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卷第六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月光王頭施品第三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中。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

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者。當壽幾許。

如是至三。於時阿難。為魔所迷。聞世尊教。默然不對。

又告阿難。

汝可起去。靜處思惟。

賢者阿難。從坐而起。往至林中。

阿難去後。時魔波旬。來至佛所。白佛言。

世尊處世。教化已久。度人周訖。蒙脫生死。數如恒沙。時年又老。可入涅槃。

於時世尊。取地少土。著於爪上。而告魔言。

地土為多。爪上多耶。

魔答佛言。

地土極多。非爪上土。

佛又告言。

所度眾生。如爪上土。餘殘未度。如大地土。

又告魔言。

卻後三月。當般涅槃。

於時波旬。聞說是已。歡喜而去。

爾時阿難。於林中坐。忽然眠睡。夢見大樹。普覆虛空。枝葉蓊欝。花果茂盛。一切群萌。靡不蒙賴。其樹功德。種種奇妙。不可稱數。旋風卒起。吹激其樹。枝葉壞碎。猶如微塵。滅於力士。所住之地。一切群生。莫不悲悼。阿難驚覺。怖不自寧。

又自思惟。

所夢樹者。殊妙難量。一切天下。咸賴其恩。何緣遇風。碎壞如是。而今世尊。覆育一切。猶如大樹。將無世尊。欲般涅槃。

作是念已。甚用戰懼。來至佛所。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我向所夢。如斯之事。將無世尊。欲般涅槃。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吾後三月。當般涅槃。

我向問汝。

若有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日。能壽幾何。

如是滿三。而汝不對。汝去之後。魔來勸我。當取涅槃。吾已許之。

阿難聞此。悲慟迷荒。悶惱惘塞。不能自持。其諸弟子。展轉相語。各懷悲悼。來至佛所。

爾時世尊。告於阿難。及諸弟子。

一切無常。誰得常存。我為汝等。應作已作。應說已說。汝等但當。懃精修集。何為憂慼。無補無行。

時舍利弗。聞于世尊。當般涅槃。深懷歎感。因而說曰。

如來涅槃。一何疾耶。世間眼滅。永失恃怙。

又白佛言。

我今不忍。見於世尊。而取滅度。今欲在前。而入涅槃。唯願世尊。當見聽許。

如是至三。世尊告曰。

宜知是時。一切賢聖。皆常寂滅。

時舍利弗。得佛可已。即整衣服。長跪膝行。繞佛百匝。來至佛前。以若干偈。讚歎佛已。捉佛兩足。敬戴頂上。

如是滿三。合掌侍佛。因而言曰。

我今最後。見於世尊。

叉手肅敬。卻行而去。將沙彌均提。詣羅閱祇。至本生地。

到已即勅。沙彌均提。

汝往入城。及至聚落。告國王大臣。舊故知識。諸檀越輩。來共取別。

爾時均提。禮師足已。遍行宣告。

我和上舍利弗。今來在此。欲般涅槃。諸欲見者。宜可時往。

爾時阿闍世王。及國豪賢。檀越四輩。聞均提語。皆懷慘悼。異口同音。而說是言。

尊者舍利弗。法之大將。眾生之類。之所親仰。今般涅槃。一何疾哉。

各自馳奔。來至其所。前為作禮。

問訊已竟。各共白言。

承聞尊者。欲捨身命。至于涅槃。我曹等類。失於恃怙。

時舍利弗。告眾人言。

一切無常。生者皆終。三界皆苦。誰得安者。汝等宿慶。生值佛世。經法難聞。人身難得。念懃福業。求度生死。

如是種種。若干方便。廣為諸人。隨病投藥。

爾時眾會。聞其所說。有得初果。乃至三果。或有出家。成阿羅漢者。

復有誓心。求佛道者。聞說法已。作禮而去。

時舍利弗。於其後夜。正身正意。繫心在前。入於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起。入於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而般涅槃。

時天帝釋。知舍利弗。已取滅度。與多天眾。百千眷屬。各齎花香。供養之具。來至其所。側塞虛空。咸各悲叫。淚如盛雨。普散諸花。積至于膝。

復各言曰。

尊者智慧。深若巨海。捷辯應機。音若涌泉。戒定慧具。法大將軍。當逐如來。廣轉法輪。其取涅槃。何其速哉。

城聚內外。聞舍利弗。已取滅度。悉齎酥油。香花供具。馳走悉集。悲哀痛戀。不能自勝。各持香花。而用供養。

時天帝釋。勅毘首羯磨。合集眾寶。莊嚴高車。安舍利弗。在高車上。諸天龍鬼。國王臣民。侍送號咷。至平博地。

時天帝釋。勅諸夜叉。

往大海邊。取牛頭栴檀。

夜叉受教。尋取來還。積為大𧂐。安身在上。酥油以灌。放火耶旬。作禮供養。各自還去。

火滅之後。沙彌均提。收師舍利。盛著鉢中。攝其三衣。擔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白佛。

我和上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是舍利。此是衣鉢。

時賢者阿難。聞說是語。悲悼憒悶。益增感切。而白佛言。

今此尊者。法大將軍。已取涅槃。我何憑怙。

佛告之曰。

此舍利弗。雖復滅度。其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是法身。亦不滅也。

又舍利弗。不但今日。不忍見我。取般涅槃。而先滅度。過去世時。亦不堪忍。見於我死。而先我前死。

賢者阿難。合掌白佛。

不審世尊。往昔先前取死。其事云何。願為解說。

佛告阿難。

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王。名旃陀婆羅脾。統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其第一夫人。名須摩檀。一萬大臣。其第一者。名摩旃陀。王有五百太子。其最大者太子。名曰尸羅跋陀。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

其城縱廣。四百由旬。金銀琉璃。頗梨所成。四邊凡有。百二十門。街陌里巷。齊整相當。又其國中。有四行樹。亦金銀琉璃。頗梨所成。或金枝銀葉。或銀枝金葉。或琉璃枝頗梨葉。或頗梨枝琉璃葉。有諸寶池。亦金銀琉璃。頗梨所成。其池底沙。亦是四寶。其王內宮。周四十里。純以金銀。琉璃頗梨。其國豐潤。人民快樂。珍奇異妙。不可稱數。

爾時其王。坐於正殿。忽生此念。

夫人處世。尊榮豪貴。天下敬瞻。發言無違。珍妙五欲。應意而至。斯之果報。皆由積德。修福所致。譬如農夫。由春廣種。秋夏豐收。春時復到。若不勤種。秋夏何望。吾今如是。由先修福。今獲妙果。今復不種。後亦無望。

作是念已。告諸群臣。

今我欲出。珍寶妙藏。置諸城門。及著市中。設大檀施。隨其眾生。一切所須。盡給與之。

并復告下。八萬四千。諸小國土。

悉令開藏。給施一切。

眾臣曰。

善。敬如王教。

即竪金幢。擊於金鼓。廣布宣令。騰王慈詔。遠近內外。咸令聞知。於時國中。沙門婆羅門。貧窮孤老。有乏短者。強弱相扶。雲趨雨集。須衣與衣。須食與食。金銀寶物。隨病醫藥。一切所須。稱意與之。閻浮提內。一切臣民。蒙王恩澤。快樂無極。歌頌讚歎。盈於衢路。善名遐宣。流布四方。無不欽仰。慕王恩化。

