若諸菩薩。住四種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為四。

一者持戒。二者修禪。三者神通。四者調伏。

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若能修禪。則成就般若。若得神通。則成就勝智。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

是故我言。若諸菩薩。住於四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諸仁者。當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身行端直。二者。諸業淳淨。三者。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五者。正命自資。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

是名持戒。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多聞。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敬順師長。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行。

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禪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常居蘭若。宴寂思惟。二者。不共眾人。群聚談說。三者。於外境界。無所貪著。四者。若身若心。捨諸榮好。五者。飲食少欲。六者。無攀緣處。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樂。

復次諸仁者。應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善知諸蘊。二者。善知諸界。三者。善知諸處。四者。善知諸根。五者。善知三解脫門。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行。

是名般若。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見一切色。無有障礙。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三者。遍知眾生。心之所行。四者。憶念前際。無礙無著。五者。神足遊行。遍諸佛國。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七者。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八者。如初發誓願。恒為善友。廣濟眾生。

是名神通。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當知於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苦智遍知五蘊。二者。集智永斷諸愛。三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四者。道智能證。有為無為功德。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眾生等。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別。三世輪轉。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於一切處。無不證入。

是名為智。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內恒寂靜。二者。外護所行。三者。不捨三界。四者。隨順緣起。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生。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八者。畢竟不起。一切煩惱。

是名調伏。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

一者。不污尸羅。二者。恒淨多聞。三者。成就諸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者。不自貢高。七者。滅諸諍論。八者。不退善法。

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諸仁者。若諸菩薩。住不放逸。則不失三種樂。何者為三。所謂諸天樂。禪定樂。涅槃樂。

又則解脫三惡道。何者為三。所謂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又則不為三種苦。之所逼迫。何者為三。所謂。生苦。老苦。死苦。

又則永離三種畏。何者為三。所謂。不活畏。惡名畏。大眾威德畏。

又則超出三種有。何者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又則滌除三種垢。何者為三。所謂。貪欲垢。瞋恚垢。愚癡垢。

又則圓滿三種學。何者為三。所謂。戒學。心學。慧學。

又則得三種清淨。何者為三。所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又則具足。三種所成福。何者為三。所謂。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

又則能修。三種解脫門。何者為三。所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

又則令三種種性。永不斷絕。何者為三。所謂。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

諸仁者。不放逸行。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能除斷。何等為三。

謂自不布施。不欲他施。瞋能施者。自不持戒。不欲他持。瞋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瞋能忍者。自不精進。不欲他精進。瞋能精進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瞋能修者。自無智慧。不欲他有。瞋能有者。

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見有。三障差別。不放逸行。之所除斷。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滿。此三皆從。不放逸生。何等為三。

布施三者。謂一切能捨。不求果報。迴向菩提。

持戒三者。謂重心敬授。護持不缺。迴向菩提。

忍辱三者。謂柔和寬恕。自護護他。迴向菩提。

精進三者。謂不捨善軛。無來去想。迴向菩提。

禪定三者。謂遍入諸定。無所攀緣。迴向菩提。

般若三者。謂智光明徹。滅諸戲論。迴向菩提。

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三種。能成滿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長。

復次諸仁者。一切菩薩。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所有善法。證於諸佛。無上菩提。

云何速成菩提分法。謂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念處。不經勤苦。疾得圓滿。

云何修耶。謂觀身處無所有。觀察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無所有。於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名為修四念處。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圓滿。

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猶如虛空。而為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故。

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觀一切法。無業無果。而為諸眾生已生。諸惡不善法。欲令斷故。

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而為未生諸善法。欲令生故。

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知諸法。本來寂靜。而為已生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長故。

攝心正住。勤行精進。是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捨。是則名為。修正勤耳。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

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恒不捨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雖觀諸法。空無所得。而為化眾生。勤行精進。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捨。具諸佛法。成正覺心。雖知諸法。無依無作。不可取著。而恒隨所聞。如理思惟。如是名為。修習神足。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根。疾得圓滿。

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依自力。而有覺悟。不從他聞。然教化眾生。令其了知。發生深信。雖無來想。亦無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雖於境界。無念無憶。而於其中。不忘不愚。雖以智光。開了諸法。而恒正定。寂然不動。雖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斷眾翳障。戲論分別。如是名為。修習五根。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力。疾得圓滿。

云何修習。謂諸菩薩。修信力時。一切外論。不能傾動。修精進力。一切惡魔。無能沮壞。以修念力。不入聲聞。辟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遠離。五蓋煩惱。以智慧力。永不取於。諸見境界。是則名為。修習五力。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七覺分。疾得圓滿。

云何修耶。謂諸菩薩。於一切善法。恒不忘失。是修念覺分。

於諸緣起。常樂觀察。是修擇法覺分。

行菩提道。永不退轉。是修精進覺分。

知法而足。無所希求。是修喜覺分。

遠離身心。散動之失。是修猗覺分。

入空無相。無願解脫。是修定覺分。

離於生起。學習之心。是修捨覺分。

是名為修七覺分法。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八聖道。疾得圓滿。

云何修習。謂永離於。斷常見故。名修習正見。

離於欲覺。恚覺害覺故。名修習正思惟。

遠離自他。不平等故。名修習正語。

離於諂偽。不實相故。名修習正命。

離於怯弱。身心事故。名修習正業。

離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習正勤。

離諸惛愚。名修習正念。

息諸分別。名修習正定。

是名修習。八聖道分。

諸仁者。我以如前。所說之義。言諸菩薩。住不放逸則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一切善法。證於諸佛。無上菩提。

