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九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大城。住迦蘭陀。長者竹園。與諸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長老舍利弗。為眾之首。

時諸比丘。圍遶世尊。欲聽受法。身心調順。無有睡眠。當於爾時。如來世尊。面貌容色。猶如初日。開敷蓮花。端嚴顯。耀微笑熙怡。

爾時彼諸比丘等。作如是念。

今婆伽婆。欲宣說何等法門。面相乃然。如是光顯。

當於彼時。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跋陀羅波梨。與其一千。眷屬圍遶。威力欲似。震動大地。安詳徐步。向世尊前。

爾時賢護。長者之子。宿福因緣。受天果報。身體柔軟。猶如初出。新嫩花枝。詣於佛所。到佛所已。觀見如來。最勝最妙。容色寂靜澄定。功德藏身。猶如金樹。光耀顯赫。遍滿竹林。

是時賢護。即於佛所。生淨信心。合十指掌。作如是念。

於世間中。得大名聞。此不虛說。謂言薩婆若。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斯真實也。

爾時賢護。即便低頭。頂禮佛足。兩膝著地。一心舉頭。諦視世尊。目未曾瞬。如是瞻仰。如來之時。其身儼然。不傾不動。

爾時世尊。見跋陀羅波梨長者。內心如是。生渴仰已。如來即更。身放妙光。而彼光明。出照之時。其跋陀羅波梨長者。即得無畏。從地而起。遶佛三匝。復更頂禮。佛世尊足。

禮已長跪。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哀愍於我。唯願世尊。教示於我。

大聖世尊。我於佛邊。信心未久。是故世尊。但當為我。隨逐現事。說一法門。我今渴仰。欲聞諸法。以生死中。煩惱所逼。多有疑惑。心恒分別。以是義故。唯願世尊。慈悲憐愍。為我說法。令我決疑。

大聖世尊。我無正知。故有迷惑。不知出離。生老病死。煩惱海津。唯大聖尊。是一切智。世間希有。猶如意珠。能與一切。眾生諸樂。令成就故。

又復世尊。猶如父母。為令一切。諸眾生等。得善果報。即是根本。

爾時世尊。告跋陀羅波梨長者。作如是言。

跋陀羅波梨。若有疑者。今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蒙佛印可。內懷歡喜。欲問心疑。即便起立。卻住一面。住一面已。其身威光。圓滿具足。

爾時。長老阿難比丘。既見彼已。即白佛言。

希有世尊。此長者子。跋陀羅波梨。身光德力。勝諸王威。殊妙絕群。端正可愛。於世間內。獨無有雙。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長老阿難。汝今欲聞。此跋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此閻浮提。能得及者。無有是處。唯除一人。長者童子。名蘇摩浮帝。

爾時阿難。即白佛言。

唯然世尊。此跋陀羅婆梨長者。家宅之中。有何殊勝。世尊乃爾稱譽。

爾時佛告。長老阿難。

汝當至心。諦聽諦受。是長者子。所有資財。善根廣大。我今為汝。次第宣說。

阿難。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恒隨其後。彼諸商主。各有無量。奇異財寶。種種富饒。

其跋陀羅波梨家內。恒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復以真緋。雜色繒綵。用為倚枕。持來兩邊。雜色妙衣。憍奢耶等。一一之處。皆有四具。

又火浣布。及以麁紵。諸是四方土地。所出種種衣服。眾雜異物。皆悉具足。莊嚴其家。彼之衣裳。悉皆柔軟。猶如手掌。清潔光潤。其宅處處。周遍皆懸。真珠瓔珞。以為挍飾。

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閑於戲笑。善巧語言。姿態艷美。承接人意。瞋恚見之。自然歡喜。憂慼遇者。便生欣慰。調謔音詞。開心悅目。並皆孝順。瞻仰己夫。婦禮具足。於餘男子。遠離欲心。或復有時。自知慚愧羞恥。合掌低眉。曲躬恭敬。專向其夫。無復餘顧。

或復有時。各各為其夫婿。別憐愛故。心生妬嫉。爭鬪相嫌。皺眉蹙頞。猶如深鉤。假此為戲。實無妬心。手爪纖長。指節圓傭。踝腕細密。以欲醉身。妖冶顧眄。行步庠序。進止逶迤。髮彩紺青。細潤柔軟。巧為結梳。能驚惑人。