於時邊表。有一小國。其王名曰。毘摩斯那。聞月光王。美稱高大。心懷嫉妬。寢不安席。即自思惟。

月光不除。我名不出。當設方便。請諸道士。慕求諸人。用辦斯事。

思惟是已。即勅請喚。國內梵志。供設餚饍。百味飲食。恭敬奉事。不失其意。

經三月已。告諸梵志。

我今有憂。纏綿我心。夙夜反側。何方能釋。汝曹道士。是我所奉。當思方便。佐我除雪。

諸婆羅門。共白王言。

王有何憂。當見示語。

王即言曰。

彼月光王。名德遠著。四遠承風。但我獨卑陋。無此美稱。情志所願。欲得除之。作何方便。能辦此事。

諸婆羅門。聞說是語。各自言曰。

彼月光王。慈恩惠澤。潤及一切。悲濟窮厄。如民父母。我等何心。從此惡謀。寧自殺身。不能為此。

即各罷散。不顧供養。

時毘摩斯那。益增愁憒。即出廣募。周遍宣令。

誰能為我。得月光王頭。共分國半治。以女妻之。

爾時山脇。有婆羅門。名曰勞度差。聞王宣令。來應王募。

王甚歡喜。重語之言。

苟能成辦。不違信誓。若能去者。當以何日。

婆羅門曰。

辦我行道。糧食所須。卻後七日。便當發引。

時婆羅門。作咒自護。七日已滿。便來辭王。王給所須。進路而去。

時月光王國。豫有種種。變怪興現。地處處裂。抴電星落。陰霧晝昏。雷電霹靂。諸飛鳥輩。於虛空中。悲鳴感切。自拔羽翼。虎豹豺狼。禽獸之屬。自投自擲。跳踉鳴叫。八萬四千。諸小國王。皆夢大王。金幢卒折。金鼓卒裂。大月大臣。夢提為鬼。奪王金冠。各懷愁憂。不能自寧。

時城門神。知婆羅門。欲乞王頭。亦用憒憒。遮不聽入。

時婆羅門。繞城門數匝。不能得前。

首陀會天。知月光王。以此頭施。於檀得滿。便於夢中。而語王言。

汝誓布施。不逆眾心。乞者在門。無由得前。欲為施主。事所不然。

王覺愕然。即勅大月大臣。

汝往諸門。勅勿遮人。

大月大臣。往到城門。

時城門神。即自現形。白大月言。

有婆羅門。從他國來。懷挾惡心。欲乞王頭。是以不聽。

大臣答言。

若有此事。是為大災。然王有教。理不得違。當奈之何。

時城門神。便休不遮。

大月大臣。即自思惟。

若此婆羅門。必乞王頭。當作七寶頭。各五百枚。用貿易之。

即勅令作。

時婆羅門。徑至殿前。高聲唱言。

我在遐方。聞王功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遠來。欲有所得。

王聞歡喜。迎為作禮。問訊。

行道不疲極耶。隨汝所願。國城妻子。珍寶車乘。輦輿象馬。七寶奴婢僕使。所有欲得。皆當與之。

婆羅門言。

一切外物。雖用布施。福德之報。未為弘廣。身肉布施。其福乃妙。我故遠來。欲得王頭。若不辜逆。當見施與。

王聞是語。踊躍無量。

婆羅門言。

若施我頭。何時當與。

王言。

卻後七日。當與汝頭。

爾時大月大臣。擔七寶頭。來用曉謝。腹拍其前。語婆羅門言。

此王頭者。骨肉血合。不淨之物。何用索此。今持爾所。七寶之頭。以用貿易。汝可取之。轉易足得。終身之富。

婆羅門言。

我不用此。欲得王頭。合我所志。

時大月大臣。種種諫曉。永不迴轉。即時憤感。心裂七分。死於王前。

於時其王。勅語臣下。乘八千里象。遍告諸國言。

月光王。卻後七日。當持其頭。施婆羅門。若欲來者。速時馳詣。

爾時八萬。四千諸王。絡繹而至。咸見大王。腹拍王前。

閻浮提人。賴王恩澤。各得豐樂。歡娛無患。云何一旦。為一人故。永捨眾庶。更不矜憐。唯願垂愍。莫以頭施。

一萬大臣。皆身投地。腹拍王前。

唯見哀愍。矜恤我等。莫以頭施。永見捐棄。

二萬夫人。亦身投地。仰白王言。

莫見忘捨。唯垂蔭覆。若以頭施。我等何怙。

五百太子。啼哭王前。

我等孤幼。當何所歸。願見愍念。莫以頭施。長養我等。得及人倫。

於是大王。告諸臣民。夫人大子。

計我從本。受身已來。涉歷生死。由來長久。若在地獄。一日之中。生而輙死。棄身無數。經歷灰河。鐵床。沸屎。火車。炭坑。及餘地獄。如是等身。燒刺煮炙。棄而復棄。永無福報。若在畜生。更相食噉。或人所殺。身供眾口。破壞消爛。亦復無數。空棄此身。亦無福報。或墮餓鬼。火從身出。或為飛輪。來截其頭。斷而復生。如是無數。如是殺身。亦無福報。若生人間。諍於財色。瞋目怒盛。共相殺害。或興軍對陣。更相斫截。如是殺身。亦復無數。為貪恚癡。恒殺多身。未曾為福。而捨此命。今我此身。種種不淨。會當捐捨。不能得久。捨此危脆。穢惡之頭。用貿大利。何得不與。我持此頭。施婆羅門。持是功德。誓求佛道。若成佛道。功德滿具。當以方便。度汝等苦。今我施心。垂欲成滿。慎莫遮我。無上道意。