諸仁者。此不放逸菩薩。入於如是。菩提分法已。則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故。無所言說。無所言說故。則得入於。畢竟寂靜。

云何名為。畢竟寂靜。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無有用。無有用故。不可安立。以之為有。不可安立。以為有故。應知即是。畢竟寂靜。

說是法時。會中有一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法眼清淨。

爾時善勝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

大士。云何名修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菩薩言。

天子。若菩薩。雖不捨生死。而不為生死。諸惡所染。雖不住無為。而恒修無為功德。雖具修行。六波羅蜜。而示現聲聞。辟支佛行。是名修行菩薩道。

復次天子。若菩薩。雖於空清淨。而善示諸境。亦不取於境。雖於無相清淨。而善入諸相。亦不執於相。雖於無願清淨。而善行三界。亦不著於界。雖於無生。無滅清淨。而善說生滅。亦不受生滅。

所以者何。此調伏心菩薩。雖了知一切法。空。無所有。然以諸眾生。於境界中。而生見著。以見著故。增長煩惱。菩薩欲令。斷諸見著。而為說法。令知一切。境界是空。如說於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皆亦如是。是名修行菩薩道。

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

云何名為。有往有復。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名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諸眾生。得於三昧。名之為復。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自得無生忍。名之為往。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自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為往。

又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常在生死。教化眾生。名之為復。自勤觀察。往復之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如斯法。名之為復。修空。無相。無願解脫。名之為往。為令眾生。斷於三種。覺觀心故。而為說法。名之為復。堅發誓願。名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復。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薩。所行之行。名之為復。是名菩薩。往復之道。

說此法時。會中有菩薩。五百人。皆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

大士。我曾聞有。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如是世界。在何方所。佛號何等。於中說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

天子。於此上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號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在此土中。演說正法。

善勝天子言。

大士。我心欲見。彼之世界。及彼如來。惟願仁慈。示我令見。

時文殊師利菩薩。即入三昧。此三昧名。離垢光明。從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上徹。十二恒河沙佛土。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種種色光。遍滿其國。

彼諸菩薩。見是光已。得未曾有。合掌恭敬。白普賢如來言。

世尊。今此光明。從何所來。普賢佛言。

善男子。於此下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敷演法教。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住不退轉。入離垢光明三昧。於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遠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一一世界。光悉充滿。是故今者。有此光明。

彼諸菩薩。復作是言。

世尊。我等今者。皆願得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及文殊師利菩薩。

爾時普賢如來。即於足下。千輻相中。放大光明。其光朗曜。過彼下方。十二恒河沙佛土。入此世界。光悉周遍。彼諸菩薩。以佛光明。莫不見此娑婆世界。及釋迦牟尼佛。諸菩薩等。此土菩薩。亦見彼國。及普賢如來。并菩薩眾。

爾時普賢如來。告諸菩薩言。

娑婆世界。恒說大法。汝等誰能。往彼聽受。

眾中有菩薩。名執智炬。從座而起。白言世尊。

我今願欲。承佛神力。往娑婆世界。惟願如來。垂哀見許。

普賢如來言。

善男子。今正是時。當疾往詣。

爾時執智炬菩薩。與諸菩薩。十億人俱。頭頂敬禮。普賢如來。合掌恭敬。右遶七匝。於彼國沒。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宮。善住樓觀中。

文殊師利菩薩。眾會之前。曲躬合掌。禮文殊師利菩薩足。而作是言。

大士。汝所舒光。至於我國。我世尊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垂許我等。來此世界。為見大士。禮事瞻仰。聽聞法故。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見彼國土。諸來菩薩已。咸作是言。

善哉善哉。不可思議。甚為希有。甚為希有。文殊師利。善權大士。乃有如是。神通變化。以三昧力。放是光明。而能至彼。上方世界。令諸菩薩疾來詣。

此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為大眾。廣宣妙法。眾中有七十二那由他。諸天子眾。深生信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於兜率天宮。所為事畢。與諸菩薩。釋。梵。四天王等。無量諸天。及一切功德。光明國土。諸來菩薩。不起于坐。於天宮沒。一念之間。到于佛所。皆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右遶七匝。遶佛畢已。

時執智炬菩薩。與其同類。十億人。前白佛言。

世尊。普賢如來。致問起居。少病少惱。安樂行不。

于時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普觀一切。諸來大眾。勅令復坐。廣為說法。莫不歡喜。

爾時世尊。復告眾言。

汝等當知。此文殊師利童子。執智炬菩薩。為欲成熟。無量眾生。現此神通。變化之事。此二丈夫。已能成就。種種方便。獲於深理。智慧辯才。已於無量。阿僧祇劫。施作佛事。為眾生故。生於世間。

若有眾生。得見此二菩薩者。應知則得。六根自在。永不入於。眾魔境界。

爾時執智炬菩薩。及所同來諸菩薩眾。入此國土。得見世尊。聽聞法故。證無生忍。既得忍已。右遶於佛。敬禮雙足。當爾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之震動。是諸菩薩。即於佛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還到本國。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

此法門。汝當奉持。廣為人說。

阿難言。

唯世尊。此法門當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言。

此法門。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如是奉持。

佛說此經已。善勝天子。長老阿難。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下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