在於如是等。諸婇女之中。或侍或憑。彼諸婇女。皆專奉夫。清淨名聞。處處流布。然此婇女。種姓最大。處其家中。亦好名聞。並堪匹偶。大家為嫡婦。

有如是。種種等莊嚴。長者賢護家中。不可稱量。宅甚寬曠。

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若天厨。無有異也。其飯悉是糠糧。色味充盈。具八功德。隨意進噉。入口便銷。食已隨順。無所妨礙。果報感致。稱心自然。又復食已。身體光鮮。無諸臭穢。

又其長者。家內復有。六萬輦輿。各以種種。珍奇莊嚴。真珠間錯。上下正等。悉有妙衣。以覆其上。又以香花。各各布散。水灑於地。無有塵埃。清淨潤澤。

又其家內。復有種種。最上音聲。手打指彈。及以氣吹。其響微妙。鳴亮入神。歌曲正得。猶白鴿聲。心所樂聞。如此微妙。莊嚴其家。

又其家內。園林樹木。扶疎茂盛。花卉交加。紅紫鮮潔。其樹林間。復有諸鳥。各各出好音聲。其音和雅。猶如天宮。約須彌山。眾寶合成。龍窟無異。又然種種燈明。其燈光明。無風動搖。處處洞徹。朗夜赫奕。與晝不殊。

又復其家。所住國界。有六萬城。其城各有。街巷相當。樓櫓卻敵。悉皆具足。彼城處處。諸國商人。往來聚集。種種形狀。種種語言。種種珍奇。眾雜寶貨。共相貿易。填咽城市。百千萬眾。不可勝計。

又彼諸城。周匝四邊。園圃雜樹。數百千種。花果繁茂。枝葉扶疎。蜂眾競來。採其香味。又彼諸城。多有象馬。及諸車乘。

阿難。彼諸城內。所有大富長者。居士商主。及以商人。恒常一心。皆共稱嘆。跋陀羅波梨。所有功德。合十指掌。頂禮讚詠。況彼名聞。心皆願樂。欲得覩見。

又其國主。波斯匿王。見跋陀羅波梨長者。資財富饒。形勢福德。自身卑愻。猶如貧人。羨其財寶。

阿難。其彼真月長者童子。每一食時。即有千種珍味。晨昏左右。所須自然。又有五千。婇女圍遶。承奉以為娛樂。

阿難。是真月長者童子。所受快樂。比天帝釋。已勝千倍。匹於跋陀羅波梨。形貌顏。色庫藏資財。受樂果報。百倍不及其一。

復次阿難。是跋陀羅波梨長者。有一妙車。名為奪意。奇巧精麗。人間所無。而此車中。有天寶座。其車純以。天諸雜寶。雕飾間錯。彼諸天寶。馬瑙金剛。真珠珍貝。光明顯曜。如虛空星。莊嚴如是。其車行時。迅疾如風。

阿難。跋陀羅波梨。意欲至於海內。採珍寶時。坐彼車中。如意即至。受快樂已。若欲還家。應念便至。

爾時阿難。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此跋陀羅波梨長者。往昔造何等善根。今世乃爾。受斯果報。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長老阿難。汝欲知者。應當諦聽。此之因緣。皆由過去。於諸佛邊。種殖善根。今得如是。勝上果報。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名曰樂光。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阿難。爾時此跋陀羅波梨長者。於彼佛邊。作聲聞僧。名為法髻。持戒不完。多有毀缺。而善宣說。諸佛教法。開示未聞。是大法師。一聞總持。修多羅藏。亦持律藏。為諸眾生。常說法要。博識辯聰。義味甚深。音聲朗徹。令人樂聞。得聽法者。心生歡喜。永即不復。墮諸惡道。

阿難。彼以如是。法施因緣。九十一劫。恒生天人。端正富貴。

阿難。是長者子。所得妙車。因緣報者。我更為汝。次第解說。

阿難。是跋陀羅波梨長者。於彼樂光佛世。作法師時。見諸梵行。持戒比丘。羸瘦頓乏。力弱無堪。凡有所須。悉皆布施。復造鞋襪。靴履等物。歡喜施與。藉此功德。今感妙車。如意果報。