一切諸王。臣民夫人太子。聞王語已。默然無言。

爾時大王。語婆羅門。

欲取頭者。今正是時。

婆羅門言。

今王臣民。大眾圍遶。我獨一身。力勢單弱。不堪此中。而斫王頭。欲與我者。當至後園。

爾時大王。告諸小王。太子臣民。

汝等若苟。愛敬我者。慎勿傷害。此婆羅門。

作此語已。共婆羅門。入於後園。

時婆羅門。又語王言。

汝身盛壯。力士之力。若遭斫痛。儻復還悔。取汝頭髮。堅繫在樹。爾乃然後。能斫取耳。

時王用語。求一壯樹。枝葉欝茂。堅固欲繫。向樹長跪。以髮繫樹。語婆羅門。

汝斫我頭。墮我手中。然後於我。手中取去。今我以頭施汝。持是功德。不求魔梵。及天帝釋。轉輪聖王。三界之樂。用求無上。正真之道。誓濟群生。至涅槃樂。

時婆羅門。舉手欲斫。樹神見此。甚大懊惱。

如此之人。云何欲殺。

即以手搏。婆羅門耳。其項反向。手脚繚戾。失刀在地。不能動搖。

爾時大王。即語樹神。

我過去已來。於此樹下。曾以九百。九十九頭。以用布施。今施此頭。便當滿千。捨此頭已。檀便滿具。汝莫遮我。無上道心。

爾時樹神。聞王是語。還使婆羅門。平復如故。

時婆羅門。便從地起。還更取刀。便斫王頭。頭墮手中。

爾時天地。六反震動。諸天宮殿。搖動不安。各懷恐怖。怪其所以。尋見菩薩。為一切故。捨頭布施。皆悉來下。感其奇特。悲淚如雨。因共讚言。

月光大王。以頭布施。於檀波羅蜜。今便得滿。

是時音聲。普遍天下。彼毘摩羨王。聞此語已。喜踊驚愕。心擗裂死。

時婆羅門。擔王頭去。諸王臣民。夫人太子。已見王頭。自投于地。同聲悲叫。絕而復甦。或有悲結。吐血死者。或有愕住。無所識者。或自剪拔。其頭髮者。或復爴裂。其衣裳者。或有兩手。爴壞面者。啼哭縱橫。宛轉于地。時婆羅門。嫌王頭臭。即便擲地。脚蹋而去。

或復有人。語婆羅門。

汝之酷毒。劇甚乃爾。既不中用。何乃索之。

于時婆羅門。進道而去。人見便責。無給食者。飢餓委悴。困苦極理。道中有人。因問消息。知毘摩羨王。已復命終。失於所望。懊惱憒憒。心裂七分。吐血而死。毘摩羨王。及勞度差。命終皆墮。阿鼻泥犁。其餘臣民。思念王恩。感結死者。皆得生天。

如是阿難。欲知爾時。月光王者。今我身是。毘摩羨王。今波旬是。時勞度差。婆羅門者。今調達是。時樹神者。今目連是。時大月大臣者。今舍利弗是。當於爾時。不忍見我死。而先我前死。乃至今日。不忍見我。入於涅槃。而先滅度。

佛說是已。賢者阿難。及諸弟子。聞佛所說。悲喜交集。異口同音。咸共嗟歎。如來功德。奇特之行。咸共專修。有得四道果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皆大歡喜。敬戴奉行。

快目王眼施緣品第二十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大眾圍遶。而為說法。城中人民。樂聽法者。往至佛所。前後相次。

時城中有。盲婆羅門。坐街道邊。聞多人眾。行步駛疾。即問行人。

此多人眾。欲何所至。

行人答曰。

汝不知耶。如來出世。此難值遇。今在此國。敷演道化。我等欲往。聽其說法。

此婆羅門。而有一術。眾生之中。有八種聲。悉能別識。知其相祿。何謂八種。

一曰。烏聲。二曰三。尺烏聲。三曰。破聲。四曰。鴈聲。五曰。鼓聲。六曰。雷聲。七曰。金鈴聲。八曰。梵聲。

其烏聲者。其人受性。不識恩養。志不廉潔。三尺烏聲者。受性凶暴。樂為傷害。少於慈順。其破聲者。男作女聲。女作男聲。其人薄德。貧窮下賤。其鴈聲者。志性勦了。多於親友。將接四遠。其鼓聲者。言辭辯捷。解釋道理。必為國師。其雷聲者。智慧深遠。散析法性。任化天下。金鈴聲者。巨富饒財。其人必積。千億兩金。其梵聲者。福德彌高。若在家者。作轉輪聖王。出家學道。必得成佛。

時婆羅門。語行路人。

我能識別。人之語聲。若實是佛。當有梵音。汝可將我。往至其所。當試聽之。審是佛不。

時行路人。因牽將往。漸近佛所。聞佛說法。梵音具足。深遠流暢。歡喜踊躍。兩目得開。便得見佛。紫磨金色。三十二相。明朗如日。即時禮佛。喜慶無量。佛為說法。志心聽受。即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已得慧眼。便求出家。

佛言。

善來。

便成沙門。佛重方便。廣為說法。即復尋得。阿羅漢果。一切眾會。莫不奇怪。

賢者阿難。從座而起。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世尊出世。實多饒益。拔濟盲冥。恩難稱極。此婆羅門。一時之中。肉眼既開。慧眼清淨。佛於此人。恩何隆厚。

佛告阿難。

吾與其眼。不但今日。過去世時。亦復與眼。

阿難重白。

不審世尊。過去與眼。其事云何。唯願垂哀。具為解說。

佛告阿難。

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羅拔。

時有國王。名須提羅。所以名之。為快目者。其目明淨。清妙無比。徹覩墻壁。視四十里。以是故立字。號曰快目。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五百太子。其第一太子。名尸羅拔陀提。王有慈悲。愍念一切。養育民物。猶如慈父。化導以善。民從其度。風時雨順。四氣和適。其國豐樂。群生蒙賴。

爾時其王。退自思惟。

我因宿福。今為人主。財寶五欲。富有四海。發言化下。如風靡草。今世會用。更無紹續。恐我來世。窮苦是分。譬如耕夫。春日多種。秋夏收入。所得必廣。復遭春時。若當懶惰。來秋於穀何望。是以我今。於諸福田。及時廣種。不宜懈怠。

即告群臣。

出我庫藏。金銀珍寶。衣被飲食。所須之具。著諸城門。及積市中。徧行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悉來取。

并復告下。八萬四千國。亦令開藏。施給一切。

時諸群臣。奉受王教。即竪金幢。擊大金鼓。謄王慈教。徧閻浮提。閻浮提人。沙門婆羅門。孤貧困厄。年老疾病。有所欲得。稱意而與。一切人情。賴王慈澤。安快自娛。無復憂慮。歌頌讚歎。皆稱王德。

爾時邊裔。有一小國。其王名曰。波羅陀跋彌。恃遠慠慢。不賓王化。又其治政。五事無度。受性倉卒。少於思慮。躭荒色欲。不理國政。國有忠賢。不往諮稟。邊境之土。役使煩倍。商賈到國。稅奪過常。

彼王有臣。名勞陀達。聰明智略。明識道理。覩其違度。前諫王曰。

王有五事。不能安國。必招禍患。恐是不久。儻不忌諱。聽臣說之。

王曰。

便道。

尋長跪白王。

受性倉卒。少於思慮。事大不當。必致後悔。王躭荒色欲。不理國事。外有枉滯。理情無處。國有忠賢。不往諮稟。則不防慮。未然之事。邊土之民。役調煩劇。則思違背。賓屬他國。商賈稅奪。違於常度。惡憚行來。寶貨猛貴。有此五事。亡國之兆。願王易操。與民更始。須提羅王。恩慈廣普。閻浮提人。咸蒙慧澤。我曹此國。獨不恭順。幽遐之民。不蒙其潤。願王降意。還相承奉。便可子孫。食祿長久。

波羅陀跋彌。聞此臣語。心恚作色。不從其言。

臣勞陀達。益生瞋憒。能自心念。

我見王治政。匡化不周。表貢忠誠。望相扶輔。反更怒盛。不從我言。言既不用。儻復見殺。當就除之。為民去患。

謀未及就。事已發露。王合兵眾。欲往誅討。

時勞陀達。知王欲收。即便乘疾馬。逃走而去。兵眾尋逐。彼勞陀達。素善射術。又知人身著。射應死處。凡有十八。兵眾雖逮。不敢能近。逕得徹到。富迦羅拔國。見快目王。拜問訊訖。共王談對。事事得理。王即善之。立為大臣。漸得親近。具以來事。以用啟聞。

王聞是已。問群臣言。

彼之國土。不屬我耶。

群臣答曰。

悉屬大王。但恃遐遠。不來賓附。

勞陀達言。

彼波羅陀跋彌。頑嚚凶闇。縱逸荒迷。不識禮度。憑遠守謬。不承王命。彼民惡厭。視之如怨。與臣兵馬。自往降伏。

王聞其語。即然可之。告下諸國。選擇兵眾。剋日都集。往彼波羅陀跋彌王國。

爾時波羅陀跋彌。比國之王。遣人語之。

閻浮提內。都勅發兵。當集汝國。汝快晏然。而安坐耶。

波羅陀跋彌。聞是消息。愁悶迷憒。莫知所如。著垢黑衣。坐黑闇所。

有輔相婆羅門。來至其所。問其意故。

王有何憂。願見示語。

波羅陀跋彌王曰。

卿不聞乎。前勞陀達。逃突至彼。快目王邊。因相發起。令快目王。悉發八萬四千。諸國兵眾。欲來攻我。若當來者。便滅我國。

其輔相曰。

當令群臣。試共議之。

即合共議。各各異計。共輔相言。

我聞快目王。自誓布施。唯除父母。不以施耳。其餘一切。不逆來意。今此國中。有盲婆羅門。當勸勉之。往乞王眼。若能得者。軍兵足卻。

王聞是語。即然可之。尋遣輔相。往求曉之。輔相即時。遣人往喚。尋使來而告之曰。

今有國事。欲相勞苦。願垂留意。共相佐辦。

婆羅門言。

我今盲冥。竟何所能。而相佐辦。

輔相又曰。

須提羅王。欲合兵眾。來伐我國。若當來者。我等強壯。雖能逃避。猶憂殘戮。況汝無目。能得脫耶。

彼王有誓。

一切布施。隨人所須。不逆人意。

往從乞眼。庶必得之。若得其眼。兵眾可息。此事苟辦。當重募汝。

婆羅門言。

今我無見。此事云何。

王重勸勉。

我當遣人。將護汝往。

即給道糧。行道所須。引路而去。

時快目王國。種種災怪。悉皆興現。空中崩聲。曳電星落。陰霧霹靂。地處處裂。飛鳥之類。悲鳴感切。挫戾其身。自拔羽翼。虎狼師子。走獸之屬。鳴吼人間。宛轉于地。國王臣民。怪其所以。

時婆羅門。漸到大城。徑至殿前。高聲唱言。

我在他國。承王名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遠來。欲望乞匃。

王聞是語。即下問訊。

步涉遐道。得無疲倦。若欲所得。一切所須。國土珍寶。車馬輦輿。衣被飲食。隨病醫藥。一切所須。皆當給與。

婆羅門言。

外物布施。福德不妙。內身布施。果報乃大。我久失眼。長夜處冥。承聞大王。故發意來。欲乞王眼。

王聞歡喜。語婆羅門。

若欲得眼。我當相與。

婆羅門言。

欲與我者。何時能與。

王語之曰。

卻後七日。便當與汝。

王即宣下。八萬四千小國。

須提羅王。卻後七日。當剜其目。施婆羅門。諸欲來者。悉皆時集。

諸王人民。聞斯令已。普來奔詣。於大王所。八萬四千。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淚交流。而白王言。

我之等類。閻浮提人。蒙賴大王。以為蔭覆。若當剜眼。施婆羅門。一切人民。當何恃怙。唯願迴意。勿為一人。而捨一切。

一萬大臣。亦皆投地。仰白王言。

何不哀愍。憐我曹等。為一人意。捨棄我等。唯願迴意。莫與其眼。

二萬夫人。頭腦打地。腹拍王前。亦皆求請。

唯願大王。迴意易志。莫以眼施。安慰我等。

五百太子。涕哭王前。

唯願天父。當具矜憐。莫以眼施。撫養我等。

時戒賢太子。重白王言。

願剜我眼。以代父王。

所以然者。我雖身死。國無損益。大王無眼。海內靡恃。

時快目王。告諸王臣。夫人太子。

我受身來。生死長久。設積身骨。高於須彌。斬刺之血。倍於四海。而飲母乳。過四大江。別離悲淚。多於四海。地獄之中。破壞之身。燒煮斫刺。棄眼無數。餓鬼之中。受若干形。火從身出。還自焦然。如是破壞。眼亦無數。畜生之中。更相食噉。種種死傷。復不可計。人間受身。壽多中夭。或爭色欲。還相圖謀。共相傷殺。死非一徹。如是破散。無央數眼。正使生天。命亦不久。計本以來。亦受多形。於此三界。迴波五道。為貪恚癡。碎身塵數。未曾給施。用求佛道。如此臭眼。危脆之物。如是不久。自當爛壞。今得用施。不應不與。今持此眼。以用布施。求佛無上。一切智眼。若我願成。當與汝等。清淨慧眼。汝莫遮我。無上道意。

其在會者。默然無言。正語左右。

可挑我眼。

左右諸臣。咸各言曰。

寧破我身。猶如芥子。不能舉手。向大王眼。

王語諸臣。

汝等推覓。其色正黑。諦下視者。便召將來。

諸臣求得。將來與王。王即授刀。勅語令剜。剜得一眼。著王掌中。

王便立誓。

我以此眼。以用布施。誓求佛道。若審當得。成佛道者。此婆羅門。得我此眼。即當用視。

作是誓已。王即以眼。安婆羅門。眼匡之中。

尋得用見。得視王身。及餘眾會。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白王言。

得王一眼。足我用視。願留一眼。王自用看。

王復答言。

我已言決。許與兩眼。不應違言。

便更剜一眼。復著掌中。重復立誓。

我持眼施。用求佛道。審能成佛。至誠不虛。此婆羅門。得於我眼。便當用視。

復安一眼。尋得用視。當爾之時。天地震動。諸天宮殿。皆亦動搖。

時諸天人。愕然驚懼。尋見菩薩。剜目布施。咸皆飛來。側塞虛空。散諸華香。而用供養。讚言。

善哉。大王所作。甚奇甚特。

天帝前問。

實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報。

王答言曰。

不求魔梵。四王帝釋。轉輪聖王。三界之樂。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脫眾生。至涅槃樂。