復次阿難。往昔有佛。號曰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爾時彼佛。告長者言。

於未來世有佛。名曰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彼佛世尊。當授汝記。

阿難。此跋陀羅波梨長者。我須教之。令其生解。

爾時阿難。重白佛言。

希有世尊。此長者子。如是富饒。多蓄財產。而性柔和。不生貢高。在於五欲。不染其心。

佛告阿難。

汝今當知。凡是智者。不以資財。及諸五欲。心生憍傲。

阿難。此長者子。以妙法因。多受種種。無盡福報。

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蒙佛許可。欲問所疑。即便一心。在於佛前。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大慈世尊。攝受一切眾生。哀愍眾生。我今心中。有疑欲問。唯願世尊。為我解說。使得斷疑。

爾時佛告。跋陀羅波梨長者子言。

跋陀羅波梨。汝心有疑。欲斷除者。今正是時。恣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即白佛言。

世尊。諸眾生等。知有神識。而是神識。猶如寶篋。未開之時。不知其中。是何等寶。

世尊。此之神識。相貌云何。復何因緣。名為神識。

世尊。云何人死。無手脚眼。命終之時。諸根欲滅。諸大欲分。而此神識。云何從此身中。而得移出。

世尊。而此神識。復云何色。復云何體。從於身中。云何得離。此識云何。捨於此身。成就別身。云何捨此。諸大諸入。向於後世。云何成就。各各別身。

世尊。人今既死。未來諸入。云何隨順。云何此世。作諸善根。於未來世。受於果報。既是此世。諸入陰等。造作善根。其人云何。更復於後。別諸陰中。受其果報。云何此識。彼處得身。云何諸入。體隨彼處。

爾時世尊。讚長者言。

善哉善哉。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如汝所問。汝今至心。諦聽諦受。我當為汝說。神識去來移滅。

跋陀羅波梨。猶如風大。雖無形色。不可覩見。然由因緣。而現形色。

現形色者。其義云何。

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崖。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手足目等。亦復如是。不可得見。於諸色上。增益勝處。或黑或白。

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而現色。此識界。亦復然。

當須知云何。於彼處此識界。得名受觸法界耶。復云何此識界。捨此身已。後受愛觸等。

譬如風界。能移香氣。故知此花香。從風吹來。而其風界。實不持花香而來。亦非無風。而花香能來。彼香無色。彼風亦無色。其彼聞香。根亦無色。

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彼死人識欲移。持觸受等。及諸界已。有於彼世。以父母和合故。然後可知有識。其識有故。即知有受有觸。和合而成。猶如勝人。識強勝故。有香根。香根勝故。有勝香。

復有二身勝故。有二事勝可見。二事勝者。所謂色觸。其風多故。花香亦多。

如是如是。以識大故。受亦大。受大故。識亦大。識大故。諸界亦大。然知此善此惡也。

譬如畫師。既善成就板。隨欲出向。作即能為。善意解故。隨色能作。然彼畫師。若無色。不可現色。

如是如是。此識成就六色身。所謂。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

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而汝問此識。云何捨此身。至於彼世者。

跋陀羅波梨。夫命終時。此識以業持故。此業及命盡時。譬如入寂滅三昧人。有識身體。此識身體滅已。然後入寂滅內住。

如是如是。此識於死人邊捨身。及以諸大。捨已。唯有念力。如是知我。是彼某甲。凡人捨身之時。有二種觸正念。

何等為二。

一者。正念。二者。觸。

而彼人命終之時。於身有觸二受。

一。身受。二。念受。

死後念有觸。

復次。汝問識者何義。

然有子。能生牙。從智生識。即名為念。是故智及子。故名為識。然後還受於觸。苦樂智知。故名為識。後復受善惡。亦能知善惡境界。故名為識。猶如從子生牙。其身成就。故名為識。

復次。跋陀羅波梨。汝又問言。此識云何捨身。已移向彼者。

譬如鏡中。照現身形。又如泥團模內。鑄出身形。

又復如日出時。能滅諸暗。其日沒已。還復生暗。然而彼暗。無有常定。非無常定之處。然彼暗無色無受。不可見。

如是此識生身已。如暗離明。身生亦然。其人不見此識。然識受此身。

譬如婦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懷胎。為男為女。或黑或白。或諸根具以不具。或手足正等。以不然彼。在胎之者。或以熱食觸故。覺已即動。