天帝復問。

汝今剜眼。苦痛如是。頗有悔退。瞋恚不耶。

王言不悔。亦不瞋恨。天帝復言。

我今觀汝。血出流離。形體戰掉。言不悔恨。此事難信。

王即自誓。

我剜眼施。無悔恨意。用求佛道。會當得成。審不虛者。令我兩眼。平復如故。

王誓已訖。兩眼平完。明淨徹視。倍勝於前。諸天人民。一切大會。稱慶喜踊。不能自勝。

王語婆羅門。

今與汝眼。令汝得視。後成佛時。復當令汝。得慧眼見。

將婆羅門。入寶藏中。恣取一擔。發遣去。還到本國。波羅陀跋彌。自出迎之。

已見先問。

得眼不耶。

答言。

得眼。我今用視。

復問言曰。

彼王今者。為存為亡。

答言。

諸天來下。尋即誓願。眼還平復。眼好於前。

波羅陀跋彌。以聞此語。惱悶憤結。心裂而死。

佛告阿難。

欲知爾時。須提羅王。今我身是。波羅陀跋彌。今調達是。時乞我眼。婆羅門者。今此會中。盲婆羅門。得道者是。先世之時。我與其眼。乃至今日。由見我故。既得肉眼。復得慧眼。我為汝曹。世世苦行。積功累德。今日致佛。汝等應當。勤求出要。

佛說是語。

時諸在會者。感念佛恩。內身克厲。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發無上道意者。賢者阿難。及諸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百盲兒往返逐佛緣品第二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毘舍離國。有五百盲人。乞匃自活。

時聞人言。

如來出世。甚奇甚特。其有眾生。覩見之者。癃殘百病。皆蒙除愈。盲視聾聽。瘂語僂伸。拘躄手足。狂亂得正。貧施衣食。愁憂苦厄。悉能解免。

時諸盲人。聞此語已。還共議言。

我曹罪積。苦毒特兼。若當遇佛。必見救濟。

便問人言。

世尊今者。為在何國。

人報之曰。

在舍衛國。

聞此語已。共於路側。卑言求哀。

誰有慈悲。愍我等者。願見將導。到舍衛國。至於佛所。

喚倩經時。無有應者。

時五百人。復共議曰。

空手倩人。人無應者。今共行乞。人各令得。金錢一枚。以用雇人。足得達彼。

各各行乞。經于數時。人獲一錢。凡有五百。合錢已竟。左右喚人。

誰將我等。到舍衛者。金錢五百。雇其勞苦。

時有一人。來共相可。相可已定。以錢與之。勅諸盲人。展轉相牽。自在前導。將至摩竭國。棄諸盲人。置於澤中。是時盲人。不知所在。為是何國。互相捉手。經行他田。傷破苗穀。

時有長者。值來行田。見五百人。踐蹋苗稼。傷壞甚多。瞋憤怒盛。勅與痛手。乞兒求哀。具宣上事。長者愍之。令一使人。將詣舍衛。適達彼國。又聞世尊。已復來向。摩竭提國。是時使人。復還將來。向摩竭國。

時諸盲人。欽仰於佛。係心欲見。肉眼雖閉。心眼已覩。歡喜發中。不覺疲勞。已至摩竭。復聞世尊。已還舍衛。如是追逐。凡經七返。

爾時如來。觀諸盲人。善根已熟。敬信純固。於舍衛國。便住待之。使將盲人。漸到佛所。佛光觸身。驚喜無量。即時兩目。即得開明。乃見如來。四眾圍遶。身色晃昱。如紫金山。感戴殊澤。喜不自勝。前詣佛所。五體投地。為佛作禮。

作禮畢訖。異口同音。共白佛言。

唯願垂矜。聽在道次。

時佛告白。

善來比丘。

鬚髮自墮。法衣在身。重為說法。得阿羅漢。

爾時阿難。見諸盲人。肉眼明淨。又盡諸漏。成阿羅漢。長跪合掌。前白佛言。

世尊出世。實復奇特。所為善事。不可思議。又此諸盲人。特蒙殊澤。肉眼既明。復獲慧眼。世尊出世。正為此等。

佛告阿難。

我非但今日。除其冥闇。乃往久遠。無量劫時。亦為此等。除大黑闇。

阿難白佛。

不審世尊。過去世中。為此除闇。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乃昔久遠。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五百賈客。共行曠野。經由嶮路。大山谷中。極為黑闇。

時諸商人。迷悶愁憂。恐失財物。此處多賊。而復怖畏。咸共同心。向于天地。日月山海。一切神祇。啼哭求哀。

時薩薄主。愍諸商客。迷悶之苦。便告言曰。

汝等莫怖。各自安意。吾當為汝。作大照明。

是時薩薄。即以白氎。自纏兩臂。酥油灌之。然用當炬。將諸商人。經於七日。乃越此闇。

時諸賈客。感戴其恩。慈敬無量。各獲安隱。喜不自勝。

佛告阿難。

爾時薩薄。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我從昔來。國城妻子。及以肉血。恒施眾生。以是之故。今致特尊。

爾時五百。諸賈客者。豈異人乎。今此五百比丘是也。過去世時。以生死力。施其光明。今得成佛。亦施無漏慧眼。

爾時眾會。聞佛所說。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種辟支佛善根。或發無上道意。度者甚多。慧命阿難。及諸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富那奇緣品第二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放鉢國。有一長者。名曇摩羨。於彼國中。巨富第一。時長者妻。生一男兒。值出軍征伐餘國。因字其兒。號曰羨那。後復生兒。值王出軍。征討得勝。復字其兒。比耆陀羨那。二子長大。各為娶妻。

爾時長者。遇疾困篤。數召諸醫。瞻養其病。看視醫師。甘饍盡供。醫貪利養。欲遣殘病。逆懷姦詐。更與餘藥。使病不瘥。

時有一婢。供養長者。飲食湯藥。恒知時宜。白長者言。

從今以去。此諸醫師。不足更喚。惡意相誤。病更不瘥。今我自當。如前法度。隨病所須。更莫喚醫。

婢便看養。長者得瘥。

於是其婢。白長者言。

大家。我看大家。瞻視供養。病得除瘥。唯當垂愍。賜我一願。

長者告曰。

卿求何等。

時婢便言。

欲得大家。與我共通。若不見違。當從我志。

長者不逆。即遂其願。交通已竟。便覺有身。時婢懷妊。十月已滿。生一男兒。其願滿足。故因字其兒。名富那奇。端正福德。宜於錢財。善能估販。種種治生。倍獲盈利。所至到處。無有不吉。雖復稟受。長者遺體。才藝智量。出過人表。然是廝賤。婢使所生。不及兒次。名在奴例。

爾時長者。復嬰痼疾。困篤著床。將死不久。遺言慇懃。告其二子。

吾設沒後。慎勿分居。

長者被病。雖服醫藥。不能救濟。奄致命終。

爾時二子。承用父教。共居一處。經歷年戴。值時有緣。欲至他國。賈作治生。

各以家居婦兒。付囑富那奇。

為我看視。斯等大小。及家餘事。

悉用相累。正爾別去。於時富那奇。即受其教。營理家事。

時二兄子。數往其所。求索飲食。及餘所須。

時富那奇。稱給其意。隨其所求。買索與之。卒值一日。無錢持行。

勝軍小兒。白富那奇。

我今飢渴。與我飲食。

手中無錢。索食叵得。小兒瞋恚。往語其母。

今富那奇。懷情不普。見伯父兒。隨意給稱。我從索食。獨不見與。

母聞兒言。恨心便生。云此婢子。敢懷偏心。勝軍還家。其婦及兒。忿心未息。具以上事。向勝軍說。

勝軍聞之。倍懷憤怒。

此婢子奴。敢違我教。薄賤我兒。吾當殺之。

懷情已定。求兄分居。兄敬父勅。即時不可。勝軍懊惱。數求不止。

兄見意盛。察其所規。知弟懷恚。意不得已。即可其言。

聽各分居。弟以家財。一切所有。養生園宅。用作一分。以富那奇。用作一分。以此二分。恣兄取之。

謂兄取財。規自取富那奇。而欲殺之。兄知勝軍心。害富那奇。慈心憐愍。取富那奇。空將妻子。單罄來出。依餘家住。

時富那奇。問其嫂曰。

與我少錢。欲用買薪。

兄嫂答曰。

唯有五錢。

即解用與。

時富那奇。持此五錢。詣市買薪。見一束薪。賣索五錢。

時富那奇。即買其薪。雇以五錢。尋見牛頭。栴檀香木。在薪束中。意甚歡喜。持薪歸家。取此香木。分為十段。值王夫人。熱病之極。當須牛頭。栴檀香木。摩以塗身。以除其病。舉國推覓。求之叵得。

即令國內。

誰有香木一兩。當與黃金千兩。

時富那奇。往應王募。持一小段。用奉王家。王如本令。償千兩金。如是展轉。十段香木。悉皆售盡。得金萬兩。因用起居。園田舍宅。象馬車乘。奴婢畜生。家業於是。豐富具足。過踰於前。合居數倍。

爾時復有。五百賈客。相與結要。欲入大海。喚富那奇。共為伴侶。

富那白兄。

求共採寶。

兄即聽之。給其所須。及伴往至大海。如意取寶。自重而還。來至中道。嶮難之處。眾人咸見。閻浮提內。有三日現。

怪問導師。

今三日出。是何端應。

導師答言。

汝等當知。一是正日。二是魚眼。

其間白者。

此是魚齒。今水所投。黑冥之處。是魚口也。最為可畏。我等今者。無復活路。臨至魚口。定計垂死。

有一賢者。敬信佛道。告語眾賈。

唯當虔心。稱南無佛。三界德大。無過佛者。救厄赴急。矜濟一切。最能覆護。苦厄眾生。唯佛神聖。願救危險。濟此諸人。毫氂之命。

時摩竭魚。聞稱佛名。即還閉口。沈竄海底。眾賈於是。安隱還國。

時富那奇。取大金案。以諸妙寶。摩尼珠等。莊累積滿。奉兄羨那。長跪仰望。白大兄言。

我已為兄。積畜財寶。舍宅所有。一切具足。子孫七世。食用不盡。唯願大兄。聽我出家。

羨那答曰。

吾不相違。但卿少年。未達人倫。佛法要重。持之甚難。比更數年。乃可遂意。

富那奇曰。

大兄當知。人命無常。斯須難保。前在大海。值摩竭魚。吸船趣口。命危垂死。蒙佛神恩。得濟餘命。唯念垂許。聽在道次。

兄即聽之。時富那奇。與其五百。採寶之眾。咸以信心。至舍衛國。到於佛所。禮敬問訊。因具白佛。求索出家。

佛即許可。聽使入道。讚言。

善來。

便成沙門。佛為種種。苦切說法。五百比丘。心意開解。盡諸苦際。成阿羅漢。唯富那奇。結使深重。佛為說法。未能暢達。精誠困篤。始入初果。勤精修習。無有休懈。

時諸比丘。安居日近。佛聽各各。隨意安居。

時富那奇。往白佛言。

弟子欲往。至放鉢國。安居三月。唯願見聽。

於時世尊。告富那奇。

彼國人惡。信邪倒見。汝今初學。於佛法中。未能具足。佛法聖行。設為彼人。見毀辱者。當奈之何。

富那奇曰。

設令被人。極理毀辱。但莫見害。

世尊又告。

彼人極惡。設被害時。當復云何。

富那奇曰。

世尊當知。正使彼人。毀辱加害。莫斷我命。猶戢其恩。

佛又告曰。

汝往至彼。忽遭惡人。殘害汝命。無益於汝。當如之何。

富那奇言。

世尊當知。一切萬物。有形歸無。彼若殺我。分受其死。

於時世尊。告富那奇。

彼諸惡人。毀辱加害。及未斷命。汝當瞋不。

富那奇曰。

不也。世尊。正使彼人。無根見謗。毀辱極世。不軌之事。設加刀杖。打害次殺。復未殘戮。臨當斷命。終不一念。生起恚心。

佛即讚言。

善哉善哉。弟子所行。唯是為快。

時富那奇。攝持衣鉢。禮佛辭退。至放鉢國。明日晨旦。入城乞食。至一大富。婆羅門家。

時婆羅門。見是比丘。即懷惡心。而來罵逐。比丘即往。異家乞食。自其明日。續其舍乞食。時婆羅門。復撾打極手。比丘歡喜。顏色不變。時婆羅門。覩此比丘。見毀被害。苦困垂死。而無怨色。不生瞋恨。便自悔責。懺謝已過。

時富那奇。於彼國中。勤修不懈。盡諸結使。心忽開解。獲無漏證。

安居已竟。便辭檀越。囑及其兄。

慎勿入海。大海中難。甚多無數。兄之財寶。足用七世。

囑及已竟。還往佛所。稽首問訊。問訊訖竟。隨意住止。

時兄羨那。不惟其勅。有諸眾賈。來歸羨那。種種曉喚。共入大海。羨那不逆。即可共去。至海渚上。隨意自重。唯有羨那。多取牛頭。栴檀香木。滿船而還。龍性慳悋。惜其香木。即於道中。捉其船舫。舉帆羅風。不能得過。一切眾客。定計恐死。

羨那一心。稱富那奇。

今遭苦厄。願見拔濟。

時富那奇。在舍衛國。祇洹精舍。坐禪思惟。遙以天耳。聞兄羨那。處在危厄。至心自陳。悲酸一心。稱富那奇。富那奇即以。羅漢神足。猶如健夫。屈伸臂頃。變身化作。金翅鳥王。至於大海。恐蹙其龍。龍見鳥形。怖入海底。眾賈於是。安隱還家。

時富那奇。教化其兄。令為世尊。立一小堂。覆堂村木。純以栴檀。其堂已成。教化其兄請佛。

羨那答曰。

請佛之宜。以何等物。能屈世尊。

時富那奇。俱與其兄。辦足供養。各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燒香歸命。佛及聖僧。

唯願明日。臨顧鄙國。開悟愚朦。盲冥眾生。

作願已訖。香煙如意。乘虛往至。世尊頂上。相結合聚。作一煙蓋。後遙以水。洗世尊足。水亦從虛。猶如釵股。如意徑到。世尊足上。

爾時阿難。覩見是事。怪而問佛。

誰放煙水。

佛告阿難。

是富那奇。羅漢比丘。於放鉢國。勸兄羨那。請佛及僧。故放煙水。以為信請。

因勅阿難。

往至僧中。行籌告語。神足比丘。明日悉來。往應羨那請。因現變化。以遊彼國。

阿難奉命。合僧行籌。有神足者。明當受請。

時諸比丘。各各受籌。

明日晨旦。僧作食人。名奇虔直奇。其人已得。阿那含道。恒日供給。一切眾僧。結跏趺坐。身放光明。四出照曜。引作食具。瓢杓健支。百斛大釜。而隨其後。乘虛飛行。趣向其國。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言。