如是如是。此識來去伸縮。共眼開閉。昔所造諸業故。所有境界。即笑語言等。諸有所生。得色身內住識。然諸眾生。不知我身。內所住識。有何體。

跋陀羅波梨。此識善成就故。流至於一切諸有。然諸有不染著。

跋陀羅波梨。諸有及識。六根境界。是六界處。有四大處。有五陰處。

跋陀羅波梨。如是識等境界。汝當知。

跋陀羅波梨。譬如木人。以一機關。作一切諸事。走跳現種種諸伎。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木人。有何因緣。作如是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

世尊。如來所問。非我境界。我無智能答。

佛復言。

跋陀羅波梨。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種種事。而彼巧業。無有色。以智所生。

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識巧故生。而此種種身。由識所作。此識造身故生。而此識無有可盡。猶法界修熏故。往昔諸身。憶念意成就。猶如日光。此識應須當見。

譬如日光。照於穢濁。臭惡諸尸。亦不為其所染。而其臭穢。不離日光所生。

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所。食諸不淨。又在猪狗等。腹內受胎。然彼識。不為臭穢所染。

復次。跋陀羅波梨。此識捨身已。隨善惡所行。此義何也。

此識捨此身體。即受彼罪福。譬如風界。從山首出。至於瞻婆林。因觸故。受微妙香。至臭穢之處。或至諸尸臭處。

跋陀羅波梨。彼風隨至多處。而取多氣。至彼即多。猶如彼風界。將彼香氣過。而彼風界。無有色。及彼香亦無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身已。將善惡而移。如是次第而去。彼識欲移。

猶如睡夢人。知一切諸物有。身不移本處。如是如是。有福亦生。欲移識時。猶如夢見諸事。然此識。不從咽喉出。亦不從諸孔出。其識出時。亦復不求諸孔。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白佛言。

世尊。云何或雞卵。鵝卵。在㲉內。其㲉無孔。云何知識別。而㲉不破。其識云何移徙。

佛告跋陀羅波梨。

譬如以瞻婆等諸花。熏烏麻善熟。然後壓取油。而言此是。瞻婆等花油。如彼香。不破壞烏麻。而香氣移徙。彼香不著烏麻。因麻及花。共和合故。香氣相著。然彼香氣。不從麻子邊。求孔然後入。因彼二故。其香移徙。

如是如是。此識不破壞卵㲉。妙香移徙。此識轉移。亦復如是。汝當如是知。

復次。此識不移徙。猶如日火摩尼。寶等光明。應如是見。

復次。此識移徙。猶如種子。所至地方種子。而彼種子。擲置地內。生牙莖葉花果子。或白。或赤。或黑。各有自味力成熟。而彼地界。是一水火風大亦然。

如是如是。此識有一法界。一切諸有中成就身。然後生。或黑。或白。或赤等色。或本性剛強。或本性調柔。

復次。跋陀羅波梨。命終之時。此神識捨身已。成後身種子因。欲作手足等體。而當時未有身分。而彼捨地分。取法界分。而彼諸界。共念和合。然彼念以。信敬力故。法界念和合。取識不離識。而法界可見。亦不離法界識有因。然彼識風為助。自餘法界。皆為微妙。所謂。念界受界。法界色界。

爾時跋陀羅。白佛言。

世尊。彼識云何有色。

佛告跋陀羅波梨。

凡有二種色。

一者。內。二者。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跋陀羅波梨。譬如生盲之人。夜睡眠中。夢見種種。天妙諸色。最勝最上。而彼人見已。生最勝喜樂。睡眠覺已。便即不見。

及至天曉。而向他說。

諸人輩。聽我昨夜。眠中夢也。我見最妙最上。端正婦女之形。復見丈夫。百千數眾。復見園林。此中彼處。我皆夢見。或有人。身體柔軟。手足端嚴。臂膊傭長。身體纖細。腰跨正等。

而彼生盲。夢中所見諸人。身體形容。及莊嚴瓔珞。皆悉具說。爾時彼生盲人。如是所說形體。生識不見。

於汝意云何。彼生盲之人。睡眠所夢。云何得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願為我。解說此事。云何得見。

佛告跋陀羅波梨。

跋陀羅波梨。汝當知。以內眼因智力。彼生盲人。在夢中見。非實眼見。

跋陀羅波梨。如夢中人見色。少時正念其死。人見內色。亦復如是。

復次。跋陀羅波梨。更為汝解。其死人神識。如種子移。譬如種子。散於地上。受取四大。如是此識。受正念已。受受已。受善及不善已。捨身已。然後移。

跋陀羅波梨。復問世尊。

云何此識。受善及不善。識然後移。

佛告跋陀羅波梨。

譬如蓮花。色摩尼寶。隨色影變。若置黑影。形即變黑。若置白中。即變為白。隨其影形。所在之處。彼摩尼寶。即同其色。所安置處。隨其地分。色即隨變。如是此識。受善及惡。而即移去。亦復如是。