非也。是諸比丘。作食之人。故來相佐。辦具飲食。

於是羨那。即以華香。妓樂供養。供養畢竟。即便過去。次後復有。十六沙彌。均提之等。各以神足。變作樹林。採華採果。種種變現。演身光明。晃曜天地。凌虛繼邁。駱驛而到。

羨那復問。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斯諸人等。先前來者。乃是我等。同師弟子。年始七歲。得羅漢道。諸漏永盡。神足純備。今故先來。採華具果。

即以華香。具足供養。供養訖已。各各過去。次復耆年。大阿羅漢。化作千龍。結身為座。頭皆四出。雷吼震天。其諸龍口。悉雨七寶。復於其上。施大寶座。飛昇虛空。身放光明。照曜天下。而來至國。

羨那復問。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師弟子。名憍陳如。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廣度眾生。斯等五人。最先受化。於弟子中。第一上首。神通具足。無所罣礙。

羨那聞說。倍加恭敬。香華妓樂。悉以供養。供養已訖。即便過去。次後復有。摩訶迦葉。化作七寶講堂。七寶莊校。奮身光明。晃昱四布。往至其國。

羨那見之。問富那奇。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師弟子。摩訶迦葉。清儉知足。常行頭陀。愍諸廝賤。賑濟貧乏。

羨那即以。香華妓樂。供養畢訖。即時過去。時舍利弗。次後乘千師子。槃身為座。頭皆四出。口雨七寶。雷吼咆哮。震動天地。復於其上。敷大寶床。莊校嚴飾。而處其上。身出光明。普照四域。飛騰虛空。翱翔而至。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今乘來者。是師大弟子。廣博大智。名舍利弗。

羨那聞已。倍增歡喜。即以華香。妓樂供養。供養訖已。即以過去。時大目連。尋後而發。化作千象。羅頭四出。其諸象口。皆有六牙。其一牙頭。有七浴池水。一一池中。有七蓮華。其一華上。有七玉女。種種變現。其數無量。放大光明。感動四隣。復於其上。安置寶座。自坐其上。乘虛徑至。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言。

非也。是師弟子。名大目連。神足第一。德行純備。

羨那聞說。歡喜戴仰。香華妓樂。而以供養。供養已。即便過去。次後復有。阿那律提。而自化作。七寶浴池。浴池中復生。金色蓮華。蓮莖皆是。七寶合成。處其華上。結跏趺坐。項佩日光。照曜天下。光所照處。皆是金色。乘虛至國。

羨那復問。

是汝師不。

答言。

非也。是師弟子。阿那律提。於是大眾。天眼第一。

羨那聞之。歡喜恭敬。華香供養。即自過去。次後復有。佛弟難陀。化作千馬。駕七寶車。車上復有。七寶大蓋。放演光明。四出照曜。乘虛馳至。詣放鉢國。

羨那見之。問富那奇。

是汝師不。

答言。

非也。是世尊弟。名曰難陀。眾相具足。德行純備。

羨那即以。香華妓樂。供養畢訖。即自過去。時須菩提。次後復來。作七寶山。坐瑠璃窟。身放種種。雜色光明。照曜天地。來至其國。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言。

非也。是師弟子。名須菩提。廣智多聞。解空第一。

即以華香。供養畢訖。即自過去。次有分耨文陀尼子。化作一千。迦樓羅王。結身為座。四向羅頭。口含眾寶。發哀和音。復於其上。施大寶座。而坐其上。乘虛來至。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言。

非也。是我同師。名曰分耨文陀尼子。辯才應適。最為第一。

即以華香。供養訖已。便自過去。次復弟子。名優波離。化作千鴈。聚身相結。頭口出聲。哀鳴相和。口含眾寶。飛翔虛空。於其身上。敷眾寶座。放大光明。照曜四遠。身坐其上。馳奔來至。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師弟子。名優波離。於眾比丘。持律第一。

羨那聞已。即持華香。供養畢訖。即復過去。次後復有。沙門二十億。化作行樹。於虛空中。以紺瑠璃。作經行道。復以七寶。夾樹兩邊。種種妙寶。以界道側。於中經行。漸至其國。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佛弟子。名曰沙門二十億。於比丘中。精進第一。

華香妓樂。供養畢訖。即便過去。次後復有。大劫賓寧。化作七寶樹。樹上復有。種種華果。樹下皆有。七寶高座。處其座上。放大光明。乘虛來至。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佛弟子。名劫賓寧。挺特勇猛。端正第一。

羨那聞已。歡喜供養。華香妓樂。供養已訖。即自過去。次有弟子。名賓頭盧埵闍。坐寶蓮華。項佩日光。放千光明。暉赫天地。飛昇虛空。來至其國。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師弟子。名賓頭盧埵闍。善能入定。坐禪第一。

即以香華。供養畢訖。即自過去。次羅睺羅。尋後趣引。自化其身。作轉輪王。千子七寶。皆悉具足。導從前後。來至其國。

羨那問曰。

是汝師不。

答曰。

非也。是佛之子。名曰羅睺羅。設在家者。領四天下。七寶自至。兵仗不用。自然降附。今捨此位。出家學道。得阿羅漢。六通清徹。無所罣礙。今故變身。作是形位。

羨那聞已。香華供養。即自過去。五百神足弟子。各各現變。不可稱計。

爾時世尊。知諸弟子。盡適彼國。放大光明。照曜天地。普皆金色。

時富那奇。語其兄曰。

今者世尊。始欲發意。而來至此。故先放光。作是瑞應。

爾時世尊。始於座上。下足躡地。應時天地。六反震動。

時富那奇。語其兄曰。

今者世尊。始於座上。下足躡地。以是之故。天地大動。

爾時世尊。始出精舍。住在於外。八金剛神。住於八面。

時四天王。在前導道。時天帝釋。從諸欲界天子。百千萬眾。侍衛左面。大梵天王。與色界諸天。無央數眾。住在右面。弟子阿難。住在佛後。大眾圍遶。放演光明。照曜天地。飛昇虛空。趣放鉢國。於其中道。逢五百作人。以千具犁牛。墾治隴畝。諸牛見佛。乘空而過。身放金色。普照世界。諸牛至心。仰視世尊。心存篤敬。住隴不行。