爾時跋陀羅波梨。復問佛言。

世尊。此神識。何體而現。

佛告跋陀羅波梨。

此神識無形。無聚處。無積貯處。畢竟不可得。不可得言。此神識。有生。有滅。有惱。亦不可言。

跋陀羅波梨。譬如從子生牙。亦不可得。爛子生牙。亦非壞子生牙。而彼好子。乃生牙成就。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子牙住何處。或在莖。或在葉。或在根。為彼子在樹枝。

如是如是。此識於身體。無處倚住。不在眼。不在耳。不在鼻。乃至亦不在意。猶如從子生牙。所生子牙者。以取受為本。彼處取故。即便受胎。受胎已。即有觸。如生牙已。依時。即有枝葉花。有枝葉花。即有子。

如是如是。此識先成就身體。身體成就已。其神識無處可住。亦不離神識有身。如彼種子。從樹熟已。然後有子。非生果有子。

如是如是。此身命終之時。從身體中。此神識顯現。以受和合。以愛相縛。以念相執。善攀緣和合。或非善攀緣和合。以風界相持。智熏逐業緣。父母和合。然後此識顯現。

跋陀羅波梨。譬如善成就好明鏡。見面形。非無其面。得見面形。亦非無明鏡。可有面形。如明鏡。及面兩緣和合。得有面形。而其面形。無有色。亦無受。亦無有識。但隨身轉動。其鏡內形。亦轉動。如身言語。移徙轉動。申縮俯仰。隨所作者。其鏡內面形。亦作如是。事相顯現。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其面形。因何事故。而現形鏡中。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

世尊。因人身體故。現彼鏡中。如是形。隨其身色面。亦有如是色。彼形亦如是色。或諸根具足。或不具足。彼面形。於明鏡中。亦復如是。現其形相。

跋陀羅波梨。如彼明鏡。成就面形。以有身故。彼明鏡中現形。如是此身。因識有受。有取。有識。有諸行思念。成就身體。

言彼明鏡者。彼緣父母和合。當知如身滅已。無有識形。如彼明鏡。現面形已。又清水中。更見面形。如此識。捨此身形已。至於彼。復受餘諸陰。

譬如尼拘陀樹子。或優曇婆羅等諸樹子。雖復細小。而能生極大樹枝。生大樹枝已。捨彼形。復更餘處生。而彼子界。捨樹形已。隨時乾枯。無復本味。其本味滅已。彼樹便即。乾枯萎悴。

如是此識微細。無定色形。生諸身已。更復捨。更成就前別體。猶如大麥小麥。烏麻小粒。大粒等子。隨所地方散處。於彼地方。即便著根。

如是如是。此識所有。眾生身內。移於彼處。即有取。有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從此世。移至彼世。猶如蜜蜂。見其味於花內。取其味香。而捨其花。更移別花。或捨惡花。移至好花。坐花上已。樂著彼花。取彼香味。

如是如是。此神識。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已。以惡果故。或復受地獄。畜生。餓鬼等身。受已。復受別身。而此神識。云何須觀。

譬如欝金香子。或紅藍花子。或分陀利花子。其體本隨分色不定。而彼子內。不可見牙。亦無定色。而彼子入地。得水潤澤。即便生牙。有牙已。然後生花。而彼色。不可以子得見。亦不離子。有牙及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此身已。欲成彼身。彼肉團內。未有諸根。何況諸入。既無諸根及入。豈可有天眼天耳。及香味觸。體得有知。理豈可知。我於彼時。作如是諸業。我過去。如是身體。但因識而受。

譬如蠶虫。以自身口。出於絲縷作繭。纏繞其身。於中即死。如是如是。此識自生身已。還自造業。猶如蠶虫。出絲纏繞。即自滅身。移向於彼。

譬如蓮花。生於水中。即有妙色香味。而彼花內。無水正體。而可得見。彼花滅已。所有地方。置子於中。即有色香所住。

如是如是。此識所移之處。諸根境界。無共移者。受亦無移。其所移者。唯有法界。

譬如如意珠。隨所至之處。有須之物。即隨念得。猶如日天光明。自隨逐日而行。日所至處。光亦至彼。

如是如是。此神識。所移至處。受想法界等。相隨不離。

復次。此識捨身已取。一切諸有。聚集取已。無肉無骨。來就後身。彼取色身有。及諸觸等事。以天眼觀。見善惡受取。

譬如小棗千年棗。菴摩羅果。迦毘陀等。果成就時。各有一味。或苦或酢。或甘或醎。等諸六味。而彼諸果熟已。在所地方。其味在內。子移彼處。各自有味。

如是如是。此識子。所移之處。彼自有觸。隨福及無福。以有及念。自隨而移。

復次。此識捨身時。作如是念。

如我今捨此身故。名此念識。為識知善業不善業。知此業。隨我而行。知我隨此業而行。

如是等知。故名為識。

復次。此身知造。一切諸業。故名為識。猶如風界。或時冷。或時熱。或時隨臭有氣。或時因香有氣。故知為風。如是此識。體無有色。以取因色故。或欲取因故。或見取因故。或持戒求報取因故。乃至有受。受因故。受身體色成就。故言為識。

爾時彼眾中。有一長者童子。名曰蘇摩浮坻。從座而起。合十指掌。而白佛言。

世尊。其色云何須觀。取云何須觀。欲取云何須觀。見取云何須觀。戒取云何須觀。

佛告真月。

凡有智者。欲知汝所問。當如是知。

真月。若有善色。若有非善色。從肉團時。須觀筋血。脈及氣脈。髑髏縫腦。大腸小腸。肺心肝腎。脾膽諸藏。脂𦙱髓血。痰陰涕唾。不淨臭穢。非常可畏。毛髮髭鬢皮。膚裹覆聚集。聚已。所有諸色。皆為四大所成。四大者。取色以成身。故名取色。

蘇摩坻。彼身以父母和合。成牢鞕者。彼即是地大。所有稀軟者。彼名為水大。所有煖成熟者。彼名為火大。所有搖動屈伸者。彼名為風大。所有知者。彼名聲香。味觸等界。所念知者。故名為識。

爾時蘇摩浮坻。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死時。捨彼色界。云何彼識。從彼身出。云何彼身捨已。作如是知。此是我身。

佛報真月言。

真月。受此身正住之時。身業既盡。捨於諸大。

譬如以乳和水。以火煎煮。以得熱氣。乳水各別。而彼乳所。有脂膩味。彼無有色。

真月。如是如是。死人身別。諸大亦有別。神識亦有別。然彼識。取諸大。及取法界已。以法界熏念。取善及惡。至於來世。

譬如摩訶迦良那藥蘇。取種種藥味力煎。其內或有。辛或有苦。或有醋。或有醎。或有淡。或有甜。取諸味已。入體成熟。色香等味取已。彼蘇體捨移。而成藥味。

此識亦復如是。捨身已。取善及惡。及取法界。此識移去。

言彼蘇味體者。即以喻身。言彼諸藥。和合聚集者。喻彼諸根。言諸藥色香味觸者。喻識移去故言識。諸味將去者。即是識移。應當如是觀。

言人色別異者。或善色。或惡色。或入體。大真藥蘇熟消。即是喻善業。當如是觀。

若言因彼。大真蘇食已。出痿黃色。即是喻不善業。當如是觀。

如大摩訶迦良那藥蘇寶者。如是此識。應當觀。如摩訶迦良那藥蘇。取諸藥色味。取已。成大真藥蘇。而彼蘇無有。手足及諸根。但取彼味。

如是如是。此識捨身已。及捨諸界。唯取法界。取受已。取善及惡而去。

真月。彼人捨身已。於來世。得正念。得天念。或見六欲諸天。或見十六大地獄。或見身體。諸根具足。

彼於爾時。作如是知。

此是我身也。

彼人命終之時。彼念見種種相。或見微妙輦輿。或見微妙園林。其園林內。有種種樹木。新生蓊欝可愛。或有妙池。或見種種。成就諸事。

彼見如是等諸相。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安隱如法。取命終。而彼人神識。猶如乘馬。應當如是觀。

言乘馬者。譬如有人。在戰場內。身著好牢鎧甲。善持馬控轡。速疾騙騎。如是此識。著攀緣鎧甲善果報。速疾乘出入息。捨諸界。諸入等。捨已。取後生諸梵天。乃至阿迦膩吒等天。微妙之處。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九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