作人見牛。仰向觀瞻。驚怪所以。亦視見佛。即各跪白。

咸興歸誠。唯願如來。當見哀愍。暫下開度。使離生死。

佛以悲心。知其可度。即下為說。種種妙法。五百作人。心意開悟。斷二十億。洞然之惡。成須陀洹。時牛命終。盡生天上。普皆歡喜。

於時如來。即復發引。到前未遠。有五百童女。共遊曠野。見地金色。仰視其變。見乘虛而行。咸懷歡喜。叉手白言。

唯願天尊。垂心矜愍。暫見濟度。

佛知其宿行。應可度化。即稱所願。往至其所。隨應堪能。為說諸法。信受開解。成須陀洹。變感已竟。遂步而至。

復有五百仙人。處在林澤。見光普照。地悉金色。仰覩如來。與諸大眾。遊行乘虛。心懷踊躍。敬心倍隆。仰請佛言。

唯願大聖。暫勞神形。因見過度。聽在道次。

佛覩其本緣。知之應度。尋下在前。求作沙門。佛即聽之。

善來比丘。

便成沙門。因為說法。心淨開解。諸漏永盡。成阿羅漢。隨從佛後。乘空而至。

時富那奇。遙見佛來。光曜天地。大眾虛轉。語兄羨那。

世尊及眾。今始來至。

佛到其國。羨那歡喜。即以香華。及眾妓樂。供養畢訖。共至會所。佛至其舍。如法就坐。羨那合家。供辦甘饍。自行澡水。敬意奉食。佛為噠嚫。食訖澡漱。為其舉國。合家大小。演說妙法。合家一切。得須陀洹。有具二道。三四果者。

復有發意。趣大乘者。

復有堅住。不退地者。佛說法訖。舉國男女。得度者眾。不可稱計。

阿難長跪。叉手合掌。前白佛言。

不審世尊。此富那奇。過去世中。作何惡行。為人下賤。屬他為奴。

復有何福。遇佛得度。

佛告阿難。

欲知之者。明聽善思。當為汝說。

對曰。

唯然。願具開示。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長者。財富無數。為佛眾僧。興僧伽藍。衣服飲食。病瘦醫藥。四事供辦。供給一切。無有乏短。

爾時長者。遇疾命終。其後一兒。出家學道。其父死後。佛圖供具。皆悉轉少。眾僧罷散。其寺荒壞。無人住止。其兒比丘。勤力招合。檀越知識。積聚錢財。修補缺落。復合眾僧。還繼供養。於時多眾。住在其寺。勤精專修。具諸道者。

時彼道人。作僧自在。時有羅漢道人。次知日直。掃除草土。積在中庭。不時除棄。

於時比丘。惡心呵叱。

今此比丘。如奴無異。雖知掃地。不能除棄。

阿難當知。彼時比丘。大自在者。今富那奇比丘是也。由其惡心。呵得道人。比之為奴。由此一言。五百世中。恒為奴身。復由興立。勸合眾人。供養眾僧。償罪已畢。復遭我世。蒙得過度。今此國中。受化之人。皆是往昔。勸助之眾。緣是果報。皆得度脫。

阿難之等。及與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尼提度緣品第三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人民眾多。居止隘迮。廁溷尠少。大小便利。多往出城。或有豪尊。不能去者。便利在器中。雇人除之。

時有一人。名曰尼提。極貧至賤。無所趣向。仰客作除糞。得價自濟。

爾時世尊。即知其應度。獨將阿難。入於城內。欲拔濟之。到一里頭。正值尼提。持一瓦器。盛滿不淨。欲往棄之。遙見世尊。極懷鄙愧。退從異道。隱屏欲去。垂當出里。復見世尊。倍用鄙恥。迴趣餘道。復欲避去。心意怱忙。以瓶打壁。瓶即破壞。屎尿澆身。深生慚愧。不忍見佛。

是時世尊。就到其所。語尼提言。

欲出家不。

尼提答言。

如來尊重。金輪王種。翼從弟子。悉是貴人。我下賤弊惡之極。云何同彼。而得出家。

世尊告曰。

我法清妙。猶如淨水。悉能洗除。一切垢穢。亦如大火。能燒諸物。大小好惡。皆能焚之。我法亦爾。弘廣無邊。貧富貴賤。男之與女。有能修者。皆盡諸欲。

是時尼提。聞佛所說。信心即生。欲得出家。佛使阿難。將出城外。大河水邊。洗浴其身。已得淨潔。將詣祇洹。為說經法。苦切之理。生死可畏。涅槃永安。霍然意解。獲初果證。合掌向佛。求作沙門。

佛即告曰。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重解說。四諦要法。諸漏得盡。成阿羅漢。三明六通。皆悉具足。

爾時國人。聞尼提出家。咸懷怨心。而作是言。

云何世尊。聽此賤人。出家學道。我等如何。為其禮拜。設作供養。請佛及僧。斯人若來。污我床席。

展轉相語。乃聞於王。王聞亦怨恨。情用反側。即乘羽葆之車。與諸侍從。往詣祇洹。欲問如來。所疑之事。既到門前。且小停息。祇洹門外。有一大石。尼提比丘。坐於石岩。縫補故衣。有七百天人。各持華香。而供養之。右遶敬禮。

時王覩見。深用歡喜。到比丘所。而語之言。

我欲見佛。願為通白。

比丘即時。身沒石中。踊出於內。白世尊曰。

波斯匿王。今者在外。欲得來入。覲省諮問。

佛告尼提。

從汝本道。往語令前。

尼提尋時。還從石出。如似出水。無有罣礙。即語王言。

白佛已竟。王可進前。

王作此念。

向所疑事。且當置之。先當請問。此比丘者。有何福行。神力乃爾。

王入見佛。稽首佛足。右遶三匝。卻坐一面。白世尊言。

向者比丘。神力難及。入石如水。出石無孔。姓字何等。願見告示。

世尊告曰。

是王國中。極賤之人。我已化度。得阿羅漢。大王故來。欲問斯義。

王聞佛語。慢心即除。欣悅無量。因告王曰。

凡人處世。尊卑貴賤。貧富苦樂。皆由宿行。而致斯果。仁慈謙順。敬長愛小。則為貴人。凶惡強梁。憍恣自大。則為賤人。

波斯匿王。白世尊言。

大聖出世。多所潤濟。如此凡陋。下賤之人。拔其苦毒。使常安樂。此尼提者。有何因緣。生於賤處。復種何德。得遇聖尊。稟受仙化。尋成應真。唯願世尊。敷演分別。

佛告王曰。

諦聽善持。吾當解說。令汝開悟。乃往過去。迦葉如來。出現世間。滅度之後。有比丘僧。凡十萬人中。有一沙門。作僧自在。身有疾患。服藥自下。憍慠恃勢。不出便利。以金銀澡槃。就中盛尿。令一弟子。擔往棄之。然其弟子。是須陀洹。由在彼世。不能謙順。自恃多財。秉捉僧事。暫有微患。懶不自起。驅役聖人。令除糞穢。以是因緣。流浪生死。恒為下賤。五百世中。為人除糞。乃至於今。由其出家。持戒功德。今值我世。聞法得道。

佛告大王。

欲知爾時。僧自在者。今尼提比丘是。

波斯匿王。白世尊言。

如來出世。實為奇特。利益無量。苦惱眾生。

佛告大王。

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又告曰。

三界輪轉。無有定品。積善仁和。生於豪尊。習惡放恣。便生卑賤。

王大歡喜。無有慢心。即起長跪。執尼提足。而為作禮。懺悔自謝。願除罪咎。世尊爾時。因為廣說法。微妙之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

爾時大會。聞佛所說。各獲道證。信受奉行。

賢愚經卷第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Flag Counter